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

6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

一、六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秀[1](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袁亚丽[2](2019)在《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近代以来青海历史,多数仍侧重于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文化变迁、民族贸易等历史问题的宏观研究,对于农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微观的实证分析。青海所处区位的特殊性,自然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人文环境的复杂性,但是已有成果基本没有注意到历史时期青海经济发展的地理、人文、空间等特殊因素,忽视了近代制度变迁及国家经济政策对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此外,研究成果多附带于其他区域或领域研究之中,对于民国青海经济研究来说显得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也正是这些不足,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空间。青海农牧兼营的经济特点,使得农村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畜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农村市场等许多问题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本论文以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从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寺院经济及农村市场等问题入手,对青海农村经济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和研究。近代以来青海在行政区划上变动较大。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西北开发和抗战大后方建设实施的背景下,为青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并进入缓慢的现代化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20世纪三十年代初,南京民国政府西北开发和抗战大后方建设政策出台,随着青海行政建制的不断完善,广大牧业区开始了有效的县治建设,为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二,人地关系呈缓和之势。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口进入近代以来最快增长时期,这是人口增长有别于同期其他省份的一个显着特征。而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也超过同期全国其他省份。并且人口和耕地增长的速度呈正态分布,人地关系呈缓和之势,学术界流行的“近代以来人地关系紧张”的观点并不适合当时的青海地区;第三,农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的迅速增加,为农业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20世纪四十年代新式农贷的出现,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农家经济和农民生活在畜牧经济的补充下也得到相应提高。与学术界观点“近代以来农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农民生活极端贫困”的观点不相一致,表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第四,畜牧业经济也由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开始了向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在国民政府主导下开始了畜牧管理、繁殖、兽疫防疫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逐步开启了畜牧事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别是畜牧贷款的发放,对于逐渐衰落的青海畜牧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振兴作用;第五,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是青海农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牧业区以寺院为中心建立起了农牧交易的中心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固定市集和城镇,对广大牧业区经济的交换提供了良好平台。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以寺院为中心形成的市集成为牧业区商品交易和民间贸易的主要场所,这也是青海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又一个显着特征;第六,以畜牧产品为主的手工业和市场交易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要特色。农牧经济的互补性特点,畜牧业对农业经济的超强依赖性和强劲的需求,成为手工业产品和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官营商号,对传统的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有所冲击,使得货币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的多元化成为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本报编辑部[3](2019)在《北大荒书写“丰收的答卷”》文中认为当时间撞上被历史标注的大事件,总是如同惊涛拍岸,发出久久回响。2018年9月25日,带着对北大荒人民的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垦区考察,称赞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书记双手捧起一

张敏[4](2019)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应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虽然垦区具有较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长期以往依赖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出增长,不仅会丧失资源优势,同时也会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投入对垦区的黑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另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这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垦区应率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垦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为此,本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垦区整体、各管理局以及各农场静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效率。结果显示,整体层面,垦区农业生产存在技术无效率,投入冗余是造成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坏产出带来的影响,好产出已经达到完全技术有效。从各管理局来看,技术无效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齐齐哈尔局、北安局、九三局、绥化局、哈尔滨局、宝泉岭局、红兴隆局、牡丹江局、建三江局。造成各管理局农业技术无效率的三种关键因素分别为农业用电量无效率,坏产出(总氮和总磷流失)无效率以及劳动力投入无效率。100个农场中仅有闫家岗农场实现完全技术有效,其余99个农场均表现出技术无效率。基于农业技术无效率测量值,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进一步测算了动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1994-2017年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从其分解项来看,技术效率发生了下降,但是垦区整体的生产前沿向前推移,实现了技术进步,而且技术进步程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的下降程度,从而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核心变量中,只有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而垦区当前的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均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六个控制变量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率则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学阳[5](2018)在《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垦区建设“三大一航母”提供有力支撑》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实践证明,要使农业生产有比较快的发展,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就是要发展科学技术。农业科技问题历来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地位举足轻重,作用至关重要。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农业科技。本文从农业科技至关重要、农业科技潜力巨大、农业科技大有可为三个方面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垦区视察的指示精神。

