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制备醛酮的氧化方法

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制备醛酮的氧化方法

一、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氧化法制备醛和酮(论文文献综述)

刘梓良[1](2021)在《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乙醛肟是制备农药灭多威和硫双威的重要原料,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和新型除氧剂,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拉西法进行制备,但该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副反应较多,且严重污染环境。肟交换法是一种制备乙醛肟的新工艺,该工艺选择性好,副反应少,过程绿色环保。并且随着氨肟化制备酮肟工艺逐渐成熟,酮肟的产能不断攀升,价格进一步下降,这为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工艺提供了充足且物美价廉的原料供给。因此加快对该工艺研究并使其能够快速实现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目前该工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反应过程中存在乙醛肟易被空气氧化等问题,且反应液中因存在多组共沸物,使得分离提纯得到高纯度的乙醛肟较为困难。首先,本文以丁酮肟与乙醛为原料,对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通过对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等条件进行考察,探究了工艺的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工艺过程进行了改进,通过向反应器中充入0.2 MPa的惰性气体氮气,有效避免了乙醛肟被氧化与丁酮肟、乙醛的挥发,进一步提高了产物品质,乙醛肟的选择性可达96.12%、产物丁酮肟的转化率达98.77%。本文重点对反应液的分离提纯过程进行了探索研究。首先,通过Aspen Plus模拟初步确定了减压精馏与萃取减压精馏两种分离提纯工艺的基本流程,然后分别对两条流程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进一步优化了工艺条件。通过对两种工艺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减压精馏工艺分离提纯反应液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上,依据模拟条件对减压精馏工艺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做了适当调整优化,得到最佳工艺与结果为:反应液进料质量流量Ff=200 g/h、进料温度Tf=25℃。塔1的压力P=0.1 MPa,塔板数N=20,进料位置Nf=9,塔顶温度TD=22℃,回流比R=2,塔顶得到质量分数为98.62%、收率为95.56%的乙醛。塔2的表压P表=-0.08 MPa,N=25,Nf=10,TD=32.5℃,R=2,塔顶得到质量分数为88.94%、收率为92.88%的丁酮。塔3的P表=-0.090 MPa,N=30,Nf=20,TD=48.7℃,R=5。塔4的P=0.1 MPa,N=20,Nf=11,TD=115℃,R=3,塔顶得到质量分数为95.33%、收率为94.31%的乙醛肟。这为进一步研究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的分离提纯过程提供了依据。对回收得到的丁酮,本文采用氨肟化法制备丁酮肟实现了回收利用,并重点对连续化反应制备丁酮肟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以回收得到的丁酮和氨水、双氧水为原料,使用自制固定床反应器(催化段长20 cm、内径1.5 mm,使用Ti-MOR作催化剂、填充量为1.5 g,分别在进出口使用特定的膜密封),实现了氨肟化制备丁酮肟过程的连续化。通过对反应温度、空时、物料比等条件进行考察,探究了连续化过程的反应规律,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得到丁酮的转化率达99.6%以上、产物丁酮肟的选择性达99.8%以上。并且密封膜可有效过滤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的重复再利用。

兰旭峰[2](2021)在《铜钯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加氢-脱氢耦合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导致的资源日益枯竭及环境恶化等问题加速了人类寻找可再生替代能源的科研速度。生物质能具有广泛易得、廉价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相关衍生物的催化加氢和脱氢反应在化工行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一些相关衍生物的催化加氢和脱氢传统工艺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传统工艺对单独的糠醛加氢过程中对氢能的消耗较高,单独的环己醇脱氢反应也存在热力学平衡的限制和反应所需温度较高等一些问题。故针对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开发一种将脱氢和加氢反应结合在一起的耦合反应新工艺对于推动我国精细化学品工业和绿色化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本工作首先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硅铜凝胶,通过烘干、焙烧得到Cu O/SiO2复合氧化物,然后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将金属钯负载到该复合氧化物上,最后在氢气气氛下还原得到Pd-Cu/SiO2催化剂。利用多种表征手段考察了Pd-Cu/SiO2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同时系统的考察了多种因素对脱氢-加氢耦合反应的影响,进而确定该反应的最优条件。本工作通过多种分析表征手段对Pd-Cu/SiO2催化剂进行了考察。发现以柠檬酸为模板剂制备的催化剂孔径最大,同时具备较高的比表面积。催化剂中的Cu物种和Pd物种均匀的分散在呈无规则块状的SiO2载体上,且催化剂整体呈弱酸性。催化剂中Cu物种以Cu0和Cu+的形式共存,且存在Si-O-Cu结构,这证实了活性组分Cu与载体SiO2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且Pd的引入可以增强这种作用力,同时也可以增强Cu0向Cu+的活性氢转移能力,进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各项参数都可以达到其合成时所设计的目标。本工作系统的考察了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组分负载量、催化剂质量、催化剂上负载不同贵金属种类、不同模板剂、不同反应溶剂,不同反应氢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糠醛和环己醇的不同比例等因素对脱氢-加氢耦合反应的影响。经过实验探索表明以0.5%Pd-15%Cu/SiO2作催化剂,反应氢源为环己醇、反应溶剂为甲醇、反应温度为195℃、反应时间为10 h、糠醛和环己醇的摩尔比为1:3时,该耦合反应的效果最佳。且通过催化剂的循环实验发现,本催化剂具有相对优良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本工作将糠醛加氢和环己醇脱氢这两个工业上重要的反应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脱氢-加氢耦合反应新工艺,对于在无外部氢气作氢源的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鹏飞[3](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海洋[4](2021)在《锰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芳烃侧链氧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芳烃的催化氧化反应作为氧化反应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氧化产物如环氧苯乙烷、苯甲醛、苯乙酮、苯乙醛等在有机合成中间体、医药、农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氧化策略中,采用绿色氧化剂的非均相催化氧化过程具有催化剂易于回收、循环性能好、且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因而在芳香族化合物侧链C-H键的活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其中,开发制备简单、催化活性高且产物选择性好的非均相催化剂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相较于贵金属类催化剂,锰基催化材料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且稳定性好等优点,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锰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包括无定型锰氧化物修饰的CeO2催化剂(MnOx-CeO2)、锰掺杂的NiO催化剂(MNO)和不同晶相锰氧化物这三类催化剂,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和O2作为氧化剂,探究了其在苯乙烯或乙苯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系统分析了催化剂化学组成、形貌结构和表界面调控等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和作用规律,揭示了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一、MnOx-Ce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研究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了开孔中空状CeO2微米球作为载体,然后通过沉淀浸渍法将MnOx负载在CeO2微米球上,制备出一种高分散性复合金属氧化物MnOx-CeO2催化剂。