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与科技教育

自然课与科技教育

一、自然课与科技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潘洪建[1](2021)在《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文中研究指明1912年以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经历了经验本位、知识本位、劳动本位、能力本位、素养本位五个时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110年的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成就显着:课程设置从"格致""理科""自然"到"科学",课程定位发生深刻变化;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发展为主,再到科学素养培养主导;课程内容从知识罗列、分层设计,到内容整合、进阶设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教学方法从引进吸收到自主探索,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科学素养导向,评价方式走向多元。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明确课程性质,提升科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目标关注科学素养培育,重视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功能;课程内容纵横贯通,追求必要的深度;教材编制在强调适应性、广度的同时,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深度;课程教学关注学习方式转变,强化科学实践;课程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不断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肖义群[2](2020)在《中国冀人版与加拿大PBC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为例》文中认为小学科学教科书作为实施科学教育的媒介,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效果,而比较研究则可以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本文选取中国冀人版和加拿大安大略省PBC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比较。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两版教科书比较分析。首先介绍中加两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概况。其次,分析中加两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以及课标中对“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的要求,发现两国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都不同。对两版教科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比较,主要从编排结构、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这三个层面出发,总结出两版小学科学教科书各自的特点与异同之处。经过研究发现,就编排结构而言,冀人版科学教科书主要按照螺旋式的方式来编写内容,PBC版的内容组织则采用非螺旋式的方式。在内容设计层面上,经过计算发现PBC版教科书的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和内容难度都高于冀人版;在单元导入、概念阐述和复习与评价维度方面的设置也优于冀人版。在呈现方式上,PBC版的语言呈现形式多样化,比冀人版丰富;在栏目设置方面的亮点是单元关键词和单元目标这两个模块,有关科学概念的栏目设置也比冀人版更全面。而在插图设置方面,冀人版使用了大量的实物插图,有更好的直观性。在实验方式的呈现上,冀人版的实验过程比PBC版更加完整。经过比较分析,本文总结出两个版本教科书各自的特点,为我国冀人版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如下四点建议:合理安排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增加教科书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增加教科书中的评价与复习环节、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理念的渗透。

钱菁[3](2013)在《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文中提出小学自然课程标准提出:“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目前小学自然的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编制过紧,学校科技活动时间不能保证。笔者统计了徐汇区38所公办小学、4所民办小学,发现66.67%的学校,其科技辅导员由小学自然专职教师兼职担任;61.90%的科技辅导员在指导科技活动中压力较大。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着眼,《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这一研究课题就应景而生。本文对这两种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并对“整合”、“科学素养”、“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单”等概念的内涵予以界定。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方式,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最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梳理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内容,将小学自然教学内容与科技活动进行了整合。这保证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参与自然学科教学的内容。本研究设计了适合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活动单和评价单,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通过行动研究,证实了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能提升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开展,减轻科技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钱佳宇[4](2012)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卢湾区、崇明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加强自然科学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持续的创新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性工程。而小学自然课程教师是系统性传授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启蒙老师。因此,努力提升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自身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对提高小学自然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都十分重要。所以,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这个群体的特点,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细致深入的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加强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把自然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对于自然科技教育的主导者——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却注重产出,而轻视队伍建设。因此,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卢湾区与上海郊县崇明县为例,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之上,对卢湾和崇明两区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挖掘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培训部门等层面的原因,并从而提出对策建议。怎样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化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怎样使得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培训实效化、怎样缩小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质量的城乡差距、建立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选题的缘由,界定与本研究有关的概念,分析归纳出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简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二章对卢湾区和崇明县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和访谈。归纳总结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欠缺、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培训缺少针对性、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培训机构、教师自身等几个方面阐述对策,主要包括形成规范、严格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录用模式,专业胜任性优良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师范生培养模式,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缩小城乡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的差距、达到城乡同步发展。论文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对加强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育教学,促进和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王小静[5](2011)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学校范围内,科学教育课程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多次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发展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发展提供了很多经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将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从四个阶段分别进行阐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日趋成熟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研究,理顺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的发展脉络,分析影响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发展的因素。第二描述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通过对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目标的规划和文本分析、具体内容的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课程评价、课程开发与现用主要教材的研究分析,了解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的实际具体情况,总结归纳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特点。第三对我国当前小学科学课改进的启示。分析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的发展及设置经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的小学科学课进行了解,分析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目前所处的困境。最后从国家政策、师资培训、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几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小学科学课改进的措施。

