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污染胁迫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臭氧污染胁迫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一、臭氧污染胁迫对农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21)在《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地层臭氧浓度增高会减弱水稻的光合作用,抑制生长,进而使产量下降,品质改变,但这种响应与品种类型、农艺措施(如叶面施锌)的关系报道甚少。依托自然光人工智能气候室,以淮稻5号、武运粳27、桂农占、扬稻6号、中早39、丰优香占、深两优136和甬优1540共8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臭氧处理设置室内清洁空气(13 nL L-1)和臭氧污染(80 nLL-1)两个水平,叶面施锌处理设置对照(不施锌处理)和0.2%ZnSO4处理。臭氧处理时间为移栽后20d至成熟期,叶面施锌从抽穗期开始每隔5d喷施1次共3次,系统测定水稻产量形成、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参数,重点研究了中度臭氧污染对当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物质积累、产量性状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臭氧污染环境下稻米不同组分锌浓度及其有效性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叶面施锌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为:1.与清洁空气相比,80 nL L-1臭氧浓度使水稻各个测定时期的株高和分蘖数均降低,生育后期降幅大多高于生育前期。多数情况下,臭氧与品种的互作对不同测定期株高和分蘖数均影响显着。2.臭氧污染下叶片出现伤害症状并随生育进程推移逐渐增强。相应地,臭氧胁迫导致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其中SPAD值的降幅随时间多呈增加趋势,且下部叶片降幅高于上部叶片。多数情况下,臭氧×品种、臭氧×叶位、臭氧×品种×叶位对各时期叶片伤害指数、SPAD值均有显着互作效应。3.臭氧污染环境下,叶片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均呈增加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现相反;臭氧污染使分蘖期和抽穗期叶片抗氧化酶POD、GSH酶活性呈增加趋势,CAT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而SOD酶活性的响应因生育期而异。臭氧×品种对叶片SOD、CAT酶活性及还原型抗坏血酸、总酚含量有互作效应,臭氧×生育期对SOD酶活性、总抗坏血酸、还原型抗坏血酸、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达或接近显着水平。4.臭氧污染使分蘖期、抽穗期、穗后20d、成熟期地上部干重平均分别降低6.2%、19.6%、26.8%、17.8%,抽穗期和穗后20d达显着水平。从不同器官看,臭氧污染使茎秆、叶片和稻穗干重均降低,其中叶片降幅最小。从物质分配看,臭氧污染对抽穗期、穗后20 d和成熟期稻穗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无显着影响,但使茎秆占比平均分别降9.4%、11.9%、12.4%,叶片占比分别增加18.6%、23.0%、25.3%,除抽穗期叶片占比外均达显着水平。臭氧×品种对茎秆干重和叶片占比有互作效应,臭氧×生育期对茎秆干重和物质分配的互作达显着水平,臭氧×品种×生育期对叶片占比和稻穗占比的互作效应亦达显着水平。5.臭氧污染使籽粒产量平均降低19.3%(P<0.1),这主要与每穗颖花数(-9.1%)、饱粒率(-4.4%)、饱粒重(-7.7%)降低有关。臭氧处理与品种对产量、每穗颖花数、饱粒重和饱粒率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6.臭氧污染使稻谷重、糙米重、稻谷体积、糙米体积分别下降7.1%、5.3%、6.4%和6.0%,而对籽粒充实度无影响。臭氧胁迫下,稻谷和糙米长度、宽度、厚度一致下降(约1~3%),稻谷和糙米长宽比增加(约2.5%),但稻谷和糙米密度均无显着变化。平均而言,精米垩白粒率、垩白度对臭氧污染均无显着响应。除糙米长度和密度外,臭氧与品种对上述其它指标均存在互作效应。7.臭氧污染使绿色糙米粒率平均增加68.6%,完整糙米粒率平均降低2.4%,但糙米不完善粒率无显着变化。臭氧处理与品种互作对绿色糙米粒率及完整糙米粒率存在显着影响。8.臭氧污染使糙米、精米直链淀粉含量平均降低约3.0%,使精米胶稠度平均降低13.0%。从RVA谱看,臭氧污染使糙米淀粉峰值粘度、崩解值平均下降4.4%、12.4%,消减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分别增加69.4%、1.1%、3.4%;精米RVA参数对臭氧的响应趋势与糙米相似。从食味指标看,臭氧污染使米饭外观、粘度、平衡度、口感、食味值平均分别降低30.7%、30.6%、31.8%、9.7%、11.8%,而硬度增加5.7%。臭氧与品种互作对上述直链淀粉、胶稠度及食味值各指标均达显着水平,对淀粉RVA谱的多个指标亦达显着水平。9.臭氧污染使糙米蛋白质浓度显着增加15.6%,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浓度亦呈增加趋势,但仅谷蛋白增幅(+19.6%)达显着水平。从矿质元素看,臭氧污染下稻米Ca、K、Mg、P、Cu、Mn浓度均呈增加趋势(Fe除外),其中糙米K、Cu及精米K、Mg、P、Cu、Mn元素浓度增幅达显着水平,精米部位的增幅总体高于糙米。与此相反,臭氧污染使糙米、精米测定元素的累积量均呈降低趋势(精米Cu除外),但仅糙米Fe元素累积量的降幅达显着水平。臭氧与品种对糙米蛋白质浓度、糙米大量元素以及精米微量元素浓度均有互作效应,对糙米和精米大多数元素累积量的互作亦达或接近显着水平。10.臭氧污染使糙米和精米锌浓度平均分别增加2.8%、3.6%,精米植酸浓度平均增加10.7%,但糙米植酸浓度无显着变化。花后叶面施锌使糙米和精米锌浓度平均分别增加23.7%、18.1%,使植酸与锌摩尔比平均分别降低16.9%、16.9%,但两部位植酸浓度变化不显着。臭氧×品种、臭氧×品种×部位互作对稻米锌浓度均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臭氧污染抑制水稻生长,表现为叶片黄化及伤害症状,进而使水稻最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降低。臭氧污染对水稻生长参数的影响随时间多表现为累积伤害。臭氧污染使稻米加工和蒸煮食味品质明显变劣,但稻米元素浓度多呈增加趋势。多数情况下,臭氧污染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品种依赖,8个水稻品种中扬稻6号和深两优136对臭氧最为敏感,而武运粳27和淮稻5号为抗性品种。水稻花后叶面喷施锌使稻米锌营养水平明显增加,但增幅不受臭氧污染的影响。

任晓毓[2](2021)在《臭氧污染对我国冬小麦和水稻产量影响的区域评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臭氧污染程度不断上升,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地表臭氧由于其强氧化性和强植物毒性所造成的作物减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被证明是臭氧敏感性作物而水稻被证明是臭氧适度敏感性作物,二者的减产会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国控点)2014—2020年的小时臭氧浓度数据,在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划分了细致的生育期,探讨冬小麦生长期间的臭氧污染状况,并利用臭氧剂量-产量响应关系讨论了长三角范围内冬小麦和水稻由臭氧污染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2015-2020年,冬小麦生长期间呈现出严重的臭氧污染状况,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显示出极为严重的污染态势。全国范围内,2015—2020年六年间M7(植物在一定的生长期内白天7h的O3浓度平均值)的年均值在39.8 ppb-47.7 ppb之间,M12(植物在一定的生长期内白天12h的O3浓度平均值)的年均值在39.3 ppb-47.3 ppb之间,AOT40(小时浓度超过40 ppb的O3浓度的累积值)的年均值在10.0 ppm h-15.2 ppm h之间,SUM06(生育期内浓度大于60 ppb的O3累积值)的年均值在15.1 ppm h-24.6 ppm h之间,W126(权重修正后的O3累积)的年均值在13.0 ppm h-20.6 ppm h之间。表明我国目前的臭氧浓度已经超过小麦正常生长的阈值,可造成冬小麦减产。(2)基于臭氧浓度和作物种植情况,发现2014-2019年长三角区域水稻和小麦生育期间的平均臭氧浓度为33.1-50.6 ppb和32.2-48.0 ppb,AOT40值为5.2-12.0 ppm h和4.6-9.4 ppm h,平均相对产量损失率分别为4.9%-11.4%和9.4%-19.3%。水稻和冬小麦生育期期间的污染高值分别在2016和2017年。在2014-2019年期间,水稻的平均产量损失为2479 Mt,约占实际产量的9.2%,平均经济损失约为10.1亿美元;冬小麦的平均产量损失为2197 Mt,约占实际产量的21.9%,平均经济损失约为7.76亿美元。研究结果为大气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张帅[3](2021)在《京津冀地区植物臭氧伤害调查及大豆对臭氧响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环境臭氧(O3)已成为中国空气质量优化的一大障碍。在中国大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大气O3浓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环境监测网络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国控点)的O3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京津冀地区环境O3的时空分布特征。依据野外O3伤害鉴定手册及“森林健康专家咨询系统”提供的O3导致植物叶片可见伤害特征的标准,选取51个国控点周边的植被开展O3伤害调查,鉴定受害植物种类并记录叶片伤害症状。同时对典型受害植物及调查点土壤取样,对典型受害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相关生理指标及土壤的基础理化因子和重金属离子进行实验研究。对受O3伤害的植物物种数及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与京津冀地区的O3暴露剂量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探讨O3污染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Glycine max为对象开展OTC熏蒸实验,研究了不同O3浓度下间歇熏蒸处理对大豆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片可见伤害症状及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研究所取得的结果如下:(1)京津冀地区环境O3污染严重,AOT40、SUM06及W126等指标均显着高于欧美等国家提出的植物伤害标准。京津冀地区空气O3污染总体呈现出南部城市高于北部城市的特征。2018-2019年京津冀地区6月份O3污染最为严重。2019年,衡水市、秦皇岛市、天津市、石家庄市、邯郸市等城市O3污染加重,其余城市空气O3污染相较于2018年整体减轻。京津冀地区AOT40、W126的最高超标倍数在2019年分别高达8.76倍、9.33倍,相较于2018年超标倍数(9.34倍、9.77倍)有所下降。京津冀13个城市2019年4-8月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超过二级标准的总天数为698.63 d,比2018年减少50.26 d。