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影响建筑玻璃的因素

21世纪影响建筑玻璃的因素

一、影响21世纪建筑玻璃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严若然[1](2021)在《基于能耗模拟的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建筑是我国公共建筑中建设量最大的主要类型之一,太原市属于寒冷地区,其公共建筑同时需要采暖和制冷,能耗强度高,尤其是医院住院楼,大部分使用面积为24小时运转,节能潜力巨大。针对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优化策略中重后期技术措施叠加轻前期改造方案设计的问题,本文以太原市医院住院楼为例,从空间和构造等建筑本体节能改造设计影响要素入手展开研究,旨在探索符合操作逻辑,具有实践价值的节能改造策略与节能改造技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节能相关研究。然后,基于案例调研,建立了太原市医院住院楼能耗模拟典型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空间、表皮设计和构造设计三个方面模拟和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太原市医院住院楼能耗的影响,论证了空间表皮与构造因素针对性改造的节能效果,并筛选了基于建筑学视角的节能改造策略关键要素,为节能改造优化策略的组合做准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针对太原市医院住院楼,基于多变量试验设计方法来制定能耗模拟方案的住院楼节能改在优化策略整合方法框架,通过节能改造关键要素的筛选、构造要素的分类组合,建立太原市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优化策略,印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论文以太原市某典型医院住院楼为例,解析验证了节能改造优化策略的实用价值。本文提出的太原市医院住院楼典型模型和节能改造优化策略组合与节能改造技术,可以启发和指导太原市其他医疗建筑以及寒冷地区其他城市医疗建筑的节能改造研究,达到构筑高性能医疗建筑的目的。

秦璐[2](2021)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时期的既有工业建筑废弃闲置。近年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虽已增多,但是大部分建筑仍采用传统的功能置换改造方式,缺乏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改造意识,导致改造后的建筑存在室内舒适度差、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同时,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针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再利用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与政策。因此,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相关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相关研究,主要注重围护结构的性能提升和技术设备的应用,而对建筑空间组织与形体优化的探讨较为匮乏。结合当下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入手,针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形体空间提出相应的绿色改造策略。从而实现既有工业建筑空间环境的高舒适和低能耗双重目标。本文首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既有工业建筑概况、建筑特点和改造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然后,分析了气候适应性理论的调节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建筑实践,确立了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气候适应性研究角度,以及场地布局、建筑空间和建筑界面三个划分层级。结合前文既有工业建筑的原有特点,挖掘气候因素与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了以微气候调节为主的场地布局优化、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建筑空间调整和以气候调控为主的建筑界面更新三个关联层级。接下来,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详细解读了我国不同气候区中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在三个方面的改造做法,通过案例对比总结分析,提取可借鉴之处。最后,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得出既有工业建筑气候适应性改造的因地制宜、整体协调和技术适宜三大改造原则,并依据该原则提出了场地布局防风、建筑空间适寒以及建筑界面缓冲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同时,对内蒙古地区乌海市的昕源化工厂,提出相应地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能够回归到建筑设计的本体层面,通过建筑空间自身的改造,来实现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和调节,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节能潜力,减少后期的主动式技术的补充,在营造舒适室内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本文研究对于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具有理论贡献与实践应用价值。

刘嘉祺[3](2021)在《卡洛·斯卡帕作品中的多重关联设计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建筑不只是孤立材料与构件的组合,而是一座与土地、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及人群等等因素相互关联的载体,在阅读设计作品之前,笔者希望将视野放高,将原本孤立的图像和作品放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去观察,以获得建筑本身与种种因素间的关联特征,从而了解形式与表象背后设计师真正的意图与成因。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他在玻璃工艺品设计、展陈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及新建建筑设计等多种类型作品的多重关联特征,连接斯卡帕作品的内在(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与外在(艺术品产生的环境和背景),表象(表现上的形式)与内含(设计的真正意图)。核心章节建立包括:环境与地方——斯卡帕作品中的地方关联设计特征;历史与更新——斯卡帕改造建筑中的时间关联设计特征;展物与观看——斯卡帕展陈空间中的关联设计特征;材料与构件——斯卡帕建造节点中的关联设计特征四个核心章节。无论是斯卡帕作品中与城市文脉、地方环境的种种连接和文化再现,在改造建筑中对历史与当下的密切连接与时间对话,或是在展陈设计中建立的展物、空间与观看的对话,再或是通过材料与构件的分离并置而清晰表现关联特征的建造节点,从地理的广度到时间的长度,从空间的维度到细节的深度,无不体现着斯卡帕作品中暗含的种种关联设计特征。四重关联设计特征的梳理之后,笔者将探讨具有多重关联特征的设计价值思考,并借助一次设计竞赛作为对寻求关联设计特征的尝试与实践。