负载的MnOx在铈基载体上分散均匀,具有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到89.5 m2 g-1。将制备的复合金属氧化物MnOx-CeO2催化剂应用于苯乙烯氧化反应中,发现其具有较优异的催化反应性能主要归因于MnOx的均匀分布,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结构以及MnOx与CeO2载体之间的协同作用。这些优势可为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暴露丰富的活性位点和提供丰富的活性氧物种,进而提升了反应性能。通过循环反应性能测试发现MnOx-CeO2催化剂在循环使用5次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催化剂结构和表面性质得以保持,表明该催化剂稳定性好。二、锰掺杂氧化镍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出由垂直互连的薄片组装的花状NiO,通过简单的沉淀浸渍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规则多孔纳米片形貌的锰掺杂氧化镍(MNO)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苯乙烯氧化反应。仅掺杂了少量锰(Mn/Ni原子比为0.030)的NiO,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获得环氧苯乙烷(STO)的产率(75.0%)比纯NiO的产率高2.13倍。与纯NiO相比,锰掺杂导致NiO晶格畸变,形成一定的缺陷,暴露了更多的活性位,有利于加速化学反应。此外,该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其催化性能的提高源于丰富的Ni(Ⅱ)物种、氧空位和大量的表面氧化还原中心的协同作用。三、不同晶相MnO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乙苯氧化反应研究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焙烧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晶相的MnO2催化剂,采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在无溶剂条件用于乙苯氧化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δ-MnO2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通过一系列表征技术分析不同晶相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其中δ-MnO2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介孔结构,为乙苯氧化反应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加速化学反应。此外δ-MnO2较低的结晶度有利于增加表面氧空位,从而提高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并考察了相关反应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和进行了催化剂的循环回收测试。

班勇亮[5](2021)在《需氧条件下腈和吲哚异喹啉酮及α-硒烯醛/酮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氧气因含量充沛、获取简单、环保无污染、廉价等特点而作为理想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氧化反应中。近年来,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策略被广泛应用于需氧氧化反应。由于反应条件温和、高效、环境友好,可见光驱使的需氧氧化反应已成为有机合成化学构筑新键的强有力工具。本论文对可见光催化硫氰酸盐参与的需氧氧化反应以及可见光催化与金属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围绕可见光驱使的需氧氧化反应开展了相关研宄工作;同时,我们还研究了Selectfluor和二硒醚原位形成亲电硒化试剂促使的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具体内容陈述如下:1、硫氰根负离子在可见光和空气中介导的醛肟脱水反应。我们以催化量的有机染料荧光素二钠盐为光催化剂,可见光照射下通过硫氰酸铵和空气在室温下原位生成·SCN自由基实现了无金属参与的醛肟脱水反应。该反应在中性、室温的条件下以廉价、易得的醛肟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有机腈化合物,并且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较好的官能团耐受性、操作简便等特点。同时,我们通过自由基中间体捕获实验、GC-MS实验、循环伏安实验、ESR实验以及DFT计算详细地研究了该脱水反应的机理。2、可见光和金属协同催化下芳基酰胺与吲哚衍生物[4+2]环化反应。吲哚[2,3-c]异喹啉-5-酮,也称吲哚异喹啉酮,作为一类核心骨架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药物和具有生物医学活性的化合物中;对其高效构建已经吸引了化学工作者的研宄兴趣。我们以空气为氧化剂利用可见光催化和过渡金属钴催化相结合的双催化体系实现了芳基酰胺与吲哚衍生物的[4+2]环化反应,为吲哚[2,3-c]异喹啉-5-酮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温和、直接、高原子经济性、步骤经济性的策略;经过X-ray、1H NMR、13C NMR、ESI-HRMS,我们鉴别出了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金属Co(bzac)3中间体;并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KO2实验、H/D交换实验以及KIE实验(平行和竞争)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3、炔丙醇的硒化Meyer-Schuster重排:α-硒烯醛/酮的合成。α-硒烯醛/酮具有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特性。我们发展了炔丙醇的硒化Meyer-Schuster重排反应。该反应在中性室温条件下,利用Selectfluor和二硒醚原位形成亲电硒化试剂实现了炔丙醇碳-碳三键的活化,简洁、高效以及高原子经济性地合成了一系列多取代α-硒烯醛/酮类化合物。另外,我们还实现了邻炔基苯胺和2-炔基苯酚的硒化/环化反应。

吴莎莎[6](2021)在《酸碱可控的微介孔分子筛的设计及其催化裂解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餐饮废弃油的综合利用以制备高热值的生物燃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如何降低裂解油的酸值,提高油品性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单一酸和单一碱催化产生的弊端,本研究提出以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催化裂解餐饮废弃油制备生物柴油,得到了酸值低、热值高、H/Ceff高的生物柴油,为日后餐饮废弃油催化裂解过程中的有效除氧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考察不同酸碱活性组分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得出了油品性能随材料酸碱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合成了酸碱双功能SBA-15@CaO@Mn催化剂。SBA-15@CaO@Mn相较于单一酸SBA-15@Mn和单一碱SBA-15@CaO催化活性较高,制备的生物柴油的酸值达16.8 mg KOH·g-1,氧含量可降至4.86%,热值可达43.17 MJ/kg。并通过分析三种催化剂的物理和催化性能,验证了酸碱协同规律的合理性。(2)进一步探究了SBA-15@CaO@Mn的最佳工艺条件和最佳酸碱负载量,结果表明:当温度为430℃,催化剂与餐饮废弃油之比为1:30,硅钙摩尔比为6,锰负载量为15%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脱氧活性。对SBA-15@CaO@Mn催化过程中得到的气体和液体组分进行GC-MS分析,得出了酸碱协同裂解的碳偶合机理。对SBA-15@CaO@Mn分子筛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考察,发现重复使用5次后,分子筛的介孔结构依然保留完整,但酸性和碱性活性组分有所损失,导致液体生物柴油的收率略微下降。(3)为进一步提高介孔分子筛的稳定性,合成了新型的酸碱共存Ca-ZSB微介孔复合分子筛,并考察了碱处理浓度和ZSM-5的硅铝比对复合分子筛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碱浓度和硅铝比对催化剂结构和酸碱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催化剂结构和性质影响其催化活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碱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随ZSM-5硅铝比的增大不断减小。