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关于印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的通知

一、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孙佳圣[1](2019)在《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启了我国非金融企业标准化直接债务融资高速发展的通道,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类债券融资规模已远超股票融资规模,债券市场用近20年的时间取得了美、英等国债券市场200多年发展的成果,无论在市场形态还是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相较于西方市场都存在诸多的独特性。然而在学术研究方面,与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价格相比,国内对于债券发行价格的研究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研究都建立在西方债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债券市场适用性不强,对于我国非金融企业在债券市场中融资成本的研究亟待补充。相较于交易所债券市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一方面历史更悠久,发行量更大,总体历史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券发行量约占全市场的75%,是最能代表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情况的市场;另一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相较于交易所债券市场更加丰富,基本覆盖了国内主要大型机构,丰富的市场成员使得对该市场的研究更有普适性。同时考虑到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制度更加灵活,银行可参与承销等特点,本文选择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2005年首单发行以来至2017年底的共计19752期非金融企业债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分宏观、公司、个券三个层面建立20个包含中国市场特色的解释变量对样本债券发行信用利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其次,分别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模型与内生转换模型进一步分析承销商声望与债券发行信用利差的关系,并将通过不同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再次,考虑到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的显着差异,本文分别研究承销商声望对两类企业融资成本的不同影响。最后,为了得到更有指导性的可行建议,本文探讨并进一步探究发行人在聘请承销商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多变量面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第一,解释变量对债券发行信用利差的面板回归拟合优度达到0.61,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进行了较好的解释,可以作为实际债券发行的参考;第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债券发行价格的影响是显着的性、整体性的,对不同债券影响的差异较小;第三,由于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显着低于其他企业约60BP。债券市场中存在地方隐性担保,某一省份债券发生违约将对该省份政府信用造成影响,进而提升该省份其他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一个省份某家发行人发生的违约将会显着提高该省份其他企业的融资成本约10BP。第四,本文对国内研究较少的交叉违约条款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保护条款的添加未达到其保护投资者进而降低融资成本的应有效果,这很可能与该因素的内生性有关,即监管机构要求资质较低的发行人添加该条款。通过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模型、内生转换模型三种模型分别分析承销商声望与融资成本的关系,在考虑到发行人-承销商匹配内生性的基础上,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承销商声望有助于降低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对于资质较低的发行人则可以降低更多的成本。本文将该结论归因于高声望承销商的“认可作用”、“宣传作用”以及“包销作用”。另外,承销商声望对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发行成本都具有降低作用,对于非国有企业的降低作用更强,非国有企业通过寻求与高声望承销商合作发行债券,可以更大程度降低其发行成本。通过对内生匹配模型中实际信用利差与假设信用利差的差异进行分解分析,本文提出发行人在选择承销商时,高资质发行人主要应考虑自身规模、资产负债率、发行规模、发行方式;低资质发行人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盈利能力、是否上市、行业、性质、所在地违约情况等因素,承销商声望有助于弥补发行人上述因素的不利,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在文章的结尾,本文根据结论,对市场建设、债券发行人、债券投资人以及承销商分别提出建议,并针对本文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孙晓杰[2](2018)在《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 ——兼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次债危机暴露出银行监管的漏洞与不足,金融危机后大部分国家进行了银行监管改革,国际上出台了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监管做出了新的规定,流动性监管方面构建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发展中国家在银行监管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相对落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取消资本管制、银行私有化、利率市场化、准入开放化等方式推进金融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大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银行的稳定对整个金融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加强银行监管,防范银行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在银行股权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银行股权结构较为集中,且一般具有大股东,对银行的经营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以往对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运营状况的综合研究较少。本文选取43个发展中国家357家银行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运营状况的影响,银行运营状况以银行风险和CAMELS指标进行度量。银行监管按世界银行标准划分为总体监管和12类分项监管:准入监管、所有权监管、资本监管、经营活动限制监管、外部审计要求监管、内部管理监管、流动性监管、存款保护力度监管、资产分类配置和注销监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退出监管和监管效率监管。大股东属性包括政府类大股东、工业企业类大股东、金融企业类大股东、家族类大股东和外资类大股东。银行风险包括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CAMELS指标是指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敏感性。另外,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刚刚起步,监管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本文结合实证分析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兼论了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结论一:发展中国家总体监管能够降低银行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类大股东能够降低银行总体风险;具有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信用评级风险较高。资本监管、内部管理监管、存款保险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监管效率5类分项监管能够降低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严格的准入监管能够降低总体风险,但是会增加信用评级风险,对破产风险的影响不显着。所有权监管会增加信用评级风险,但是能够降低破产风险。外部审计监管会增加银行总体风险和破产风险,降低信用评级风险,这可能与道德风险有关。