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参数对铝板复合成型的影响

工艺参数对铝板复合成型的影响

一、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hybrid forming of aluminum sheet(论文文献综述)

石妍[1](2021)在《缝合复合材料真空辅助压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空辅助压缩树脂传递模塑(VACRTM)工艺是以传统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为基础改进而来,在树脂注入模腔前,真空辅助下通过增加上下模之间的间隔来扩大树脂的注入流动面积,从而降低注胶难度,提高纤维体积含量的工艺技术,其工艺过程分为树脂注入阶段和模具压缩阶段,本文主要研究树脂注入阶段的充填过程。为了研究VACRTM工艺中树脂充填流动规律,明确工艺参数对树脂充填过程的影响,本文以缝合玄武岩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得到缝合预制件渗透率的实验值,再与模拟值做比对以检验模型及模拟过程的合理性。分别建立缝合预制件细观单胞模型及板块模型,利用PAM-RTM软件分析树脂在材料内部的流动规律,得到树脂充填位移与充填时间的关系,计算不同缝合密度下的渗透率;分析不同缝合密度、树脂粘度、注胶压力、注胶方案对树脂充填过程的影响。最后,将模拟分析方法应用到具体制品中,研究缝合复合材料螺旋桨叶片的VACRTM工艺树脂充填过程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渗透率模拟值与渗透率实验值误差为2.07%,在合理误差范围之内,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法得到预制件渗透率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缝合单胞模型的充填时间小于未缝合单胞模型的模拟时间,这是由于缝孔的存在加快了树脂充填速率。VACRTM工艺中由于压缩体积空间的存在,树脂在注射初期,能够迅速充填入压缩空间,然后实现预制件厚度方向的浸润,因此,与RTM成型工艺相比能够缩短浸润时间,同时,树脂粘度越大充填时间越长,注胶压力越大树脂充填时间越短。注胶方案中的边界线注胶和中心点注胶的树脂充填时间远远小于边界点注胶的树脂充填时间;长365 mm、宽144 mm的缝合复合材料螺旋桨叶片的最佳注胶压力为2×105pa,最佳注胶方案为注胶口位于螺旋桨叶片叶梢处,出胶口位于叶根上下两端,充填时间为51.7 s。

李艳[2](2020)在《碳纤维金属层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纤维金属层板因其具有较大的破坏形变和较高的强度及刚度而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应用于飞机的机身和机翼等蒙皮结构,层板界面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层板的综合性能,因此,拥有良好的界面性能是制备高性能纤维金属层板的条件之一。本论文采用阳极氧化法和热压成型法制备碳纤维金属层板。首先以H3PO4作为电解液,通过阳极氧化法在铝片(Al)和钛片(Ti)的表面制备多孔阳极氧化结构,研究氧化电压、氧化时间、电解液浓度以及添加剂对纳米孔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对纳米多孔结构进行表征。其次,将尼龙6(PA6)作为基体材料,将玻璃微珠(GB)和纳米碳酸钙(Nano-CaCO3)作为填充颗粒,同时将碳纤维(CF)、铝板以及钛板作为增强体来制备碳纤维金属层板。研究了阳极氧化工艺参数、碳纤维预浸渍工艺及颗粒的加入对碳纤维金属层板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探究了弯曲、剪切、冲击作用下GB和nano-CaCO3对碳纤维金属层板的增强机制。并对比了无机颗粒(IP)增强的碳纤维金属铝层压板(Al/IP/CF/PA6)和碳纤维金属钛层压板(Ti/IP/CF/PA6)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4wt%的PA6/乙醇溶液对CF进行预浸渍处理,能很好的使PA6进入到碳纤维束内对CF形成包覆,且不破坏CF性能。CF预浸渍工艺能增强CF与基体的界面结合,从而使得Al/CF/PA6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其中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2.2%和19.7%。(2)在一定的范围内,阳极氧化纳米孔的孔径及深度会随着氧化电压、电解液浓度、氧化时间的升高而升高。高压条件下,当氧化电压为120V、氧化时间为5min、磷酸电解液浓度为40g/L时,可以制备出平均孔径为130nm且形状较圆的纳米孔;低压条件下,当氧化电压为30V、氧化时间为25min、磷酸电解液浓度为130g/L时,可以制备出平均孔径为80nm的纳米孔,但孔圆度相比高压条件较差。(3)阳极氧化纳米孔的形状和大小对碳纤维金属层板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孔径较大,形状较好的纳米孔在热压过程中可以使得更多尼龙基体进入,增加了金属层与基体之间的粘接强度,使得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提高。在电压为120V、氧化时间为5min、磷酸电解液浓度为40g/L的条件下,Al/CF/PA6复合层板的综合性能达到最大,弯曲强度为303.6MPa,剪切强度为41.8MPa,90.7kJ/m2。(4)Nano-CaCO3和GB加入都可以使碳纤维金属层板的力学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且nano-CaCO3由于可以随基体进入金属层纳米孔中而起到更好的增强效果,但二者对复合层板力学性能的增加效果不够显着。这是因为对碳纤维金属层板来说,层间分层和脱粘是最主要的失效方式。(5)Ti/IP/CF/PA6相比Al/IP/CF/PA6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更佳,这是由铝片和钛片的性能决定。当添加10wt%Nano-CaCO3时,Al/IP/CF/PA6和Ti/IP/CF/PA6复合层板的弯曲强度分别为339.1MPa、403.1MPa;剪切强度分别为46.9MPa、91.5MPa;冲击强度分别为94.4kJ/m2、156.4kJ/m2。Ti/IP/CF/PA6相比Al/IP/CF/PA6的弯曲、剪切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8.9%、95.1%、65.7%。

杜坤鹏[3](2020)在《超声波辅助聚丙烯/铝合金压制成型及其微纳界面粘结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已成为节能减排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汽车、电子等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聚合物/金属材料(PMH)不仅可以满足汽车、电子产品的综合性能要求,而且可以大大减轻产品重量。因此,聚合物金属复合成型技术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压制成型技术制备无胶粘合的等规聚丙烯/铝合金材料,并对制品的粘结性能和粘结机制进行研究。首先,采用磷酸阳极氧化恒流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微纳米孔氧化膜;其次,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成型温度、压力、超声振幅和超声时间对制品粘结性能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成型工艺参数;最后,对比常规压制成型与超声辅助压制成型的聚丙烯/铝合金制品的粘结性能,总结出超声波辅助异质连接技术界面粘结增强机制。1、阳极氧化处理制备微纳尺度多孔结构铝合金表面为了获取合适微观互锁结构,分别采用抛光处理与恒流法磷酸阳极氧化处理A5754铝合金表面,扫面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抛光试样P-Al表面光滑无明显的微孔及缺陷,粗糙度仅为2.318nm;经过磷酸阳极氧化处理后的铝合金表面形成了蜂窝状多孔膜:电流密度为4A/dm2的试样P/A1-Al孔隙率为44.72%、平均孔径为180nm,粗糙度为58.346nm;当电流密度增大到16A/dm2后,试样P/A2-Al孔隙率、平均孔径大小分别为41.94%、130nm,粗糙度达到了89.951nm。2、正交实验优化聚丙烯/铝合金超声波辅助压制成型工艺选用阳极氧化电流密度为16A/dm2的试样P/A2-Al作为实验样品,考察超声波压制四参数(振幅、超声时间、压力、粘合温度)对聚丙烯/铝合金搭接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实验发现:压力和粘合温度对试样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大,而超声时间对试样断裂伸长率和弯曲性能的影响较大,超声波辅助压制成型最佳工艺参数为:振幅为50%,超声时间为5s,压力为0.6MPa,粘合温度为175℃,压制时间为15s。