当ZSM-5的硅铝比为21,碱浓度为1.5 mol/L时,复合分子筛的催化活性最高,生物柴油的酸值可降至12.4mg KOH·g-1。通过GC-MS对不同温度范围内收集的液体燃料进行分析,发现温度控制在420℃-440℃之间可以得到酸值接近于0,烃类含量为89%的生物柴油。最后,考察了酸碱协同的Ca-ZSB微介孔复合分子筛的稳定性。发现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仍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ZSM-5与SBA-15复合后制备的微介孔分子筛的稳定性得到了大的提升。总之,酸碱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克服了单一酸和单一碱催化的缺点,降低了油品的酸值,提高了其热值和H/Ceff。为废弃油脂及其他大分子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徐偲[7](2021)在《金属-碳基复合材料的构建及非均相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在化学工业中扮演重要角色,90%以上化学品的生产均与此过程相关。传统的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因独特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催化反应中,但在实际过程中,金属颗粒常出现团聚、迁移,甚至浸出失活等问题,这使催化性能急剧下降。因而将金属纳米粒子进行负载固定,提高其循环使用能力和抗浸出特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石墨烯、石墨相氮化碳(g-C3N4)、多孔氮杂碳等碳基材料因独特的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可修饰的表面、以及好的稳定性等优势在催化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表明它们可作为优良的催化剂载体或助催化剂。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以三种常见的碳基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碳基负载或包覆金属颗粒,以及材料微纳结构设计等策略,构建了系列金属-碳基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的使用性能,揭示催化剂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使用传统的水热法制备了石墨烯负载的Sn-W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发现其在苯甲醇选择性氧化制苯甲醛中展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第2章)。而该反应体系以水为溶剂、双氧水为氧化剂、无碱性添加剂,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基于0.3Sn-W/RGO催化剂,3小时内可获得94.0%的苯甲醇转化率和94.3%的苯甲醛选择性。实验发现石墨烯可作为Sn-W金属氧化物的优良载体,并极大促进颗粒分散。另外由于Sn的引入,WO3转化为以(001)和(200)为主要暴露晶面的六方晶系,并且石墨烯与WO3之间的作用关系得以增强,这些变化使所制备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极大提高,在使用五次后催化活性无明显下降。论文第3章探究了类石墨烯结构的g-C3N4负载的叶状WO3纳米片催化剂(WO3/g-C3N4)在醇类选择性氧化制酮/醛化合物中的应用,并考察了溶剂、反应温度、时间、催化剂和氧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所制备的WO3/g-C3N4复合物催化剂展示出比单一 WO3和单一 g-C3N4更佳的催化活性,这得益于二者之间的协同催化效应和强相互作用。XPS结果表明有电子在载体g-C3N4与WO3之间迁移,HRTEM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形成了 一种特殊界面。另一方面,该催化剂除了对苯甲醇氧化有很高的选择性,也适用于其他芳香醇和脂肪醇的选择性氧化,该催化剂还能通过简单离心从体系分离,具有不错的工业化应用前景。为加深对金属与g-C3N4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解,论文第4章使用原位热处理法制备了 g-C3N4负载的Cu-Cr双金属催化剂,并探究其在甲苯甲基sp3 C—H键活化制苯甲醛反应中的催化规律。温和反应条件下,基于CuCr2/g-C3N4催化剂,5 h内可获得42.9%的苯甲醛收率。实验结果表明,部分金属氧化物颗粒被g-C3N4层所包覆,形成了独特的类核-壳结构,这阻碍了金属在液固相催化过程中的浸出。此外,Cu与Cr之间存在电子转移,使得复合物催化剂中存在一定量的低价Cu+,这有助于反应活性提高。随后,本章也对甲苯甲基sp3C-H键活化的动力学进行了探究,计算出该负载型催化剂存在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此外,所制备g-C3N4负载型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和抗浸出特性也被探究。最后,本章也提出了该催化体系可能的反应机理。为进一步揭示金属与掺氮型碳材料之间的作用关系,论文第5章分别采用葡萄糖和三聚氰胺为碳、氮源,结合金属前体,使用高温热解法制备了多孔蜂窝状的Ce-Cr氧化物/氮杂碳纳米结构复合物,并探究其在环己烷催化氧化制环己酮/醇(KA油)中的作用机制。此外,各反应参数和催化剂煅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也被探究。结果表明:以乙腈为溶剂,H2O2:环己烷摩尔比为2:1,基于CeCr/NC-500催化剂,60℃下反应5小时可获得56.5%的环己烷转化率和95.5%的KA油选择性。实验发现催化剂的多孔结构使得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而载体氮杂碳中吡啶型和吡咯型氮物种为金属组分的锚定提供了主要活性位点。机理探究表明在所制备催化剂的活化下,H2O2分子均裂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在环己烷氧化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主要的活性氧物种。此外,所制备的复合物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也表现出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和抗浸出能力,连续使用七次后活性也无明显下降。总得来说,本论文通过碳基负载或包覆金属纳米颗粒,以及材料微纳结构设计等策略构建了系列金属-碳基复合材料催化剂,极大提高了其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的使用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同时也为高性能碳基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案。

朱倩倩[8](2020)在《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氧化合成ε-己内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ε-己内酯是一种新型聚酯单体,由其合成的聚ε-己内酯(PCL)具有广泛用途,合成ε-己内酯的方法中Baeyer-Villiger(BV)环己酮氧化法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分别采用在H2O2/乙腈体系下的H2O2氧化法、O2/苯甲醛体系下的O2氧化法进行绿色BV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反应。围绕合成ε-己内酯重点进行了不同体系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其性能研究,使用XRD、SEM、BET、FT-IR、CO2-TPD、H2-TPR表征手段进行辅助研究,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对环己酮绿色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沉淀法制备了Mg O催化剂,对其在H2O2/乙腈体系下进行催化环己酮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沉淀p H=10,煅烧温度为600℃,煅烧时间为2h下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活性。所制备的Mg O催化剂的晶粒尺寸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佳反应条件为nMg O</sub>∶n(环己酮)=0.45∶1,n(环己酮)∶n(乙腈)=1∶12,n(环己酮)∶n(双氧水)=1∶10,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6h,此条件下进行平行反应,环己酮的转化率及ε-己内酯的收率分别为95.33%,83.25%。使用在线原位红外进行实时分析,验证了H2O2/乙腈体系下Mg O催化BV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的过氧缩酰胺反应路径,其中ε-己内酯由Criegee加合物经过重排后生成,并使用GC-MS对该体系下的反应副产物进行分析得出其反应副产物主要为由ε-己内酯水解产生的6-羟基己酸与环己酮加成所生成的2-环己烯-1-酮。接着,使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Sn-O催化剂,对O2/苯甲醛体系下环己酮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在Fe∶Sn=1∶1、煅烧温度为850℃、煅烧时间为5h时,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活性,并且发现此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表面有大量小棱柱堆积,这可能形成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其催化活性。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得到其最佳反应条件为Fe-Sn-O催化剂0.12g,1,2-二氯乙烷30m L,O2流量25m L/min,n(环己酮)∶n(苯甲醛)=3∶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5h,在此条件下进行平行反应环己酮转化率可达98.96%,ε-己内酯产率可达98.36%。

