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

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

一、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翟棒棒[1](2015)在《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步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日益增多的废弃产品对社会环境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同时生产产品消耗大量资源,废弃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实用、经济、环保的方法措施研究成为热点。本文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废旧汽车的拆解回收和拆解规划研究现状,在汽车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由于使用带来的汽车拆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产品部件实际不可拆卸性和经济性以选择经济有效的拆解模式。立足于汽车拆解试验,以桑塔纳轿车为例进行了汽车拆解回收流程分析,包括车况诊断、预处理、车身拆解、内饰拆解、总成拆解及剪切打包等主要工序,深入分析和研究了整个拆解过程及其对于辅助信息的需求。在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拆解量和投资总额约束下汽车拆解模式的决策模型,为报废汽车拆解回收投产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最后,开发了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原型,系统能够有效进行拆解车间物流管理,并以可视化界面指导各工位操作工人的操作。基于上述工作,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际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设计实现的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为废旧汽车拆解回收提供了一种能切实规范操作、提升运作效率、提高整体经济性的方案。

张杰[2](2015)在《基于精益生产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条件越来越苛刻,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一直是企业首要争取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各方面竞争优势趋于平衡,寻找新的赚取利润的突破口是当下企业长久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精益生产的引进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升值空间,在此基础上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是企业降低成本、增长利润的又一缕曙光。因而,基于精益生产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势在必行。注重质量成本控制为精益生产下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制造企业通过加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质量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质量成本的分解,达到对关键环节中总成本的控制。企业将质量成本控制思想融入到成本控制的整体议程上来,将在潜移默化中优化成本管理,为企业获得显着的成本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对基本理论以及对DFDN公司实际运行前后的数据分析印证了这一观点。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结合案例分析,在对国内外精益生产与质量成本控制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精益生产企业研究质量成本控制并制定出一套对精益生产企业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文章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精益生产和质量成本等相关理论发展状况以及对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进行的简要概述和介绍;第二部分则是对二者基本理论和相关体系的描述;前两个部分主要是用理论铺垫研究观点,精益生产本身是对传统生产的改进,通过精益生产可以更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这是其最显着的优势之一,而质量成本控制相对于传统成本控制则是对成本控制细化出来的又一分支,它为企业争取更大的成本空间提供了方向;第三部分是针对一般企业于当今社会中基于精益生产下的质量成本控制在意识、体系、信息、外部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五部分是通过案例印证研究观点,案例以制造业中的主导行业某以精益生产模式运营的车桥公司为例展开讨论,该企业在精益生产模式下,通过针对质量成本控制查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效果评价等基本程序论证了精益生产下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控制为企业带来效益提升,论证了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将精益生产与质量成本控制相结合,在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模式下,更加清晰明了的阐述了精益生产与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势和关系以及二者融合运用在现实企业中的效果。最后一部分是文章基于整体内容提出的研究结论和展望。

郑利双[3](2014)在《一种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单产量和总量均较高,但我国水稻机械化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很低。水稻种植机械化已成为我国水稻机械化发展睁‘瓶颈”,严重制约我国水稻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水稻栽植机械化方面研究较早,但主要集中对分插机构的研究,对水稻栽植机自走底盘的研究很少,成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现有的高速乘坐式水田栽植机大多依赖于进口,其价格昂贵,使大部分用户无法承受,国内个别仿制产品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其存在转弯半径大、壅泥堵塞及深泥脚水通过性差等问题,关键性部件依赖于进口,价格仍然高居不下。本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多功能农业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1BAD20B08)的子课题“水田轻型多功能底盘的研究与开发”。本文以一种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为研究对象,以车辆底盘设计理论和试验研究为依据,以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有限元法为分析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完成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与洋马RR850插秧机底盘理论对比分析。内容包括通过性对比分析、运动学对比分析以及动力性对比分析等。(2)完成试验研究。内容包括噪声试验、振动试验以及转弯半径试验等。(3)关键系统研究①设计一种机械式变速器。主要包括机械式变速器总体方案设计、离合器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基于有限元法的壳体结构分析等。②单边制动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确定了单边制动系统的路线图、制动主缸的设计以及角度传感器和车轮转速传感器的选型等。⑨减振降噪装置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降噪减振方案确定、消声器总体方案设计和主要参数的选择以及橡胶隔振垫的选型等。(4)完成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整机三维建模和样机性能分析。依据于现有资料,运用CATIA集成化应用软件,创建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三维模型;实物样机性能参数对比分析。(5)基于转向驱动桥的工程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对传动系统研究分析,计算壳体各部分受力情况;基于CATIA转向驱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其进行有限元模型计算与分析;将物理样机试验数据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使用柴油机为动力源,采用标准四轮驱动结构形式有较好的越埂性、动力性以及防下陷能力;机械式变速器使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的挡位利用率得到提高,并且具有插植功能;橡胶隔振垫与新型消声器能够很好的起到减振降噪效果;单边制动系统使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的转弯半径减小、操纵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得到提高,同时可以辅助刹车制动,提高了底盘的刹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综上所述,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优于洋马RR850插秧机底盘,且解决了转弯半径过大、壅泥堵塞及深泥脚水通过性差等问题。综上所述,新型水田栽植机已解决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存在转弯半径大、泥脚深水通过性差等方面问题,且在振动和噪声等方面优于洋马RR850插秧机底盘。

