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白屈菜

药用植物——白屈菜

一、药用植物——白屈菜(论文文献综述)

王占斌,周暄,马鑫博,王靖琳[1](2022)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研究药用植物内生拮抗菌种,以6种药用植物(连钱草、小白酒草、毛茛、土三七、唐松草、白屈菜)作为植物材料进行菌种提取分离,并检测其抑菌活性。选择其中3种抑菌活性较高菌株通过18S rDNA序列测定,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6种药用植物均含有多种内生真菌,连钱草分离得到5株内生真菌,小白酒草2株,毛茛4株,土三七2株,唐松草1株,白屈菜2株。共获得对杨树叶枯病原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7株拮抗菌,分别为LJ3、MJ2、MY1、TJ1、TJ2、J1、BY1。其中MJ2对杨叶枯病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6.47%。经鉴定MY1与BY1为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TJ2为镰孢霉属(Fusarium)的一个菌株。抑菌试验认为,本试验药用植物内生菌对杨树叶枯病具有比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可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王花[2](2021)在《博落回药材中生物碱的分离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第一部分旨在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分离分析博落回中血根碱和二氢血根碱的毛细管电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生物碱的分离测定,为博落回中生物碱的分析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本文第二部分使用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分别对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的总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为博落回药材及以博落回药材为原料药生产的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配备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BECKMAN毛细管电泳仪,文中对运行缓冲溶液的种类及浓度、所选缓冲体系的pH、分离电压及温度等影响博落回中生物碱分离的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得到博落回中生物碱分离分析的最佳毛细管电泳条件:弹性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40.2 cm×75μm id,有效长度30.0 cm);缓冲溶液为:5.0 m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pH 4.20);分离电压为20 kV;进样压力为0.5 psi,进样时间为5.0 s,检测波长270 nm,温度为25℃。2、采用UV-12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考察介质缓冲溶液的种类、pH及用量,酸性染料溴甲酚绿溶液的用量,确定了测定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的最佳酸性染料比色条件,包括:pH为4.8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溶液5.0 mL,溴甲酚绿溶液2.5 mL,有机试剂选用三氯甲烷10 mL,测定波长410 nm,温度为25℃。结果:1、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电泳条件下,血根碱、二氢血根碱可在4 min内实现基线的分离;血根碱、二氢血根碱的浓度和峰面积之间均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86-0.9993之间;分别以峰面积和出峰时间对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进行了测定,经计算前者的RSD值在0.9%-1.5%的范围内,后者的RSD值在0.4%-2.5%的范围内。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两种生物碱的回收率在99.6%-102.8%之间。2、通过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可发现:(1)直接分光光度法中,血根碱在1.0-6.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回归方程为y=0.1045x-0.0216(相关系数r=0.9999,n=6),表明吸光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在两个实际样品中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0%、102.7%。(2)酸性染料比色法中,在最佳缓冲介质及显色条件下,当血根碱的浓度在3.0-8.0μg/mL的系列范围内时,计算它的线性回归方程式,结果为y=0.1123x+0.0104(相关系数r=0.9996,n=6),表明吸光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在两个实际样品中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1%、103.7%。结论:本文建立了简单、高效的毛细管电泳法,实现了同时对博落回中两种生物碱(血根碱、二氢血根碱)的分离与测定,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样品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两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为博落回及其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分别采用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对博落回叶和博落回根中的总生物碱进行了含量测定,为博落回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方便其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韦柳仲[3](2021)在《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整理并汇总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科属的大小分布、区系特点、生活型、入药部位及功效、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蕴藏量、重点保护和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栽培药用植物种类以及民间验方等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及分析,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提供更科学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栽培药用植物的发展做充足的铺垫。研究的主要结果汇总如下:(1)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共计333种,隶属72科225属,其中被子植物含种数最多,共65科213属317种,占总种数的95.20%;蕨类植物次之,共6科8属10种,占比3.00%,裸子植物占比最小,仅1科4属6种,占比1.8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较丰富,以被子植物为主。(2)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的大小划分中科级以科内仅含1种的单种科和科内含2~5种的寡种科占优势,共占科级的比例为76.39%;属级以属内仅含1种的单种属和属内含2~4种的寡种属占优势,共占属级的比例为97.78%,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含种数较少的科、属占优势。科级中含种数10种及以上的科为8科,占科级的比例为11.12%,而含种数却达155种,占种级的比例为46.54%,说明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存在优势科现象。(3)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21科,占比51.22%,热带成分共20科,占比48.78%,科级中温带成分稍占优势但优势现象并不明显。属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165属,占比高达86.84%,热带成分共25属,占比13.16%。由科级、属级的分布区类型比例分析可知,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热带成分对该区系有一定渗透。