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

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

一、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钧[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及2020年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中共金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

张路明[2](2019)在《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文中指出北方河流承担着流域内的防洪、排涝、纳污等功能,水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流域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针对北方河流污染的治理问题,大多采用工程性措施,河流治理的理论性尚有不足。本文通过对延安市延河流域进行现状调查,运用三种水质评价方法分析河流污染现状,使用MIKE软件模拟河流水质并确定污染物削减量和削减方针。最后以削减量和削减方针为依据,结合延河水环境问题对以延河为例的北方缺水河流提出水质提升方案。本文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以延河水质监测断面为依托,将延安市延河流域划分为三个单元即王瑶水库控制单元、朱家沟控制单元、阎家滩控制单元。延河径流量小且沿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较高,部分断面的水质严重超过III类水质标准;干流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等。(2)通过单因子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超标倍数评价法对延河水质进行综合评价,除王瑶水库监测断面水质达标外,其余监测断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朱家沟监测断面与甘谷驿监测断面之间的河段水质污染最严重,污染因子主要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与总磷四项。(3)利用MIKE软件建立延安水文站到甘谷驿水文站河段的水质模型,通过等比例改变河流污染物汇入量模拟水质变化,最终确定该河段污染物的削减量即当氨氮排放量、总磷排放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削减26.909t/a、3.285t/a、303.627t/a时,才能保证河段内各监测断面水质提升为达标水质;当河段内污染物截留至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时,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确定提升污水厂出水标准及截污控源的治理方针。(4)以河流水质模型计算出的削减量与削减方针为理论指导,结合延河不同控制单元的现状水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在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的基础下,提升王瑶水库控制单元内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对朱家沟控制单元内排水管网系统升级改造,统一管理阎家滩控制单元内农村农业规范生产等。按工程类型统计,延河流域水质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项目、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共七类工程。从管理层面上而言:应细化河长制职责与河流水质管理制度、强化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杜绝流域内工业企业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的行为,从源头上保障污染河流水质提升、全面改善北方缺水河流流域水环境质量。

朱楚敏[3](2019)在《蚌埠市河长制实施情况及改善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我国水资源安全提出的重大举措,然而目前河长制在实际的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系统阐述河长制在蚌埠的推进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可以为其他地区河长制的运行提供参考。

