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变性淀粉在食品行业的最新应用

特种变性淀粉在食品行业的最新应用

一、特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21)在《基于蛋白质-酯化淀粉乳液构建辣椒红素/叶黄素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辣椒红素和叶黄素是两种重要的类胡萝卜素,颜色鲜艳、安全性高、具有极大的生物学功能优势。辣椒红素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类色素,在使用中不加以限量;叶黄素是存在于人眼视网膜黄斑区的主要色素。但由于结构中的多个共轭双键,导致水溶性和稳定性差,限制在工业上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材料(壁材)把气、液或固体材料(芯材)包覆成微小颗粒,可减少环境的干扰、减弱对机体的直接刺激、掩盖或延缓风味物质释放、提高芯材稳定性、转化为易处理的固体物质等功能。本研究用三种酯化改性方式(辛烯基琥珀酸酐、醋酸和柠檬酸酯化)处理淀粉,不同比例复配乳清蛋白和酪蛋白酸钠为乳化剂(蛋白质与酯化淀粉的比例分别为:10:0、9:1、7:3、5:5、3:7、1:9、0:10),制备水包油型的辣椒红素/叶黄素乳液,利用喷雾干燥技术构建微胶囊。研究调控蛋白质和淀粉酯组分比例对微胶囊微观结构、理化性质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为拓展辣椒红素/叶黄素在食品、生物、制药等工业上的应用,提高其他脂溶性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水分散性等提供参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单一改性淀粉做乳化剂乳化效果较差,水包油型乳液体系呈现出较大液滴和聚集体;大部分微胶囊颗粒表面较光滑,相对完整,改性淀粉含量高的微胶囊产品表面出现孔洞和破损,蛋白质含量高的体系中无明显裂纹或孔隙。(2)微胶囊得率最高可达82.18%,随着壁材中蛋白质含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分含量均低于应用在食品领域干粉的最大含水量值3.00%~4.00%,达到较低水平;辣椒红素和叶黄素经微胶囊化后,溶解度显着提高至49.71%以上,且随着壁材中改性淀粉含量的减少,溶解度逐渐增大;本研究中三种壁材浸润于水的时间长短:酪蛋白酸钠>改性淀粉>乳清蛋白;微胶囊中改性淀粉含量最高的产品负载率较低,蛋白质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微胶囊整体的负载率,改善包埋效果;负载率较高的微胶囊粉末产品的明度L*值也较高;辣椒红素微胶囊和叶黄素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60μm和1~180μm,壁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较小,d(4,3)和d(3,2)值较为接近;微胶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高于室温,在一般的贮存条件下可以保持较稳定状态,且蛋白质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微胶囊的热力学稳定性;乳液体系均是典型的非牛顿流体,稠度系数K(25°C)>K(50°C),流体指数n(25°C)<n(50°C)。(3)光照和高温均可显着影响辣椒红素和叶黄素微胶囊的稳定性。三种辣椒红素微胶囊中,以乳清蛋白复配OSA马铃薯淀粉构建形成的微胶囊的保留率较高,贮藏稳定性较好;在三种叶黄素微胶囊中,以酪蛋白酸钠和醋酸绿豆淀粉复合作为壁材的叶黄素微胶囊贮藏稳定性较好,贮藏15天后保留率较高。

邢福[2](2020)在《超声对粉条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甘薯淀粉和绿豆淀粉为原料,将甘薯淀粉和绿豆淀粉分别在一定的超声功率下进行处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的超声处理功率对未处理甘薯和绿豆淀粉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观察超声波是否会对淀粉产生机械化学作用,以试图生产出高质量的淀粉产品,并且进一步研究超声改性对甘薯淀粉粉条和绿豆淀粉粉条品质的影响。(1)研究不同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该试验的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功率达100 W后,结晶度从34.7%降低到33.0%,淀粉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平面平均直径增加,有序晶体区域逐渐被破坏,双螺旋结构变得疏松,水分子迁移速率增大,热稳定性和1047 cm-1/1022 cm-1比值下降,淀粉颗粒易于糊化(受力阶段)。经250 W超声处理后,淀粉颗粒的表面出现了凸起,热稳定性、糊化焓值和1047 cm-1/1022cm-1比值有所升高(聚集阶段)。经400-600 W超声处理后,淀粉颗粒严重变形且粘附的碎片增多,结晶度和热稳定性显着降低,打破双螺旋结构所需的能量减少(团聚阶段)。这些变化表明超声处理对未处理甘薯淀粉产生了显着的机械化学作用。超声波显着的提高了改性淀粉的质量,并通过机械化学原理揭示了其影响机理。(2)研究不同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该试验对绿豆淀粉进行了0 W、150 W、300 W、400 W和550 W的超声波处理。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功率达150 W后,改性绿豆淀粉结构疏松,结晶度从21.4%降低到19.8%,糊化焓从10.53±0.25(J/g)升高到11.27±0.67(J/g),淀粉颗粒的粒度增加,热稳定性降低,此外淀粉颗粒的水溶性、膨胀性和透光性都显着的增加(受力阶段)。经过300 W超声处理后,淀粉颗粒的结晶度有所增加,热分解速率降低(聚集阶段)。当超声处理功率增大至400-550 W淀粉颗粒的结晶度、热稳定性和糊化焓值显着降低,淀粉颗粒受损严重,粒径尺寸增加(团聚阶段)。因此,这些变化表明超声处理对未处理绿豆淀粉颗粒具有明显的机械化学作用。改性淀粉的质量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3)研究不同超声处理功率下甘薯淀粉粉条和绿豆淀粉粉条的品质影响。以断条率、透光率、感官评价为评定指标,以综合评分为依据,筛选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当超声处理功率达100 W,甘薯淀粉粉条的断条率最低,此刻的烹煮品质和感官品质最佳;当超声处理功率达150 W,绿豆淀粉粉条的断条率最低,此刻的烹煮品质和感官品质最佳。与未处理的粉条相比,处理后的粉条更加的顺滑透亮、口感细腻不黏牙、不易断条与糊汤、无污染、更节能。该研究为高质量改性淀粉的研究以及优良粉条的制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为扩大超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雪[3](2019)在《红烧海参汤汁增稠剂筛选及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化菜品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红烧海参作为一道传统名菜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作为传统菜品在制作时影响因素众多。将红烧海参开发为食品化菜品的关键在于红烧汤汁的研发,传统菜品的红烧汤汁一般存在冻融稳定性差、易老化等问题不适合长时间冷冻运输储藏。