(4)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可分为7类,其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共233种,占种级的比例为69.97%,一年生草本次之,共33种,占比9.91%,而含种数仅为1种的半灌木与小半灌木占比最少,占总种数的0.3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的组成也体现调查区域内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5)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归为10类,入药部位总计频次410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为全草类,共175次,占比42.68%,根及根茎类次之,共108次,占比26.34%。占总频次比例最低的为树脂类及其他类入药的药材。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按药用功效可划分为18类,总计功效频次为410次,其中以清热药出现频次最高,共139次,占比33.90%;祛风湿药次之,共62次,占比15.12%;而出现频次较低的功效有如:消食药、驱虫药、收敛药、祛寒药以及泻下药等。(6)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调查过程中,共在样方内发现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32种,对其蕴藏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显示东山区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总蕴藏量为3631549.70kg。其中地榆蕴藏量最大,共800639.73kg,轮叶沙参次之,共668569.82kg,其余总蕴藏量较为可观的药材有:粗茎鳞毛蕨、黄檗、龙芽草、路边青、穿龙薯蓣以及芍药等,而这些药材多以根及根茎或全草入药,因此年允收量仅占蕴藏量的少数比例。(7)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共包含重点保护植物23种,其中国家级15种,省级7种,1种为省级兼国家级保护植物。共13种野生药用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记录,其中1种为濒危,其余均为存在不同程度濒危风险。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存在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如:刺五加、五味子、桔梗、黄檗以及穿龙薯蓣等。(8)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东山区栽培药材主要为五味子和赤芍,五味子种植面积较大,但整体上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虽然产销路径已发展较成熟,但东山区药材栽培业对创新开拓新兴药材的关注度较少。(9)东山区民间验方较少,药用功效及禁忌等均各式各样,本研究对东山区民间验方的开发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朱雅静[4](2021)在《白屈菜中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可全草入药,为罂粟科(Papaveraceae)白屈菜属(Chelidoni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且耐寒。气微、味苦、性凉、有小毒。白屈菜的次生代谢产物中的生物碱,如小檗碱、黄连碱、白屈菜碱、白屈菜红碱、芹菜碱、血根碱和原莨菪碱等,是具有广泛药理功能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极具科研与临床应用价值。基于课题组对白屈菜开花前与开花后的组织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本文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结合已有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机制,分析了7个涉及白屈菜中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途径的基因,对所选基因在白屈菜不同生长期的表达水平与各个主要生物碱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研究,挖掘到与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2个,对这两个基因进行克隆及植物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为阐明这两个基因在白屈菜红碱和血根碱分子合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和血根碱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筛选立足于Illumina Hi Seq TM 2500测序平台对白屈菜开花前和生殖期的6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挖掘到261个与生物碱合成相关连的基因,这些基因中参与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路径的基因有141个,结合对KEGG代谢通路的研究,在白屈菜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KO00950)共映射得到115个unigene注释信息。编码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的9个关键酶,包括5种转氨酶、2种氧化酶、1种脱羧酶和1种甲基转移酶。其中,氢化小檗碱合酶、碎叶紫堇碱合成酶、甲基四氢原小檗碱14-单加氧酶、四氢化原小檗碱cis-N-甲基转移酶、金黄紫堇碱9-O-甲基转移酶、3′-羟基-N-甲基-(S)-乌药碱4′-O-甲基转移酶、刺罂粟碱合酶等7种酶在合成路径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可在后续的研究中选做进一步研究基因。2.白屈菜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与有效成分累积动态规律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得出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路径中7个相关酶基因在白屈菜五个生育期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时期白屈菜叶片中白屈菜碱、白屈菜红碱、黄连碱、原阿片碱、小檗碱和血根碱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材料中所研究的基因表达量差异较大,CYP719A13/CAS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酶基因,与多种生物碱含量显着相关,在合成路径中表现出重要作用。CYP719A14/CFS在通路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基因,有可能参与血根碱负调控和白屈菜红碱的正向调控,且与其他几个负相关的生物碱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3.白屈菜Cm CAS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转化载体构建设计特异引物,用PCR法从白屈菜叶片中克隆得到Cm CAS基因,Cm CA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494bp,共计可编码497个氨基酸。预测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56451.78k D,等电点显示其p I 7.00。克隆载体选用p MD19,经大肠杆菌DH5α转化,双酶切验证及测序确定目标序列正确,成功构建p MD-19T-Cm CAS克隆载体;构建了p RI-201-AN-Cm CAS植物过表达载体并用电击法成功转化农杆菌LBA4404。4.白屈菜Cm CFS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转化载体构建设计特异引物,用PCR法从白屈菜叶片中克隆得到Cm CFS基因,Cm CFS基因ORF长1473bp,可编码49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55035.08k D,p I 8.96。克隆载体选用p MD19,经大肠杆菌DH5α转化,双酶切验证及测序确定目标序列正确,成功构建p MD-19T-Cm CFS克隆载体;构建了p RI-201-AN-Cm CFS植物过表达载体并用电击法成功转化农杆菌LBA4404。

赵春丽,周永强,韩伟,陈德权,周英[5](2020)在《博落回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两种生物碱的积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博落回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的培养体系,并对培养体系中产生的血根碱、白屈菜红碱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通过不同激素筛选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及培养悬浮细胞的最佳条件;采用HPLC方法检测两种生物碱的积累。结果附加6-BA 0.6 mg·L-1+2,4-D 1.2 mg·L-1+蔗糖30 g·L-1的MS培养基适用于愈伤组织的诱导,附加6-BA 0.6 mg·L-1+2,4-D 1.2 mg·L-1+KT 0.6 mg·L-1+蔗糖30 g·L-1的MS培养液适用于悬浮细胞的培养;HPLC法测定血根碱在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及博落回药材根中的含量分别为2930.41 mg·kg-1,2357.72 mg·kg-1,6464.24 mg·kg-1,白屈菜红碱分别为6.19 mg·kg-1,37.53 mg·kg-1,364.17 mg·kg-1。结论建立了博落回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的培养体系,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获得博落回中的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