苏荟[6](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任慧瑶[7](2013)在《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和世界总人口的不断增长,水危机事件的频发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日益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来防止未来世界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水资源矛盾更加尖锐。面对水危机不断加剧这一残酷现实,必须不断改进保护方式和管理措施以适应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新的发展需要。作为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将保护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黑龙江垦区是我国最大的垦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种植基地,也是水利重区,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等政策的指导作用的影响,加之垦区在水资源开发、规划、利用、保护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工作和认识,造成了垦区水资源面临着令人担忧的现状。因此,加强黑龙江垦区的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全面论述了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础理论,从水资源概念、水资源保护概念的界定入手,调查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的现状,系统分析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的发展和历史沿革、垦区水资源保护立法现状,以及当前垦区水资源保护出现的问题:欠缺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缺乏水资源保护地方立法、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健全、水资源执法混乱等。在系统分析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问题成因、充分借鉴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实地考察国内石河子垦区、塔里木垦区水资源保护现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垦区发展情况和水资源实情,从树立保护理念、提高法律认识、完善现有立法、加强制度保障、确保执法公正、加强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协调互动等方面,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加强节水农业的发展建设、完善水资源开发论证制度、优化水资源执法系统,最终提出完善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的策略构想。

单立岩[8](2012)在《基于责任响应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粮食市场动荡不定和高粮价时代的来临,我国粮食、食品、生态安全保障也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粮食基地建设是稳定全国粮食大局的主力,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随着粮食产能从50亿到400亿斤的加速跨越和提供占黑龙江省二分之一商品粮数量的贡献,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其担负的责任也不断加大,形成了国家粮食、食品与生态安全保障责任;垦区自身经济发展责任;商品粮基地多年来积累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责任等等多重交织,且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制约性甚至相悖性的格局。而垦区现行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却暴露出诸多盘根错节、积重难返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仅仅依靠或局限于垦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来发挥粮食的资源和加工优势,承担多重责任与使命,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把垦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提升到粮食战略基地的层面上来,探讨如何在积极响应多重责任的同时,实现责任与权益之间的均衡,进而实现垦区粮食基地的良性、持续、快速发展,迫切、现实而又必要。本文以协同理论、资本深化理论、分工深化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并将资本深化与分工深化的思想及其方法渗透、贯穿、运用于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全过程中。运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剖析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力;分解商品粮基地发展的责任、环境、自身发展的压力;廓清垦区承担的多重责任的辩证关系;理顺国家粮食基地建设的政策与战略演进脉络的基础上,划分了垦区粮食基地建设历史阶段,总结建设经验与模式,审视建设凸现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对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不容乐观的状态予以反思,探求垦区商品粮建设在多重责任响应的压力之下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及其务必明辨的关键环节制约;在对现行状态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垦区未来商品粮基地发展的总体响应路径—建设粮食战略基地,构建了以内涵、属性与层次要点为内容的粮食战略基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因素定性与定量结合的SWOT分析,提出了以理念响应、三大体系建设响应、主体行为响应、协调机制构建响应为内容的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内容体系框架。本文对基于责任响应的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集约型专业化粮食生产体系、效益型生态化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建设予以深入研究,阐明了如何运用资本深化与分工深化手段,从粮食生产和经营的维度对多重责任予以响应。通过对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生产率变迁的分析反映垦区粮食生产的物质资本深化实质;运用DEA-曼奎斯特指数法,对垦区-管理局-农场三个维度的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予以度量,从时间变迁、地域分布与个体差异层面全方位展示垦区技术资本深化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基于资本深化、分工深化的垦区战略基地粮食生产的路径—适度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专业化粮食生产体系打造。从价值维的分工深化视角入手,提出了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粮食产业全产业链经营的模式构想;从供需维和空间维的资本深化视角入手,提出了以生态资本深化、人力资本深化、社会资本深化为主要内容的资本深化路径;以及地域空间—功能范围—产业空间三个维度的资本的发展空间深化路径。基于文化对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内核驱动力作用,本文着力研究了垦区文化发展体系的多元化构成与复合型特征,提出了推进垦区粮食粮食战略基地文化资本不断深化的基本思想、方式与关键手段。构建了农垦总局、市场、社会、农场职工四个层面主体的责任响应行为协调体系,以及以创新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为内容的责任响应协同机制体系,从思想观念、组织、技术、资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协调的保障措施,形成了对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协调发展与创新发展路径的解读。

