浅谈通感的类型和性质

浅谈通感的类型和性质

一、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许慧慧[1](2020)在《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指出超常搭配是对语言的变异使用,是通过突破语义常规和逻辑常理而获得积极语用效果的一类特殊搭配现象。本文将定中式超常搭配作为研究对象,在标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和语用规律探究,并以语义—语用界面理论为指导,尝试从界面视角对这一语言现象作出新的解读。首先,依照《词汇义类标记集》、《句法语义范畴标记集》等前人构建的标注系统,对筛选出的387例定中式超常搭配语料进行新的分类和标注,在新的分类体系下,对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结构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具体操作时,分别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不仅关注语义内容也关注超常搭配的形式规则,既描写了超常搭配内部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又描写了整体组合模式。基于修饰语语义类型将超常搭配构式分为情状类、评价类、度量类和属性类4类,根据搭配项的语义组合特点对387条语料进行分类描写和归纳,最终得到定中超常搭配的25种抽象组合关系。其次,从超常搭配变异的角度,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语料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矛盾类、重叠类、偏正类、浸染类和夸巧类5大类具体的超常模式,并分别对其展开描写和分析,由此得到超常搭配语义间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最后,从语用视角对定中式超常搭配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关联进行探讨,认为无论是对合作原则的遵守还是偏离,实质上都是说写者为达到某种积极语用效果而使用的语用策略。基于说写者的主体性原则,对超常搭配生成动因及其生成的心理基础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结论,认为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生成是以说写者情感宣泄的需要和追求新异的刺激为源动力,在情感情绪、联想想象、感知觉体验和现实情境激发等心理因素联动作用下产生的新异创造。也因此获得了积极审美体验和情感互动的语用效果。就此站在语义—语用的界面角度上,尝试对定中式超常搭配进行分析,从语义识解和语用识解两个方面探究语义与语用之间的关联机制。经分析得出人类的认知是维系语义与语用关联和实现二者互动的重要纽带。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对语义—语用界面的探讨较为粗浅,这些问题需要后续学者加强关注并加以完善和充实。

胡俊[2](2017)在《酒诗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文中认为通感,即将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官体验通过联想而彼此映射、融合与相通。品酒是充分调动人的全身感觉器官,观酒色,听其声,嗅酒香,品其味,评价佳酿带来的主观性感受,进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人的五大感官在生理学上又是融会贯通的,因此,通感是酒诗中较为常见的文学表达手法。本文以古代酒诗为语料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通感现象进行搜集分类,并对酒诗中的通感翻译问题进一步探析。

苏新庆[3](2015)在《“六根互用,感而遂通”-绘画艺术中的通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通感内涵的阐释,把通感分为三个层面(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文艺层面)进行分析比较,对各个层面的通感在绘画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讨通感在绘画中的运用、作用及价值。以期为绘画中的通感应用提供可行性借鉴。

李冉[4](2010)在《《契合》与《听邻家吹笙》中的通感》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存在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契合》和中国中唐诗人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中纵向通感和横向通感的异同点,并分析通感手法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歌体系中存在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高志明[5](2010)在《通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多学科背景下对新时期以来的通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力图为后续的通感研究作必要的学术观察和学术准备。参照接受修辞学的基本观:修辞活动是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互动的言语审美活动,作为学理依据,界定通感:通感是在言语活动中,因本觉和通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特征多向位移而生成的审美话语形态。联觉、移觉和通感三者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它们共同构成通感的三层级系统。以新的通感定义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文艺美学等理论资源,依次探讨通感的话语特征,通感在语篇中的诗学功能,通感在“表达—接受”、“主体—客体”之间的双重互动关系;用辨异和比较的方法论,初步探讨了通感与相关辞格的关系,为通感的深入研究提供比较和参照。希望我们的探讨能够为现有的同类研究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个案。