流动性监管能够降低银行破产风险,但是对总体风险和信用评级风险的影响不显着。资产分类和处置监管能够降低银行总体风险和信用评级风险,但是会增加破产风险。严格的退出监管能够增加银行总体风险和信用评级风险,但是降低了银行破产风险,这可以通过“大而不能倒”进行解释。结论二:发展中国家总体监管和资本监管增加了银行总资本权益比,但降低了总资本比率,说明监管对增加资本充足水平有一定时滞;几乎所有5种类型大股东都与银行资本充足率都有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具有大股东的银行更倾向于提高资本储备用于预防银行挤兑。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充足率相关系数为负,意味着大股东的控制权越高越倾向于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监管、资产分类计提及注销分项监管能够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率和不良贷款率。拥有政府、工业企业、外资类大股东的银行具有低的不良贷款率,同时具有较低的贷款损失准备率。具有金融类企业或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则具有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同时具有较高的贷款损失准备率,说明这具有这两类大股东的银行不良贷款较多。统计还显示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率越高。总体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分项监管都会增加银行成本,说明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管理成本与政府、工业和金融公司以及家族拥有的银行负相关,但与外资银行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正相关;该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具有外资大股东的银行并不能像东道国银行那样有效地管理成本。另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的管理成本越高。总体监管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经营限制分项监管增加了银行盈利能力。尽管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盈利能力成负相关,但具有政府、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和家族大股东的银行比那些没有大股东的银行更具有盈利性。总体监管和流动性分项监管均能提高银行的流动性。整体上具有政府、金融企业或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流动性较低。银行流动性与大股东持股比例有着正相关关系。总体监管和监管效率分项监管均能降低银行市场风险敏感度,有利于银行应对市场风险。只有具有家族类大股东的银行会提高总利息支出与存款总额比,说明家族类大股东银行存款来源有限,存在高吸揽储问题,利息支出较高。另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利息支出越多,风险性投资越高。结论三:我国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为狭义上的民营银行,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破产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和关联交易等风险。民营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着法律法规未细化;“生前遗嘱”机制不成熟;资金来源、业务资格限制过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足;差异化监管有待落实;股东延伸监管缺乏;关联交易监管薄弱;退出机制不成熟等问题。结合实证分析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构建了“我国民营银行十二类分项监管模型”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与CAMELS指标对映模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银行风险和CAMELS指标代表银行运营状况,创新性地将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风险和CAMELS指标结合分析。以往很少有学者将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结合一起研究对银行风险和银行CAMELS指标的影响。(2)对监管数据和其他指标进行了扩展与创新。银行监管数据上将世界银行2012年银行监管调查问卷加入实证分析,扩展了数据,涵盖了金融危机后的银行监管变化;监管指标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分为12类,指标更加全面。银行风险上,以往学者大多选取与1到2种风险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 3类风险进行对比分析。(3)通过与国外银行监管经验对比发现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并借鉴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构建了“我国民营银行十二类分项监管模型”和“我国民营银行监管与CAMELS指标对映模型”。

施逸凡[3](2017)在《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利用债券包销等金融市场业务推动其他业务发展的情况日益普遍,A银行包销债券规模以每年几百亿元的速度大跨步式发展。本文一方面分析了目前由于债券包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信用、市场、合规风险等各种风险,以及业务管理流程中出现管理脱节和漏洞;另一方面对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分为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规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业务流程管理方面,通过风险分析及数据排查,针对各个环节的风险揭示了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及业务流程优化建议,提升了业务抗风险能力;业务规模管理方面,通过分析A银行市场风险资本组成及变化趋势,发现交易账户中被动持有的包销债券是影响资本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边际分析法定量测算得到A银行当前头寸下资本占用最少的交易账户债券最优规模为250亿元,为债券包销业务整体规模管理提出了节约资本的建设性意见。

张武强[4](2015)在《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参与者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依然存在整体规模偏小、流动性不强、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及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在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扫除障碍,建立成熟的债券市场以提高货币政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以货币政策为切入点研究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对于丰富债券市场发展理论和货币政策理论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债券的发展虽历史悠久,但债券市场的真正形成与发展却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并逐步经历了场外市场为主时期(1981-1991)、交易所市场为主时期(1991-1997)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时期(1997至今)。当前,我国债券发行市场发行方式和期限结构日趋多样、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发行券种渐趋丰富,交易市场机制和品种趋于多样、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流动性日益增强、投资者种类及数量持续增加,债券市场余额逐步扩大,债券评级制度、托管制度、监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债券市场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第二,就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本文分别从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功能、债券市场发展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的两阶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章将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的传导阶段分为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作用阶段(第一阶段)和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阶段(第二阶段),并在凯恩斯的IS-LM模型基础上引入债券市场因素,构建了一个新的数理模型。