夏辉[9](2020)在《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氧化环己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己烷氧化生成KA油,是化工领域的重要反应之一。实际环己烷氧化工业过程大多是以金属钴盐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该反应过程有着反应温度高、底物转化率和目标产物收率低、产物分离能耗高等缺点。针对此,不少研究者制备出单体金属卟啉、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纳米颗粒等高效催化剂用于环己烷氧化,这些催化剂可以在高温下表现出不错的催化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KA选择性和环己烷转化率,但是对KA油中醇或酮选择性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且催化剂重复使用性依然不够好。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BTC构建准金属酞菁活性中心,提供丰富的环己烷氧化活性位点,此活性中心还能与极性分子发生作用,保障COFBTC在极性溶剂中的可溶性,不仅如此,COFBTC的高共轭结构提供载流子传输通道,可以保障高的催化活性,基于动力学不可逆反应得到的高度规则结构又保证了材料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COFBTC作为环己烷氧化的催化剂具有研究价值。另外,将COFBTC负载在多孔载体上也可以提高催化活性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基于此,我们以COFBTC和石墨烯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新型COFBTC/石墨烯复合催化剂,对其进行红外和拉曼的表征分析,并将COFBTC、COFBTC溶液和COFBTC/石墨烯用于环己烷氧化,同时分析压力、温度等各种反应因素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次课题中,我们研究了 COFBTC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反应,发现COFBTC中的全共轭准酞菁活性结构和高共轭结构对环己烷氧化具有高活性,同时提高产物的KA油选择性。在120℃,1.0 MPa,反应2h的条件下,产物KA油有着超过90%的选择性,环己烷转化率接近10%,且催化剂可以通过简单的分离多次使用。COFBTC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表现出不错的环己烷氧化催化效果,且非均相COFBTC的化学稳定性保证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COFBTC在环己烷氧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和工业应用价值。(2)为了研究COFBTC材料的可溶性对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影响,将COFBTC溶解在极性溶剂中进行环己烷的催化氧化,发现溶解在乙腈中的COFBTC催化剂(COFBTC的乙腈溶液)可以明显提高产物环己酮的选择性,在120℃C,1.5 MPa,反应4h的条件下,KA油选择性超过90%,且环己酮选择性达到87.3%,环己烷转化率超过12%。COFBTC的乙腈溶液作为催化剂的优势在于大幅度提高酮的选择性,这项工作为环己烷均相催化氧化提供新的思路。(3)COFBTC/石墨烯复合材料保留了 COFBTC中的高活性结构,我们将COFBTC/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用于环己烷氧化,发现多孔材料石墨烯作为载体可以提高COFBTC活性中心的分散性和稳定性,COFBTC/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COFBTC,在145℃,1.0 MPa,反应4h的实验条件下,COFBTC/石墨烯的TON达到1.2×105,这比未负载的COFBTC的TON大约高了 2个数量级。这项工作可以证明多孔载体,如石墨烯的固载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活性,这项工作为以后新型共价有机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以及共价有机聚合物的改性提供帮助。

武玉峰[10](2020)在《有机体系分子氧氧化烯烃制备环氧化物》文中认为环氧化物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子,广泛应用于制药、精细化工、材料等行业。氧气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资源之一。目前,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制备环氧化物的反应体系大多需要过渡金属催化剂参与,且普遍存在反应条件苛刻、选择性差、底物适用范围窄、催化剂易失活、需大量的助还原剂等问题。本文通过可见光催化和异丙苯自氧化两种方式活化分子氧,将其应用于烯烃环氧化反应。(1)在可见光、光敏剂和分子氧存在条件下,发现含甲脒结构单元的有机化合物可以促进α,β-不饱和酮的环氧化反应。四甲基胍存在条件下,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四苯基卟啉(H2TPP)为光敏剂、1,4-二氧六环为溶剂,LED白光(10W,4000K)照射,10℃下反应96 h获得对应的19个α,β-环氧酮,收率为48~94%,该方法也适用于环状α,β不饱和酮。在间歇反应基础上,用光微反应器实现了光催化的气-液两相流动反应,停留时间4.6 h获得90%分离收率,大大缩短反应时间。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并通过DFT计算进行验证。(2)开发了一种基于异丙苯自氧化制备α,β-环氧酮的方法。以异丙苯为溶剂、K2CO3为碱、空气为氧化剂,120℃下反应6h,20个α,β-不饱和酮被氧化为对应的α,β-环氧酮,收率为61~99%。进行了 8轮循环实验,碳酸钾重复使用8次仍然保持稳定的活性,循环溶剂回收率均高于80%。机理研究表明,原位生成的异丙苯过氧自由基(ROO·)和过氧化氢异丙苯(CHP)均可直接与α,β-不饱和酮反应生成对应的α,β环氧酮。(3)对基于异丙苯自氧化制备α,β-环氧酮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异丙苯过氧自由基(ROO·)与异丙苯(CM)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的活化能为ΔEa5=62.54 kJ/mol。反应温度升高会降低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进而影响过氧化速率。查尔酮与CHP反应的活化能为ΔEa7=14.97 kJ/mol。查尔酮与异丙苯过氧自由基(ROO·)反应的活化能为ΔEa6=51.01 kJ/mol。ΔEa5大于ΔEa6,表明热力学上异丙苯过氧自由基(ROO·)更倾向与查尔酮反应生成环氧化物。(4)将基于异丙苯自氧化制备环氧化物的底物范围拓展至不含共轭双键的烯烃。苯乙烯类衍生物为底物时可获得30~77%转化率和65~96%选择性。机理研究表明异丙苯过氧自由基(ROO·)是主要的环氧化试剂。

二、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氧化法制备醛和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氧化法制备醛和酮(论文提纲范文)

(1)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乙醛肟
        1.1.1 乙醛肟的性质
        1.1.2 乙醛肟的用途
        1.1.3 乙醛肟的制备
    1.2 丁酮肟
        1.2.1 丁酮肟的性质
        1.2.2 丁酮肟的用途
        1.2.3 丁酮肟的制备
    1.3 酮肟水解制备羟胺
        1.3.1 羟胺的性质
        1.3.2 盐酸羟胺的性质
        1.3.3 硫酸羟胺的性质
        1.3.4 羟胺的制备
    1.4 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1.4.1 TS-1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1.4.2 Ti-MOR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1.4.3 Ti-MWW钛硅分子筛催化剂
    1.5 非理想混合物的分离
        1.5.1 非理想混合物的概述
        1.5.2 变压精馏
        1.5.3 萃取精馏
    1.6 Aspen Plus模拟
        1.6.1 Aspen Plus模拟软件简介
        1.6.2 Aspen Plus的功能