因此,本研究旨在以传统红烧海参菜品为基础,针对红烧海参产品的红烧汤汁包工艺及其增稠剂进行研究,使红烧海参菜品满足产品加工和冷冻运输需求,实现传统菜品食品化。本研究以传统方法制作的红烧汤汁稠度为标准,对10种常用变性淀粉进行筛选,筛选得到的五种变性淀粉及添加量分别为:3%马铃薯醋酸酯淀粉、4%木薯醋酸酯淀粉、4%羟丙基木薯淀粉、4.5%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5%玉米醋酸酯淀粉。再通过考察该五种变性淀粉以及普通木薯淀粉冻融前后稠度、透明度、外观状态以及析水率、老化率的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冻融前后淀粉微观结构变化,筛选得出冻融稳定性较好的变性淀粉作为红烧汤汁的增稠剂,结果表明,羟丙基木薯淀粉冻融稳定性最好但感官评分较低,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淀粉冻融稳定性较好且感官评分较高,综合比较将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淀粉作为红烧汤汁的增稠剂。为进一步提高汤汁的冻融稳定性,将黄原胶与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进行复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复配体系的最适添加量为2%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与0.2%黄原胶。测定单一淀粉体系和复配体系在冻融前后稠度、透明度、析水率、回生率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复配体系的冻融稳定性明显优于单一淀粉体系。调味料的添加量也会影响红烧汤汁的稳定性,由正交实验确定红烧汤汁主要调味料的最佳添加量为:5%冰糖、1%食盐和3%老抽。通过测定静态流变学、动态流变学、析水率、回生率等指标的变化,考察调味料对汤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5%冰糖、1%食盐的加入会提高红烧汤汁的流变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b淀粉相比于其他9种变性淀粉更适合作为红烧汤汁的增稠剂;黄原胶和木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淀粉组成的复配体系具有更好的冻融稳定性,同时加入5%冰糖和1%盐也会提高汤汁的稳定性。

岳书杭[4](2019)在《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米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之一,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面积大、产量高,是极具价值的生物资源。大米生产过程中,爆腰率高,产生大量碎米。这些碎米的结构、化学性质与完整大米无差别,但是利用率极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此外,每年还会产生大量的过期储备粮,这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米淀粉的理化性质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将大米淀粉进行变性,生产出具有优良品质的变性淀粉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大米淀粉为原料合成醋酸酯大米淀粉,研究大米淀粉改性前后的性质变化及应用,以期为大米淀粉后续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以大米淀粉(大米淀粉经次氯酸钠氧化为氧化淀粉)为原料,以Na2CO3和NaOH为碱化剂,无水乙醇为湿润剂,醋酸酐为乙酰化试剂,探讨了醋酸酯大米淀粉的有限溶剂法合成方法。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分析了醋酸酯大米淀粉的结构特征。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有限溶剂法合成醋酸酯大米淀粉最佳工艺条件:m(氧化淀粉):m(碱):V(醋酸酐):V(无水乙醇)=5:1:2.5:1.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5 h,m(Na2CO3):m(NaOH)=3:7,制备不同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的条件方程为:DS=-0.15386+0.20359A+0.074608B+0.11100C+0.10737D-0.08125AB+0.025625AC+0.03437AD+0.016BC-0.001875BD+0.0056CD-0.1412A2-0.036367B2-0.027717C2-0.049557D2。有限溶剂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取代度。FTIR结果表明,氧化淀粉经过乙酰化反应引入乙酰基。XRD和SEM结果表明,乙酰化反应对淀粉颗粒结构造成严重破坏,高取代度的醋酸酯淀粉具有无序的结晶结构。DSC和TGA结果表明,氧化淀粉经乙酰化反应后热稳定性降低,有利于醋酸酯淀粉的应用。通过对比醋酸酯淀粉(不同取代度和不同原料)的凝沉性、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流变性等性质,分析醋酸酯淀粉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大米淀粉经过乙酰化作用,能有效地降低凝沉性、糊化温度,提高糊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老化性、糊热稳定性、凝胶强度。不同原料醋酸酯淀粉的性质存在差异,木薯、大米原料的醋酸酯淀粉优于玉米。选取冻融稳定性较好的醋酸酯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和透明度、黏度较高的羧甲基淀粉进行复配使用,对比三种变性淀粉和复配变性淀粉的性质,研究其在面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复配变性淀粉可以综合各变性淀粉的优点,比单一变性淀粉的性质更加全面,其中1:2:1(醋酸酯大米淀粉:羧甲基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组表现最优异,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等性质优于其他组。在面团的应用研究中,添加复配变性淀粉可有效改善面团的持水性和质构特性,提高熟面坯的感官品质。复配变性淀粉添加量为5%7.5%时最适宜。

