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下镇村卫生室改革实践与探讨

岗下镇村卫生室改革实践与探讨

一、港下镇村卫生室改革的实践和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娇[1](2021)在《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宗旨,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已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签约率与有效利用率均有待提高。鉴于此,除了从宏观层面完善配套措施及保障机制之外,优化设计签约服务方案是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而这其中的重要前提是明确居民(需方)与基层医务人员(供方)对签约服务的需求与偏好。然而,由于签约服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完美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影响,测量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真实偏好比较复杂且困难。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估供需双方的潜在偏好与意愿,探索符合双方需求与偏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发现,国外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评估起步较早,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供需双方偏好差异的相关研究与报告仍不足。而国内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与意愿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是描述性统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很难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科学量化。尽管已有极少数研究采用如离散选择实验方法评估偏好,但仅从需方角度出发,尚缺乏针对供方以及供需双方偏好的对比研究;且现有研究样本人群较为单一、样本量较小,难以发现其真实需求偏好与意愿。因此,本研究拟从供需两个视角进行研究设计,利用离散选择实验,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量化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从供需双方(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视角出发,在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基础上,利用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量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与意愿,为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设计和策略完善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2)测量与评估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3)模拟不同签约服务情景并预测选择概率;(4)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设计优化与策略完善的对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设计与策略完善-基于城乡供需双方的实证研究(71974118)。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泰安市六个县市区抽取调查样本。其中,(1)需方调查:以户为单位,调查对象为15周岁及以上居民。(2)供方调查:调查对象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成员。(3)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调查:①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通过文献回顾、定性访谈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六个属性(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及其水平,采用D-efficiency设计方法,并通过添加一致性检验问题以及可视化元素等方法形成实验调查问卷。②调查对象:需方偏好调查对象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以及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供方偏好调查对象为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基层医务人员。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初步了解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2)基于现场调查数据从供需双方视角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满意度现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双方认知水平以及满意度的可能因素。(3)利用离散选择实验评估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构建混合Logit模型分析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偏好;基于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分别探究供需双方不同特征以及不同类别人群的偏好异质性;量化分析供需双方对签约服务属性与水平的边际支付意愿和供给意愿。(4)基于参概率(Uptake rate)方程模拟不同签约服务方案组合,并预测在不同服务情景下供需双方的选择概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双方需求与供给偏好特点,模拟本研究中的最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5)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以及供需双方偏好分析结果,探讨与总结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设计优化与策略完善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①需方:共纳入8500名居民,其中5950人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总体签约率为70.00%。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得分中位数为3.00(1.00,4.00),态度得分为4.50(4.00,5.00);相对于未签约人群,已签约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与态度得分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已签约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总体满意度得分中位数为5.00(4.00,5.00),表明总体上签约人群对签约服务比较满意。②供方:共纳入835名基层医务人员,其中有754人已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占90.30%。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得分中位数为4.50(4.00,5.00),总体态度得分为4.20(3.60,4.60);相比于未加入签约团队组,已签约的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得分更高(4.50 vs 4.25,P=0.002)。基层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中位数为3.17(2.67,3.83),已加入签约团队的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未签约组(3.17 vs 3.50,P=0.001)。(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分析结果①需方偏好分析中共纳入2226人,经分析排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者,最终纳入混合Logit模型分析的共2159人。回归结果显示,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六个属性对居民的签约选择均有显着影响。居民偏好于选择服务费用低、基础包、上门服务、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更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更高的签约服务。②供方偏好分析中共纳入816人,经分析排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者,最终纳入混合Logit模型分析的共729人。回归结果显示,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六个属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均有显着影响。医务人员偏好于提供服务费用高、基础包、门诊就诊、药品可及性更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更高的签约服务。③通过对供需双方签约偏好比较发现,供需双方在服务费用与服务方式属性的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居民偏好于选择费用低、上门服务的签约服务,而医务人员偏好费用高、门诊就诊的签约服务;同时,供需双方也存在偏好共性,居民与医务人员均对个性包服务均有显着的消极偏好;对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高的签约服务均有明显的积极偏好;其中,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是影响供需双方选择偏好的最重要的服务属性。(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异质性分析①居民签约偏好异质性分析:60~69岁以及7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及收入相对低的居民偏好于选择费用更低的签约服务;不同人群特征居民均倾向于选择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较高的签约服务。此外,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将居民分为三个潜在类别:经济型(类别Ⅰ)、综合型(类别Ⅱ)以及高质量型(类别Ⅲ)。其中,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特征可能会对不同类别居民签约需求偏好产生影响。②医务人员签约偏好异质性分析:农村地区以及收入相对低的医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服务费用高的签约服务。受教育年限相对低者(≤12年)对提供个性包服务有显着的消极偏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技术职称较低以及工作年限较高的医务人员均偏好于提供费用高的签约服务。不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工作特征的医务人员均偏好于提供医生团队诊疗水平较高的签约服务。此外,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对医务人员的偏好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偏好有明显差异,根据其偏好特点分为普通型(类别Ⅰ)、诱导型(类别Ⅱ)以及利他型(类别Ⅲ)。其中,女性、城镇地区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更有可能属于普通型。(4)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分析①需方边际支付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对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属性的支付意愿最高,如果将医生团队诊疗水平从Ⅰ级提高到Ⅲ级水平,居民愿意为此支付约490.4元;其次,居民对中西医结合的服务支付意愿较高,如果将服务类型从中医转为中西医结合,居民愿意支付约183.9元。