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烧伤药临床观察

119烧伤药临床观察

一、119烧伤药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许博佳[1](2020)在《湿润烧伤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评价湿润烧伤膏应用于肛周脓肿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探寻湿润烧伤膏在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及优势,为其在肛肠病术后创面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肛肠科收治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4例。应用Stata12软件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设定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予络合碘常规消毒后,治疗组用湿润烧伤膏纱条而对照组用凡士林纱条,包裹探针,探入创面顶端,使油纱完全覆盖创面,再盖无菌纱布并固定,早晚各一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3、7、9天)、创面面积大小(7、14天)、创面面积缩小率(14天)、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及瘢痕VSS评分(3、6月)。结果:1.创面疼痛:两组间术后第3、7、9天的疼痛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术后第7天肉芽生长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天的肉芽生长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创面面积:术后第7、14天两组创面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4.创面面积缩小率:术后第14天,两组创面面积缩小率比较,两者有统计学差异。5.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9.59±2.49(天),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3.56±2.44(天),两者有统计学差异。6.综合疗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温哥华瘢痕量表:术后3个月治疗组剩余30例,对照组剩余31例,其余失联,两组间VSS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治疗组剩余29例,对照组剩余29例,其余失联,两组间VSS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湿润烧伤膏可有效缓解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疼痛、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本试验治疗过程中未见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不安全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孙灵芝[2](2015)在《明清香药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既往关于香药历史、药效物质基础和临床使用方面的研究都有持续进展,但社会科学领域论着多集中于中外往来密切、贸易频繁的唐宋时期,对明清时期的香药缺乏重视,未能连贯把握历史脉络,自然科学领域如中医药界多集中于“香囊辟疫”、“芳香开窍药”等研究,而民族医药界所做的努力无出其右。明清时期为小冰期寒冷气候,气候影响疾病,疾病又影响医家的治疗和认知。任应秋认为温热家特点是使用安宫牛黄、至宝、紫雪这些方,在大量的辛凉药中挽救心阳,这种方法《伤寒论》中没有,是温热家们的一大发明。在传统本草文献分类中,明代香药在《本草纲目》首见“芳草”、“香木”等类别,并影响了清代本草着作的分类。该时期既有对明以前使用香药经验的继承,又有本土植物的香药性新的认知,也有对外来香药认知的深入,而“药露”的广泛使用,使香药使用类型更加丰富。本研究通过对明清本草文献的系统梳理,结合相关医案、传教士着作等,以其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背景,分析明清香药使用特色与影响。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史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这些史料,分析其具体内容中表现出的学术思想与特点,探讨明清时期香药使用特色及规律。论文“前言”部分对明以前的“香药”情况、明清时期“香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五部分,即:明以前香药、明清时期香药记载、明清时期香药来源、明清时期香药使用、明清香药的社会影响因素。从逻辑结构讲,是回答香药“是什么”、“怎么用”、“历史沿革如何”、“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用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明以前的香药”,对明以前香药情况进行简要梳理,总结香药使用特点。第二部分“明清时期香药记载”,以“本草文献”、“香谱”、“传教士与香药”展开介绍。“本草文献”按内容特点分别从“芳草”、“香木”、“药露”等角度梳理。“香谱”中重点对外用之香进行了分析。明清时期本草文献香药的书写,因为对药性认知的不一样分类思想的不一样,分到了不同的部分里,但从自然属性来看,大体不离“芳草”、“香木”、“药露”、“花部”之类。谱录类书也能寻得香与医之关系,明代香谱多录历代香方,及至清代最显着的特点,便是“蒸”香以露疗疾。此前香露多为妇女容妆之品,明清之际广泛点茶食用、药用等。