沈胜强[4](2019)在《土—聚合物改良膨润土竖向屏障对重金属污染物阻隔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8YFC1803100,2018YFC1802300)、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1877248)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BE2017715)为课题依托,以土-聚阴离子纤维素、黄原胶改良膨润土系竖向屏障材料(亦称作隔离墙材料或回填料)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其工程特性和改良机理为研究目标,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计算,对两种改良回填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工程特性、化学相容性、阻滞性能和微观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研究CaCl2溶液作用的5种改良膨润土的工程特性,筛选了2种聚合物——聚阴离子纤维素和黄原胶作为改良材料。考察了聚阴离子纤维素和黄原胶改良膨润土的基本特性及其浆液和易性,2种改良材料均可提高改良膨润土的膨胀特性、液限,降低其比重。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未改良膨润土滤饼相比,改良膨润土滤饼的渗透系数低1个数量级,且渗透系数数值随聚合物掺量的增大而降低。相同试验条件下,聚合物掺量越高,聚阴离子纤维素和黄原胶改良屏障材料的压缩性较大、渗透系数越低。(2)研究了重金属铅作用下改良屏障材料的化学相容性。基于一系列的室内试验,研究了污染液作用下,改良膨润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滤饼渗透特性、屏障材料的渗透特性及压缩特性等。与CaCl2溶液相比,Pb(NO3)2浓度变化对改良膨润土滤饼渗透系数影响显着。与未改良屏障材料相比,改良屏障材料的液限较高、比重较低;重金属Pb污染后,三种屏障材料的液限降低、比重增大。在0500 mmol/L的Pb(NO3)2浓度范围内,聚合物掺量≥0.6%时,改良回填料(砂:膨润土:聚合物的干质量比为89.4:10:0.6)可满足防渗要求(≤10-9 m/s)。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未改良屏障材料相比,改良屏障材料的渗透系数低1个数量级,且受Pb(NO3)2浓度影响较小,渗透系数低于10-9 m/s,污染前后的增长幅度(kc/kw)低于10倍。在50 mmol/L的Pb(NO3)2溶液作用下,采用烘干研磨法制备的改良屏障材料均发生聚合物洗脱现象,渗透系数显着增大。一维固结压缩试验表明,试样即受到重金属铅污染的浓度越大,聚阴离子纤维素和黄原胶改良屏障材料的初始孔隙比和压缩指数越低:污染前CC均为0.19,500 mmol/L的Pb污染后,两种屏障材料的CC分别为0.12和0.14。(3)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Zeta电位等分析,查明了聚合物对膨润土及回填料的改良作用微观控制机制。聚合物对膨润土的改良机理包括:聚合物凝胶对膨润土团聚体间的填充和粘结作用;聚合物中羧基(COO-)、羟基(-OH)等官能团对重金属铅的螯合吸附作用;阴离子型聚合物与带负电的膨润土颗粒之间,通过Ca2+和Pb2+等阳离子架桥结合作用;减小膨润土团聚体的粒径,增大了比表面积,增大了电负势增加,进而提高吸附性能;聚合物对屏障材料的改良作用为改良膨润土对砂颗粒的包裹、孔隙填充和颗粒间粘结作用。(4)通过系列Batch吸附试验,研究了聚阴离子纤维素和黄原胶改良屏障材料对铅、锌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吸附平衡状态下,屏障材料对Pb的去除率随污染液初始浓度增大而降低;同条件下,与未改良屏障材料相比,两种改良屏障材料对Pb的去除率较高;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无论在单一污染或复合污染环境中,两种改良屏障材料试样的最大吸附量qm均高于未改良屏障材料的qm。根据Freundlich模型,得到三种试样的N值均小于1,表明材料对Pb(II)亲和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D-R模型所得材料的平均吸附自由能(E)均在8.0 kJ/mol<|E|<16.0 kJ/mol范围内;表明三种材料对Pb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吸附。三种回填料对Zn的等温吸附模型亦得到了相似的结论。(5)通过土柱化学渗透试验和理论分析计算,研究了改良屏障材料阻滞重金属Pb和Zn运移的性能。随Pb(NO3)2污染液浓度增大,三种屏障材料阻滞Pb和Zn的化学渗透膜效率系数ω、阻滞因子Rd均减小,有效扩散系数D*均增大。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未改良屏障材料相比,两种改良屏障材料的化学渗透膜效率系数ω、阻滞因子Rd较大,有效扩散系数D*较小。累积质量比法和相对浓度法拟合结果均较显着,拟合度R2均大于0.80;但相比之下,累积质量比法所得拟合结果较相对浓度比法更优。土柱化学渗透试验所得的阻滞因子(Rd-土柱试验)大于柔性壁CMR法拟合所得的阻滞因子(Rd-累积质量比法)。

中共延安市委办公室[5](2018)在《延安市贯彻落实省委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进展情况》文中研究表明一、2014年至2016年,延安市政府常务会议总议题数263个,其中研究环保议题12个,占4.6%。延安市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落实仍不到位。整改进展情况:已完成整改,长期坚持。(一)市委、市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17年至2018年6月,市?

傅青春[6](2017)在《Fe3O4/FA复合吸附材料制备及其对水体污染物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对绍兴市典型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调研和评价,进而制备出Fe3O4/FA复合吸附材料,对水体中一系列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在上述基础上,从经济、法律、行政、人才和技术等层面对绍兴市的土壤和水体污染给出一系列的防治对策和建议。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内容:1、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绍兴市农村、“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饮用水源地周边、畜禽养殖场周边和重点工业聚集区周边等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结果显示41个农村土壤质量监测点中有5个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铅、汞,污染等级均为轻微污染。2015年“两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32~1.57之间,属清洁和轻度污染等级的基地各3个。汤浦水库、长诏水库和陈蔡水库三个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15个监测点位中有5个超标,主要污染物是铜、镉、镍和锌。按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3个水源地周边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汤浦水库0.48(清洁水平)、长诏水库1.03(轻度污染)、陈蔡水库1.65(轻度污染)。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15个监测点位中有2个点位镉浓度超标,均为轻微污染。柯桥印染集聚区、上虞化工集聚区和诸暨电镀集聚区这三个重点工业园区周边土壤18个监测点位中有3个轻微超标,主要超标污染物是镉、镍、砷、汞、锌和铜。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柯桥印染集聚区0.29(属清洁水平)、上虞化工集聚区0.64、诸暨电镀集聚区0.74。2、对绍兴市“十二五”期间废水及化学需氧量、氨氮、汞、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和石油类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现状进行监测,发现上述污染物的单独排放量和排放总量均较“十一五”期间有明显的降低。“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对高污染的印染行业进行了重点整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水环境质量较整治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十二五”期间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优良,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期间农村饮用水环境质量优良,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35个监测点位中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的有9个。其中Ⅳ类水质标准6个,污染因子为氟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V类水质标准1个,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劣V类水质标准2个,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3、针对绍兴市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利用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合成磁性富啡酸(Fe3O4/FA)复合材料,借助宏观批实验手段探讨在接触时间、pH、离子强度、吸附剂浓度、共存离子和温度等一系列环境化学条件下这一功能化材料对重金属离子Ni(Ⅱ)、Pb(Ⅱ)以及氮、磷和碱性兰3染料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Fe304/FA对上述污染物具有快速的去除动力学、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内层络合作用是Ni(Ⅱ)和Pb(Ⅱ)的主要去除机制,而静电作用则是氮、磷和碱性兰3染料的潜在去除机理。考虑到其合成简便、成本低和环境友好等优势,Fe3O4/FA复合材料有望在未来用于对绍兴市污染水体进行廉价高效的净化处理。4、基于绍兴市当前所面临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问题,从经济、法律、行政、人才和技术等层面给出一系列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1)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环保型产业;2)引导和推进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改造技术和技术升级,在现有行业中提出减排措施和削减量考核,强化企业的治污减排能力;3)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落实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机制,保障土壤环境安全;4)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质量;5)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因地制宜推广污染治理模式,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整体面貌;6)提高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水平,构建环保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推动环保人才事业全面发展;7)完善和改进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污染的执法惩罚力度;8)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强化民众的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执法的监督机制。