杨伟军[5](2016)在《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变性淀粉的很多性能均优于原淀粉,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可作为食品的乳化剂、增稠剂等。文章介绍了目前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刘相花[6](2016)在《山药淀粉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的成膜性》文中指出本文中以新鲜山药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碱法提取山药淀粉的最优条件为温度45℃、pH9.5、料液比1:11(w/v)、洗涤次数为7次。利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粒径分析仪、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技术手段观察山药原淀粉与山药化学改性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径分布、糊化性能、粘度。通过控制环氧丙烷、三偏磷酸钠(STMP)和三聚磷酸钠(STPP)添加量制备不同糊化温度、粘度和透明度的改性淀粉及复合改性淀粉;不同机械特性和透明度的淀粉膜。利用红外光谱(FTIR)验证山药淀粉与醚化剂、交联剂之间发生化学交互作用。通过观察山药淀粉化学改性前后的扫面电镜图,可看出山药淀粉改性后颗粒表面光滑出现明显的凸起,结构完整无明显裂痕出现。这可能是由于环氧丙烷、三偏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是比较温和的改性试剂。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得山药原淀粉颗粒的中位径变为22.98um,改性淀粉和复合改性淀粉粒径均大于原淀粉。这与扫面电镜图观察到的颗粒表面凸起相一致。X射线衍射检测山药原淀粉、改性淀粉和复合改性淀粉发现在6.3°处的衍射峰减弱且结晶类型与原淀粉相同均为C型,这说明改性主要发生在淀粉的非结晶区域。改性淀粉和复合改性淀粉的红外吸收波在1150cm-1的C-O,C-C和1000-11OOcm-1的P-O,P=O峰强度增加,说明淀粉发生改性。化学改性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粘度与改性试剂的种类和试剂添加量有关。山药原淀粉糊化温度和终粘度分别为79℃和5702 cP,且最终粘度明显高于玉米和小麦淀粉。复合改性淀粉HPC1、HPC2和改性淀粉HP的糊化温度和终粘度分别为75.1-70.4℃、99-496cP、75.9-69.2℃、523-4100cP、74.2-68.8℃和 4499-3624cP,均低于原淀粉。改性淀粉HP的峰值粘度高于原淀粉,复合改性淀粉HPC1和HPC2的终粘度低于原淀粉且随环氧丙烷的添加量增加而变大,糊化温度呈相反的趋势。化学改性淀粉颗粒表面有明显的凸起和凹陷。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抗拉强度与交联剂种类和添加量有关,环氧丙烷添加量为12%时淀粉膜表面和断面光滑、均匀、透明度高。环氧丙烷添加量为6%时,复合改性淀粉粘度分别为27cP和45cP不具有成膜性。

李暄[7](2011)在《木薯变性淀粉生产中主要污染细菌的检测与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广西生产木薯食用淀粉及变性淀粉的大型企业的木薯变性淀粉车间环境以及各环节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木薯变性淀粉车间空气中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属于解淀粉欧文氏菌,乳杆菌属,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其中优势菌是解淀粉欧文氏菌。各工艺段的微生物检测中,细菌在循环水和离心机粉工艺环节被大量检出,而高位槽中大量细菌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循环水带菌所致。优势菌是乳酸菌属。在确定了木薯变性淀粉生产车间以及生产过程各环节主要污染细菌的数量以及属种之后,利用HACCP体系对淀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控。首先对生产过程进行各环节菌落总数的危害进行了分析评估,确定了五个关键控制点:生产车间消毒、原料验收、原浆抑菌、稀释桶和高位槽、管道和浆桶杀菌,制定了相关的关键限制、监控程序和纠偏措施,从而为提高木薯变性淀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陈美荣,黄莉,关向阳[8](2010)在《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介绍了变性淀粉的发展概况和种类,阐述了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概述了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钟焕贵[9](2009)在《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是食品添加剂非常重要的成员,现有许多食品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相当数量和种类的加工食品若要进一步提高其感官品质和质量,都离不开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在其中的有效应用,对食品工艺技术的提高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都有着显着的推动作用。正因如此,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的研究和开发一直以来都是食品配料行业中十分活跃的领域,本文在此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预糊化变性淀粉与其它食品胶体的协同增效作用做了初步研究,并将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复配后应用于海绵蛋糕的生产当中,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有:1、通过对预糊化蜡质玉米变性淀粉、马铃薯变性淀粉和木薯变性淀粉等6种变性淀粉Brabender粘度曲线的分析、持水能力的分析、冻融稳定性的分析以及对6种变性淀粉糊照片的对比,得到的结论是预糊化己二酸交联醋酸酯化蜡质玉米变性淀粉PRCH20、预糊化磷酸盐交联醋酸酯化马铃薯变性淀粉PRPJ20和预糊化磷酸盐交联木薯变性淀粉T4的理化特性要优于其它3种变性淀粉;2、通过对4种食品胶体与3种变性淀粉进行复配,得到12种不同的复配体,对这12种复配体进行了Brabender粘度曲线的分析,持水能力的分析,冻融稳定性的分析,以及对12种食品胶体淀粉糊照片进行了对比,得出综合性能、协同增效作用表现最好的6种复配体依次是:PRCH20+黄原胶,PRCH20+亚麻籽胶,PRPJ20+亚麻籽胶,PRCH20+海藻酸钠,PRPJ20+海藻酸钠和T4+阿拉伯胶。3、通过对PRCH20+黄原胶、PRCH20+亚麻籽胶、PRCH20+海藻酸钠、PRPJ20+海藻酸钠、PRPJ20+亚麻籽胶和T4+阿拉伯胶等6种复配体于蛋糕中的应用实验,同时通过对蛋糕糊粘度、蛋糕糊比重、蛋糕产率、蛋糕保水性、蛋糕质构、蛋糕抗老化性和蛋糕感官评价的分析,分别得出了各种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复配体对蛋糕品质的影响结果,对蛋糕品质改善最明显的是PRCH20+黄原胶,其次是PRPJ20+亚麻籽胶和PRCH20+亚麻籽胶;而PRCH20+海藻酸钠、PRPJ20+海藻酸钠和T4+阿拉伯胶在某些方面还不及空白配方蛋糕的效果。

刘军海,李志洲,付蕾,许磊[10](2009)在《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变性淀粉是天然淀粉经过变性后得到的一类衍生物,由于其性能优异,在食品工业中作为添加剂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综述了酸变性淀粉、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交联淀粉和复合变性淀粉等变性淀粉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二、特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蛋白质-酯化淀粉乳液构建辣椒红素/叶黄素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红素
        1.1.1 辣椒红素简介
        1.1.2 辣椒红素性质与功能
    1.2 叶黄素
        1.2.1 叶黄素简介
        1.2.2 叶黄素来源与分布
        1.2.3 叶黄素性质及功能
