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真诗文编年新评——论《元真纪事》中的疏忽

元真诗文编年新评——论《元真纪事》中的疏忽

一、元稹诗文编年新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项念东[1](2009)在《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 ——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中心的“20世纪诗学考据学”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援引考据方法以研治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考据”,堪谓中国诗学中一个存在已久且影响广远的学术类型。然考据主真,诗艺求美,如何将此二者融汇于一体,始终为一难题。二十世纪学者中多有措手“诗学考据”者,本文仅以唐诗学研究最为代表的陈寅恪与岑仲勉为例,藉论析各自诗学成果中考据进路表现之不同,以尝试探讨真正将考据与诗美发现贯通一体的“诗学考据学”何以可能。二十世纪以来,种种偏见之下,考据之学往往易被狭隘化、固定化为一资料之学、文献之学。梳理上世纪初叶刘师培、胡适、梁启超等对清儒考据之学内在进路的辨分,陈垣、严耕望、顾颉刚等对史料研究与史学研究的析理,斑斑可见考据进路不同则学术关注点自有偏向。此一点,犹为明显的体现于岑仲勉与陈寅恪的唐史研究实践之中。从岑仲勉对陈寅恪之学术批评可以清晰看出,岑氏侧重于史源追查下的文献考据,与陈寅恪建立在史料整理基础上而又不乏“史料超越”视野的历史考据,堪谓现代文史考据之学不同学术进路的集中体现。就学术研究方法而言,两种考据进路本未可强作轩轾。然施之于诗学,则前者更凸显为对有唐一代诗学文献之整理,而陈寅恪的诗学考据则更多一份诗性眼光与诗美发现。由此来看二十世纪以来的“诗学考据学”,有三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尽管考据型诗学研究在中国诗歌研究史上渊源已久,但作为一种现代学术的“诗学”之所以要讲考据,还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必然理由;二是作为一种独特学术类型的“诗学考据”,实有文字考据、文献考据与历史考据三种不同进路,各自皆有其需要关注的内在问题;三是岑仲勉与陈寅恪所标识的文献考据与历史考据,可谓20世纪诗学考据的两大范式,其对后此学者的影响呈显一种交互性。综此而言,尽管诗学研究素无“定法”,但着意于发现“中国诗”艺术特性、于逻辑实证研究中灌注一份鲜活艺术感发力的陈寅恪式的“诗学考据学”,应该成为此下学者不应忽略的一种诗学批评“方法”取向。

李焕霞[2](2009)在《无稹诗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元稹或通过专文论述表明诗学观点,或在诗歌语句中发表看法,其诗学思想在唐代诗学思想史以及中国诗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前人对元稹诗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方法与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研究多为“元白”诗学思想并论,有时甚至将元稹诗学思想作为白居易诗学思想的附属,专门针对元稹诗学思想进行论述的专着和论文数量较少。二、研究不够细致,主要集中在元稹诗歌创作要求实现现实教化功用的主张上,对其他方面谈及甚少或者尚未提及。基于此,本文打算在详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元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元稹的感物吟志说、诗体理论以及诗歌审美追求三方面来论述其诗学思想。正文分三章:第一章“元稹的感物吟志说”从元稹对兼济之志和独善之道双重思想的追求中,探讨他对诗歌创作诗兴缘由和诗学功用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元稹认识到了人生遭遇、境遇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提出了“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的诗学主张,并从个人情感体验出发指出了诗人时间、精力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提倡“寄兴”,将心中郁积的怨愤寄托于诗歌,所寄之情多有寓意,重在“讽兴”;二、元稹认识到日常琐事、山川风物对诗思的触发作用,并认识到山川之秀与文章佳作、山川特色与文章风格的关系;主张“遣兴”,所遣之情,多为一时之感,重在“自遣”。第二章“元稹的诗体理论”通过对元稹诗集中关于“体”的言论进行分类探讨,揭示了其对诗体问题的见解。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元稹具有明确的诗体意识,注意到了诗体静态之分类,主要贡献表现在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对诗体进行分类。二、元稹有对各类文体的通达态度,注意到了诗体动态之发展。他将“赋”法用于排律创作,将寓“史才、诗笔、议论”于一体的传奇创作手法用于诗歌创作,尤其是长律的创作,加强了诗歌的叙事性。他对“赋”法和诗歌叙事性的重视推动了中唐诗歌叙事理论的发展。第三章“元稹的诗学审美追求”主要从诗歌语言、风格、声律和风骨这几方面入手,分析元稹对律诗一体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为:一、诗歌要“思深语近”,“风情宛然”。即,诗歌要以通俗易懂、清新流丽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以风情入诗,表明了诗歌题材及风格的转变,诗歌风貌要清丽婉转。二、诗歌要“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讲求“格力”。即,诗歌要注重韵律协调、对偶工整,力求脱弃俗套,自我创新;同时讲求“格力”,有风骨之美。

