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集约化养猪场养猪效率的几点对策

提高集约化养猪场养猪效率的几点对策

一、集约化猪场提高养猪效益的若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邸培赛[1](2019)在《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大国,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猪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17年我国猪肉消费占到了世界猪肉消费的49.6%。养猪业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还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河北省是我国的养猪大省,2017年河北省生猪存栏量在全国排名第六位。近十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性政府一系列关于生猪养殖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河北省养猪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现代化、设施化、生态化模式不断推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随着生猪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日益显现,饲料生产与生猪喂养过程中,相关部门监管不严,造成疫病在局部流行、粪污处理不彻底、环境承载量过大等现象。养殖户作为生猪养殖业的主体,其行为与实现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养殖户对生猪废弃物的处理不当,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剧了生猪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基于此现状,本文对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的生态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出影响养殖户生态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为规范养殖户养殖行为,实现生猪生态化养殖提供参考。本文以河北省生猪养殖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首先,对河北省生猪养殖业基本现状做了总结,重点介绍了河北省生猪养殖废弃物的污染情况与资源化利用情况,以此来发现河北省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调查所得数据,深入对养殖户的养殖行为进行探究,从生猪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进行行为分析,了解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现状;再次,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养殖户个体特征、社会环境特征、养殖户生态认知特征以及养殖户生产特征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养殖户不重视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2)养殖户对生态养殖的认识度不够。(3)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待加强。(4)种养空间规模不匹配,粪肥还田难。(5)政策倾斜规模化养殖场,缺乏有效监管。进而从养殖户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促进养殖户进行生态养殖的对策建议:养殖户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建设更加生态的场内基础设施,加强对疫病的预防;种养结合,推广生态养殖模式;落实强硬的防污措施;鼓励废弃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调政策实用性;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终端产品的经济效益。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养殖户生猪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的行为进行分析,将粪污处理不彻底、环境承载量过大、疫病在局部流行等问题从根源上得到控制,为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提供新思路。(2)通过实地调研,对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的生态行为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性检验,找出影响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对生猪养殖业高效、生态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刘利[2](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认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周杰灵[3](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提出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梁兴娟[4](2019)在《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猪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我国的生猪养殖大省,2018年山东省生猪出栏量5082.3万头,猪肉产量421万吨,分别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和猪肉总产量的7.33%和7.79%,位居全国第四位。近几年,生猪产业发展迅速,猪肉产量持续增加,但同时养殖废弃物污染问题严峻,粪污逐渐成为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会破坏水体、大气和土壤,传播疫病,损害畜禽业安全。但是,粪污也蕴含着巨大的资源潜力,有效对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能促进生猪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可以被归纳为种养结合、清洁回用、达标排放、集中处理四种。如何合理选择资源化利用模式,是困扰养猪场户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价值、费用效益分析等相关理论,运用描述分析、比较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重点从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综合评价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相关问题。具体方法与研究结论如下:根据435份调查问卷,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认知与行为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受访养猪场户,普遍认同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超过半数的在猪场选址时考虑了周边区域环境,建立了排水系统和专门的防雨防渗粪污储存设施;不足三分之一的对目前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了解或比较了解,近70%的希望在补贴政策上得到政府支持;80%以上的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参与意愿较高,动机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自身声誉和增加收入,缺乏必要资金、管理能力有限、不懂技术是不愿意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原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定义、主要模式、流程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四种基本模式。研究表明:种养结合模式的典型模式主要有粪污全量化还田模式、粪便堆肥利用模式和粪水肥料化利用模式,可以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与配套;清洁回用模式的典型模式主要有粪污饲料化利用模式、粪便基质化利用模式和粪便燃料化利用模式,可以实现集约化管理,实现生态养殖;达标排放模式处理成本高,大多养殖场难承受;集中处理模式市场化运作、商业化运行,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运用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法确定综合评价值,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综合评价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四种模式。评价结果显示,种养结合模式最好,其次是集中处理模式和清洁回用模式,达标排放模式最差。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种养结合模式粪污资源利用率较高、费用较低,但需要足够的土地配套建设储存设施和消纳粪污;清洁回用模式处理后的粪污用途广泛,但该模式生态链较长、精细化技术程度较高;达标排放模式处理后的污水可直接排放,不需要建设大型储存设施,但该模式处理成本较高、经济收益较低;集中处理模式易于获得补贴和信贷支持,能专业化运行,但是投资成本高、产品销售局限性较大。从养猪场户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养猪场户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考虑周边地区环境,合理选择养猪场场址,衡量自身条件,合理选择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政府应提高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补贴标准,建立信贷优惠政策,加强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督,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实施,并调整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布局。