他者视野中的芳香药,主要以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着作为例,卜弥格描述了相关植物和在中国的药用方式。传教士不仅向欧洲汇报中国见闻,也将西洋药物介绍到中国,最典型的是“其法始于大西洋”的“药露”。第三部分“明清时期香药来源”,重点从本土和外来两种情况分析。从朝贡贸易来看,明代的香药输入种类和前代基本上是一致的,既有熏身之香,亦有药用之材,也有食用之香料。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明代开始已经有鸦片(乌香)的输入,这是清代俞正燮的考察结论。清代藩属国进贡的香料与明代记载的基本相同,在芳草香木之余,有蒸馏之花露水、荼靡露、各种药露;此外还有一种传入方式是西洋传教士所献。中国本土香药,因气候环境、森林植被、人口密度等等影响,每一朝代各有侧重,主要是原材料的麝香、沉香、苍术、薄荷等,而且也有制备意义上的“樟脑”、“薄荷脑”等。海禁政策下,外域香料输入的数量十分有限,巨大的香料需求大大地推动了国内香料的种植,对外来香药的本土化研究也表明,出现了不少远胜舶品的香药。第四部分“明清时期香药使用”,重点分析明清时期香药不同于既往的使用情况。明清时期香药的应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燃者取烟熏或香灰,蒸者取露,或取其味,或取其用。此外,明清时期对香药的炮制、使用注意、香气蚀脾另类医案的记载也说明对“香”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加深认知的过程。第五部分“明清香药的社会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统治者态度等对香药使用的影响。从外史角度而言,关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香药使用的影响,表明自然环境与香药使用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气候变迁带来药用资源分布的改变,导致追求香药使用,同时对香的追求也会导致资源分布的改变。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香药使用亦有影响:墓葬中使用香料进行尸体防腐处理十分流行,生活方式上焚香煮茗、儒道佛的推动。统治者态度对香药也有影响。明清时期的香药既延续其奢华风格,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而走入寻常百姓家。本文讨论部分重点围绕香为熏、香为药、香为媒、香为患等4个主题展开讨论,初步凝练出该期香药使用特点。文章认为尽管《山海经》等文献、葛洪等医家着作有佩带薰草等的记载,但“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实是明清医家的一大创新。因为邪从阳明口鼻入,则治亦从口鼻,或以“塞鼻”为阻止病邪侵犯人体途径的思维,或以“取嚏”为将邪排出体外的治疗思维。未病时用以顾护正气,提高人体抵抗力,既病就要逐秽。明清时期展现出来的新的香药认知,是该时段医家的智慧结晶。此外,对于香药的“蜡包”方式也是明清医药从业人员的创新。而将香露由妇人妆品延展到疗疾的应用,还有茉莉根的镇痛麻醉作用的记载,对香药资源开发不仅就香材本草本身,而是扩展至周边相关产物的开发应用等,也是当时的创新。这些创新之见,对于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传统医药面对现代转型的困境,如何继承与突破传统,并寻找到在当前环境下中医药发展的新思路,反思去今不远的明清时期,在传统与外来之间,以“香药”见历史,鉴古知今,对如何展开相关中医药的研究也提出了个人见解。本文创新点:所用史料不仅着眼于“本草”古籍,还拓展到谱录、档案、日韩相关医书、传教士书籍等,初步研究总结出明清香药使用特点和应用规律,概略地构建起既断代又专门的明清香药史,提出以史为鉴开创香药未来发展的个人意见。(1)选题创新。历史学界目前对香药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唐宋阶段,社会科学领域谈“香文化”的多,集中在“香料与香谱”领域,亦有谈及香与国家控制、香与社会经济生活,而谈“香药”的少。唐宋为香事之盛,元明之后,虽然香谱、香药着作层出,且在香料来源中多有革新,但多被忽视。医史学界对香药的研究1978年以前的相关研究多定位于“媚药”功能性的发挥,而1979-1986年的研究定位于“香料药物”的名物考和具体应用,1987年至今对异域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香药都有探索。自然科学领域多涉及香药的功能性、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而对香药历史的考证却缺乏重视,对香药在整个医学史进程中有怎样的流变(资源以及药用范围)思虑不够。正是对明清香药关注的空白促成了此研究的开展,本论文概略地构建起既断代又专门的明清香药史,同时试图为一些个案香药的应用提供新证据,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香药未来发展的个人意见。(2)史料、方法、视野的创新。从史料角度来说,既往药学史领域多集中于本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不仅仅着眼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本草”古籍,史料拓展到相关谱录、档案、日韩相关医书、传教士书籍、考古文物等,尽量全面还原明清时期香药的使用情况。从方法学上来说,既往药学史领域多从文献考察和实地调查确认本草基源,本文尚使用了相关人类学的解释方法,富有一定特色。运用历史学方法对芳香本草文献进行纵向梳理,并使用相关出土文物报告,采用“二重证据”法以把握香药的渊源及演变,也是试图实践陈寅恪先生提出互相参证的方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视野来说,明清处于“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背景下,相关西学虽未能撼动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但有相关药物融入进中医药理论,此时“中学西传”影响力不及往期,但依然通过传教士、贸易等的互动实现“中学西传”。此外,从生药原材料的使用到蒸馏精华物质的使用,多种视野下的“香药”就赋予了多重内涵。从写作视野来说,属于内外史结合的写作方式。(3)对明清香药研究结论的创新。