数理分析表明,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就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的第一阶段即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作用阶段进行实证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可以通过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两个中介目标来完成:在研究货币供给量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时,本文引入了预期因素,研究认为,加入预期因素会使货币供给量对债券市场作用增强,但效果不明显;在研究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时,文章比较了官定利率和市场化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作用,研究认为,与官定利率相比,市场化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明显要强,说明我国目前官定利率的货币政策效率较低,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然而市场化利率的作用也未达到预期效果。总体来看,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存在问题较多,第一阶段传导效果不够理想。第四,就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的第二阶段即债券市场变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再经由乘数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乘数作用已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可,所以文章主要实证分析了债券市场变化对消费和投资的作用。研究认为,债券价格和实际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二者变动方向相同,债券价格的上涨会给实际消费水平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债券价格波动对消费水平的短期影响则较小;债券市值与实际投资同方向变动,但是债券市值的冲击对实际投资的影响较小。总体来看,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导致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第二阶段传导效果较差,降低了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第五,借鉴美国这一发达债券市场的经验,并结合前述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国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问题。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存在问题依然较多,如债券市场供给不足、需求不旺、流动性不强、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导致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的传导效果较差。最后,结合我国债券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二是在凯恩斯IS-L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债券市场因素,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就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三是在研究货币供给量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时考虑了预期因素,采用ARIMA模型将货币供给量变动分为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两种,然后分析两种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是否不同;四是在研究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时,考虑了我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情况,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官定利率和市场化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作用是否不同,以期为利率市场化后的债券市场参与者、监管者及货币当局提供参考。

傅智辉[5](2014)在《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市政债券是地方政府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规范化财政分权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从构建完善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这一命题出发,以市政债券市场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兑付退出等监管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尝试提出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框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当前建设市政债券市场的基本背景,界定了市政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监管等相关概念,对财政分权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监管体制理论等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基本梳理了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国外成熟市场以规范财政分权制度和独立监管执法为基础,以充分信息披露作为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核心。由于分税制改革尚不完善,我国学者认为需要首先确立中央地方的清晰分权和地方政府发债的正式制度,并防范软预算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负债失控的问题。本文认为从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和中央地方分权结构来看,地方政府举债权是施政必须的工具。市政债券市场监管不仅代表了政府部门对市场失灵的干预,也代表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是建设市政债券市场的必需条件。其次,本文分析了美日市政债券市场的产生背景、市场结构、监管法律、监管体制和执法工具等制度要点,并对其监管制度的导向和优劣进行了研究。美国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体现了美国地方财政分权和自律的特征,发行监管为各州政府保留权限。联邦政府建立了以SEC集中监管为主、MSRB自律监管补充的监管体系,强调完整真实的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人的最好方式,有效确保了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正常运转。日本的地方公债制度则代表了日本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并行期间的过渡性财政安排,正经历由中央统一控制向地方自主决策的变革期。过去日本中央政府通过地方债许可制度,实现了对地方公共团体财政的有效控制。但由于日本地方公债在认购资金、偿付安排和发行审核方面都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没能建立市场自主风险定价的激励机制,形成了地方公共团体的软预算约束,进而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日本近年在建立地方公共团体财政重组制度的同时,启动了协商制度为核心的发行监管制度变革。本文认为相比美日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中国市政债券市场和监管制度都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必要根据分税制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确立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法律和制度。再次,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券的发展背景、市场现状、监管制度和存在问题等,并分析了市场监管中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分税制改革和城镇化建设隐含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合理性,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的快速发展也显示了市政债券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预算法目前禁止除国务院特别批准外的地方政府发债,实际上市政债券市场在发行环节存在财政监管漏洞。