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acon对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Danacon对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一、达纳康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单永琳[1](2016)在《芪参还五胶囊对早期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缺损程度及脂代谢紊乱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芪参还五胶囊对早期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缺损程度及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3个月-24个月新发VaD患者共计100例,患者诊断参照《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关于VaD的诊断标准,痴呆的程度选择为轻到中型。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芪参还五胶囊(曾用名:神脑康胶囊,冀药制字Z20050798)每次4粒,每日3次,服药12周。对照组给予脑复康做成的胶囊制剂,服药12周。疗程前后对患者应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行为能力量表(BBS)检测智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行为能力,并分别在疗程前后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载脂蛋白apo A、apo B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ADL、BBS以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载脂蛋白apoA、apoB基线相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升高更显着,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4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apoB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DL、apoA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着,说明芪参还五胶囊药物较脑复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智力水平。2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BB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说明芪参还五胶囊药物较脑复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行为能力。3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着,说明芪参还五胶囊药物较脑复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4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后LDL、apoB值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说明芪参还五胶囊可以通过降低患者的LDL、apoB值来调节患者脂代谢异常,而脑复康在此方面作用不明显。5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DL、apoA值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说明芪参还五胶囊可以通过升高患者HDL、apoA值来调节患者的脂代谢异常,而脑复康在此方面作用不明显。

刘丽娜[2](2013)在《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用西药达纳康作对照,探讨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百会、四神聪、足三里、悬钟、大钟、膈俞、血海、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给予口服达纳康片,每次40mg,每日三次,对照组仅给予口服达纳康片,每次40mg,每日三次,两组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共进行六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观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采用中医证候(SDSVD)积分观测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对各量表治疗前后所得评分的比较,观察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从MMSI评分、ADL评分到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MMSE评分、ADL评分和中医证候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86.67%,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70.00%,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63.33%,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56.67%,,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60.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疗效肯定。二、针刺可改善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智能水平及主要症状。三、针刺可提高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伍大华[3](2013)在《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中医脑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温肾活血、滋肾活血两种不同的补肾活血法治疗(Vascular dementia, VaD)的临床疗效,并评价两法对VaD患者胆碱能系统神经递质及血管内皮功能活性物质的影响,以探讨作用机制;另外,通过对肾阳虚血瘀证、肾阴虚血瘀证VaD患者智能障碍结构差异、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和血管内皮功能活性物质变化的不同特点及对应治法干预效果的分析,验证补肾活血法治疗VaD分阴阳论治的优越性,提出“脑髓阴阳论”的假说。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符合肾阳虚血瘀证Va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阳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温肾活血组25例和对照1组(奥拉西坦胶囊)25例;将符合肾阴虚血瘀证Va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阴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滋肾活血组25例和对照2组(奥拉西坦胶囊)25例。温肾活血组给予温肾活血方治疗,滋肾活血组给予滋肾活血方治疗,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给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中医证候、中枢胆碱能神经递质、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等方面进行研究,观察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治疗Va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生化机制。另外,从临床表现特点、智能障碍构成、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等方面,比较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VaD的差异,寻找脑髓分阴阳的临床与物质依据。结果:共收集患者100例,包括肾阳虚血瘀证患者50例、肾阴虚血瘀证50例。其中剔除、脱落病例5例,最终纳入统计的病例为95例,其中肾阳虚血瘀患者47例(包括温肾活血组24例、对照1组23例),肾阴虚血瘀患者48例(包括滋肾活血组24例、对照2组24例)。