初步研究总结出明清香药使用特点和应用规律。清代出现的很多药露药油都是音译名词,尚未有古汉名和现代药物名的对应,通过对清宫“巴尔萨米油”的分析,指出早在唐代就已传入中国当时名叫“阿勃参”,清代传教士尚有记录为“拔尔萨摩”,晚清时期又被译为“波勒杀末”,对应为现代《中华本草》记载的“秘鲁香胶”。此外,清宫出现的“德里亚噶”其实是唐以前就传入我国的“底野迦”,可能为阿片类制剂。并且首次对“邪从口鼻而入”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指出“邪从口鼻而入”为明清医家的一大创新,因为邪从阳明口鼻入,则治亦从口鼻,或以“塞鼻”为阻止病邪侵犯人体途径的思维,或以“取嚏”为将邪排出体外的治疗思维,未病时用以顾护正气,提高人体抵抗力,既病就要逐秽。香药的“蜡包”方式是明清医药从业人员的创新。而将香露由妇人妆品延展到疗疾的应用,茉莉根镇痛麻醉作用的记载,对香药资源开发不仅就香材本草本身,而且扩展至周边相关产物的开发应用等,也是明清时期的创新。这些创新之见,对于当代中医药创新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前思[3](2014)在《烧伤搽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烧伤搽剂为武汉市第三医院院内制剂,主要由金银花、虎杖、诃子、五倍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收湿敛疮的作用,适用于深Ⅱ度及以下烧烫伤,疗效确切。本课题以中药制剂研究的相关指南为指导原则,以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指标,筛选出烧伤搽剂的最佳提取工艺,建立了可靠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药效学、体外抑菌作用及安全性评价进行了考察,为后期烧伤搽剂在临床中的实验研究和制剂的二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一、制剂工艺研究选取浸膏率、鞣质含量、没食子酸的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溶剂、温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初步选择乙醇渗漉法提取;针对乙醇浓度、浸泡时间、乙醇用量和渗漉速度进行L49(3)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渗漉法提取的主要因素,选择出最优的条件,还对制剂的乙醇量、制备液的浓度进行了研究。筛选的渗漉法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60%浓度乙醇、浸泡24h、乙醇用量12倍、渗漉速度0.3mL·min-1;制备的药液中加入处方量3‰的冰片,30%乙醇补足体积,使烧伤搽剂新工艺的浓度为0.2g/mL。二、质量标准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烧伤搽剂新工艺中金银花、虎杖、没食子酸进行鉴别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烧伤搽剂新工艺中没食子酸、绿原酸、虎杖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鞣质进行含量测定研究;并对制剂的PH、乙醇量、无菌等项目进行了研究并制定其限定标准。三、对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以磺胺嘧啶银组、烧伤灵酊组作为阳性对照,并设立了模型组、烧伤搽剂原工艺组、烧伤搽剂新工艺组,进行了烧伤搽剂对深二度烧伤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从创面愈合指标、病理形态观察、烧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烧伤搽剂新工艺治疗烧伤的疗效。结果发现,烧伤搽剂新工艺在促进大鼠烧伤创面的愈合作用方面效果显着,优于烧伤搽剂原工艺,同时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ICAM-1和MPO的含量,升高IL-10的含量,说明其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四、体外抑菌作用研究采用纸片扩散法研究了烧伤搽剂原工艺、新工艺对烧伤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测量其抑菌圈直径,同时以0.9%氯化钠溶液作为阴性对照,醋酸洗必泰溶液作为阳性对照。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了烧伤搽剂新工艺对以上三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改性甲壳素创面修复凝露为阳性对照药,同时测定了烧伤搽剂新工艺对临床烧伤创面分泌物中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烧伤搽剂新工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优于烧伤搽剂原工艺;对三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56,6.25,1.56mg·mL-1,对临床致病菌株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五、安全性评价研究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对烧伤搽剂新工艺的急性毒性、过敏性、刺激性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烧伤搽剂新工艺涂抹于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无动物中毒死亡情况;单次及多次给药于豚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红斑水肿等情况,刺激反应评分为0,说明无刺激性;烧伤搽剂涂抹于豚鼠皮肤致敏接触和激发接触后,无红斑水肿等反应,也无全身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评分为0,说明无致敏性。