城投债具备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却通过企业类债券发行通道融资,实际形成了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市场监管机构则受金融维稳目标驱动,重视债权的刚性兑付,却没有建立地方政府及公共项目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和反欺诈交易的监管机制,不利于确立市场成员自担风险意识,也不利于保护投资人利益。最后,从建设透明有效的市政债券市场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增强信息披露、切断软预算约束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市场监管目标,强调通过立法重塑市场参与方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财政监督基础和综合监管体制。在立法方面,需建立以预算法和公共债务法为核心的市政债券监管法律体系,确立地方政府及其授权机构发行债券的基本原则。市政债券发行环节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管,下设地方债务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各地债务融资计划和一般责任债券授权,并根据专业性考虑将收益债券发行注册审核权转授给发改委、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地方债务管理委员会下设市政债券规则专家委员会,根据自律组织规则制定市政债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和债券分类的基本准则。债券存续期内需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管理,并据此动态调整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计划。在信用评级方面,本文认为应由财政统一采购第三方地方政府评级以保证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在反内幕交易、反利益输送和反欺诈机制方面,本文认为应在财政部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审计条线,同时由审计署和公安部联合成立债券交易监管工作组,以克服目前债券市场多头分散监管的劣势。除了发行和交易监管,还需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重组和投融资平台破产的统一机制,综合采用司法和行政方法,建立公平有效的重组程序,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并保护核心公共资源。就发展市政债券市场的原因而言,不同国家建立监管框架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保护投资人和维持市场信心是市场健康成长的必须条件。作为转型中的国家,需要根据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背景,形成具有财政自律特色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

赵楠[6](2011)在《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汇总会计报表原来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整理、汇总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用来考核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财务状况,以满足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为核心,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以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而成的会计报表,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在我国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母子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的管理当局都迫切地需要了解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综合情况。这些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会计报表的有用性是目前最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仅仅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正确地了解某些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为有许多关联交易的信息都被报表合并过程中抵销掉了。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由于其业务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从核原料的勘探、开采,到提炼、加工、储存、运输,直至将产品销售给核电站或军工企业使用,甚至包括核原料的进出口业务都由该集团公司独家经营。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这种业务上的垄断在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但是却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不相适应。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上无法反映其真实的资产规模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在它的利润表上更无法真正揭示其收入、费用和损益!如果再用其分析集团公司的人均业绩,恐怕就低得难以令人置信。因此,被歪曲了的信息应该予以纠正。而对其纠正的工具,理应借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使用过的汇总会计报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扬长避短,拿计划经济的工具为市场经济所用,何乐而不为?对于同一个企业集团,如果能够采用汇总会计报表的形式再编制一套财务报表,就可以弥补合并会计报表之不足。本文对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合并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汇总会计报表是否能够取长补短解决这一问题。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参考价值,但同时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更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两种报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准确的定位两种报表的价值所在。文章是贯着“分析、比较、举例、研究”这一整体体系来完成的:首先,分析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范围、编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对汇总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次,结合国家控股的M集团的案例进行分析,将其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M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汇总会计报表的可使用性;最后,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汇总报表能够相对恰当地揭示M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汇总会计报表在M集团这一类内部交易占比重较大的垄断性企业集团中是可以与合并会计报表一并使用的。

李春荣[7](2009)在《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迅速成长。外资银行外币业务的会计核算、报表折算和汇兑损益处理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占据一定地位。2007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银监通[2007]22号),要求在2008年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面实施包括外币折算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外币折算准则的实施对以外币业务为主的外资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身处变革之中的外资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本文以新外币折算准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币折算的概念入手,对学术界有关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以及外币报表折算的四种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差异分析。文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外币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做了梳理,对新外币折算准则的主要内容做了介绍;力求通过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对新外币折算准则给出客观的评价。为进一步说明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我国外资银行的影响,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厦门的2家外资银行—A外资银行和B外资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外资银行工作经验,给出了外资银行应对新外币折算准则变动的策略和建议。