3、聚丙烯/铝合金搭接界面粘结机理研究为了探究超声波辅助异质连接技术界面粘结增强机制,通过在非超声与超声辅助作用条件下,对等规聚丙烯(iPP)和不同电流密度磷酸阳极氧化处理的铝合金搭接试样的粘结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非超声压制成型试样HPT-1的拉伸剪切强度为9.21±0.80MPa,而超声辅助成型的试样UHPT-1的拉伸剪切强度为19.08±0.18MPa,较非超声成型试样增加了107%;当阳极氧化电流密度增大到16A/dm2后,非超声压制成型试样HPT-2的拉伸剪切强度为11.51±0.91MPa,较试样HPT-1增加了24%;而超声辅助成型的试样UHPT-2的拉伸剪切强度为23.98±0.56MPa,较试样HPT-2和UHPT-1分别增加了108%、25%。对试样失效界面进行扫面电镜表征发现,试样HPT-1发生界面失效的铝合金和聚丙烯表面平整,失效模式主要为界面脱粘失效;当阳极氧化电流密度增大后,试样HPT-2失效模式为界面失效+内聚失效,铝合金表面树脂残留增多,聚丙烯表面无明显塑性变形;虽然试样UHPT-1和UHPT-2失效模式均为界面失效+内聚失效,失效后的聚丙烯表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塑性变形,但试样UHPT-2的聚丙烯表面发生塑性变形的面积较大,塑性变形更明显。电镜观察与线扫描发现,试样HPT-1的横截面存在微小缝隙,聚丙烯与铝合金在界面处无明显的元素扩散现象;试样HPT-2在界面处出现较明显的元素扩散现象,横截面处存在明显的聚合物粘连现象;超声辅助成型的试样UHPT-1和UHPT-2在界面观察到聚丙烯熔体进入纳米孔洞内并形成了机械互锁结构,界面粘结十分紧密,线扫描显示存在明显的元素扩散现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与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发现,在超声试样UHPT-1和UHPT-2在界面结合处的出现了聚丙烯β晶体,而常规试样在界面处聚丙烯的晶型为α晶体。

侯昶[4](2020)在《聚乳酸基黄麻生物复合材料渐进成形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循环经济的日益发展,产品可回收利用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原材料的选取中,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全生物可降解性成为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在这种材料的小批量生产过程中,传统成形工艺模具成本高,而近年来发展的渐进成形技术不需模具即可成形,十分适用于中小批量的生产领域。因此,本文针对产品创新的小批量领域,将渐进成形技术与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结合起来,即有利于解决传统工艺模具成本高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以植物黄麻织物为增强体,以生物树脂聚乳酸为基体,采用热模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板。研究碱处理、纤维取向、铺层顺序对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热、粘弹性力学特性以及微观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断裂伸长率,降低拉伸强度;±45纤维方向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都高于0/90方向;0/90-±45铺层断裂伸长率最高,0/90-0/90铺层拉伸强度最高。基于复合材料板热力学性能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电热辐射加热的渐进成形方法,设计了加热系统、保温系统、测温系统,成功运用于该复合材料的渐进成形工艺。在成形中,采用三层夹持成形法进行固定,将复合材料板夹持在上层铁板和下层铝板之间。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夹持方法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渐进成形工艺成功的关键。因此,采用三层夹持成形法,以方锥台为成形形状,以最大成形深度为评价指标,研究工具轨迹、进给量和板料厚度对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渐进成形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板的渐进成形主要存在鼓包和裂纹两种失效模式。采用“Outside-in”工具轨迹,成形极限为5mm,失效模式为鼓包和裂纹;采用“Inside-out”工具轨迹,成形极限提高到20mm,仅在裂纹模式下失效。即使采用三层夹持成形法,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仍会受到进给量的影响: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最终采用一种随成形深度不断减小的进给量进行成形,既能改善刀痕现象,也能有效减少过小进给量消耗的时间。板料厚度对渐进成形极限深度有正向的影响。

王霞[5](2019)在《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纳米纤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素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含有苯环结构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储量丰富,含碳量高。目前木质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低值化的领域,比如燃料、水泥和陶瓷等行业。随着化石能源的日渐短缺,对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逐渐得到各研究学者的关注,其重要的一个应用是作为碳纤维的制备原料。碳纳米纤维不仅具有碳纤维优异的综合性能,同时也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过滤材料、吸附材料、储氢材料等领域都有着较好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碳纳米纤维是通过对聚丙烯腈(PAN)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得到,静电纺丝也是唯一一种能连续制备纳米级纤维的纺丝工艺。本文以剑麻木质素及PAN为原料,设计优化了静电纺丝设备,并利用静电纺丝制备了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对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进行预氧化及碳化处理,得到了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基碳纳米纤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高温碱煮法在最佳工艺条件:用碱量17%,硫化度20%,蒸煮温度160℃下从剑麻中提取了木质素并进行了改性处理,分析了木质素的结构性能及对木质素进行了静电纺丝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的主要组成结构单元为紫丁香基型与愈创木基型结构单元,其热失重主要发生在200450℃,最大的失重温度为341℃,最终的残碳量可达到46%,且木质素较难独自进行静电纺丝。2)通过对静电纺丝原理的掌握,设计优化了静电纺丝装置,并对电场强度进行了模拟仿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型PAN,探讨了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直径的影响,找到了能形成良好纤维形貌的纺丝条件:溶液浓度为8%14%,纺丝电压为9kV18kV,纺丝距离为12cm18cm,得到最小纤维直径的纺丝工艺条件为:溶液浓度为10%,纺丝电压为15kV,纺丝距离为16cm,纤维平均直径可达到237nm。3)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探讨了木质素及其改性对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纳米纤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的增加会增强溶液电导率,影响共混溶液可纺性,降低纤维平均直径,损失纤维形貌,削弱纤维热力学性能。而木质素经过改性后,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的形貌特征及热力学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有利于木质素的利用,及高孔隙率和良好热力学性能碳纤维的制备。4)对聚丙烯腈纤维及改性前后的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原丝进行了预氧化及碳化处理,探讨了预氧化工艺条件对纤维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等技术对预氧化纤维及碳化纤维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预氧化升温速度为10℃/min,最高温度为250℃的条件下可得到纤维形貌良好、纤维面积收缩率小、纤维氧化程度高,耐热性良好的预氧化纤维;木质素的加入及其改性可降低碳纳米纤维的纤维直径,但对碳化过程中无定形碳的形成没有较大影响,且形成了具有较好碳化程度及高强度低模量的碳纳米纤维,制备的碳纳米纤维也可进行下一步的利用。