郑枚梅[3](2008)在《元稹入蜀和蜀中诗歌创作考论》文中研究指明元稹是中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因与白居易同倡“新乐府”而齐名。他一生中曾两次入蜀,与巴蜀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立足于元稹在巴蜀地区的经历、交游、诗歌和文章,试图对其在蜀中的一系列问题作一系统分析,重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考证元稹入蜀和出蜀的原因、时间、路线以及在蜀中的交游,并对元稹迟抵通州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部分,对元稹在蜀中的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的研究。其中,对元稹蜀中诗歌的研究又分为酬赠唱和诗、咏物寓言诗、新乐府诗,分别进行论述,重点分析这几类诗呈现出的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并将元稹元和十三年创作于通州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单独列出,作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分析。元稹的诗歌理论则集中体现在他元和十年初到通州时所作的《叙诗寄乐天书》和元和十二年秋寓居兴元时所作的《乐府古题序》中,可以说在通州的四年既是元稹诗歌创作的丰收期,又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期,他在自己的诗歌理论指导下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新乐府史上的重要地位。

聂永华[4](2005)在《翔实博洽 后出转精——评周相录着《元稹年谱新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稹研究的许多问题最终都牵涉到其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周相录所着的《元稹年谱新编》在元稹事迹补正、作品系年、辨订伪作、辑录佚作诸方面集数十年学界研究之大成,发人之未发,详备可靠,对于元稹研究乃至唐代文史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付莉萍[5](2005)在《元稹诗歌与长安》文中指出中唐诗人元稹对作为大唐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充满了向往与眷恋。在他的诗歌中,反映长安风物、朝中政事,以及追忆自己长安生活、表达对国都无比怀恋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近百分之二十,而且这样的作品贯穿元稹一生的各个阶段。本文以元稹所创作的这类“长安诗”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诗歌本身的梳理、解析,考察长安这一特定地域的风物、长安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长安生活经历等对其诗歌作品内容、情感以及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揭示唐长安与元稹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分析元稹居处在长安时所创作的诗歌入手,指出长安具体风物以及长安作为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对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元稹离京外任期间所创作的“长安诗”,从在朝宦海经历与长安交游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出长安生活与元稹心态及其创作之间的联系。附录的表格揭示了诗人在朝野的时间,并对其“长安诗”及所反映的长安地名进行了量化统计。