于超[5](2019)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降低养殖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改善猪肉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也对生猪养殖自身发展造成了威胁。而由于目前技术、资金和土地方面的限制,单纯依靠末端治理已不能解决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其产生的污染与环境承载力间不匹配的矛盾了。因此,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方式成为从根本上解决生猪规模养殖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规模养猪场户的清洁生产行为,则需要解决以下问题:规模养猪场户目前清洁生产行为的现状如何,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清洁生产行为是如何演进的,以及如何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与演进。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双种群进化博弈理论等理论,运用描述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双种群进化博弈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从概念界定、现状描述、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演进机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是本文的研究基础。通过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进行界定和阐释,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分析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以开放系统为思想,以降低养殖环境污染,增加养殖收益为驱动力,通过不断的动态演进,最终达到行为形成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现状描述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利用全国729家规模养猪场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性分析了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的实施。在源头预防中,受访者对除兽药外的其他投入品在预防废弃物产生方面具有良好的认知,实施行为较好;在过程控制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认知不足,未能有效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的行为操作。在末端治理中,受访规模养猪场户对废弃物处理降低环境污染的认知水平较低,若缺乏环境规制,则末端治理行为不规范。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验证性分析。得到结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态度,包括对实施清洁生产行为的态度及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期望值;禀赋特征,包括规模养猪场户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和生猪养殖出栏量;外部规范,包括政府对清洁生产的支持力度、合作组织的要求,对其认知水平有正向影响,对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作用;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对源头预防(包括种猪、饲料、兽药等的购买来源)、过程控制(包括兽药休药期设定、场区清洁方式、消毒频次)和末端治理(包括粪水处理方式、粪便处理方式、病死猪处理方式)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作用机理为: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受制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又是规模养猪场户态度、禀赋特征和外部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产生的作用条件又归因于外界环境与规模养猪场户间的不断沟通与反馈所产生的复杂效应。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从动力机制、传导机制、保障机制、促进机制和实现机制5个方面,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是在保障机制(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维护等)和促进机制(包括统一的行业标准、平衡的市场供求等)作用下,以增加自身养殖收益和规避环保高压所带来的惩罚为行为动力,通过信息传递、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统一行业标准的引导,使自身做出理性选择,促使其提高清洁生产程度,进而达到降低养殖污染、增加养殖收入,并最终实现清洁生产行为的过程。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是本文研究的关键之二。依据形成机制分析的结论,考虑政府监督机构和规模养猪场户在清洁生产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双种群进化模型,研究了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结果表明:清洁生产的投入成本、补贴系数、监管系数等因素影响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方向、过程和稳定策略。对模型中的固定参数进行赋值,模拟仿真了参数变化对清洁生产行为策略稳定点演进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强外部规范性和自身行为的引导性,提高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水平;均衡财政支持、加大技术支撑、完善行业标准、共建多元管理,以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提高规模养猪场户行为参与度,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以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加强全过程和部门间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形成。

刘艳鸿[6](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石漠化治理成果维护难、社区参与程度低、产业规模化形成困难等问题,以培育农合组织、特色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域经济与石漠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为主线,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以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为手段,于2015年10月对示范区各村社会经济及典型农户进行调研,2016年至2017年先后对示范区20余家合作社和120余户农户参与农合组织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并进行自然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从系统耦合性和影响因素重要性方面阐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间的内在机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揭示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机制,以机理和机制为依据构建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对模式示范进行分析。1.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生态产业形成的耦合系统可在修复石漠化生态环境的同时,以治理和循环生产为契机延伸生态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在培育农合组织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需对影响因素的优先级顺序进行考虑。应用AHP法对其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评定,发现A-B层之间决定农合组织和生态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是生态产业,其优先级顺序是B3(0.637)>B1(0.258)>B2(0.105)。B-C层中C4(0.091)最重要,C19(0.005)的重要性最低,分别代表发展资金和管理者素质。B1-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4(发展资金)、C9(发展产业收入)和C14(生产规模)。B2-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18(国家政策导向)、C23(利益联结机制)和C8(产品质量)。B3-C层中较为优先的指标是C4(发展资金)。因此,在石漠化地区培育农合组织发展生态产业时,应重点考虑发展资金、发展规模、国家政策导向等优先级大的指标因素。2.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对不同喀斯特环境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其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的必然,其中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共同联结而成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是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类行动者(普通农户、贫困户、乡村精英、村干部、公司、政府等)和非人类行动者(自然资源、传统技术、基础设施等)具有同等重要性,并不同程度地对农合组织的培育与生态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各行动者行为的变化,尤其是人类行动者的行为变化,异质性行动者网络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合组织的培育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其行为的培养管理,如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3.