吴颖,余晓云,赵维仕[4](2014)在《中医药治疗Ⅲ期压疮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压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1]、病程发展快、难以治愈、易复发、治疗费用高的特点,是医疗护理领域的难题。Ⅲ期压疮患者的患处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2]。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医药治疗Ⅲ期压疮的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作用机理在于活血散瘀、清热解毒、通络生肌、抑菌抗炎等。压疮的病机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肌肤失养,治以行气活血、散瘀通络、祛湿解毒、祛腐生肌[3]。笔者查

黄志群,韦斯,陆钢,韦贤[5](2013)在《中西药制剂治疗烧烫伤概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引起的烧烫伤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见病。烧烫伤主要指化学腐蚀剂、热源、电、放射性物质等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病情具有广泛性和多发性的特点。中国每年烧烫伤的发病率约为1.5%~2%,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数占其中的5%左右,即每年约有2千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1],而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

吴建霞,郭秀君[6](2011)在《中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最早称为"褥疮",来源于拉丁文"decub",意为"躺下",因此容易使人误解压疮是"由躺卧引起的溃疡"。

高玉萍,陈郅春,秦红芳[7](2011)在《自制烧伤药治疗Ⅱ、Ⅲ度烧烫伤106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烧烫伤是由于高温因素所致的皮肤组织变性坏死,是外科较为复杂和严重的疾病。大面积烧烫伤可导致患者休克、感染,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不适当的治疗或错过治疗时机,会出现一些后遗症如瘢痕增生、色素沉着,尤其是瘢痕增生,轻者痒痛难忍、功能受限,重者功能丧失,生活

袁汀,周瑜姝[8](2010)在《外用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古代医籍文献中称烧烫伤为水火烫伤,认为其病因是热毒内侵所致。近代中医认为烧烫伤是因热所致,除热外还有毒,其病因机制仍是热毒,但已不仅仅是因水、火引起,生产生活中化学烧伤、辐射灼伤等也

高玉萍,陈郅春,秦红芳[9](2010)在《自制烧伤药治疗Ⅲ、Ⅳ期褥疮2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制烧伤药治疗Ⅲ、Ⅳ期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Ⅲ、Ⅳ期褥疮患者,采用自制烧伤药局部外用,并辅以全身治疗,3 d~5 d天换药1次,或根据病情确定换药时间,直至创面愈合。结果:20例褥疮患者采用自制烧伤药治疗后,18例完全治愈,其中2例由于病程长,创周长期受碘伏刺激,肉芽组织新鲜并填充整个创面,但上皮无法爬行封闭创面,治愈率90.00%。结论:自制烧伤药治疗Ⅲ、Ⅳ期褥疮疗效确切,其治愈率高、疼痛轻、痛苦小、致残率低,医疗费用低,,

张琳玲[10](2010)在《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研究矾冰纳米乳对大鼠烫伤创面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纳米乳治疗烧伤的机理。方法:1、临床研究:临床9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30例,治疗组予矾冰纳米乳,对照组1同时予烫疮油,对照组2予矾冰液治疗。均以10天为一疗程,分别于伤后5、7、10天观察创面红斑、水疱、肿胀、疼痛、渗液等情况,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观测指标的变化情况。2、实验研究:选取40只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实验组(矾冰纳米乳组)、对照组1(烫疮油组)、对照组2(矾冰液组)、模型组(空白纳米乳组)每组各10只。各组创面清创后,除使用的药物不同外其余处理相同,给药4次/d。均以10天为一疗程。于伤后3、7、10 d分别取部分创基及少许周围正常皮肤行免疫组化检查,以观测不同时段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①矾冰纳米乳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矾冰纳米乳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②在减轻局部红肿及止痛效果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③创面动态愈合率和完全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实验研究:矾冰纳米乳组大鼠烫伤创面EGF阳性表达总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三种药物治疗浅Ⅱ度烧伤均具有良好疗效,但矾冰纳米乳优于烫疮油和矾冰液;2、矾冰纳米乳能提高大鼠烫伤创面EGF的表达总量,有利于创面愈合。

