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

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

一、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新[1](2021)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表示个体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基于交往行为、经验积累等,形成的自我评价体系。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不仅会制约个人的睡眠质量乃至后续成就,而且能对个体的社交相关行为产生影响。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心理机制,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是保证其个人身心以及社交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以往文献对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借鉴以往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调查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良好,但其交往实践的能力有所缺失。(2)在性别、年龄、外貌和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有显着差异;而在特长和家庭环境方面,其差异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并进行问题分析,本文为农村寄宿制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提出改善策略:1.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内驱力;2.建设积极健康学校氛围,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3.合理改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科学性;4.重视社会发展渗透作用,保障学生人际交往活动规范性。

刘倩,王硕,李云鹏,曾婷[2](2021)在《埃里克森理论视域下体育培育青少年人格的困境与对策》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埃里克森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体育培育青少年人格的困境。根据青少年人格发展困境,从人格形成的发生源、传播预防介质、终端保护等方面综合阐述困境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体育塑造青少年人格形成的理论策略。从埃里克森理论视角出发提出构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理论策略包括:"活化"体育文化源头,发展生态人格;"动化"人格发展关键时期,培育本土人格;"深化"体育干预机制,创新体育人格;"优化"体医结合终端环境,构建社会人格。

张嘉盛[3](2020)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处于“不在学”、“不在工”的自我封闭状况,其自我认知能力无法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获得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薄弱的闲散青少年在连串的挫折后容易出现非理性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薄弱及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征,导致其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下远离正常成长轨迹。通过梳理国内外闲散青少年群体及该群体自我认知的文献可发现,目前针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偏少,且尚未有学者对该群体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进行研究,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C街道“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选择C街道闲散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及自我监控三大方向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研究。本文研究立足于“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实务介入。在“镜中我”理论与“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上,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与自我监控能力为核心主题配套相关社会工作实务活动,以社区活动、小组工作为主要实务工作手法,为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提供支持。通过对实务介入过程与成效的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实务经验,归纳实务技巧,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未来可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本文研究发现,依托丰富实务活动,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为闲散青少年提供其所处自我封闭状态中没有的人际互动与实践体验机会,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与实践经历的基础上,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获得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以此推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实务工作过程中需注重与闲散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深度了解与剖析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共性,结合闲散青少年需求进行服务提升,增强青少年社工对闲散青少年的认知。在未来更好地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探索,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方荣宵[4](2020)在《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春苗计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比较严峻,且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益成人化、情节恶劣化。由于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殊性,司法制度对未成年人更加注重“教育为主,刑罚为辅”,我国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结合涉罪未成年人青春期特点,关注其人格发展问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开展涉罪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小组,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实现自我发展,对助其顺利度过帮教期、找到人生发展方向,预防再犯罪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在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研究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J市Y机构“春苗计划”未成年人观护帮教项目(简称“春苗计划”)9—12月份的服务对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前期测量发现,服务对象存在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足,面临同一性危机、自我认同感低、自我发展迷茫、家庭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根据其问题,服务对象存在明确帮教期权责,顺利度过帮教期、认识自身角色、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缓解内心害怕、迷茫情绪,树立目标及缓和亲子关系等需求。在此需求的引导下,针对9-12月份服务对象制定了小组服务计划,开展了以6次小组服务为主、个案服务为辅的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逐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身的能力、树立合理目标,从而使其顺利度过自我同一性危机,实现个人的发展,最后帮助其顺利度过帮教期、更好地回归社会。通过6次小组活动,小组按计划实施,小组目标基本达成。服务对象对自我角色、责任、价值观和自身优势进行了探索,自我同一性状态得到了改善,对未来发展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服务对象亲子关系的改善。全体服务对象都顺利地度过了帮教期,获得了免诉机会。通过对本次小组工作服务研究,发现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危机与其犯罪行为有关联,同时同辈群体、亲子关系对其自我同一性发展都会有影响。