陈万堂[7](2016)在《多元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Landfill Leachate Concentration,简称LLC)是指垃圾渗滤液经生物法和反渗透膜处理之后所产生的浓缩液,与垃圾渗滤液相比,有机物、氨氮和总磷浓度更高,可生化性更差,处理难度更大。目前,对其主要采用回灌的方法进行处理,但这将会导致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在处理工艺中积累,不利于处理工艺的长期运行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经济可行的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治理技术是现如今国内外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以某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C体系、Fe-Al-C体系以及Fe-Cu-C体系作为前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各体系填料比、初始pH、反应时间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TP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对优化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Fe-C体系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得出,COD去除率分别在初始pH=5,反应时间为3h, Fe/C=8:1时处理效果最好;TP去除率分别在pH=3,Fe/C=8:1,反应时间为3h时效果较好。正交实验结果说明:各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pH>Fe/C>反应时间;最优工艺参数为:pH=3,反应时间为3h,Fe/C=8:1。COD、TP、NH3-N口TN的去除率分别为:62%、59%、11.8%和14.7%。对TP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为:pH>Fe/C>反应时间;最优水平的组合为初始pH值为3,Fe/C为8:1,反应时间为4h。(3)在Fe-Al-C体系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得出,在强酸(pH=3)和强碱(pH=9)性条件下,对COD和TP处理效果较好,而在中性(pH=7)时,处理效果最差。通过正交实验优化pH、反应时间和Fe/Al/C投加比,在Fe-Al-C微电解体系中影响COD去除率的三因素主次顺序是:初始pH>反应时间>Fe/Al/C,最佳参数是:Fe/Al/C=2:6:1,反应时间=3h,初始pH=9; 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61.3%、49%、24.9%和36%。而各因素对TP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为:反应时间>Fe/Al/C>pH。对TP处理效果最优的参数是:Fe/Al/C=2:6:1,反应时间=lh,初始pH=9。(4)在Fe-Cu-C体系中,研究初始pH和Fe/Cu/C对COD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在酸性条件下,随pH值的增大,COD去除率也随之升高,在pH为7时,COD去除率分别达到最高,A(Fe/Cu/C=6:2:1)、B (Fe/Cu/C=2:6:1)、C (Fe/Cu/C=4:4:1)三组的COD去除率分别为57.7%、63.8%和67.3%;在碱性条件下,随着pH值的增加,COD去除率下降。对TP的去除率是在pH为3效果最好,最佳配比是:Fe/Cu/C=6:2:1, TP去除率最高为47.9%。通过优化条件后正交实验分析得出在Fe-Cu-C微电解体系中影响COD去除率的三因素主次顺序是:Fe/Cu/C>反应时间>pH,最优组合为:pH=7,反应时间为3h, Fe/Cu/C=4:4:1; COD、TP、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68.1%、51.1%、33.3%和46.2%。而各因素对TP去除率的影响大小为:Fe/Cu/C>反应时间>pH。最优水平组合为:Fe/Cu/C为6:2:1,初始pH值为3,反应时间为3h。