        1.6.3 Aspen Plus的组成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乙醛与丁酮肟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反应过程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反应过程工艺的研究
        2.3.1 实验操作
        2.3.2 单因素考察
    2.4 反应过程工艺的改进
    2.5 产物表征
    2.6 小结
3 乙醛与丁酮肟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分离提纯过程的研究
    3.1 反应液体系概述
    3.2 工艺方法的确定
    3.3 物性方法选择
    3.4 减压精馏过程的模拟
    3.5 萃取减压精馏过程的模拟
    3.6 实验验证
        3.6.1 实验过程
        3.6.2 产物表征
    3.7 小结
4 丁酮氨肟化法制备丁酮肟工艺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2 分析方法的建立
    4.3 间歇制备丁酮肟工艺的研究
        4.3.1 实验操作
        4.3.2 单因素考察
        4.3.3 产物的分离提纯
        4.3.4 产物表征
    4.4 连续化制备丁酮肟工艺的初探
        4.4.1 实验操作
        4.4.2 单因素考察
    4.5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铜钯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加氢-脱氢耦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及其衍生物的简介
        1.2.1 生物质简介与利用
        1.2.2 糠醛、糠醇性质和用途简介
        1.2.3 环己醇、环己酮性质和用途简介
    1.3 加氢、脱氢及耦合反应体系研究进展
        1.3.1 糠醛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2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3 加氢-脱氢耦合反应中氢源的研究进展
        1.3.4 双功能催化剂协同作用对加氢-脱氢耦合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溶胶-凝胶法制备CuO/SiO_2
        2.2.2 等体积浸渍法制备Pd-Cu/SiO_2
    2.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
        2.3.4 元素分析(ICP-OES)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N_2低温静态吸脱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
        2.3.7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9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10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第三章 双金属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1 引言
    3.2 催化剂结果与讨论
        3.2.1 催化剂的XRD表征分析
        3.2.2 催化剂的BET表征分析
        3.2.3 催化剂的FT-IR表征分析
        3.2.4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分析
        3.2.5 催化剂的ICP-OES表征分析
        3.2.6 催化剂的SEM-EDS表征分析
        3.2.7 催化剂的TEM-EDS表征分析
        3.2.8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分析
        3.2.9 催化剂的TG-DTA表征分析
        3.2.10 催化剂的XPS表征分析
        3.2.11 催化剂中各金属物种在耦合反应中的作用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金属催化剂催化加氢-脱氢耦合反应实验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3 实验部分
        4.3.1 催化剂的评价
        4.3.2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4.3.3 产物分析与计算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醇作氢源时对糠醛加氢的影响
        4.4.1.1 不同链烃醇作氢源时对糠醛加氢的影响
        4.4.1.2 不同环烃醇作氢源时对糠醛加氢的影响
        4.4.1.3 小结
        4.4.2 糠醛、环己醇在不同摩尔比下时间、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2.1 不同反应物摩尔比下温度对耦合反应的影响
        4.4.2.2 不同反应物摩尔下时间对耦合反应的影响
        4.4.2.3 小结
        4.4.3 不同物质作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4.4.4 不同模板剂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5 负载不同种类贵金属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6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7 催化剂中Cu、Pd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7.1 催化剂中Pd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7.2 催化剂中Cu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7.3 小结
        4.4.8 循环次数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锰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芳烃侧链氧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氧化反应
        1.1.2 芳烃侧链选择性氧化反应
        1.1.3 绿色氧源为氧化剂的氧化反应
    1.2 芳烃侧链的氧化方法
        1.2.1 化学试剂氧化法
        1.2.2 电解氧化法
        1.2.3 光催化氧化法
        1.2.4 催化氧化法
    1.3 芳烃侧链氧化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1.3.1 均相催化剂
        1.3.2 非均相催化剂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技术
    2.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制备
        2.2.1 MnO_x-CeO_2催化剂的制备
        2.2.2 MNO系列催化剂的制备
        2.2.3 不同晶相MnO_2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测试手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3.4 场发射透射电镜分析(HRTEM)
        2.3.5 X光电子能谱仪分析(XPS)
        2.3.6 N_2吸附-脱附表征分析
        2.3.7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2.3.9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10 红外光谱表征(FTIR)
    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2.4.1 MnO_x-CeO_2催化剂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
        2.4.2 MNO系列催化剂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
        2.4.3 不同晶相MnO_2催化剂催化乙苯氧化反应
第三章 MnO_x-CeO_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
        3.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3.3.2 催化剂的Raman表征
        3.3.3 催化剂的SEM、TEM、HRTEM和EDS表征
        3.3.4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3.3.5 催化剂的XPS表征
        3.3.6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3.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3.4.1 CeO_2和MnO_x-CeO_2催化剂催化苯乙烯氧化性能比较
        3.4.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4.3 催化剂用量反应的影响