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对照1组、对照2组的MMSE评分、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P<0.05),而且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奥拉西坦胶囊(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或P<0.01));温肾活血组、滋肾活血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均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MMSE项目增分上,四组的记忆积分、计算积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温肾活血组与对照1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滋肾活血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温肾活血组的语言积分、滋肾活血组的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1组的语言积分、对照2组的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温肾活血组与对照1组的定向力积分、视空间执行能力积分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滋肾活血组与对照2组的定向力积分、语言积分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肾阳虚血瘀组与肾阴虚血瘀组MMSE构成因子比较: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语言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肾阳虚血瘀VaD的语言损害重于肾阴虚血瘀证VaD。视空间执行能力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肾阴虚血瘀证VaD的视空间执行能力损害重于肾阳虚血瘀证VaD.肾阳虚血瘀证与肾阴虚血瘀证两组VaD患者的胆碱能神经递质和血管内皮活性物质比较:Ach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阳虚血瘀VaD患者的Ach含量较肾阴虚血瘀更低;AchE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阴虚血瘀VaD患者的AchE活性较肾阳虚血瘀增加更明显;ET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阴虚血瘀VaD患者的血浆ET含量较肾阳虚血瘀增加更明显;CGRP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肾阳虚血瘀VaD患者的血清CGRP含量较肾阴虚血瘀降低更明显。四组的Ach含量提高、AchE活性抑制、ET含量降低、CGRP含量增加均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P<0.05),而且温肾活血组治疗后的Ach含量提高较对照1组明显(P<0.05)、滋肾活血组治疗后的AchE活性抑制较对照2组明显(P<0.05),两中药组治疗降低ET含量、增加CGRP含量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均为VaD临床有效的治疗组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2.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障碍因子构成改善的针对性可能是分阴阳论治肾虚血瘀证VaD的优势体现。3.调节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及调节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失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温肾活血方和滋肾活血方干预VaD的疗效机制之一。4.脑髓亦有阴阳之分,肾阳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血瘀证VaD在痴呆临床表现、认知能力构成、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是脑髓阴阳论的临床和物质基础。

许凤华[4](2008)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神经心理学、中医证候、颈部血管超声改变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29例VD患者、47例VCIND患者和31例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颈部血管超声和颅脑CT或MRI检查,调查证候学类型,人口学资料,既往疾病史,记录患者的血生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1)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和年龄对认知功能影响最明显。(2) VCI相对于对照组认知功能各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化z值结果显示,VD和VCIND相对于对照组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连线测验,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四个词的记忆测验。(3)中医证候积分对认知功能影响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精亏虚、热毒内盛、肝阳上亢三个证候与VCI显着相关。(4)颈部血管超声参数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左椎A管径和左椎A血流量与VCI显着相关。(5)颅脑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质疏松积分和双额纵裂宽度与VCI显着相关。结论:(1)认知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文化程度和年龄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3) VD和VCIN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模式基本一致,以额叶功能和注意力损害较为突出,记忆和语言损害较轻,具有不均质性的特点。(4)肾精亏虚证和热毒内盛证是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肝阳上亢证是VCI阶段少见的证候。肾精亏虚证是贯穿VCI病程始终的核心基础证候;气血亏虚是VCIND向VD转化的始动环节;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是VCI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热毒内盛,毒损脑络为发病的关键因素。(5)左椎A管径和左椎A血流量可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预报因子。(6)脑血管病变是导致VCI发生的直接原因,但脑白质疏松和前额叶萎缩,尤其是脑白质疏松与VCI的发病关系更为密切。

邵瑛[5](2008)在《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相对于其他痴呆来讲,VD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防。目前现代医学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VD整个病程,对VD无特效的治疗与预防药物。针灸治疗VD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双向调节异常的神经功能,并具有特异性和整体性的双重特点。长期以来VD模型建立以其难度大、重复性较差、尤其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其内在病理本质,成为VD研究之瓶颈,且目前所复制的VD模型大多不具备中医证型,影响了中医研究VD的可靠性。针灸治疗VD虽然疗效肯定,但针灸治疗在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及组穴处方方面还缺乏有效和深入的研究。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临床发病机制为先有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和微循环障碍,继而发生脑组织低灌注和缺血性损害,形成痴呆。而目前大多使用健康大鼠行脑缺血再灌注复制痴呆模型,与临床发病机制不符。本人导师首开先河,首先复制了高血压复合VD模型。此模型考虑到了VD的危险诱发因素,较好地模拟了人类VD的发病过程,模型的病理改变也更贴近临床。但相对脑血管病的众多危险因素,高血压仅为单因素诱发的VD,只反映了人类VD发病的一个侧面,与临床实际有一定差距,尚需不断完善。高血压大多同时伴有高血脂,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二者是VD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二者还相互影响,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促使痴呆的进行性加重。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拟以临床多因素诱发VD的病理机制为依据,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复合VD动物模型。并结合前人对于高血压与中医肾虚的相关性,高血脂与中医痰瘀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探讨此模型的中医证候特点。