顾瑞莹[6](2019)在《基于热冲压工艺的7075铝合金板材高温拉伸性能及成形极限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庞大的汽车保有量给能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采用轻量化材料来减轻汽车重量是最有效途径之一。7075铝合金属于Al-Zn-Mg-Cu系超高强合金,与目前应用广泛的5000系和6000系铝合金相比,热处理强化能力更显着,具有更高的比强度及抗冲撞性能,已逐渐成为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7075铝合金由于自身塑性的局限,难以实现大变形工件及复杂形状产品的冷加工成形,因此改善7075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性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2005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林建国教授提出了一种热成形—淬火一体化技术(HFQ),该工艺能够实现7075铝合金成形性与强度的双重提升,对推动高强铝合金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题组前期研究了适用于西南铝业提供的T4态7075铝合金板材基于HFQ工艺的最佳热处理工艺窗口(固溶:510℃×30 min,时效:人工时效120℃×24 h,淬火方式:通水冷模淬火),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7075铝合金板材的高温拉伸性能及成形极限,确定了铝合金的材料性能参数和优化的热冲压工艺窗口。获得如下成果:(1)利用MTS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模拟HFQ工艺研究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以及不同拉伸方向7075-T4铝合金板材高温流变行为、断口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初始拉伸温度25℃-440℃、应变速率0.001 s-1-0.1 s-1,沿与板材轧制方向成0°、45°、90°方向条件下,在应变速率和温度共同主导下,材料在初始拉伸温度440℃下具有最高断裂延伸率;0.01 s-1以上的较高应变速率下,材料的拉伸强度随应变率增大而上升,呈应变率正相关特征;0.01 s-1以下的较低应变速率下,材料的拉伸强度随应变率增大而下降,呈应变率负相关特征;沿轧制方向的拉伸抗拉强度和断裂延伸率均大于拉伸方向与轧制方向呈45°和90°的材料性能,具有明显的轧向异性。断裂机理研究表明,切向韧性与颈缩延性断裂转折温度约为358℃,断裂机理为微孔聚集型断裂的韧性断裂模式。(2)基于7075铝合金单轴高温拉伸实验结果,建立了基于材料特性的Fields-Backofen模型,建立了高温拉伸实验中变形温度、应变速率等典型变量之间的联系,较好地描述了7075铝合金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硬化和软化特性。基于高温拉伸流变应力曲线,对比分析了本构方程的预测效果。发现Fields-Backofen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7075铝合金在0.01 s-1、25℃-440℃以及0.1 s-1、400℃-440℃下的高温流变行为。(3)采用半球形刚性凸模胀形实验方法,获得了7075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极限图(Forming Limit Diagram,FLD)。随着成形速度提高,其成形极限曲线的纵向位置明显上升,在冲压速度为10 mm/s时,FLC0值达到0.6,材料在各应变路径下均具有较高的成形极限,具备在复杂应变路径下成形的能力;随着板料在模具中保压停留时间的延长,成形极限曲线的纵向位置明显下降,当保压时间延长至20 s时,试样的断口形式由颈缩延性断裂转变为切向韧性断裂,当保压时间延长至30s时,初始成形温度过低,试样失效。(4)采用Autoform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半球形刚性凸模胀形实验中平面应变路径的试样进行了成形性、减薄率模拟,验证了7075铝合金板材性能参数的准确性。在温度场模拟中,试样的最高温度出现在半球侧壁靠近凹模圆角处,最低温度出现在半球试样的顶部区域。当保压时间10 s时,板材胀形区域的初始成形温度介于377℃-379℃,断口类型为颈缩延性断口;当保压时间延长至20 s时,板材胀形区域的初始温度降低至348℃-354℃,断口类型为剪切延性断口,与高温拉伸试验中的颈缩延性-剪切韧性断口的转折规律一致。对汽车上横梁加强板零件的热-力耦合数值模拟以及机械性能测定进一步验证了7075铝合金分段本构方程和高温成形极限图的准确性。时效后的零件强度提高,较浅和较深位置的材料强度介于499 MPa-528 MPa之间,实际零件与数模各部位的偏差都在±1 mm以内,满足成形件尺寸精度的要求。说明HFQ技术能够帮助汽车承力件实现力学性能和尺寸精度的双重提升。

赵康梅[7](2018)在《基于激光微造型的缓冲条金属骨架表界面形貌优化及粘结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缓冲条是一种通过金属基体处理技术和热硫化成型技术复合而成的高弹性高强度橡胶/金属复合件,广泛应用于航天、矿业、汽车、重工机械、电厂、粮油输送、水泥厂等领域。但在缓冲条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喷砂处理后基材表面污染和骨架实效变形严重影响缓冲条的表面质量和使用寿命。本文提出了通过激光微造型技术优化金属骨架表面形貌进而提高橡胶/金属复合件粘结性能的新方法。围绕新方法,探索了橡胶/金属的粘结机理及力学特性,分析了激光能量转换机理、激光束产生机理和激光加工微造型机理,设计了嵌套式铝合金金属骨架表面几何形貌,并对激光微造型工艺在工艺机理、典型铝合金几何形貌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索了橡胶/金属的粘结机理及力学特性,总结了橡胶/金属粘结机理和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分析了橡胶/金属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失效成因,为橡胶/金属粘结工艺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研究和分析了激光能量转换机理、激光束产生机理和激光加工微造型机理,通过实验分析了4种典型工业铝合金骨架材料激光微造型几何形貌的一致性,论证了采用激光微造型工艺处理缓冲条金属骨架表面的工艺一致性和机理的可行性,同时设计了嵌套式铝合金金属骨架表面几何形貌和对应的工艺参数组。(3)设计了激光微造型实验、复合成型实验和粘结拉伸实验,确定了激光微造型几何形貌的主要因素,以最大破坏载荷和最小破坏载荷为实验粘结性能指标,求得激光微造型技术参数微凹坑半径、间距和加工次数的最优解分别为(1.5mm,0.01mm,2)和(1.5mm,0.18mm,2),证明了激光微造型工艺可以获得粘结性能稳定、粘结质量良好的复合界面。(4)采用对比实验法,对金属表面进行未处理、喷砂处理和激光微造型处理条件下的粘结破坏载荷、微观组织和成形机理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求得喷砂组的最大破坏载荷和最小破坏载荷参数压强、目数和角度的最优解分别为(0.7MPa,80#,60°)和(0.5MPa,80#,60°),喷砂组最优破坏载荷约为激光组最优破坏载荷的1/3,且通过SEM和EDS分析发现激光组中发生了较为理想的R-C型和R型失效形式,证明了激光微造型工艺的适用性,为激光微造型在橡胶/金属粘结性能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边永超[8](2018)在《基于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制品结合强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技术也叫纳米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异种材料之间的结合技术。