二、119烧伤药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9烧伤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湿润烧伤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明清香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香药现代研究进展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明清
        1.1.2 香药
        1.1.3 医学史和医史学
        1.1.4 民族医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明以前香药
    2.1 秦以前
    2.2 秦汉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
    2.4 隋唐五代
    2.5 宋辽金元
    2.6 小结
3 明清时期香药的文献记载
    3.1 重要本草着作中的香药记载
        3.1.1 臭: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3.1.2 芳草与香木:明代《本草纲目》
        3.1.3 气药:明代《本草征要》
        3.1.4 “气”香:明代《药品化义》
        3.1.5 药露与花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3.1.6 花:清代《闽产录异》
        3.1.7 香属:清代《食宪鸿秘》
        3.1.8 试香:清代《贮香小品》
    3.2 香谱着作中的香药记载
        3.2.1 明代香谱着作
        3.2.2 清代香谱着作
    3.3 传教士与香药
        3.3.1 传教士笔下的中国香药
        3.3.2 传教士向中国介绍的西洋药物
    3.4 小结
4 明清时期香药的来源
    4.1 明代的外来香药
    4.2 清代的外来香药
        4.2.1 藩属国进贡
        4.2.2 外国使节或传教士进献
    4.3 本土香药
        4.3.1 明代本土香药
        4.3.2 清代本土香药
    4.4 外来香药的本土化
        4.4.1 外来香药:以《本草纲目》为中心的考察
        4.4.2 外来香药本土种植情况
    4.5 香药的管理
    4.6 小结
5 明清时期香药的应用
    5.1 香露药油
        5.1.1 从蔷薇露说起
        5.1.2 清宫药油
        5.1.3 民间蒸露为药
        5.1.4 普及:代茶饮
    5.2 其他服饮
        5.2.1 外感疾病
        5.2.2 芳香解暑
        5.2.3 芳香理气
    5.3 外科之用
        5.3.1 乳香没药,延续风格
        5.3.2 茉莉花根,创新使用
    5.4 香气之用
        5.4.1 采而佩之,悬以去疫
        5.4.2 熏以辟秽,燃以除害
        5.4.3 塞鼻防感,取嚏杜染
        5.4.4 嗅吸鼻烟,香从鼻入
    5.5 香灰之用
        5.5.1 模棱两可香灰外用
        5.5.2 一致反对香灰服用
        5.5.3 香灰作为某方组成
        5.5.4 香灰作为炮制辅料
    5.6 动物之香
    5.7 香药其他事项
        5.7.1 香药贮藏
        5.7.2 香药炮制
        5.7.3 香药制备
        5.7.4 煎煮注意
        5.7.5 香药作伪
        5.7.6 香药批判
        5.7.7 香气蚀脾
    5.8 小结
6 明清香药的社会影响因素
    6.1 自然环境与香药使用
    6.2 社会文化环境与香药使用
        6.2.1 墓葬习俗
        6.2.2 生活方式
    6.3 统治者态度对香药使用影响
        6.3.1 明代统治者态度
        6.3.2 清代统治者态度
    6.4 明清时期人口经济因素
    6.5 小结
7 讨论
    7.1 香为熏
        7.1.1 口鼻而入
        7.1.2 德性观照
    7.2 香为药
        7.2.1 香露为药
        7.2.2 香药防腐
        7.2.3 新麻醉药的开发
        7.2.4 香药周边产物的开发应用
        7.2.5 芳香辟秽的思考
    7.3 香为媒:交流视野中的香药
        7.3.1 民族香药与中医
        7.3.2 外来香药与中医
    7.4 香为患
    7.5 小结
8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明清香药史料汇编
    附录一:明清本草古籍简表
    附录二:明清药露史料汇编
    附录三:明清重点本草芳草香木史料汇编
    附录四:明清防疫用香史料汇编
    附录五:明清香谱中香药史料汇编
    附录六:其他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烧伤搽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烧伤搽剂制剂工艺研究
    1 仪器、试剂及药品
        1.1 仪器
        1.2 试剂、药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组成
        2.2 单因素试验
        2.3 正交试验
        2.4 验证试验
        2.5 样品含量测定方法
        2.6 成型工艺
    3 讨论
第二章 烧伤搽剂质量标准研究
    1 处方
    2 制法
    3 性状
    4 鉴别
        4.1 仪器、试剂及药品
        4.2 金银花的鉴别
        4.3 虎杖的鉴别
        4.4 没食子酸的鉴别
    5 检查
        5.1 相对密度测定
        5.2 PH 值测定
        5.3 乙醇量测定
        5.4 无菌检查
    6 含量测定
        6.1 仪器、试剂及药品
        6.2 鞣质含量测定
        6.3 没食子酸、虎杖苷、绿原酸含量测定
    7 讨论
第三章 烧伤搽剂对深Ⅱ度烧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仪器、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分组与给药
        2.3 创面愈合指标测定
        2.4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2.6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烧伤搽剂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菌种和培养基
    2 方法与结果
        2.1 纸片扩散法
        2.2 琼脂稀释法
        2.3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烧伤搽剂安全性评价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急性毒性试验
        2.2 皮肤刺激实验
        2.3 皮肤过敏实验
    3 结果
        3.1 急性毒性试验
        3.2 皮肤刺激实验
        3.3 皮肤过敏实验
    4 讨论
第六章 文献综述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4)中医药治疗Ⅲ期压疮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法
2 中药制剂
    2.1膏剂
    2.2酊剂
    2.3中药湿敷液
    2.4粉剂
    2.5中成药
    2.6中药配方颗粒
    2.7联合治疗
3 其他外治法
4 结语