就不同特征人群的分析结果来看,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年收入较高以及患有慢性病人群对其偏好的签约服务的支付意愿更高。②供方边际供给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服务内容从基础包转为个性包,则医务人员要就此收取约45.5元的服务费用。对于其他签约服务属性和水平,如果转变为偏好水平,医务人员愿意牺牲一定的服务费用来提供偏好的签约服务。就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来看,低收入组对个性包服务的边际供给意愿最低,中等收入、专业技术职称较高的医务人员愿意牺牲更多的服务费用以提供其偏好的签约服务。(5)情景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水平相比,如果签约服务改为“服务费用10元+基础包+上门服务+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一般+医生团队诊疗水平-Ⅲ级”,居民的选择概率将提高0.848,签约选择概率达到最高(0.880)。如果将签约服务改为“服务费用100元+基础包+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很高+医生团队-Ⅱ级”的组合服务,则医务人员的选择概率预计将提高0.572,此时,供给选择概率达到最高(0.629)。经综合分析,在“服务费用50元+基础包+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很高+医生团队-Ⅱ级”的签约组合下,需方的签约选择概率为0.642,供方的供给选择概率为0.580,此时双方选择概率差值达到最小(0.062),可以确定为本研究的最优签约服务方案。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居民总体签约率达70.00%,签约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有较强的支持与信任态度,但对签约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度仍有待提高。(2)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整体认知度与接受度较高,但工作满意度偏低,尤其是签约团队人员。(3)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共性;首先,居民和基层医务人员最看重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属性,对其支付意愿和供给意愿均最高;其次,两者共同偏好于中西医结合以及基础包服务。(4)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差异;基层医务人员偏好于传统的门诊就诊服务方式,而居民对上门服务的支付意愿较高。此外,供需双方在服务费用属性上存在反向偏好差异。(5)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异质性,不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居民与医务人员的需求与供给偏好均有所不同;同时,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行为存在利他的社会偏好。(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设计与优化既要符合供需双方的偏好与意愿,也要结合当地实践环境,以达到相对最优的签约服务模式。政策建议:(1)贯穿知-信-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念,提高供需双方认知水平;(2)提高签约团队人员工作满意度,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3)提升签约团队诊疗服务水平,增强签约服务的连续性与全面性;(4)发挥中西医结合服务优势,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5)提高签约服务吸引力,推进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6)探索多层次签约服务方式,提升上门服务规范化水平;(7)合理制定签约服务收费标准,完善签约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8)缩小城乡签约服务差异,推进签约服务供给公平。研究创新与不足创新点:(1)目前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研究多是从需方角度,本研究以供需双方视角出发,通过对供需双方偏好与意愿的综合分析,模拟最优签约服务方案,并预测双方对最优方案的需求与供给概率,丰富了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与方案、提高供需双方签约积极性与满意度提供了更详实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2)本研究首次通过构建潜类别Logit模型分别评估了不同类别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偏好,且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供给服务行为存在利他型社会偏好。研究结果为卫生相关部门对供需双方制定和实施多类别、多层次的干预与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不足之处:(1)离散选择实验调查的陈述性偏好与实际签约服务选择行为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2)受离散选择实验方法本身限制,本研究仅纳入了六个认为最重要的签约服务属性,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供需双方选择偏好的可能影响。(3)本研究的样本人群仅来源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结论在山东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

范增[2](2021)在《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陕南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调控研究 ——以安康市汉滨区为例》文中认为

魏璐瑶[3](2021)在《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差异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和“重城轻乡”的战略驱动下,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日益严峻,乡村地域系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实施,为破解乡村病、激活乡村发展要素、提高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它明确指出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以破解乡村地域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弥补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短板为目标,分区分级分类探讨乡村地域优化发展路径。一定地域范围和历史发展阶段,由人文、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的主体系统以及由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本体系统在一定范围的乡村地域空间内影响制衡,经过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信息交流等,推动乡村地域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变化。在内核驱动力、城市外援力、城乡交互力的共同影响下,乡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演变趋势。深入剖析乡村地域多样化分异演化规律和比较优势,是重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命题,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落实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村庄是乡村地域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外在表征,反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反馈机制。当前中国乡村人口处于大规模流动迁移时期,人居分离现象加剧,村庄面临空间优化与重构的客观现实需求。在历史渊源、生活习俗、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乡村地域建房热潮兴起,原本农民自发布局的村庄无序扩张,越来越多的“空心村”产生,土地资源低效粗放浪费现象严重。江苏省作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前沿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村庄内部空间格局、要素和组织结构等呈现出加速变动和重构趋向,并体现为多样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区是基于一定的发展条件、生产结构、历史文化等特征,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进行的地域类型划分,同一乡村地域发展类型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似性。诊断识别不同地域类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和发展路径有利于明确不同乡村地域村庄发展短板,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乡统筹背景下重构乡村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综合构建江苏省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分区方案,明确不同地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分类实现路径。并选择典型案例区域,对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内村庄推进重点集聚优化、特色集聚优化和均等集聚优化研究,分别围绕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传统农耕文明特色保护和完善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需求视角,深入探讨江苏省典型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并对相关概念内涵、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加以阐释,明确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第二部分为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地域类型划分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首先,基于江苏省村庄集聚和脆弱性耦合关联特征,明确村庄布局现状评价的分区结果;其次,在考虑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的同时,结合公众和政府在村庄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的参与意愿和推进能力,综合集成判别形成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分区方案,并探讨不同类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总结凝练典型地域分区村庄发展特色、优化思路、优化方法、实现路径等的差异之处以及共同特点。第三部分为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典型地域分区的不同实现路径探讨,包括第5章、第6章和第7章,分别选择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典型乡村地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其中,第5章针对徐淮平原区内村庄布局优化的发展现状,突出村庄空间布局合理优化的必要性,并形成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通过选取代表性案例区,探讨不同耕作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的动态保留方案,最终明确村庄空间布局的科学整理途径。