利用独特的表面处理技术,在金属表面腐蚀出一系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微纳米孔洞,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将熔融的树脂填充到金属表面的微纳米孔洞中,实现金属一树脂的一体化成型。金属一树脂一体化成型制品由于其价格竞争性强、高性能、轻量化等一系列特点,在飞机、车辆制造、家电制品、医用器械、IT设备、3C制品上应用较多。本文利用碱处理液、酸处理液及接触处理液对金属表面分别进行处理,通过对表面处理工艺和注塑成型工艺参数进行改进和优化,对金属表面的凹孔面积、深度及金属与树脂的结合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模流分析软件Moldex 3D建立了制品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填料比例、模具温度、浇口位置对注塑过程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模具;2、通过改变金属表面处理液的浓度、浸渍时间、处理液温度、引入超声波等一系列参数与措施,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观察金属表面的SEM图,利用ImagePro-plus分析金属表面SEM图中的平均微孔面积和平均微孔深度,将铝板放入模内进行注射成型,利用拉伸机测量制品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切力,结果表明:(1)随着处理液浓度的增加,微孔平均面积和微孔平均深度、铝板表面粗糙度、制品结合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2)当处理液浓度相同时,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微孔平均面积和微孔平均深度、铝板表面粗糙度均逐渐增大;(3)表面处理工艺的评价标准:当微孔平均面积大于9.96nm2,或平均深度大于51.26,金属与塑料才有可能形成可靠连接;常温下处理液最佳浓度为5%-7%。(4)并分析了引入超声波振动和改变处理液温度对制品结合强度的影响;3、研究了注射过程中注射压力和模具温度对制品结合强度的影响;4、利用Moldex 3D模流分析软件,分析了不同填料比例、不同模具温度、不同进浇口位置下树脂材料的充模、保压、冷却、翘曲等行为,找到了最佳注射工艺和最佳流道设计。

王计超[9](2018)在《不锈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基复合材料因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尺寸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目前铝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体主要为碳纤维、硼纤维、玻璃纤维、SiC颗粒、石墨颗粒、BN颗粒等,上述增强相能够提升铝合金的一些性能,但是由于大部分与铝的润湿性差,而且制备成本过高,主要应用于军事等特殊领域。为了获得高性价比的新型铝基复合材料,与铝润湿性好、成本低廉的增强体钢丝及钢丝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然而,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还比较单一,研究不同工艺下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结合过程及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丰富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板的制备工艺为目标,分别采用冷轧复合工艺、铸轧复合工艺,以不锈钢丝网做为增强体,两侧铝层为基体,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研究各主要制备工艺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各工艺的可行性。主要采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扫描显微镜结合能谱仪观察复合界面微观形貌分析。利用拉伸试验机、弯曲试验机及多次折弯实验检测复合板力学性能、弯曲能力及界面结合强度等。首先以冷轧复合法制备不锈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板,研究复合板冷轧界面结合过程,分析不同冷轧压下率、钢丝网目数、铝板初始厚度、钢丝网摆放角度对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后采用“液-固-固”铸轧复合法制备钢丝网增强复合板,观察复合界面微观形貌,分析钢丝网摆放角度对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摆放角度钢丝网增强机理进行简要分析。最后为验证短流程近终成形工艺的可行性,采用“液-固-液”铸轧复合法制备钢丝网增强复合板。对铸轧过程中的热-力进行分析,总结了初始浇铸温度和铸轧力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复合板制备过程中界面结合过程,检测其力学性能。

张亮亮[10](2018)在《树脂基层状碳纤维复合板轧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总量的大幅上升,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汽车的轻量化发展成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环保要求的有力保障,也是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因其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密度小、热膨胀系数小以及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得它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需要满足大批量使用,所以研究CFRP复合材料的板材制备及其成型性能测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进行CFRP及Al/CFRP板材的轧制制备及对所得层合板进行成型性能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研究内容: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碳纤维/环氧预浸料进行动态、恒温扫描,分析各阶段放热特征温度,结合预浸料典型固化工艺确定轧制固化方案,采用轧制-固化,预固化-轧制-后固化,固化-轧制三种方法制备了CFRP复合板。通过现有设备和模具对板材进行了拉伸、弯曲性能实验,结合金相显微镜和SEM扫描电镜观察了试样断面显微组织,并对实验后试件的破坏情况及力学性能与热压罐工艺所得同类板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模具进行了CFRP板材的拉深成形实验,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压温度、压下量和轧制工艺三种因素对试样成形性的影响,并对试件的成形情况通过宏观观察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也对实验所得不同拉深力-行程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轧制方法制备了Al/CFRP层合板,为了改善铝合金表面与树脂间胶接性,分别采用机械打磨、化学清洗和阳极氧化的方法对铝板表面进行预处理,结合弯曲实验考察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及压下量对层板弯曲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利用轧制工艺制备了CFRP及Al/CFRP板材,并对板材的力学性能、拉深成形性以及与金属轧制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复合材料的新型快速成型工艺提供一定参考。

二、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hybrid forming of aluminum shee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hybrid forming of aluminum sheet(论文提纲范文)

(1)缝合复合材料真空辅助压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缝合复合材料概述