2018、2019年京津冀地区1月、2月、12月未出现O3超标。(2)研究发现,在京津冀地区环境O3浓度、土壤全氮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受害物种数及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较高,O3浓度、全氮含量与受伤害植物物种数及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植物受伤害的情况。受害植物物种数及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等土壤环境指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土壤重金属Cr、Zn、As含量与受伤害植物物种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u、Pb含量与受伤害植物物种数存在负相关关系;受伤害植物物种数随着Cd、Ni含量的升高无明显变化。土壤重金属Cr、Zn含量与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Cu、Pb、Cd含量与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受伤害植物物种数及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随着Ni、As含量的升高无明显变化。受伤害植物物种数及受伤害物种占调查总物种数的比例与重金属含量之间相关性均不显着。(3)在京津冀城市公园共调查到344种植物,发现有87种植物出现了O3可见伤害症状,占调查物种总数的25.29%,其中乔木植物最多。叶片上表面呈现出叶脉之间均匀散布白色斑点、浅黄色斑点、黄色斑点、棕色及褐色斑点特征的受伤害植物物种主要包括:白蜡、臭椿、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水杉Metasequoia Miki、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国槐Styphnolobium japonicum等。叶脉间出现大面积的条状和不规则浅色斑块、红色斑块、棕色斑块、褐色斑块的受伤害物种主要包括:泡桐Paulowinia fortunei、七叶树、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萝藦Metaplexis japonica、火炬树Rhus typhina、金钟花Forsythia viridissima、锦带花Weigela florida、核桃Juglans regia、鸡树条荚蒾Viburnum opulus var.calvescens f.calvescens、桃树Amygdalus persica、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红瑞木Swida alba等。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色木槭Acer pictum、木槿、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植物在环境O3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出现叶脉间大面积褪绿和黄化。(4)在京津冀地区,伴随着环境O3浓度的升高:白蜡的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与暴露剂量AOT40、SUM06相关性显着,与W126相关性不显着,臭椿、栾树、油松的叶绿素无明显变化;臭椿、白蜡的抗坏血酸含量下降,油松、栾树的抗坏血酸含量升高,相关性不显着;栾树的丙二醛含量显着增加,与暴露剂量AOT40相关性显着,与W126、SUM06相关性不显着,油松的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与暴露剂量AOT40、SUM06相关性显着,与W126相关性不显着,白蜡、臭椿的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变化;白蜡、臭椿、栾树、油松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变化。不同植物的某一生理指标在受到O3胁迫时,其响应机制不同。当O3胁迫加重或降低时,各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不同。(5)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环境O3敏感植物共有10种,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油松、桃树、大叶黄杨、白蜡、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丁香Syringa oblata、萝藦、榆树Ulmus pumila、白皮松Pinus bungeana。除去以上评估为敏感的物种,在相对敏感植物中,五叶地锦最为敏感,敏感范围AOT40为30~40μmol·mol-1·h,SUM06为39~49μmol·mol-1·h,W126为32~42μmol·mol-1·h。相对敏感植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的前20种植物中,以AOT40为评价标准,乔木植物9种,占比最多;以SUM06为评价标准,灌木植物10种,占比最多;以W126为评价标准,乔木、灌木植物各8种。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以AOT40为评价标准,在30~40μmol·mol-1·h之间物种相对集中;以SUM06为评价标准,在50~60μmol·mol-1·h之间,物种相对较集中;以W126为评价标准,物种相对较集中在50~60μmol·mol-1·h之间。乔木、灌木植物,以AOT40为评价标准,物种相对较集中在40~60μmol·mol-1·h之间;以SUM06为评价标准,在54~64μmol·mol-1·h之间物种相对较集中;以W126为评价标准,在50~70μmol·mol-1·h之间物种相对较集中。(6)OTC熏蒸实验表明,O3浓度的升高显着降低了大豆的净光合速率,使各熏蒸组的叶绿素含量均降低。熏蒸组(12-12),在O3熏蒸处理的第12 d到第24 d,叶绿素含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表明在前期熏蒸中断后,植物叶绿素含量有恢复的迹象。O3浓度升高能够抑制大豆的光合作用,随着O3浓度的升高大豆叶片可见伤害症状逐渐加重。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大豆叶绿素含量、根、茎生物量均降低,叶生物量升高;大豆籽粒生物量、籽粒数量、豆荚生物量、豆荚数量均降低,表明O3对大豆造成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O3对大豆营养器官及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具有抑制作用。

邵在胜[4](2020)在《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近地层不断增高的臭氧浓度已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影响,但产量损失和抗倒性变化的原因、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利用人工智能气候室,2016和2017年连续两个水稻生长季,以Y两优900、Y两优1998、甬优538、甬优15、南粳9108、武运粳27、淮稻5号和扬稻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室内对照(10 nLL-1)-和臭氧浓度增高(100 nL L-1)处理,系统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产量形成、物质生产与分配、叶片形态与生理、元素吸收与利用以及茎秆抗倒性的影响,阐明臭氧胁迫下水稻产量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旨在为地表臭氧浓度升高情形下水稻耐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臭氧胁迫下YL900、YL1998和Y15抽穗期提前0.5~4.0天,而其他5个品种则延长1.5~6.5天。臭氧胁迫使不同测定时期株高和分蘖数均下降,降幅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最大降幅分别为7.0%和12.4%。臭氧与品种或年度互作对株高均有显着影响,而对分蘖数基本无显着影响。2.臭氧胁迫使所有供试品种穗数、每穗颖花数、饱粒率和饱粒重平均分别下降10.0%**、15.3%**、13.0%**和5.7%**,而使空粒率和秕率粒分别增加70.7%*和79.5%+。臭氧与年度、品种(穗数除外)或籽粒着生部位(饱粒率和秕粒率除外)间互作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响应值多表现为2016年>2017年、稻穗下部>中部>上部。3.臭氧胁迫使所有供试品种籽粒产量平均下降36.0%**(变幅28.8%~48.8%),其中2016和2017年分别下降40.6%**和31.5%**,稻穗上、中和下部产量分别下降22.9%**、35.3%**和54.7%**,臭氧与年度、品种或部位对产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着水平。4.臭氧胁迫使所有品种分蘖期、抽穗期、穗后20天和成熟期地上部干重平均分别下降14.2%+、22.6%**、22.0%**和29.2%**,其中叶片干重的降幅均明显小于茎秆或稻穗部位;从物质分配看,臭氧胁迫使分蘖期、抽穗期、穗后20天和成熟期叶片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平均分别增加7.6%+、18.2%**、34.4**和35.0%**,而使各期茎秆或稻穗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臭氧×年度对以上参数多有显着影响,臭氧×品种对各期物质分配以及末期物质生产均有显着影响。5.臭氧胁迫下水稻上部叶片出现明显的伤害症状,并使所有品种上三叶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下降,降幅均随生育进程的推移或叶位的下移呈逐渐增加趋势;臭氧胁迫对抽穗期、穗后20天和成熟期上三叶叶片面积、干重、长度以及单位面积干重均无显着影响(2017年)。臭氧与年度、品种或叶位(上三叶SPAD值)对穗后20天上部叶片叶色值和形态性状多有显着互作效应。6.臭氧胁迫使所有品种拔节期、抽穗期和穗后20天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分别下降24.1%**、24.8%*和30.1%**,气孔导度分别下降23.9%、38.0%**和38.5%**,而对各期叶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基本无显着影响。臭氧与年度、品种互作对水稻抽穗期和穗后20天剑叶光合参数多有显着影响。7.臭氧胁迫使所有品种分蘖期、抽穗期和穗后20天叶片丙二醛含量平均分别增加23.4%**、21.5%**和36.1%**,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亦均呈增加趋势,而使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12.9%**、5.2%+和16.5%*;臭氧胁迫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的影响随生育期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臭氧与年度或品种对各期叶片丙二醛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一定的互作效应。8.臭氧胁迫使两年所有品种成熟期田间原位单株和单茎抗折力平均分别下降39.0%**和31.4%**,使单茎基部倒3、倒4和倒5节间抗折力平均分别下降22.5%**、24.0%*和32.6%**;对节间性状而言,臭氧胁迫使成熟期单茎基部倒3、倒4和倒5节间横截面积平均分别下降16.0%*、22.7%*和23.3%+,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和茎壁厚亦均呈下降趋势,穗后20天节间性状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与成熟期相似。