程露[8](2015)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研究 ——以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环境问题越为我国城市居民所忧虑。伴随着居民消费增加的是垃圾量的大大增多,因此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生活垃圾场项目的选址受到其周边居民的抵制,爆发了游行等一系列抗议活动。这是因为居民逐渐了解到垃圾处理会污染其周边的水源、土壤、植被等,进而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这种忧虑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从已经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场与其引起的周边生态环境问题来看,垃圾处理确实对水土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如何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且大部分都是从优化垃圾处理技术方面着手探讨防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的污染。本文以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美国先进的棕地治理经验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的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地,本文首先说明了生活垃圾及其处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以老港镇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分析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的运行对周边土地资源的影响及污染土地的治理情况。然后,本文主要从治理参与方、法律法规、经济和技术支持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在治理污染土地方面的成熟的经验。最后根据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情况和美国棕地治理经验提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的建议。

徐志强[9](2013)在《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水土流失不仅存在于山丘区、风沙区,同时也存在于平原区,只是水土流失形式、特点和危害方式不同。由于平原区微地貌类型复杂,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大,因此导致平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本文以淮河流域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分析了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原因与特点,采取主导因子法建立了平原区分区指标体系,划分了淮河流域平原区类型,分析了各个平原区的基本特征,明确了平原区的监督管理重点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的重点监督内容,提出了不同的监督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果为:1、分析了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为:(1)农田田间耕作与排水,(2)沟道侵蚀与坡面崩塌,(3)引黄灌溉区泥沙淤积,(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2、划分了淮河流域平原类型区类型。按照淮河流域平原区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划分了淮河流域平原区类型。平原区分区指标主要有:平原区成因指标(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海成地貌)、地貌地形特征指标(海拔、地形起伏度、特征地貌)、土壤类型等。平原区命名:“地理位置”+“微地貌类型”+平原区。命名为:Ⅰ沂蒙山山前平原区Ⅱ黄泛风沙平原区Ⅲ伏牛山山前平原区Ⅳ桐柏大别山山前平原区Ⅴ淮北平原区Ⅵ淮海丘岗平原区Ⅶ江淮丘陵平原区Ⅷ江淮下游河网平原区3、提出了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区域。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包括: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区包括:(1)洪水通道区、(2)水质维护区、(3)洪水调蓄区、(4)岸线保护区、(5)生态维护区。生态脆弱区包括:(1)现状生态脆弱区、(2)潜在生态脆弱区、(3)人为水土流失危害聚集效应区。4、提出了不同平原区的监督管理内容与对策建议。依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针对不同平原区域的监督管理重点内容,提出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与建议。

齐珊娜[10](2012)在《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规律及其改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环境资源、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样的矛盾亦存在于我国,由于历史因素的原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当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困境,开始奉行更为严格的环境管理模式与标准时,我国却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上下求索,试图寻找一条和谐共赢的康庄大道。本文站在环境管理的视角上,以生态效率理念为指导思想,基于我国环境管理理论、实践经验与其他相关学术着作,以逐步深入的方式,系统讨论了我国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规律,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本文第一章主要叙述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技术路线。第二章基于资源、能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固废处理处置环境管理及应急环境管理的研究结构,分析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基础及发展脉络。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研究结论与结构,识别和分析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国环境管理执法环节的结构,涉及的法律责任以及主要的执法工具,并同时分析了中国环境管理执法环节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引入生态效率的概念、内涵,发达国家基于生态效率理念改革环境管理策略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相关环境管理实践经验,提出了以生态效率为导向的我国环境管理改革思路的探讨。第六章在第五章提出的初步思路的基础上,为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各领域、各层次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实施思路。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结构严密,覆盖面广的严密管理体系,且拥有大量运行效果良好的环境执法手段与制度予以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行至拐点。既有环境管理体系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现状。第二,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发展规律。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中国环境管理存在阶段性、纵向性、滞后性与矛盾性四项发展规律。这四项规律影响了中国环境管理的立法模式、管理结构、执法方式、管理效率等重要内容的发展。与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目前存在的各种特点与情况存在密切联系。第三,中国环境管理的各个领域存在多项不同层面的问题。资源与能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与环境应急管理领域,都出现了包括立法缺乏科学性、执法结构失衡、行政管理权限重叠模糊等不同层面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相似性,其内部存在共通性。第四,基于生态效率的内涵,发达国家建设以生态效率为导向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环境管理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我国环境管理体系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完善。如立法确认公民环境权,完善环境立法的结构与内容,提高环境执法队伍的平衡性,提高激励类环境管理手段的使用比重,改进环境管理理念宣传的方式和途径等。