第6章针对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村庄空间布局现状,明确该类型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并选取典型案例区,探讨个体层面和区域尺度下农耕文明的特色保护与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协调发展模式。第7章针对太湖平原区内村庄布局现状,明确经济发达且交通优势突出的乡村地域系统内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推动下,对标城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构建涵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圈体系,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生活福祉,并据此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包括第8章。主要阐述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并展望未来的深入研究方向。本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为:(1)江苏省村庄空间异质性和集聚形态的方向性特征明显;县域乡村脆弱程度存在地域分区不均衡现象,子系统相关性较弱,空间耦合特征尚不明显;村庄集聚与脆弱性关联评价可形成低集聚高脆弱型(LH)、高集聚低脆弱型(HL)、中集聚中脆弱型(MM)以及高集聚高脆弱型(HH)四类现状分区。(2)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形成“两片六区”的分区方案,“两大片区”为长三角片区和淮海片区,“六大分区”包括太湖平原区、宁镇山岭丘陵区、沿江平原区、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淮河流域区和徐淮平原区。(3)徐淮平原区应以村庄重点集聚优化为实现路径。在满足农业生产耕作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耕作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和合理路径。秉承“自下而上适宜”和“自上而下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优化适宜性评价—空间竞合迭代评价—地域功能网络评价”的空间组合识别方案。(4)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应以村庄特色集聚优化为实现路径。基于区域尺度和个体层面探讨江南水乡特色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经验,剖析村庄布局优化与生态红线划定之间的矛盾关系,并系统梳理形成谨慎使用生态红线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确立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体系的村庄整理途径。(5)太湖平原区应以村庄均等集聚优化为实现路径。构建形成包括“基本生活圈”、“一级生活圈”和“二级生活圈”在内的生活圈体系,利用综合配置模型对生活圈构建基础上的村庄空间布局进行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重点保留村庄、优先保留村庄和适度保留村庄的分类布局优化方案。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区域特色创新:江苏省是城乡二元转型的前沿区域,同时不同地域具备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基于江苏省发达省情的基本前提,统筹考虑政府、农民等不同利益方在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的意愿与能力差异,提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科学落地性的村庄布局优化方案。(2)研究内容创新:构建县域村庄空间优化布局分区的总体分析框架,形成省域范围内村庄布局分类优化的基本方案,重新发现了传统集镇在新时期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地理学视角解构乡村公共空间基本内涵,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地域类型研究内容。(3)技术方法创新:综合集成构建村庄布局动态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有机融合“自上而下统筹”与“自下而上适宜”双重视角,为不同耕作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的确立提供了多情景和多场景的技术方法支撑。并基于内在逻辑完整的技术方法论,对县域村庄功能进行了动态模拟与综合分析。

柳吉鹏[4](2020)在《桂东T村精准扶贫中技术治理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开始,国家投入了超常规的力量到扶贫工作中。依托于数目字管理等技术治理方式,广西严格落实党中央及国务院的部署,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一系列措施,牢牢把握住“精准”这一要义,将精准扶贫落实到实处,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整体来看,精准扶贫技术治理极大的促进了中央扶贫政策的落地,尤其是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使用,更是使得中央能够直接了解到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相当于是中央权力下探到了基层。但在实际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困境,如效率低下和政策悬浮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完善精准扶贫技术治理措施,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本文以桂东地区T村为例,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以及访谈法,分析了T村精准扶贫技术治理的实现路径及主要目标,并详细了解了T村当前精准扶贫技术治理的基层录入数据精准匹配困难、项目执行内容定价标准化与基层情境差异化之间的矛盾和多头管理造成政策落地有盲区等困境,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这些困境,得出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上级部门自利行为增添数据精准匹配难度、技术治理信息简化难以应对基层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治理行政成本的超负荷,再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政府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及改善系统更新,以使帮扶联系人顺利入户工作;优化项目定价流程并要细化项目定价标准,部门间要加强协作以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加强组织,优化帮扶联系人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帮扶联系人的管理,给帮扶联系人及村扶贫信息员设定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进行考核等针对性的对策。

周颖[5](2020)在《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文中提出相比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乡村地区的建设引导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直到近些年在乡村政策推动下才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当前乡村地区重规划轻实施的倾向严重,乡村建设存在决策难、实施更难的突出问题,这直接反映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的失效。县域作为经济社会与行政管辖的基础地域单元,具备中观空间尺度和相对独立的行政事权的双重特性,进一步突出县域层级对于乡村建设的约束和引导能力,由此在这一层级开展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工作是有效解决乡村规划实施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规划管理的视角聚焦于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国内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而总结管控体系存在主动化、综合化、地域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动向与趋势。在趋势总结的基础上选取增城区、德清县和歙县地方管控模式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模式间存在的目标、实施层次等共性和个性特征,并进一步概括当前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在实施过程中突显的职能架构、管控内容、管控深度、资源引导、更新调整等失效性问题。由此,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实效导向”在管控体系构建中的内涵与要求,即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与自下而上的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逻辑,并探索实效导向下管控体系从逻辑建立到基础性工作铺垫再到管控要素筛选、管控方式选取和管控成果制定这一套工作方法与路径。最终通过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工作开展为依托,结合井冈山市域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证实效导向下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搭建的技术路线的合理有效。

王媚楠,王屹亭,刘汝刚,钱东福[6](2020)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镇村两级医生工作压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承担着不同的工作任务,面临着不同的工作环境,可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现有研究缺乏对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工作压力的比较。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镇村两级医生工作压力,分析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工作压力的差异,提高对农村医生工作压力的全面认识。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3个县(区)18个乡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医生182例和村卫生室医生176例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所在地区、岗位类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称及工作年限等)和挑战性-阻碍性压力量表(C-HSS)。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秩和检验和广义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在挑战性压力中位得分分别为3.83(0.71)分和4.33(0.83)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碍性压力中位得分分别为2.8(1.00)分和2.8(1.00)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阻碍性压力的"我无法确定自身工作岗位职责是什么""为完成工作我需要经历繁琐的流程"2个条目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制了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称、工作年限等可能混杂因素后,职业类别是基层医生挑战性压力、阻碍性压力的影响因素(P<0.05)。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挑战性压力、阻碍性压力分别比村卫生室医生低40%[OR(95%CI)=0.60(0.47,0.76)]和27%[OR(95%CI)=0.73(0.58,0.94)]。结论镇村两级医生挑战性压力均比较大,村卫生室医生承担更大挑战性压力,需关注并减少其消极影响;村卫生室医生比乡镇卫生院医生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上承担更大的阻碍性压力,需加强培训教育。