预防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要关注其人格发展特征,其中开展相应的服务促进未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发展对提高观护帮教成效和促进未成年人个人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也对运用小组工作开展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总结了一定实务经验,主要包括要把握合适成年人机会以促进与帮教对象专业的建立、介入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等专业方法、充分发挥尊重力量,发挥温暖支持的作用以及借鉴社区矫正经验,适时运用个别教育法。同时本文进一步结合Y机构观护帮教服务实践,总结出社会工作介入观护帮教服务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在观护帮教领域发挥作用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辛然[5](2020)在《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作为个体长期参与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对于青少年思想意识、性格特征及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总体表现良好,重心从过度关注知识灌输,忽视孩子主体性培养,向塑造健全完善人格的方向转变。但也存在问题,教育价值取向功利性强、教育内容偏重智力投入、棍棒教育依然存在等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结果与家庭德育目标背道而驰,产生了一系列逆道德而行的反德育问题,家庭教育脱离了应有轨道。本文立足于家庭教育、家庭德育与反德育基本内涵,创造性地将反德育概念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保定市S初中初一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调查,明晰学生对家庭现实的感受与设想,分析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审思,深度剖析当前家庭教育中与德育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究其原因,构建相应化解路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章,概念辨析以及理论基础、家庭德育原理概述,为研究奠定理论根基;第三章,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反德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性、片面化和学校化,教育内容片面狭隘,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以及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原则等;第四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第五章,在分析辨别存在于我国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并挖掘其根源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化解反德育困境的路径思路:一是优化家庭环境,增强德育实效;二是加强家校互动,厘清教育边界;三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协调统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影响,真正建立“三位一体”全方位教育体系,以推动家庭教育有序、健康发展,促使家庭教育饱含德性,使青少年获得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

席鑫洋[6](2020)在《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学思考》文中指出杨德昌作为华语电影中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其作品拥有丰富的寓意性、指向性和批判性,并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可以说是绝佳的教育学案例。本文尝试运用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来对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作出分析,探索影片中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杨德昌通过电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青少年成长观并阐发其教育意义。文章首先从成长类型与叙事结构两方面阐述了作为杨德昌电影创作基本关切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依据成长的不同类型,将杨德昌电影中青少年的成长类型分为“个体成长”、“心理成长”、“关键人物成长”三类。在叙事结构上,杨德昌的八部作品几乎都是以青少年的个体成长与启蒙为出发点,以发展受阻或者情感受阻为叙事转折,以成长失控为叙事结尾。其次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现实话题入手,以杨德昌影片中的青少年成长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身份认同、家庭关系、两性关系等问题,来揭示杨德昌影片中青少年成长所遭遇的困境。其三,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索杨德昌电影中的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层面,重点分析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子女性格特征和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在学校教育环境层面,重点分析了学校的权威主义教育理念对于师生关系的异化和影响。在社会教育环境层面,根据时代背景和族群矛盾对当时的社会教育环境做出分析和还原,探究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指出杨德昌开放多元、尊重个性、复合交互的青少年成长观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也蕴含着超越青少年成长的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刘河清[7](2020)在《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湖北省13个县市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劳动力市场表现和和社会行为的重要作用已不断被认识。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或社会制度,是儿童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与儿童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探究家庭投入因素对儿童青少年非认知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据此,本研究围绕“家庭教育投入如何影响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这一问题,选取湖北省13县市的2117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探究我国中部家庭教育投入现状、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微观作用机制。研究旨在进一步点亮非认知能力家庭教育投入-产出机制“黑箱”;为不同特征家庭提出系统可参考的教育投资策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帮助家庭进行教育决策;也为国家家庭教育指导政策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城乡、不同社经背景和流动状态家庭教育投入状况的分析,从家庭教育投入角度,揭露出了农村儿童、低家庭社经地位儿童和留守儿童相对不利的家庭教育处境。其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学业指导、文化教育、家校及社会互动等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和选择性教育经济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再次,通过进一步系数集束化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时间投入效应是经济投入效应的2倍,且对处于投资劣势的农村儿童、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群体,时间投入对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的效应更大。最后,在家庭社会资本理论和家庭互动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和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时间投入不仅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具有直接正向的作用,还通过亲子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影响子代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左右。家长教育素养则将调节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影响效应的方向和大小。具体而言,家长教育素养中的家长教育认知水平将调节家庭教育时间对子代思维开放性影响的强度,家长教育认知水平得分越高,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子代思维开通性的正效应越大;家长教育素养中的家长行为引导能力将调节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子代尽责性影响的正负,当家长行为引导能力超过一定范围时,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子代尽责性的影响效应为负。