叶锐[8](2008)在《我国交叉持股问题研究 ——以吉林敖东持股广发证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2005年底开始的所谓一轮牛市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大小非”的解禁、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行和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市场行情的火爆使得交叉持股成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器,更成为二级市场炒作的热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现象广泛存在,在证券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板块。许多上市公司也确实从中获益,但同时也暗藏着许多问题。随着2008年中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交叉持股出现了一损俱损的连锁反应,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反思。本文旨在分析交叉持股的类型、动因和在本次特定背景下所出现的特征的基础上,以吉林敖东参股广发证券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据,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以案例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投资收益对主营业务的影响这两条脉络为分析的线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得出吉林敖东和武汉健民相比,其经营管理能力并不突出,但在2006年和2007年其股价和收益却高于武汉健民和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其交叉持股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占的比重相对较高。从而指出,投资收益对业绩和股价的贡献,已成为交叉持股类上市公司追逐的最大目标。然而,这并不具有持续性。这种投资收益是建立在数字上的,容易产生泡沫,和整个证券市场的走势高度相关。在牛市中,交叉持股具有“股价上涨——市值增加——业绩增长——股价上涨”这一自我强化机制。由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部分主要来源是交叉持股,这意味着一旦某种因素的出现改变了市场趋势,证券市场结束持续向好的走势,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将难以维持,从而加大了市场风险。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应客观分析业绩增长的成因,首要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增长及持续性,充分意识到投资收益及行业景气周期等暂时性因素并不能维持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警惕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可能产生的连锁效应风险,理性采取投资决策;而上市公司自身,在新形势下应注重自己的主业,不要盲目投资虚体经济。尤其在日益多变的经济背景下,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自己的主营业务,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创造持续的现金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同时对规范中国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蔡金[9](2001)在《2000年国内、外财会大事记》文中提出

许太谊[10](1999)在《1999年度汇总会计报表如何报?──访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司长孟建民》文中研究说明

二、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样本、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用债券定价模型
    2.2 信用债券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定价介绍
    3.1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历程回顾
    3.2 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流程简介
    3.3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价流程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价格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4.1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
    4.2 无风险利率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价格的影响分析
    4.3 信用风险因素的选取与描述
    4.4 实证分析及结果描述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承销商声望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价格影响研究
    5.1 相关理论
    5.2 实证模型
    5.3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
    5.4 实证分析
    5.5 稳健性分析
    5.6 承销商选择因素分析
    5.7 不同性质企业对比研究
    5.8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 ——兼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银行监管的相关理论
        2.1.1 银行监管必要性: 公共利益论与金融脆弱性理论
        2.1.2 银行监管有效性: 管制失灵论与监管成本论
        2.1.3 金融监管体制的理论模式:机构型、功能型与目标型监管
    2.2 银行监管工具的有效性研究
        2.2.1 准入监管有效性
        2.2.2 资本监管有效性
        2.2.3 流动性监管有效性
        2.2.4 经营活动监管有效性
        2.2.5 存款保险制度有效性
    2.3 股权结构理论与大股东控制的相关研究
        2.3.1 股权结构理论
        2.3.2 大股东控制与大股东控制权私利的相关研究
    2.4 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的相关研究
        2.4.1 大股东属性与银行风险的相关研究
        2.4.2 大股东属性与银行CAMELS指标的相关研究
    2.5 国内民营银行监管相关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3章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2 变量定义
        3.1.3 模型设计与研究方法
        3.1.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1.5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基于银行总体监管视角的分析
        3.2.1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总体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2.2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信用评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2.3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破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3 基于银行分项监管视角的分析
        3.3.1 银行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总体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3.2 银行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信用评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3.3 银行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破产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CAMELS指标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计与研究方法