二、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及2020年工作回顾
二、“十四五”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
三、2021年主要工作

(2)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方河流水质状况
        1.1.2 延河水质改善的必要性
    1.2 研究进展
        1.2.1 河流污染的成因
        1.2.2 河流治理的理论研究
        1.2.3 水质提升技术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课题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课题创新点
2 延安市延河流域现状调查
    2.1 延安市延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现状
        2.1.1 水文特征
        2.1.2 径流量
        2.1.3 泥沙量
        2.1.4 土壤植被
    2.2 延安市延河流域人文经济现状
        2.2.1 社会经济现状
        2.2.2 土地利用现状
    2.3 延河流域干流地表水环境现状
        2.3.1 水文观测现状
        2.3.2 水质监测现状
        2.3.3 延河干流水质现状
    2.4 延河流域污染源排放现状
        2.4.1 工业污染源
        2.4.2 城镇生活污染源
        2.4.3 面污染源污染
    2.5 延河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与诊断
        2.5.1 外源污染问题
        2.5.2 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2.5.3 水生态环境问题
        2.5.4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问题
        2.5.5 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评价
    3.1 常用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及优缺点
        3.1.1 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
        3.1.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
        3.1.3 超标倍数评价方法
    3.2 延河流域干流各断面地表水水质评价
        3.2.1 单因子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2 综合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3 超标倍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2.4 延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估
    3.3 延河流域干流各断面污染分析
        3.3.1 延河流域水质污染主要因子
        3.3.2 污染因子时空变化趋势
    3.4 本章小结
4 延河水质模型的选取及建立
    4.1 河流水质模型
        4.1.1 水质模型的定义
        4.1.2 水质模型的分类
    4.2 延河流域水质模型的选取
    4.3 建立延河一维水质模型
        4.3.1 研究河段概述
        4.3.2 建立一维水质模型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确定污染物削减量
        4.4.2 确定水质提升方针
    4.5 本章小结
5 延安市延河流域水质提升方案
    5.1 技术方案
    5.2 工程措施
    5.3 管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附录

(3)蚌埠市河长制实施情况及改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进情况
2 河长制运行中存在问题
3 意见和建议