针灸治疗VD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了充分肯定,其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多,且较全面,从临床到机理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导师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以百会、大椎为主的针灸处方,并在大鼠的脑神经元保护和修复、抗氧化酶系统、改善脑血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继承导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VD的中医证候特点,通过文献总结和Meta分析,对前一针灸处方进行优化,拟定“通督调神固本”优化处方,并就此优化处方对复合VD新模型进行干预。本研究选取能反映中医肾虚/痰瘀,又与痴呆密切相关的HAP轴/血脂为研究量化指标。还通过观察大鼠日常行为、脑、肾组织病理学、行为学等测试,进一步探讨VD的发病机制,并与旧模型对比,以此反证和检验该模型在生理病理层面上的成熟度和客观性、科学性。同时证实此模型具有肾虚痰瘀的中医证型特点。研究中运用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进行治疗,并通过与西药治疗、其他针灸处方的对比,及上述相关指标的观察,从“通督调神”以益智,“固本”以补肾化痰方面探讨其治疗机理,并进行疗效对比评价,以此证实优化处方的特色与优势,为临床推广提供有力依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两大部分。文献研究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报道、文献,从中西医方面综述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成果,对血管性痴呆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处方选穴进行了Meta分析和规律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针灸优化处方。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动物分组。造模首先用双肾一夹法复制高血压模型,再喂食高脂饲料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模型,最后对高血压—高血脂模型大鼠行改良的二血管阻断法,使模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出现痴呆,从而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并将新模型与高血压复合VD模型、2-VO法模型、4-VO法模型进行比较,证实新模型在生理、病理层面上的成熟度。运用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进行干预研究,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通督调神固本”电针组、“通督调神”电针组、非经穴组、西药组。实验中运用放射免疫、组织形态学、行为学测试等方法探讨VD的发病机制和电针治疗的机理。统计方法: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其中的Dunnett’s C法。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完成。3研究结果3.1针灸优化处方的拟定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处方选穴的规律总结和Meta分析,拟定了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取穴为百会、大椎、肾俞、脾俞。并通过对国际公认的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的VD模型的治疗,证实了此优化处方能调节VD大鼠的脑神经肽、内皮素,减轻脑神经的损害,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3.2建立了高血压-高血脂复合VD模型新模型通过与高血压复合VD模型、2-VO法模型、4-VO法模型比较,有如下特点:①行为学测试成绩最差;②脑、肾的损害更为明显,尤其是脑小血管病变明显;③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持续存在;④日常行为具有中医肾虚之表现,加HPA轴功能低下、脂质异常,说明新模型具备了肾虚痰瘀的中医证候特点。3.3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的初步干预研究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可调节HPA轴功能,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西药组效果无显着差异。此优化处方还可增加模型大鼠海马的神经突触数量和活性,改善模型大鼠的肾虚痰瘀的症状,减轻高血压对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此作用优于西药组和“通督调神”电针组、非经穴针灸治疗组。4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如下:(1)在高血压复合高血脂的基础上行二血管阻断法建立的复合VD模型的造模方法是可行的。所建立的复合模型具有痴呆的病理表现,且在脑缺血前后均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持续存在,与临床大多数VD患者的基础发病机制极为相似。新模型HPA轴功能低下,血脂质成分异常,及日常行为表现为小便次数多等,符合中医肾虚痰瘀的证型特点。(2)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可正向调节模型大鼠的HPA轴、脑神经肽、内皮素,以减轻脑缺血对脑神经的损害;可激活海马突触,增加其数目和活性,提高VD大鼠的水迷宫、Y迷宫测试成绩。此外,此优化处方不仅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还可整体改善模型大鼠肾虚痰瘀的一些症状,达到标本同治之功,最终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此作用优于西药组和“通督调神”电针组,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观的优势。今后的研究尚应进一步结合高血压、高血脂对脑血管的损害机制,从脑细、小血管变化与神经元受损及神经再生的关系方面进一步探讨VD的发病机制和针灸获效机理。并通过拆方、对比和配伍,研究针灸优化处方中各穴位的特异性及配伍效果,为临床推广及针对性的应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方面可结合中医多种疗法的优势,并形成明确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邢越[6](2006)在《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研究芎益胶囊治疗肾虚髓减型轻度血管性痴呆,芎夏胶囊治疗痰浊阻窍型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2.方法:采用单盲法,共观察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78例,分为4组,治疗组1(芎益胶囊组)、治疗组2(芎夏胶囊组)、对照组1(脑复康片组)、对照组2(脑复康片组),疗程12周。观察中医症状、MMSE量表积分、长谷川量表积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积分、血脂、、血浆一氧化氮、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几项观察指标的变化。 3.结果: 3.1 在改善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1总有效率65%,与对照组1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2总有效率60%与对照组2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3.2 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肯定,总有效率治疗组1为80%,明显优于对照组1,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2为75%,明显优于对照组2,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有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医症状的作用。 3.3 MMSE量表积分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后都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1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2治疗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有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作用。 3.4 长谷川量表积分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后都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1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2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有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作用。 3.5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积分治疗组1总有效率70%,治疗组2总有效率65%,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6 血浆一氧化氮(NO),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后NO都有明显降低,治疗组1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1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2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2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对轻度血管性痴