杨苑凌[4](2014)在《面向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质量门控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复杂机械产品最终的质量是由装配过程各道工序自身装配质量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因此,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质量缺陷就会随着装配过程的流转而传递,造成产品装配完成后经过测试才能发现质量缺陷从而进行返工,导致企业制造资源和经济的损失。为了解决复杂产品装配过程中有质量缺陷的在制品不断向下游工序流转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质量控制的质量门(Quality Gates, QG)控制体系。首先给出了质量门的定义和该体系的结构框架,并对框架的层次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通过甄别混联装配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和关键质量工序,建立了质量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门校验标准和质量门控制域,用以指导构建质量门控制体系;并根据产品的装配序列分析给出了质量门校验数据链的结构树模型,用以描述质量门校验数据的具体组成形式;利用面向对象Petri网构建了基于该数据链的质量门控制策略,以主锥总成装配过程中的选垫工序作为实例进行了验证,旨在及时发现装配过程中的缺陷品,通过现场解决减少返工成本。最后,以主减速器的装配过程为例,开发了质量门控制体系原型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验证该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刘长亮[5](2014)在《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动力学建模及误差建模》文中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已经融入到了人类社会。轮式移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主要分支,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如今,对于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大多数是其所承载的执行机构,而对移动平台特别是加入悬架后的轮式移动平台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针对轮式悬架移动平台进行研究,为其建立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误差模型并加以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一、分析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为轮式机器人引入悬架系统。利用D-H法则,以右前轮为例建立了移动平台轮心的运动学模型,研究质心位姿与车轮中心位姿之间的变化关系;对轮式移动平台从直线运动、顺时针旋转运动和逆时针旋转运动三个方面分析其运动形式,并列出运动方程。二、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为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建立了四分之一车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然后进一步的建立了半车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得出相对应的动力学方程。三、对本文所建立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对各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仿真,包括平台质心的垂直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平台整体的角度(侧倾角和俯仰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变量进行跟踪,得出时域响应曲线。对比仿真曲线的平滑性,分析在加入悬架前后的轮式移动平台的稳定性。得出悬架加入的必要性以及本文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四、对影响轮式悬架移动平台的误差进行归类与分析,分别建立了轮式悬架移动平台的静态误差模型和动态误差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对所建立模型仿真与分析,得出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

余先照[6](2012)在《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后桥是汽车传动系的重要部件,其轴端法兰的焊接质量关系到汽车行车安全及整车性能。文中在对汽车后桥法兰的焊接加工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焊接机床的功能特点,设计出了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加工环境要求在一定压力的CO2保护下进行,主要应用于汽车后桥两端法兰的焊接,也可用于其他两端对称圆弧面焊缝的焊接。该机床采用双工位布置,生产节拍高;变位机结构紧凑;气体增压系统使用方便、维护简单;采用伺服控制反馈系统,其控制精确高,焊接稳定和焊接质量好;系统设计时应用PLC数字化控制,从而降低了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改善了工人劳动强度及在有害气体作用下的工作环境。文中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焊接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汽车后桥的焊接加工工艺,详细介绍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方案的制定、工作原理、机床结构设计、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程序的编写及机床的安装与调试。该机床同时完成双工位的焊接加工,且加工零件类型多样,满足汽车后桥焊接生产工艺要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焊缝质量。

高红花[7](2011)在《基于精益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质量成本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部分,它包括确保满意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时所遭受的有形与无形损失。也就是说,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根据现代精益生产理论,利润等于销售价格减成本,同样价格下,成本越高则利润越低,在当前国内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质量成本的控制已成为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衡阳风顺车桥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该企业的现有质量问题出发,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提出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阐述了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方法。产品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人、机、料、法、环、测等因素有关,在现有的质量水平的情况下控制质量成本主要是控制质量失效成本,减少失效和废品是控制质量成本的主要措施。故此,本文重点在于质量失效成本的控制方法。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框架。