朱丽娟[9](2011)在《基于农户响应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受灾频率加快、灾害范围扩大、灾害程度加重、经济损失趋重的态势。从全国各省来看,黑龙江省灾情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在各粮食主产区中最大,同时,黑龙江省又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因此,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加大对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风险管理、以较小的成本来获取农业经济最大的安全保障,维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尤其是黑龙江省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从总体上看,当前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和研究更多的强调以政府为主体,以救助和补偿为主要策略,而农户作为灾害风险的承担者和风险处理策略的执行者处于被动地位,较少关注农户的抗风险行为,且现有农户风险策略的研究单一性比较强,不具有系统性。本文从农户这一微观层次出发,从风险管理理论角度,建立起以农户为主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并依据黑龙江省统计数据和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农户对风险管理策略的响应行为以及这些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构建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用不同风险管理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共八章,分为五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系统的回顾及总结了农业自然灾害和农户行为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进行述评,指明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说明本文所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分析技术路线,并交代了本研究的数据资料及来源。第二部分,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及其趋势分析。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现状、特征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利用环比增长率对自然灾害和粮食总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粮食生产以及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估算。第三部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界定;从风险管理理论视角,提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内容,构建农户自然灾害风险处理策略体系,即:风险预防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缓解策略四个方面,并进一步界定每一策略的研究对象。第四部分,包括第4、第5、第6和第7章。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依据农户调研数据,分别以玉米优良品种、节水灌溉技术、多样化种植行为和农业保险为研究对象,对自然灾害风险预防策略、缓解策略、分散策略和转移策略的农户响应行为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升农户抗灾能力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四个模型结果得出综合结论,并根据结论,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出促进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农户抗灾能力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由于黑龙江省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而风险管理策略的农户采用情况并不理想,在仍不改变当前状态的条件下,黑龙江省自然灾害损失风险进一步加大。(2)农户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这种理性选择是由农户自身的资源禀赋、风险认知和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的。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从社会福利角度看,这样的理性行为是次优的经济决策,需要政府或第三方力量来矫正农户行为偏差。(3)农户信息获取途径有限且质量不高,主要渠道是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和人际传播,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保险公司等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提供者没有成为信息服务主体。(4)农户家庭经营特征比个性特征对风险管理策略行为的影响更显着,政府政策对非工程性策略影响不显着,农户风险认知、风险管理认知程度以及社会资本也对农户风险管理策略采用行为有影响。(5)从风险管理角度构建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综合回归结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提升农户抗灾能力的对策建议。

郭永奇[10](2011)在《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兵团大部分团场位于新疆荒漠与绿洲生态环境的过渡带,与沙漠、荒漠接壤,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不合理的农地利用导致了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威胁土地生态安全的生态问题,兵团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前景堪忧。因此,对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的研究和优化设计,不仅可以对兵团的农地生态安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还对改进农地利用方式、保护农地资源、协调区域人地关系和实现兵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以为干旱区农地利用及优化设计提供借鉴。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农地利用及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评述;第二章概述研究的理论工具和界定研究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对兵团成立以来的农地利用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建立了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理论的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兵团1982-2008年的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进行时空评价;第五章识别出影响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并对各因子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第六章构建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并基于惩罚型变权的理论对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七章基于生态安全视角对兵团农地利用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第八章总结研究的结论与不足。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1982-2008年期间,兵团农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如下:在农地利用的数量上,兵团农地总面积、耕地、牧草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呈现先快速增加后趋缓的态势,而养殖水面面积数量不大,总量变化较小;在农地利用的质量上,兵团农地总体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兵团耕地高产田的数量及比重有所下降,中产田的数量和比例呈上升趋势,低产田的数量和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农地利用程度上,兵团农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为R=-0.166,这说明兵团农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在农地利用效率上,兵团农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如果调整用地结构和注重农用地质量,农地利用效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农地利用集约度上,兵团农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态势。2.基于时间尺度的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评价结论如下:1982-2008年兵团农地的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农地的总的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982-2008年兵团农地的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1998年为界,1998年之前兵团农地安全等级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趋势,生态协调度处于协调状态。