王翠兰[7](2006)在《康脑灵胶囊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康脑灵胶囊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疗效及疗效机理。方法:以脑复康为阳性对照,采用随要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评价康脑灵胶囊治疗VCIN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治疗前后神经心理测验、P300及VMR等测定。运用改良4VO方法建立拟VCI模型大鼠,观察康脑灵胶囊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Syn、rCBF、LT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CDT、LCT、CCT反映的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值显着降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而波幅明显升高;VMR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少见且轻微,安全性好。康脑灵胶囊组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试验测试成绩明显好于模型组和脑复康组;与模型组和脑复康组比较,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规则,无明显缺血坏死表现,Syn有较多表达,rCBF明显增加,大鼠海马CA1区的LTP明显提高。结论:康脑灵胶囊对VCIND患者和VCI大鼠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提高脑血管的储备能力;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脂质代谢;重塑突触结构和功能、增加突触数量等方面有关。活血通络、益肾填精法和康脑灵胶囊是治疗VCIND的有效治则和方药。

武常生[8](2006)在《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血管性痴呆(以下简称VD)属中医学老年呆病范畴。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VD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探讨VD的病理机制,开发和研制防治VD的有效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医学对VD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导师以补益肝肾,化痰祛瘀为法,研制成醒脑启智胶囊。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小鼠VD模型,观察了该方药对VD小鼠行为学、脑组织海马区神经递质、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海马细胞增殖与凋亡及海马组织NGBmRNA等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对VD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第一部分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健康雄性昆明小鼠3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启智胶囊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醒脑启智胶囊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以下简称“银杏叶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以下简称“尼莫地平组”)6组,每组60只。假手术组小鼠只分离颈总动脉,穿线但不结扎,尾部不放血,其余各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加尾部放血,制备反复脑缺血再灌注VD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治疗。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灌服醒脑液,银杏叶组灌服银杏叶液,尼莫地平组灌服尼莫地平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灌服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7、15、30d进行行为学实验(跳台法、水迷宫法)。行为学实验结束后断头处死小鼠,取左侧脑组织固定后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变化。第二部分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

何宇平,杨越,张伟萍,吕海琼[9](2006)在《复方海蛇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方海蛇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3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给予复方海蛇胶囊口服,用法为3次/d,3粒/次;对照组给予脑复康片口服,3次/d,2粒/次。两组病人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以MMSE和ADL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54%)和显效率(65.38%)均高于对照组(68.63%和45.10%),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海蛇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徐雯洁[10](2005)在《颐神养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证候、P300及疗效相关研究》文中提出凡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为脑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首先必须是痴呆,痴呆实际上是泛指大脑功能,特别是与智能有关的功能全面衰退,而且要衰退到一定程度的综合征。通常包括记忆力、认知力、情绪、与行为等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并且持续到数月或半年以上。血管因素主要是指脑内血管,即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可以是这些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的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供血不足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最终使大脑功能全面衰退。 此病在中医学中属老年呆病的范畴,多表现为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状;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它是发生于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大脑皮层获得性高级机能全面损害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包括智力、记忆、语言、感觉、认知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和行为人格的改变。 现代医学对 VD 迄今尚无有效治疗与预防药物,临床上主要是对患者的护理照管问题。因此寻找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途径,开发中医中药治疗预防血管性痴呆是十分有必要的。