        1.1.1 复合材料缝合方式的分类
        1.1.2 缝合技术的特点
        1.1.3 缝合技术的应用
    1.2 CRTM成型工艺概述
        1.2.1 RTM成型工艺
        1.2.2 CRTM成型工艺
        1.2.3 CRTM成型工艺原理及优缺点
        1.2.4 CRTM成型工艺组成要素
    1.3 CRTM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
        1.3.1 实验研究
        1.3.2 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对VACRTM工艺进行模拟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缝合玄武岩纤维预制件渗透率模拟研究
    2.1 引言
    2.2 渗透率测试实验
        2.2.1 渗透率测试理论
        2.2.2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2.2.3 玄武岩纤维预制件的缝制
        2.2.4 树脂粘度测定
        2.2.5 渗透率测试实验过程
        2.2.6 结果与分析
    2.3 渗透率数值模拟研究
        2.3.1 模型的建立
        2.3.2 单胞模型渗透过程分析
        2.3.3 板块模型渗透率结果分析
    2.4 渗透率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分析
    2.5 不同缝合密度渗透率的模拟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缝合复合材料VACRTM工艺树脂充填过程的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CRTM工艺理论分析
    3.3 缝合单胞模型的树脂充填过程分析
        3.3.1 单胞模型的建立
        3.3.2 模拟结果分析
    3.4 工艺参数对树脂充填过程的数值模拟
        3.4.1 模型建立
        3.4.2 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缝合复合材料螺旋桨VACRTM工艺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螺旋桨模型前处理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网格划分
        4.2.3 工艺参数及材料属性的选择
    4.3 .不同工艺参数下树脂充填过程的数值模拟
        4.3.1 螺旋桨叶片VACRTM充填过程特征分析
        4.3.2 不同缝合密度下的数值模拟
        4.3.3 不同注胶压力下的数值模拟
        4.3.4 不同注胶位置下的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碳纤维金属层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颗粒和碳纤维共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1.2.1 碳纤维概述
        1.2.2 无机颗粒概述
        1.2.3 颗粒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2.4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2.5 共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1.3 铝合金与钛合金的表面处理
        1.3.1 铝合金的表面处理
        1.3.2 钛合金的表面处理
    1.4 纤维金属层板概述
        1.4.1 纤维金属层板的分类
        1.4.2 纤维金属层板的力学性能
        1.4.3 纤维金属层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碳纤维处理
        2.2.2 铝片的阳极氧化
        2.2.3 钛片的阳极实验
        2.2.4 玻璃微珠的表面改性
        2.2.5 IP/金属/CF/PA6 复合层板的制备
    2.3 式样表征
        2.3.1 测试样品制备
        2.3.2 力学性性能测试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第3章 Al/CF/PA6 复合层板的制备与性能
    3.1 阳极氧化条件对铝合金表面形貌的影响
        3.1.1 电解液浓度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1.2 氧化电压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1.3 氧化时间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1.4 添加剂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2 CF预浸渍工艺对复合层板性能的影响
        3.2.1 Al/CF/PA6 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
        3.2.2 Al/CF/PA6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
        3.2.3 Al/CF/PA6复合层板的显微结构
    3.3 阳极氧化条件对复合层板性能的影响
    3.4 Al/CF/PA6 复合层板的断口形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P/Al/CF/PA6 复合层板的制备与性能
    4.1 IP/Al/CF/PA6 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
    4.2 IP/Al/CF/PA6 复合层板的断口形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IP/Ti/CF/PA6 复合层板的制备与性能
    5.1 IP/Ti/CF/PA6 复合层板的力学性能
    5.2 IP/Ti/CF/PA6 复合层板的断口形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超声波辅助聚丙烯/铝合金压制成型及其微纳界面粘结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前言
    1.2 塑料/金属成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压成型
        1.2.2 注塑成型
        1.2.3 机械焊接成型
    1.3 塑料/金属连接理论研究
    1.4 选题意义、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内容安排
2.阳极氧化处理制备多孔结构铝合金表面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铝合金表面处理
        2.1.4 性能试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扫描电镜(SEM)观察分析
        2.2.2 铝合金表面孔隙率与孔径大小
        2.2.3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
        2.2.4 铝合金表面成分分析
        2.2.5 铝合金试样表面性能测试
    2.3 小结
3.正交实验优化聚丙烯/铝合金超声波辅助压制成型工艺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试样制备
        3.1.4 正交实验设计
        3.1.5 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成型工艺对搭接试样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3.2.2 成型工艺对聚丙烯/铝合金材料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2.3 成型工艺对聚丙烯/铝合金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
    3.3 小结
4.聚丙烯/铝合金搭接界面粘结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试样制备
        4.1.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搭接试样拉伸剪切性能分析