    1.3 微胶囊技术概述
        1.3.1 微胶囊介绍
        1.3.2 微胶囊技术介绍
        1.3.3 喷雾干燥技术介绍
        1.3.4 食品中的微胶囊壁材
    1.4 活性成分微胶囊化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清蛋白-OSA马铃薯淀粉酯-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2.3.2 辣椒红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2.3.3 辣椒红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2.3.4 辣椒红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2.3.5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2.3.6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2.3.7 辣椒红素微胶囊颗粒的晶体特性
        2.3.8 辣椒红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2.3.9 辣椒红素微胶囊色度值
        2.3.10 辣椒红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2.3.11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2.3.12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2.3.13 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乳清蛋白-柠檬酸绿豆淀粉酯-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3.3.2 辣椒红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3.3.3 辣椒红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3.3.4 辣椒红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3.3.5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3.3.6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3.3.7 辣椒红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3.3.8 辣椒红素微胶囊色度值
        3.3.9 辣椒红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3.3.10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3.3.11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3.3.12 主成分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酪蛋白酸钠-醋酸小麦淀粉酯-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4.3.2 辣椒红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4.3.3 辣椒红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4.3.4 辣椒红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4.3.5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4.3.6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4.3.7 辣椒红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4.3.8 辣椒红素微胶囊色度值
        4.3.9 辣椒红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4.3.10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4.3.11 辣椒红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4.3.12 主成分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酪蛋白酸钠-OSA绿豆淀粉酯-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5.3.2 叶黄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5.3.3 叶黄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5.3.4 叶黄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5.3.5 叶黄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5.3.6 叶黄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5.3.7 叶黄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5.3.8 叶黄素微胶囊色度值
        5.3.9 叶黄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5.3.10 叶黄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5.3.11 叶黄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5.3.12 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酪蛋白酸钠-醋酸绿豆淀粉酯-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材料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
        6.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6.3.2 叶黄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6.3.3 叶黄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6.3.4 叶黄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6.3.5 叶黄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6.3.6 叶黄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6.3.7 叶黄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6.3.8 叶黄素微胶囊色度值