(5)中西药制剂治疗烧烫伤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制剂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 中药制剂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1 20世纪90年代文献报道治疗烧烫伤的中医药制剂
    2.2 21世纪之初文献报道治疗烧烫伤的中医药制剂
    2.3 近三年文献报道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烫伤
4 治疗烧烫伤中西药之优劣
5 结语

(6)中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用方法
    1.1 单味药
    1.2 复方
2 内服方法
3 内服外用方法
4 问题与展望

(8)外用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膏剂
2 散剂
3 汤剂
4 油剂
5 酊剂
6 膜剂
7 擦剂
8 霜剂
9 乳剂
1 0 结语

(9)自制烧伤药治疗Ⅲ、Ⅳ期褥疮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分期标准[7]
2 治疗方法
    2.1 烧伤Ⅰ号、Ⅱ号膏药的组成及制备方法
    2.2 使用方法
        2.2.1 局部治疗
        2.2.2 一般治疗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4 典型病例、
5 体会

(10)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药物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检测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三组患者综合疗效评价结果
        3.3 三组患者主症消失时间观察结果
        3.4 三组患者即刻止痛疗效评价
        3.5 三组患者创面动态愈合率评价
        3.6 三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观察结果
    4.附表:病证主症及分级记分标准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主要设备及器械
    2.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2.3 标本采集
        2.4 检测指标
        2.5 具体操作流程
        2.6 观察方法
        2.7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四组大鼠创面动态愈合率
        3.2 各组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强度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烧伤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烧伤的研究
    3.导师对烧伤的认识
    4.表皮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
    5.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6.大鼠烫疮面EGF表达变化的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四、119烧伤药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湿润烧伤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许博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明清香药史研究[D]. 孙灵芝.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11)
  • [3]烧伤搽剂的临床前实验研究[D]. 赵前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4]中医药治疗Ⅲ期压疮的临床研究进展[J]. 吴颖,余晓云,赵维仕. 中国中医急症, 2014(04)
  • [5]中西药制剂治疗烧烫伤概述[J]. 黄志群,韦斯,陆钢,韦贤.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02)
  • [6]中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吴建霞,郭秀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12)
  • [7]自制烧伤药治疗Ⅱ、Ⅲ度烧烫伤106例疗效观察[J]. 高玉萍,陈郅春,秦红芳. 新中医, 2011(03)
  • [8]外用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进展[J]. 袁汀,周瑜姝. 光明中医, 2010(11)
  • [9]自制烧伤药治疗Ⅲ、Ⅳ期褥疮20例[J]. 高玉萍,陈郅春,秦红芳. 中医外治杂志, 2010(05)
  • [10]矾冰纳米乳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烫伤创面EGF表达的影响[D]. 张琳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119烧伤药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