以机理和机制为指导,结合两个示范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征,提出在花江示范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生态养猪”模式,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构建“高校/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态养牛”的模式,实现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生产方式。在花江模式构建中,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关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政府及相关义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组成,各组成主体在引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问题。但还应加强对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凝聚力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4.对模式构建进行示范分析,发现两种模式示范均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表现为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植被覆盖度、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为实现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如农户种植金荞麦比种植玉米每亩可增收1620元)等,社会效益方面表现为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等。但由于组织模式、实施方法、政策支持程度等不同,其示范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花江示范工程更大,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更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更强。其运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更为完善和科学,应加强对此模式的推广应用。但还应加强对推广应用的适宜范围及程度的探究。

刘定发[7](2017)在《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多个供港猪场为对象,通过前期研究,在已有单项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以“调查与资料查阅-试验研究-技术集成—工程示范—技术推广”为主线,系统地对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论文通过对国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开展各种调查和实地调研,摸清供港澳活猪饲养场类型、数量、出栏情况、清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等,总结供港澳活猪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绩及其问题。本课题按“传统养猪模式”和“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对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归类,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找出两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差异,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在猪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进了深入研究,针对规模化养猪废水氮磷含量高、固液混杂、有机质高、碳氮比失调等特点,以已有的单项新成果、新技术为基础,以技术突破-工艺组合—参数优化—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突破催化剂负载、淀粉基絮凝剂强化絮凝等缺口技术,并将突破成果与设备进行试验组合、筛选设计等环节的联合攻关,使之配套;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试验并完善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养猪废水处理回用的能源生态型成套技术。开展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发酵后的沼液用作有机肥,通过补充相关营养元素后泵提升到生态园高处的沼液暂存池,然后通过喷滴灌系统进入茶园或其它作物种植区。连续12个月,每月取同一区域内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样品,检测其中的总氮、总磷和钾的含量以及pH值,评价有机肥对土壤元素平衡的作用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通过生态园区内规模猪场的场址选择、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采用垂直通风模式进行舍内环境自动控制,制定饲料配方、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降低氨氮等污染物排放,通过采用密闭管道输送有机营养液体肥料并采用微喷灌方式精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有机营养液体肥料的浪费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分作物设计配方补充微量元素,避免使用作物不需要的元素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通过上述技术集成,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动现代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完善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实行“养猪-沼气-养鱼-种茶-种果蔬-种名贵林木”的立体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以养猪为主,利用沼渣和沼液作为有机肥,配套养鱼、制茶、果蔬生产和名贵木材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论文还对推广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规模化生态猪场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生猪的质量安全控制,提升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达到引领养殖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或创新:1、国内供港猪场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的许多不足,必须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本论文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2、供港猪场一定要走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之路,“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养猪是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3、本论文通过实验利用氢氧化钠对淀粉中的多羟基进行苛化改性,制得淀粉基复合絮凝剂,这在技术有一定创新。4、本论文通过实验制备得到集污染物吸附与催化消毒功能于一体的催化剂,该催化剂不含氯,不会产生有机氯化物等致癌物,这在技术上有一定创新。5、构建了以厌氧发酵为核心的资源化利用工艺,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和能量生态链。6、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果)”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既可生产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还可实现污水零排放。7、示范工程的建设是通过猪场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全封闭猪舍和双层玻璃棉墙体设计、测土配方等相关技术,有效解决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规模猪场的关键共性问题。