        3.4.4 TBHP/Styrene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3.5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测试
    3.6 动力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锰掺杂对氧化镍选择性氧化苯乙烯催化性能的促进作用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的表征
        4.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催化剂的SEM、TEM和HRTEM表征
        4.3.3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4.3.4 催化剂的XPS表征
    4.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4.4.1 纯NiO和MNO系列催化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4 TBHP/Styrene摩尔比反应的影响
    4.5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测试
    4.6 动力学分析
    4.7 反应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晶相MnO_2催化剂在乙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表征
        5.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5.3.2 催化剂的Raman表征
        5.3.3 催化剂的SEM、TEM和HRTEM表征
        5.3.4 催化剂的XPS表征
        5.3.5 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5.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5.4.1 不同晶相MnO_2催化活性的比较
        5.4.2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5.4.3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5.4.4 氧气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5.4.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4.6 催化剂的循环性能测试
        5.4.7 动力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需氧条件下腈和吲哚异喹啉酮及α-硒烯醛/酮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见光催化硫氰酸盐参与的需氧氧化反应
        1.2.1 可见光催化硫氰酸盐参与芳(杂)环的需氧氧化反应
        1.2.2 可见光催化硫氰酸盐参与烯(炔)烃的需氧氧化反应
        1.2.3 可见光催化硫氰酸盐参与α,β-不饱和烯(炔)烃的需氧氧化反应
        1.2.4 可见光催化硫氰酸盐参与含活泼氢化合物的需氧氧化反应
    1.3 可见光催化与金属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1 可见光催化与Fe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2 可见光催化与Co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3 可见光催化与Cu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4 可见光催化与Ru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5 可见光催化与Rh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6 可见光催化与Pd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3.7 可见光催化与Ti或Os催化结合的C-H键活化需氧氧化反应
    1.4 本章总结与课题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硫氰根负离子在可见光和空气中介导的醛肟脱水反应
    2.1 研究背景
    2.2 反应研究与结果讨论
        2.2.1 反应条件筛选
        2.2.2 底物拓展
        2.2.3 克级反应
        2.2.4 机理研究
    2.3 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溶剂
        2.4.2 实验操作
    2.5 部分原料和产物波谱数据
        2.5.1 部分原料波谱数据
        2.5.2 产物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和金属协同催化下芳基酰胺与吲哚衍生物[4+2]环化反应
    3.1 研究背景
    3.2 反应研究与结果讨论
        3.2.1 反应条件筛选
        3.2.2 底物拓展
        3.2.3 克级反应
        3.2.4 机理研究
    3.3 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试剂以及溶剂
        3.4.2 实验操作
    3.5 单晶结构数据
    3.6 部分原料和产物波谱数据
        3.6.1 部分原料波普数据
        3.6.2 产物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炔丙醇的硒化Meyer-Schuster重排:α-硒烯醛/酮的合成
    4.1 研究背景
    4.2 反应研究与结果讨论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底物的扩展
        4.2.3 克级反应和产物转化
        4.2.4 机理研究
        4.2.5 其他底物拓展
    4.3 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4.2 实验步骤
    4.5 4-5ba的单晶结构数据
    4.6 产物波谱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酸碱可控的微介孔分子筛的设计及其催化裂解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餐饮废弃油脂概述
        1.1.1 餐饮废弃油脂的危害
        1.1.2 餐饮废弃油脂的利用现状
    1.2 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及制备方法
        1.2.1 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1.2.2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3 催化裂化研究进展
        1.3.1 酸性催化剂
        1.3.2 碱性催化剂
        1.3.3 酸碱双功能催化剂
        1.3.4 微介孔复合分子筛催化剂
    1.4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SBA-15 基催化剂的制备及酸碱协同规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酸碱协同的SBA-15 分子筛的合成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酸碱协同的SBA-15 催化裂解餐饮废弃油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酸组分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碱组分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2.3.3 酸碱协同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SBA-15@Ca O@Mn催化裂解餐饮废弃油工艺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SBA-15@Ca O@Mn分子筛的制备
        3.2.3 SBA-15@Ca O@Mn分子筛的再生
        3.2.4 催化剂的表征
        3.2.5 SBA-15@Ca O@Mn催化裂解餐饮废弃油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钙含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锰含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3.3.3 工艺条件考察
        3.3.4 酸碱协同机理探究
        3.3.5 重复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酸碱协同的微介孔分子筛催化裂解餐饮废弃油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Ca-ZSB复合分子筛的合成
        4.2.3 Ca-ZSB复合分子筛的再生
        4.2.4 催化剂的表征
        4.2.5 Ca-ZSB复合分子筛催化裂解餐饮废弃油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筛选
        4.3.2 不同碱浓度对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硅铝比对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温度下热解产物的组成分析