        4.2.2 拉伸失效界面观察
        4.2.3 粘接界面观察
        4.2.4 界面结晶分析
    4.3 小结
5.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聚乳酸基黄麻生物复合材料渐进成形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2.2 热压成型工艺
        1.2.3 3D打印技术
        1.2.4 渐进成形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处理及制备
    2.1 黄麻织物表面处理
        2.1.1 实验材料
        2.1.2 碱处理方法
        2.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原理
        2.1.4 碱处理结果与讨论
    2.2 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板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热模压成型技术原理
        2.2.3 平板压机模具
        2.2.4 制备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1 热性能分析
        3.1.1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3.1.2 动态热机械分析实验方法
    3.2 力学性能分析
        3.2.1 实验方法
        3.2.2 失效模式
        3.2.3 实验结果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渐进成形装置及方法
    4.1 复合材料板的电热辐射加热渐进成形装置
        4.1.1 渐进成形原理
        4.1.2 电热辐射加热渐进成形装置
        4.1.3 定位系统
        4.1.4 固定系统
        4.1.5 加热系统
        4.1.6 保温系统
        4.1.7 实验装置搭建步骤
    4.2 复合材料板的电热辐射加热渐进成形方法
        4.2.1 三层夹持成形法
        4.2.2 润滑方式
        4.2.3 实验温度确定
        4.2.4 渐进成形实验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渐进成形性能实验研究
    5.1 渐进成形实验基础
        5.1.1 渐进成形材料
        5.1.2 零件形状
        5.1.3 实验设置
    5.2 渐进成形实验变量
        5.2.1 工具轨迹
        5.2.2 进给量
    5.3 黄麻织物/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渐进成形实验结果
        5.3.1 复合材料板的失效模式
        5.3.2 工具轨迹对复合材料板渐进成形性能的影响
        5.3.3 进给量对复合材料板表面质量的影响
        5.3.4 板料厚度对复合材料板最大成形深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纳米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电纺丝
        1.1.1 静电纺丝原理与方法
        1.1.2 静电纺丝设备与主要影响因素
        1.1.3 静电纺丝的研究与应用
    1.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1.2.1 聚丙烯腈纤维
        1.2.2 碳纤维
        1.2.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发展
    1.3 木质素
        1.3.1 木质素的结构与性质
        1.3.2 木质素的分离与改性
        1.3.3 木质素的应用
    1.4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成型研究
        1.4.1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的制备
        1.4.2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计及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设计
        2.2.1 静电纺丝设备结构设计
        2.2.2 可移动纺丝针头设计
        2.2.3 辅助电极设计
        2.2.4 接地及屏蔽处理
        2.2.5 静电纺丝设备工作原理
        2.2.6 实验其他设备
    2.3 静电纺丝辅助电极电场模拟
        2.3.1 辅助电极对于电场强度的影响
        2.3.2 辅助电极半径对于电场强度的影响
        2.3.3 辅助电极高度对于电场强度的影响
    2.4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4.1 实验方法
        2.4.2 测试表征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质素的分离改性及聚丙烯腈静电纺丝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木质素的分离与改性
        3.2.1 木质素的分离
        3.2.2 木质素的改性
    3.3 木质素的表征
        3.3.1 木质素的溶解表征
        3.3.2 木质素红外光谱分析
        3.3.3 木质素热重分析
        3.3.4 木质素静电纺丝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3.4 聚丙烯腈静电纺丝工艺研究
        3.4.1 溶液浓度对纤维直径形貌的影响
        3.4.2 纺丝电压对纤维直径形貌的影响
        3.4.3 接收距离对纤维直径形貌的影响
        3.4.4 聚丙烯腈静电纺丝工艺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电混纺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结构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结构性能表征
        4.2.1 聚丙烯腈/木质素纺丝液电导率分析
        4.2.2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4.2.3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4.2.4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热重分析
        4.2.5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纤维拉伸测试分析
    4.3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纤维结构性能表征
        4.3.1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复合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4.3.2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复合纤维热重分析
        4.3.3 聚丙烯腈/改性后木质素复合纤维拉伸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丙烯腈/木质素复合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5.1 引言
    5.2 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预氧化及碳化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预氧化温度对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红外光谱的影响
        5.3.2 预氧化温度对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形貌的影响
        5.3.3 预氧化升温速率对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形貌的影响
        5.3.4 预氧化后聚丙烯腈/木质素纤维热重分析