        6.3.9 叶黄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6.3.10 叶黄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6.3.11 叶黄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6.3.12 主成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乳清蛋白-柠檬酸马铃薯淀粉酯-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剂与材料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分析
        7.3.1 原淀粉基本组成及淀粉酯取代度
        7.3.2 叶黄素乳液的形态观察
        7.3.3 叶黄素乳液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7.3.4 叶黄素乳液流变学特性
        7.3.5 叶黄素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7.3.6 叶黄素微胶囊的短程有序性结构分析
        7.3.7 叶黄素微胶囊得率、负载率、水分含量、溶解度和润湿性
        7.3.8 叶黄素微胶囊色度值
        7.3.9 叶黄素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7.3.10 叶黄素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7.3.11 叶黄素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
        7.3.12 主成分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超声对粉条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淀粉
        1.1.1 淀粉概述
        1.1.2 甘薯淀粉
        1.1.3 绿豆淀粉
        1.1.4 淀粉的应用现状
        1.1.5 淀粉的改性方法
    1.2 超声技术
        1.2.1 超声技术概述
        1.2.2 超声技术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1.3.1 超声改性甘薯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
        1.3.2 超声改性绿豆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
        1.3.3 粉条制备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超声改性淀粉制备
    2.4 检测分析方法
        2.4.1 淀粉结构的测定
        2.4.1.1 XRD分析
        2.4.1.2 SEM分析
        2.4.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4.2 淀粉理化性质的测定
        2.4.2.1 DSC分析
        2.4.2.2 低场核磁分析
        2.4.2.3 粒径分布
        2.4.2.4 热重分析
        2.4.2.5 溶解度和膨胀度
        2.4.2.6 透光率
    2.5 超声改性淀粉制备粉条研究
        2.5.1 断条率的测定
        2.5.2 透光率的测定
        2.5.3 感官评价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1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结晶度的影响
        3.1.2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3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分子结构的影响
        3.1.4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糊化特性的影响
        3.1.5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水分迁移的影响
        3.1.6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3.1.7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热稳定性的影响
        3.1.8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糊特性的影响
        3.1.9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水溶特性的影响
        3.1.10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膨胀度的影响
        3.1.11 超声处理功率对甘薯淀粉颗粒透光性的影响
    3.2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2.1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结晶度的影响
        3.2.2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2.3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分子结构的影响
        3.2.4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糊化特性的影响
        3.2.5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水分迁移的影响
        3.2.6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3.2.7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热稳定性的影响
        3.2.8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糊特性的影响
        3.2.9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水溶特性的影响
        3.2.10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膨胀度的影响
        3.2.11 超声处理功率对绿豆淀粉颗粒透光性的影响
    3.3 超声改性对粉条品质影响研究
        3.3.1 超声改性对甘薯淀粉粉条品质影响研究
        3.3.2 超声改性对绿豆淀粉粉条品质影响研究
4 讨论
    4.1 超声波对甘薯淀粉颗粒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4.2 超声波对绿豆淀粉颗粒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4.3 超声处理对粉条品质的影响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红烧海参汤汁增稠剂筛选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化菜品简介
        1.1.1 菜品的食品化
        1.1.2 食品化菜品的发展趋势
        1.1.3 食品化菜品汤汁的开发
    1.2 变性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
        1.2.1 淀粉与变性淀粉
        1.2.2 变性淀粉的种类及在食品中应用