臭氧×年度互作对茎秆抗折力和节间性状多无显着影响,而臭氧×品种间均存在显着互作效应。臭氧胁迫下水稻茎秆抗折力的减弱与基部节间性状均下降特别是节间变细和充实不良密切相关。9.臭氧胁迫使所有品种成熟期稻草中N、P、K、Ca、Mg、Mn、Fe、Cu和Zn元素浓度平均分别增加 28.7%、11.6%、8.3%、2.6%、27.4%、20.7%、8.8%、27.6%和 9.9%,而使对应元素吸收量分别下降 3.3%、15.9%、18.5%、21.8%、4.4%、6.9%、17.6%、2.5%和16.9%,叶片中多数元素的浓度和吸收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小于茎秆部位;除Ca和Cu外,臭氧胁迫下叶片中其他元素吸收量占稻草中的比例增幅为9.6%~34.9%,而使茎秆中各元素占比下降8.1%~16.0%。臭氧×品种间互作对成熟期稻草及其组分中各元素浓度、吸收以及分配多有显着影响。1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臭氧胁迫下水稻产量的下降幅度主要与每穗颖花数的减少(特别是稻穗中、下部)有关,其次是穗数和结实能力的下降;从物质生产与分配看,臭氧胁迫下地上部生物产量显着下降的同时,使其中更多的干物质分配至叶片部位,而非叶器官(茎和穗)同化物的分配比下降,进而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同时增加潜在倒伏风险;从叶片性状看,水稻叶片在防御臭氧伤害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物质能量,而且臭氧对叶片光合反应和同化物转运系统造成明显伤害,使叶片光合能力下调的同时还产生光合反馈抑制,随臭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进而加剧膜脂过氧化,并使叶片失绿黄化,以致提前衰老,进而导致最终生物和籽粒产量显着下降。臭氧胁迫下水稻结实中期上部叶片叶色值(SPAD值和叶绿素)、形态性状(面积、长度和干重)、净光合速率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不同品种产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耐性品种选育的参考依据。综上所述,100 nLL-1臭氧浓度使水稻生长严重受抑,表现在叶片黄化、光合能力下降、膜脂过氧化以及茎秆机械强度减弱,最终生物和籽粒产量大幅下降。水稻生长和生理参数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多受年度(温光)、品种以及籽粒着生部位的影响(穗部性状),总体上籼型品种(特别是YD6)响应大于粳型,2016年大于2017年。臭氧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减产幅度主要与颖花形成(特别是弱势花)和结实期上部叶片性状的变化密切相关。未来近地层臭氧浓度不断升高条件下,选用优质的耐性水稻品种(粳型),同时配合适宜的栽培措施以减少臭氧胁迫对生育中期颖花形成的伤害和维持生长后期上部叶片的活力,以最小化臭氧污染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

方笑堃[5](2020)在《典型大气环境变化对水稻、小麦生长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气候变暖、气溶胶污染导致太阳辐射减少、大气O3污染等大气环境变化已成为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其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为进一步了解夜间增温、太阳辐射减少及O3浓度增加对两种代表性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生长发育及元素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被动增温模拟夜间增温;采用不同程度遮阴方式模拟太阳辐射减少;利用开顶式气室模拟近地面O3浓度增加。研究内容包括水稻和小麦的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不同器官的矿质金属元素积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夜间增温条件下,水稻和小麦各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从而使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进而导致增产;夜间增温提高了小麦的光合能力,其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各生育期均提高;夜间增温条件下水稻和小麦收获籽粒和颖壳,以及各生育期茎干和叶片中大部分矿质金属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趋势。(2)遮阴条件下,水稻和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但其叶绿素含量却增加,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减少,从而使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少进而导致减产;遮阴降低了小麦的光合能力,其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各生育期均下降;遮阴条件下水稻和小麦收获籽粒和颖壳,以及各生育期茎干和叶片中大部分矿质金属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趋势。(3)O3浓度的增高条件下,水稻和小麦各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茎、叶、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下降,从而使其地上部分生物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O3污染削弱了水稻和小麦的光合能力,使其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各生育期均下降;O3浓度增高条件下水稻和小麦收获籽粒和颖壳,以及各生育期茎干和叶片中大部分矿质金属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夜间增温促进了水稻和小麦的生长,增加了干物质积累,最终使其增产,而遮阴和O3浓度增高抑制了水稻和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少了其干物质积累,导致了其明显减产,对粮食生产造成了负面效应;同时三种典型环境变化均使得植株内Ca、Mg、Fe等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含量增加,但Zn、Mn、Cu等过量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矿质元素含量也增加。因此关于大气环境变化对粮食品质的综合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期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找出应对方案,确保粮食的高产、优质和安全。

周慧敏[6](2019)在《臭氧污染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的近地层O3浓度升高,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植物在生长季受到O3和干旱的双重胁迫,影响了其生长发育过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TN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具有运输、能量代谢和渗透调节的功能,为合成防御化合物或与参与养分获取或防御的共生体交换提供底物。可作为能量载体和初级和次生代谢的基石,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干旱和高浓度O3通过影响光合速率和生长所需的碳量而严重影响了TNC在植物中的储存。为了探究近地层O3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和TNC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本文选择敏感性杨树品种‘546’(Populus deltoids cv.55/56×P.deltoides cv.‘Imperial’)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s,OTCs)和杨树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O3、干旱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包括:饱和光合速率(Asat)、气孔导度(gs)、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进而研究了O3、干旱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叶片和细根的TNC的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包括:可溶性糖各组分和淀粉含量变化以及根叶比。研究结果如下:(1)O3浓度升高显着降低杨树叶片的饱和光合速率(Asat),而干旱处理对Asat无显着影响,O3与干旱存在十分显着的交互作用;过氧化氢酶(CAT)在干旱条件下活性显着上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则显着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干旱显着降低CAT和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在时间延长的条件下也明显下降,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显着增加;但是,过氧化物酶(POD)不受O3、干旱及O3与干旱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2)O3浓度升高使叶片总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其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也增加,而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在干旱条件下,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显着升高,但淀粉的含量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杨树叶片蔗糖的含量存在显着上升的趋势,淀粉含量变化与蔗糖相同,而叶片中的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均下降。时间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蔗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降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O3与时间对杨树叶片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干旱和处理时间有交互作用,O3和干旱对叶片有交互作用。(3)O3浓度升高显着增加杨树细根中果糖和淀粉的含量。干旱显着增加蔗糖含量,而显着降低果糖、多糖和总糖含量。处理时间显着增加杨树细根淀粉含量,而显着降低多糖和总糖含量。处理时间和干旱对杨树细根有显着交互作用,O3和干旱对杨树细根有显着交互作用。在复合胁迫下,干旱的发生引起杨树叶片和细根中淀粉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对O3的吸收,因此对杨树的生长是一种减缓毒害的作用。