张军霞,钮瑛[6](2003)在《更新教育观念 紧跟时代步伐——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盛晶晶访谈录》文中指出 盛晶晶,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她曾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环保妇女百佳等光荣称号。在贵阳市实验小学工作至今已39年。任自然课教学以来,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辅导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奖100多次。在省内外的报刊上发表文章50多篇;曾参与《小学自然教材教法》、贵州省《小学自然教师继续培训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的编写。

杨红[7](2002)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于2001年3月—2002年3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某乡(学区)展开。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抽样、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探讨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在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实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研究的初步方案,并在随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不断调整,以期从实践中探索到一种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基础科学教学质量、加快科学教育改革的教育研究模式。本研究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推动下,结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在科学学习中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观察、实验和大声思考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研究采取了低重心、多层次的行动策略,旨在实现科学教师由“愿教”向“能教”进而向“会教”跨越的“行动”尝试.第一阶段的行动是以发展科学教师应具备的规划教学、分析内容和准备教材的基本能力为重点。研究者与三位教师一起进行了教学目标规划,包括年度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活动设计和单一的课时准备。在第二阶段的行动中,研究者一方面为三位教师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以便他们在自学中扩充各自的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中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为三位教师扩充条件性知识中的操作部分与实践性知识,力图使他们在“提高能力”中实现“观念转变”。历时一年,参与本研究的三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在行动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上表现为,初步学会了设计教学单元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内外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前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尝试将科学教学的方法迁移到数学教学中。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一种符合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际、能切实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不同实际出发来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研究的新模式,在该地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廖作永,郑明江[8](1995)在《农村小学开好自然课的实践与探讨》文中认为农村小学开好自然课的实践与探讨湖北省钟祥市教研室廖作永,郑明江1992年,我市承担了湖北省教科所“八五”规划《结合农村实际开好自然课,为科技兴农服务》的专题实验。四年来,我们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

王昌增[9](1992)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 上好自然课的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一 专题研究的确定 我县地处沂蒙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全县大多数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小学自然课开设以来,我们开展了一些教学研究活动,但效果都不很理想。不少自然教师一提到加强自然课教学的观察与实验,常常抱怨学校设备条件差,实验仪器不足,影响自然课的教学效果。其实,农村有许多上好自然课的条件。只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进行教学,“指导儿童直接认识周围

庞大权[10](1992)在《自然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文中提出 自然教育大纲指出:自然课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也是一门“教育性”学科,既包括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也包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然课中的思想教育应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进行,而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之中。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二、自然课与科技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课与科技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一)经验本位时期(1912—1949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二)知识本位时期(1950—1965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三)劳动本位时期(1966—1976年)
    (四)能力本位时期(1977—1999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五)素养本位时期(2000—2021年)
        1.课程设置
        2.主要进展
        (1)课程目标与内容。
        (2)教材研制。
        (3)课程教学。
        (4)课程评价。
二、基本成就
    (一)课程设置:从“格致”“理科”“自然”到“科学”,课程定位发生深刻变化
    (二)课程目标:从经验充实、知识传授、能力发展为主到科学素养培养主导
    (三)课程内容:从基于经验、知识排列,到追求系统、分层设计,再到内容整合、进阶设计
    (四)教材设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
    (五)课程教学:多元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纷呈
    (六)课程评价:关注科学素养,评价方式走向多元
三、未来展望
    (一)明确课程性质,提升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关注科学素养,重视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地位
    (三)课程内容纵横贯通,追求必要的深度
    (四)教材编制在强调适应性、广度的同时,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深度
    (五)课程教学关注学习方式转变,强化科学实践
    (六)课程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不断优化学生学业评价