        1.2.3 变性淀粉在冷冻食品中应用现状
        1.2.3.1 变性淀粉的抗冻性机理
        1.2.3.2 变性淀粉在冷冻食品中应用
    1.3 淀粉与胶体复配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淀粉-亲水胶体复配的机制
        1.3.2 亲水胶体对淀粉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1 亲水胶体对淀粉糊化性质的影响
        1.3.2.2 亲水胶体对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1.3.2.3 亲水胶体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1.3.3 淀粉-亲水胶体复配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性淀粉的筛选及其对汤汁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标准汤汁样品制备方法
        2.3.1.1 调味标准稠度样品制备方法
        2.3.1.2 原味标准汤汁样品制备方法
        2.3.2 淀粉糊制备方法
        2.3.2.1 淀粉初筛淀粉糊制备方法
        2.3.2.2 淀粉冻融稳定性比较淀粉糊制备方法
        2.3.3 稠度测定方法
        2.3.4 透明度测定方法
        2.3.5 淀粉糊冷冻解冻方法
        2.3.6 析水率测定方法
        2.3.7 淀粉糊感官评定方法
        2.3.8 热性质及老化程度测定方法
        2.3.9 扫描电镜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淀粉的初筛
        2.4.1.1 变性淀粉添加量及稠度变化
        2.4.1.2 变性淀粉添加量及透明度变化
        2.4.2 淀粉冻融稳定性比较
        2.4.2.1 淀粉冻融前后稠度变化
        2.4.2.2 淀粉冻融前后透明度变化
        2.4.2.3 不同淀粉冻融前后形态变化
        2.4.2.4 不同淀粉糊冻融前后感官评价
        2.4.2.5 淀粉冻融前后析水率变化
        2.4.2.6 淀粉冻融前后热性质及老化程度变化
        2.4.2.7 淀粉冻融前后微观结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对汤汁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黄原胶添加量确定方法
        3.3.2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制备及相关检测方法
        3.3.2.1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制备方法
        3.3.2.2 复配体系添加量的确定方法
        3.3.2.3 样品冷冻及解冻方法
        3.3.2.4 稠度测定方法
        3.3.2.5 透明度值测定方法
        3.3.2.6 析水率测定方法
        3.3.2.7 热性质及老化程度测定方法
        3.3.2.8 扫描电镜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添加量确定
        3.4.1.1 黄原胶添加量确定
        3.4.1.2 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添加量确定
        3.4.2 变性淀粉与黄原胶-变性淀粉复配体系冻融稳定性比较
        3.4.2.1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稠度变化
        3.4.2.2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透明度变化
        3.4.2.3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后析水率变化
        3.4.2.4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热性质及回生率变化
        3.4.2.5 变性淀粉与复配体系冻融前后微观结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稳定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红烧汤汁制备方法
        4.3.1.1 感官评定用红烧汤汁制备方法
        4.3.1.2 调味料对汤汁稳定性影响测定用红烧汤汁制备方法
        4.3.2 红烧汤汁主要调味料配方的优化
        4.3.3 红烧汤汁感官评定方法
        4.3.4 色泽测定方法
        4.3.5 电子舌测定方法
        4.3.6 稠度测定方法
        4.3.7 冻融稳定性测定方法
        4.3.7.1 析水率测定方法
        4.3.7.2 热力学性质及回生率测定方法
        4.3.8 流变性测定方法
        4.3.8.1 静态流变学测定方法
        4.3.8.2 动态流变学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烧汤汁主要调味料配方的优化
        4.4.1.1 红烧汤汁正交实验感官评分结果
        4.4.1.2 主要调味料添加量对红烧汤汁色泽影响
        4.4.1.3 调味料添加量对红烧汤汁味道影响
        4.4.1.4 调味料添加量对红烧汤汁稠度影响
        4.4.2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稳定性的影响
        4.4.2.1 盐糖以及盐糖复合对红烧汤汁静态流变学的影响
        4.4.2.2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动态流变学的影响
        4.4.2.3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析水率的影响
        4.4.2.4 主要调味料对红烧汤汁热力学性质及老化程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淀粉
        1.1.2 大米淀粉
        1.1.3 变性淀粉
        1.1.4 醋酸酯淀粉
        1.1.5 羧甲基淀粉的性质及应用
        1.1.6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的性质及应用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醋酸酯大米淀粉的有限溶剂法合成及表征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淀粉的制备
        2.2.2 醋酸酯淀粉有限溶剂法合成工艺
        2.2.3 取代度(DS)的测定
        2.2.4 响应面设计优化实验
        2.2.5 醋酸酯淀粉的结构特征研究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因素对取代度(DS)的影响
        2.3.2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2.3.3 红外光谱特征
        2.3.4 晶体结构
        2.3.5 形貌变化