        4.1.4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5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管理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4.5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4.6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7 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市场风险敏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构建
    5.1 我国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
    5.2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与监管问题
        5.2.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
        5.2.2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问题
        5.2.3 民营银行监管案例分析——以中关村银行为例
    5.3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模型
        5.3.1 我国民营银行十二类分项监管模型
        5.3.2 我国民营银行监管与CAMELS指标对映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提取世界银行关于银行监管的调查问题
附录B 银行总体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风险的回归结果
附录C 12类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总体风险的回归结果
附表D 12类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信用评级风险的回归结果
附表E 12类分项监管、大股东属性对银行破产风险的回归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1.1.1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发展现状
        1.1.2 同业债券业务发展及对应资本占用情况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第2章 制度背景和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债券包销
        2.1.2 金融资产会计分类及特征
        2.1.3 市场风险
        2.1.4 巴塞尔资本协议
        2.1.5 风险价值
    2.2 我国现行对债券包销业务的监管规定
    2.3 我国现行银行资本计量方法及规则
        2.3.1 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
        2.3.2 标准法与内模法
    2.4 边际分析法
第3章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3.1 信用风险
    3.2 市场风险
    3.3 定价风险
    3.4 操作风险
    3.5 合规风险
    3.6 声誉风险
第4章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4.1 信用风险管理
    4.2 市场风险管理
    4.3 全流程风险管理
    4.4 考核机制管理
第5章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规模管理研究
    5.1 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主要收入成本分析
        5.1.1 收入分析
        5.1.2 支出分析
        5.1.3 不确定收支分析
    5.2 A银行包销余券规模与市场风险资本的定量分析
        5.2.1 分析思路
        5.2.2 总体分析
        5.2.3 人民币债券交易规模与标准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关系
        5.2.4 人民币债券交易规模与内模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关系
        5.2.5 债券种类与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分析
        5.2.6 分析结果
    5.3 资本消耗最少条件下A银行包销余券规模测算
        5.3.1 类别分析
        5.3.2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进行测算和分析
    5.4 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债券规模对A银行会计利润的影响
    5.5 对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规模及配置的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业务管理方面
        6.1.2 规模管理方面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2.1 会计准则变更将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产生影响
        6.2.2 新版巴塞尔协议的推出将对资本计量测算的方法产生影响
    6.3 相关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债券市场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体系的现实考察
    第二节 中国债券市场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现实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政策通过债券市场传导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债券市场发展影响货币供求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在债券市场传导的阶段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货币供给量对债券市场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利率对债券市场作用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债券市场变动对实体经济作用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债券市场变动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债券市场变动对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问题分析——国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例
    第二节 我国债券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加债券市场供给
    第二节 扩大债券市场需求
    第三节 加强债券市场流动性
    第四节 健全债券市场监管体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设地方债市场
        1.1.2 完善市场监管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基本概念
        1.4.1 市政债券
        1.4.2 债券交易市场
        1.4.3 监管基本概念
        1.4.4 债券市场监管
    1.5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
        1.5.2 本论文不足
2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发债的理论基础:财政分权理论
        2.1.1 财政分权理论的由来
        2.1.2 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
        2.1.3 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
        2.1.4 规范化财政分权的制度框架
        2.1.5 作为规范地方分权的地方政府举债权
    2.2 债券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公共利益理论
        2.2.1 公共利益理论简介
        2.2.2 限制市场垄断
        2.2.3 消除外部性
        2.2.4 强制信息披露
        2.2.5 对去监管思想的吸收和批判
        2.2.6 监管机构的职责目标和独立性
    2.3 权力结构与监管效率:监管体制研究
        2.3.1 监管体制概念
        2.3.2 主要监管体制类型优劣比较
        2.3.3 监管竞争及效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2.4.1 建立市政债券市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4.2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美日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及对中国启示