综述精益生产及质量控制成本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分析了精益生产的特点及其优越性,论述了其理论体系中的精益思想,为质量成本控制打下“精益”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根据企业现状提出建立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并从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的构成以及质量成本分析;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如从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成本控制;持续改善等方面详细阐述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方法。第三章,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实例说明。如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现场管理改善(如5S管理、标准作业、SPC、MSA),产品开发阶段质量策划,并行工程,多功能小组等,持续改善QC小组等。第四章,通过2008年与2009年质量分析及成本数据比较,验证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黄锦华[8](2010)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文中指出当前的中国已被普遍认为是新兴的“世界工厂”,许多产品上都出现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然而“在”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由”中国制造。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研究不难发现,当本土企业仍严重依赖于国外投资者的技术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不真实的。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跨国汽车公司及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受到不同时期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影响,选择了合资与自主创新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显现的生命力也不同。因此,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透过治理的视角,旨在回答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汽车企业应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作为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涉及全球范围内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当全球价值链理论用于分析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以及不同价值链之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时,它只是一种描述性的结构,为研究数据的产生提供一个启发性的框架;当它用于解释全球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以及确定缓解不平等趋势的政策杠杆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因此,全球价值链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Kaplinsky and Morris,2001),被广泛用于分析全球价值产业转移、利润分配、产业升级、产业集群、产业政策、扶贫就业等全球化下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全球价值链理论从产业视角重点研究治理和升级问题。升级是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概念,即通过获取技术能力和市场联系,以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并转移到更高价值的活动。而治理则是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概念,指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协调,它强调价值链中权力关系及其形成和使用该权力的机构,是讨论升级策略的前提。在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中,总有某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产、物流和分销的组织过程,这些主导企业通过它们构建的治理结构制定各种重要决策,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市场准入与活动范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装配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相应发生变化,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由此重新解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一方面因此获得了进入全球汽车生产体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遇到阻碍价值链升级的困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不同产业政策所驱动,并受全球化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合资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经济发展的内生模型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FDI会为本土企业带来技术溢出,然而,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在嵌入由跨国汽车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后,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能力,在全球市场上获取技术优势仍非常困难,面临着溢出拦截。自主创新企业构建了由自己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在核心技术、营销、物流及风险资本等高级要素发展能力的培育上,仍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只能以二级或三级供应商的身份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升级应以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更为基础,从企业、协会和政府三个层面进行努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梳理了全球价值链治理及升级的相关研究,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第三章探讨了汽车产业全球化生产格局的特征、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中国汽车企业合资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的形成过程,然后用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对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第五、第六章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通过跨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分别探讨了中国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的升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汽车产业升级应重点把握汽车全球价值链的零部件供应与研发环节。从价值链的附加值构成比例中可看出汽车零部件环节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品研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汽车制造商才能对零部件进行统筹组装,考虑到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而从财务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研发环节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制造环节的投入产出比。因此,无论是通过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研发环节都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掌控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意味着能够拥有竞争优势,同时也代表了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其次,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影响着知识的传递,进而影响升级。知识转移和升级主要受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链上主导企业的战略等制度设置的影响,它们决定了知识流动和升级的速度与方向。