黄伟华[6](2007)在《汉语通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感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段,由于能突破人类感官自身的局限,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造成新奇、惊警的表达的效果,以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引起广泛地运用。通感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用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另一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受认知规律的制约。它是感官中的特征从低级感官映射到高级感官,从可及性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弱的概念,它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示。通感是主客观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种种属性之间相互联系之上的,在联想推理机制下形成的不同感官之间的沟通。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并非相互隔绝,它的边缘有很多叠合区,具有联接、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引起感觉的挪移。在实际运用中,通感常与比喻、夸张、移就、拈连、示现等兼用,但作为独立辞格,它又与其它辞格相区别。人们常根据它产生的心理机制和所沟通的感官来给它分类。运用通感可抒写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运用通感可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运用通感还可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范肖丹[7](2004)在《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文中指出通感不仅是语言学上的修辞格和写作上的表现手法 ,更是一种心理现象 ,一种感悟方式和感悟能力。它在五官之间打通了感觉流通和移植的隧道 ,使各种器官之间“串通一气”,“感觉交换”,彼此相生 ,互通有无。用于写作中 ,就成了表达感情、感觉的表现手法。

二、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价值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研究思路
        0.2.2 研究方法
    0.3 结构安排和术语界定
        0.3.1 结构安排
        0.3.2 术语界定
第1章 超常搭配的研究现状综述
    1.1 超常搭配的定义
    1.2 超常搭配的范围界定与说明
    1.3 超常搭配的主流研究
    1.4 超常搭配不成系统的分散研究
    1.5 小结
第2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研究对象和语料处理
    2.1 研究对象
        2.1.1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界定
        2.1.2 超常搭配的分布情况说明
        2.1.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研究范围
    2.2 语料处理
        2.2.1 语料来源
        2.2.2 语料筛选
        2.2.3 语料标注
    2.3 小结
第3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研究
    3.1 语义结构分析方法
        3.1.1 语义结构的界定
        3.1.2 语义结构分析优势
        3.1.3 语义结构分析方法
    3.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词类分布
        3.2.1 语义词类分布情况
        3.2.2 语义词类分布特征
    3.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结构研究
        3.3.1 基于修饰语语义类型的结构分析
        3.3.2 定中式结构的超常语义组合模式
    3.4 小结
第4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变异搭配类型
    4.1 矛盾类超常模式
    4.2 重叠类超常模式
    4.3 偏正类超常模式
    4.4 浸染类超常模式
    4.5 夸巧类超常模式
    4.6 小结
第5章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用研究
    5.1 定中式超常搭配与会话合作原则
        5.1.1 定中式超常搭配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偏离
        5.1.2 定中式超常搭配对会话合作原则的遵守
    5.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生成动因
        5.2.1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心理动力
        5.2.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心理基础
    5.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用效果
        5.3.1 收获审美体验
        5.3.2 增强情感互动
    5.4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
        5.4.1 “语义—语用”界面研究回溯
        5.4.2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优势
        5.4.3 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识解机制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酒诗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感概述
    (一) 通感的定义
    (二) 通感的本质
    (三) 通感的类别
二、酒诗中通感的分类
    (一) 视觉通感
        1. 视觉通向味觉
        2. 视觉通向嗅觉
        3. 视觉通向听觉
        4. 视觉通向触觉
    (二) 触觉通感
        1. 触觉通向味觉
        2. 触觉通向嗅觉
        3. 触觉通向视觉
        4. 触觉通向听觉
    (三) 嗅、味觉通感和听觉通感
三、酒诗中通感的翻译
    (一) 原诗中的通感隐喻表达在译语中对等存在
    (二) 原诗中的通感隐喻表达在译语中呈不对等存在
    (三) 原诗中的通感隐喻表达在译语中不存在
四、结束语