韦庆慧[6](2020)在《白屈菜红碱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病害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化学农药已成为控制作物病害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长期重复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同时,产生的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农药来防治作物病害。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农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生物碱具有抗病毒、抗癌、抗真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研究和开发植物源杀菌剂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为苯并菲啶类生物碱,是林下植物白屈菜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二氢白屈菜红碱(dihydrochelerythrine)作为白屈菜红碱的衍生物,是白屈菜红碱还原产物。稻曲病是水稻一大严重病害,本研究针对白屈菜植株中这两种生物碱,对工具菌株稻曲病菌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室外田间防治试验,发现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达86.7%,两种生物碱诱导了稻曲病菌细胞的凋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了白屈菜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该提取物进行了表征,证实其为白屈菜红碱。研究了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发现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最小抑菌浓度可达7.5×10-3 mg/mL,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半数致死浓度(EC50)为6.53×10-3 mg/mL。在浓度为7.5×10-3mg/mL时,对比其他衍生物和市售杀菌剂井冈霉素,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的抑菌率可达56.1%,约是井冈霉素作用的2倍,发现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的抑菌作用更佳。此外,白屈菜红碱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4×10-3mg/mL时,对稻曲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达86.7%。2.观察了白屈菜红碱处理后稻曲病菌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菌丝扭曲和萎缩,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体狭窄,局部断裂,透射电镜观察孢子发现核膜畸形,脂球不规则。白屈菜红碱影响稻曲病菌细胞膜通透性,280 nm处白屈菜红碱各处理组的吸光值明显高于无药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随着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增大,活性氧不断积累,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损伤比例增多。基于蛋白标签定量技术(Tandem Mass Tag,TMT)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8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并进行了 相应的 Gene Ontology(GO)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SNARE囊泡转运通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对稻曲病菌凋亡的作用较明显。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白屈菜红碱导致蛋白差异表达,但进一步的探索是必要的。3.研究了二氢白屈菜红碱对5种水稻病原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其中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的EC50为6×10-3 mg/mL。在7.5×10-3 mg/mL浓度下,对比其他生物碱和市售杀菌剂井冈霉素,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的抑菌率高达68.8%,约为井冈霉素的2.4倍(28.7%)。此外,对稻曲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型趋势,当二氢白屈菜红碱浓度为4×10-3 mg/mL时,对稻曲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62.70%。观察了药液处理后的菌丝及孢子的超微结构,在扫描电镜下,菌丝呈萎蔫、塌陷状,其外层结构断裂、粗糙。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二氢白屈菜红碱引起细胞器不完整,细胞壁和核膜畸形,脂质球不规则。随着二氢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增大,稻曲病菌孢子内活性氧积累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基于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二氢白屈菜红碱处理对稻曲病菌中蛋白表达的影响,311个蛋白被鉴定为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了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氧化磷酸化、错配修复和泛素系统通路对细胞的凋亡影响较大。虽然目前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二氢白屈菜红碱的抑真菌和诱导细胞凋亡机制,但进一步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有助于新型农药的潜在发展。4.针对白屈菜红碱广谱抑菌活性,研究了白屈菜红碱为原药制得的可分散油悬杀菌剂对细菌性病害烟草角斑病及真菌病害稻曲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对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明显,20%含量的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可达73.34%。对于稻曲病具有一定的田间防治效果,20%含量的药剂2000倍液喷洒后防治效果接近50%。更深入的研究会陆续展开,以期为植物病害防治及植物源农药的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曾志雄[7](2019)在《基于sp2C-H键活化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小檗碱和Illudalanes的全合成及Arnamial的全合成研究》文中认为天然产物无与伦比的结构多样性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疟疾、抗菌、促神经生长和降血脂等活性,因此天然产物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吸引着药物学家和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我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具有良好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我们将前沿的化学,如C-H键官能化应用于全合成中以实现合成策略上的突破及合成效率的提高。本论文通过发展sp2 C-H键官能化新策略,实现了小檗碱和五个Illudalane型倍半萜天然产物的高效多样性全合成,以及对原伊鲁烷型倍半萜Arnamial进行全合成研究。小檗碱是从传统中药黄连、黄柏等植物中提取的季胺型生物碱,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其还具有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其核心结构为二氢异喹啉并异喹啉季铵盐。白屈菜红碱是传统药用植物白屈菜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以抑制蛋白激酶,其核心结构为苯并菲啶环。我们发展了以吡啶基为导向基团的芳环sp2C-H键乙烯基化反应合成2-吡啶基取代苯乙烯共有中间体,并由此出发分别经氮杂6π电环化和全碳6π电环化反应构建多杂环结构的新策略,构建数十种氮杂多环化合物,并完成了小檗碱和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的全合成。Amamial是一种原伊鲁烷型倍半萜芳酯类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结构上具有5/6/4三环核心骨架,其中较大张力的四元环为其全合成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分子间[2+2+2]环加成反应和去芳构烷基化构筑5/6/4核心骨架的新策略。我们从对称的端二炔和非对称的单炔出发经分子间[2+2+2]环加成反应构建四取代苯环;利用六元环内酯作为导向基团实现苯环sp2 C-H键氧化引入酚羟基,接着经Suzuki反应在苯酚对位引入甲基,构建了含有较大合成挑战性的六取代苯环的5/6/6三环化合物。目前正在进行通过去芳构化烷基化构建四元环的研究,期望能够实现Amamial的首次全合成。此外,我们选取了五个Illudalane型倍半萜作为全合成的目标。从Arnamial合成中的5/6/6三环化合物出发,经两步转化完成Granulolactone的全合成,接着以Granulolactone为共同中间体完成其余四个Illudalane型天然产物全合成。我们以6-8步完成五个Illudalane型倍半萜无保护基多样性全合成,并且实现了Radulactone的不对称全合成,并通过全合成确定其绝对构型。