王媚楠[7](2020)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改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使其工作内容增多,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现阶段,我国主要以团队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此模式下,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面临的工作环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工作行为,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岗位成员工作状况的比较研究。研究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分析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现状差异,提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的全面认识,发现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存在的共性和不同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寻找改善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的方法,促进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研究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典型抽样、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3个县(区)18个乡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公卫医生、村卫生室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及分配、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表现等。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等级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任务范围广,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各有侧重。(2)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其中村卫生室医生工作时间最长。(3)乡镇卫生院医生、护士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医疗服务上,村卫生室医生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上花费的时间占比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行政管理会议、文书工作、迎接检查考核督导等工作占用的时间一般。(4)各岗位医务人员挑战性压力均比较大,其中村卫生室医生承担的挑战性压力最大,乡镇卫生院护士、公卫医生相较村卫生室医生所承担的阻碍性压力较小。(5)医务人员对同事关系和医患关系满意度较高,对工作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不满意;各岗位医务人员在平均满意度上无差别,但对工作条件、福利保障、医患关系等满意度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阻碍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挑战性压力对工作满意度的作用不显着。(6)88.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积极,各岗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差别,工作满意度、阻碍性压力会影响工作积极性;76.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效率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有差别,挑战性压力、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工作效率;70.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质量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对工作质量的自我评价有差异,工作年限、挑战性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工作质量。研究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任务分工研究。加强对农村基层各岗位医务人员的经济激励;完善各岗位医务人员尤其是村卫生室医生的福利保障机制;关注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安全感和职业发展,提升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水平。

王佳俊[8](2020)在《苏州市域村庄分类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核心任务之一,村庄分类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基础。本文以苏州市下辖的979个行政村为对象,在构建乡村分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为生态宜居乡村的分类建设提供依据。首先,论文梳理了乡村发展评价、村庄演变和村庄分类的相关文献,根据村庄系统结构,考虑到苏州市乡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可得性,构建了包括区位交通、规模形态、土地利用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增收、资源禀赋等九个方面的分类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提取了农业基础和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区位与交通可达性、基础建设水平4类代表性指标;通过叠加组合法将979个乡村划分为综合型、潜力型、特色型、一般型,其中特色型分为农业型和文化特色风貌型。第三,针对4种类型村庄,论文深入讨论了其特征和发展策略。其中,综合型村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工业、农旅融合、电商等新型业态模式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品质较高,是产居融合的高水平精品乡村;潜力型村庄具有良好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并向综合型村庄演进,应加强产业与基础设施提升,形成产业集聚发展、适度规模建设的新型城镇化社区;特色型中的农业型村庄,以农业产业主导发展,可通过产业融合向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向发展,采取功能提升、产业提升策略,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特色农业型村庄;特色型中的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应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采取保护优先、特色提升策略,形成文化旅游与历史经典产业为主、产居协调的文旅型村庄;一般型村庄各方面优势不明显,该类村庄积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整治环境,形成适宜居住的乡村一般社区。

吕思琦[9](2020)在《人口流动视角下丹凤县城乡空间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迁移驱动的城镇化及农村人口空心化始终伴随在城乡空间演变历程之中,随着户籍政策的放宽及地区经济产业的发展,城乡人口流动规模逐步增大,流动路径逐渐多元化,也使得城乡体系结构以及不同地域空间呈现出差异性的演变特征。未来城乡空间仍处在人口流动和城乡格局的动态变化中,前瞻性地预判城乡人口的流动规模及路径,对厘清城乡空间发展的态势及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域空间进行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综合城乡规划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关于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演变互动相关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态势,以丹凤县域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建设基本情况问卷的发放、乡村居民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访谈,结合人口普查及历年城乡建设用地数据梳理丹凤县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化及城乡空间的演变历程,总结城乡人口演化与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丹凤县人口演化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人口流动经历了四个典型时期,人口于交通沿线分布相对集中,且随时间推演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镇区及中心村集聚,县域整体及乡村范围呈现出不同的人口流动特征。城乡空间体系、形态结构及不同地域空间均发生演变,乡村人口演化与空间演变形成多种不同类型,高度耦合、中度耦合及低度耦合三种程度的耦合关系。城乡人口流动受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经济模式、城乡政策变化及城乡规划调控的影响,通过推动城乡体系转变、引导居住空间分异、加速社会空间重构和实现土地利用重组四种作用途径,在政策调节、交通引导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外部作用与经济产业调整及城镇化的内部驱动之下,城乡空间经历雏形阶段、成长阶段及转型阶段的演变过程,且不同地域在城乡空间演变的不同阶段所受作用力大小不同,使其人口及用地的耦合程度产生差异化的特征。最后,通过对丹凤县未来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的预判,提出城乡空间重构构想,对城乡体系、乡村居民点及乡村内部空间进行重构,以适应乡村振兴新背景下人口流动格局的动态变化,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