于国安[8](2017)在《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是养猪生产大国,养猪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养猪生产水平仍然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中小养殖场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为了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地均出台了相关的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等政策,使我国养猪业正在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模式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养殖模式转变,其中,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的提高,饲料与营养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工艺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疫病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的利用,为加速这一发展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广东某集团公司为了提升集团养猪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拟计划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建设一个年出栏10万头商品肉猪的大型养殖基地,以加快集团内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的健康养殖模式,做到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最终达到“工艺先进、管理高效、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的建设目标。本设计方案即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为大型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提供参考。项目按畜牧场建设规划选址要求进行现场调查,最终选址于肇庆市怀集县中洲镇冷坑村,场址处于怀集县西北方向,距离怀集市区35公里,距离二广高速5公里,以丘陵为主,西北高东南低,总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用于基地建设用地1800亩,鱼塘湿地500亩,经济果林2700亩。基地内水源充足,已有深水机井25眼,单眼最大出水量约300L/d。项目水电路方便通电便利,达到规划要求。养殖基地设计规模为年出栏三元杂瘦肉型商品肉猪10万头,存栏母猪5000头,公猪100头。按照种养结合、环境友好、分段饲养、健康安全等现代养殖理念进行设计,具体方案和经济效益测算如下:(1)在工艺流程与规划布局方面:按照两点式的工艺流程把生产区分为种猪区和保育育肥区。根据地形和主导风向把生产区、生产辅助区和生活区布局在互不干扰的区域。(2)在养殖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方面:选择全进全出、雨污分离等工艺系统,选择横向通风与垂直通风相结合的环控系统,选择V型挂粪、液泡粪等粪污处理系统。全基地利用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生产运转。并选择如格式塔智能喂料器、产房母猪降温版、比例加药器、中央智能热水冲洗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配套。(3)在工艺参数与栏舍设计方面:按照确定的饲养规模、合理的生产效率计算出合理的存栏量,确保满足生产的栏位需求而不空置栏舍。结合实际,精确设计各阶段猪舍建造的参数,满足不同阶段的生猪生产需要。(4)在品种选择和技术方案方面:根据市场需求,选择身体高长胴体瘦肉率高的新美系品种,提高出栏猪的猪肉品种;严格按照科学的喂养程序和疫苗程序,降低疾病的发生,确保猪群在健康的环境下生长。(5)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项目总投资2576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用6269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用11149万元、其它费用1846万元,生物性资产及流动资金投资6500万元。满负荷生产经营后,年产绿色健康商品猪12.1万头,年均销售收入19965万,项目税后内部收益为3993万,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5.5%年,投资回报稳定。总之,本研究项目不对环保造成压力,能够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壮大、对广东省和肇庆市特色农业经济启动与腾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蔡晨龙[9](2017)在《惠州市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模式与技术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全球性危机也日益显着。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各种规模的养殖场数量大幅增加,而粪污肆意处理对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本文对惠州市畜牧业养殖模式和技术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有效解决惠州市规模养殖场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同时又能使养殖废弃物转化成能源,即对养殖场废弃物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生态环保等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文选取惠州市博罗县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广东金种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养鸡场、源茵生态园和惠州兴牧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等规模化养殖的典型案例,研究其循环利用的模式,如何运行及其关键技术,分析其在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方法。本文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四家公司均建有污水处理设备和沼气发电等设备,建有较为成熟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虽然投入成本均在200万元以上,2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惠州市博罗县泰美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猪-沼-电-肥”模式,形成日处理污水600 m3,日产沼气2000 m3,通过沼气发电自用、冬季猪舍保温、员工生活,每年可节约能源30多万元;广东金种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鸡场“鸡-沼-电-蝇蛆蛋白”模式,年产沼气8.64万m3,年可发电22.46万kW·h,年产优质有机沼肥1080 t、沼液21600 t,年降低污水排放43200 t,处理鸡粪5400 t;源茵生态园和惠州兴牧畜牧有限公司采用“畜禽—沼—鱼—果蔬”模式,日产沼气2000多m3,通过两台发电机,每日可发电约3000 kW·h。兴牧畜牧有限公司以往每个月电费要10万元,现在每年可节省电费约90万元;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如用来冲洗猪场,每年可节省水费约30万元;沼气池水渣分离后,用沼渣制作的蔬果复合肥料,每年也可以卖到数万元。以上四个案例均显示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均带来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调查同时发现,每家公司在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及其技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资源转化率并不高,设备的维护工作较繁琐及改造过程费时费力,使用寿命有待提高。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这条路上,养殖户们逐渐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不断改进使循环模式高效运行。最后,本文综合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法,相信随着技术的改善,技术人员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扶助,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充分发挥其环境和经济效益。

张郁[10](2016)在《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规制与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户的调查》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牧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生猪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给周围的土壤、水体和大气均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养猪业亟待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实现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发展。如何通过激励养猪户这一生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实施环境行为,从而对生猪养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合理的防治成为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的理论表明,心理因素是影响主体行为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心理因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环境风险感知作为养猪户对生猪养殖所造成的环境风险的直观判断,是养猪户采取环境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实施,使得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成为养猪户生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情境因素。因此,本研究基于ABC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在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户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其环境风险感知的程度并找出其影响因素,探究环境风险感知对养猪户环境行为的影响。