曾茜垚[8](2019)在《青风藤转录组分析及青藤碱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挖掘》文中认为青风藤(Sinomenium acutum)又有枫风藤、青藤、滇防己等之称,它是一种传统中药,也被认为是一味重要的名族药,用青风藤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他相似疾病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近年来,药企和公司大量收购青风藤,青风藤野生资源的损坏程度极为严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本研究旨在一步步推测出青藤碱生物合成的完整通路,并对通路中可能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进行挖掘与验证,为后期通过基因工程实现青风藤青藤碱的合成生物学及产业化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分子生物学系统分类把全国各地收集的共63份野生青风藤植株分为了15种cp-DNA单倍型(C1-C15),2018年挑选三年生15个cpDNA单倍型青风藤植株(根和茎均取),进行转录组测序,建立了青风藤转录组池库。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108.95Gb Clean Data,每个样品的Clean Data都达到6 Gb以上,满足分析要求,Q30碱基比≥92.98%;共拼接得到363104个转录本,其中包括281923个Unigene;根据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异喹啉生物碱KEGG通路图,发现青风藤内一共注释到247个基因在这条通路上,推测的青藤碱合成通路中的各种酶在KEGG通路相应位置都能够注释到。2、利用LC-Q-TOF-MS技术对青风藤植株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发现在青风藤内存在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共同合成部分的8种生物碱,即从酪氨酸到(S)-网状番茄枝碱这一系列合成途径中的生物碱。另外还存在1,2-去氢网状番荔枝碱、(R)-网状番荔枝碱、萨卢它定、8,14-二氢萨卢它定、O-去甲基青藤碱和青藤酮等关键物质。3、通过代谢组和转录组数据推测出了一条青藤碱生物合成途径。我们推测的青藤碱合成通路前半段符合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通路的共同合成步骤,即由酪氨酸开始到合成网状番荔枝碱,再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萨卢它定,直到萨卢它定这一步以上的反应均有文献报道,推测后续反应,由萨卢它定经DBR酶催化生成8,14-二氢萨卢它定,再经SNOD酶的作用生成去甲基青藤碱,之后通过ISO酶催化生成青藤酮,最后在OMT酶的催化下生成青藤碱。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年生的15种cpDNA单倍型所有青风藤植株(根和茎均取)进行青藤碱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每个单倍型内,不同编号青风藤材料的根部位青藤碱含量无显着性差异;不同单倍型之间,C3单倍型与C7单倍型的青藤碱含量平均值显着性差异最大。63份青风藤材料中,青藤碱含量最高的为陕15号(cpDNA单倍型C3),青藤碱含量最低的为贵1号(cpDNA单倍型C7)。选取陕15号与贵1号青风藤植株的根、茎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89.42 Gb Clean Data,每个样品的Clean Data都达到6Gb以上,满足分析要求,Q30碱基比≥94.03%;共拼接得到355201个转录本,其中包括275491个Unigene;HR/LR及HS/LS两组中富集在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上的差异基因数分别为28个和45个,在HR/LR组中,大部分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的上游,即从该合成途径的原料物质酪氨酸到合成网状番荔枝碱这一过程。另外,在从酪氨酸到合成去甲乌药碱这一物质之间的合成途径中,有4个关键酶的位置上存在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的情况。在HS/LS组中,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富集情况与HR/LR组基本一致。挑选4个关键酶位置上的差异表达倍数大的4个差异基因,分别为:ast、cnmt-1、aoc-1及tydc-1。5、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用于转录组测序的陕15号和贵1号青风藤材料的根、茎部位中对ast、cnmt-1、aoc-1及tydc-1 4个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青藤碱含量高的材料(陕15号)中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高,反之,青藤碱含量低的材料(贵1号)中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可见该4个基因的表达量与青藤碱的含量呈正相关。

曹华亮[9](2019)在《博落回茎叶提取物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以博落回茎叶为原料,对其中4种生物碱的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检测不同产地原料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并对其差异进行分析,建立了博落回茎叶特征图谱。其次对比酸水渗漉法和酸醇回流法在提取博落回茎叶中的血根碱的效率,通过正交试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了两种提取方式的最佳提取条件。接着使用不同产地原料对两种提取方式稳定性加以验证,然后通过碱沉试验,得到博落回茎叶提取物。最后还对血根碱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并利用HPLC及HPLC-Q/TOF-MS技术对血根碱在不同pH环境下的结构形态进行探索,分析推断其可能存在的结构形式。得到以下结果:1.确定了博落回茎叶中4种生物碱的HPLC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样品制备方法及重现性都表现良好。其次对10个不同产地的博落回茎叶中4种生物碱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不同地理环境对博落回茎叶中的4中生物碱含量影响明显。接着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该10个不同产地的博落回茎叶HPLC色谱图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建立了博落回茎叶特征图谱。最后将各产地的博落回的茎叶HPLC色谱图与对照色谱图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产地的原料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在90%以上,可用于博落回茎叶的品质鉴定,为选择博落回种植区域提供参考。2.对比了酸水渗漉法和酸醇回流法提取博落回茎叶中的血根碱的效率。首先对两种提取方式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定区间范围。然后分别对酸水渗漉提取、酸醇回流提取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试验结果得出,酸水渗漉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硫酸为渗漉液,浸泡时间30 min,溶剂用量30倍,渗漉速度0.5 m L·min-1。在此条件下进行的验证试验,血根碱转移率为83.63±2.09%(n=5,RSD=2.49%);酸醇回流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90%,液固比30:1 mL·g-1,硫酸浓度0.12%,提取温度80°C,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血根碱的平均转移率可达89.36±0.49%(n=5,RSD=0.54%)。接着,使用不同产地原料对两种提取方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原料的提取效果都比较稳定。采用血根碱含量最高的河南洛阳原料对两种提取方式进行后续碱沉试验,将酸水渗漉液经过碱沉、过滤和干燥,最终得到的博落回提取物中的血根碱的含量为2.25±0.11%(n=5,RSD=4.88%),平均收率为21.64±0.78%(n=5,RSD=3.61%),血根碱平均转移率为75.06±1.87%(n=5,RSD=2.49%)。