祖国医学对此病早有记载,并拥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但目前临床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辨证分型不统一,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不一致影响了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重复性等。 为了寻找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研究痴呆程度与中医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了解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得分改变与症状演变的相关性,明确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诊断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以及观察颐神养脑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本课题对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证进行了临床研究分析。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证进行证候症状学分析,主要研究治疗前后各中医临床症状出现的概率以及对诊断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贡献度。同时观察随着 MMSE 得分的改变中医症状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64 例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证患者构成中,轻度痴呆 43 例,占 67.2%;中度痴呆 21 例,占 32.8%。在众多症状中,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脉沉、言语迟钝、发稀齿少、怠惰喜卧、脉细、舌淡、苔白、举动不灵、步履艰难、苔薄、耳鸣耳聋、四肢麻木、头晕目眩、舌红出现频率较高,对于诊断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证贡献较大。经过干预治疗后,患者的 MMSE 得分有了提高,而相应的中医症状也有了改善,其中,腰酸腿软、怠惰喜卧、耳鸣耳聋、四肢麻木、头晕目眩、虚烦不眠、口多涎痰、盗汗、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颧红、大便稀这些症状改善最明显。 第二部分是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P300对血管性痴呆的检出率(。2)P300与MMSE在诊断血管性痴呆方面的相关性。结果发现:P300检出率为 7/29,占 24.1%;其中 4 例为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3 例为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检出率为 29/29,占 100%。且P300与MMSE之间不存在直线关系。即MMSE得分越低,并中文摘要 3不代表P300的潜伏期数值就越长,两者没有直线相关性。第三部分为临床疗效观察:对符合入选标准的血管性痴呆患者(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证)进行药物治疗,药用颐神养脑胶囊,并用都可喜为阳性对照药,以三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疗前疗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得分、日常生活能力(ADL)得分变化,从而对药物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干预治疗后,MMSE 与 ADL 得分均有了改善,由此可知,应用颐神养脑胶囊和都可喜治疗血管性痴呆是有一定效果的。且轻度痴呆的治疗效果要比中度痴呆的治疗效果要好。因此,血管性痴呆早期进行治疗,效果要比晚期好。我们要争取早日诊断、早日治疗,取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关键字: 老年呆病 临床观察 P300 血管性痴呆 颐神养脑胶囊

二、达纳康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达纳康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芪参还五胶囊对早期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缺损程度及脂代谢紊乱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目前关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中多梗死性痴呆的病名溯源
        1.2. 中医学中多梗死性痴呆病位
        1.3. 中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分型
        1.5. 中医对多梗死性痴呆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认识
        2.1. 多梗死性痴呆的相关因素
        2.2. 现代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治疗
        2.3 现代医学对针刺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机理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结果
    1. 各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1.1. 认知功能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1.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1.3.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2. 疗效评定比较
        2.1. 认知功能疗效评价
        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评定
        2.3 中医证候的疗效评定
讨论
    1. 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MID疗效分析
        1.1. 对MID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的分析
        1.2. 对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2. 选题意义
    3. 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选穴依据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5. 本次研究中各种量表的应用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个人简历
附件

(3)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与文献研究
    一、脑髓理论的研究
        1. 脑髓构造
        2. 脑髓生理功能
        3 肾与脑的密切相关
        3.1 肾与脑结构上的联系
        3.2 肾精为脑髓之源
        3.3 肾精与脑髓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3.4 肾精和脑髓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4 脑髓理论的阴阳观
        4.1 脑髓的生成、结构形态与阴阳关系密切
        4.2 脑髓的功能与阴阳关系密切
        5 基于脑髓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5.1 对脑髓本质内涵的现代研究
        5.2 基于脑髓理论的应用进展
    二、从补肾活血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1 肾虚血瘀为VaD的主要病机
        1.1 中医传统理论溯源
        1.2 现代研究
        2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临床疗效研究
        3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3.1 补肾中药方、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3.2 活血中药方、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3.3 补肾活血法治疗VaD的机制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4.1 研究方法方面
        4.2 具体辨证、治法、方药方面
        4.3 具体机制方面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补肾活血方干预VaD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7 疗效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药物选择