(4)随着时间的延长杨树叶片中TNC的含量增加明显。杨树细根TNC的含量在干旱下显着降低,而且O3和干旱对细根TNC有显着交互作用。TNC是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总和,随着可溶性糖的各组分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共同作用下,由于干旱可以降低杨树对O3的吸收,因此TNC的含量下降。(5)根叶比是体现杨树内部TNC分配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O3、干旱胁迫对根叶比影响的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和干旱均显着增加了淀粉的根叶比。而时间处理显着降低了总糖和TNC的根叶比。时间和O3对杨树淀粉的根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时间和干旱对总糖根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O3和干旱对淀粉和总糖根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根叶比体现的是对杨树TNC的分配,在复合胁迫下,杨树将更多的淀粉分配到细根中,将可溶性糖分配到叶片以应对O3和干旱的胁迫,因此淀粉根叶比增加而总糖的根叶比下降。本研究是在模拟未来环境中O3浓度的上升,干旱程度加剧的全球变化情景下,研究了杨树生理生化和TNC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其结果可为植物应对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本论文对评价我国当前近地层O3及干旱复合污染条件下杨树胁迫响应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雨欣[7](2019)在《水稻响应臭氧胁迫核心基因的分析及对转座子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臭氧(O3)作为一种危害型温室气体,进入植物体后会诱发活性氧产生,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农业生产力下降。近年来随着合成臭氧的前体物含量增加,空气中臭氧的浓度也随之增加。其浓度高峰期与植物的生长期相重叠,说明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所以全面了解植物长期受到臭氧胁迫引起的一系列分子应答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食物来源。目前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其基因组小,注释信息较全面,是农作物中的模式植物。本研究以水稻品种日本晴为材料,利用开顶箱(OTC)的方法模拟臭氧胁迫,处理浓度为80nmol·mol-1,160nmol·mol-1和200nmol·mol-1,以未过滤的空气做对照,对处于营养生长时期的水稻叶片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在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类中,发现长期臭氧处理下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在细胞死亡、信号转导、响应非生物刺激、响应胁迫、氧结合、激酶活性、细胞壁组分等功能上显着富集,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光合作用、细胞膜、细胞质、膜结构细胞器、类囊体等组分功能上显着富集。在响应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中,还发现了14个能够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培育抗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2.在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代谢通路中,发现长期臭氧胁迫处理下,三羧酸循环,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光合作用,光合天线蛋白等代谢通路受到抑制,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二萜类生物合成,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等代谢通路被激活。3.通过比较同一天数下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我们发现存在浓度特异性基因。其在80 nmol·mol-1下表达模式与160nmol·mol-1和200nmol·mol-1不同,并且这些浓度特异性基因的功能集中在胁迫响应上。4.在各组差异表达基因中对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臭氧胁迫过程中,共有56个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涉及表观遗传密码调控体系的基因,包括能够直接改变DNA甲基化水平的DNA甲基转移酶和DNA去甲基转移酶,以及能够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说明在臭氧胁迫处理下水稻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水平和模式可能发生变化。5.我们对全部差异表达的转座子进行统计,涉及10类,总计205个转座子。上调差异表达的转座子集中于Ty3-gypsy反转座子,下调差异表达的转座子集中于中Ty1-copia、Ty3-gypsy反转座子,CACTA转座子。此外还发现了1个有mPing的完整插入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臭氧胁迫后发生下调表达。说明转座子能够响应臭氧胁迫处理,其表达模式的变化可能对附近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

吴恒超,熊好琴[8](2019)在《地表O3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基于近几十年国内外地表臭氧对农作物影响的发展历史,本文介绍了地表O3对不同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地表O3的来源、浓度时空变化、对作物胁迫的影响以及对作物伤害的研究,通过使用OTC和FACE技术模拟O3浓度,研究高O3浓度对作物的表观伤害、光合固碳能力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亚波[9](2018)在《大气O3浓度升高对稻麦系统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气03浓度升高逐年升高,影响了稻麦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形态转化和生物有效性。关于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已然成为农业生态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稻麦轮作是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主要的水旱种植模式。明确并揭示臭氧胁迫对稻麦土壤中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可为未来农业生产和农田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开顶式熏气室(OTCs)设有正常大气对照和O3浓度升高(比对照约高40nmol·mol-1)处理,开展稻麦盆栽试验探究了 O3浓度升高条件下稻麦土壤中微量元素不同形态变化、有效态含量、根际环境变化及植株生长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稻麦土壤中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对臭氧污染的响应机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臭氧胁迫显着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秸秆和籽粒的生物量,降幅分别为16.35%(P<0.05)、13.57%(P<0.01)和 14.63%(P<0.01)。臭氧胁迫降低了水稻成熟期植株不同器官的生物量,但仅在籽粒部分达到显着水平,降幅为17.22%(P<0.05)。臭氧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和水稻的千粒重,造成稻麦产量下降。(2)03浓度升高显着降低了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总根长和根总表面积,而有增加根平均直径的趋势。臭氧胁迫对水稻根系指标的影响均不显着,根平均直径的变化与麦季结果一致。(3)臭氧浓度升高促进了小麦植株根系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中Fe、Mn和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地上部分Zn的含量。臭氧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根和秸秆中Fe的含量,显着增加了秸秆中Mn的含量,显着增加了各器官中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各器官中Zn的含量。(4)臭氧浓度升高处理提高了麦季耕层土壤中Fe、Mn和Cu的生物有效性,降低了 Zn的生物有效性。各深度土壤变化趋势一致,且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上而下缓慢递减。BCR法和DTPA法在表征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上具有相似的规律。(5)臭氧熏蒸显着增加了水稻成熟期DTPA-Cu的含量和拔节期WAS-Mn的含量,降低了成熟期WAS-Fe和拔节期WAS-Zn的含量。BCR和DTPA法均表明大气臭氧浓度升高有提高稻季土壤系统中微量元素Mn和Cu生物有效性,而降低Fe和Zn生物有效性的趋势,各深度土壤表现出的规律一致,且在生育中后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更显着。(6)臭氧胁迫降低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的pH、电导率、总碳和总氮含量,均在成熟期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却提高了其氧化还原电位。臭氧胁迫显着提高了水稻成熟期根际土壤的pH和总N,显着增加了分蘖期和抽穗期的电导率,显着降低了抽穗期的Eh,对总C的增幅不显着。(7)从BCR的结果来看,臭氧胁迫显着增加麦季根际土壤中WAS-Fe、Mn、Cu占总量的比例,促进了 Fe、Mn、Cu向生物有效性更高的形态转化,而降低了 WAS-Zn和RED-Zn的占比,降低了 Zn的有效性。对稻季根际土壤而言,O3降低了 WAS-Fe、Mn、Zn的占比,而提高了 WAS-Cu和RED-Cu的占比。03胁迫显着提高了麦季成熟期根际土壤中DTPA-Fe、Mn、Cu的含量,却显着降低了 DTPA-Zn。03胁迫显着增加了稻季抽穗期根际土壤中DTPA-Fe、Mn、Cu、Zn的含量。03胁迫显着增加了麦季成熟期根际土壤中DGT-Fe、Mn、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 DGT-Zn。03胁迫显着增加了稻季成熟期根际土壤中DGT-Mn、Cu的含量,而显着降低了 DGT-Zn,对DGT-Fe影响不显着。(8)在稻麦根际土壤中,臭氧浓度升高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成熟期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高低次序为:草酸>苹果酸>柠檬酸,臭氧浓度升高促进了小麦根际有机酸的分泌,臭氧胁迫对稻季根际土壤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不显着。