将酸醇提取液经过回收溶剂、复溶、过滤、碱沉、过滤、干燥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终得到的博落回提取物中的血根碱的含量为1.65±0.06%(n=5,RSD=3.36%),收率为24.27±0.92%(n=5,RSD=3.77%),血根碱转移率为61.82±1.58%(n=5,RSD=2.56%)。由结果可以看出,用酸水渗漉法提取博落回茎叶中的血根碱操作步骤少,血根碱损失量低,得到的博落回提取物中血根碱的含量高,生产成本更低,更适于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要求。3.通过对血根碱在不同温度、光照、pH环境中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发现血根碱在盐酸水溶液、盐酸甲醇溶液、博落回茎叶渗漉液以及酸性乙醇博落回茎叶提取液中,热稳定性与光照稳定性表现良好。血根碱在酸性条件下保持稳定,调节pH值至中性或碱性时,溶液颜色发生改变,或出现白色絮状沉淀物。在不同pH环境中血根碱的表现很不稳定。接着对不同pH环境中的血根碱用对应pH的流动相进行全波长检测,以最大吸收波长为依据推断血根碱的结构形态,利用HPLC-Q/TOF-MS技术对不同pH环境中的血根碱的结构进行检测判断。推断结果为:在液相色谱中,随着流动相体系的改变,血根碱可能会以三种结构形式存在:λmax=274 nm的血根碱,λmax=278 nm的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与λmax=286 nm的6-羟基二氢血根碱。但在质谱条件检测下,仅搜索到了血根碱与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且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含量非常低,可能6-羟基二氢血根碱与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键位非常不稳定,在一级质谱检测时就已基本转变回血根碱。在普通质谱检测条件下考察血根碱在不同环境中的结构形态比较困难,未来可以考虑使用核磁共振或其他技术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江若岚[10](2019)在《过表达原阿片碱6-羟基化酶(P6H)对博落回中生物碱合成影响》文中认为博落回是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研究发现博落回中的一些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BIAs)成分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如血根碱(SAN),白屈菜红碱(CHE),小檗碱(BBR),原阿片碱(PRO)和别隐品碱(ALL)。目前可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手段对SAN生源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进行过表达来提高博落回中生物碱含量,原阿片碱-6’-羟化酶(P6H)可将原阿片碱催化生成二氢血根碱,最终生成血根碱。本试验取得以下结果:1.根据博落回中原阿片碱-6’-羟化酶(P6H)基因序列设计P6H特异引物,使用分子生物技术克隆P6H基因。2.将克隆的P6H基因整合到植物载体pCAMBIA2301D中,用于转基因实验。3.成功将植物表达载体2301-P6H导入农杆菌GV3101中,经PCR鉴定和GUS鉴定,获得阳性植株。4.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QQQ MS)检测比较过表达P6H基因的阳性植株和野生型植株根、茎和叶三个不同部位的材料的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含量。阳性植株的根、茎和叶三部分的PRO、二氢血根碱和SAN与野生型博落回植株相比均有提高,约提高了2-3倍。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转入目的基因P6H的阳性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根、茎和叶三个不同部位的材料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现博落回阳性植株的根、茎、叶中的P6H基因相对表达量有明显提高,其中在阳性植株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6.27倍;转入P6H基因后,下游的DBOX基因相对表达量也有明显提高,其中在阳性植株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12.73倍。

二、药用植物——白屈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植物——白屈菜(论文提纲范文)

(1)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用植物
        1.1.2 病原菌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1.2.2 内生拮抗菌菌株抗菌活性的测定
        1.2.3 内生拮抗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2.2 内生菌抑制杨叶枯病的测定分析
    2.3 拮抗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2)博落回药材中生物碱的分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分离测定博落回中的两种生物碱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仪器的准备
        1.3 实验材料
        1.4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 缓冲溶液的选择
        2.3 分离电压和温度的选择
        2.4 方法学考察
        2.5 实际样品分析
    3 讨论
        3.1 提取方法及所用溶剂的选择
        3.2 毛细管电泳背景电解质体系的选择
    4 结论
        4.1 提取选用的溶剂
        4.2 博落回不同部位生物碱单体含量的差异性
        4.3 毛细管电泳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第二部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博落回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2.2 缓冲溶液种类的选择
        2.3 缓冲溶液pH的选择
        2.4 缓冲溶液用量的选择
        2.5 酸性染料用量的选择
        2.6 方法学考察
        2.7 样品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酸性染料比色法
        3.2 总生物碱测量结果分析
    4 结论
        4.1 博落回总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4.2 酸性染料比色法的最佳显色条件
        4.3 不同部位总生物碱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博落回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光谱分析法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 近红外光谱法
    3 色谱分析法
        3.1 薄层色谱法
        3.2 气相色谱法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1.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东山区历史前沿
    2.2 东山区行政区概况
    2.3 东山区地质地貌概况
    2.4 东山区气候水文概况
    2.5 东山区植物资源概况
    2.6 东山区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前准备
        3.2.2 野外调查
        3.2.3 走访调查
        3.2.4 室内整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东山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
        4.1.1 东山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4.1.2 科的多样性分析
        4.1.3 属的多样性分析
        4.1.4 小结
    4.2 东山区药用植物区系分析
        4.2.1 科的区系组成分析
        4.2.2 属的区系组成分析
        4.2.3 小结
    4.3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4.3.1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组成
        4.3.2 小结
    4.4 东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及功效分析
        4.4.1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4.4.2 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4.4.3 小结
    4.5 东山区重点药用植物分析
        4.5.1 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分析
        4.5.2 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
        4.5.3 小结
    4.6 走访调查分析
        4.6.1 药材市场走访