        2.3.6 热量与结构、形态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米淀粉及醋酸酯淀粉的理化性质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凝沉性的测定
        3.2.2 透明度的测定
        3.2.3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2.4 糊化特性的测定
        3.2.5 流变性质的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凝沉性
        3.3.2 透明度
        3.3.3 冻融稳定性
        3.3.4 糊化特性
        3.3.5 流变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变性淀粉在面团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部分
        4.2.1 复配变性淀粉的制备
        4.2.2 面团样品的制备
        4.2.3 复配变性淀粉性质的测定
        4.2.4 复配变性淀粉对面团持水性的测定
        4.2.5 生面皮质构特性的测定
        4.2.6 熟面坯质构特性的测定
        4.2.7 熟面坯感官评价的测定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配变性淀粉的凝沉性
        4.3.2 复配变性淀粉的透明度
        4.3.3 复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
        4.3.4 复配变性淀粉的糊化特性
        4.3.5 复配变性淀粉的流变性质
        4.3.6 复配变性淀粉对面团持水性的影响
        4.3.7 复配变性淀粉对生面皮质构特性的影响
        4.3.8 复配变性淀粉对熟面坯质构特性的影响
        4.3.9 复配变性淀粉对熟面坯感官评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山药淀粉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的成膜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山药
        1.1.1 山药概述
        1.1.2 山药的化学成分及活性成分
    1.2 淀粉
        1.2.1 淀粉的分类
        1.2.2 淀粉结构
        1.2.3 淀粉的聚集态性质
        1.2.4 淀粉的糊化与老化
        1.2.5 淀粉的黏度特性
    1.3 山药淀粉特性
    1.4 改性淀粉
        1.4.1 制备改性淀粉方法
        1.4.2 淀粉改性现状
    1.5 淀粉膜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 山药淀粉提取
        2.2.1 山药淀粉提取条件优化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淀粉颗粒形貌(SEM)
        2.2.3 山药淀粉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2.2.4 山药淀粉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2.2.5 山药淀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 山药改性淀粉及复合改性制备
    2.4 羟丙基基团和磷含量测定
        2.4.1 羟丙基基团含量测定
        2.4.2 磷含量测定
    2.5 改性淀粉及复合改性淀粉理化特性
        2.5.1 扫描电镜分析(SEM)
        2.5.2 淀粉粒径大小分布
        2.5.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4 淀粉的糊化特性
        2.5.5 热力学性能分析(DSC)
        2.5.6 淀粉的红外波谱分析(FTIR)
    2.6 山药淀粉膜的制备
    2.7 淀粉膜物理性能测试
        2.7.1 膜厚
        2.7.2 透明度的测定
        2.7.3 溶解度的测定
        2.7.4 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2.7.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山药淀粉的提取
        3.1.1 温度对山药淀粉提取的影响
        3.1.2 PH对山药淀粉提取的影响
        3.1.3 料液比对山药淀粉提取的影响
        3.1.4 洗涤次数对山药淀粉提取的影响
        3.1.5 正交法优化山药淀粉的提取
    3.2 山药淀粉的扫描电镜图
    3.3 山药改性淀粉及其复合改性淀粉理化性质
        3.3.1 改性淀粉及其复合改性淀粉的摩尔取代度(MS)和取代度(DS)
        3.3.2 改性淀粉及其复合改性淀粉颗粒的电镜图(SEC)
        3.3.3 淀粉粒径分析
        3.3.4 结晶性质分析(XRD)
        3.3.5 淀粉糊化特性
        3.3.6 淀粉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3.3.7 红外图谱表征
    3.4 淀粉膜及其特性研究
        3.4.1 淀粉膜的水分含量及水溶性
        3.4.2 淀粉膜的透光率及机械性能
        3.4.3 淀粉膜的扫描电镜图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7)木薯变性淀粉生产中主要污染细菌的检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木薯及木薯淀粉简介
    1.2 木薯变性淀粉
    1.3 变性淀粉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 木薯变性淀粉中的微生物
        1.4.1 生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微生物控制的因素
        1.4.2 在生产工艺控制中,微生物控制的方法
    1.5 HACCP体系
        1.5.1 HACCP概念
        1.5.2 HACCP与食品SSOP、GMP、ISO22000的关系
        1.5.3 HACCP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1.5.4 HACCP的应用范围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工艺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空气中细菌数量及类型的分析
        2.2.2 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工艺环节微生物情况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HACCP对木薯变性淀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木薯变性淀粉生产中微生物污染分析
        3.2.2 抑菌试验结果
        3.2.3 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工艺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设定