之后,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环境规制对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及所造成的环境风险问题、特征总结本研究通过回顾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归纳总结出我国生猪养殖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接着运用湖北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基于环境承载力理论,对湖北省养猪业所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时空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验证当前养猪业所造成严峻污染状况。研究内容二: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基于风险三要素理论将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划分为风险事实感知、风险原因感知和风险后果感知三个维度。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猪户的总体环境风险感知程度偏低,其中养猪户对环境风险损失的感知最高,而对环境风险原因的感知最低。接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内外因视角探寻了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内在因素上,养猪户的个体及经营特征和环境态度是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养猪户所接受的养殖培训数量、是否加入养殖合作社、养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及养殖规模均显着影响其环境风险感知。环境态度上,养猪户对粪污处理设施、粪污资源化处理的态度均正向的显着影响养猪户的环境风险感知。在外部因素上,粪污处理设施建立成本、政府对猪场的抽查次数以及对猪场污染的处罚力度显着影响养猪户的环境风险感知。研究内容三: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对其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本章在对我国养猪户的环境行为进行分类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多元有序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养猪户的环境风险事实感知对其环境行为采纳的正向最为显着,其中养猪户对养猪业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破坏、及对猪场污染引起周围民众抱怨及冲突的感知对养猪户环境行为的采纳均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养猪户对养猪所造成的水体和大气风险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采纳也通过了正向的显着影响;而养猪户的环境风险原因感知对其环境行为采纳的影响并不太显着,只有养猪户对粪污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感知对养猪户的环境行为采纳通过了 1%的正向显着性检验。研究内容四:环境规制政策对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关系的影响研究本章在对国内外环境规制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调研数据,对环境规制政策对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养猪业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对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关系均存在一定调节作用,其中约束型规制政策对养猪户环境风险事实中猪场污染加剧疫病传播、猪场猪场引发与周围民众冲突感知,养猪户环境风险损失中水体、土壤污染感知,养猪户环境风险原因与猪场未能合理选址、粪污未能进行合理有效使用—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均存在显着的调节作用;而激励型规制政策则对养猪户环境风险事实感知中猪场污染加剧疫病传播感知,养猪户环境风险损失感知中水体、土壤污染感知,养猪户环境风险原因感知中猪场未能进行标准化建设、粪污未能进行合理有效使用、病死猪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内容五: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在借鉴国外养猪业环境规制政策防范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促进养猪户环境行为的采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①重视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培养;②建立严格的猪场环境准入机制,从源头上对养猪业污染进行防控;③根据猪场规模及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猪场排放标准,加大对养猪户生猪养殖全过程环境行为实施状况的抽查力度和监控;④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粪肥交易制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⑤加大对养猪业污染防治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加大对养猪户环境行为生态补偿的力度;⑥鼓励适度规模养殖,根据各地环境承载力程度进行生猪养殖规划;⑦加强对猪场周围民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发挥周围民众对猪场环境的监督作用。

二、集约化猪场提高养猪效益的若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约化猪场提高养猪效益的若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研究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猪养殖业
        2.1.2 生态养殖
        2.1.3 农户生态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政府规制理论
3 河北省生猪生态养殖现状
    3.1 河北省生猪养殖概况
        3.1.1 养殖区域分布集中度较高
        3.1.2 生猪养殖呈规模化发展
    3.2 河北省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情况
        3.2.1 生猪粪尿排放量的估算
        3.2.2 农田对生猪粪尿的负荷量
        3.2.3 生猪粪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4 养殖场对生猪废弃物的处理状况
    3.3 河北省生猪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情况
        3.3.1 自然还田
        3.3.2 制造有机肥
        3.3.3 制沼气
        3.3.4 生产饲料
4 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分析
    4.1 问卷与样本说明
        4.1.1 问卷说明
        4.1.2 样本说明
    4.2 养殖环境污染预防意识分析
    4.3 环境治理意愿分析
    4.4 废弃物处理行为分析
    4.5 政府规制与监管力度分析
5 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
    5.2 数据来源及实证方法
        5.2.1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2 变量选取
        5.2.3 模型设定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3.1 Logit模型建立
        5.3.2 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5.3.3 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
    5.4 实证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养殖户不重视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排放量
        6.1.2 养殖户对生态养殖的认识度不够
        6.1.3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待加强
        6.1.4 种养空间规模不匹配,粪肥还田难
        6.1.5 政策倾斜规模化养殖场,缺乏有效监管
    6.2 对策建议
        6.2.1 养殖户层面
        6.2.2 政府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3)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生猪养殖粪污污染现状与趋势的研究综述
        1.2.2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研究综述
        1.2.3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的研究综述
        1.2.4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养殖粪污
        2.1.2 养殖粪污危害
        2.1.3 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及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2.2.4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3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3.2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调查结果分析
        3.2.1 对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认知状况