企业获取能力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自身的积累和提高;也可以是在全球价值链上通过出口进行学习以及FDI的溢出效应等方式获得升级。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需要重点提高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汽车产业中,产品开发是联结技术和市场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产品开发(即整车开发),汽车企业才能吸收、改进和应用大量相关技术。也就是说,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技术扩散一定会发生,但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并非是必然、自动、线性和没有成本的。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最主要取决于中国汽车企业为提升本土技术能力所做的努力。最后,全球价值链升级并不一定遵循某种既定的路径,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中国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升级困境与策略选择也不相同。事实上,无论是选择哪种发展模式都会遇到升级的阻碍或困境,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升级策略选择。在自主创新模式下,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能否在发展初期依靠本土市场所提供的空间来培育难以简单模仿复制、高进入壁垒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等高级要素发展能力,成为其能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价值链的核心要素,这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市场的“保护”策略。而在合资模式下,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在俘获型治理关系中的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得到印证,功能升级比较困难,但通过日益明晰的专业化生产与劳动分工,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类产品生产的专业制造商,满足汽车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需要。

李敏[9](2010)在《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吸取了演化经济学的思想,运用融合了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问题。结合“耗散结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随机涨落”、“超循环模式”、“渐变与突变”、“混沌与分形”等理论,分析了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并通过技术变迁、制度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分析了系统演化的内外动力。总之,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复杂性和演化性,是一个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阶段分析与混沌性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系统的整体特征、主要结构以及环境:在整体特征部分,对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及子系统构成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符合logistic方程的S型演化特征,目前处于系统演化的起飞阶段;在主要结构部分,通过对产品结构分解,分析了S型演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指出该系统符合结构分形规律,同时,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分析了系统演化的主导力量和组织基础;在环境分析部分分别就自然环境、供需环境和相关产业方面进行了分析。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具有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其S型演化过程符合状态分形规律,本文将其演化过程划分为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封闭阶段、系统升级阶段、系统复杂化阶段和系统开放化阶段,分别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系统演化机制与动力,并总结出每一阶段的系统动力图,分析了每一阶段的主要正负反馈回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系统逐渐复杂化和开放化的趋势、演化过程中发生的“路径依赖”与“锁定”……并得出结论与启示: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在演化的每一阶段都会出现特有的问题,顺应系统演化规律的制度和技术变迁会为系统的演化起到促进作用,而静止的、片面的制度和技术安排只能阻碍系统的健康演化与可持续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指出要树立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并在系统的开放性、可持续性、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产业政策。

许树辉[10](2009)在《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市场机遇和竞争压力,使得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模式成为当前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因此,站在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层面上研究企业空间组织问题,对于越来越融入全球化网络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供应链竞争取代单个企业竞争为前提,以企业内部研发、采购、生产、组装、销售和企业外部一、二级供应商作为研究范围,沿着供应链区位嵌入----供应链本地化----供应链全球化的成长轨迹,展开企业空间组织研究。全文分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主要从供应链嵌入视角尝试构建企业空间组织的理论框架;实证部分包括第六和第七章,以汽车制造企业及其在广州布局的日本丰田企业作为案例,研究汽车制造企业的空间组织,验证理论假设,得出结论。第一章,根据国内外发展现实、以及已有相关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第二章,在回顾总结企业空间组织以及供应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梳理供应链在不同时代的组织形态及其特征,进而提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研究的供应链嵌入视角架构。第三章,在论述企业区位选择的传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嵌入视角下的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其战略导向。第四章,根据原子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供应链区位嵌入及其供应链本地化的特征归纳,分析企业供应链由本地化走向集群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以及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基本类型。第五章,根据企业全球战略驱动下企业空间组织由封闭的本地化集群走向开放的全球化网络过程,研究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分工、空间结构及其网络治理。第六章,作为实证研究之一,以欧、美、同汽车制造业集群为例,分析汽车制造业由供应链本地化集群走向全球化、并最终在全球形成“多核式供应链网络”的空间扩张轨迹,探讨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中的企业分工与治理模式。第七章,作为实证研究之二,对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由局部嵌入到逐步深度嵌入中国市场的历程进行梳理,分析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其在华供应链空间组织的本地化集群趋势。进一步,以丰田公司作为个案,分析其布局、嵌入广州的动力因素、在广东省域内的供应链空间组织模式、对地方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其供应链走向全球化的成长路径。第八章,作为全文的“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以及后续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的内容。