        5.3.5 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纤维形貌分析
        5.3.6 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纤维拉曼分析
        5.3.7 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纤维XRD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热冲压工艺的7075铝合金板材高温拉伸性能及成形极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汽车用铝合金材料
        1.2.1 汽车用铝合金简介
        1.2.2 7000 系高强铝合金
        1.2.3 7000 系铝合金的热处理
    1.3 铝合金板材热冲压技术现状
        1.3.2 HFQ技术概况
        1.3.3 HFQ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铝合金热成形行为及数值模拟
        1.4.1 铝合金热变形行为研究
        1.4.2 铝合金冲压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7075 铝合金高温流变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准备
        2.2.1 材料成分
        2.2.2 试样尺寸
        2.2.3 实验装置及步骤
    2.3 高温流变曲线分析
        2.3.1 初始拉伸温度对7075 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应变速率对7075 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各向异性对7075 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颈缩延性-剪切韧性断口转变温度的确定
    2.5 分段本构方程的建立
        2.5.1 Fields-Backofen模型
        2.5.2 高温、高速下的Fields-Backofen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7075 铝合金高温成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准备
        3.2.1 网格印制
        3.2.2 试样尺寸
        3.2.3 应变速率和冲压速度的转换
        3.2.4 实验装置
    3.3 实验过程
    3.4 极限应变测量
    3.5 FLD分析
        3.5.1 不同冲压速度对FLD的影响
        3.5.2 不同保压时间对FLD的影响
    3.6 断口形貌观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FQ工艺的热-力耦合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验证实验
        4.2.1 数值模拟平台介绍
        4.2.2 材料参数
        4.2.3 模拟过程
    4.3 平面应变试样成形性分析
        4.3.1 成形状态
        4.3.2 厚度分布
    4.4 平面应变试样热-力耦合效应分析
        4.4.1 温度场分析
        4.4.2 破裂位置分析
        4.4.3 金相观察
    4.5 汽车上横梁加强板热-力耦合效果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7)基于激光微造型的缓冲条金属骨架表界面形貌优化及粘结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1.2 国内外现状
        1.2.1 金属基材料复合工艺研究现状
        1.2.2 激光微造型技术研究现状
        1.2.3 粘结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预期目标
        1.4.2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粘结基本理论及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粘结与粘结失效机理及力学分析
    2.3 金属与橡胶的粘结
        2.3.1 橡胶/金属粘结机理
        2.3.2 橡胶/金属破坏理论
        2.3.3 橡胶/金属的粘结失效及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微造型工艺机理与适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激光微造型工艺机理研究
    3.3 微造型工艺影响规律研究
        3.3.1 喷砂几何形貌分析
        3.3.2 激光几何形貌分析
    3.4 激光微造型工艺设计
        3.4.1 金属骨架表面形貌设计
        3.4.2 激光微造型工艺参数设计
        3.4.3 激光微造型实验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微造型工艺对橡胶/金属粘结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激光微造型实验
        4.2.1 试样的选择
        4.2.2 实验设备
        4.2.3 激光微造型工艺实验
    4.3 激光微造型对橡胶/金属粘结性能影响的实验
        4.3.2 橡胶/金属件的复合成型实验
        4.3.3 粘结拉伸实验
    4.4 实验数据分析
        4.4.1 粘结质量分析
        4.4.2 正交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金属粘结性能的对比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对比实验
        5.2.1 未处理金属骨架表面的对比实验研究
        5.2.2 喷砂处理金属骨架表面的对比实验研究
    5.3 对比实验分析
        5.3.1 粘结破坏载荷分析
        5.3.2 微观组织及复合成型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8)基于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制品结合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技术的应用
    1.5 存在问题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树脂及金属材料的选择
        2.1.2 处理液的选择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金属表面处理工艺
        2.3.2 树脂注塑成型工艺
        2.3.3 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模具设计
        2.3.4 处理后金属表面微观结构的观察方法
        2.3.5 金属表面微观结构的分析方法
        2.3.6 金属与树脂结合强度的测试方法
第三章 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树脂及金属材料的选择
        3.2.2 处理液的选择
        3.2.3 实验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室温下处理液浓度对微孔平均面积的影响
        3.3.2 室温下处理液浓度对微孔平均深度的影响
        3.3.3 室温下处理液浓度对制品结合强度的影响
        3.3.4 在引入超声波条件下处理液浓度对微孔平均面积和平均深度的影响
        3.3.5 在引入超声波条件下处理液浓度对制品结合强度的影响
        3.3.6 温度对制品结合强度的影响
        3.3.7 结论
第四章 注塑成型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树脂及金属材料的选择
        4.2.2 处理液的选择
        4.2.3 实验设备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在模具温度恒定的情况下注射压力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4.3.2 在注塑压力恒定的情况下模具温度对结合强度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注塑成型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网格划分