        2.3 给药方法、疗程及随访
        2.4 试验要求
        3 观察内容
        3.1 一般信息资料
        3.2 临床疗效观测
        3.3 ADL积分比较
        3.4 MMSE项目增分的比较
        3.5 NIHSS积分比较
        3.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中医证候疗效指数评定
        4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二、补肾活血方对VaD胆碱能系统、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检测指标
        2.1 胆碱能神经递质:Ach、AchE
        2.2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ET、CGRP
        3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仪器
        3.2 主要化学试剂
        3.3 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血清胆碱能神经递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5.2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血管性痴呆与脑髓理论
    二、补肾活血是治疗VaD的大法
        1. 肾虚精亏、精不生髓是VaD的发生基础
        2. 瘀阻脑络为VaD发生的关键
        3. 补肾活血是治疗VaD的主要治法
    三、导师分阴阳补肾活血论治VaD的经验与研究
        1. 理论研究
        2 临床研究
        3 实验研究
    四、温肾活血方、滋肾活血方的方药分析
        1. 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1.1 温肾活血方
        1.2 滋肾活血方
        2 现代药理研究
    五、选用奥拉西坦胶囊作阳性对照的依据
    六、临床疗效的评价
        1. 认知功能疗效
        1.1 温肾活血方
        1.2 滋肾活血方
        2 ADL疗效
        2.1 温肾活血方
        2.2 滋肾活血方
        3 NIHSS疗效
        3.1 温肾活血方
        3.2 滋肾活血方
        4 中医证候的疗效
        4.1 温肾活血方
        4.2 滋肾活血方
        5 对VaD患者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5.1 温肾活血方
        5.2 滋肾活血方
        6 对VaD患者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6.1 温肾活血方
        6.2 滋肾活血方
        7 随访疗效分析
    七、温肾活血方、滋肾活血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分析
        1. 对中枢性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影响
        2 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八 脑髓阴阳论假说的提出依据
        1 肾阳虚血瘀证与肾阴虚血瘀证VaD患者的差异
        1.1 一般临床特点的差异
        1.2 痴呆特点差异
        1.3 胆碱能神经递质失衡特点差异
        1.4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变化差异
        2 差异分析
    九、本课题特色及创新点
        1. 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VaD
        2. 提出“脑髓阴阳论”的假说
    十、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持读题及发表论文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危险因素
        3.2 神经心理学测验
        3.3 中医证候的辨别
        3.4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3.5 颅脑CT 或MRI 检查
    4 数据转换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4.1 数据转换方法
        4.2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病程比较(见表1)
        1.2 文化程度分布(见表2)
    2 危险因素的识别
        2.1 各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见表3)
        2.2 危险因素个体聚集现象(见表4)
        2.3 各种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多因素分析(见表5)
    3 认知功能评定
        3.1 MMSE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评定结果(见表6)
        3.2 数字广度测验(DS)(见表7)
        3.3 四个词的记忆测验(见表8)
        3.4 词语流畅性测验(见表8)
        3.5 画钟测验(见表8)
        3.6 连线测验(见表8)
        3.7 数字符号转换(见表8)
        3.8 VCI 相对于对照组认知功能各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化Z 值(见表9)
    4 中医证候研究
        4.1 中医证候发生率比较(见表10)
        4.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1)
        4.3 中医证型组合形态分布比较(见表12)
        4.4 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测试成绩的相关性(见表13)
        4.5 中医证候积分对认知功能影响的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见表14)
    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5.1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硬化积分分析(见表15)
        5.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 增厚及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见表16)
        5.3 血流参数比较(见表17)
        5.4 颈部血管超声参数的多因素分析(见表18)
    6 影像学检查
        6.1 脑血管病变类型(见表19)
        6.2 脑梗死灶或出血灶数量(见表20)
        6.3 脑梗死或出血灶侧向(见表20)
        6.4 脑梗死或出血病灶体积(见表21)
        6.5 白质疏松(见表22)
        6.6 脑室和脑沟宽度线性测量(见表23、表24 及图4)
        6.7 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神经心理测试成绩的相关分析(见表25)
        6.8 颅脑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多因素分析(见表26)
第三部分 讨论
    1 VCI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2 VCI 的危险因素
        2.1 VCI 的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2.2 脑卒中在VCI 危险因素中的地位
        2.3 关于高血压等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2.4 关于文化程度和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3 VCI 的认知功能评价
        3.1 认知功能的解剖定位
        3.2 认知功能量表的选择及应用
        3.3 VCI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不均质性
    4 中医证候学分析
        4.1 中医证候与VCI 的关系
        4.2 关于VCI 的病因病机探讨
        4.3 关于肝阳上亢与VCI 的关系
    5 颈部血管超声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5.1 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5.2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5.3 血流参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6 VCI 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6.1 脑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6.2 白质疏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6.3 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7.1 研究存在的不足