通过理论部分的探索,从中发现:企业区位嵌入开始于供应链的节点嵌入,本地化组织是企业供应链集群的基础,企业由供应链本地化集群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是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新兴市场上的复制与衍生过程。企业空间扩张的最高组织形态——全球供应链网络,是基于供应链节点、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以及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之间的供应链联结而成的网络。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演变为供应链竞争的当今时代,随着供应链关键要素(如领导企业)区位嵌入及其空间组织的进一步拓展,企业供应链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具体表现为由点(供应链试嵌入)→线(供应链局部嵌入)→集群(供应链深度嵌入、供应链本地化)→网络(供应链区域化、供应链全球化)的递进过程。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发现:在汽车制造企业区位嵌入过程中,供应链集聚因素起到重要作用,领导企业跨区域投资的成功示范最终导致其原有供应链中的一、二级供应商和竞争性企业的跟随性嵌入,并催生了本地供应商的大量涌现,由此,一个供应链本地化集群会伴随领导企业(或其子公司)的区位嵌入而逐渐形成和成长。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采用的是一种依赖于母国已构建的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海外市场衍生出若干新的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空间扩张模式。这一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在当地区域市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与其母国集群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供应链联系。因此,跨国汽车公司空间组织,就是以其母国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及其在海外衍生出来的若干个集群作为基本框架,并由众多供应链节点作为构成要素的供应链联结网络。

二、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汽车拆解规划研究现状
        1.3.1 拆卸计划研究
        1.3.2 拆解过程管理
        1.3.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本论文内容和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艺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汽车拆解分析
        2.1.1 汽车结构
        2.1.2 车况不确定性分析
        2.1.3 拆解模式的选择
    2.2 废旧汽车拆解回收
        2.2.1 废旧汽车车况预诊断
        2.2.2 汽车预处理及拆解处理流程
    2.3 废旧汽车拆解装备优化配置研究
        2.3.1 汽车拆解装备配置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2.3.2 粒子群算法优化方法
        2.3.3 实例应用
    2.4 汽车拆解工艺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设计
    3.1 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1.1 系统总体方案
        3.1.2 拆解线工艺管理模块
        3.1.3 拆解线生产控制模块
    3.2 数据库设计
        3.2.1 概念结构
        3.2.2 概念结构设计
        3.2.3 逻辑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原型的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系统的实现与运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基于精益生产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精益生产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 质量成本控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3 精益生产下质量成本控制相关文献
        1.1.4 文献评价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主要创新点
    1.3 技术路线
2 基本理论
    2.1 精益生产的有关理论
    2.2 质量成本控制的有关理论
        2.2.1 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控制的含义
        2.2.2 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意义
        2.2.3 质量成本控制的程序
    2.3 精益生产下质量成本与传统质量成本的区别
        2.3.1 产品设计阶段的区别
        2.3.2 产品生产阶段的区别
        2.3.3 产品销售阶段的区别
        2.3.4 精益生产下质量成本管理与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的对比分析
    2.4 精益生产下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2.4.1 精益生产下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构建基础
        2.4.2 精益生产下的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
        2.4.3 精益生产下的质量成本控制的原则
        2.4.4 精益生产下质量成本的核算
        2.4.5 精益生产下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程序
3 精益生产下质量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3.2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缺乏健全性
    3.3 质量成本信息不完整
    3.4 外部质量管理监管体系不完善
    3.5 精益生产与质量成本控制衔接不紧密
4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案例分析---以DFDN公司为例
    4.1 DFDN企业背景介绍
    4.2 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4.3 企业质量状况分析
    4.4 针对DFDN公司质量成本采取的措施
        4.4.1 坚持精益生产模式为前提
        4.4.2 明确基于精益生产的质量成本目标计划职责
        4.4.3 针对精益生产下产品质量形成各阶段质量成本进行控制
        4.4.4 采取质量公关QC小组及坚持持续改善
    4.5 质量成本控制效果评价
        4.5.1 机加线质量分析
        4.5.2 冲压线质量分析
        4.5.3 焊接线质量分析
        4.5.4 外购件质量分析
        4.5.5 售后反馈质量问题分析
    4.6 年度数据对比
    4.7 DFDN公司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4.8 针对DFDN质量成本控制问题的措施
    4.9 案例启示
5 完善精益生产下质量成本控制的措施
    5.1 加强对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培训
    5.2 构建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5.3 加强质量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
    5.4 完善质量管理的外部监管体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可借鉴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一种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技术指标及预期成果
        1.5.1 技术指标
        1.5.2 预期成果
2 技术方案与理论分析
    2.1 技术方案
    2.2 通过性分析
        2.2.1 通过性几何参数
        2.2.2 防沉陷能力分析
        2.2.3 牵引通过性分析
        2.2.4 间隙失效分析
        2.2.5 越埂性分析
        2.2.6 小结
    2.3 运动学分析
    2.4 动力学分析
    2.5 小结
3 机械式变速器设计
    3.1 变速器类型选定
        3.1.1 变速器的功用与类型
        3.1.2 变速器选型
    3.2 机械式变速器设计
        3.2.1 设计方案
        3.2.2 变速器的组合方案分析
        3.2.3 传动比的确定
        3.2.4 零部件结构方案分析