(4)土—聚合物改良膨润土竖向屏障对重金属污染物阻隔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改良隔离墙材料研究现状
        1.2.1 化工材料领域中的膨润土改良
        1.2.2 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中的膨润土改良
    1.3 聚合物改良隔离墙材料的化学相容性研究现状
        1.3.1 改良膨润土材料的防渗性能
        1.3.2 改良膨润土材料的膨胀特性
        1.3.3 改良隔离墙材料的压缩特性
        1.3.4 改良隔离墙材料的阻滞性能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分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聚合物改良隔离墙材料工程特性
    2.1 概述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2.3 试验方法
    2.3 钙溶液对改良膨润土性质的影响
        2.3.1 CaCl_2溶液对膨胀特性的影响
        2.3.2 CaCl_2溶液对浆液和易性的影响
        2.3.3 CaCl_2溶液对滤饼渗透系数的影响
        2.3.4 聚合物筛选
    2.4 改良膨润土及其浆液工程特性
        2.4.1 改良膨润土比重
        2.4.2 改良膨润土液限与膨胀特性
        2.4.3 浆液施工和易性
        2.4.4 滤饼渗透系数
    2.5 改良隔离墙回填料的工程特性
        2.5.1 施工和易性
        2.5.3 压缩特性
        2.5.4 渗透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改良隔离墙材料化学相容性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方法
    3.3 盐溶液作用下滤饼的化学相容性
        3.3.1 氯化钙作用下滤饼的化学相容性
        3.3.2 硝酸铅作用下滤饼的化学相容性
        3.3.3 铅、钙溶液作用下滤饼化学相容性差异
    3.4 基于改进滤失试验的隔离墙材料化学相容性研究
        3.4.1 回填料基本物理性质
        3.4.2 聚合物掺量优选
        3.4.3 孔隙比和渗透系数
    3.5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的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研究
        3.5.1 确定水力梯度
        3.5.2 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
        3.5.3 试验方法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3.5.4 改良工艺对渗透特性的影响
        3.5.5 经济效益分析
    3.6 Pb(NO_3)_2作用下隔离墙料的压缩特性
        3.6.1 试样参数
        3.6.2 固结特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物改良隔离墙材料的微观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改良膨润土微观机理分析
        4.3.1 改良膨润土基本性质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4.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4 Zeta电位
        4.3.5 黏粒粒径分布
        4.3.6 扫描电镜分析
        4.3.7 EDS分析
        4.3.8 典型元素分布
        4.3.9 微观结构及机理总结
    4.4 改良回填料微观机理分析
        4.4.1 扫描电镜分析
        4.4.2 EDS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合物改良隔离墙材料的吸附特性
    5.1 概述
    5.2 吸附模型简介
    5.3 Batch吸附试验
        5.3.1 试验材料及方案
        5.3.2 初始状态污染液化学特征
        5.3.3 平衡状态污染液化学特征
    5.4 改良隔离墙材料对Pb(Ⅱ)的吸附作用
        5.4.1 初始浓度对Pb(Ⅱ)去除率的影响
        5.4.2 Pb(Ⅱ)的等温吸附特性
    5.5 改良隔离墙材料对Zn(Ⅱ)的吸附作用
        5.5.1 初始浓度对Zn(Ⅱ)去除率的影响
        5.5.2 Zn(Ⅱ)的等温吸附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合物改良隔离墙阻滞污染物运移性能评价
    6.1 概述
    6.2 土柱化学渗透试验
        6.2.1 试验原理
        6.2.2 试验方法
        6.2.3 试验方案
    6.3 土柱化学渗透试验结果
        6.3.1 试样冲刷阶段
        6.3.2 试验进行阶段
        6.3.3 有效扩散系数与阻滞因子
    6.4 改良隔离墙材料污染物运移参数求算
        6.4.1 试样参数
        6.4.2 运移参数求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写字母说明
    附录2 主要参数与对应含义
    附录3 土柱化学渗透试验中试样的Qt-t关系
    附录4 CMR运移数据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Fe3O4/FA复合吸附材料制备及其对水体污染物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污染状况研究
        1.2.2 水污染状况研究
        1.2.3 土壤和水体污染影响分析
        1.2.4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2.5 水污染修复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绍兴市土壤和水体污染状况
    2.1 绍兴城市概况
    2.2 绍兴市土壤污染状况
        2.2.1 农村土壤污染状况
        2.2.2 “两区”土壤污染状况
        2.2.3 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2.2.4 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2.2.5 重点工业聚集区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2.3 绍兴市水体污染状况
        2.3.1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
        2.3.2 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情况
        2.3.3 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
        2.3.4 印染行业水污染状况
        2.3.5 农村水体污染状况
    2.4 本章小结
3 Fe_3O_4/FA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3.3 吸附材料表征
        3.3.1 吸附材料扫描电镜分析
        3.3.2 红外表征
        3.3.3 比表面积
        3.3.4 热重分析
    3.4 吸附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Fe_3O_4/FA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NI(II)的吸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PH和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 固液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5 吸附等温线
    4.6 循环利用效率
    4.7 模拟废水处理
    4.8 本章小结