陈波[10](2018)在《臭氧胁迫对4种树木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近几十年来全球对流层臭氧的浓度持续增加,近地层臭氧污染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和亟待解决的环境危机之一。在臭氧胁迫下,植物叶片会出现伤害斑,加速老化,进而导致植物光合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常态化使得臭氧和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大大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尤其是城市生态系统对臭氧污染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选用城市园林植物白皮松(Pinus bunge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和银杏(Ginkgo bilob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臭氧浓度梯度处理(NF:正常环境大气臭氧浓度、NF40:正常环境大气臭氧浓度+40 nmol.mol-1和NF80:正常环境大气臭氧浓度+80 nmol·mol-1),对城市树木光合能力以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树木吸收臭氧和蒸腾作用通过气孔耦合的理论基础,基于树干液流技术进行人工控制下不同臭氧浓度林木吸收臭氧试验,分析不同臭氧浓度下林木整树吸收臭氧速率(FO3)的变异范围及时间变化,以证实臭氧浓度的高低与树木蒸腾和臭氧吸收的关系;同时,结合林木冠层气孔导度(Gc)的变化特征,探讨树木吸收臭氧和环境的关系,明确臭氧浓度的高低如何影响林木蒸腾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不同树种在臭氧浓度升高情况下均出现抑制树木生长的现象,臭氧浓度升高植物株高和50cm处直径均增加缓慢,不同树种之间臭氧浓度升高对直径的影响无显着差异;在NF臭氧浓度下不同树种的叶片均表现完好,叶片无任何伤害症状;随着臭氧浓度增加叶片出现枯黄和死亡,在NF40臭氧浓度下叶片出现了萎蔫,在NF80臭氧浓度下树木叶片出现了大量萎蔫、死亡和落叶;白皮松和侧柏抗臭氧污染能力较强,栾树和银杏抗臭氧污染能力较弱,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的伤害对阔叶树更敏感。(2)随着臭氧浓度不断升高,不同植物的气孔密度、气孔开度和气孔大小均显着降低,不同树种的各项气孔特征指标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臭氧浓度升高,植物的气孔密度、气孔开度和气孔大小的下降率均为银杏大于白皮松;白皮松的气孔密度大于银杏,白皮松的气孔密度在360个·mm-2—510个·mm-2之间,而银杏的气孔密度在140个·mm-2—196个·mm-2之间;白皮松的气孔开度和气孔大小小于银杏,白皮松的气孔开度在105mm2—180μm2之间,银杏的气孔开度在480μm2—695μm2之间,气孔开度银杏是白皮松的3.85—4.57倍;白皮松的气孔大小在180μm2—335μm2之间,银杏的气孔大小在820μm2—1200μm2之间,气孔大小银杏是白皮松的3.42—3.58倍;(3)不同树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显着减小,不同树种的胞间C02浓度则随着臭氧浓度升高显着增大;不同臭氧浓度下栾树和银杏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02浓度均大于白皮松和侧柏,白皮松和侧柏的水分利用效率大于栾树和银杏;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阔叶树上表现的更为明显。(4)不同树种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量子产率、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叶绿素含量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显着减小,不同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则随着臭氧浓度升高显着增大;不同臭氧浓度下白皮松和侧柏的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大于栾树和银杏;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在栾树和银杏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说明阔叶树对臭氧更敏感。(5)不同树种液流密度月变化和日变化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降低,臭氧浓度升高使不同树种的整树耗水量和臭氧吸收速率(FO3)均减小;在不同臭氧浓度下(NF、NF40和NF80)栾树和银杏的液流密度、整树耗水量和FO3均大于白皮松和侧柏;臭氧浓度升高使植物的液流密度、整树耗水量和FO3显着降低,这在栾树和银杏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在臭氧浓度NF40和NF80下,相比于NF的臭氧浓度,栾树和银杏液流密度下降率分别是白皮松和侧柏的1.04和1.03倍,栾树和银杏整树耗水量下降率分别是白皮松和侧柏的1.82和1.56倍,栾树和银杏FO3下降率分别是白皮松和侧柏的1.30和1.04倍。(6)在生长季(5月—10月)不同树种5月液流密度最大,是最小的10月的2.63倍;不同树种生长季液流密度均值变化为栾树(0.00087 g·cm-2·s-1)>白皮松(0.00052 g cm-2·s-1)>银杏(0.00047 g·cm-2.s-1)>侧柏(0.00013 g cm-2·s-1);臭氧浓度日变化范围在15μg·m-3—123.67μg·m-3之间,呈单峰型趋势,臭氧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R=0.96);不同树种的臭氧冠层导度(GO3)变化幅度大于FO3,全年不同树种GO3和FO3排序均为银杏>栾树>侧柏>白皮松;不同树种全年FO3均值为6.42±1.23 nmol·m-2·s-1,GO3均值为9.10±2.14 mmol·m-2·s-1,栾树和银杏的GO3和FO3均大于白皮松和侧柏;VPD和Ta与臭氧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5和0.86);GO3随着VPD和Ta增大而减小,FO3随着VPD和Ta增大而增大,不同树种GO3和FO3受VPD和Ta的影响有差异,表现为栾树>银杏>侧柏>白皮松。(7)栾树和银杏对臭氧浓度升高更敏感,白皮松和侧柏对臭氧浓度升高的敏感性较弱;随着臭氧浓度升高,白皮松和侧柏的光合生理特性、气孔特征、耗水量和臭氧吸收率的降低率均小于栾树和银杏,说明针叶树的抗臭氧污染能力强于阔叶树。因此,在城市臭氧污染严重的环境下,可选择白皮松、侧柏等针叶树,阔叶树种中应选择抗臭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二、臭氧污染胁迫对农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污染胁迫对农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臭氧污染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1.1 株高和分蘖
        1.1.2 产量及构成因子
    1.2 臭氧污染对水稻叶片性状的影响
        1.2.1 叶片伤害症状
        1.2.2 叶绿素含量
        1.2.3 叶片生理
    1.3 臭氧污染对水稻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1.3.1 物质生产
        1.3.2 物质分配
    1.4 臭氧污染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4.1 外观品质
        1.4.2 加工品质
        1.4.3 蒸煮食味品质
        1.4.4 营养品质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材料培育
    2.3 测定内容
        2.3.1 生长指标
        2.3.2 产量测定
        2.3.3 叶片性状
        2.3.4 物质生产与分配
        2.3.5 稻米品质
    2.4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和分蘖数的影响
        3.1.1 株高
        3.1.2 分蘖数
    3.2 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性状的影响
        3.2.1 叶片伤害指数
        3.2.2 叶片SPAD值
        3.2.3 叶片叶绿素含量
        3.2.4 叶片抗氧化生理
    3.3 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3.3.1 物质生产
        3.3.2 物质分配
    3.4 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3.4.1 单株籽粒产量
        3.4.2 单位面积穗数
        3.4.3 每穗颖花数
        3.4.4 饱粒率
        3.4.5 饱粒重
    3.5 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3.5.1 外观品质
        3.5.2 加工品质
        3.5.3 蒸煮食味品质
        3.5.4 营养品质
    3.6 臭氧污染和叶面施锌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锌营养的影响
        3.6.1 稻米产量
        3.6.2 糙米和精米锌浓度
        3.6.3 糙米和精米植酸
        3.6.4 糙米和精米植酸与锌摩尔比
第4章 讨论
    4.1 关于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和分蘖的影响
    4.2 关于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性状的影响
    4.3 关于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4.4 关于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4.5 关于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4.5.1 外观品质
        4.5.2 加工品质
        4.5.3 蒸煮食味品质
        4.5.4 营养品质
    4.6 关于臭氧污染和叶面施锌对稻米锌营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臭氧污染对我国冬小麦和水稻产量影响的区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表臭氧
        1.1.2 地表臭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表臭氧浓度的监测
        1.2.2 地表臭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2.3 地表臭氧对粮食作物的影响
        1.2.4 评估臭氧影响使用的主要指标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质量保障
    2.3 臭氧指标的计算
    2.4 冬小麦和水稻生育期的确定
    2.5 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评估
    2.6 田间试验
    2.7 空间插值
