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微粉碎技术研究趋势

食品行业微粉碎技术研究趋势

一、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趋向(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秦光明,李评,陈详,陈丽潇,李靓靓,向世标,谢菊英,常堃[1](2021)在《食用菌微粉性质及工艺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鲜食用菌含水率高,采摘后加工不当或容易出现腐败、营养流失等问题。通过超微粉碎技术将食用菌原料制备成微粉,能保持较低含水量,有效延长贮藏期,减少腐烂;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的超微粉,因其颗粒大小呈现微细化,能较大程度提升理化和功能性质。本文主要介绍食用菌微粉理化性质、应用、加工工艺,以期为食用菌微粉加工应用提供参考。

刘丽娜,路风银,李顺峰,田广瑞,王安建,崔国梅[2](2020)在《两种超微粉碎方法对香菇柄粉体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改善香菇柄的粉体性质,采用机械碾轧和球磨粉碎两种方法对香菇柄进行超微处理,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菇柄经过两种超微粉碎方法处理后,粉体色泽变差,粒径显着降低,堆密度、流动性、水溶性指数、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营养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别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加明显;与机械碾轧超微粉碎相比,球磨粉碎制得的微粉粒度更小更均一,堆密度、休止角、滑角、水溶性指数、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增加幅度更大。因此,两种超微处理方法都能显着改善香菇柄的粉体性质,其中球磨粉碎法处理的效果更好。

肖仕芸[3](2020)在《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及其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薏苡仁(Coix seed)是具有很高药用食用价值的药食同源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属于高淀粉含量的食物,因其结构坚硬致密,高淀粉热焓值和高初始糊化温度,使其难糊化、蒸熟时间长,易导致营养流失、药理活性下降,成为薏苡仁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关键共性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薏苡仁超微粉碎处理,分析薏苡仁粉理化特性变化,对比不同添加剂对改善薏苡仁粉凝胶老化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超微粉碎薏苡仁粉凝胶贮藏品质变化,为薏苡仁后续产品品质提升、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及结果如下:(1)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色差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快速黏度仪(RVA)、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质构仪(TPA)等检测方法,分析机械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物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增加,薏苡仁粉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L*值提高、明亮度增加、团聚现象越明显,粒径降至19.08μm时分布逐渐均匀。To、Tc和△H随粒径减小逐渐降低(P<0.05),Tp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C-15组超微薏苡仁粉样品的Tc和△H最低,分别为77.61℃和0.26J/g。超微粉碎后糊化特征参数显着变化(P<0.05),粗粉对照组W-60终值黏度最高(1271.33c P),C-15组回生值最低(176.00c P)。超微粉碎并未改变薏苡仁粉的晶体结构,结晶度随粒径减小逐渐降低(P<0.05),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超微粉碎后薏苡仁粉凝胶特性参数发生显着变化(P<0.05),W-60组硬度、弹性、咀嚼性最高,冷藏7d后,超微薏苡仁粉凝胶硬度减少、弹性增加。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表明,薏苡仁的平均粒径与各物化特性存在显着相关性。综上,超微粉碎能显着降低薏苡仁粉的颗粒粒径,影响超微粉的糊化特性和热特性,进而可改善全粉的热糊稳定性和凝胶的抗老化性。(2)通过质构仪(TP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低场核磁共振(LF-NMR)等检测方法,分析0.3%单甘酯、0.3%卡拉胶、10%甘油、35%糖浆等添加剂在4℃冷藏条件下对薏苡仁粉凝胶老化变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组的W-60凝胶和C-15凝胶热力学参数、TPA特性、水分状态变化差异显着(P<0.05)。由DSC分析可知,添加剂能显着增加W-60凝胶的To范围,降低凝胶体系的△H和RD值,各组间To、△H、RD值随贮藏时间增加变化差异显着(P<0.05)。添加剂也能显着增加C-15凝胶的To和Tc范围,各组间To、Tc、△H、RD值随贮藏时间增加变化差异显着(P<0.05)。贮藏14d时,所有样品组的△H和RD值均升至峰值,组间差异显着(P<0.05),而添加35%糖浆对W-60凝胶和C-15凝胶的热力学参数和老化度影响不同。由TPA分析可知,添加剂显着影响凝胶的硬度、弹性、咀嚼性(P<0.05)。混合添加剂均可以有效地降低薏苡仁粉凝胶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的变化速率。两种凝胶样品的硬度值随冷藏时间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但相对增长率逐渐减小。由LF-NMR分析可知,C-15凝胶的信号幅度高于W-60凝胶;随着冷藏时间增加,凝胶内部水分由紧密结合水向不易流动水和自由移动水移动;混合添加剂可使T2弛豫时间向慢弛豫方向移动。综上,以C-15组(平均粒径为33.04±0.51μm)的超微薏苡仁粉制成的凝胶体系抗老化效果更佳。混合添加剂(0.3%单甘酯、0.3%卡拉胶、10%甘油、35%糖浆)可有效延缓薏苡仁粉凝胶的老化回生。(3)通过分析4℃加速老化和40℃加速氧化条件下,不同粒径复配薏苡仁粉凝胶的贮藏期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条件下,不同粒径复配薏苡仁粉凝胶的全质构特性参数随时间变化发生显着差异(P<0.05)。与W-60对照组相比,超微薏苡仁粉凝胶组间差异显着(P<0.05),贮藏30d凝胶的硬度、粘附性、咀嚼性值升高,回复性值降低。随贮藏时间延长凝胶发生老化回生,而C-20凝胶老化回生速率较慢,组织稳定性较好。40℃加速氧化过程中,不同粒径薏苡仁粉凝胶的水分体积分数、TBA值、L*值、a*值、b*、△E值变化差异显着(P<0.05)。随贮藏时间增加,W-60对照组水分体积分数减少,TBA值、b*值增加,与超微薏苡仁粉凝胶差异显着(P<0.05)。综上,4℃条件下C-20凝胶(平均粒径为19.08±1.91μm)耐贮存性能较好,40℃条件下W-60凝胶氧化褐变剧烈,组织稳定性较差。

赖国校[4](2019)在《灵芝质量控制及其延缓衰老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灵芝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且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制约其临床更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拟对全国主产地灵芝不同栽培品种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并评价现今超微粉碎技术对其成分溶出和药效的影响;同时整合多组学技术,对其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灵芝这一宝贵药材资源的现代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方法:1实地调查灵芝主产地,并按要求采集灵芝新鲜样品,烘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灵芝样本中的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等进行测定,评价其质量。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将灵芝子实体超微粉碎,并对其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等进行测定,评价超微粉碎对灵芝子实体成分溶出的影响。