        7.2 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5)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
    第三节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第四节 针灸治疗痴呆的选穴规律探讨及处方选穴的Meta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第二节 "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4-VO"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肽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及其中医证型分析
    第四节 "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HH-VD模型大鼠干预的初步研究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附图
致谢

(6)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康脑灵胶囊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康脑灵胶囊治疗VCIND 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参与者数量分析
        3.2 康脑灵胶囊对VCIND 患者的疗效
        3.3 康脑灵胶囊对VCIND 患者中医疗效分析
        3.4 康脑灵脑囊对VCIND 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
        3.5 康脑灵胶囊对VCIND 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3.6 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MCA 的VMR、RI、PI 的变化
        3.7 治疗前后P300 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3.8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3.9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4 讨论
        4.1 中西医对VCIND 病因病机认识概述
        4.2 康脑灵胶囊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4.3 康脑灵胶囊治疗VCIND 的疗效评价
        4.4 神经心理量表在VCIND 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4.5 P_(300) 评估康脑灵胶囊对VCIND 患者的治疗效应
        4.6 康脑灵胶囊对VCIND 患者VMR 的影响
        4.7 康脑灵胶囊对VCIND 肾虚血瘀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第二部 康脑灵胶囊改善VCI 大鼠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器材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水迷宫测试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3.2 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及突触素表达结果
        3.3 海马Schaffer 侧枝至CA1 区通路LTP 结果
        3.4 血液流变学及海马rCBF 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VCI 的动物模型
        4.2 康脑灵胶囊对VCI 的防治作用
        4.3 康脑灵胶囊治疗VCIND 的疗效机理探讨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悼老师
详细摘要

(8)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的影响
        实验一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钙离子及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及乙酰胆碱转移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5-HT、NE和DA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CGRP 和SS 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细胞增殖及凋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ATP 酶活力及脑红蛋白mRNA 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个人简历

(9)复方海蛇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MMSE和ADL评分对比 见表1。
    2.2 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颐神养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证候、P300及疗效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老年呆病的研究概述
文献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病例举隅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
附录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附录3 Hachinski 缺血积分量表
附录4 临床痴呆评定(Clinic Dementia Rating, CDR)
附录5 Cornell 抑郁量表(CSDD)

四、达纳康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芪参还五胶囊对早期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缺损程度及脂代谢紊乱影响的临床研究[D]. 单永琳.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2]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 刘丽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基于脑髓理论分阴阳论治的补肾活血法干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伍大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08)
  • [4]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研究[D]. 许凤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7)
  • [5]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D]. 邵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6]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 邢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7]康脑灵胶囊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王翠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8]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研究[D]. 武常生.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 [9]复方海蛇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 何宇平,杨越,张伟萍,吕海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02)
  • [10]颐神养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证候、P300及疗效相关研究[D]. 徐雯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Danacon对多发性脑梗死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