覃丹丹[10](2020)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养老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我国的老龄化情势也随之加重。在“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形式严重的农村地区成为了我国养老发展问题的核心。2017年,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十三五”国家老龄化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养老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及“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的养老体系建设目标。发展共享新型养老是我国大力发展共享经济、优化养老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也是农村地区发展新型养老的必然趋势。据此,本研究以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为个例,以60岁以上的在住老人及村落闲置空间为两个出发点,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个新型共享养老服务模式,并在共享服务模式之上进行“共享”养老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针对“共享发展理念”、“农村新型养老模式”两个主体的概念、起源、内涵、发展现状进行解读与比对分析,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在农村新型养老模式中的可行性及关键落脚点。第二,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村落的基本概况、人居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物质空间现状进行研究,提出石洞沟村可“共享”资源“大聚集、小分散”的布局特征及“闲置多、使用不均衡”的使用特征结论。第三,以石洞沟村老年人群体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人群自身特征、日常行为活动特征及养老需求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老”聚集、“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及通过行为活动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需求特征结论。第四,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对石洞沟村中的可共享空间资源及服务资源进行界定与整合,形成石洞沟村的共享养老模式;并由模式推导出所需空间及设施的内容及规模;再与村落的可“共享”空间资源相结合,形成了核心共享圈、一般共享圈、共享路径三个板块的养老空间总体规划;进而提出功能布局因地制宜、空间结构弹性共享、景观功能共享性提升三个总体设计策略。最终,在村落总体空间规划及设计策略指导下,针对核心共享圈、一般共享圈、共享路径三类空间及设施进行具体设计,形成一套在共享养老模式下的石洞沟村整体养老空间设计方案。为我国农村新型养老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二、港下镇村卫生室改革的实践和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港下镇村卫生室改革的实践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 文献综述
        1.1 卫生服务领域的偏好测量
        1.2 离散选择实验及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1.3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动态
        1.4 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知-信-行理论
        2.2 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
        2.3 社会偏好理论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定性资料
        1.2 定量资料
    2. 现场调查
        2.1 需方家庭健康调查
        2.2 供方基层医务人员调查
        2.3 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调查
    3. 研究方法
        3.1 离散选择模型构建
        3.2 相对重要性
        3.3 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
        3.4 情景预测
    4. 数据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4 离散选择模型回归分析
    5. 质量控制
        5.1 研究设计阶段
        5.2 调查员培训
        5.3 现场调查阶段
        5.4 数据录入与清洗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研究
    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分析
        1.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1.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
        1.3 签约满意度分析
    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
        2.3 工作满意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
        1.1 需方偏好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1.2 一致性检验分析
        1.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需求偏好估计
    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
        2.1 供方偏好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2 一致性检验分析
        2.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供给偏好估计
    3. 供需双方偏好比较
        3.1 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比较
        3.2 供需双方对签约服务属性的积极与消极偏好比较
        3.3 供需双方对签约属性相对重要性评价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异质性研究
    1. 需方偏好异质性分析
        1.1 不同人群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1.2 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2. 供方偏好异质性分析
        2.1 不同人群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2.2 不同工作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2.3 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研究
    1. 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1.1 居民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1.2 不同特征人群的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2. 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2.1 医务人员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2.2 不同人群特征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2.3 不同工作特征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情景预测研究
    1. 需方情景预测分析
        1.1 不同情景下居民的签约选择概率变化
        1.2 不同服务费用下居民的签约选择概率
    2. 供方情景预测分析
        2.1 不同情景下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概率变化
        2.2 不同服务费用下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概率
    3. 供需双方签约服务最优方案模拟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讨论
    1. 关于方法学的讨论
        1.1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学讨论
        1.2 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应用讨论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讨论
        2.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签约满意度情况讨论
        2.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工作满意度情况讨论
    3. 供需双方偏好共性讨论
        3.1 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是影响供需双方偏好最重要的属性
        3.2 中西医结合服务是供需双方共同偏好的服务类型
        3.3 基础包服务是供需双方共同偏好的服务内容
    4. 供需双方偏好差异讨论
        4.1 供需双方在签约服务方式上的偏好差异
        4.2 供需双方在签约服务费用上的偏好差异
    5. 供需双方偏好异质性讨论
    6. 供需双方在不同情景下的选择概率讨论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3. 研究创新与不足
        3.1 创新点
        3.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差异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1.1.2 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1.1.3 乡村地域系统呈现多元化发展和演化特征
        1.1.4 地理学科特色将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本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科学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
    1.6 数据来源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地域系统
        2.1.2 县域村庄
        2.1.3 乡村脆弱性
        2.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5 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城乡统筹理论
        2.2.5 综合区划理论
        2.2.6 中心地理论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乡村地域类型研究
        2.3.2 村庄布局优化研究
        2.3.3 脆弱性研究
        2.3.4 人居环境研究
        2.3.5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的基本现状评价
    3.1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的评价思路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江苏省村庄集聚特征分析
        3.3.1 研究方法
        3.3.2 村庄集聚规模分析
        3.3.3 村庄集聚方向分析
    3.4 江苏省县域乡村脆弱性特征分析
        3.4.1 研究方法
        3.4.2 县域乡村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
        3.4.3 乡村脆弱性致因特征分析
    3.5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的地域分区
    3.6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的分区发展方向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地域分区识别
    4.1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地域分区识别思路
        4.1.1 村庄布局优化的核心关联机制
        4.1.2 村庄布局优化分区的思路框架
    4.2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分区的影响因素
        4.2.1 “自下而上”视角识别
        4.2.2 “自上而下”视角识别
    4.3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地域分区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分区发展导向
    4.5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典型地域发展特征