2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大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分别灌胃给予灵芝水提物、醇提物、脂肪酸等不同部位,通过水迷宫试验检测其学习记忆力;并取脑组织切片,做病理学观察,筛选灵芝延缓衰老有效部位。3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并同时隔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连续60d,制备衰老肥胖小鼠模型。灌胃给药不同浓度灵芝醇提物,检测其脑、肝、心脏、脂肪、肾等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IHC、IF、TUNEL等技术,检测炎症、凋亡等调控分子的变化情况;采用16S r RNA技术检测结肠内容物中肠道菌群,以及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粪便中代谢物等的变化情况;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灵芝经肠道微生物发酵后的代谢产物延缓宿主衰老的可能作用机制。4取APP/PS1、SAMP8小鼠,分别灌胃给药不同浓度灵芝醇提物,采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技术,检测脑组织DNA甲基化水平;然后采用BSP、IHC等技术,分析DNA甲基化相关的调节基因和酶的变化情况,结合转录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灵芝醇提物调节DNA甲基化延缓小鼠脑组织衰老的作用机制。5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并同时隔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连续60d,制备衰老肥胖小鼠模型。分别灌胃给药灵芝子实体、灵芝超微粉、灵芝固体发酵的醇提物,35d后,采用16S r RNA技术检测结肠内容物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比较研究灵芝不同加工品的延缓衰老药效。结果:1.从全国灵芝主产区共采集到灵芝不同栽培样品15份,其水分、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灵芝超微粉碎后,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多糖、三萜及甾醇含量均有所提高。2.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记忆能力,结果显示灵芝醇提物改善衰老大鼠记忆力效果最好。病理观察发现灵芝醇提物能显着改善衰老大鼠脑组织的损伤。3.大脑病理观察发现,灵芝醇提物可以减少脑细胞凋亡,减少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增加脑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尼氏体、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此外,灵芝醇提物使脂肪细胞缩小,增加脾细胞数量,减少肠、肝组织损伤,降低肝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纤维化与凋亡。检测发现,灵芝醇提物调节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还可以调节α-羟基丁酸、葡萄糖二酸、丙酮酸、γ-氨基丁酸等代谢产物含量。肠道菌群与粪便代谢产物联合分析得到与代谢密切相关的3个菌属。4.转录组分析显示,APP/PS1小鼠、SAMP8小鼠脑中鉴定出对照组和模型组间存在差异表达。IHC分析结果显示灵芝醇提物可以上调小鼠脑组织中Histone H3、DNMT3A和DNMT3B的表达。灵芝醇提物可以调节小鼠AKT2 Island 1和MAPK3的甲基化水平。5.检测衰老相关靶标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灵芝超微粉醇提物延缓衰老效果最好。结论: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全国主产地灵芝不同栽培品质量良好,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超微粉碎加工能明显增加成分溶出并增强延缓衰老药效。动物实验筛选结果显示灵芝醇提物是灵芝延缓衰老的主要活性部位,其主要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代谢、调节DNA甲基化水平,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创新性:本研究联合多组学技术,基于“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调控网络,阐明了灵芝醇提小分子是其抗衰老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其主要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代谢、调节DNA甲基化水平,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陈如[5](2017)在《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及其膳食纤维物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苹果及其膳食纤维为试材,以粗粉为对照,经过不同时间(1 min,3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超微粉碎,共得到七种不同的苹果全粉及其膳食纤维,测定其物化性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对不同的粉体进行粒径测定、结构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探究不同时间的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及膳食纤维物化性质的影响。将膳食纤维粗粉、1 min膳食纤维超微粉、20 min膳食纤维超微粉碎添加到面粉中制作面包,研究不同粒径的膳食纤维对面包品质和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对面包品质进行了感官评定。研究结果如下:1.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的影响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粒径分布越来越均匀。与粗粉碎相比,不同时间的超微粉碎后的苹果粉体的溶胀性、水溶性、持水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均增大,容积密度减小(P<0.05);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持水力逐渐增大(P<0.05),容积密度、溶胀性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处理间水溶性、阳离子交换能力先增大,粉碎时间超过10 min后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超微粉碎10 min后开始出现团聚现象,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团聚现象越严重,综合各项物化指标,超微粉碎10 min的粉体总体效果最好。2.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物化性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超微粉碎后,膳食纤维的粒径显着减小。与粗粉碎相比,不同粉碎时间的膳食纤维超微粉体的溶胀性、水溶性、阳离子交换能力升高(P<0.05),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增强(P<0.05),持水力、容积密度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超微粉碎各处理之间,粉体的容积密度、溶胀性、水溶性、持水力、自由基清除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粉体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发生显着变化(P>0.05)。超微粉碎10 min后,开始出现团聚现象,粉碎时间越长,团聚现象越严重,超微粉碎30 min时,粉体的溶胀性、阳离子交换能力有所降低,综合各项物化指标,超微粉碎20 min的苹果渣膳食纤维总体效果最好。3.苹果渣膳食纤维在面包中的应用添加膳食纤维对面包的品质和质构特性有一定的影响,面包中加入膳食纤维后,面包的比容降低,保水性增强,硬度、咀嚼性、胶着性增加,弹性降低,与对照相比,添加膳食纤维面包的比容、保水性、硬度、咀嚼性、胶着性差异均显着(P<0.05)。与加入粗粉膳食纤维的面包相比,加入膳食纤维超微粉对的面包的比容、保水性、硬度、咀嚼性、胶着性影响较小(P<0.05),膳食纤维超微粉两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向面包中添加膳食纤维,选择粒度更小的微粉,对面包品质的影响更小,在保证增加面包营养的同时不会显着降低面包的口感品质。