        3.2.4 木薯变性淀粉生产工艺的微生物控制制定HACCP计划
    3.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4.2.1 工艺控制
        4.2.2 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变性淀粉的种类及性能特点
    1.1 预糊化淀粉
    1.2 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GCWS)
    1.3 淀粉糖
    1.4 酸变性淀粉
    1.5 氧化淀粉
    1.6 醋酸酯淀粉
    1.7 羟丙基淀粉
    1.8 交联淀粉
2 变性淀粉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3 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变性淀粉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2 几点建议

(9)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变性淀粉的发展现状
        1.1.1 淀粉
        1.1.2 变性淀粉
        1.1.3 变性淀粉的分类及功能特性
        1.1.4 变性淀粉的发展
        1.1.5 预糊化变性淀粉
    1.2 食品胶体的发展现状
        1.2.1 食品胶体
        1.2.2 几种食品胶体简介
    1.3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对蛋糕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3.1 蛋糕的重要地位
        1.3.2 我国蛋糕产品的发展现状
        1.3.3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现状
        1.3.4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对蛋糕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几种变性淀粉物理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
        2.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预糊化淀粉糊的制备
        2.2.2 变性淀粉水份的测定
        2.2.3 变性淀粉Brabender 粘度的测定
        2.2.4 变性淀粉持水性的测定
        2.2.5 变性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变性淀粉水份的测定结果
        2.3.2 不同变性淀粉Brabender 粘度曲线的分析
        2.3.3 不同变性淀粉持水能力的分析
        2.3.4 不同变性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分析
        2.3.5 不同变性淀粉糊形态的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食品胶体与变性淀粉糊的制备
        3.2.2 食品胶体水份的测定
        3.2.3 食品胶体与变性淀粉复配体的Brabender 粘度测定
        3.2.4 食品胶体与变性淀粉复配后持水性的测定
        3.2.5 食品胶体与变性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食品胶体水份的测定结果
        3.3.2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Brabender 粘度曲线的分析
        3.3.3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持水性能力的分析
        3.3.4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冻融稳定性的分析
        3.3.5 不同食品胶体淀粉糊形态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蛋糕的制作
        4.2.1 蛋糕配方
        4.2.2 蛋糕工艺流程
        4.2.3 操作要点
    4.3 方法
        4.3.1 蛋糕产率的测定
        4.3.2 蛋糕糊比重的测定
        4.3.3 蛋糕糊粘度的测定
        4.3.4 蛋糕保水性的测定
        4.3.5 蛋糕质构的测定
        4.3.6 蛋糕抗老化性的测定
        4.3.7 蛋糕感官评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蛋糕产率、蛋糕糊比重的结果分析
        4.4.2 蛋糕糊粘度的结果分析
        4.4.3 蛋糕保水性的结果分析
        4.4.4 蛋糕质构的结果分析
        4.4.5 蛋糕抗老化能力分析
        4.4.6 蛋糕感官评价分析
        4.4.7 蛋糕照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中常用变性淀粉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1.1 酸变性淀粉
    1.2 氧化淀粉
    1.3 酯化淀粉
    1.4 醚化淀粉
    1.5 交联淀粉
    1.6 复合变性淀粉
2 展望

四、特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蛋白质-酯化淀粉乳液构建辣椒红素/叶黄素微胶囊及其性质研究[D]. 张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超声对粉条品质的影响研究[D]. 邢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3]红烧海参汤汁增稠剂筛选及其工艺研究[D]. 宋雪.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4]醋酸酯大米淀粉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D]. 岳书杭. 湘潭大学, 2019(02)
  • [5]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 杨伟军. 大众科技, 2016(06)
  • [6]山药淀粉的化学改性及其衍生物的成膜性[D]. 刘相花.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7]木薯变性淀粉生产中主要污染细菌的检测与控制[D]. 李暄. 广西大学, 2011(07)
  • [8]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陈美荣,黄莉,关向阳. 职业技术, 2010(09)
  • [9]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D]. 钟焕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10]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刘军海,李志洲,付蕾,许磊. 化工科技市场, 2009(10)

标签:;  ;  ;  ;  ;  

特种变性淀粉在食品行业的最新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