        4.6.2 栽培基地调查
        4.6.3 民间验方调查
        4.6.4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白屈菜中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白屈菜简介
    1.2 白屈菜中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1.3 白屈菜主要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4 白屈菜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白屈菜中白屈菜红碱和血根碱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筛选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白屈菜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与有效成分累积动态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白屈菜CmCAS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转化载体构建
    引言
    4.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白屈菜CmCFS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转化载体构建
    引言
    5.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作者简介
致谢

(5)博落回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两种生物碱的积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博落回愈伤组织诱导
        1.2.2 博落回悬浮细胞培养
        1.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1.2.4 样品溶液制备
        1.2.5 样品溶液的检测
2 结果
    2.1 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
    2.2 博落回悬浮细胞培养
    2.3 组织培养物中血根碱、白屈菜红碱检测
3 讨论

(6)白屈菜红碱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屈菜概述
    1.2 白屈菜中生物碱的分类
        1.2.1 苯并菲啶型生物碱
        1.2.2 原托品型生物碱
        1.2.3 原小檗碱型生物碱
        1.2.4 阿朴菲型生物碱
    1.3 白屈菜红碱的生物活性
        1.3.1 抗炎抑菌作用
        1.3.2 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1.3.3 生物防治作用
    1.4 二氢白屈菜红碱的研究概况
    1.5 杀菌剂的抑菌机制
        1.5.1 对细胞膜的作用
        1.5.2 对ROS积累的影响
        1.5.3 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6 细胞凋亡的概述及主要途径
    1.7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白屈菜红碱及二氢白屈菜红碱诱导细胞凋亡机制
    1.8 稻曲病概述
    1.9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2 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及表征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测定白屈菜红碱特征吸收峰及标准曲线
        2.2.2 白屈菜红碱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2.2.3 白屈菜红碱的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白屈菜红碱特征吸收峰的确定
        2.3.2 白屈菜红碱的表征图谱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菌的抑制及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的配制
        3.2.2 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细菌性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2.3 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2.5 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3.2.6 测定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2.7 测定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活性氧ROS积累的影响
        3.2.8 测定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性条斑病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确定
        3.3.3 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3.3.4 孢子萌发最佳时间及孢子萌发抑制率的确定
        3.3.5 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菌丝及孢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3.3.6 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7 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活性氧ROS积累的影响
        3.3.8 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真菌的抑制及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测定二氢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真菌菌丝的影响
        4.2.2 测定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2.3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4.2.4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的抑制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水稻病原真菌菌丝的影响
        4.3.2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孢子的影响
        4.3.3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4.3.4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活性氧ROS积累的影响
        4.3.5 二氢白屈菜红碱对稻曲病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TMT技术的稻曲病菌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菌株
        5.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5.1.3 主要软件
    5.2 试验方法
        5.2.1 蛋白质提取
        5.2.2 蛋白浓度测定及SDS-PAGE电泳检测
        5.2.3 蛋白酶解
        5.2.4 TMT标记
        5.2.5 高PH反向分离
        5.2.6 nano-HPLC-MS/MS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5.3.2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5.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讨论
        5.4.1 白屈菜红碱处理组
        5.4.2 二氢白屈菜红碱组
    5.5 本章小结
6 白屈菜红碱对植物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配制白屈菜红碱为原药的农药
        6.2.2 防治烟草细菌角斑病的大田试验设计
        6.2.3 防治稻曲病的大田试验设计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烟草细菌性角斑病田间防治效果
        6.3.2 水稻稻曲病田间防治效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sp2C-H键活化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小檗碱和Illudalanes的全合成及Arnamial的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有机化学名称缩写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sp~2 C-H键乙烯基化和6π电环化构建含氮杂多环体系新策略的发展及其在小檗碱家族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