(3)“六根互用,感而遂通”-绘画艺术中的通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绘画中的通感内涵
    1.1 绘画中通感的研究维度
        1.1.1 生理基础:联觉
        1.1.2 心理机制:移觉
        1.1.3 艺术通感
    1.2 绘画中通感阐释
第二章 联觉艺术家及其绘画
    2.1 主动寻求的“构成”与偶尔呈现的“即兴印象”
    2.2“体验-表现”与“表现-体验-表现
    2.3 从康定斯基看联觉艺术家
第三章 绘画作品中的通感解读
    3.1 通感类别
        3.1.1 绘画中的回音
        3.1.2 绘画中的触感
    3.2 通感的意义
        3.2.1 六根互用--使人入景
        3.2.2 感而遂通--叫人生情
        3.2.3 灵心妙悟--令人入境
第四章 通感绘画创作之启示
    4.1 像联觉者那样作画
    4.2 心理移觉启示
    4.3 艺术通感启示:隐喻意象
        4.3.1 意象联想
        4.3.2“听”“嗅”“尝”的意象暗示
        4.3.3 暗示时间的流变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契合》与《听邻家吹笙》中的通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感在《契合》中的运用
二、《听邻家吹笙》中的通感手法
三、通感在文学中存在的原因

(5)通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0.1 新时期通感研究述评
    0.2 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重新定义通感:本文研究的起点
    1.1 重新定义通感
    1.2 联觉—移觉—通感:学科归属与通感的构成维度
第二章 通感的话语特征
    2.1 通感话语的感觉特征
    2.2 通感话语的生成特征
    2.3 通感话语的存在形态
    2.4 通感话语的认知特征
第三章 通感的语篇功能
    3.1 通感在语篇中的诗学功能
    3.2 通感在语篇中的衔合功能
第四章 双重互动中的通感
    4.1 "表达—接受"互动中的通感
    4.2 "言语主体与客体世界"互动中的通感
第五章 通感:辨异与比较
    5.1 通感与比喻、隐喻及移就的辨异
    5.2 通感自身的辨异
    5.3 通感的语义、语法和修辞阐释的比较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一 广义修辞学视野下通感修辞个案分析
附录二 1977—2009年国内通感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汉语通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通感研究的源起及现状
    一、通感研究的源起
    二、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
        (一) 通感的辞格资质研究
        (二) 通感的分类
        (三) 通感的解释性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缘由、范围及所使用的方法
第一章 通感的性质及定义
    一、通感的性质
    二、通感的定义
        (一) 传统的定义
        (二) 本文的定义
第二章 通感的产生
    一、通感产生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一) 通感产生的生理基础
        (二) 通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二、通感的认知性解释
        (一) 认知、隐喻与通感
        (二) 莱考夫(Lakoff)的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解释
第三章 通感的分类
    ─、以心理机制为标准对通感的分类
        (一) 由客观事物的相伴属性而生的通感
        (二) 由心理的共感与形象夸张而生的通感
        (三) 由感觉的类同而生的通感
        (四) 由想象而生的通感
    二、以各感官的沟通、转化为标准对通感的分类
        (一) 视觉通感
        (二) 听觉通感
        (三) 嗅觉通感
第四章 通感辞格与其它辞格的关系及兼用
    一、通感与其它几个辞格的关系
        (一) “词语移用”与移就、拈连、通感
        (二) 通感与移就、拈连、比喻的区别
    二、辞格的兼用
        (一) 通感与比喻的兼用
        (二) 通感与比拟的兼用
        (三) 通感与拈连的兼用
        (四) 通感与移就的兼用
        (五) 通感与夸张的兼用
        (六) 通感与示现的兼用
第五章 通感的作用
    一、运用通感可抒写难写之情,述难言之感
    二、运用通感可使感觉陌生化,造成新奇、惊警的表达效果
    三、运用通感,可更好地传情达意,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定中式超常搭配的语义、语用研究[D]. 许慧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酒诗中的通感现象及其翻译[J]. 胡俊.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3]“六根互用,感而遂通”-绘画艺术中的通感研究[D]. 苏新庆. 南昌大学, 2015(03)
  • [4]《契合》与《听邻家吹笙》中的通感[J]. 李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9)
  • [5]通感研究[D]. 高志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6]汉语通感研究[D]. 黄伟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07(02)
  • [7]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J]. 范肖丹.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04)

标签:;  

浅谈通感的类型和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