    4.6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典型地域发展导向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徐淮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5.1 徐淮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问题诊断
    5.2 徐淮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5.3 典型案例地选择
    5.4 案例地数据来源与处理
    5.5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
        5.5.1 优化适宜性评价
        5.5.2 空间竞合迭代评价
        5.5.3 地域功能网络评价
        5.5.4 空间组合识别评价
    5.6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5.6.1 “自下而上适宜”优化方案
        5.6.2 “自上而下统筹”优化方案
        5.6.3 空间组合识别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6.1 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问题诊断
        6.1.1 水乡文脉及农耕文明有待传承
        6.1.2 特殊地理环境下村庄布局特征迥异
        6.1.3 生态红线划定与村庄布局优化矛盾突出
    6.2 典型案例地选择
    6.3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6.3.1 谨慎使用生态红线优化村庄布局
        6.3.2 加快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6.3.3 确立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太湖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7.1 太湖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问题诊断
    7.2 太湖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7.3 典型案例地选择
    7.4 案例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分析
    7.5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
        7.5.1 交通可达性分析
        7.5.2 生活圈体系构建
        7.5.3 区位配置模型构建
    7.6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7.6.1 构建基于交通可达性的生活圈体系
        7.6.2 基于生活圈体系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7.6.3 基于区位配置模型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桂东T村精准扶贫中技术治理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技术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精准扶贫推行技术治理的理由
        2.3.1 传统扶贫工作的困境
        2.3.2 技术治理与精准扶贫内在要求相契合
第三章 T村精准扶贫技术治理的表现形式
    3.1 T村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3.1.1 T村村情概况
        3.1.2 T村扶贫干部情况
        3.1.3 T村贫困户脱贫达标情况
        3.1.4 贫困村脱贫指标情况
    3.2 技术治理在T村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3.2.1 扶持对象精准:信息数据化
        3.2.2 项目安排精准:项目等资金
        3.2.3 措施到户精准:帮扶精细化
    3.3 技术治理在T村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
        3.3.1 规范打分,贫困有据可依
        3.3.2 数据提速,基层顶层互通
        3.3.3 统一范式,资源精准投放
        3.3.4 数据交互,政策应享尽享
第四章 T村精准扶贫技术治理的实践困境
    4.1 基层录入数据精准匹配困难
        4.1.1 相同内容多次录入系统
        4.1.2 系统衔接不顺畅
    4.2 项目执行内容定价标准化与基层情境差异化之间的矛盾
        4.2.1 项目执行内容定价标准化
        4.2.2 基层情境差异化
    4.3 多头管理造成政策落地有盲区
        4.3.1 各政策管理部门缺乏统一协调
        4.3.2 难于管理来源众多的帮扶联系人
        4.3.3 村扶贫信息员凑数据
第五章 T村精准扶贫技术治理实践困境的原因分析
    5.1 上级部门自利行为增添数据精准匹配难度
    5.2 技术治理信息简化难以应对基层实践的复杂性
    5.3 技术治理行政成本的超负荷
        5.3.1 县级部门的加压行为
        5.3.2 帮扶联系人的逃避心理
        5.3.3 村扶贫信息员的应付心理
第六章 T村精准扶贫技术治理的路径完善
    6.1 改变传统观念及改善系统更新
        6.1.1 改变传统观念
        6.1.2 改善系统更新
    6.2 科学优化定价流程及细化标准
        6.2.1 优化定价流程
        6.2.2 细化定价标准
    6.3 优化组织架构及加强绩效管理
        6.3.1 部门协作
        6.3.2 加强组织
        6.3.3 帮扶联系人的绩效制定
        6.3.4 村扶贫信息员的绩效制定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C县扶贫道路施工定价表
附表2 帮扶联系人扶贫绩效打分表
附表3 村扶贫信息员绩效打分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体系变革下规划实践正处于摸索阶段
        1.1.2 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强化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工作的统筹地位
        1.1.3 基层乡村规划建设路径主导下的乡村发展无序问题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实施理论
        1.2.2 从管理者角度探索建立县域乡村规划实施路径与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乡村规划建设研究综述
        1.3.2 国内乡村规划建设研究综述
        1.3.3 国内县域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广泛关联性研究的文献参考法
        1.4.2 借鉴多学科领域的系统研究法
        1.4.3 综合不同地区特征的比较研究法
        1.4.4 地区案例的实证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概念研究及其发展历程
    2.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概念界定
        2.1.1 县域乡村规划
        2.1.2 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
    2.2 国内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发展历程研究
        2.3.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依附阶段(1986-2000 年)
        2.3.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相对独立阶段(2000-2008 年)
        2.3.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统筹阶段(2008-2018 年)
        2.3.4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综合重构阶段(2018 年以后)
        2.3.5 发展趋势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模式实践研究与问题总结
    3.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模式
        3.1.1 基于减量提质、重点突出导向下的增城区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践
        3.1.2 基于禀赋驱动、片区协同导向下的德清县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践
        3.1.3 基于资源管理、多元参与导向下的歙县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践
    3.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模式特征
        3.2.1 管控目标以自上而下的综合性需求为引领
        3.2.2 管控实施层次与乡村空间体系化特征相匹配
        3.2.3 管控内容与目标取向和建设基础相对应
        3.2.4 管控深度与乡村管理实际执行能力和管理对象相关联
    3.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问题总结
        3.3.1 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县域管控工作架构
        3.3.2 目标导向下管控内容制定力求全面、重点模糊
        3.3.3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控深度不匹配
        3.3.4 “撒芝麻”式的乡村资金引导分配缺乏集约效应
        3.3.5 外部政策单向推导下管控框架被动更新调整
    3.4 本章小结
4 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构建
    4.1 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逻辑
        4.1.1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实效性内涵
        4.1.2 乡村与城市规划建设管控辨析
        4.1.3 县域层面与乡镇、村庄层面乡村规划建设管控辨析
        4.1.4 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构建要求
    4.2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基础性工作
        4.2.1 县域乡村建设摸底调查
        4.2.2 县域乡村建设核心问题提炼与目标愿景制定
        4.2.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引导
    4.3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要素筛选
        4.3.1 资源统筹配置目标导向下管控要素
        4.3.2 乡村发展核心问题导向下管控要素
        4.3.3 管控要素筛选技术路线
    4.4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方式设计
        4.4.1 控制类管控方式
        4.4.2 引导类管控方式
        4.4.3 鼓励类管控方式
    4.5 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成果形式与传导路径
        4.5.1 图则作为统一的管控成果形式
        4.5.2 专项型与综合型管控图则
        4.5.3 管控成果内容向下传导的路径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管控体系
    5.1 井冈山市乡村规划建设管控基础性工作
        5.1.1 井冈山市乡村建设摸底调查
        5.1.2 井冈山市乡村建设问题总结
        5.1.3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定位
        5.1.4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资源点评价分析