        3.2.2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情况
        3.2.3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政府支持情况
        3.2.4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效果情况
    3.3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
    4.1 种养结合模式
        4.1.1 种养结合模式介绍
        4.1.2 种养结合模式典型案例:江泉农牧产业园
    4.2 清洁回用模式
        4.2.1 清洁回用模式介绍
        4.2.2 清洁回用模式典型案例:铠伦牧业发展有限公司
    4.3 达标排放模式
        4.3.1 达标排放模式介绍
        4.3.2 达标排放模式典型案例:五征生猪养殖场
    4.4 集中处理模式
        4.4.1 集中处理模式介绍
        4.4.2 集中处理模式典型案例:启阳清能生物能源公司
5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综合评价与选择
    5.1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内容与数据来源
    5.2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2.3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综合评价
    5.3 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模式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5.3.2 不同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5.3.3 不同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与分析
        5.3.4 不同模式的评价总结
    5.4 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选择
        5.4.1 不同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5.4.2 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分析
6 促进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6.1 针对养猪场户的对策建议
        6.1.1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6.1.2 考虑周边地区环境,合理选择养猪场场址
        6.1.3 衡量自身条件,合理选择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6.2 针对政府的对策建议
        6.2.1 提高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补贴标准,建立信贷优惠政策
        6.2.2 加强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宣传教育
        6.2.3 加强监督,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实施
        6.2.4 调整优化生猪养殖业结构布局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5)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清洁生产
        1.2.2 农业清洁生产概述
        1.2.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规模养猪场户
        2.1.3 生猪养殖清洁生产
        2.1.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
        2.1.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效应
    2.2 理论阐释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2.2.4 演化博弈理论
        2.2.5 数值模拟与仿真
    2.3 本章小结
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认知与行为分析
        3.2.1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源头预防的认知与行为
        3.2.2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过程控制的认知与行为
        3.2.3 规模养猪场户关于末端治理的认知与行为
    3.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与障碍分析
        3.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条件基础
        3.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障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依据、研究假说与模型原理
        4.1.1 理论依据
        4.1.2 研究假说
        4.1.3 模型原理
    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描述及检验
        4.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变量说明
        4.2.2 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4.3.1 模型拟合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剖析
    5.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主导路径
        5.2.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动力机制
        5.2.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传导机制
    5.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辅助路径
        5.3.1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促进机制
        5.3.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的保障机制
    5.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在清洁生产行为形成中的应用
        5.4.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的构建
        5.4.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熵的类型
        5.4.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5.4.5 减少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正熵流
        5.4.6 增加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的行为负熵流
    5.5 本章小结
6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机制剖析
    6.1 问题的描述及基本假设
        6.1.1 进化博弈参与主体说明
        6.1.2 政府介入在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经济逻辑
    6.2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机制模型的建立
    6.3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的演进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6.3.1 复制动态方程与稳定点
        6.3.2 复制动态方程稳定点分析
    6.4 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演进过程的模拟仿真
        6.4.1 参数值的确定
        6.4.2 模拟仿真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促进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形成演进的对策建议
    7.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对清洁生产的认知,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1.1 加强外部规范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7.1.2 增加行为引导性,提高清洁生产认知水平
    7.2 增大外部环境对清洁生产行为的支持,保障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2.1 均衡财政支持,促进清洁生产行为畅通性
        7.2.2 加大技术支撑,保障清洁生产行为长期性
        7.2.3 完善行业标准,促使清洁生产行为规范化
        7.2.4 共建多元管理,加强清洁生产行为法制化
    7.3 完善市场机制对清洁生产行为的引导,激励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3.1 提高规模养猪场户的参与度,完善清洁生产行为的市场机制
        7.3.2 促进清洁产品中间商的建立,优化清洁生产产品市场的衔接
        7.3.3 加强清洁产品的市场引导,合理分配清洁产品的市场收益
    7.4 加强监督机构对清洁生产行为的监督,规范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
        7.4.1 加强全过程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实施的一致性