    1.1 小檗碱和白屈菜红碱的研究背景
        1.1.1 小檗碱的生源合成
        1.1.2 从小檗碱到白屈菜红碱的仿生转化
        1.1.3 Kaneda小组对小檗碱的全合成工作
        1.1.4 Donohoe小组对小檗碱的全合成工作
        1.1.5 Anand小组对小檗碱的全合成工作
        1.1.6 童荣标小组对小檗碱的全合成工作
        1.1.7 Clift小组对小檗碱的全合成工作
        1.1.8 Harayama小组对白屈菜红碱的形式全合成工作
        1.1.9 Yamamoto小组对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的全合成工作
        1.1.10 Hibino小组对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的全合成工作
        1.1.11 徐效华小组对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的全合成工作
    1.2 我们小组对小檗碱和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的全合成研究
        1.2.1 小檗碱和白屈菜红碱的逆合成分析
        1.2.2 吡啶导向芳环C-H键烯基化的文献调研
        1.2.3 我们对吡啶导向芳环C-H键乙烯基化的研究
        1.2.4 区域选择性6π电环化构建苯并喹嗪季铵盐和二氢菲啶的研究
        1.2.5 小檗碱和去甲基白屈菜红碱的全合成
    1.3 总结与展望
    1.4 实验过程与数据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伊鲁烷型倍半萜醇芳香酸酯Arnamial的全合成研究
    2.1 Arnamial的研究背景
        2.1.1 Arnamial的分离和生理活性
        2.1.2 原伊鲁烷型倍半萜的合成报道
    2.2 我们小组对Arnamial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
        2.2.1 Arnamial的逆合成分析
        2.2.2 合成路线中关键反应的文献调研
        2.2.3 Arnamial的全合成研究
    2.3 总结与展望
    2.4 实验过程与数据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lludalane型倍半萜的多样性全合成
    3.1 Illudalane型倍半萜研究背景
        3.1.1 Stevenson小组对Calomelanolactone的全合成工作
        3.1.2 Dudley小组对Alcyopterosin A的全合成工作
    3.2 我们小组对Illudalane型倍半萜的全合成研究
        3.2.1 Radulactone的逆合成分析
        3.2.2 Granulolactone的全合成
        3.2.3 Illudalane倍半萜的多样性合成
        3.2.4 (+)-Radulactone的不对称全合成及绝对构型确定
    3.3 总结与展望
    3.4 实验过程与数据
    3.5 X-衍射晶体学数据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
相关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青风藤转录组分析及青藤碱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青风藤的研究进展
        1.1.1 青风藤植株的生物学特性
        1.1.2 青风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青风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4 青风藤资源现状
        1.1.5 青风藤资源利用
    1.2 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1.2.1 异喹啉类生物碱
        1.2.2 异喹啉类生物碱合成通路
    1.3 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1.3.1 高通量测序简介
        1.3.2 转录组测序的介绍与原理
        1.3.3 转录组测序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青风藤转录组池库的建立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2.2.2 引物设计
        2.2.3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2.2.4 序列比对校正及单倍型统计
        2.2.5 建库测序流程
        2.2.6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DNA电泳检测结果
        2.3.2 单倍型结果
        2.3.3 测序获得的数据
        2.3.4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2.3.5 基因功能注释情况
        2.3.6 Nr注释结果分析
        2.3.7 GO分类
        2.3.8 KOG分类
        2.3.9 KEGG分类
        2.3.10 青藤碱合成相关KEGG注释情况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青风藤内化学成分鉴定及青藤碱生物合成通路预测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标准品制备
        3.2.2 青风藤样品制备
        3.2.3 色谱分析条件
        3.2.4 质谱分析条件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青风藤内生物碱分析结果
        3.3.2 青风藤内几种重要的生物碱二级质谱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青藤碱含量差异显着的两个青风藤材料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青藤碱含量测定
        4.2.2 总RNA提取
        4.2.3 转录组测序实验流程
        4.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青风藤内青藤碱含量
        4.3.2 测序获得的数据
        4.3.3 拼接转录本长度分布
        4.3.4 基因功能注释情况
        4.3.5 差异表达水平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3.7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3.8 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
    5.2 方法
        5.2.1 CDS预测
        5.2.2 引物设计
        5.2.3 总RNA提取
        5.2.4 反转录
        5.2.5 实时定量PCR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研究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9)博落回茎叶提取物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博落回
        1.1.1 博落回简介
        1.1.2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
    1.2 博落回提取物
        1.2.1 博落回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
        1.2.2 博落回提取工艺研究
    1.3 血根碱
        1.3.1 血根碱概述
        1.3.2 血根碱药理活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博落回茎叶生物碱的含量分析与HPLC特征图谱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原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2.2.2 供试品制备方法
        2.2.3 色谱条件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博落回茎叶生物碱含量检测
        2.2.6 博落回茎叶特征图谱建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提取溶剂筛选
        2.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2.3.3 博落回茎叶中主要生物碱含量测定
        2.3.4 博落回茎叶特征图谱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酸水渗漉提取工艺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试验原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渗漉提取方法
        3.2.2 单因素试验
        3.2.3 正交试验
        3.2.4 酸水渗漉提取
        3.2.5 酸水提取液的碱沉纯化方法
        3.2.6 指标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设计