        3.2.5 变数器的操纵机构方案
        3.2.6 变速器主要参数选择
    3.3 离合器设计
        3.3.1 概述
        3.3.2 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
        3.3.3 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
        3.3.4 参数校核
        3.3.5 离合器壳设计
        3.3.6 操纵机构设计
    3.4 校核与载荷分析
        3.4.1 齿轮强度校核
        3.4.2 轴强度和刚度校核
        3.4.3 载荷分析
    3.5 壳体有限元结构分析
        3.5.1 概述
        3.5.2 壳体的有限元分析
        3.5.3 结果分析与讨
    3.6 小结
4 单边制动系统
    4.1 概述
    4.2 总体设计方案
    4.3 制动主缸设计
        4.3.1 设计方案确立
        4.3.2 关键部件的设计
    4.4 传感器选型
        4.4.1 角度传感器选型
        4.4.2 转速传感器选型
    4.5 小结
5 减振降噪设计
    5.1 概述
    5.2 新型消声器设计
        5.2.1 消声器选型
        5.2.2 设计要求
        5.2.3 设计方案
    5.3 橡胶隔振垫选型
    5.4 小结
6 样机三维建模与对比分析
    6.1 数字样机
        6.1.1 前桥部分装配
        6.1.2 后桥部分装配
        6.1.3 变速器部分装配
        6.1.4 转向操纵机构装配
        6.1.5 发动机部分装配
        6.1.6 机架部分装配
        6.1.7 乘坐部分
        6.1.8 总体装配
    6.2 实物样机
    6.3 小结
7 样机试制与测试
    7.1 转向驱动桥的工程结构分析与试验研究
        7.1.1 概述
        7.1.2 力学分析
        7.1.3 有限元分析
        7.1.4 样机试验
    7.2 整车测试
    7.3 样机试验
        7.3.1 噪声测量与分析
        7.3.2 振动测量与分析
        7.3.3 转弯半径测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面向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质量门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过程质量控制的产生、发展与内涵
        1.3.1 过程质量控制的产生和发展
        1.3.2 过程质量控制的内涵
    1.4 装配过程质量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质量门控制体系的构建
    2.1 引言
    2.2 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特点
    2.3 质量门控制体系架构
        2.3.1 质量门的定义
        2.3.2 质量门控制体系架构
        2.3.3 质量门控制体系特点
    2.4 质量门控制体系的构建
        2.4.1 质量门控制体系中构成元素的定义
        2.4.2 质量门校验标准
        2.4.2.1 产品的质量特性
        2.4.2.2 装配过程质量影响因素
        2.4.2.3 数据链格式同构化
        2.4.3 质量门控制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质量门控制体系的策略研究
    3.0 引言
    3.1 质量门控制策略
    3.2 基于装配过程的质量门校验数据链结构树建模
        3.2.1 相关定义
        3.2.2 质量门校验数据链结构树建模
    3.3 基于面向对象 Petri-Nets 的质量门控制策略
    3.4 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引言
    4.2 QGCS 系统概述
        4.2.1 系统开发的目标、原则以及特点
        4.2.2 主减总成装配线工艺流程概述
    4.3 QGCS 系统建模
        4.3.1 QGCS 系统概念模型
        4.3.2 QGCS 系统数据模型
    4.4 系统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5)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动力学建模及误差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和背景
    1.2 轮式移动机器人概述
        1.2.1 国外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发展
        1.2.2 国内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发展
    1.3 悬架系统概述
        1.3.1 国外悬架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3.2 国内悬架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4 机器人误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静态误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动态误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轮式移动平台悬架系统及运动学分析
    2.1 引言
    2.2 轮式移动机器人的悬架系统
        2.2.1 悬架系统的组成
        2.2.2 悬架系统的分类
        2.2.3 悬架系统的发展趋势
    2.3 轮式移动平台运动学分析
        2.3.1 齐次变化理论基础
        2.3.2 车轮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3.3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四分之一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的简化
        3.2.2 四分之一车动力学方程
    3.3 半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的简化
        3.3.2 半车动力学方程
    3.4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4.1 模型的简化
        3.4.2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的动力学方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Matlab 的轮式悬架移动平台仿真
    4.1 引言
    4.2 路面输入仿真结果
    4.3 四分之一车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4.4 半车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4.5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误差模型的建立
    5.1 引言
    5.2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的静态误差模型
        5.2.1 建立静态误差模型的方法
        5.2.2 静态误差模型的建立
        5.2.3 静态误差影响度分析
    5.3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的动态误差模型
        5.3.1 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受力分析与简化
        5.3.2 动态误差模型的建立
        5.3.3 动态误差影响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焊接自动化与焊接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1.1.1 焊接自动化技术
        1.1.2 焊接过程控制技术
    1.2 PLC 在焊接自动化中的应用
        1.2.1 PLC 工作基本原理
        1.2.2 PLC 在焊接自动化中的应用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2.1 汽车后桥机械结构特点
    2.2 汽车后桥法兰焊接工艺分析
        2.2.1 焊接工艺分析
        2.2.2 焊接焊缝的要求
        2.2.3 性能要求
    2.3 焊接节拍分析
        2.3.1 生产制度
        2.3.2 生产节拍
    2.4 焊接机床总体方案的确定
        2.4.1 龙门式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
        2.4.2 卧式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
第三章 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结构设计
    3.1 焊接机床床身设计
        3.1.1 机床床身结构设计
        3.1.2 机床主轴的设计选择
    3.2 焊枪运动机构
        3.2.1 焊枪的选择