1998年之后,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等级开始下降,从稍不安全(Ⅱb)下降到较不安全(Ⅲa),最终下降到2008年的不安全(Ⅲb),其生态协调度也从协调状态下降到接近协调与基本协调的边界值(1.1371)。3.基于空间尺度的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评价结论如下:与1982年相比,2008年兵团13个农业师的农地人均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而农地人均生态承载力除农十三师和农十四师减少外,其余11个师也有所增加;农地生态安全等级变化情况如下:农十四师的生态安全等级下降,从很安全(Ⅰa)下降到较安全(Ⅰc);农一师、农四师、农六师、农八师、农九师、农十二师、农十三师的农地生态安全等级相对稳定;农二师、农三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十师的农地生态安全等级上升。4.基于惩罚型变权的农地生态安全的预警研究的结论:1982-2008年,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系统的警情综合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位于轻警区间;在2009-2015年,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状况会较2008年有一定程度退化并保持处于轻警区间,且向中警区间延伸;从预警子系统上看,水资源利用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警情评价指数在1982-2008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09-2015年仍保持这一趋势,处于无警区;农地开发利用子系统的警情评价指数在1982-2008年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上处于轻警区间。在2009-2015年,将保持下降趋势,并逐步向中警区间延伸;农业种植结构子系统警情评价指数在1982-2008年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82年无警区下降到2008年轻警区。在2009-2015年,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且向中警区间延伸。5.基于生态安全下的农地利用优化的结论如下:在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方面:与现状年(2008年)的各类型面积对比,除了牧草地和水域的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外,耕地面积减少,园地和林地均有大幅度增加。从农地利用结构优化后的生态安全结果看,优化后的农地的生态安全等级有从不安全等级(Ⅲb)上升为稍安全等级(Ⅱa),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预测值。从耕地利用的优化的结果看,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保持不变,棉花、油料和蔬菜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瓜果的种植面积却有大幅度的增加。从牧草地利用优化的结果看,农一师、农三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的载畜量已超出了负荷,应采取围栏禁牧、休牧和轮牧等退牧还草措施,以达到保护牧草地和实现牧草地生态安全的目的。

二、六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2)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及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四、资料的运用
第一章 青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
    三、政区与基层社会组织的演变
    四、道路交通的新变化
第二章 耕地及农业技术
    一、农业经济的地理基础
    二、耕地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三、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四、农作物种植及单位产量的变化
    五、农田水利建设新成就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
    一、地权分配与租佃关系
    二、赋税的种类及特点
    三、人口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四、河湟地区人地关系问题
    五、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
    六、农村借贷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章 畜牧业经济与牧民生活
    一、畜牧地的优势条件
    二、驻牧地及牧民分布
    三、牲畜种类及数量
    四、草场占有权及租佃关系
    五、牧业经营方式及改良技术
    六、畜产品加工及交易
    七、牧民收支与生活
第五章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
    一、藏传佛教寺院概况
    二、寺院经济及基本类型
    三、寺院经济的经营方式
    四、寺院的收入与支出
    五、寺院经济的特点
第六章 农村市场
    一、寺院与市集的形成
    二、民间贸易与市场
    二、皮毛贸易与市场
    三、庙会、花儿会与市场
    五、市场盛衰及其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北大荒书写“丰收的答卷”(论文提纲范文)

理论武装扎实有效 讲话精神入脑入心
新体制运行成效明显 “两化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打造绿色智慧厨房高歌猛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4)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2 关于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垦区基本概况
    3.2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
        3.2.1 垦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情况
        3.2.2 垦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投入情况
        3.2.3 垦区农业产出情况
    3.3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3.4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及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1 技术效率测算模型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黑龙江垦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各项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5.1.1 农业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2 农业科技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3 农业对外开舰生产效率的影响
        5.1.4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2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2 回归模型构建
        5.2.3 单位根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垦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6.2 积极创建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3 推动垦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6.4 加强垦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5 扩大垦区农业对外开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垦区建设“三大一航母”提供有力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科技至关重要
二、农业科技潜力巨大
三、农业科技大有可为
    (一) 要成为农垦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二) 要当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囊团”
    (三) 要成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孵化器”

(6)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7)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概述
    2.1 黑龙江垦区概述
    2.2 水资源保护概述
        2.2.1 水资源的界定
        2.2.2 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2.3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历史沿革