安娜(Tarasenko Anna)[4](2021)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外销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从清代外销画的出现的背景、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外销画作品首次在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十九世纪外销画也在北京出现了。外销画包括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玻璃画等等。这些美术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绘画的技法。其内容讲述中国风景与风情,以及中国异地的动植物。外销画的诞生不仅归功于中西贸易的迅速发展,这种艺术作品还起源于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耶稣会代表是最初到达中国的。十八世纪,俄罗斯在北京也成立了东正教使团。传教士把欧洲书籍和各种西方艺术作品带到中国,其中包括绘画和铜版画。在十七——十八世纪,耶稣会士中出现了艺术家,其中有格拉蒂尼,郎世宁,马国贤,等。至于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活动,除了在中国传教之外,他们的任务还包括中国的全面研究。在本研究中,使团最重要的代表是N.Ya.比丘林和Z.F.列昂季耶夫斯基。除了写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面作品,他们把大量图片的资料带到俄罗斯,主要是由中国的画家们制造的。这些图纸不仅作为书面研究的补充,但同时也成为了关于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重要信息来源。过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定期的贸易增加了俄罗斯贵族对东部邻国的兴趣。这些接触不能不给俄罗斯艺术留下明确的印记,因此中国的主题逐渐开始出现在俄罗斯艺术品中。由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代表从北京带来的画品包括中国风景,其人民和他们习俗的图像。这些收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知识。这些幅画出现在俄罗斯的收藏中对随后的改变是一种巨大的冲动。此后不久,由俄罗斯皇帝的法令决定在东正教使团的成员中应该有一位专业艺术家。于是,从第十一届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有专业画家:A.M.列加舍夫、K.I.科尔萨林、I.I.奇穆托夫、L.S.伊戈列夫。他们的职责包括绘制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画品。这项任务要求是最准确中国形象的传送。多亏了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的作品,近世有机会从俄罗斯人的角度来了解那个时期的在中国生活。在世纪之交,外销画中呈现的中国生活的现实形象间接影响了在俄罗斯新艺术派和先锋派中的新潮流的形成。N.S.冈察洛娃、I.I.马什科夫和其他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此时,从中国风的异国情调和外销画的民族志性的展示过渡到艺术形象的象征深度,通过民间艺术的简化形式来传达。因此,在二十世纪初,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艺术在艺术、文化和形而上层面上的深度互动。本探讨突出两点认识:一是通过史料文献挖掘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二是注重俄中通过外销画实现的艺术交流路径与形成的影响力。这样的两点,共同着力于中外艺术比较研究,即比较外销画的传播与影响,从而揭示中俄艺术交流史的脉络演变。

樊强[5](2021)在《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梳理了建筑作为“实物”和影像同构的事实,从建筑的认知、建筑影像与建筑实体之间的相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筑实体的原生影像(物像)伴随着建筑过程而产生,与建筑实体同构,不存在独立于原生影像之外的建筑实体。建筑与影像的“同构性”和“共生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论文对建筑本体与建筑影像之间创作的产生、互动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研判,深入分析了建筑影像的作用、价值、文化属性与媒体属性,以及当建筑物的原生影像被绘画、摄影等方式表达与记录,成为次生影像,并进入科研、教育、传播等领域的文化形态与意义。研究遵循建筑影像史的发展脉络,对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进行辨析,界定了建筑影像的涵盖范围、表达与记录方式。文章从建筑思想的产生、建筑实体的建造、建筑艺术表达入手,剖析了建筑与影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生关系,明确了影像之于建筑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征,建筑影像的界定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继而认为建筑影像展示出来的样态和结构特征既是其本体形像的表达,也是进行建筑艺术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审美研究和建筑批评的重要依据。研究同时定义了影像建筑(非实体)的概念及涵盖范围,认为建筑的设计和营造过程是思维的逻辑图像的具体体现和现实投影,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建筑从思维到成为实体的形成机制,认为在建筑实体不复存在或“未建成”的情况下,建筑的“思”的过程依然可作为非实体的状态也就是图像的方式持存在和发生。在非实体情况下,建筑影像依托计算机生成图像、VR虚拟现实技术,电影和游戏等方式和途径独立表达,构成虚拟建筑。并成为思想传递、理念传承、美学感受和建筑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建筑设计的阶段性非实体成果。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了在影像中表达的建筑,即展示建筑师思想的“未建成”建筑、电影中的建筑及游戏中的建筑,研究认为影像建筑终将成为建筑构思展示的重要部分、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既可以作为实体建筑之前的影像虚拟建筑,也可以彻底的在游戏电影教学等领域成为纯粹的影像建筑。文章通过类比、推演与例证,就建筑和逻辑思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通过对思维的精神影像、意识之于建筑生成的哲学关系以及思维与影像、超影像的内生关系及其反作用进行了逻辑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清晰的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学这一研究方向,并新定义了影像建筑学这个研究方向,对两个方向的研究范围、研究主体、相互联系和延伸进行了探索。论文将建筑影像学的研究主体界定为对于建筑实体的影像及其次生影像及其生成媒介与传播。将影像建筑学研究主体主要定位为建筑命题的提出、思维的产生,从建筑思维到影像呈现的可能,以及影像建筑在建筑设计探索过程中发挥的先导作用。研究认为,建筑影像(包括原生影像和次生影像)是建筑师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和传输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建筑实体的终结期,建筑影像仍能够作为建筑信息的重要和有效载体,继续承载、表达并传承建筑的语汇和信息。而影像建筑学已经在建筑设计、效果图、虚拟现实、影视以及游戏领域成为了事实和现象,并将在一定范围影响和推动建筑理念的发展。

杨霄[6](2021)在《胶东海草房适宜技术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在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居住的建筑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科技在方便人们的工作、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冲刷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地方性传统建筑也正在被消解。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地方性村落的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其建筑也面临着消失危险。现代化的高技术在具有浓厚历史传统的乡村建筑的建造中往往难以推广,而适宜技术在地方性传统村落建设的应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草房是胶东地区重要的传统村落建筑,是胶东地区先祖的智慧的结晶。本文以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乡村海草房村落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草房建筑的改造与更新的论述和部分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归纳出一些有关适宜技术的建造方法。并以此为借鉴,对传统海草房村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和乡村的建设,对一些适宜技术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全文先解释适宜技术的的概念,通过对比适宜技术、低技术、传统技术、高技术的差别对适宜技术的概念进行相关的界定,并通过一些相关成功的建筑案例来分析适宜技术的方法。