据此,本研究提出增加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关注子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支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郑雅坤[8](2020)在《《孩子们的书》成长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S.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1936—)是英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和批评家,被誉为当今英国文坛“最富想象力与智性的小说家之一”。拜厄特作为一名知识型作家,作品多产且多为长篇巨着,目前共创作出版了 11部长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集、8部批评着作或论文集。她的代表作《占有》(Possession:A Romance,1990)获得了 1990年英国布克奖和爱尔兰国际小说奖,由此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坛的显着地位。《孩子们的书》(The Children’s Book,2009)是其2009年出版的作品,被誉为继《占有》后最引人瞩目的小说,获得当年布克奖提名,并于次年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小说开始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1895年,落幕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讲述了英格兰南部四个家庭的兴衰故事。这部作品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历史、社会等海量信息,而四个家庭中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则是作家用力最深的部分,成长也就成为这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本文即以《孩子们的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探究小说的成长主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绪论 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以及“成长小说”术语释义四个方面展开。目前国内外拜厄特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前期的几部长篇小说上,对《孩子们的书》这部后期作品研究不足,并且研究重点多放在艺术形式上,对主题的研究相对不足。《孩子们的书》中成长是最为突出的主题,因此从成长主题入手研究拜厄特的这部作品是可行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阐释空间与创新空间。本文主要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历史批评等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该书的成长主题进行探究。第一章 探讨小说中成长引路人的影响。成长引路人的影响包括成长引路人的正面影响、成长引路人的负面影响以及成长引路人缺失的影响三个方面。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安塞尔对多萝西父亲式的关怀以及聚斯金德对查尔斯伙伴式的引导两个方面;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本尼迪克特对女儿们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汉弗莱对孩子们提供的反面参照上;引路人缺失的影响在凯恩家与沃伦家表现突出,前者造成了孩子们物质与精神的缺失,后者导致了孩子们性别角色的缺失。第二章 探讨小说中成长伙伴的影响。成长伙伴的影响包括成长伙伴的正面影响以及成长伙伴缺失所带来的影响两个方面。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格丽塞达尔和菲利普对多萝西的影响上:格丽塞达尔是多萝西的姐妹,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支持她,鼓励她,两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菲利普是多萝西精神上的榜样与学习的楷模,在她陷入迷茫时给予她成长动力与灵魂慰藉。成长伙伴的缺失给成长主人公造成负面影响,汤姆就是这一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他因为没有合适或具体的成长伙伴,自身的情绪与想法无处释放与倾诉,逐渐丧失稳定感与归属感,只能寄托虚拟伙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在极端境况下走向了悲剧结局。第三章 探讨小说中人物成长中的顿悟问题。成长中的顿悟包括自发产生的顿悟和震撼性的顿悟。自发产生的顿悟通常表现在日常的小事中。对多萝西来说,想要成为医生的念头就是她的第一次顿悟;对伊莫金来说,她的顿悟来源于普洛斯珀对她天赋的肯定,他坚持让伊莫金报名去皇家学院学习,让伊莫金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由此开始顿悟;对杰兰特来说,对家庭现状的充分认知是他的顿悟;而对查尔斯来说,对穷人问题的思考是他走上政治道路的一次顿悟。震撼性的顿悟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死亡和性爱这两种形式。父母的死亡、本尼迪克特的死亡、一战战场上大批量人员的死亡都对成长主人公的内心造成了震撼,由此引发了反思;而艾尔西与佛罗伦萨都在梅斯利的引诱下失去贞操,通过性爱的突破完成了人生中的顿悟,开始走向独立的道路。第四章 探讨小说中人物人格发展的危机与解除问题。成长主人公在青少年时期会遭遇同一性危机,需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只有成功跨越七个方面的问题才可以获得同一性确立,以查尔斯、多萝西和艾尔西为代表,反之则进入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以汤姆为典型。成长主人公在成年早期会遭遇亲密危机,需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只有成功解决这一冲突,才可以获得亲密关系,如查尔斯与艾尔西二人就实现了同一性的融合,获得了稳定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而上一阶段同一性混乱未曾解决的汤姆在这一阶段也不可能收获亲密关系;多萝西则因为没有合适的可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暂时也未获得亲密感。第五章 探讨作家对作品成长主题创作的缘由。个人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作家童年压抑的成长环境和教书育人的经历是作家创作成长主题的素材与源泉,而对维多利亚后期育儿观念改变的思考是作家的直接创作契机,同时作家还深受英国成长小说写作传统的影响。社会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从小说发生的背景来说,时代要求对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加以重视;从作家创作的背景来说,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过快发展给儿童造成了许多心理疾病,从而进一步要求社会关注儿童的成长问题。结语 从《孩子们的书》看拜厄特对英国成长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突破与贡献。小说在内容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单一人物成长的模式,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单线叙事方式,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通过对一群成长主人公不同的成长轨迹与成长结果的生动叙述,体现了作家对英国成长小说所做出的创新。同时总结了成长主题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呼唤社会对孩子成长问题的重视。成长主题的出现不仅给青少年自我审视的机会,也是读者反观自我成长的一面镜子,有利于引导读者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并且呼唤全社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问题。

侯宇琪[9](2019)在《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才是个体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本。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更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受到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频频出现各种问题,同时这也透视出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人格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生态化审视。立足于现实,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访谈,并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透视出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人格教育问题多元,收效甚微,总体定位模糊缺乏精确性、实施零散缺乏系统性、课程资源泛化缺乏针对性、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性;而家庭人格教育的优势也成为弊端,影响深远却喜忧掺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格教育的影响错综复杂,良莠不齐,负面影响难以分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解决对策,主要从五个大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推进大学生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二,积极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第三,努力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第四,重视生态位的分化,积极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人格教育共同体。