    2.4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现有法规
        2.4.1 国家立法
        2.4.2 黑龙江省地方立法及政府规章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3.1 欠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3.2 缺乏垦区水资源保护的地方立法
    3.3 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3.3.1 水资源规划审批制度不明确
        3.3.2 节水农业发展滞后
        3.3.3 公众参与范围过窄
    3.4 水资源保护执法混乱
        3.4.1 缺少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执法部门
        3.4.2 垦区水行政执法混乱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及国内其他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借鉴
    4.1 俄罗斯
        4.1.1 地表水的保护
        4.1.2 水利工程中的水体保护
    4.2 英国
        4.2.1 水资源配置制度
        4.2.2 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地位
        4.2.3 生态用水优先制度
    4.3 日本
        4.3.1 “多龙治水、协同管理”模式
        4.3.2 对水源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4.4 我国其他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借鉴
        4.4.1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供需评价体系
        4.4.2 塔里木垦区蓄水、用水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对策
    5.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5.2 加快水资源保护地方立法步伐
        5.2.1 出台生态用水优先规定
        5.2.2 提高水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
    5.3 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5.3.1 规范水资源规划审批制度
        5.3.2 水资源利用规划论证制度
        5.3.3 建立节水农业生产制度
    5.4 建立执法监督与市场调节机制
        5.4.1 成立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执法部门
        5.4.2 构建合理的水资源市场机制
    5.5 提高垦区公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5.5.1 鼓励成立“节水合作社”
        5.5.2 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和途径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责任响应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协同理论
        2.1.1 协同论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2.1.2 协同论对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指导
    2.2 资本深化理论
        2.2.1 资本深化的内涵
        2.2.2 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
        2.2.3 资本深化理论的拓展
        2.2.4 资本深化理论对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指导
    2.3 分工深化理论
        2.3.1 分工理论演进概述
        2.3.2 分工深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3.3 分工深化的表现
        2.3.4 分工深化理论对于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指导
    2.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4.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2.4.2 内生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
        2.4.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指导
    2.5 多重辩证关系甄审
        2.5.1 政府扶持与争取扶持政策
        2.5.2 增担与减负
        2.5.3 小农与大农
        2.5.4 农民合作组织与组织农民合作
        2.5.5 北大荒文化与文化北大荒
    2.6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DPSIR分析
    3.1 DPSIR模型:分析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概念框架
    3.2 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驱动力
        3.2.1 内部驱动力
        3.2.2 外部驱动力
    3.3 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压力
        3.3.1 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压力分解
        3.3.2 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多重责任压力的辩证关系
    3.4 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状态
        3.4.1 国家粮食基地建设的战略演进
        3.4.2 黑龙江垦区粮食基地建设的历史沿革
        3.4.3 现行压力下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状态审视
    3.5 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状态产生的影响
    3.6 未来垦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响应路径
        3.6.1 总体响应路径——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
        3.6.2 更新理念
        3.6.3 建设三大体系
        3.6.4 主体行为响应
        3.6.5 构建协同机制
    3.7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粮食生产体系建设
    4.1 粮食生产的动力分解
    4.2 垦区粮食生产的物质资本深化
        4.2.1 垦区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历史变迁
        4.2.2 垦区粮食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迁
        4.2.3 结果分析
    4.3 垦区粮食生产的技术资本深化
        4.3.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与测度方法
        4.3.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与度量
        4.3.3 垦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框架
        4.3.4 结果分析
    4.4 基于资本深化的垦区粮食生产的路径选择
        4.4.1 促进狭义农业技术进步
        4.4.2 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4.4.3 提高技术效率
    4.5 分工深化促进垦区粮食专业化生产体系形成
        4.5.1 体系构成
        4.5.2 重要环节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建设
    5.1 经营环境变化对粮食产业的影响
    5.2 价值维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分工深化
        5.2.1 国际粮商的商业模式借鉴
        5.2.2 垦区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全产业链经营
    5.3 供需维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资本深化
        5.3.1 生态资本深化
        5.3.2 人力资本深化
        5.3.3 社会资本深化
    5.4 空间维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资本深化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的文化发展体系建设
    6.1 垦区文化的构成及其特征
        6.1.1 垦区文化的构成
        6.1.2 垦区文化的特征
    6.2 垦区文化发展体系建设的现状
        6.2.1 文化发展体系建设的成效
        6.2.2 文化发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3 文化资本深化对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的意义