5 Fe_3O_4/FA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PB(II)的吸附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 固液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4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5 离子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6 循环利用性能
    5.7 共存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8 潜在吸附机理
    5.9 复合材料对NI(Ⅱ)和PB(Ⅱ)的吸附效果比较
    5.10 本章小结
6 Fe_3O_4/FA复合材料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6.3 PH和离子强度影响
    6.4 吸附等温线
    6.5 循环利用性能
    6.6 混合废水去除性能
    6.7 本章小结
7 土壤和水体污染防治决策
    7.1 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7.2 强化企业治污减排能力
    7.3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保障环境安全
    7.4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7.5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7.6 提高环境监测和事故应急水平
    7.7 完善环保法律,加强执法力度
    7.8 强化环保意识,健全监督机制
8 结论与建议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多元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垃圾渗滤液
        1.1.1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1.1.3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1.2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1.2.1 预处理方法
        1.2.2 生物法
        1.2.3 深度处理
    1.3 微电解法技术原理及应用
        1.3.1 微电解技术的原理
        1.3.2 微电解工艺影响因素
        1.3.3 微电解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3.4 Fe-C微电解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Fe-C二元微电解体系处理LLC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废水来源及水质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初始pH值的影响
        2.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3 铁碳比的影响
        2.3.4 正交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Al-C三元微电解体系处理LLC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废水来源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初始pH值的影响
        3.3.2 Fe/Al/C配比的影响
        3.3.3 正交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u-C三元微电解体系处理LLC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废水来源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初始pH的影响
        4.3.2 Fe/Cu/C配比的影响
        4.3.3 正交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研究 ——以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运行对周边土地资源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1.2.2 污染土地治理的国内外研究
        1.2.3 总结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
        1.5.2 理论基础
第2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2.1.1 影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2.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法
    2.2 城市生活垃圾对水土资源的影响
        2.2.1 侵占土地空间资源
        2.2.2 水污染
        2.2.3 土壤污染
    2.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营状况
第3章 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现状
    3.1 老港废弃物处置中心简介
    3.2 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水土资源污染情况
        3.2.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3.2.2 地下水污染现状
        3.2.3 土壤污染状况
3.3 老港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情况小结
第4章 老港垃圾处理场及周边污染土地治理现状及不足之处
    4.1 现行治理体系
        4.1.1 治理机构设置
        4.1.2 治理政策与法规
        4.1.3 治理资金来源
    4.2 现行治理体系的不足之处
        4.2.1 治理主体单一
        4.2.2 群众环境意识薄弱
        4.2.3 污染土地治理相关制度缺失
        4.2.4 土地污染治理资金匮乏
    4.3 老港垃圾处理场及周边区域的土地污染防治情况简述
第5章 美国污染土地治理经验借鉴
    5.1 美国现行污染土地治理体系
        5.1.1 参与方分析
        5.1.2 法律支持
        5.1.3 经济手段
        5.1.4 技术资源
    5.2 美国污染土地治理体系运行的效果
    5.3 美国埃默里维尔镇某污染地块的治理情况概述
        5.3.1 埃默里维尔镇简介
        5.3.2 治理背景
        5.3.3 治理过程
        5.3.4 治理成果
第6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政策建议
    6.1 健全土地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使污染土地治理有据可依
        6.1.1 制定专门的土地环境保护和污染土地治理政策
        6.1.2 制定垃圾处理场与周边地区土地保护及修复的环境质量标准
    6.2 鼓励各相关方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污染土地的治理
        6.2.1 利益相关者
        6.2.2 非政府组织
    6.3 完善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和资金机制
        6.3.1 研发和引进先进的污染土地治理技术
        6.3.2 建立充足的资金保障体系
    6.4 建立土地污染及治理数据库并统一监管
        6.4.1 建立土地污染信息数据库
        6.4.2 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规划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卷内备考表