    3.1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及启示
        3.1.1 美国市政债券的产生与特点
        3.1.2 美国市政债券的市场结构
        3.1.3 美国市政债券监管的法律框架
        3.1.4 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体制
        3.1.5 主要监管条款和执法工具
        3.1.6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2 日本地方债市场监管制度及启示
        3.2.1 日本地方债发行依据和特点
        3.2.2 日本地方债的市场结构
        3.2.3 日本地方债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
        3.2.4 日本地方债市场金融监管机构
        3.2.5 以财政为核心的发行监管制度
        3.2.6 市场化导向的发行监管制度变革
        3.2.7 日本地方公债发行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中国市政债券产生背景与市场状况
        4.1.1 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债的产生背景
        4.1.2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结构
    4.2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当前监管制度
        4.2.1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
        4.2.2 中国市政债券的监管架构
        4.2.3 中国市政债券的发行监管
        4.2.4 中国市政债券的上市监管
    4.3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的主要问题
        4.3.1 法律制度未能跟上市政债券市场实践
        4.3.2 市政债券市场存在财政监管真空
        4.3.3 市场监管机构的刚性兑付倾向
        4.3.4 地方政府及公共项目的信息披露机制没有成型
        4.3.5 国内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没有成熟基础
        4.3.6 多头监管体制下缺乏跨市场监管的协调机制
    4.4 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典型案例
        4.4.1 信息披露:孔雀开屏系统
        4.4.2 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债市稽查风暴
        4.4.3 资产重组:云投事件
        4.4.4 融资平台破产: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4.4.5 债券刚性兑付: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案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目标、思路与建议
    5.1 市场失灵的问题根源:软预算约束
        5.1.1 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隐形担保
        5.1.2 金融机构主体尚未完全市场化
    5.2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目标
        5.2.1 基于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
        5.2.2 防范软预算约束与系统性风险
    5.3 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设计思路
        5.3.1 通过立法重塑市场参与方委托代理关系
        5.3.2 以财政自律监管确保市场运行基础
        5.3.3 适当监管竞争提升市场监管效率
    5.4 中国市政债券监管改革建议
        5.4.1 建立以预算法和公共债务法为核心的市政债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5.4.2 建立财政部门主导的市政债券发行监管制度
        5.4.3 建立市政债券信息披露和分类标准
        5.4.4 加强市政债券资金运用监管
        5.4.5 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统一采购制度
        5.4.6 建立反内幕交易、反利益输送和反欺诈机制
        5.4.7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重组和投融资平台破产的统一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论文的创新点
    (五)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一) 合并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1. 国外合并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2. 国内合并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二) 汇总会计报表的研究综述
二、汇总会计报表分析
    (一) 汇总会计报表概述
        1. 汇总会计报表的定义
        2. 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
        3. 汇总会计表的主要内容
    (二) 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原则
    (三) 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
    (四) 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
        1. 搜集有关资料,熟悉汇总会计报表格式
        2. 审核基层企业会计报表
        3. 编制汇总会计报表
    (五) 影响汇总会计报表质量的问题
三、合并会计报表分析
    (一)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 合并会计报表的定义
        2. 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
        3. 合并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 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分析
        1. 合并会计报表的三种理论
        2.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的选择
    (三)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 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
        2. 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的变化
    (四)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程序
        1.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2. 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3. 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4. 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
        5. 填列合并财务报表
    (五)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
        2.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一)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关系
        1.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
        2. 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
    (二) M集团的会计报表分析
        1. M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分析
        2. M集团汇总会计报表的分析
        3. M集团财务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制度背景
    二、研究外币折算准则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外币折算方法综述
    第一节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
        一、单一交易观
        二、两项交易观
    第二节 外币报表折算方法
        一、区分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
        二、区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
        三、时态法