    6.4 推动垦区粮食战略基地文化资本深化的对策
        6.4.1 推动文化资本深化的基本思路
        6.4.2 推动文化资本深化的方式
        6.4.3 推动文化资本深化的关键手段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责任响应的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协调机制与保障措施
    7.1 各层次主体的责任响应行为协调机制
        7.1.1 责任响应行为主体界定
        7.1.2 各主体责任响应行为的层次关系
        7.1.3 各主体责任响应行为体系
    7.2 责任响应的协同机制构建
        7.2.1 构建责任响应的协同机制的总体思路
        7.2.2 责任响应的协同机制体系构成
    7.3 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7.3.1 强化思想观念保障
        7.3.2 健全组织保障
        7.3.3 完善技术保障
        7.3.4 拓展资金保障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农户响应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1.2.2 农户行为理论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资料及来源
        1.5.1 统计数据
        1.5.2 实地调查数据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创新之处
        1.6.2 研究不足之处
2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2.1.2 多米诺骨牌理论
        2.1.3 瑟利人因系统论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分析框架
        2.3.1 风险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概念界定
        2.3.2 风险管理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分析
        2.3.3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的分析与界定
        2.3.4 农户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及其趋势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主要类型
        3.1.1 气象灾害
        3.1.2 生物灾害
        3.1.3 地质灾害
    3.2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3.2.1 以干旱与洪涝为主
        3.2.2 季节性
        3.2.3 区域性
        3.2.4 周期性与交替性
    3.3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析
        3.3.1 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3.3.2 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3.3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4 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的趋势分析
        3.4.1 干旱化趋势显着
        3.4.2 生物灾害呈加重态势
        3.4.3 低温冷害趋于减轻
    3.5 本章小结
4 风险预防策略——新品种采用的农户响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对象界定说明
        4.1.1 选择玉米为研究对象的说明
        4.1.2 玉米新品种的界定
    4.2 黑龙江省玉米新品种现状
        4.2.1 审定的玉米新品种现状
        4.2.2 玉米新品种推广现状
    4.3 农户玉米新品种的响应行为
        4.3.1 农户获得玉米新品种的信息途径
        4.3.2 农户玉米新品种的性状选择
        4.3.3 农户玉米新品种采用行为分析
    4.4 农户采用玉米新品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影响农户采用玉米新品种的因素与假设
        4.4.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4.4.3 模型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风险缓解策略——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响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分析
        5.1.1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概况
        5.1.2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制度建设现状
        5.1.3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模式分析
        5.1.4 黑龙江省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5.2 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行为响应
        5.2.1 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行为分析
        5.2.2 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意愿分析
    5.3 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因素与假设
        5.3.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5.3.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风险分散策略——多样化经营的农户响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多样化经营与风险分散的理论分析
    6.2 多样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关系分析
    6.3 基于熵的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多样化分析
        6.3.1 农业多样性测度的熵值指标
        6.3.2 黑龙江省农业多样化的演变
        6.3.3 黑龙江省农业多样化的地区差异
    6.4 农户多样化经营的响应行为
        6.4.1 农户个性特征与多样化经营行为
        6.4.2 农户家庭经营特征与多样化经营行为
        6.4.3 外部因素与多样化经营行为
    6.5 农户多样化经营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5.1 影响农户多样化经营行为的因素与假设
        6.5.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6.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风险转移策略——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响应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7.1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7.1.1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制度现状
        7.1.2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运行现状
    7.2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响应行为
        7.2.1 农户实际参保行为分析
        7.2.2 农户参保意愿分析
    7.3 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1 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与意愿的因素与假设
        7.3.2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7.3.3 模型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提升农户抗灾能力的对策建议
    8.1 微观层面
        8.1.1 及时、广泛获取农业信息资源
        8.1.2 学习各类灾害风险管理手段
        8.1.3 合理组合灾害风险管理手段
        8.1.4 积极参与农业服务组织
    8.2 宏观层面
        8.2.1 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
        8.2.2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8.2.3 优化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8.2.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8.2.5 培育农村抗灾服务组织