第五,保持人格主体的内稳态,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人格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关爱是回归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大学生人格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是实施人格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大学生人格教育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援助。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人格教育生态系统网络,提出科学对策,共同推动人格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张君博[10](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发展是人生存发展的天然需要,是人对于自身思考,对人本质探索,对存在价值和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古今中外,不论是西方哲学的理性沉思还是中国哲学对内在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自我的审视和对自我发展的探寻。如果说西方哲学关于个体自我主体性的理性沉思使自我发展高扬起主体性旗帜,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观则侧重从个体内在的心性体悟来感受自身精神生命成长。西方当代心理学普遍把自我发展看作阶段性的内在结构联系,注重对不同阶段的自我发展特征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发展必须基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为研究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在现实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因自我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处境的迷失带来人生规划混乱和现实处境迷茫,进而导致理想信念缺失、人生意义匮乏、自律意识缺乏,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缺失,产生自我迷失、人格缺位、发展动力的丧失和发展进程的停滞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论文针对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通过对自我发展理论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理论维度的梳理,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在对学生群体的调研和对辅导员访谈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分析导致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促进学生成为整全的人为目标,从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健全人格、人生境界四个维度来激励、唤醒和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本文由绪论、自我发展理论梳理、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实施路径五部分共计八章组成。绪论。本章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西方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理路和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以此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构建大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体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第一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本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论指导以及自我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理论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为研究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第二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基本理论。本章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性质、作用、指向、核心要素、范畴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从微观时空境域和宏观时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背景;从文化性与历史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主动性和受动性、持续性和阶段性、政治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对大学生自我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问卷》调研数据和部分辅导员的访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主体原因和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外部原因进行了分析。调研结论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指出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探讨了全人教育原则、和谐发展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生活世界原则、持续改进和产出导向原则等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健全人格和人生境界是构成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内容。第五章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统领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本章提出大学生应正确把握和理解自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通过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文化底蕴,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分类指导,丰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支撑,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第六章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筑牢大学生自我发展根基。本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指出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四个维度、十六个能力点对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从十个层面对企业所看重的毕业生优秀综合素质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此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七章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本章提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指向健全人格的塑造,并从人格的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要素、道德要素和审美要素五个层面,指出生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心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保障,社会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核心,道德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指向,审美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五维体系,并对相关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八章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本章指出高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天地胸怀、战略眼光、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入手,涵育并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促使大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相统一,自我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相统一,自我描述与精神超越相统一,使大学生以对至真、至善、至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为牵引,充分扩展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激励、唤醒和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想信念树立、知识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人生境界培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自觉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建构起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世界,使学生真正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探索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内在心理机制