        3.2.2 送丝机构
        3.2.3 滚珠丝杠的确定
        3.2.4 减速机构及摆动头设计
        3.2.5 焊接电源
    3.3 气压传动系统
        3.3.1 气压传动系统组成
        3.3.2 气压元件的选择
    3.4 电气控制柜设计
第四章 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控制系统及其软、硬件设计
    4.1 机床控制系统所实现的功能要求
    4.2 电路设计
        4.2.1 主电路设计
        4.2.2 控制电路设计
        4.2.3 线路抗干扰设计
    4.3 伺服驱动系统
        4.3.1 焊枪摆动
        4.3.2 伺服驱动系统
    4.4 主轴控制
        4.4.1 主轴变频器选择
        4.4.2 主轴反馈编码器设计
    4.5 焊接机硬件设计
        4.5.1 S7-200 PLC 及其扩展模块
        4.5.2 PCM-3350 嵌入主板
    4.6 焊接机软件设计
        4.6.1 软件设计要求
        4.6.2 操作平台与编程语言
        4.6.3 各加工模块操作界面设计
第五章 焊接机床安装与调试
    5.1 焊接机床的安装
    5.2 焊接机床的调试
    5.3 焊接结果分析
        5.3.1 焊缝强度计算
        5.3.2 焊缝疲劳强度分析
        5.3.3 焊缝质量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精益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精益生产概述
        1.2.1 精益生产的历史背景
        1.2.2 精益生产的概念
        1.2.3 精益生产方式的生产经营特征
        1.2.4 实施精益生产的技术
    1.3 质量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1.3.1 质量的概念
        1.3.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1.3.3 质量管理体系
        1.3.4 质量成本控制概述
    1.4 精益生产及质量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4.1 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1.4.2 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1.5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局限性
    1.6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FSA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研究
    2.1 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2.1.1 企业现状
        2.1.2 FSA 企业存在的问题
    2.2 FSA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模型
    2.3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各方法阐述
        2.3.1 构建质量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2.3.2 控制产品质量形成的各阶段质量成本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SA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运行实例
    3.1 FSA 质量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
        3.1.1 质量成本目标计划职责确定
        3.1.2 FSA 质量成本核算
        3.1.3 FSA 质量成本分析和报告
        3.1.4 质量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程序
    3.2 产品质量形成的各阶段质量成本控制
        3.2.1 产品开发阶段质量成本控制
        3.2.2 FSA 制造过程质量成本控制措施
        3.2.3 FSA 采购过程质量成本控制
    3.3 质量攻关 QC 小组及持续改善
        3.3.1 持续改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SA 质量成本控制的效果评价
    4.1 FSA 公司 2008 年内部故障情况
        4.1.1 机加线质量分析
        4.1.2 冲压线质量分析
        4.1.3 焊接线质量分析
        4.1.4 外购件质量分析
        4.1.5 售后返馈质量问题分析
    4.2 FSA 质量改善措施
    4.3 年度数据对比
    4.4 质量成本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一、汽车产业
        二、汽车产业价值链
        三、汽车产业价值链治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分析框架
        二、理论拓展
        三、升级策略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
        一、治理的含义
        二、治理产生的原因
        三、治理的模式
        四、治理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五、简要评述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的理论溯源
        一、经济学领域的解释
        二、资源能力学说的观点
        三、其他相关的学说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第四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
        一、现有研究状况
        二、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主要趋势
        一、全球汽车产量的高速增长
        二、核心市场依然重要
        三、生产的区域整合日益增强
        四、国家与本土因素的影响继续存在
    第二节 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一、一种嵌套结构
        二、汽车产业中的全球价值链
    第三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解决企业间关系的难题
        一、主要汽车生产国治理模式的变革
        二、美国汽车产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革
    第四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一、全球汽车产业中装配商与供应商关系变化的表现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构
        三、零部件产业中的跟踪设计与跟踪采购
        四、日益重要的全球供应网络
        五、跟踪采购的局限性
        六、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1949年之前的"零起点"
        二、1949-1978年的中央计划经济时期
        三、1978-1994年的初步增长阶段
        四、1994-2004年的集中生产阶段
        五、2004年以后的高速增长阶段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判断
        一、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分析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判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汽车企业的升级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多案例分析
    第一节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回顾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标准及数量
        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案例企业的价值链治理与升级实践
        三、不同发展模式下汽车企业的升级困境与策略选择
    第四节 引申讨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治理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升级研究
    第一节 汽车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中国零部件企业升级
        一、汽车企业的配套体系与价值链治理模式
        二、汽车零部件特性与价值链治理模式
        三、不同治理模式下升级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基于治理模式变更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升级策略