(9)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自然与社会概况
        2.1.2.1 地形地貌
        2.1.2.2 气象水文
        2.1.2.3 河流水系
        2.1.2.4 土壤植被
        2.1.2.5 矿产资源
        2.1.2.6 社会经济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3.1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资料收集
        2.3.2 平原区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实地调查
        2.3.3 平原区水土保持资料数据与图像处理
        2.3.4 淮河流域平原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
        2.3.5 不同类型区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划定
        2.3.6 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内容
        2.3.7 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对策与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原区水土流失主要原因与特点
        3.1.1 平原区水土流失主要原因
        3.1.2 水土流失形式与危害
    3.2 平原类型区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3.2.1 平原区类型划分指标
        3.2.2 平原区类型划分与命名方法
        3.2.3 平原区类型划分结果
        3.2.4 平原类型区特征分析
        3.2.4.1 山前平原区
        3.2.4.2 黄泛风沙平原区
        3.2.4.3 丘陵岗地平原区
        3.2.4.4 淮北平原区
        3.2.4.5 江淮下游河网平原区
    3.3 不同类型区监督管理重点区域划定
        3.3.1 生态功能区划定
        3.3.1.1 生态功能区概念的界定
        3.3.1.2 生态功能区确定原则
        3.3.1.3 生态功能区确定依据
        3.3.1.4 生态功能区
        3.3.2 生态脆弱区划定
        3.3.2.1 生态脆弱区概念的界定
        3.3.2.2 生态脆弱区确定原则
        3.3.2.3 生态脆弱区确定依据
        3.3.2.4 生态脆弱区
    3.4 不同区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内容
        3.4.1 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
        3.4.2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内容与措施
    3.5 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3.5.1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
        3.5.2 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4 讨论
    4.1 平原类型区划分
    4.2 平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区域
    4.3 平原区监督管理内容与措施
5 结论
    5.1 平原区水土流失特点
    5.2 平原区重要监督管理区域
    5.3 平原区监督管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I 外业调查的基础收集的资料
    附件 II 淮河流域平原区类型划分指标
    附表 III 淮河流域平原洪水通道区
    附表 IV 淮河流域平原水质维护区
    附表 V 淮河流域生态维护区
    附录 VI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规律及其改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针对环境管理法律基础的研究
        1.2.2 针对环境管理要素的研究
        1.2.3 针对环境管理制度和工具的研究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国环境管理法律基础及发展脉络分析
    第一节 中国资源和能源环境管理发展
        2.1.1 资源环境管理
        2.1.2 能源环境管理
    第二节 中国产业环境管理的发展
        2.2.1 产业环境管理的法律基础分析
        2.2.2 产业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2.2.3 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的发展
        2.3.1 工业固废处理处置环境管理的发展
        2.3.2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环境管理的发展
        2.3.3 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的发展
        2.3.4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环境管理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环境应急管理的发展
        2.4.1 环境应急管理的法律基础分析
        2.4.2 环境应急管理的发展
    第五节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规律分析
        2.5.1 环境管理整体发展轨迹呈现阶段性
        2.5.2 环境管理与经济目标存在矛盾性
        2.5.3 环境管理模式呈现明显的纵向性
        2.5.4 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基础存在滞后性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所面临问题的识别和分析
    第一节 资源、能源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资源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3.1.2 能源相关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产业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环境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3.2.2 产业环境管理手段方面的问题
        3.2.3 生态工业园模式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废弃物资源化相关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3.3.2 工业污染相关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环境管理的法律责任及执法工具分析
    第一节 中国环境管理执法环节的结构分析
        4.1.1 中国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的关系分析
        4.1.2 中国环境管理执法结构分析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法律责任分析
        4.2.1 中国环境法律责任构成
        4.2.2 中国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发展与分析
    第三节 中国环境管理执法工具分析
        4.3.1 中国环境管理早期诞生的主要执法工具分析
        4.3.2 中国环境管理中期诞生的主要执法工具分析
        4.3.3 中国环境管理现阶段诞生的主要执法工具分析
    第四节 中国环境管理执法环节存在的问题
        4.4.1 环境执法依据方面的问题
        4.4.2 环境司法程序的问题
        4.4.3 环境执法机构与实施方面的问题
        4.4.4 环境纠纷解决方面的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生态效率为导向的环境管理改革思路探讨
    第一节 生态效率理念及其在我国的环境管理实践经验
        5.1.1 生态效率的概念及内涵
        5.1.2 生态效率相关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5.1.3 我国旨在提升生态效率的环境管理实践分析
    第二节 其他国家改革环境管理、提高生态效率的实践经验分析
        5.2.1 日本环境管理策略改革经验
        5.2.2 韩国环境管理策略改革经验
        5.2.3 德国环境管理策略改革经验
        5.2.4 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策略改革经验分析
    第三节 基于生态效率目标的环境管理改革思路
        5.3.1 环境政策立法层面
        5.3.2 产业环境管理层面
        5.3.3 环境执法司法层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策略探讨
    第一节 立法确认和保护公民环境权
    第二节 提高国家层面立法的科学性
        6.2.1 扩展环境管理目标
        6.2.2 加强环境立法的针对性
        6.2.3 加强环境制度的可操作性
        6.2.4 改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内容
        6.2.5 立法强化具有较高环境收益的措施手段
    第三节 建设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6.3.1 环境管理体系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简述
        6.3.2 对现有环境管理与执法机构设置进行统筹和改进
        6.3.3 建立激励与约束类环境措施的平衡机制
        6.3.4 调整环境司法与环境执法的协作关系
    第四节 提高社会环境意识,促进良好风气形成
        6.4.1 保护公众环境监督权
        6.4.2 推广与扶持符合生态效率理念的产品
        6.4.3 改进环境教育与宣传模式
    第五节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实施思路
        6.5.1 环境管理改革的初始阶段
        6.5.2 环境管理改革的深化阶段
        6.5.3 环境管理改革的收官阶段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王钧. 金昌日报, 2021
  • [2]北方缺水河流水质提升方案研究 ——以延安市延河流域为例[D]. 张路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蚌埠市河长制实施情况及改善建议[J]. 朱楚敏. 江淮水利科技, 2019(02)
  • [4]土—聚合物改良膨润土竖向屏障对重金属污染物阻隔性能的研究[D]. 沈胜强. 东南大学, 2019(06)
  • [5]延安市贯彻落实省委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具体问题整改进展情况[N]. 中共延安市委办公室. 延安日报, 2018
  • [6]Fe3O4/FA复合吸附材料制备及其对水体污染物吸附性能研究[D]. 傅青春.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7]多元微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研究[D]. 陈万堂.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其周边地区污染土地治理研究 ——以上海市老港生活垃圾处理场为例[D]. 程露.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7)
  • [9]淮河流域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及对策建议[D]. 徐志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10]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规律及其改革策略研究[D]. 齐珊娜.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场建设与水污染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