第三章 2015-2020 年全国冬小麦生育期间臭氧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3.1 臭氧指标M7 和M12 的时空分布情况
    3.2 臭氧指标AOT40、SUM06及W126 的时空分布情况
    3.3 臭氧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2014至2019 年长三角臭氧污染对冬小麦和水稻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4.1 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
    4.2 臭氧剂量AOT40 的时空分布
    4.3 相对产量损失的时空分布
    4.4 臭氧污染导致作物的产量损失
    4.5 臭氧污染导致的作物经济损失
    4.6 空间插值标准差的空间分布
    4.7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5.3 展望
附录 简写符号说明(按首字母顺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京津冀地区植物臭氧伤害调查及大豆对臭氧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O_3污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1.2.1.2 中国研究现状
        1.2.2 环境O3 的生态危害
        1.2.3 O_3对植物的生物学影响
        1.2.3.1 O_3对植物伤害的阈值
        1.2.3.2 O_3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1.2.3.3 O_3对膜系统的影响
        1.2.3.4 O_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5 O_3对叶片造成的可见伤害
        1.2.3.6 O_3对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1.2.3.7 O_3 对产量的影响
        1.2.4 存在问题和研究热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3 O_3污染对植物危害风险评价
        2.3.1 O_3 监测资料来源
        2.3.2 O_3暴露剂量估算方法
        2.3.3 O_3污染对植物危害风险评价方法
    2.4 O_3 导致的植物伤害调查
        2.4.1 调查点选定
        2.4.2 野外调查采样方法
        2.4.3 实验室分析方法
        2.4.3.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2.4.3.2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2.4.3.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3.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4.3.5 土壤样品处理和测定
        2.4.4 数据分析
    2.5 O_3对大豆生物量影响模拟实验
        2.5.1 实验设计和实验装置
        2.5.2 观测和采样方法
        2.5.3 实验室分析方法
        2.5.4 数据分析
3 京津冀地区城市O_3污染及其对植物的危害
    3.1 京津冀地区环境O_3的分布特征
        3.1.1 O_3 污染的现状
        3.1.2 O_3 的时间变化特征
        3.1.3 O_3 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讨论
    3.3 小结
4 京津冀城市植物叶片O_3伤害状况
    4.1 京津冀地区植物受害情况与叶片O_3伤害特征
        4.1.1 植物O_3可见伤害症状
        4.1.2 受O3 伤害植物统计
        4.1.3 植物伤害物种数与O_3暴露剂量的关系
        4.1.4 O_3对植物危害风险的空间分布
    4.2 城市公园土壤环境因子与受害植物种数的分析
        4.2.1 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土壤含水量与受害植物种数的关系
        4.2.3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与受害植物种数的关系
        4.2.4 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受害植物种数的关系
    4.3 O_3敏感植物及其相对敏感植物评价
    4.4 典型植物叶片生理特征
        4.4.1 O_3暴露剂量与植物丙二醛含量的关系
        4.4.2 O_3暴露剂量与植物抗坏血酸含量的关系
        4.4.3 O_3暴露剂量与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
        4.4.4 O_3暴露剂量与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4.5 讨论
    4.6 小结
5 O_3熏蒸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大豆叶片伤害特征
    5.2 O_3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
        5.2.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2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3 O_3 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5.3.1 对叶生物量的影响
        5.3.2 对根生物量的影响
        5.3.3 对茎生物量的影响
    5.4 O_3 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5.4.1 对籽粒生物量的影响
        5.4.2 对豆荚生物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6 研究结果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近地层大气臭氧来源与变化趋势
    2 臭氧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2.1 密闭式气候室
        2.2 开顶式气室
        2.3 开放式气体浓度增加系统
    3 臭氧胁迫对水稻影响的研究进展
        3.1 生长和产量形成
        3.1.1 生长发育
        3.1.2 产量
        3.1.3 产量构成因子
        3.2 物质生产与分配
        3.2.1 物质生产
        3.2.2 物质分配
        3.3 叶片性状
        3.3.1 叶片伤害症状
        3.3.2 叶绿素含量
        3.3.3 叶片形态性状
        3.4 叶片光合及抗氧化生理
        3.4.1 光合作用
        3.4.2 抗氧化生理
        3.5 茎秆抗倒能力
        3.6 营养元素吸收与分配
    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4.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臭氧熏蒸平台
        2.2 试验平台
        2.3 供试品种及培育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平台控制
        3.2 生育期
        3.3 株高、分蘖动态
        3.4 产量因子
        3.4.1 穗数、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
        3.4.2 每穗颖花数、单株颖花数
        3.4.3 饱粒率、空粒率、秕粒率
        3.4.4 饱粒重
        3.5 产量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臭氧熏蒸平台
        2.2 试验平台及控制
        2.3 供试品种及培育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物质生产
        3.1.1 分蘖期
        3.1.2 抽穗期
        3.1.3 穗后20天
        3.1.4 成熟期
        3.2 物质分配
        3.2.1 分蘖期
        3.2.2 抽穗期
        3.2.3 穗后20天
        3.2.4 成熟期
        3.3 相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臭氧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性状的比较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臭氧熏蒸平台
        2.2 试验平台及控制
        2.3 供试品种及培育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叶片伤害症状
        3.2 叶片SPAD值
        3.2.1 分蘖期
        3.2.2 拔节期
        3.2.3 抽穗期
        3.2.4 穗后20天
        3.3 叶片叶绿素含量
        3.3.1 叶绿素a+b
        3.3.2 叶绿素a
        3.3.3 叶绿素b
        3.3.4 叶绿素a/b
        3.4 叶片形态性状
        3.4.1 叶片面积
        3.4.2 叶片长度
        3.4.3 叶片干重
        3.4.4 叶片单位面积干重
        3.5 相关分析
        3.5.1 叶片伤害指数和SPAD值
        3.5.2 叶片叶绿素含量
        3.5.3 叶片形态性状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光合抗氧化生理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臭氧熏蒸平台
        2.2 试验平台及控制
        2.3 供试品种及培育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叶片光合参数
        3.1.1 净光合速率
        3.1.2 气孔导度
        3.1.3 胞间CO_2浓度
        3.1.4 蒸腾速率
        3.2 抗坏血酸
        3.3 类胡萝卜素
        3.4 丙二醛
        3.5 总酚
        3.6 抗氧化酶
        3.6.1 SOD酶
        3.6.2 POD酶
        3.6.3 CAT酶
        3.7 相关分析
        3.7.1 光合参数
        3.7.2 抗氧化参数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茎秆抗倒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臭氧熏蒸平台
        2.2 试验平台及控制
        2.3 供试品种及培育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田间抗折力
        3.1.1 单株抗折力
        3.1.2 单茎抗折力
        3.2 节间抗折力
        3.2.1 穗后20天
        3.2.2 成熟期
        3.3 节间横截面积
        3.3.1 穗后20天
        3.3.2 成熟期
        3.4 节间长直径和短直径