之后,本文介绍荣成市海草房的地理环境、基本形态、传统的建造技术,分析海草房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海草房面临的问题,结合调研的实际项目案例,提出一系列适宜技术的保护与更新方案。对传统海草房村落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一些简单的适宜技术方法,传承传统文化技术智慧的同时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迂狄童[7](2021)在《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关于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理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建筑理论思想中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部分的专题研究。拉斯金以其工艺美术运动主要理论贡献者的身份为大众所熟知,拉斯金对建筑的精准论断,既直观地指导了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建筑设计,也持续地影响了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并仍然为当今的地域性、建筑遗产保护等建筑思想提供养分,具有历久弥新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拉斯金着作及相关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理论背景、文献内容和影响意义三方面入手,对拉斯金理论中的建筑理论板块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拉斯金的主要建筑理论由三方面构成:其一是自然主义的形式审美原则;其二是功能主义思想;其三是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在对理论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在更加宽广的建筑史视野中,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意义——首先,这两种思想共同成为了欧洲先锋派注重功能、强调理性的主要思想来源。其次,“功能主义思想”唤起了关注环境、注重文脉之设计方法的出现。最后,“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启发了后现代时期设计方法的创新。可以确定,尽管距离今天已有一百多年,但拉斯金的建筑思想在整部近现代建筑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在后现代时期的今天仍保有强烈的启发价值和研究意义。拉斯金建筑理论研究的内容是向前看的,但其意义却是向后看的,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对当今建筑界找寻建筑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裴凤娟[8](2021)在《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文中认为利用工业固废,采用烧结法制备的微晶玻璃常出现表面凹凸不平、内部气孔增多或结晶度偏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常用于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业固废的成分特点,发现其大多含有少量的镁、铁或氟元素且难以去除。这些元素的存在会对微晶玻璃的晶化行为和产品性能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关于镁、铁或氟对微晶玻璃烧结协同晶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低元素含量或多元素共存时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急需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构建规律性认识,为协同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提供科学依据。为此,首先以利用纯试剂原料配制的CaO-Al2O3-SiO2系统基础玻璃为对象,研究了 MgO、CaF2和Fe2O3对微晶玻璃烧结收缩、晶化行为、显微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交互作用机理,确定了含镁、铁或氟元素微晶玻璃的最优成分体系与热处理工艺参数。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利用青石粉、高炉渣和萤石尾矿等典型工业固废,制备了性能优异的硅灰石和透辉石基微晶玻璃,实现了多种工业固废的成分互补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含镁、铁或氟元素的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路线,对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比率、改善微晶玻璃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本文的工作中,首先从单一元素的角度,分析了 MgO对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烧结晶化行为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O的加入将促进次晶相—透辉石(CaMgSi2O6)相的析出,抑制主晶相—硅灰石(CaSiO3)的析出,从而使微晶玻璃的晶相由硅灰石转变成透辉石。这将导致微晶玻璃的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提高,耐酸性增强。但是,进一步提高MgO将导致致密化烧结温度范围变窄、结晶度下降,不利于获得结晶度较高且表面平整的微晶玻璃。因此,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MgO含量不宜超过3 wt.%(质量分数)。由于MgO的存在使微晶玻璃的晶相由硅灰石类型转变成透辉石类型,本文进一步研究了 CaF2在透辉石基微晶玻璃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入2 wt.%CaF2比不含CaF2的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几乎提高一倍,但继续提高CaF2含量将导致微晶玻璃的性能变差,可能与其析出的独立萤石相有关。CaF2能促进微晶玻璃快速析晶、阻碍烧结,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已晶化的玻璃颗粒将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在颗粒间烧结颈处形成一种新非晶相。该非晶相的存在将有利于促进烧结致密化。因此,CaO-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CaF2含量不宜超过2 wt.%,且CaF2的作用需要与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密切配合,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微晶玻璃性能。Fe2O3含量的提高,可促进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中次晶相—锌黄长石(Ca2ZnSi2O7)在低温下析出,但将导致微晶玻璃的热处理温度范围变窄,并使其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降低、吸水率变小、耐酸性增强、耐碱性减弱。为获得表面光滑、性能良好的微晶玻璃,其Fe2O3含量应控制在3 wt.%以下。当Fe2O3和MgO同时存在时,由于两者的交互作用,Fe2O3的存在加强了 MgO促进透辉石析出的趋势,同时MgO也加剧Fe2O3使玻璃热处理温度范围变窄的趋势。因此,两者同时存在时,Fe2O3和MgO含量应分别低于4 wt.%和 1.2 wt.%。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利用实际的高炉渣、青石粉和萤石尾矿工业固废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硅灰石基和透辉石基微晶玻璃,研究结果与上述利用纯试剂配制的实验样品研究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吻合。研究中进一步分析Fe2O3和CaF2同时存在时对硅灰石基微晶玻璃的影响,以及MgO、Fe2O3和CaF2三者同时存在时对硅灰石基微晶玻璃与透辉石基微晶玻璃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本文协同利用三种工业固废所制得的实验样品,硅灰石基微晶玻璃抗弯强度为71.84 MPa、硬度为596.70 HV、吸水率和耐酸碱腐蚀性均小于0.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10%;透辉石基微晶玻璃的抗弯强度高达104.77 MPa、硬度为634.32 HV、吸水率和耐酸碱腐蚀性均小于0.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8.61%。