        7.4.2 强化部门合作监督,保障清洁生产行为参与的有效性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及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机理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生态产业发展SWOT分析
        1.1 竞争优势(Strengths)分析
        1.2 竞争劣势(Weaknesses)分析
        1.3 机遇( Opportunities)分析
        1.4 挑战( Threats)分析
    2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农合组织-生态产业耦合系统
        2.1 耦合系统流程
        2.2 耦合系统理念
    3 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定
        3.1 理论原理与基本步骤
        3.2 评定过程分析
        3.3 评定结果分析
四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
    1 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理论架构
        1.1 理论依据
        1.2 案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选取原则
    2 不同喀斯特环境下农合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案例分析
        2.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案例分析
        2.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案例分析
    3 案例农合组织与生态产业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共性特点
五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模式构建
        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
        2.3 养猪产业发展现状
        2.4 经营管理机制
        2.5 问题诊断
        2.6 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模式构建
        3.1 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
        3.2 养牛产业发展现状
        3.3 经营管理机制
        3.4 问题诊断
        3.5 生态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六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示范
    1 模式与技术示范
        1.1 示范点的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2 示范点的建设目标与任务
        1.3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1.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
        1.5 示范点建设成果对比
    2 示范效益评价
        2.1 生态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3 模式的推广应用
        3.1 模式优化
        3.2 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3.3 模式推广的保障措施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养猪现状与发展预测
        1.1.1 养猪现状分析
        1.1.2 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1.1.3 养猪清洁生产
    1.2 我国猪病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猪病现状
        1.2.2 未来猪病防控的趋势
    1.3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进展
        1.3.1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背景
        1.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目的及意义
        1.3.3 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
        1.3.4 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供港猪场的现状调查研究
    2.1 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传统养猪模式与标准化生态循环养猪模式的对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饲养管理
        3.1.3 工艺流程
        3.1.4 两种模式划分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升级基础设施和改善饲养环境
        3.2.2 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3.2.3 财务经济指标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关于标准化养猪生产
        3.3.2 关于猪舍的通风模式
        3.3.3 关于漏缝板的研究与设计
        3.3.4 关于饲料营养水平
    3.4 结论
第四章 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机理
        4.2.2 类Fenton法杀菌消毒研究
    4.3 讨论
        4.3.1 技术重点与适用范围
        4.3.2 项目研制淀粉基复合絮凝剂的创新作用
        4.3.3 项目研制类Fenton杀菌消毒法的创新作用
        4.3.4 单项技术与组合工艺与国内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猪-沼-茶(果)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场地
        5.1.2 粪污处理流程
        5.1.3 种植区几种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pH值变化
        5.1.4 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效果
        5.1.5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H值变化情况
        5.2.2 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5.2.3 氮、磷、钾的含量变化
        5.2.4 营养元素的平衡
        5.2.5 效益分析
    5.3 讨论
        5.3.1 从养殖源头采取清洁生产是关键
        5.3.2 实施精准供水供肥是生态循环的保证
        5.3.3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是必要的
    5.4 结论
第六章 示范工程建设
    6.1 建设内容与规模
    6.2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6.3 示范工程建成后的效果
        6.3.1 猪舍设计和布局等科学合理
        6.3.2 源头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
        6.3.3 实现了水和饲料的平衡
        6.3.4 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第七章 实际示范推广情况与推广工作总结
    7.1 推广方案
        7.1.1 推广的内容
        7.1.2 推广项目的技术水平
        7.1.3 推广范围
        7.1.4 推广难易程度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
    7.2 示范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
        7.2.1 建立良种猪及养猪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体系
        7.2.2 制订实施方案,保证推广工作有条不紊
        7.2.3 依靠社会力量,实现推广工作多方合作
        7.2.4 保证资金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
        7.2.5 加强横向合作与技术交流
    7.3 推广的措施
        7.3.1 技术示范
        7.3.2 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
        7.3.3 技术服务
        7.3.4 技术交流
    7.4 推广情况与效益测算
        7.4.1 推广情况与经济效益
        7.4.2 社会效益
        7.4.3 生态效益
    7.5 推广工作小结与建议
第八章 论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与奖励

(8)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必要性
    1.3 中美规模化猪场发展趋势比较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建设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2.1 项目的建设背景
    2.2 项目地址建设条件
    2.3 市场分析
3. 总体规划与建设方案
    3.1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3.2 建设规模与内容
    3.3 猪场工艺流程与规划布局
    3.4 技术选择
    3.5 工艺参数与栏舍设计
    3.6 生产技术方案
    3.7 资源配备与解决方案
    3.8 环保控制与解决措施
    3.9 人员架构
4.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4.1 投资估算
    4.2 效益分析