郭洪梅[6](2016)在《超微粉碎处理对杂粮(豆)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杂粮(豆)淀粉具有不溶于冷水、易老化等特点,极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杂粮(豆)淀粉的改性作用,有利于更加系统地认识和发掘杂粮(豆)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为拓展杂粮(豆)用途及深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比较八种杂粮(豆)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超微粉碎处理时间对杂粮(豆)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杂豆淀粉颗粒较大,粒径约为杂粮淀粉的510倍,表面光滑,多为椭圆形和肾形,偏光十字主要为X型和裂隙状,晶型为C型;杂粮淀粉偏光十字为标准或斜十字,晶型为A型,青稞淀粉主要圆饼状和椭球形,颗粒表面较光滑,荞麦、小米和糜子淀粉颗粒主要呈不规则多角形。杂豆淀粉的直链淀粉和碘蓝值较杂粮淀粉高。各淀粉样品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粳糜淀粉的吸水率和冻融析水率较低。淀粉糊的透光率均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糯糜淀粉糊的透明度显着高于其他淀粉样品。青稞淀粉、蚕豆淀粉和豌豆淀粉糊的凝沉速度最快,糯糜淀粉糊性质稳定未发生沉降。各种类淀粉的热力学特性和糊化特性差异较大,糯糜淀粉的糊化温度范围最小,起始糊化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和热焓值均显着高于其他淀粉。(2)超微粉碎处理显着改变了杂粮(豆)淀粉的结构特性,超微粉碎处理2 h杂粮(豆)淀粉颗粒结构开始受到明显破坏,淀粉偏光十字清晰度减少,晶型发生改变,结晶度下降,部分特征衍射峰强度减小甚至消失,超微粉碎处理4 h杂粮(豆)淀粉,偏光十字和特征衍射峰基本完全消失,表明淀粉晶体结构完全破坏;处理6 h后淀粉结构完全被破坏并发生团聚。(3)超微粉碎处理对杂粮(豆)淀粉碘蓝值的影响较小,持水性和凝沉体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溶解度和膨胀度随着超微粉碎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糊透光率显着高于原淀粉,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超微粉碎处理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低于原淀粉,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青稞、小米和糜子淀粉的冻融析水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荞麦和豆类淀粉的析水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超微粉碎处理后的杂粮(豆)淀粉均无明显吸热峰,直链淀粉双螺旋结构破坏,发生干糊化。杂粮(豆)淀粉间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超微粉碎处理能显着改变杂粮(豆)淀粉的结构和理化特性。随着超微粉碎处理时间的增加淀粉结构崩解加剧,理化性质变化显着;超微粉碎处理6 h以上淀粉发生低温干糊化,结构完全破坏引起理化性质的不稳定;超微粉碎处理24 h在改变淀粉理化特性的同时保持淀粉一定的形态结构,达到理想的改性效果。

王玮[7](2016)在《超微粉碎麸皮的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超微粉碎处理后的麸皮(平均粒径40μm)为研究对象,以大粒度麸皮(平均粒径349μm)、中粒度麸皮(平均粒径138μm)作为对比,研究了超微麸皮在功能成分溶出、功能特性方面的变化,以及将麸皮按六个取代比例(0%、5%、10%、15%、20%、25%)添加至面粉中,对面团的流变学特性、面制品的品质特性、感官特性和风味特性进行测定、评价;另外,关于超微麸皮对馒头的老化作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结果如下:超微粉碎对麸皮的功能特性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大麸皮、中麸皮相比,超微麸皮的持水力分别下降了0.32g/g和0.5g/g,持油力分别下降了0.34g/g和0.61g/g,膨胀力分别下降了0.35 m L/g和0.79m L/g;总黄酮得率分别提高了0.77‰和0.39‰;吸附时间至1.5h时,超微麸皮对NO2—的清除率分别增加了10.18%和5.29%,对Pb2+、Hg2+、Cd2+金属混合液的吸附能力分别增加了30.1%和24.9%、31.6%和12.7%、9.6%和15.2%;吸附时间至1.5h时,对胆酸钠的吸附力分别下降了3.27mg/g和1.21mg/g;对阳离子交换能力略有降低;三种粒径的麸皮总黄酮提取液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随着麸皮含量的增加,面团的吸水率增大,形成时间先减小后增大,稳定时间则呈下降趋势;拉伸能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面团的延展性下降,最大拉伸阻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添加比例较小时,超微麸皮表现出优势。扫描电镜实验显示,10%超微麸皮面团的内部结构较紧密均匀,麸皮能较充分的填充在面筋蛋白质基质中,而超微麸皮的添加量为25%时,由于膳食纤维吸水膨胀,使整个网络结构的延伸性变差,坚实度增大,对面团有较明显的劣化作用。将三种粒度的麸皮按照6个取代比例回填后,馒头和面包的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尽管中粒度麸皮较超微麸皮和大麸皮更适合制作面制品,但超微麸皮在功能特性方面更具有优势,营养物质更利于机体的吸收和利用。结合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和营养特性的测定结果,最终评定出10%的超微麸皮对馒头、面包的品质有相对好的影响。麸皮馒头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结果显示,麸皮的添加使馒头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总量均有所增加,如醇类、酯类等。这些物质的增加有助于麸皮馒头形成特殊的风味。超微麸皮由于颗粒更为细小,细胞壁破碎更加完全,细胞内的物质与酵母菌接触更充分,因此在发酵、醒发和蒸制过程中产生风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但不同粒度的麸皮之间又有所区别。实验采用TPA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核磁共振法对麸皮馒头的老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超微麸皮的添加对缓解馒头的老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老化过程中,麸皮的加入使馒头的硬度变大,弹性、回复性有所降低,在老化后期麸皮馒头质构指标的变化趋势较空白组有所减缓;10%的超微麸皮馒头热焓值小,表明比大麸皮、中麸皮馒头的回生程度小;核磁共振结果表明,麸皮中因含有大量的非淀粉类多糖,它们强的吸水作用对麸皮馒头的弛豫时间T2和峰面积A2都有影响,随着老化时间变长,弛豫时间T2和质子密度A2均减小。麸皮馒头的A21较空白组大,A22则小于空白组,且麸皮馒头中,麸皮的粒径大小与T21的峰面积呈负相关,与T22的峰面积则呈正相关。

陈永[8](2015)在《红糟理化加工特性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鲜红糟为原料,在测定、分析其主要营养与功能成分的含量,并探究其理化加工特性;采用体外抗氧化及滤纸片法等探讨、评价红糟的抗氧化能力与抑菌活性的基础上;采用酶解技术降解红糟蛋白质为呈味氨基酸,并以酶解液中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其关键工艺参数,探讨并确定红糟风味粉适宜的干燥方式和粉碎程度,开发集风味、营养、功能于一体的红糟风味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红糟主要营养、功能成分与理化加工特性研究测定、分析了红糟的主要营养、功能成分,并探究不同加工方式、pH、光照条件和添加剂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糟中含有总干物质含量28.59±0.28%,其中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12.19±0.32%,粗脂肪1.78±0.28%,淀粉5.13±0.39%,膳食纤维6.83±0.21%,总糖2.43±0.16%;主要功能成分包括:总酚359.36±1.56 ug/g,多糖105.0±1.3 ug/g,洛伐他汀(包括莫纳克林K)239.3±2.1 ug/g。烘烤、常压蒸煮、高压热处理均会导致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明亮度L值极显着下降(p<0.01),而a值极显着增大,b值极显着减小(p<0.01),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处理后的红糟颜色趋于红色系调。红糟的酚类物质在弱酸偏中性(pH=6.0~7.0)条件下较为稳定,而在偏酸或偏碱的环境下均呈现极显着(p<0.01)下降的趋势;随着pH的提高,红糟色泽明亮度L值逐渐下降,但随着其酸性或碱性的增强,其a值均显着降低(p<0.05),b值均显着增大(p<0.05),表明红糟红色变浅。