霍慧敏[9](2021)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与推广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必然趋势。其中,外百叶遮阳作为近零能耗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值得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然而,目前缺乏针对近零能耗建筑采用外百叶遮阳的精细化的、系统化的和区域化的研究,主要存在:现有标准缺乏指导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区域化应用的节能特性量化研究;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权重尚未确定;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计算模型和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尚未建立;现有研究缺乏采用现场对比测试法,且多集中在供冷地区;现有的外百叶遮阳理论模型未考虑安装间距的影响,与实际情况不符等关键问题。为此,本文采用理论研究、现场测试、数值模拟、敏感性与回归分析和综合评价五种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应用的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以期指导外百叶遮阳在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区域化应用和推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基于现有的外百叶遮阳理论,建立了考虑安装间距的外百叶遮阳反向太阳直射辐射计算模型,分析了安装间距对外百叶遮阳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百叶表面反射率、安装间宽比和百叶间宽比下,考虑了安装间距的现模型和原模型的反向直射辐射透射量占比间的差值最大为2.9%,现模型较原模型的准确度最大可提高4%,且此值随百叶表面反射率的减小而增大。第二,采用现场对比测试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的隔热作用、节能效果和采光影响。实测结果表明,外百叶遮阳的应用不仅可以遮挡太阳辐射,还可以降低室内外温差传热。测试期间,近零能耗建筑全天室温波动不足2℃,外百叶遮阳作用下室内温降可达0.8℃,热舒适度PMV可降低0.48。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潜力在13%~22%范围内,且随百叶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遮阳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外百叶遮阳的应用显着降低了室内照度、亮度与不舒适眩光风险DGI,其照度降低系数IRF近似为一常数。但室内背景亮度不可过度降低,否则会增加室内人员的眩光风险。第三,基于EnergyPlus能耗模拟,分析并量化了气候区、遮阳朝向、百叶倾角、窗墙比和体型系数对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遮阳能效指数SEEI,用于评价外百叶遮阳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效果显着,尤其是高辐照地区节能潜力高达74%。其中,西向遮阳的单位窗面积节能量最大,其次是东向、南向和北向。且不同朝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均随百叶倾角(0°~180°)的增大,呈先逐渐减小而后迅速增大的趋势。当东西向窗墙比较小时,近零能耗建筑多朝向遮阳的总节能潜力约为单一朝向遮阳节能潜力之和,并据此给出了不同气候区典型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总节能潜力预测值。此外,基于Daysim天然采光模拟,进而得到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采光耦合特性。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采光损失耗电量随百叶倾角增大而减小,大大抵消了其节能节电量。供冷系统的能效比EER越大,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综合节能(电)潜力越小,并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最佳的百叶倾角推荐表。第四,提出了MC-AHP综合敏感性分析法,并对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三类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因素与敏感度,并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关键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气象类参数是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冷负荷最显着的因素,其次是建筑类参数和遮阳类参数;三类参数的关键影响子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太阳辐射,体形系数和南向窗墙比,遮阳朝向和百叶倾角;并据此对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参数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建议。回归分析表明,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与窗墙比、体型系数和百叶倾角线性相关,且节能效果与百叶倾角间的线性关系不随气候区、遮阳朝向、窗墙比和体型系数的变化而变化。基于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特性,归纳出了用于估算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气候系数表。第五,基于外百叶遮阳理论,将外百叶遮阳的节能作用区分为辐射遮挡和温差隔热两部分,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确定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潜力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表。最后,全面分析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性、采光耗电性、环境友好性和经济适用性。基于熵值法,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应用的综合性能最佳的方案推荐表。此外,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环境效益(净节电量)时,给出了最佳遮阳方案推荐表;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采光耗电性时,给出了耦合综合节电潜力的遮阳方案优选建议;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经济适用性时,结合市场行情,给出了遮阳方案的优选建议。

王晶[10](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二、影响21世纪建筑玻璃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21世纪建筑玻璃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能耗模拟的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1.2 医院建筑的发展及其能耗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现状与能耗特点研究
    2.1 太原市地域和气候特点
        2.1.1 地域特点
        2.1.2 气候特征
    2.2 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现状与能耗特点