        3.4.1 穗后20天
        3.4.2 成熟期
        3.5 节间茎壁厚
        3.6 节间单位长度干重
        3.6.1 穗后20天
        3.6.2 成熟期
        3.7 节间长度和干重
        3.7.1 穗后20天
        3.7.2 成熟期
        3.8 相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七章 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元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和臭氧熏蒸平台
        2.2 试验平台及控制
        2.3 供试品种及培育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元素浓度
        3.1.1 叶片
        3.1.2 茎秆
        3.1.3 稻草
        3.2 元素吸收量
        3.2.1 叶片
        3.2.2 茎秆
        3.2.3 稻草
        3.3 元素分配
        3.3.1 N、P、K
        3.3.2 Ca、Mg、Mn
        3.3.3 Fe、Cu、Zn
        3.4 相关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八章 结语
    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 物质生产与分配
    3 叶片性状
    4 茎秆抗倒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致谢

(5)典型大气环境变化对水稻、小麦生长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
        1.2.2 太阳辐射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
        1.2.3 O_3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供试作物品种及种植方式
    2.3 试验处理装置及效果
        2.3.1 田间夜间被动增温处理
        2.3.2 田间遮阴模拟气溶胶污染致太阳辐射减弱处理
        2.3.3 田间模拟大气O_3浓度升高处理
    2.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夜间增温对稻-麦生长发育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
    3.1 夜间增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
        3.1.1 增温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3.1.2 增温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3.1.3 增温对水稻籽粒和颖壳矿质元素积累影响
        3.1.4 增温对水稻各生育时期茎叶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3.2 夜间增温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
        3.2.1 增温对各生育时期小麦生长的影响
        3.2.2 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3.2.3 增温对小麦籽粒和颖壳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3.2.4 增温对小麦各生育时期茎叶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遮阴模拟太阳辐射减弱对稻-麦生长发育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
    4.1 不同程度遮阴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4.1.1 不同程度遮阴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程度遮阴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4.1.3 不同程度遮阴对水稻籽粒和颖壳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4.1.4 不同程度遮阴对水稻各生育时期茎叶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4.2 不同程度遮阴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4.2.1 不同程度遮阴对各生育时期小麦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程度遮阴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4.2.3 不同程度遮阴对小麦籽粒和颖壳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4.2.4 不同程度遮阴对小麦各生育时期茎叶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O_3浓度增加对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
    5.1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5.1.1 O_3浓度增加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5.1.2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5.1.3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籽粒和颖壳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5.1.4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各生育期茎叶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5.2 O_3浓度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5.2.1 O_3浓度增加对各生育时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5.2.2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5.2.3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籽粒和颖壳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5.2.4 O_3浓度增加对水稻各生育时期茎叶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臭氧污染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近地层O_3对植物的影响
        1.2.2 近地层O_3胁迫影响的研究方法
        1.2.3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4 O_3和干旱对植物的复合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实验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3.1 近地层O_3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
        2.3.2 近地层O_3与干旱胁迫对杨树TNC的影响研究
    2.4 实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2.4.1 杨树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2.4.2 抗氧化酶活性的提取与测定
        2.4.3 TNC的提取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近地层O3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饱和光合速率(Asat)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近地层O_3与干旱对杨树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积累的影响
    4.1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对杨树叶片TNC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近地层O_3与干旱对杨树细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积累的影响
    5.1 不同处理对杨树细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2 不同处理对杨树细根淀粉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处理对杨树细根TNC总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第六章 近地层O_3与干旱对杨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根叶比分配的影响
    6.1 不同处理对杨树总糖浓度的根叶比的影响
    6.2 不同处理对杨树淀粉浓度的根叶比的影响
    6.3 不同处理对杨树TNC浓度的根叶比的影响
    6.4 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水稻响应臭氧胁迫核心基因的分析及对转座子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1.2 臭氧(对流层)的危害
    1.3 臭氧胁迫研究的方法及水平
    1.4 臭氧胁迫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1.5 臭氧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水平的研究
    1.6 臭氧胁迫对植物分子水平的研究
    1.7 臭氧胁迫在植物中涉及的信号通路
    1.8 水稻响应臭氧胁迫的研究进展
    1.9 表观遗传学在非生物胁迫中的研究
    1.10 转座子对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培养和处理
        2.1.1 实验材料
        2.1.2 处理方法
    2.2 RNA提取、测序和转录组数据处理
        2.2.1 RNA提取
        2.2.2 RNA测序
        2.2.3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分析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3.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2.3.2 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响应臭氧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统计
    3.2 响应臭氧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3.3 响应臭氧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3.1 臭氧胁迫对光合作用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3.3.2 臭氧胁迫对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的影响