全光照对红糟的酚类物质和色泽破坏最大,主要表现为总酚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a值显着减小,b值显着增大(p<0.05),其次是紫外照射,而白炽灯光照射影响最弱。不同添加剂对红糟样品的L值无显着影响,但均使a值显着增大,b值显着减小;添加0.05%抗坏血酸对红糟的酚类物质的保护极显着高于(p<0.01)其他试验组与空白组。(2)红糟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采用体外抗氧化方法,以VC溶液为阳性对照,测定、评价红糟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能力以及对铁氰化钾的还原力;并探讨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红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上清液溶液对DPPH·、·OH和02-·的清除率与其浓度之间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其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9.36%,67.33%,95.21%,平均每克的鲜红糟对DPPH·的清除能力相当于0.1049 mg VC, 对·OH的清除能力相当于0.17368 mgVC,对O2-·的清除能力相当于0.2945mgVC;在40%的体积浓度范围内,红糟上清液溶液对铁氰化钾的还原能力同0.1 mg/mL的VC溶液稀释液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浓度高于40%后,其对铁氰化钾的还原能力极显着小于0.1mg/m L的VC溶液稀释液(p<0.01)。红糟上清液(1 mL/mL)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优良,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能力最强,抑菌圈直径15.2±0.1 mm,抑菌率84.00%,其次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14.6+0.2mm,抑菌率75.58%,,而对沙门氏菌和的大肠杆菌这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则明显较弱,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6±0.2 mm和9.2±0.1 mm,抑菌率分别仅有37.42%和24.06%。试验结果表明,红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与一定的抑菌活性。(3)红糟风味粉关键加T工艺研究以酶解液的氨基态氮含量为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评价指标,在确定水解红糟蛋白适宜蛋白酶的基础上,单因素考察了对象酶的酶解条件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红糟蛋白水解关键工艺;同时研究了红糟风味粉适宜的干燥工艺以及粉碎程度。结果表明,红糟蛋白水解的适宜蛋白酶为中性蛋白酶,固定酶解料液比1:3的条件下,当以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75h,酶解液pH7.0,酶使用量400 u/g红糟的优化组合条件水解红糟蛋白时,所得酶解液的氨基态氮含量可达5.683%o,相比于鲜红糟提高了2.61倍;采用热泵干燥制备的红糟风味粉氧化程度较低,其总酚含量损失比热风干燥的样品显着减少16 mg/g,且样品按比例复水后的颜色比较明亮、鲜红。粉碎程度200目的红糟风味粉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明显优于100目的,其水溶液体系浑厚,分散均匀,稳定性好,底部无明显沉淀。

李敏[9](2014)在《超微茶粉及茶叶面条加工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当今茶叶的利用已发展成为饮用与食用并存的格局。超微茶粉作为特色产品的兴起,成为茶叶加工利用的新方向。面条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面条中添加超微茶粉,将茶的特殊风味和保健功效赋予到面条中,成为一种新型茶食品。本研究对超微绿茶粉和超微红茶粉的鲜叶原料加工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进行初步探究,并且针对超微绿茶粉、超微红茶粉和超微黑茶粉添加至面粉后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及制成超微茶粉面条后对面条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在超微绿茶粉鲜叶原料加工技术研究中,针对不同茶叶品种、揉捻程度和干燥方式对绿茶的感官品质和内含成分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在所选用的5个品种中以福鼎大白茶作为原料,采用短时轻揉和两段式干燥法加工方式较好。2、在超微红茶粉鲜叶原料加工技术研究中,针对不同茶叶品种、揉捻程度和发酵程度对红茶感官品质和内含成分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在选用的3个品种中以桃源大叶种作为原料,采用重度揉捻和常规发酵加工方式较好。3、QLM型碰撞式气流磨粉碎出的超微茶粉粒径比YSC型机械磨超微粉碎机粉碎处理的小。气流磨的电机频率越大,粉碎所得粉体的总体粒径越小;机械磨的风机频率越大,所得粉体的粒径越大。超微茶粉颗粒粒径越小,粉体的亮度越大,绿色程度越高,容重越大,内含成分的溶出率也越大。4、超微茶粉影响着面团的流变学特性,超微绿茶粉、超微黑茶粉在添加量为3%时对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影响最佳,超微红茶粉则在4%时最佳。超微茶粉细度为300目时,对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的影响最佳。5、针对超微茶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的研究表明,超微绿茶面条和超微黑茶面条在添加量为2%、茶粉细度为300目时制成的面条质构品质和感官品质得到改善,超微红茶面条在添加量为1.5%、茶粉细度为300目时制成的面条品质较好。

王丽萍[10](2014)在《大麦苗粉及其复合粉压片的功能及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大麦苗及香菇粉为基本实验原料,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及射频干燥技术,进行大麦苗粉及其复合粉压片的开发。研究了不同粒径对大麦苗粉品质的影响,并对大麦苗粉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干燥工艺中采用三种不同频率设备对大麦苗粉压片干燥,并深化了对射频处理技术特点的认识和工艺流程的掌握,该研究拓宽了射频干燥方法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大麦苗粉压片及大麦苗-香菇复合粉压片。为解决大麦苗粗粉的超微粉粉碎,以不同粒径大麦苗微粉的品质特性和粉碎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体外抗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辅以液质联用对大麦苗粉黄酮类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大麦苗微粉粒度在80-90μm附近时综合品质较好;行星球磨仪PM100较适用于大麦苗粗粉的微粉碎;1g大麦苗粉与5mg Vc的还原力相当;大麦苗粉中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是芦丁和牡荆素葡萄糖苷,其相对含量分别是24.89%和36.09%。为解决大麦苗粉压片的配方和干燥工艺,试验首先通过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三种不同频率(27MHz、915MHz和2450MHz)干燥工艺的对比,确定较佳的干燥工艺,并对选定的干燥方法工艺条件进行了优选。结果认为,最佳的配比为大麦苗微粉100份、麦芽糊精10份、0.8%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80份、复合甜味剂60份,其中柠檬酸质量添加比为0.4%;三种不同频率干燥方式中27射频是干燥大麦苗粉压片的一种良好的新型干燥方法;射频的极板距离d=55mm、风速1.2m/s和热源全开时是最佳的干燥条件。为提高大麦苗粉压片的营养价值和风味,试验采用香菇为辅料,开发了一种复合粉压片,并以营养成分、还原力和风味为指标,对比了大麦苗粉压片、复合粉压片以及相应市售产品。结果表明,利用模糊感官评判确立了大麦苗粉压片的最佳方案为:大麦苗微粉与香菇微粉的最佳配比为5.96:4,甜味剂37.57%。复合粉压片超氧物歧化酶和游离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还原力略有提高;大麦苗粉压片和复合粉压片比市售产品营养成分含量高,且具有明显的风味优势。为了解大麦苗粉压片和复合粉压片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在4℃和室温下,360天贮藏期内,以营养成分、色泽和风味为指标,研究了两种产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大麦苗粉压片在室温贮藏360天后叶绿素、超氧物歧化酶、游离总氨基酸分别降低了31.88%、38.33%、52.07%;复合粉压片在室温贮藏360天后叶绿素、超氧物歧化酶、游离总氨基酸分别降低了32.37%、39.82%、43.02%;色泽a*值的变化与叶绿素的变化一致;大麦苗粉压片和复合粉压片在常温贮藏360天符合品质要求,且低温保存更有利于产品营养成分和风味的保存。