        2.2.1 医院住院楼现状
        2.2.2 医院住院楼能耗特点
第三章 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能耗模拟典型模型构建
    3.1 影响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能耗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3.1.1 建筑朝向变化的敏感度分析
        3.1.2 窗墙比变化的敏感度分析
        3.1.3 遮阳系统的敏感度分析
        3.1.4 外墙构造变化的敏感度分析
        3.1.5 屋面构造变化的敏感度分析
        3.1.6 外窗构造变化的敏感度分析
    3.2 本文选择的能耗模拟软件DeST介绍
        3.2.1 DeST软件的特点
        3.2.2 DeST软件的结构体系
        3.2.3 DeST动态模拟结果准确性的验证
        3.2.4 DeST在医疗建筑节能研究中的应用
    3.3 典型模型的确立
        3.3.1 能耗模拟典型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步骤
        3.3.2 空间与表皮设计参数
        3.3.3 构造设计参数
        3.3.4 气象参数
    3.4 结果验证
        3.4.1 能耗计算范围
        3.4.2 结果校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能耗模拟的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4.1 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策略
    4.2 节能改造技术
        4.2.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
        4.2.2 外窗节能改造技术
        4.2.3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
        4.2.4 遮阳措施
第五章 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实证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节能改造方案技术研究
        5.2.1 应用LED节能灯具
        5.2.2 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5.2.3 住院楼室内节能改造技术
        5.2.4 住院楼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
    5.3 能耗模拟分析
        5.3.1 建立DeST模型
        5.3.2 模拟条件的设定
        5.3.3 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既有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
        1.1.3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1.1.4 绿色建筑普及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述小结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气候适应性
        1.4.2 既有工业建筑
        1.4.3 绿色改造
        1.4.4 内蒙古地区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2.1 内蒙古气候特点
    2.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概况
        2.2.1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发展历程
        2.2.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分布情况
    2.3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特点
        2.3.1 场地布局特点
        2.3.2 建筑空间特点
        2.3.3 建筑界面特点
    2.4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现状
        2.4.1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方式
        2.4.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2.4.3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现存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研究——基于气候适应性理论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3.1 气候适应性理论
        3.1.1 气候适应性调节原理
        3.1.2 气候适应性影响因素
        3.1.3 气候适应性建筑实践
    3.2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3.2.1 以微气候改善为主的场地布局优化
        3.2.2 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建筑空间调整
        3.2.3 以气候调控为主的建筑界面更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研究——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4.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4.2.1 天津天友建筑设计中心
        4.2.2 苏州建筑设计研究院
        4.2.3 上海申都大厦
        4.2.4 深圳南海意库
    4.3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策略研究——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
    5.1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原则
        5.1.1 因地制宜原则
        5.1.2 整体协调原则
        5.1.3 技术适宜原则
    5.2 场地布局防风
        5.2.1 紧凑防寒建筑布局
        5.2.2 生态改善室外环境
    5.3 建筑空间适寒
        5.3.1 集约控温建筑体型
        5.3.2 过渡缓冲空间组织
        5.3.3 气候调试腔体空间
    5.4 建筑界面缓冲
        5.4.1 保温耐寒复合界面
        5.4.2 双层调控复合界面
        5.4.3 绿化隔热叠加界面
    5.5 实践——乌海市昕源化工厂
        5.5.1 项目概况
        5.5.2 改造策略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卡洛·斯卡帕作品中的多重关联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研法
        1.4.2 草图研究法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框架
        1.6.1 一重关联——章节结构
        1.6.2 二重关联——小节结构
        1.6.3 三重关联——论述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联阅读视角与研究对象
    2.1 关联阅读视角的界定
        2.1.1 关联相关话题界定
        2.1.2 哲学上的关联性背景
    2.2 研究对象——卡洛·斯卡帕的设计作品
        2.2.1 卡洛·斯卡帕—职业经历
        2.2.2 卡洛·斯卡帕—设计作品
    2.3 关联设计特征与研究对象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缘由
        2.3.2 多重关联特征的提取与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与地方——斯卡帕作品中的地方关联设计特征
    3.1 斯卡帕所生活的地方环境
        3.1.1 地理环境
        3.1.2 文化环境
    3.2 斯卡帕作品中的地方关联设计特征