        2.有助于探究高中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培养途径
        3.有助于完善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研究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1.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
        3.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4.研究评析
    (五)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1.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2.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3.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特长差异
        4.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外貌差异
        5.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家庭经济差异
        6.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改善策略
        1.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内驱力
        2.协助家庭成长氛围的建立,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科学性
        3.建设积极健康学校氛围,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
        4.重视社会发展渗透作用,保障学生人际交往活动规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埃里克森理论视域下体育培育青少年人格的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实然困境
    1.1 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1.2 人格健康难逃“魔爪”
    1.3 体育培育人格意识薄弱
2 青少年人格发展困境的影响因素
    2.1 发生源:个体冲突危机解决不当,心理问题频发
    2.2 防御介:保护体系建设不完善,治疗体系单一
    2.3 终向端:社会环境冗杂不稳定,终端保护不善
3 埃里克森理论视域下塑造青少年人格的理论策略
    3.1“活化”体育文化源头,发展生态人格
    3.2“动化”人格发展关键时期,培育本土人格
    3.3“深化”体育干预机制,创新体育人格
    3.4“优化”体医结合终端环境,构建社会人格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闲散青少年因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身处成长困境
        2、闲散青少年所处困境影响社会稳定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闲散青少年群体研究
        2、关于自我认知能力研究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研究现状
        4、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
        2、半结构式访谈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论界定
        1、闲散青少年
        2、自我同一性
        3、自我认同感
        4、自我监控能力
    (二)理论基础
        1、镜中我理论
        2、人格发展阶段论
        3、本研究的应用
三、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问题及服务困境分析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问题分析
        1、自我同一性混乱
        2、自我认同感薄弱
        3、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二)当前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困境
        1、个人层面:接受服务意愿较低,自我认知需求不受重视
        2、机构层面:服务内容零星化,服务成效碎片化
        3、社区层面:社区支持多主体缺位,社区资源利用率低
    本章小结
四、“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实务介入
    (一)自我同一性:“伴你同行”支持计划
        1、“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二)自我认同感:“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
        1、“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三)自我监控能力:“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
        1、“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本章小结
五、“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成效评析
    (一)闲散青少年实现自我认知能力提升
        1、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
        2、自我认同感增强
        3、自我监控能力提升
    (二)突破过往闲散青少年服务困境
        1、发挥闲散青少年主体作用,推动平台稳定发展
        2、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
        3、整合社区资源,联动社区公益项目
    本章小结
六、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不足与建议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不足
        1、活动纪律性有待加强
        2、社工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3、服务对象覆盖面有待拓宽
        4、朋辈群体支持有待增强
    (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建议
        1、强化契约意识,养成循规习惯
        2、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闲散青少年的服务能力
        3、建立发现-帮扶-预防的长效机制
        4、建立稳定有力的朋辈支持网络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附录1 项目社工访谈提纲
附录2 闲散青少年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春苗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涉罪未成年人
        2.1.2 观护帮教
        2.1.3 自我同一性
    2.2 理论基础
        2.2.1 自我同一性理论
        2.2.2 小组动力学理论
        2.2.3 镜中我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
        2.3.2 未成年人观护帮教的相关研究
        2.3.3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小组背景及案主问题分析
    3.1 “春苗计划”项目背景介绍
        3.1.1 J市 w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概况
        3.1.2 “春苗计划”概况
        3.1.3 Y机构概况
    3.2 “春苗计划”观护帮教对象情况介绍
        3.2.1 家庭情况
        3.2.2 心理状况
        3.2.3 是否符合帮教条件
    3.3 “春苗计划”观护帮教对象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
        3.3.1 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足
        3.3.2 自我认同感低
        3.3.3 自我发展迷茫
    3.4 原因分析
    3.5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5.1 必要性