        5.1.5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空间结构形成
    5.2 井冈山市乡村规划建设管控空间层次引导
        5.2.1 乡村发展单元划分原则
        5.2.2 乡村发展单元类型及组织模式
    5.3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管控核心内容及其方式要求
        5.3.1 乡村设施配置管控
        5.3.2 乡村道路系统管控
        5.3.3 乡村环境风貌管控
        5.3.4 乡村发展单元管控
    5.4 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管控图则成果
        5.4.1 道路节点控制引导图则
        5.4.2 建筑风貌控制引导图则
        5.4.3 发展单元控制引导图则
        5.4.4 各乡镇控制引导图则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镇村两级医生工作压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1.2.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基本情况
    2.2 乡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卫生室医生工作压力来源情况比较
    2.3 基层医生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7)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进展
        2.国内研究进展
        3.简要述评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内容
        1.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分配研究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研究
        3.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表现研究
        4.改善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的策略研究
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1.文献资料查阅
        2.二次资料利用
        3.现场调查
        4.质量控制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三、技术路线
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
        1.工作内容总体情况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内容比较
    三、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及分配
        1.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分配
        3.工作时间分配自我评价
    四、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1.工作压力来源总体情况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来源比较
        3.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回归分析
    五、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1.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
        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
        3.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回归分析
    六、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自我评价
        1.工作积极性比较
        2.工作效率比较
        3.工作质量比较
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讨论
        2.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讨论
        3.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讨论
        4.农村基层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讨论
        5.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自我评价讨论
    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任务分工研究
        2.加强对农村基层各岗位医务人员的经济激励
        3.完善农村基层各岗位医务人员尤其是村卫生室医生的福利保障机制
        4.关注签约服务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安全感和职业发展
        5.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教育培训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医务人员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苏州市域村庄分类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分类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
        1.1.2 乡村分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
        1.1.3 苏州市村庄分类标准有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乡村分类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村庄分类
        2.1.3 与已有苏州乡村振兴规划中村庄分类方案的异同
    2.2 国内外村庄分类相关研究
        2.2.1 国外村庄分类研究动态
        2.2.2 国内村庄分类研究动态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乡村发展理论研究
        2.3.1 乡村分类指标体系研究
        2.3.2 村庄功能分化与类型形成
    2.4 村庄分类方法研究
        2.4.1 研究范围
        2.4.2 分类方法介绍
        2.4.3 数据来源
        2.4.4 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苏州市域村庄演变及发展现状
    3.1 苏州村庄演变阶段
        3.1.1 乡村工业起步阶段:工业发展主导类型分化
        3.1.2 工业园区发展阶段:空间集聚主导类型分化
        3.1.3 产业多元发展阶段:多元发展主导类型分化
    3.2 苏州乡村价值再认识与建设难点
        3.2.1 苏州乡村价值再认识
        3.2.2 苏州乡村建设难点
    3.3 苏州村庄发展特点
        3.3.1 村庄空间分布特征
        3.3.2 村庄人口分布特征
        3.3.3 村庄经济发展特征
        3.3.4 村庄面积差异特征
第四章 苏州市域村庄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4.1 苏州市域村庄分类基础指标体系建立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4.1.3 基础指标体系建立
    4.2 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行性操作
        4.2.1 指标体系精简检验指标数据可行性
        4.2.2 主成分分析论证指标因子科学性
    4.3 村庄分类方法科学性验证
        4.3.1 村庄分类方法尝试
        4.3.2 村庄分类方法确立及科学性验证
    4.4 村庄分类指标体系重构与单类指标分类结果分析
        4.4.1 重构后村庄分类指标体系
        4.4.2 按大类指标分类结果分析
    4.5 叠加组合后分类类型划分结果
        4.5.1 叠加组合法划分
        4.5.2 四大类型简述
第五章 苏州市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特征
    5.1 综合型村庄
        5.1.1 综合型村庄空间格局
        5.1.2 综合型村庄内在特征
        5.1.3 案例:综合型村——永联村
    5.2 潜力型村庄
        5.2.1 潜力型村庄空间格局
        5.2.2 潜力型村庄内在特征
        5.2.3 案例:潜力型村——肖泾村
    5.3 农业型村庄
        5.3.1 农业型村庄空间格局
        5.3.2 农业型村庄内在特征
        5.3.3 案例:农业型村——珍北村
    5.4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
        5.4.1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空间格局
        5.4.2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内在特征
        5.4.3 案例:文化特色风貌型村——陆巷村
    5.5 一般型村庄
        5.5.1 一般型村庄空间格局
        5.5.2 一般型村庄内在特征
第六章 基于分类的市域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建议
    6.1 村庄发展原则和总体策略
        6.1.1 发展原则
        6.1.2 总体策略
    6.2 综合型村庄发展策略
        6.2.1 策略选择
        6.2.2 策略实施
    6.3 潜力型村庄发展策略
        6.3.1 策略选择
        6.3.2 策略实施
    6.4 农业型村庄发展策略
        6.4.1 策略选择
        6.4.2 策略实施
    6.5 文化特色风貌型村庄发展策略
        6.5.1 策略选择
        6.5.2 策略实施
    6.6 一般型村庄发展策略
        6.6.1 策略选择
        6.6.2 策略实施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人口流动视角下丹凤县城乡空间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乡关系需重新考虑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
        1.1.2 人口流动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
        1.1.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乡空间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综述及分析框架建构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建构
        2.2.1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2.2.2 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演变的互动关系
        2.2.3 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重构的发展推论
    2.3 本章小结
3 丹凤县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化历程
    3.1 丹凤县概况及人口流动历程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3 人口流动历程
    3.2 人口分布特征
        3.2.1 人口空间区位分布特征
        3.2.2 人口分布的空间关系演化
    3.3 县域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化及特征
        3.3.1 县域人口流动变动情况
        3.3.2 人口流动路径