二、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趋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菌微粉性质及工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微粉特点
2 食用菌微粉理化特性
3 食用菌微粉的加工工艺
    3.1 超微粉碎技术特点
    3.2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
4 食用菌微粉的应用
5 结语

(2)两种超微粉碎方法对香菇柄粉体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香菇柄粗粉制备
        1.2.2 香菇柄微粉制备
        1.2.2. 1 机械碾轧超微粉碎
        1.2.2. 2 球磨超微粉碎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3. 1 色差
        1.2.3. 2 微观结构
        1.2.3. 3 物理特性[11]
        1.2.3. 4 基本成分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差分析
    2.2 粒径分析
    2.3 微观结构分析
    2.4 物理特性的比较
    2.5 基本成分的测定
3 结论

(3)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及其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薏苡仁概述
    1.2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1.2.1 超微粉碎技术概述
        1.2.2 超微粉碎技术对食品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1.2.3 超微粉碎对原料理化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1.3 淀粉凝胶及其老化特性研究
        1.3.1 淀粉凝胶
        1.3.2 淀粉老化
        1.3.3 淀粉老化变化分析技术
    1.4 添加剂对淀粉老化控制作用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械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物化特性和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薏苡仁粉制备
        2.2.2 粒度分布测定
        2.2.3 扫描电镜分析
        2.2.4 色泽测定
        2.2.5 热特性分析
        2.2.6 糊化特性分析
        2.2.7 X-射线衍射分析
        2.2.8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
        2.2.9 薏苡仁粉凝胶制备
        2.2.10 凝胶质构特性测定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粒径的影响
        2.3.2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2.3.3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色泽的影响
        2.3.4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热特性的影响
        2.3.5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3.6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结晶特性的影响
        2.3.7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红外光谱的影响
        2.3.8 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2.3.9 超微薏苡仁粉物化特性的PLS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对超微薏苡仁粉凝胶老化性质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薏苡仁粉浆制备
        3.2.2 薏苡仁粉凝胶制备
        3.2.3 热特性分析
        3.2.4 全质构(TPA)分析
        3.2.5 LF-NMR测定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添加剂对薏苡仁粉凝胶热特性变化的影响
        3.3.2 添加剂对薏苡仁粉凝胶质构特性变化的影响
        3.3.3 添加剂对薏苡仁粉凝胶水分状态变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粒径复配薏苡仁粉凝胶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粒径薏苡仁粉凝胶制备
        4.2.2 加速老化破坏试验
        4.2.3 加速氧化破坏试验
        4.2.4 薏苡仁粉凝胶全质构(TPA)分析
        4.2.5 水分体积分数测定
        4.2.6 脂肪氧化测定
        4.2.7 色泽测定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加速老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质构特性分析
        4.3.2 加速氧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水分体积分数变化
        4.3.3 不同粒径薏苡仁全粉TBA值分析
        4.3.4 加速氧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的TBA值
        4.3.5 加速氧化过程中薏苡仁全粉凝胶色泽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机械超微粉碎对薏苡仁物化特性和结构的影响
        5.1.2 添加剂对超微薏苡仁粉凝胶老化性质影响
        5.1.3 不同粒径薏苡仁粉凝胶贮藏期品质变化研究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4)灵芝质量控制及其延缓衰老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灵芝及超微粉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灵芝药材质量比较研究
        1 药材
        2 仪器与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水分测定
        3.2 灰分测定
        3.3 水溶性浸出物检测
        3.4 醇溶性浸出物检测
        3.5 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3.6 三萜及甾醇含量检测
        4 实验结果
        4.1 性状鉴别
        4.2 水分含量
        4.3 灰分含量
        4.4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4.5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4.6 多糖含量
        4.7 三萜及甾醇含量
        5 小结
    第二节 超微粉碎对灵芝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
        1 仪器及试剂
        2 检测方法
        2.1 灵芝子实体普通粉末及破壁灵芝子实体超微粉的制备
        2.2 超微粉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检测
        2.3 超微粉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检测
        2.4 超微粉多糖含量检测
        2.5 超微粉三萜及甾醇含量检测
        3 检测结果
        3.1 超微粉水溶性浸出物含量
        3.2 超微粉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3.3 超微粉多糖含量
        3.4 超微粉三萜及甾醇含量
        4 灵芝子实体与超微粉碎后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5 小结
第二章 灵芝延缓衰老有效部位筛选研究