        4.3.5 重复使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金属-碳基复合材料的构建及非均相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常见的碳基材料
        1.1.1 石墨烯的性能、制备和应用
        1.1.2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性能、制备和应用
        1.1.3 多孔氮杂碳的性能、制备和应用
    1.2 金属-碳基复合材料的构建策略
        1.2.1 碳基材料负载金属颗粒
        1.2.2 碳基材料包覆金属颗粒
        1.2.3 复合材料微纳结构设计
    1.3 非均相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非均相催化与催化剂
        1.3.2 金属-碳基复合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石墨烯负载锡-钨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苯甲醇绿色氧化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2.2 催化剂表征仪器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2.4 苯甲醇选择性绿色氧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2.3.2 反应条件对苯甲醇氧化的影响
        2.3.3 催化剂的循环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C_3N_4负载WO_3纳米片催化醇类制备酮/醛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3.2.2 催化剂表征仪器
        3.2.3 催化剂WO_3/g-C_3N_4的制备
        3.2.4 催化活性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3.3.2 溶剂效应和反应参数优化
        3.3.3 循环能力探究
        3.3.4 催化剂普适性研究
        3.3.5 反应机理探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C_3N_4负载铜-铬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甲苯甲基sp~3 C-H键活化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4.2.2 催化剂表征仪器
        4.2.3 催化剂Cu-Cr/g-C_3N_4的制备
        4.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4.3.2 活性测试与反应条件优化
        4.3.3 反应动力学探究
        4.3.4 催化剂稳定性探究
        4.3.5 可能的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孔蜂窝状铈-铬氧化物/氮杂碳复合物的构建及其对环己烷氧化制KA油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5.2.2 催化剂表征仪器
        5.2.3 催化剂CeCr/NC的制备
        5.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
        5.3.2 环己烷催化氧化活性探究
        5.3.3 不同催化剂活性比较
        5.3.4 反应体系机理探究
        5.3.5 热过滤实验及稳定性探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博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8)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氧化合成ε-己内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ε-己内酯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2.1 ε-己内酯的理化性质
        1.2.2 ε-己内酯的应用
    1.3 环己酮氧化合成ε-己内酯的研究
        1.3.1 H_2O_2氧化法
        1.3.2 O_2氧化法
        1.3.3 过氧酸氧化法
        1.3.4 生物氧化法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3.1 MgO催化剂的制备
        2.3.2 Fe-Sn-O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仪(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表面积和孔径分布(BET)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5 催化剂酸性测定(CO_2-TPD)
        2.4.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5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5.1 MgO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5.2 Fe-Sn-O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6 产物分析
第三章 双氧水/乙腈体系下MgO催化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共氧化合成ε-己内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MgO催化剂制备条件的考察
        3.2.1 沉淀pH对MgO催化性能的影响
        3.2.2 煅烧温度对MgO催化性能的影响
        3.2.3 煅烧时间对MgO催化性能的影响
    3.3 MgO催化剂的表征
        3.3.1 MgO催化剂的XRD表征
        3.3.2 MgO 催化剂的 SEM 表征
        3.3.3 MgO 催化剂的 FT-IR 表征
        3.3.4 MgO 催化剂的 BET 表征
        3.3.5 MgO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
    3.4 MgO催化剂催化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反应条件的考察
        3.4.1 MgO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2 乙腈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4.3 双氧水用量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6 反应稳定性能
    3.5 反应机理
    3.6 副产物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2/苯甲醛体系下Fe-Sn-O催化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共氧化合成ε-己内酯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Fe-Sn-O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考察
        4.2.1 金属配比对Fe-Sn-O催化性能的影响
        4.2.2 煅烧温度对Fe-Sn-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2.3 煅烧时间对Fe-Sn-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3 Fe-Sn-O催化剂的表征
        4.3.1 Fe-Sn-O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Fe-Sn-O催化剂的SEM表征
        4.3.3 Fe-Sn-O催化剂的FT-IR表征
        4.3.4 Fe-Sn-O催化剂的BET表征
        4.3.5 Fe-Sn-O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4.4 Fe-Sn-O催化剂催化BV氧化合成ε-己内酯反应条件的考察
        4.4.1 Fe-Sn-O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2 1,2-二氯乙烷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3 O_2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4 苯甲醛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4.5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4.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4.7 反应稳定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9)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氧化环己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环己烷氧化研究进展