        3.3.3 人口流动成因分析
        3.3.3.1 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
        3.3.3.2 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农民就业方式多元化
        3.3.3.3 文化教育设施高质量导向下的人口规模集中
        3.3.3.4 医疗设施高质量导向下的人口向心集中
        3.3.4 县域人口流动特征
    3.4 乡村人口流动的时空演化及特征
        3.4.1 乡村人口流动变动情况
        3.4.2 乡村人口流动方向
        3.4.3 乡村人口流动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丹凤县城乡空间演变研究
    4.1 丹凤县城乡发展现状
    4.2 城乡空间体系演变特征
        4.2.1 等级规模特征
        4.2.2 空间结构特征
        4.2.3 城乡空间体系的演化路径
    4.3 城乡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特征
        4.3.1 总体特征
        4.3.2 局部特征
    4.4 不同地域空间演变特征
        4.4.1 人口集聚区空间演变特征
        4.4.2 人口外流区空间演变特征
    4.5 城乡人口流动与空间演变的耦合关系
        4.5.1 县域整体耦合协调性增强
        4.5.2 乡村耦合度呈现区域性差异
    4.6 本章小结
5 人口流动对城乡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5.1.1 自然生态环境——人口流动的基础
        5.1.2 产业经济模式——人口流动的推力
        5.1.3 城乡政策变化——人口流动的调节
        5.1.4 城乡规划调控——人口流动的导向
    5.2 人口流动对城乡空间集聚与扩散的作用途径
        5.2.1 推动城乡体系转变
        5.2.2 引导居住空间分异
        5.2.3 加速社会空间重构
        5.2.4 实现土地利用重组
    5.3 人口流动视角下城乡空间演变的作用机制
        5.3.1 人口流动对城乡空间演变的内外部作用机制
        5.3.2 人口流动时空演化对城乡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
        5.3.3 不同地域人口演化与空间演变的耦合协同过程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丹凤县城乡空间重构研究
    6.1 未来城乡人口流动趋势
        6.1.1 各机制变化
        6.1.1.1 政策变化
        6.1.1.2 规划调控
        6.1.1.3 产业发展
        6.1.1.4 交通引导
        6.1.2 城乡居民未来流动意愿分析
        6.1.3 人口流动总体趋势
    6.2 城乡空间重构构想
        6.2.1 城乡空间体系重构
        6.2.2 乡村居民点重构
        6.2.3 乡村内部空间重构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10)共享发展理念下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养老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范围界定
        (一)养老空间
        (二)老年人
        (三)石洞沟村村域范围
    四、研究内容
        (一)理论研究阶段
        (二)现状分析阶段
        (三)策略构建阶段
        (四)设计应用阶段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基础数据分析
        (二)文献档案研究
        (三)重点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
    六、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七、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现状综述
        (二)国内现状综述
    八、研究基地选址依据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相关理论研究
    1.1 “共享发展理念”的解读
        1.1.1 “共享”的起源与发展
        1.1.2 “共享”内涵解读
        1.1.3 “共享”发展类型
        1.1.4 “共享”发展优势
    1.2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
        1.2.1 内涵解读
        1.2.2 相关理论
        1.2.3 现有形式
        1.2.4 发展困境
    1.3 “共享发展理念”在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3.1 “共享发展理念”与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共性分析
        1.3.2 “共享发展理念”在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优势
        1.3.3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新型养老模式构建的关键落脚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洞沟村可“共享”资源分析
    2.1 石洞沟村基本概况
        2.1.1 区位背景
        2.1.2 自然环境现状分析
        2.1.3 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4 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2.1.5 人居环境风貌现状分析
        2.1.6 村域交通空间现状分析
        2.1.7 村落人群及其行为活动分析
    2.2 石洞沟村可“共享”空间现状分析
        2.2.1 可“共享”总体空间资源现状分析
        2.2.2 可“共享”公共设施资源现状分析
        2.2.3 可“共享”自发性聚集空间资源现状分析
        2.2.4 可“共享”建筑空间资源现状分析
    2.3 可“共享”资源现状特征分析
        2.3.1 “共享”资源分布特征分析
        2.3.2 “共享”资源使用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洞沟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分析
    3.1 人口及老龄化发展背景
    3.2 上位养老规划政策分析
    3.3 老年人自身现状分析
        3.3.1 老年人养老现状分析
        3.3.2 老年人居住分布分析
        3.3.3 老年人人群结构分析
        3.3.4 老年人自理及劳动能力现状分析
        3.3.5 老年人文化技能分析
    3.4 老年人行为活动分析
        3.4.1 行为活动类别分析
        3.4.2 空间活动参与度分析
        3.4.3 行为活动时续分析
        3.4.4 行为活动辐射半径分析
        3.4.5 行为活动路径分析
    3.5 老年人养老现状满意度分析
        3.5.1 经济收入现状及满意度分析
        3.5.2 生理健康现状及满意度分析
        3.5.3 心理健康现状及满意度分析
        3.5.4 日间照料现状及满意度分析
        3.5.5 活动设施现状及满意度分析
    3.6 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3.7 老年人养老现状特征分析
        3.7.1 人群分布特征
        3.7.2 人群需求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养老空间设计策略
    4.1 “共享”养老空间总体定位
        4.1.1 总体定位
        4.1.2 解决目标
        4.1.3 形成流程
        4.1.4 规划原则
    4.2 “共享”资源梳理与整合
        4.2.1 “共享”资源的范围界定
        4.2.2 石洞沟村“共享”空间资源整合
        4.2.3 石洞沟村“共享”服务资源整合
    4.3 “共享”养老模式设计
        4.3.1 “共享”运作构架
        4.3.2 “共享”模块对接
        4.3.3 “共享”模式运作
    4.4 “共享”养老空间总体规划
        4.4.1 “共享”空间功能推导
        4.4.2 “共享”空间规模推算
        4.4.3 “共享”行为路径构架
        4.4.4 “共享”空间规划布局
        4.4.5 “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4.5 “共享”养老空间设计策略
        4.5.1 功能布局因地制宜
        4.5.2 空间结构弹性共享
        4.5.3 景观功能共享性提升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养老空间设计实践
    5.1 核心共享圈
        5.1.1 地块现状分析
        5.1.2 “共享”设计分析
        5.1.3 “共享”详细设计
    5.2 一般共享圈
        5.2.1 地块现状分析
        5.2.2 “共享”设计分析
        5.2.3 “共享”详细设计
        5.2.4 设计成果展示
    5.3 “共享”路径空间
        5.3.1 核心共享路径空间
        5.3.2 一般共享路径空间
    5.4 “共享”空间总体设计
        5.4.1 村落“共享”养老空间设计理念
        5.4.2 村落“共享”养老空间总体展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研究及设计总结
        6.1.2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点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四、港下镇村卫生室改革的实践和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D]. 张娇. 山东大学, 2021(10)
  • [2]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陕南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调控研究 ——以安康市汉滨区为例[D]. 范增. 长安大学, 2021
  • [3]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差异化路径研究[D]. 魏璐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桂东T村精准扶贫中技术治理的实践困境与完善路径研究[D]. 柳吉鹏. 广西大学, 2020(07)
  • [5]实效导向下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管控体系研究 ——以井冈山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D]. 周颖. 东南大学, 2020(01)
  • [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镇村两级医生工作压力比较研究[J]. 王媚楠,王屹亭,刘汝刚,钱东福. 中国全科医学, 2020(22)
  • [7]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下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现状比较研究[D]. 王媚楠.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苏州市域村庄分类与发展对策研究[D]. 王佳俊.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9]人口流动视角下丹凤县城乡空间重构研究[D]. 吕思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共享发展理念下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养老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覃丹丹.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岗下镇村卫生室改革实践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