    1 实验分组及实验方法
        1.1 药物制备
        1.2 动物分组
        1.3 水迷宫实验
        1.4 脑部病理观察
        1.5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水迷宫检测
        2.2 病理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灵芝醇提物对肥胖衰老KM小鼠的影响研究
    1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1.1 动物分组
        1.2 HE染色
        1.3 油红染色
        1.4 masson染色
        1.5 尼氏染色
        1.6 镀银染色
        1.7 IBA1、GFAP荧光染色
        1.8 TUNEL细胞凋亡检测
        1.9 肠道菌群检测
        1.10 粪便代谢物检测
        1.11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生理指标
        2.2 肠组织病理观察
        2.3 脑组织病理观察
        2.4 其它组织病理观察
        2.5 肠道菌群
        2.5.1 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
        2.5.2 Alpha多样性分析
        2.5.3 Beta多样性分析
        2.5.4 PLS-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2.5.5 肠道微生物差异
        2.6 粪便代谢
        2.6.1 主成分分析(PCA)
        2.6.2 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
        2.6.3 代谢产物差异
        2.7 代谢组与肠道菌群联合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灵芝醇提物调节DNA甲基化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研究
    1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2 脑组织病理检测
        1.3 WGBS文库制备、测序、质量分析和绘图
        1.4 转录组分析
        1.5 BSP克隆测序法
        1.6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灵芝醇提物对SAMP8 小鼠、APP/PS1小鼠DNA甲基化影响
        2.2 灵芝醇提物对SAMP8 小鼠、APP/PSA小鼠mRNA影响
        2.3 BSP确认
        2.4 DNA甲基转移酶负调控的验证
        2.5 分子对接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灵芝不同加工品对衰老靶标菌群的影响比较研究
    1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1.1 药物制备
        1.2 动物分组
        1.3 肠道菌群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Beta多样性分析
        2.2 菌群差异
    3 小结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灵芝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及其膳食纤维物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微粉碎技术的特点
        1.1.1 超微粉碎技术原理及分类
        1.1.2 超微粉碎技术的优点
    1.2 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中的主要应用
        1.2.2 超微粉碎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苹果加工产业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苹果全粉的制备
        2.2.2 指标测定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苹果粉体的粒径分布
        2.3.2 苹果粉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3 超微粉碎对苹果粉体容积密度的影响
        2.3.4 超微粉碎对苹果粉体溶胀性的影响
        2.3.5 超微粉碎对苹果粉体水溶性的影响
        2.3.6 超微粉碎对苹果粉体持水力的影响
        2.3.7 超微粉碎对苹果粉体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物化性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制备
        3.2.2 指标测定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的粒径分布
        3.3.2 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的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
        3.3.3 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的红外光谱图
        3.3.4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容积密度的影响
        3.3.5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溶胀性的影响
        3.3.6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水溶性的影响
        3.3.7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持水力的影响
        3.3.8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3.3.9 超微粉碎对苹果渣膳食纤维粉体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苹果渣膳食纤维在面包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苹果渣膳食纤维面包的制作
        4.2.2 指标测定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比容的影响
        4.3.2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保水性的影响
        4.3.3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硬度的影响
        4.3.4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咀嚼性的影响
        4.3.5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胶着性的影响
        4.3.6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弹性的影响
        4.3.7 苹果渣膳食纤维的添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超微粉碎处理对杂粮(豆)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粮(豆)淀粉概述
        1.1.1 青稞淀粉
        1.1.2 荞麦淀粉
        1.1.3 小米淀粉
        1.1.4 糜子淀粉
        1.1.5 绿豆淀粉
        1.1.6 蚕豆淀粉
        1.1.7 豌豆淀粉
    1.2 超微粉碎技术概述
        1.2.1 超微粉碎技术
        1.2.2 超微粉碎处理在淀粉改性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杂粮(豆)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试剂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淀粉基本组成
        2.3.2 淀粉结构特性
        2.3.3 淀粉理化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超微粉碎处理对杂粮(豆)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试验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3.2 偏光十字显微镜观察
        3.3.3 淀粉晶型分析
        3.3.4 碘蓝值
        3.3.5 持水性
        3.3.6 溶解度和膨胀度