        一、零部件企业能力的提高
        二、行业协会的辅助作用
        三、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证调研名单
附录二 课题调研(访谈)设计
附录三 典型中高级轿车(2.5-4.0L)零部件分类表
附录四 中国主要汽车总成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及产量统计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有关产业演化理论的评介
        1.1.2 有关汽车制造业演化的实证研究
        1.1.3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演化简况
    1.2 本论文的方法论基础——融合复杂系统科学的现代经济学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创新之处
        1.4.1 理论创新
        1.4.2 实证创新
    1.5 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
第2章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
    2.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基本特性
        2.1.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复杂性
        2.1.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性
    2.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内在演化机制与动力
        2.2.1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2.2.2 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动力
    2.3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Logistic 方程模型
        2.3.1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建立
        2.3.2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演化阶段分析
        2.3.3 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模型的混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概述
    3.1 系统的整体特征
        3.1.1 整体状态变量及成长速度分析
        3.1.2 子系统构成分析
    3.2 系统内的主要结构
        3.2.1 产品结构及主要产品分析
        3.2.2 产业组织及主导企业分析
    3.3 系统外的环境影响
        3.3.1 自然环境
        3.3.2 供需环境
        3.3.3 相关产业部门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的演化分析
    4.1 系统形成阶段的演化
        4.1.1 系统结构的形成
        4.1.2 内外作用下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4.1.3 制度先导下的系统初始演化
    4.2 系统封闭阶段的演化
        4.2.1 系统的封闭演化
        4.2.2 封闭系统的摸索与自我演化
        4.2.3 制度阻碍技术变迁下的系统封闭演化
    4.3 系统升级阶段的演化
        4.3.1 系统的升级
        4.3.2 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过度
        4.3.3 技术与制度协同变迁下的系统升级演化
    4.4 系统复杂化阶段的演化
        4.4.1 系统的复杂化
        4.4.2 系统内结构的完善
        4.4.3 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下的系统演化
    4.5 系统开放化阶段的演化
        4.5.1 系统的开放化
        4.5.2 系统内外协同与竞争关系的增强
        4.5.3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下的路径突破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分析
    5.1 树立产业政策制定的系统观、演化观
        5.1.1 以系统演化观来看待产业政策制定的边界
        5.1.2 产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对象的系统性
        5.1.3 产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对象的演化性
    5.2 制定优化产业系统演化的产业政策
        5.2.1 提高系统的开放性
        5.2.2 构建系统的可持续性
        5.2.3 创新系统内的产业组织
        5.2.4 完善系统内的产品结构
        5.2.5 鼓励汽车技术自主创新
        5.2.6 改进产业管理模式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及评析
    1.4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供应链嵌入的企业空间组织理论构建
    2.1 企业空间组织与供应链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2.2 不同时代的供应链及其组织形式
    2.3 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区位选择
    3.1 企业区位选择的传统影响因素
    3.2 供应链嵌入影响因素与企业区位选择
    3.3 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区位选择战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应链本地化与企业空间集聚
    4.1 从区位嵌入到供应链本地化
    4.2 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及其结构演化
    4.3 供应链本地化集群的驱动机制
    4.4 本节小结
第五章 供应链全球化与企业空间网络
    5.1 从本地化集群走向供应链全球化
    5.2 全球供应链网络空间组织
    5.3 全球供应链网络治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汽车制造业:从本地化集群到全球供应链网络
    6.1 汽车供应链本地化集群
    6.2 从本地化集群走向供应链全球化
    6.3 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的出现
    6.4 全球汽车供应链网络分工与治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跨国汽车公司:从区位嵌入到供应链本地化集群
    7.1 跨国汽车公司供应链嵌入中国
    7.2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供应链本地化集群
    7.3 从区位嵌入到供应链本地化集群:广州丰田案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汽车拆解工艺规划系统研究[D]. 翟棒棒. 苏州大学, 2015(06)
  • [2]基于精益生产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D]. 张杰. 贵州财经大学, 2015(04)
  • [3]一种新型水田栽植机底盘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郑利双.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8)
  • [4]面向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质量门控制体系研究[D]. 杨苑凌.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5]轮式悬架移动平台动力学建模及误差建模[D]. 刘长亮.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6]双工位数控焊接机床的设计与研究[D]. 余先照.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7]基于精益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研究[D]. 高红花. 湖南大学, 2011(03)
  • [8]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D]. 黄锦华. 武汉大学, 2010(05)
  • [9]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系统演化研究[D]. 李敏. 吉林大学, 2010(08)
  • [10]基于供应链嵌入视角的企业空间组织研究[D]. 许树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多功能柔性车桥装配线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