        3.3.3 臭氧胁迫对二萜类生物合成的影响
        3.3.4 臭氧胁迫对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3.5 臭氧胁迫对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的影响
        3.3.6 臭氧胁迫对植物与病原体互作通路的影响
        3.3.7 臭氧胁迫对过氧化物酶体的影响
        3.3.8 响应臭氧胁迫代谢通路之间的影响
    3.4 臭氧胁迫下对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的影响
    3.5 臭氧胁迫下对转座子差异表达的影响
    3.6 响应臭氧胁迫浓度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7 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基因的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8)地表O3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O3来源
2 地表O3浓度时空变化
3 地表O3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4 地表O3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5 地表O3对作物伤害的研究
6 存在的问题

(9)大气O3浓度升高对稻麦系统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臭氧浓度升高的来源、现状及危害
        1.1.1 臭氧浓度升高的来源
        1.1.2 臭氧浓度升高的现状及趋势
        1.1.3 臭氧浓度升高的危害
    1.2 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地上部分的影响
        1.2.2 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地下部分的影响
        1.2.3 臭氧浓度升高对土壤-植株系统中元素循环的影响
        1.2.4 研究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业系统影响的主要方法
    1.3 土壤微量元素的定义、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1.3.1 土壤微量元素的定义
        1.3.2 土壤微量元素的作用
        1.3.3 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标及创新性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麦季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麦季土壤BCR不同形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2.2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麦季土壤DTPA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BCR不同形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2.2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DTPA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系统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4.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根际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4.2.3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4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植株及不同器官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设计
        5.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5.1.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成熟期植株不同器官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5.2.2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植株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5.2.3 大气O_3浓度升高对稻麦植株不同器官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10)臭氧胁迫对4种树木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臭氧胁迫对植物生长影响和臭氧吸收的研究方法
        1.3.1.1 野外观测
        1.3.1.2 人工控制气室模拟实验
        1.3.2 臭氧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1.3.3 城市树木吸收臭氧的研究方法
        1.3.4 人工控制臭氧浓度林木冠层吸收臭氧特征
        1.3.5 城市林木吸收臭氧速率、格局与城市环境的响应
    1.4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2 研究地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祝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水文资源
        2.1.4 土壤状况
        2.1.5 气候环境
        2.1.6 植被状况
    2.2 试验地概况
        2.2.1 北京植物园
        2.2.2 顺义高丽营基地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不同臭氧浓度控制
        3.2.2 植株生长状况测定
        3.2.3 叶片受害程度的观测
        3.2.4 叶片气孔结构变化
        3.2.5 光合作用测定
        3.2.6 叶绿素荧光测定
        3.2.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8 相对电导率测定
        3.2.9 臭氧胁迫下树干液流测定
        3.2.10 自然状态下林木吸收臭氧研究
        3.2.11 空气水汽压亏缺计算
        3.2.12 液流密度计算
        3.2.13 冠层蒸腾速率计算
        3.2.14 冠层导度计算
        3.2.15 臭氧吸收速率计算
    3.3 关键技术
    3.4 技术路线
4 不同臭氧浓度树木生长及叶片伤害特征
    4.1 不同臭氧浓度下树木株高变化
    4.2 不同臭氧浓度树木直径变化
    4.3 不同臭氧浓度树木叶片伤害特征
    4.4 讨论
    4.5 小结
5 树木气孔结构变化对臭氧升高的响应
    5.1 气孔密度对臭氧升高的响应
    5.2 气孔开度对臭氧升高的响应
    5.3 气孔大小对臭氧升高的响应
    5.4 讨论
    5.5 小结
6 臭氧胁迫对树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6.1 臭氧胁迫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6.2 臭氧胁迫对树木蒸腾速率的影响
    6.3 臭氧胁迫对树木气孔导度的影响
    6.4 臭氧胁迫对树木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6.5 臭氧胁迫对树木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6.6 讨论
    6.7 小结
7 臭氧胁迫对树木荧光、叶绿素特性的影响
    7.1 臭氧胁迫对树木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7.2 臭氧胁迫对树木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7.3 臭氧胁迫对树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7.4 臭氧胁迫对树木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7.5 讨论
    7.6 小结
8 臭氧胁迫对树木吸收臭氧的影响
    8.1 臭氧胁迫下树木液流密度变化特征
    8.2 臭氧胁迫下树木耗水量变化特征
    8.3 臭氧胁迫下树木冠层臭氧吸收特征
    8.4 讨论
    8.5 小结
9 基于树干液流的城市林木冠层臭氧吸收特征
    9.1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
    9.2 臭氧浓度变化
    9.3 不同树种冠层臭氧吸收特征
    9.4 臭氧吸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9.5 讨论
    9.6 小结
10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臭氧污染胁迫对农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臭氧污染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品质的影响[D]. 杨阳. 扬州大学, 2021(09)
  • [2]臭氧污染对我国冬小麦和水稻产量影响的区域评估[D]. 任晓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京津冀地区植物臭氧伤害调查及大豆对臭氧响应实验研究[D]. 张帅.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4]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邵在胜. 扬州大学, 2020
  • [5]典型大气环境变化对水稻、小麦生长及矿质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D]. 方笑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臭氧污染与干旱胁迫对杨树生理生化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D]. 周慧敏. 山西大学, 2019(01)
  • [7]水稻响应臭氧胁迫核心基因的分析及对转座子表达影响的研究[D]. 张雨欣. 辽宁大学, 2019(01)
  • [8]地表O3对作物的影响研究进展[J]. 吴恒超,熊好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8)
  • [9]大气O3浓度升高对稻麦系统土壤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王亚波. 扬州大学, 2018(12)
  • [10]臭氧胁迫对4种树木生长状况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陈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臭氧污染胁迫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