        3.3.7 热力学特性
        3.3.8 糊化特性
        3.3.9 冻融稳定性
        3.3.10 透明度
        3.3.11 凝沉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超微粉碎麸皮的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小麦麸皮的营养组分及开发利用现状
        1.2.1 小麦麸皮的营养价值
        1.2.2 小麦麸皮的加工利用现状
        1.2.3 麸皮馒头、麸皮面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1 超微粉碎技术的发展及粉体特性
        1.3.2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微粉碎对小麦麸皮功能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麸皮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2.3.2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对持水力和持油力的影响
        2.3.3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对膨胀力的影响
        2.3.4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中的总黄酮溶出率
        2.3.5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中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3.6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对NO_2-的清除
        2.3.7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对Pb~(2+)、Hg~(2+)、Cd~(2+)金属混合液的吸附
        2.3.8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对阳离子交换能力的测定
        2.3.9 不同粒径的小麦麸皮对胆酸钠的吸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微粉碎麸皮对面粉及面团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麸皮混合粉的基本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3.3.2 麸皮混合粉面团粉质特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3.3 麸皮混合粉面团拉伸特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3.4 麸皮混合粉糊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分析
        3.3.5 麸皮混合粉的理化指标与流变学及糊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3.6 添加麸皮的发酵面团的电镜微观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微粉碎麸皮对面制品品质及老化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添加量的麸皮对面制品品质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添加量的麸皮对面制品感官评价的影响分析
        4.3.3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3.4 不同添加量的麸皮对馒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较
        4.3.5 不同添加量的麸皮对馒头老化质构指标的测定
        4.3.6 NMR技术研究麸皮对馒头老化特性的影响
        4.3.7 DSC对不同添加量的麸皮馒头老化特性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8)红糟理化加工特性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糟类物质及其研究与综合利用现状
        1.1 黄酒糟在食品加工业中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2 红曲酒糟及其主要营养、功能成分
        1.3 酒糟抗氧化性的研究现状
        1.4 酒糟抑菌、抗菌研究进展
    2 固体调味粉的开发现状
    3 干燥与超微粉碎技术在固体调味粉开发中的应用
        3.1 热风干燥技术
        3.2 热泵干燥技术
        3.3 真空干燥技术
        3.4 超微粉碎技术
    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红糟主要营养、功能成分与理化加工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红糟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1.4 红糟中主要功能成分含量与测定方法
        1.5 红糟色差测定
        1.6 不同加工方式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1.7 不同pH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1.8 不同光照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1.9 添加剂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1.10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糟主要营养与功能成分分析
        2.2 不同加工方式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2.3 不同pH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2.4 不同光照条件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2.5 添加剂对红糟总酚含量和色泽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章 红糟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红糟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1.4 红糟上清液抑菌活性研究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糟上清液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
        2.2 红糟上清液抑菌活性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第四章 红糟风味粉关键加工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糟适宜蛋白酶的筛选
        2.2 酶使用量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2.3 酶解温度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2.4 酶解时间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2.5 料液比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2.6 酶解液pH对红糟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2.7 红糟水解工艺参数的优化
        2.8 红糟风味粉适宜干燥工艺的确定
        2.9 粉碎程度对红糟风味粉水溶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超微茶粉及茶叶面条加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茶叶的保健功效
    1.2 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1 技术简介
        1.2.2 常用超微粉碎设备类型及技术原理
        1.2.3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 超微茶粉原料加工技术
        1.3.1 超微绿茶粉原料品种选择
        1.3.2 超微绿茶粉原料杀青方式的选择
        1.3.3 超微绿茶粉原料揉捻程度的选择
        1.3.4 超微绿茶粉原料干燥方式的选择
    1.4 超微茶粉在食品业中的应用
        1.4.1 超微粉碎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特点
        1.4.2 超微茶粉食品的开发意义