(2)中国冀人版与加拿大PBC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
        二、中外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加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概况
    第一节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程
    第二节 加拿大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程
    第三节 两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分析
第二章 中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的要求
    第一节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二节 加拿大安大略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三节 中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比较结论
第三章 中加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编排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两版教科书整体组织结构的比较
    第二节 “地球与宇宙”领域编排结构的比较
第四章 中加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设计的比较
    第一节 内容广度的比较
    第二节 内容深度的比较
    第三节 内容难度的比较
    第四节 具体内容的比较
第五章 中加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呈现形式的比较
    第一节 语言呈现的比较
    第二节 插图设置的比较
    第三节 栏目设置的比较
    第四节 实验方式的比较
第六章 中加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于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合理安排教科书的编排结构
    第二节 增加教科书中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
    第三节 增加教科书中的评价与复习环节
    第四节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背景
    1.2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理论基础
        1.3.1 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
        1.3.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可行性
    2.1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的概述
        2.1.1 小学自然教学的概述
        2.1.2 学校科技工作的概述
    2.2 小学生必备科学素养
    2.3 小学自然教学现状和学校科技工作的调查
        2.3.1 调查目的
        2.3.2 调查方法
        2.3.3 调查对象
        2.3.4 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
        2.3.5 小学科技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
第三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在实践中的运用
    3.1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学习资源开发
        3.1.1 课程学习与科技工作整合
        3.1.2 传统教材与学习资源整合
        3.1.3 学习性资源的编写
        3.1.4 活动案例
    3.2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注意事项
        3.2.1 整合原则
        3.2.2 整合目标
        3.2.3 整合内容
        3.2.4 整合方法
    3.3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3.3.1 减轻教师工作
        3.3.2 丰富教学资源
        3.3.3 评价教学多元
第四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4.1.1 研究结论
        4.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2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4.2.1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4.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卢湾区、崇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1 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
        1.2.2 教师队伍建设
        1.2.3 关于论文中“卢湾区”的说明
    1.3 文献综述与借鉴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分析与借鉴
        1.3.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结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对卢湾区、崇明县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2.1 调查准备
        2.1.1 问卷、访谈目的
        2.1.2 问卷、访谈对象与方法
        2.1.3 问卷和访谈的实施
    2.2 问卷、访谈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构成情况的调查
        2.2.2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自我认知情况的调查
        2.2.3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录用情况的调查
        2.2.4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职后培训情况的调查
        2.2.5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激励与评价情况的调查
第三章 对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3.1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3.1.1 制定小学自然课程教师标准
        3.1.2 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3.1.3 关注郊县和农村小学,提供政策倾斜
    3.2 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议
        3.2.1 优化培养方案,重视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小学自然教学教法的培养
        3.2.2 加强与小学的合作
        3.2.3 为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学历提升服务
        3.2.4 在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鼓励毕业生去郊区学校执教
        3.2.5 反馈、预测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教育提供科学决策、制定规划
    3.3 对学校的建议
        3.3.1 规范小学自然课程教师的录用环节
        3.3.2 营造便利,吸引师范生赴郊区小学工作
        3.3.3 组建小学自然科技活动指导团队
        3.3.4 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和学历深造
        3.3.5 明确岗位职责,减少非教学事务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的影响
        3.3.6 完善小学自然课程教师工作评价指标
    3.4 对培训机构的建议
        3.4.1 建立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3.4.2 优化培训内容和分层培训
        3.4.3 优化小学自然课程教育网络资源,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积极性
        3.4.4 重视合作交流
    3.5 对小学自然课程教师的建议
        3.5.1 爱岗敬业,树立高尚师德
        3.5.2 乐于奉献,积极投身到教育薄弱地区的教学和支教事业中