        1.2.1 卟啉类催化剂
        1.2.2 分子筛类催化剂
        1.2.3 金属颗粒类催化剂
        1.2.4 非卟啉类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2.5 金属盐类催化剂
        1.2.6 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
    1.3 单原子Fe-N-C材料研究进展
        1.3.1 单原子Fe-N-C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1.3.2 Fe-N-C材料对C-H键的氧化性
    1.4 研究进展总结
    1.5 本课题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新型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催化剂的红外表征结果
        2.3.2 催化剂的拉曼表征结果
第三章 环己烷氧化性能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试剂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方法
        3.3.1 GC-MS分析
        3.3.2 环己烷氧化
    3.4 环己烷无催化氧化反应结果
        3.4.1 反应压力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小结
    3.5 COF_(BTC)对环己烷的催化氧化结果
        3.5.1 反应温度对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影响
        3.5.2 反应时间对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影响
        3.5.3 催化剂再生性
        3.5.4 环己烷氧化反应机理
        3.5.5 小结
    3.6 COF_(BTC)溶液对环己烷的催化氧化结果
        3.6.1 反应压力的影响
        3.6.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6.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6.4 COF_(BTC)溶液浓度的影响
        3.6.5 极性溶剂类型的影响
        3.6.6 小结
    3.7 COF_(BTC)/石墨烯复合催化剂对环己烷的催化氧化结果
        3.7.1 反应温度对COF_(BTC)/石墨烯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影响
        3.7.2 反应时间对COF_(BTC)/石墨烯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影响
        3.7.3 催化剂用量对COF_(BTC)/石墨烯催化氧化环己烷的影响
        3.7.4 小结
    3.8 环己烷氧化方法的对比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10)有机体系分子氧氧化烯烃制备环氧化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环氧化物的应用
        1.2.1 环氧化物的应用
        1.2.2 α,β-环氧酮的应用
        1.2.3 氧化苯乙烯的应用
    1.3 环氧化物的常规合成方法
        1.3.1 过酸法
        1.3.2 氢过氧化物法
        1.3.3 无机盐氧化法
        1.3.4 氯醇法
    1.4 分子氧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1.4.1 有机体系分子氧氧化反应
        1.4.2 光催化体系分子氧氧化反应
    1.5 分子氧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1.5.1 含金属体系分子氧环氧化反应
        1.5.2 有机体系分子氧环氧化反应
        1.5.3 光催化体系分子氧环氧化反应
    1.6 本文研究思路
2 可见光活化分子氧氧化烯烃制备α,β-环氧酮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可见光诱导烯烃环氧化反应制备α,β-环氧酮
        2.2.2 甲脒类化合物的筛选
        2.2.3 溶剂的筛选
        2.2.4 光敏剂的筛选
        2.2.5 四甲基胍和氧气浓度考察
        2.2.6 反应温度的考察
        2.2.7 反应时间的考察
        2.2.8 底物适用范围
        2.2.9 克级放大实验
        2.2.10 微反应器——流动反应
        2.2.11 机理研究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原料
        2.3.2 底物的合成与表征
        2.3.3 胍类的合成与表征
        2.3.4 光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
        2.3.5 光敏剂单线态氧产率的测定
        2.3.6 微反应器半连续化制备环氧化物
    2.4 DFT计算部分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异丙苯自氧化制备α,β-环氧酮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溶剂的筛选
        3.2.2 碱的筛选
        3.2.3 K_2CO_3、查尔酮和氧气浓度考察
        3.2.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2.5 底物适用范围
        3.2.6 放大-循环实验
        3.2.7 机理研究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与原料
        3.3.2 α,β-环氧酮的制备与表征
        3.3.3 放大-循环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过程和基元反应分析
        4.2.2 异丙苯自氧化形成过氧化氢异丙苯动力学研究
        4.2.3 查尔酮与过氧化氢异丙苯的环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2.4 查尔酮与异丙苯过氧自由基ROO·的环氧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2.5 环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4.3 实验部分
        4.3.1 异丙苯过氧化制备过氧化氢异丙苯
        4.3.2 过氧化氢异丙苯为环氧化试剂的环氧化反应
        4.3.3 以空气为氧化剂的环氧化反应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异丙苯自氧化制备氧化苯乙烯类化合物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考察
        5.2.2 底物适用范围
        5.2.3 机理研究
    5.3 实验部分
        5.3.1 仪器与原料
        5.3.2 环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环状胍参与烯烃需氧环氧化反应研究
附录B 光催化分子氧环氧化HRMS谱图
附录C DFT计算数据(第2章)
附录D 反应体系副产物谱图
附录E 部分代表性环氧化物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氧化法制备醛和酮(论文参考文献)

  • [1]肟交换法制备乙醛肟工艺的研究[D]. 刘梓良.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铜钯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加氢-脱氢耦合反应的研究[D]. 兰旭峰.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4]锰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芳烃侧链氧化反应的研究[D]. 王海洋. 扬州大学, 2021(08)
  • [5]需氧条件下腈和吲哚异喹啉酮及α-硒烯醛/酮的合成研究[D]. 班勇亮. 兰州大学, 2021(09)
  • [6]酸碱可控的微介孔分子筛的设计及其催化裂解废弃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性能研究[D]. 吴莎莎.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金属-碳基复合材料的构建及非均相催化性能研究[D]. 徐偲. 浙江大学, 2021(01)
  • [8]环己酮绿色Baeyer-Villiger氧化合成ε-己内酯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D]. 朱倩倩.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9]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催化氧化环己烷的研究[D]. 夏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有机体系分子氧氧化烯烃制备环氧化物[D]. 武玉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一种快速、无污染、高收率的制备醛酮的氧化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