5. 创新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惠州市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模式与技术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世界畜牧养殖概况
    1.2 国内畜牧养殖模式发展形势
    1.3 国内外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及其关键技术
    1.4 调查目的及意义
2 调查区概况与方法
    2.1 惠州自然条件
    2.2 惠州畜牧养殖业概况
    2.3 惠州市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现状
    2.4 调查方法
3 惠州市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3.1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简介
    3.2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沼气、沼液、沼渣和农用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
    3.3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关键技术
        3.3.1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技术
        3.3.2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减量化措施及技术
        3.3.3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技术
        3.3.4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资源化处理措施及技术
    3.4 泰美生态循环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体会
4 广东金种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4.1 广东金种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公司污水、病死鸡无害化处理系统
    4.3 公司鸡粪生产蝇蛆昆虫蛋白系统
5 惠州市源茵生态园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5.1 惠州市源茵生态园概况
    5.2 源茵生态农业示范园―畜禽—沼—鱼—果蔬‖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6 惠州市兴牧畜牧公司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6.1 惠州市兴牧畜牧公司简介
    6.2 兴牧畜牧公司自主研发的规模化猪场污水处理系统
7 调查结果总结
    7.1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的适用性
    7.2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投资预算
    7.3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优缺点分析
    7.4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环保效益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惠州市不同养殖场生态循环模式分析
        8.1.2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2 结论
        8.2.1 惠州市畜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
        8.2.2 惠州市畜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9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规制与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户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
        1.4.1 环境风险感知国内外文献综述
        1.4.2 环境行为国内外文献综述
        1.4.3 环境规制国内外文献综述
        1.4.4 环境风险感知、政府规制与环境行为关系文献综述
        1.4.5 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险
        2.1.2 风险感知
        2.1.3 环境风险感知的内涵
        2.1.4 环境行为
        2.1.5 政府规制
        2.1.6 生猪规模养殖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态度—情境—行为理论
        2.2.2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养猪业环境风险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养猪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环境风险问题
        3.1.1 养猪业发展现状
        3.1.2 养猪业所带来的环境风险问题
    3.2 养猪业所带来的环境承载风险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3.2.1 养猪业所带来的土壤环境总负荷
        3.2.2 水环境承载压力
        3.2.3 养猪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结构维度的理论构架
    4.2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量表设计
        4.2.1 量表编制与预检验
        4.2.2 正式调查及结果分析
        4.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4.2.4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结构维度检验
    4.3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现状
        4.3.1 养猪户环境风险事实感知的状况
        4.3.2 养猪户环境风险损失感知的状况
        4.3.3 养猪户环境风险原因感知的现状
    4.4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假说的提出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测量
        4.4.3 研究模型与回归分析
        4.4.4 回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养猪户环境行为
    5.2 养猪户环境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研究假说与变量测量
        5.3.3 环境风险感知对环境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养猪业环境规制及其调节效应分析
    6.1 我国养猪业的政府环境规制
        6.1.1 约束型政策
        6.1.2 激励型政策
    6.2 政府规制对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6.2.1 养猪业环境规制的量表设计
        6.2.2 环境规制对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外环境规制政策防范养猪业环境风险的经验借鉴
    7.1 国外环境规制政策防范养猪业环境风险的经验
        7.1.1 美国
        7.1.2 加拿大
        7.1.3 欧盟国家
        7.1.4 日本
    7.2 对我国的启示
第8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规制及环境行为的调研问卷(湖北省调研)
附录B: 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规制及环境行为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集约化猪场提高养猪效益的若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生猪养殖户生态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邸培赛.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2]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山东省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D]. 梁兴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规模养猪场户清洁生产行为研究[D]. 于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与生态产业模式[D]. 刘艳鸿.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7]供港猪场安全清洁生产与生态循环模式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定发.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年出栏十万头商品肉猪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成本效益分析[D]. 于国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惠州市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模式与技术调查报告[D]. 蔡晨龙.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环境风险感知、环境规制与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户的调查[D]. 张郁.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提高集约化养猪场养猪效率的几点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