        1.4.3 超微茶粉在食品中的应用
    1.5 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条品质的评价方法
        1.5.1 面团流变学特性
        1.5.2 面条品质的评价方法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超微茶粉原料加工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超微绿茶粉原料加工技术
        2.2.2 超微红茶粉原料加工技术
        2.2.3 超微茶粉粉碎技术研究
    2.3 结论
        2.3.1 超微绿茶粉原料加工
        2.3.2 超微红茶粉原料加工
        2.3.3 超微茶粉加工技术研究
    2.4 讨论与展望
第三章 超微茶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添加超微绿茶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2.2 添加超微红茶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2.3 添加超微黑茶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2.4 添加不同细度超微绿茶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3 结论
    3.4 讨论
第四章 超微茶粉对面条品质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加不同细度超微绿茶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2.2 不同添加量超微绿茶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2.3 不同种类超微茶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
    4.3 结论
    4.4 讨论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麦苗粉及其复合粉压片的功能及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麦苗的研究进展
        1.1.1 大麦苗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1.1.2 大麦苗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1.1.3 大麦苗的功能性研究进展
    1.2 超微粉碎方法的研究概况
        1.2.1 超微粉碎方法分类
        1.2.2 超微粉碎的研究现状
    1.3 介电干燥的研究概况
        1.3.1 射频技术的研究概况
        1.3.2 微波干燥的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麦苗粉超微粉碎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主要设备
        2.2.1 原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休止角及堆密度的测定
        2.3.2 色泽的测定
        2.3.3 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2.3.4 超微粉碎试验
        2.3.5 热重分析
        2.3.6 抗氧化性测定
        2.3.7 液质联用分析
        2.3.8 数据分析处理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粒径对大麦苗粉品质的影响
        2.4.2 大麦苗粉超微粉碎方法的研究
        2.4.3 大麦苗粉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4.4 大麦苗粉提取物有效成分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麦苗粉压片的配方及干燥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主要设备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大麦苗粉压片加工工艺流程
        3.3.2 大麦苗粉压片的原料配比研究步骤
        3.3.3 射频处理对大麦苗粉风味的试验
        3.3.4 三种不同频率干燥方式的对比试验
        3.3.5 射频干燥工艺的优化
        3.3.6 指标测定
        3.3.7 数据分析处理
    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1 大麦苗粉压片配方的优化工艺研究
        3.4.2 射频处理对大麦苗粉风味成分的影响
        3.4.3 三种不同频率干燥方法对大麦苗粉压片特性的影响
        3.4.4 大麦苗粉压片射频干燥工艺的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麦苗单粉压片与麦苗-香菇复合粉压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主要设备
        4.2.1 原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预处理
        4.3.2 大麦苗-香菇复合粉压片的配方优化
        4.3.3 营养成分的测定
        4.3.4 还原力测定
        4.3.5 风味的测定
        4.3.6 数据分析处理
    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大麦苗-香菇复合粉压片配方优化研究
        4.4.2 自制与市售产品的营养成分比较
        4.4.3 自制与市售产品产品的总还原力对比
        4.4.4 自制与市售产品产品风味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粉压片与复合粉压片贮藏稳定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主要设备
        5.2.1 原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贮藏试验
        5.3.2 叶绿素的测定
        5.3.3 超氧物歧化酶的测定
        5.3.4 游离总氨基酸的测定
        5.3.5 色泽的测定
        5.3.6 综合感官评价
        5.3.7 数据分析处理
    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贮藏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5.4.2 贮藏期超氧物歧化酶的变化
        5.4.3 贮藏期游离总氨基酸的变化
        5.4.4 贮藏期色泽的变化
        5.4.5 贮藏期感官品质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四、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趋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菌微粉性质及工艺应用[J]. 李慧,秦光明,李评,陈详,陈丽潇,李靓靓,向世标,谢菊英,常堃. 现代食品, 2021(16)
  • [2]两种超微粉碎方法对香菇柄粉体性质的影响[J]. 刘丽娜,路风银,李顺峰,田广瑞,王安建,崔国梅. 保鲜与加工, 2020(06)
  • [3]超微粉碎处理对薏苡仁全粉及其凝胶品质特性的影响[D]. 肖仕芸. 贵州大学, 2020(04)
  • [4]灵芝质量控制及其延缓衰老作用研究[D]. 赖国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及其膳食纤维物化性质的影响[D]. 陈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6]超微粉碎处理对杂粮(豆)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D]. 郭洪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1)
  • [7]超微粉碎麸皮的功能特性及应用研究[D]. 王玮.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8]红糟理化加工特性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产品开发[D]. 陈永.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9]超微茶粉及茶叶面条加工技术的研究[D]. 李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10]大麦苗粉及其复合粉压片的功能及制备工艺研究[D]. 王丽萍. 江南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食品行业微粉碎技术研究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