        3.5.2 可行性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观护帮教对象自我同一性的实务过程
    4.1 小组准备阶段
        4.1.1 需求分析
        4.1.2 目标确定
        4.1.3 小组方案制定
        4.1.4 小组成员招募
        4.1.5 资源整合
    4.2 小组计划实施过程
        4.2.1 小组初期:组员初识及自我认识
        4.2.2 小组中期:价值探索与目标初现
        4.2.3 小组后期:优势发掘与目标确立
        4.2.4 小组结束期:成果巩固与成长获得
    4.3 小组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4 实务反思
        4.4.1 理论运用层面
        4.4.2 实务操作层面
        4.4.3 介入不足之处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
    附录二 服务对象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组员每节小组活动评价汇总表
致谢

(5)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访谈对象选择
        1.3.3 研究设计及实施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家庭教育
        2.1.2 家庭德育
        2.1.3 家庭教育反德育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系统理论
        2.2.2 木桶理论
        2.2.3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3 家庭德育原理概述
        2.3.1 家庭德育目标
        2.3.2 家庭德育内容
        2.3.3 家庭德育原则
        2.3.4 家庭德育方法
第三章 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透视
    3.1 教育价值取向错误引导
        3.1.1 教育价值功利性泛滥
        3.1.2 全面发展表面化理解
        3.1.3 行为标准学校化倾向
    3.2 教育内容以偏概全
        3.2.1 智力教育投入过度
        3.2.2 德育内容片面失调
    3.3 教育方法随心所欲
        3.3.1 知行分离,榜样教育不足
        3.3.2 固执己见,平等沟通欠缺
        3.3.3 简单粗暴,暴力教育突出
        3.3.4 过度干涉,隐私空间缺乏
    3.4 德育原则背离失守
        3.4.1 教育观念分歧化
        3.4.2 人格教育成人化
        3.4.3 个性培养同质化
第四章 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归因分析
    4.1 家庭层面
        4.1.1 家长自身素养限制
        4.1.2 家庭结构变迁影响
    4.2 学校层面
        4.2.1 评价标准单一
        4.2.2 家校互动不良
    4.3 社会层面
        4.3.1 传统儿童观根深蒂固
        4.3.2 市场经济下道德无助
        4.3.3 大众传媒负面导向性
        4.3.4 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
第五章 家庭教育中反德育困境化解路径构思
    5.1 家庭:优化家庭环境,增强德育实效
        5.1.1 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
        5.1.2 充实家庭教育施教内容
        5.1.3 创设和谐家庭教育环境
        5.1.4 运用科学家庭教育方式
    5.2 学校:加强家校互动,厘清教育边界
        5.2.1 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教育
        5.2.2 明确家校边界,推动功能复位
        5.2.3 加强素质教育,推进综合评价
    5.3 社会: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5.3.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净化教育大环境
        5.3.2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家教服务体系
        5.3.3 发挥我国优良家风家教镜鉴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其背景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作为杨德昌电影创作基本关切的青少年成长问题
    第一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三种成长类型
        一、个体成长类
        二、心理成长类
        三、关键人物成长类
    第二节 杨德昌电影中固定的成长叙事结构
        一、成长的叙事动机和起点
        二、成长受阻的叙事转折
        三、成长失控的叙事结尾
第二章 杨德昌电影中有关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三个现实话题
    第一节 青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与回归
        一、多种文化交错下的身份迷失
        二、“生生而和谐”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第二节 父亲角色的缺位和重构
        一、父亲角色的缺失与衰退
        二、父亲角色的强化与重构
    第三节 残酷青春与两性思辨
        一、青春的慌乱与女性的物化
        二、爱情的求真与两性的思辨
第三章 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教育环境
    第一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专制的父亲与忽视孩子的母亲
        二、多子女的家庭结构对于个体的塑造
        三、失败的家校教育互动
    第二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学校教育环境
        一、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日常管理
        二、政治功利主义下的威权教育理念
        三、学校的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影响
    第三节 杨德昌电影中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历史矛盾对个体的影响
        二、紧张的时代氛围和帮派斗争对个体的影响
        三、试图逃离社会现实的失败尝试
结语
    第一节 杨德昌的青少年成长观及其教育学意义
        一、成长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二、成长是个性化的发展
        三、成长是主动发展与外力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成长所受外力影响是复合地、立体地发生作用的
    第二节 尾声
参考文献
    (1)学术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4)电子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湖北省13个县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背景
        (一) 从认知能力‘黑箱’到非认知能力发展
        (二) 家庭教育投入及其对子代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家庭教育投入研究
        (一) 定义与性质
        (二) 分类与测量
    二、非认知能力研究
        (一) 定义与测量
        (二) 形成与发展
        (三) 对个体行为和表现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
        (一) 家庭教育经济投入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二) 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三) 家庭教育经济投入效应与时间投入效应比较研究
        (四) 家庭教育投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影响机制探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分析技术
        (一) 变量说明
        (二) 计量方法
第四章 家庭教育投入现状及差异分析
    一、家庭教育经济投入现状及群体差异
    二、家庭教育时间投入现状及群体差异
第五章 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
    一、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思维开放性发展
        (一) 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思维开放性发展的影响
        (二) 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效应比较
    二、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尽责性发展
        (一) 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尽责性发展的影响
        (二) 家庭教育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效应比较
第六章 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机制研究