        3.2.1 地理环境关联设计特征
        3.2.2 文化环境关联设计特征
    3.3 奎里尼·斯坦帕尼亚基金会——水的回应
        3.3.1 进入方式
        3.3.2 室内细部
        3.3.3 庭院水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与更新——斯卡帕改造建筑中的时间关联设计特征
    4.1 历史建筑更新的主题与线索——时间
        4.1.1 时间——联系过去、现在与将来
        4.1.2 历史建筑的时间价值
    4.2 斯卡帕的历史建筑改造观
        4.2.1 时间信息的明辨与提炼
        4.2.2 新旧关系的真实表达
        4.2.3 斯卡帕的博物馆建筑改造
    4.3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改造——时间对话
        4.3.1 层叠的时间——改造过程
        4.3.2 对话的时间——过渡与高潮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展物与观看——斯卡帕展陈空间中的关联设计特征
    5.1 展物、空间、观看
        5.2.1 展物
        5.2.2 空间
        5.2.3 观看
    5.2 斯卡帕展陈作品中的展物、空间与观看
        5.2.1 高度、角度与观看(视线关联)
        5.2.2 肌理、质感与触摸(触觉关联)
        5.2.3 光的营造与感知(知觉关联)
        5.2.4 运动路径与体验(身体关联)
    5.3 奥利维蒂打字机展示商店——路径与视线
        5.3.1 路径与体验
        5.3.2 视线控制与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材料与构件——斯卡帕建造节点中的关联设计特征
    6.1 材料构件的分离与并置
        6.1.1 复杂语境下的“断片”表象
    6.2 .从不同类型构件看建造节点
    6.3 建造节点的关联设计特征
        6.3.1 节点是断片的汇聚
        6.3.2 “表现性”意图的关联呈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多重关联设计价值思考与实践
    7.1 多重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1 地方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2 时间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3 展物与观看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4 材料与构件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2 多重关联设计实践延伸——以惠新西街小关公园为例
        7.2.1 设计背景
        7.2.2 设计前的多层关联思考
        7.2.3 设计中的多层关联策略
    7.3 反思与期冀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设计成果
致谢

(4)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本文相关的概念
    三、既往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
第一章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政治经济前提
        一、清朝的对外政策与贸易状况
        二、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组织与外销画的出现
    第二节 清代外销画出现的文化艺术前提
        一、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清宫廷绘画
        二、专业艺术领域的西洋风绘画
        (一)江南西洋风画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
第二章 中国南方口岸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画室与主要创作的形式
        一、外销画生产的过程
        二、南方口岸外销画创作的形式
    第二节 南方口岸外销画的体裁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外销动植物画
        四、肖像画
第三章 俄罗斯收藏的中国外销画出现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十八——十九世纪的俄中贸易状况对外销画传播的影响
        一、俄中陆地的贸易与对俄中艺术交流的影响
        (一)俄中贸易商队
        (二)恰克图与买卖城:十八——十九世纪俄中艺术互动空间
        二、俄中在广州的海洋贸易的情况
        (一)在俄罗斯收藏的最初清代外销画册
    第二节 俄中在艺术领域互动的发端
        一、清代中国艺术品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二、十八世纪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风对外销画在俄罗斯的收藏出现的影响
        三、清代外销画在俄罗斯收藏的出现
第四章 俄罗斯收藏的北京外销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北京外销画的起源
        一、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对北京外销画发展的影响
        二、北京外销画的画家与创作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收藏的外销画的种类
        一、风俗画
        二、风景画
        三、动植物画
        四、肖像与人物画
第五章 外销画在俄中艺术交流中的特别贡献
    第一节 俄罗斯美术中中国现实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外销画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影响
        一、外销画对在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二、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的画家
        (一)A.M.列加舍夫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第一位职业艺术家
        (二)第十二届——第十四届俄罗斯东正教使团的艺术家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外销绘画对俄罗斯艺术的间接影响
        一、中国外销画对俄罗斯收藏年画出现的影响
        二、俄罗斯艺术中的中国形象的转变:从外销画中的现实形象到先锋派中的象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相关研究
        1.3.1 哲学层面的研究
        1.3.2 电影建筑与建筑影像传播的研究
        1.3.3 思维、影像与建筑间联系的探索
2.语言、建筑与影像记录
    2.1 “影像”及“建筑影像”的涵盖
    2.2 建筑的原生影像与次生影像
    2.3 被记录和转译的建筑
3.建筑影像与机械复制
    3.1 机械复制时代的开启
    3.2 动态影像——“这一段”的影像呈现
    3.3 声音记录及“超文本”影像
    3.4 建筑影像是维系建筑记忆的重要途径
    3.5 建筑影像的标志性意义及其纪念碑性
4.哲学思维与建筑影像
    4.1 建筑影像、想象与空指谓建筑
    4.2 以影像思维创作的逻辑图像
    4.3 思维的摄影机机制与思维投影
    4.4 建筑的共时性影像和历时性影像
5.建筑影像空间与影像呈现
    5.1 建筑空间及其影像空间
    5.2 建筑影像的表皮与影像特性
    5.3 在影像中“视为等同”
    5.4 影像技术的演进与影像修改
6.“未建成”与影像建筑
    6.1 建筑之“未建成”——机械生成作为原生影像
    6.2 影视领域的影像建筑实践
    6.3 影视城与影像建筑
    6.4 电子游戏与影像建筑
    6.5 线性与非线性——从影像建筑到建筑实体
7.建筑影像及影像建筑实践
    7.1 建筑影像的拟仿
    7.2 “被动给予”与“主动获取”的建筑影像
    7.3 方兴未艾的影像建筑
8.建筑影像学与影像建筑学的提出——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胶东海草房适宜技术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适宜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2.1 适宜技术理论