        四、现时汇率法
    第三节 四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一、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演进过程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比较
第二章 我国外币折算制度历史沿革及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外币报表折算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新外币折算的主要内容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认
        二、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三、外币财务报表折算
    第三节 新外币折算准则与原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选择及变更的有关事项
        二、明确了处置境外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对企业外币交易中汇率选择的规定更加科学、合理
        四、对外币投入资本的折算方法作了调整
        五、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处理
        六、增加了对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境外经营财务报表折算的规定
        七、对金融企业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产生汇兑差额的处理结果提出了要求
    第四节 我国外币折算准则与国际外币折算准则的比较分析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二、记账本位币与功能货币比较
        三、外币交易的比较
        四、财务报表折算的比较
        五、汇兑差额的处理比较
        六、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下的处理比较
第三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对外资银行的影响: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外资银行在厦门的发展现状
        一、机构的设置情况
        二、外资银行在厦门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二节 A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一、A外资银行概况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B外资银行厦门分行外币折算案例
        一、B外资银行概况
        二、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特点
        四、实施原制度时外币折算情况
        五、实施新外币折算准则后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二、"外币折算差额"处理方法的选择
第四章 新外币折算准则实施后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外币统账制与外币分账制并行的建议
    第二节 对不同外资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调整的建议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完全适应型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部分适应型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中国会计准则不完全适应型
    第三节 对外资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汇率风险的分类
        二、对各种汇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交叉持股问题研究 ——以吉林敖东持股广发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述评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2 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交叉持股简述
    2.1 交叉持股的概念及类型
        2.1.1 交叉持股的概念
        2.1.2 交叉持股的类型
    2.2 交叉持股的起源和背景
        2.2.1 交叉持股的起源
        2.2.2 交叉持股的背景
    2.3 交叉持股的影响
        2.3.1 交叉持股的积极影响
        2.3.2 交叉持股的消极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交叉持股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3.1 交叉持股的理论基础
        3.1.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产生
        3.1.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3.1.3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3.2.1 运用具体方法进行财务报告分析
        3.2.2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
        3.2.3 复合财务指标分析法
        3.2.4 相关与回归分析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交叉持股的现状分析
    4.1 参股方式和资金来源
    4.2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呈现的特征
        4.2.1 交叉持股面临的新形势
        4.2.2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的类型
        4.2.3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的发展趋势
        4.2.4 新形势下交叉持股的特点
    4.3 交叉持股的动因分析
        4.3.1 财务型交叉持股
        4.3.2 战略型交叉持股
    4.4 交叉持股存在的现实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吉林敖东参股广发证券实例分析——与武汉健民对比
    5.1 背景介绍
        5.1.1 两者之间的关系
        5.1.2 相互持股动因分析
    5.2 吉林敖东与武汉健民的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5.2.1 财务指标变量的选择
        5.2.2 财务指标分析对比
    5.3 吉林敖东投资收益分析
        5.3.1 交叉持股对利润分配的影响
        5.3.2 主营业务利润与投资收益相关关系
    5.4 案例结论和启示
        5.4.1 案例结论
        5.4.2 案例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原始数据)

四、财政部关于下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类]》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孙佳圣.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2]银行监管、大股东属性与银行经营状况 ——兼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策略[D]. 孙晓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3]A银行债券包销业务管理研究[D]. 施逸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4]债券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作用研究[D]. 张武强.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5]中国市政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D]. 傅智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6]合并会计报表与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研究[D]. 赵楠. 吉林财经大学, 2011(05)
  • [7]新外币折算准则对外资银行影响研究[D]. 李春荣. 厦门大学, 2009(11)
  • [8]我国交叉持股问题研究 ——以吉林敖东持股广发证券为例[D]. 叶锐.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3)
  • [9]2000年国内、外财会大事记[J]. 蔡金. 会计之友, 2001(03)
  • [10]1999年度汇总会计报表如何报?──访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司长孟建民[J]. 许太谊. 财务与会计, 1999(12)

标签:;  ;  ;  ;  ;  

财政部关于印发《2000年度汇总会计报表【金融企业】》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