        3.3.3 博落回茎叶产地对酸水渗漉提取的影响
        3.3.4 碱沉纯化
        3.3.5 碱沉验证试验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酸性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试验原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提取溶剂的筛选
        4.2.2 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方法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4.2.5 回流提取工艺优化试验
        4.2.6 酸醇提取液的碱沉纯化方法
        4.2.7 指标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提取溶剂对血根碱转移率的影响
        4.3.2 单因素结果
        4.3.3 响应面优化结果与分析
        4.3.4 不同产地原料回流提取工艺优化试验
        4.3.5 碱沉纯化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盐酸血根碱稳定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仪器与设备
        5.1.2 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供试品溶液配制
        5.2.2 流动相体系配制
        5.2.3 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5.2.4 HPLC-DAD-Q/TOF-MS检测条件
        5.2.5 盐酸血根碱稳定性考察试验
        5.2.6 盐酸血根碱在HPLC中的稳定性考察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盐酸血根碱稳定性考察
        5.3.2 盐酸血根碱在HPLC中的稳定性考察试验
        5.3.3 盐酸血根碱HPLC-DAD-Q/TOF-MS检测推断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与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过表达原阿片碱6-羟基化酶(P6H)对博落回中生物碱合成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博落回主要生物碱的开发利用及生物学研究
        1.1.1 博落回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
        1.1.2 博落回中主要生物碱及提取工艺
        1.1.3 博落回生物学研究
    1.2 P450在次生代谢中的应用
        1.2.1 次生代谢及其产物
        1.2.2细胞色素P450
        1.2.3 P450在次生代谢的应用
    1.3 博落回生物碱合成途径及合成途径中相关的酶
        1.3.1 博落回中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合成途径
        1.3.2 小檗碱桥酶
        1.3.3 二氢苯并菲啶氧化酶
        1.3.4 原阿片碱6-羟化酶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 选题背景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博落回P6H基因的克隆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引物设计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RNA的提取
        2.2.2 总RNA反转录成c DNA
        2.2.3 目的基因的克隆
        2.2.4 目的基因片段胶回收
        2.2.5 含量测定
    2.3 结果和分析
        2.3.1 RNA纯度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2.3.2 P6H基因克隆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博落回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1 材料
        3.1.1 试剂与实验材料
        3.1.2 引物设计
        3.1.3 培养基
        3.1.4 仪器
    3.2 方法
        3.2.1 摇菌
        3.2.2 提取质粒
        3.2.3 双酶切植物表达载体
        3.2.4 p CAMBIA2301D表达载体的含量测定
        3.2.5 infusion连接目的基因
        3.2.6 转大肠杆菌
        3.2.7 阳性菌落的检测
        3.2.8 提质粒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农杆菌转化以及博落回阳性植株的获得
    4.1 材料
        4.1.1 试剂与实验材料
        4.1.2 培养基
        4.1.3 仪器
        4.1.4 引物序列
    4.2 方法
        4.2.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4.2.2 农杆菌的活化
        4.2.3 农杆菌转化
        4.2.4 GV2301-P6H农杆菌侵染博落回茎段
        4.2.5 GUS染色筛选阳性植株
        4.2.6 阳性博落回植株DNA的提取
        4.2.7 PCR检测阳性植株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农杆菌PCR转化结果
        4.3.2 博落回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3.3 博落回转基因植株GUS染色结果
        4.3.4 电泳检测GUS鉴定为阳性植株的DNA结果
        4.3.5 PCR检测博落回阳性植株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博落回阳性植株代谢产物分析
    5.1 材料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方法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5.2.3 UPLC-QQQ MS分析
        5.2.4 生物碱百分含量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标准曲线
        5.3.2 样品的UPLC-QQQ MS定量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博落回阳性植株荧光定量分析血根碱合成通路基因
    6.1 材料
        6.1.1 试验材料
        6.1.2 引物
        6.1.3 仪器
        6.1.4 试剂
    6.2 方法
        6.2.1 野生型植株和阳性植株的博落回植株RNA的提取
        6.2.2 总RNA反转录成c DNA
        6.2.3 Q-PCR定量分析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单位和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药用植物——白屈菜(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J]. 王占斌,周暄,马鑫博,王靖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01)
  • [2]博落回药材中生物碱的分离分析研究[D]. 王花.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韦柳仲. 黑龙江大学, 2021
  • [4]白屈菜中血根碱及白屈菜红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研究[D]. 朱雅静.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5]博落回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两种生物碱的积累[J]. 赵春丽,周永强,韩伟,陈德权,周英.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6)
  • [6]白屈菜红碱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机理研究[D]. 韦庆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sp2C-H键活化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小檗碱和Illudalanes的全合成及Arnamial的全合成研究[D]. 曾志雄. 厦门大学, 2019(07)
  • [8]青风藤转录组分析及青藤碱生物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挖掘[D]. 曾茜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 [9]博落回茎叶提取物工艺研究[D]. 曹华亮.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过表达原阿片碱6-羟基化酶(P6H)对博落回中生物碱合成影响[D]. 江若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药用植物——白屈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