        3.5.3 积极参加各类职后培训和学历深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1章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
    1.1 萌芽阶段(二战前)
        1.1.1 科学教育课程模式与内容逐渐多样化
        1.1.2 科学教育走向实用化
    1.2 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
        1.2.1 科学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1.2.2 科学教育课程受到学科结构化的冲击
    1.3 全面推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1.3.1 科学教育由培养科技精英转向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方向
        1.3.2 科学教育课程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
    1.4 日趋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4.1 科学教育与科技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
        1.4.2 制定全国性科学教育标准与考试制度
第2章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现状
    2.1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
        2.1.1 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2.1.2 课程目标的文本分析
    2.2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
        2.2.1 统一的概念和过程
        2.2.2 作为探究的科学
        2.2.3 物质科学
        2.2.4 生命科学
        2.2.5 地球和空间科学
        2.2.6 科学与技术
        2.2.7 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
        2.2.8 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2.3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模式
        2.3.1 实验性科学教育课程模式
        2.3.2 科学、技术和社会(STS)课程模式
    2.4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学
        2.4.1 以学生为主体
        2.4.2 重视探究性教学
        2.4.3 推广小组合作教学
        2.4.4 合理的教学评价
    2.5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评价
        2.5.1 科学教育课程评价类型
        2.5.2 科学教育课程评价特点
    2.6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与教材
        2.6.1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
        2.6.2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教材
第3章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经验与存在问题
    3.1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经验
        3.1.1 深刻的国家危机意识推动着科学教育改革不断进行
        3.1.2 科学教育改革得到全社会,尤其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
        3.1.3 提供连贯统一与宽泛的科学教育
        3.1.4 在教学上高度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普及
    3.2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3.2.1 对科学教育课的基础知识重视不够
        3.2.2 科学教育课堂授课存在一定缺陷
        3.2.3 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教师作用难以协调
第4章 启示
    4.1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4.1.2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4.2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进的启示
        4.2.1 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全面的支持
        4.2.2 深入加强科学课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4.2.3 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4.2.4 构建科学教育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研究的现实起点
    (一) 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当地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二、 研究计划的描述
    (一) 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 研究主体的选择
    (四) 研究的进程和几点说明
三、 行动过程
    (一) 炎热的“夏天”
    (二) 走过“秋”、“冬”
    (三) “春天”里的思考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 上好自然课的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题研究的确定
二专题研究的进行
    (一)学习大纲、教材,制订教学计划
    (二)提高教师“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上好自然课的认识”
    (三)充分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实验室”
        1. 利用本地条件进行教学。
        2. 利用学生农村生活的经验进行教学。
        3. 根据时令,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4. 结合课堂教学,组织野外观察。
    (四)结合农村自然条件,开展自然课外研究活动
三专题研究的收获
    (一)重视了自然教学,加强了科学教育
    (二)改革了教学,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自然课与科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110年(1912—2021)[J]. 潘洪建.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07)
  • [2]中国冀人版与加拿大PBC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为例[D]. 肖义群. 扬州大学, 2020(05)
  • [3]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D]. 钱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4]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卢湾区、崇明县为例[D]. 钱佳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5]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研究[D]. 王小静. 河北大学, 2011(05)
  • [6]更新教育观念 紧跟时代步伐——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盛晶晶访谈录[J]. 张军霞,钮瑛.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0)
  • [7]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杨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2(01)
  • [8]农村小学开好自然课的实践与探讨[J]. 廖作永,郑明江. 课程.教材.教法, 1995(12)
  • [9]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 上好自然课的专题研究[J]. 王昌增. 课程.教材.教法, 1992(12)
  • [10]自然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 庞大权. 课程.教材.教法, 1992(05)

标签:;  ;  ;  ;  ;  

自然课与科技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