        5.2.2 材料及成型工艺参数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填料比例的同一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工艺分析
        5.3.2 不同模具温度下同一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工艺分析
        5.3.3 不同浇口位置的注塑成型工艺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9)不锈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2.1 金属基复合材料
        1.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强体概况
        1.2.3 纤维编织布增强型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1.3 钢丝网增强复合板研究现状
    1.4 金属层状复合板制备工艺
        1.4.1 固-固相复合
        1.4.2 固-液相复合
        1.4.3 液-液相复合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钢丝网增强复合板轧制复合工艺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2.1 冷轧复合实验轧机
        2.2.2 铸轧复合实验轧机
        2.2.3 加热装置
        2.2.4 测温装置
        2.2.5 浇铸装置
    2.3 复合板微观形貌分析及力学性能表征
        2.3.1 微观形貌分析
        2.3.2 界面扫描电镜分析
        2.3.3 拉伸实验
        2.3.4 弯曲实验
        2.3.5 多次折弯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轧复合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界面结合过程
        3.3.2 力学性能分析
    3.4 热处理工艺对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板的影响
        3.4.1 退火工艺方案
        3.4.2 退火态复合板复合界面
        3.4.3 退火态复合板结合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固-固”铸轧复合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金相实验
        4.3.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4.3.3 拉伸实验
        4.3.4 退火对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4.3.5 弯曲实验
    4.4 增强原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固-液”铸轧复合实验研究
    5.1 实验原理
    5.2 关键问题解决方式
        5.2.1 布流器设计
        5.2.2 复合板中间夹层对中性问题
        5.2.3 钢丝网目数选择
    5.3 制备工艺确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铸轧热-力结果测试
        5.4.2 界面结合过程分析
        5.4.3 扫描电镜分析
        5.4.4 拉伸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树脂基层状碳纤维复合板轧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轻量化复合材料概述
        1.2.1 轻量化复合材料简介
        1.2.2 轻量化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1.2.3 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1.3.2 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CFRP复合板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预浸料固化参数分析
        2.2.1 固化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2.2.2 固化压力和加压时机的影响
    2.3 DSC测试制定固化方案
    2.4 CFRP复合板制备
        2.4.1 轧制工艺制备CFRP复合板
        2.4.2 热压罐工艺制备CFRP复合板
    2.5 性能测试及组织观察
        2.5.1 拉伸性能实验
        2.5.2 弯曲性能实验
        2.5.3 金相组织观察
        2.5.4 扫描电镜组织观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CFRP复合板性能分析及组织观察
    3.1 引言
    3.2 拉伸性能分析
        3.2.1 拉伸实验结果
        3.2.2 拉伸强度计算
    3.3 弯曲性能分析
        3.3.1 弯曲实验结果
        3.3.2 弯曲强度计算
    3.4 微观组织观察
        3.4.1 金相组织观察
        3.4.2 扫描电镜观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板热冲压成形研究
    4.1 引言
    4.2 冲压成形工艺分析
        4.2.1 冲压成形过程分析
        4.2.2 冲压成形因素影响
    4.3 冲压模具设计
        4.3.1 模具材料和形状选择
        4.3.2 模具尺寸设计
    4.4 冲压成形实验
        4.4.1 冲压实验过程
        4.4.2 冲压实验结果
        4.4.3 冲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纤维增强铝合金层板轧制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及内容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内容
    5.3 层板力学性能分析
        5.3.1 表面不同处理工艺的影响
        5.3.2 不同压下量的影响
    5.4 微观组织观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hybrid forming of aluminum sheet(论文参考文献)

  • [1]缝合复合材料真空辅助压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模拟研究[D]. 石妍.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碳纤维金属层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超声波辅助聚丙烯/铝合金压制成型及其微纳界面粘结机理研究[D]. 杜坤鹏.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4]聚乳酸基黄麻生物复合材料渐进成形实验研究[D]. 侯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5]静电纺丝制备聚丙烯腈/木质素碳纳米纤维的研究[D]. 王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热冲压工艺的7075铝合金板材高温拉伸性能及成形极限研究[D]. 顾瑞莹. 上海大学, 2019(03)
  • [7]基于激光微造型的缓冲条金属骨架表界面形貌优化及粘结性能的研究[D]. 赵康梅. 江苏大学, 2018(05)
  • [8]基于金属-树脂一体化成型制品结合强度的研究[D]. 边永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9]不锈钢丝网增强铝基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计超. 燕山大学, 2018(05)
  • [10]树脂基层状碳纤维复合板轧制工艺研究[D]. 张亮亮. 燕山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工艺参数对铝板复合成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