        2.1.1 适宜技术概念解释
        2.1.2 适宜技术建筑研究内容
    2.2 “适宜技术”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适宜技术”发展与实践
        2.2.2 国内“适宜技术”发展与实践
    2.3 关于传统民居适宜技术更新的实践案例分析
        2.3.1 厦门厢语香苑民宿
        2.3.2 山东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本章小结
3 胶东海草房现状分析
    3.1 海草房现状调研
        3.1.1 小西村
        3.1.2 东楮岛村
        3.1.3 东墩村
        3.1.4 烟墩角村
    3.2 存在问题及原因
    3.3 保护动态
    本章小结
4 胶东海草房传统技术研究
    4.1 海草房的历史发展
    4.2 传统海草房建造工序
        4.2.1 选址营基
        4.2.2 砌造墙体
        4.2.3 安装屋架
        4.2.4 苫造屋顶
    4.3 传统海草房平面布局
    本章小结
5 胶东海草房适宜技术策略
    5.1 材料、技术方面的策略
        5.1.1 传统技术改进
        5.1.2 建筑环境优化
        5.1.3 采用节能技术
    5.2 经济、生活方面的策略
        5.2.1 空间再利用与改进
        5.2.2 采用低技术手段
        5.2.3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
    5.3 文化、历史方面的策略
        5.3.1 固定特征因素的表达
        5.3.2 非固定特征因素的表达
        5.3.3 地方风格创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拉斯金生平的传记类研究
        1.2.2 关于拉斯金艺术思想的研究
        1.2.3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以拉斯金思想与影响为主题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2.约翰·拉斯金的工作生涯脉络剖析
    2.1 拉斯金的工作生涯划分
        2.1.1 拉斯金的工作生涯概述
        2.1.2 工作生涯的阶段划分
    2.2 拉斯金所处时代的背景综述
    2.3 工业时代背景下社会剧变对拉斯金工作的影响
        2.3.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3.2 拉斯金工作的中期阶段(1842-1860 年)
        2.3.3 拉斯金工作的后期阶段(1860-1900 年)
    2.4 新旧时代交替背景下的艺术理论发展与拉斯金的艺术理论
        2.4.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4.2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中期阶段(1842-1860 年)
        2.4.3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后期阶段(1860-1900 年)
    2.5 19 世纪前后的建筑潮流及建筑理论发展
        2.5.1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早期阶段(1819-1842 年)
        2.5.2 拉斯金工作生涯的中期与后期阶段(1842-1860 年与1860-1900 年)
    2.6 本章小结
3.约翰·拉斯金的建筑思想
    3.1 拉斯金建筑思想体系认知
        3.1.1 拉斯金与普金建筑思想中对待宗教因素的异同
        3.1.2 类比人之品德的道德说教建筑评价方式
        3.1.3 自然主义的装饰方法与装饰主题
        3.1.4 强调建筑中手工艺因素的价值
        3.1.5 拉斯金“反修复”式的建筑遗产保护思想
    3.2 对拉斯金功能主义思想的考察
        3.2.1 对“功能主义”概念的界定
        3.2.2 对建筑“功能”概念的肯定和拉斯金的建筑分类
        3.2.3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3.2.4 好的建筑是健康社会关系的反映
        3.2.5 辩证观点下的功能主义思想
    3.3 对拉斯金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的考察
        3.3.1 对“材料理性主义”的概念界定
        3.3.2 建筑的两种美德:力与美
        3.3.3 建筑结构中的三种欺诈
        3.3.4 以材料和真实性为评判标准的建筑评判方式
        3.3.5 基于材料理性主义的哥特复兴建筑思想
    3.4 本章小结
4. “功能主义思想”与“材料理性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1 拉斯金建筑思想在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中的影响
        4.1.1 现代建筑理论发展中的代表思想举例
        4.1.2 对“功能主义”和“材料理性主义”的再认识
        4.1.3 对单纯的“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的批判
        4.1.4 拉斯金建筑理论对“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
        4.1.5 拉斯金“材料理性主义”之于巴黎美术学院建筑理性精神的“承上”关系
        4.1.6 拉斯金“功能主义”之于新艺术、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启下”关系
    4.2 拉斯金建筑思想在现代建筑实践发展中的影响
        4.2.1 指导与启发
        4.2.2 萃取与整合
        4.2.3 批判与延伸
5.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表目录及出处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晶玻璃概述
        1.1.1 微晶玻璃的特点与分类
        1.1.2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1.3 微晶玻璃的发展与应用
    1.2 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现状
        1.2.1 工业固废来源与利用现状
        1.2.2 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的历史和现状
        1.2.3 常见可用于制备微晶玻璃的工业固废的成分特点
    1.3 工业固废化学组成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3.1 工业固废中主要组分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3.2 工业固废中次要组分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微晶玻璃制备与实验方法
3 MgO对微晶玻璃晶相类型与烧结行为以及性能的影响机制
    3.1 MgO对Ca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晶相类型的改变
    3.2 加入MgO后硅灰石型微晶玻璃的析晶动力学
    3.3 含MgO硅灰石型微晶玻璃的烧结行为研究
    3.4 晶相类型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4 CaF_2在透辉石型微晶玻璃中的作用
    4.1 CaF_2对析晶动力学与玻璃结构的影响
    4.2 CaF_2对等温烧结协同晶化的影响
    4.3 CaF_2对非等温烧结协同晶化的影响
    4.4 CaO-MgO-Al_2O_3-SiO_2-CaF_2微晶玻璃的性能与工艺参数优化
    4.6 小结
5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硅灰石和透辉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1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硅灰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2 CaO-Al_2O_3-SiO_2-Fe_2O_3系微晶玻璃的性能分析
    5.3 Fe_2O_3对微晶玻璃中透辉石析出行为的影响