吴伟斌[6](2005)在《元稹诗文编年异议──《元稹年谱》疏误商榷》文中提出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编年诗文计约29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异议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白洁[7](2005)在《《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吴伟斌[8](2004)在《元稹诗文编年别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文中提出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4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别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吴伟斌[9](2004)在《元稹诗文编年辩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7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辩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吴伟斌[10](2004)在《元稹诗文编年初探——《元稹年谱》疏误商榷》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 35首 ,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的具体诗文之后 ,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 ,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 ,列举笔者的编年初探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 ,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二、元稹诗文编年新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稹诗文编年新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 ——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中心的“20世纪诗学考据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诗学考据学':一个值得关注的诗学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诗学考据":一个由来已久的特殊学术类型
    三、20世纪诗学学术史反思的一条线索
    四、考据与诗美之探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诗学考据学"
    五、本文思路
第一章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考据之学"
    一、"考据"与"考据学"之界划
    二、现代学者对清儒"考据之学"研究进路的厘分
    三、"考据之学"的内在困境与潜在分野
第二章 岑仲勉对陈寅恪之学术批评及两种考据思路
    一、《隋唐史》集矢于陈寅恪
    二、"李德裕无党"说
    三、"辩诬"还是"历史解释"?
    四、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
    五、金毓黻对岑仲勉与陈寅恪治史风格的一点比较
    六、断代史编撰中的"通"与通史讲授的专题化
    七、"追讨史源"与"从史实中寻史识":两种考据进路的形成
第三章 《元和姓纂》校雠与岑仲勉的唐诗文献考据之路
    一、岑仲勉《姓纂》校雠的两个阶段及前期工作着力点
    二、陈垣的学术提示及岑仲勉《姓纂》校雠的学术创获
第四章 作为一种范式的诗学文献考据:岑仲勉的唐诗学研究
    一、岑仲勉文献考据十大类别
    二、读《全唐文》《全唐诗》二札记:20世纪唐人总集校雠之先声
    三、从辨伪到整理方案的提出:"白集"考据七篇及其学术意义
    四、史料开拓与唐诗学研究史料结构之缔结
    五、文献考据中学术课题之开发
    六、文献考据的"典范"及其内在缺憾
第五章 陈寅恪文献考据的诗性视角:兼与岑仲勉之比较
    一、《新乐府·七德舞》本事考辨与"第一义谛"说之提出
    二、《新乐府·昆明春》异文考辨中的"诗意"追寻
    三、"诗性"眼光的背后
第六章 "第一义谛"之探寻:陈寅恪诗学考据之基点
    二、"诗情"背后的历史感:《元白诗笺证稿·琵琶引》对洪迈的批评
    三、探寻"第一义谛"的解诗学意义
    四、补说钱钟书对"诗无达诂"之反拨:兼与陈寅恪解诗的一点比较
第七章 史文蜕嬗:陈寅恪"诗史互证"说及其内在发展
    一、"中古史之难"与"诗的好处"
    二、"中国诗与外国诗不同之点"
    三、"心史"考探的思想脉络
    四、解读心灵秘密的一把钥匙:"古典今典"说的艺术穿透力
第八章 原初的提问、三种进路与两大范式——20世纪诗学考据学的初步考察
    一、"诗学"何以要讲考据?
    二、诗学考据的三种进路:以"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考证为例
    三、两种范式及其交互影响:新时期诗学考据举隅
结语、求真与求美之辨证
附录一、岑仲勉先生学术年谱简编
附录二、岑仲勉早年史地研究与其文献考据思路之形成
    一、史地考订中的"史源"追查
    二、从追考"史源"到文献考据
附录三、《元白诗笺证稿》修订情况举隅
    二、从《长恨歌笺证》到《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
附录四、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考据之学"——从梁启超晚年的治学转向与学术关怀说起
    一、"开出一派新考证学"
    二、"新考证学"之思
    三、作为一种现代学术的"新考证学"
    四、一点补充及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无稹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稹的感物吟志说
    第一节 元稹对"不平则鸣"说、"兴寄"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元稹诗歌情景关系说的新意与"遣兴"主张的提出
第二章 元稹的诗体理论
    第一节 元稹对"体"的看法
    第二节 "诗到元和体变新"
第三章 元稹的诗歌审美追求
    第一节 元稹对诗歌语言和风格的审美追求
    第二节 元稹对诗歌声律和风骨的审美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元稹文学思想研究论文
附录二 元稹研究论文索引
后记

(3)元稹入蜀和蜀中诗歌创作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元稹入蜀考
    (一) 元稹初次入蜀考
    (二) 元稹二次入蜀考
        1、元稹二次入蜀考
        2、元稹迟抵通州的原因
二、蜀中政绩
    (一) 东川审案
    (二) “通州司马”的政绩
三、蜀中的诗歌创作
    (一) 酬赠唱和诗
    (二) 咏物寓言诗
    (三) “新乐府”理论及新乐府
        1、通州时期的“新乐府”理论
        2、通州时期的新乐府诗歌
    (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翔实博洽 后出转精——评周相录着《元稹年谱新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元稹事迹补正
二、补正元稹作品系年
三、辨订伪作, 辑录佚作

(5)元稹诗歌与长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居处京华摹状现实
    1.1 长安风物
        1.1.1 坊里住宅
        1.1.2 佛寺道观
        1.1.3 其他形胜
    1.2 朝中政事
2. 流寓外省忆想往事
    2.1 追忆宦海沉浮
    2.2 回味京中交游
结语
附录
    表1.元稹居留长安年表
    表2.元稹离京、外任年表
    表3.元稹长安诗歌编年
    表4.元稹诗歌中的长安地名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元稹诗文编年新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 ——以岑仲勉、陈寅恪为中心的“20世纪诗学考据学”之研究[D]. 项念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2]无稹诗学思想研究[D]. 李焕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3]元稹入蜀和蜀中诗歌创作考论[D]. 郑枚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08(01)
  • [4]翔实博洽 后出转精——评周相录着《元稹年谱新编》[J]. 聂永华. 唐都学刊, 2005(06)
  • [5]元稹诗歌与长安[D]. 付莉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05(10)
  • [6]元稹诗文编年异议──《元稹年谱》疏误商榷[J]. 吴伟斌.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1)
  • [7]《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总目录[J]. 白洁. 宁夏社会科学, 2005(01)
  • [8]元稹诗文编年别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J]. 吴伟斌.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3)
  • [9]元稹诗文编年辩说——《元稹年谱》疏误商榷[J]. 吴伟斌. 宁夏社会科学, 2004(05)
  • [10]元稹诗文编年初探——《元稹年谱》疏误商榷[J]. 吴伟斌.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标签:;  ;  ;  ;  

元真诗文编年新评——论《元真纪事》中的疏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