    一、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子代思维开放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 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
        (二) 家长教育素养的调节效应
    二、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对子代尽责性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 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
        (二) 家长教育素养的调节效应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 不同家庭间教育投入存在差异
        (二) 家庭教育投入显着影响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
        (三) 时间投入相对经济投入更为重要
        (四) 家长教育素养与亲子关系影响家庭教育投入效果
    二、对策建议
        (一) 增加家庭教育时间投入
        (二) 关注儿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三) 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四) 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支持
        (五)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孩子们的书》成长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四、术语释义
第一章 成长引路人的影响
    第一节 成长引路人的正面影响
        一、安塞尔父亲式的关怀
        二、聚斯金德伙伴式的引导
    第二节 成长引路人的负面影响
        一、本尼迪克特给女儿们造成心理创伤
        二、汉弗莱为孩子们提供了反面参照
    第三节 成长引路人缺失的影响
        一、沃伦家物质与精神的缺失
        二、凯恩家性别角色的缺失
第二章 成长伙伴的影响
    第一节 成长伙伴的正面影响
        一、格丽塞达尔的陪伴
        二、菲利普的精神鼓舞
    第二节 成长伙伴缺失的影响
        一、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寄托于虚拟伙伴
第三章 成长中的顿悟
    第一节 自发产生的顿悟
        一、多萝西与伊莫金的顿悟
        二、杰兰特与查尔斯的顿悟
    第二节 震撼性的顿悟
        一、死亡带来的顿悟
        二、性爱带来的顿悟
第四章 成长中的人格发展危机与解除
    第一节 同一性危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获得同一性确立的三人
        二、陷入同一性混乱的汤姆
    第二节 亲密的危机: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一、查尔斯与艾尔西亲密感的获得
        二、陷入孤独的汤姆与多萝西
第五章 创作原因探讨
    第一节 个人原因
        一、作家个人经历与创作契机
        二、英国成长小说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原因
        一、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现代社会心理疾病的流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践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1.1.2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1.1.3 培育大学生养成新型健康人格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1.4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现实呼唤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国内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2 关于国外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分析
    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
        2.1.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概念
        2.1.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
        2.1.3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2.2 教育生态学理论解析
        2.2.1 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
        2.2.2 教育的生态环境
        2.2.3 教育的生态功能
    2.3 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践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可行性
        2.3.1 传统人格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推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变革
        2.3.2 探寻有效的教育对策需要教育生态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化审视
    3.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原理分析
        3.1.1 基本定律法则
        3.1.2 基本效应
    3.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
        3.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3.2.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
        3.2.3 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大学生主要人格问题
        4.1.1 心理发展滞后
        4.1.2 道德信念弱化
        4.1.3 自我中心价值倾向
        4.1.4 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4.2 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高校:问题多元,收效甚微
        4.2.2 家庭:影响深刻,喜忧参半
        4.2.3 社会:错综复杂,良莠不齐
    4.3 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外部生态环境:产生限制因子
        4.3.2 内部生态环境:人格主体内部失衡
        4.3.3 生态因子作用法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大学生人格教育对策
    5.1 优化教育环境:推进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
        5.1.1 完善理论制度环境,规范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地位
        5.1.2 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5.2 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
        5.2.1 转变教学思维,大学生人格教育思维转向主体间性
        5.2.2 坚持以师为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
    5.3 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5.3.1 丰富和创新人格教育的载体,在活动实践中避免“花盆效应”
        5.3.2 创建多层次课程体系,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专业课程为主体
    5.4 重视生态位分化: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人格教育共同体
    5.5 保持人格主体内稳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人格教育
        5.5.1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为人格主体内部生态稳定奠定基础
        5.5.2 积极调试心理耐度,寻找人格主体内外平衡的有效结合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
        二、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的理论借鉴和知识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论指导
        一、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起因
        二、从人的实践性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途径
        三、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内涵
        四、从成为“高尚的人”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
        五、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自我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自我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考察