    5.4 CaO-MgO-Al_2O_3-SiO_2-Fe_2O_3系微晶玻璃的性能分析
    5.5 小结
6 协同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微晶玻璃
    6.1 Fe_2O_3对含氟硅灰石型微晶玻璃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6.2 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硅灰石型微晶玻璃
    6.3 利用高炉渣、萤石尾矿和青石粉制备透辉石型微晶玻璃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的发展和意义
        1.1.2 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
        1.1.3 建筑遮阳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对遮阳的要求
        1.2.2 建筑遮阳性能研究方法
        1.2.3 不同气候区建筑外百叶遮阳效果
        1.2.4 外百叶遮阳适用性综合评价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外百叶遮阳理论模型
    2.1 太阳辐射理论
        2.1.1 太阳空间位置计算
        2.1.2 建筑物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计算
    2.2 外百叶遮阳理论
        2.2.1 太阳直射辐射计算
        2.2.2 太阳散射辐射计算
    2.3 安装间距对外百叶遮阳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分析
        2.3.1 考虑安装间距的反向直射辐射模型
        2.3.2 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影响的评价指标
        2.3.3 不同参数下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分析
        2.3.4 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结论
    2.4 外百叶遮阳系统能量守恒方程
    2.5 外窗系统太阳能总透射比
    2.6 本章小结
3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性能实验研究
    3.1 测试目的与原理
        3.1.1 测试目的
        3.1.2 焓差法
        3.1.3 图像亮度测量法
    3.2 测试方法
        3.2.1 测试对象
        3.2.2 测试工况与测试仪器
        3.2.3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3.3 测试不确定度分析
    3.4 测试结果分析
        3.4.1 室外太阳辐射
        3.4.2 外百叶遮阳的隔热效果
        3.4.3 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
        3.4.4 外百叶遮阳对天然采光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模拟研究
    4.1 EnergyPlus能耗模拟验证
    4.2 基准建筑模型
    4.3 典型城市选择
    4.4 能耗性能评价指标
    4.5 外百叶遮阳对近零能耗建筑冷负荷的影响分析
        4.5.1 近零能耗建筑基准冷负荷
        4.5.2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4.5.3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多参数耦合节能特性
        4.5.4 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总节能潜力
    4.6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能效分析
    4.7 外百叶遮阳对近零能耗建筑照明能耗的影响分析
        4.7.1 天然采光损失耗电量分析
        4.7.2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耦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参数优化设计与节能预测
    5.1 MC-AHP敏感性分析法
        5.1.1 E-FAST方法
        5.1.2 相关系数法
        5.1.3 参数归一化方法
    5.2 参数选择与取值范围确定
    5.3 单类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3.1 气象参数
        5.3.2 建筑参数
        5.3.3 遮阳参数
    5.4 综合敏感性分析
        5.4.1 气象参数耦合建筑参数
        5.4.2 建筑参数耦合遮阳参数
        5.4.3 气象参数耦合遮阳参数
        5.4.4 气象参数、建筑参数和遮阳参数
    5.5 关键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5.1 百叶倾角和遮阳朝向
        5.5.2 窗墙比
        5.5.3 体型系数
    5.6 本章小结
6 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
    6.1 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
    6.2 基准冷负荷和入射太阳辐照度
    6.3 玻璃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6.4 外百叶遮阳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6.5 外百叶遮阳太阳辐射节能量占比
    6.6 本章小结
7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
    7.1 熵值法
    7.2 评价指标
    7.3 方案选择
    7.4 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
        7.4.1 节能性
        7.4.2 采光耗电性
        7.4.3 环境友好性
        7.4.4 经济适用性
        7.4.5 综合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一、海洋概念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影响21世纪建筑玻璃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耗模拟的太原市老旧医院住院楼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严若然.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D]. 秦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卡洛·斯卡帕作品中的多重关联设计特征研究[D]. 刘嘉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1(02)
  • [4]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外销画对中俄艺术交流形成影响研究[D]. 安娜(Tarasenko Anna).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从建筑影像学到影像建筑学 ——影像视角下的建筑思维研究[D]. 樊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胶东海草房适宜技术更新策略研究[D]. 杨霄.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约翰·拉斯金的功能主义思想和材料理性主义思想研究[D]. 迂狄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利用工业固废制备微晶玻璃过程中镁、铁和氟的影响[D]. 裴凤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9]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D]. 霍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21世纪影响建筑玻璃的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