        一、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及自我发展观演变
        二、以境界提升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自我发展思想
    第三节 自我发展的现代理论维度考察
        一、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代表理论
        二、现代心理学关于自我发展的基本共识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概念界说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涵
        二、相关概念界分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大学生自我发展所处的微观时空境域
        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时代背景演变
        三、融入祖国、人民之“大我”的大学生自我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性和历史性
        二、个体性和社会性
        三、主动性与受动性
        四、持续性与阶段性
        五、政治性与价值性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从调查数据看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我发展的认知和定位不足
        二、自我发展的自主性有待加强
        三、自我发展的价值导向不清晰
        四、获得外部支持的主动性欠缺
        五、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完善
    第二节 从辅导员访谈看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
        一、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二、自我同一性危机
        三、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欠缺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
        一、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自我发展夯实根基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遵循
        一、借鉴全人教育理念
        二、注重学生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四、立足日常生活世界
        五、持续改进和产出导向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核心体系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完善的知识能力素质
        三、健全的人格素养
        四、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五章 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统领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第一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维度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节 用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一、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自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
        二、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投身伟大中国梦的现实实践
    第三节 以理想信念树立为先导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教育根基,明确自我发展政治方向
        二、坚定文化育人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增强自我发展文化底蕴
        三、开展分层教育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促进自我发展分类指导
        四、注重阵地建设拓展理想信念教育手段,丰富自我发展平台支撑
第六章 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筑牢大学生自我发展根基
    第一节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
        一、知识的基础作用
        二、能力的外在表现
        三、素质的整体关切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发展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一、扎实的知识储备
        二、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高素质优秀人才
    第三节 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
        二、借鉴新型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三、提升课堂知识传授的实效性
        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第七章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引领大学生自我发展目标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的内涵
        二、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的人格教育内涵
        一、生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二、心理要素是健全人格的保障
        三、社会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核心
        四、道德要素是健全人格的指向
        五、审美要素是健全人格的升华
    第三节 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线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注重和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二、关注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充分的社会化
        四、加强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水平
        五、指引和呼唤大学生美好生活向往
第八章 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提升大学生自我发展格局
    第一节 人生境界的内涵
        一、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统一
        二、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
        三、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体理想自我描述与精神超越的统一
    第二节 人生境界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一、追求至真的人生境界能够支撑大学生在求真道路上孜孜不倦
        二、向往至善的人生境界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向善意志上砥砺前行
        三、渴求至美的人生境界能够激发大学生在万物共生中圆融自如
    第三节 以人生境界培育为牵引的大学生自我发展路径
        一、涵养自我发展的天地胸怀
        二、培育自我发展的战略眼光
        三、厚植自我发展的家国情怀
        四、激励自我发展的时代精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D]. 李亚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埃里克森理论视域下体育培育青少年人格的困境与对策[J]. 刘倩,王硕,李云鹏,曾婷. 四川体育科学, 2021(01)
  •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D]. 张嘉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春苗计划为例[D]. 方荣宵.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5]家庭教育中反德育问题研究[D]. 辛然. 河北大学, 2020(08)
  • [6]杨德昌电影中的青少年成长问题及其教育学思考[D]. 席鑫洋.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研究 ——基于湖北省13个县市的实证分析[D]. 刘河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孩子们的书》成长主题研究[D]. 郑雅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侯宇琪.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发展研究[D]. 张君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人格发展与青少年社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