        8.2.6 建立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信息体系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关于农地利用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生态安全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农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研究
    1.3.4 关于农地利优化的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概念与特征
    2.1.2 农地利用的概念
    2.1.3 生态安全的概念
    2.1.4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2.2.3 生态承载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2.2.5 整体论与系统论
    2.2.6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第三章 兵团农地开发利用概况
3.1 兵团农地利用背景
3.2 兵团土地资源的特点
    3.2.1 土地资源多样性
    3.2.2 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
    3.2.3 土地资源具有明显流域性和分散性
    3.2.4 土地资源面临着环境脆弱性
3.3 兵团农地利用的发展历程
3.4 兵团农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3.4.1 农地利用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4.2 农地利用的质量的变化分析
    3.4.3 农地利用的程度的变化分析
    3.4.4 农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分析
    3.4.5 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分析
3.5 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识别
    3.5.1 农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5.2 农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四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兵团农地利用评价
4.1 研究方法选择
4.2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
    4.2.1 生态足迹的概念
    4.2.2 生态足迹模型介绍
4.3 "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
    4.3.1 能值分析基本概念和方法
    4.3.2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
    4.3.3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步骤和方法
4.4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测算
    4.4.1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承载力的测算
    4.4.2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足迹的测算
    4.4.3 兵团农地的生态赤字/盈余测算
    4.4.4 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测算结果比较分析
4.5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时间尺度分析
    4.5.1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尺度分析
    4.5.2 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及时间尺度分析
4.6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尺度分析
    4.6.1 兵团农地生态足迹的空间变异分析
    4.6.2 兵团农地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分析 第五章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影响因子的选取
    5.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5.1.2 影响因子的选取原则
    5.1.3 影响因子的选择
5.2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5.2.1 基于熵值法的影响因素关联度模型的建立
    5.2.2 基于熵值法的影响因素关联度的计算
5.3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机理分析
    5.3.1 农业种植结构影响因素
    5.3.2 农地开发利用影响因素
    5.3.3 水资源利用影响因素
    5.3.4 人口影响因素
    5.3.5 制度影响因素 第六章 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预警
6.1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概述
    6.1.1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概念
    6.1.2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内容
    6.1.3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功能
    6.1.4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的流程
6.2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预警指标及警限的确定
    6.2.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6.3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警情预测
    6.3.1 灰色预测方法(GM)
    6.3.2 基于GM(1,1)模型的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的警情预测
6.4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警情评价
    6.4.1 警情评价的模型的确立
    6.4.2 基于"变权"的警情评价
    6.4.3 警情等级划分
    6.4.4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警情评价及其分析 第七章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农地利用优化
7.1 农地利用优化的方法的选择
7.2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农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
    7.2.1 生态功能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农地利用结构优化
    7.2.2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求解
    7.2.3 农地利用结构优化评价
7.3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农地利用优化设计
    7.3.1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耕地利用优化设计
    7.3.2 基于生态安全的兵团牧草地利用优化
7.4 农地利用优化策略建议
    7.4.1 完善团场土地经营管理和产权制度,创新双层经营模式
    7.4.2 耕地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7.4.3 牧草地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7.4.4 林地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7.4.5 水域利用的优化对策与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兵团农地利用的变化的研究结论
    8.1.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兵团农地利用评价的结论
    8.1.3 兵团农地利用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8.1.4 兵团农地利用的生态安全预警的结论
    8.1.5 基于生态安全条件下兵团农地利用优化的结论
8.2 研究展望
    8.2.1 农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方面
    8.2.2 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农地利用优化研究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六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2]民国时期青海农村经济研究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心[D]. 袁亚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北大荒书写“丰收的答卷”[N]. 本报编辑部. 北大荒日报, 2019
  • [4]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垦区建设“三大一航母”提供有力支撑[J]. 徐学阳. 农场经济管理, 2018(11)
  • [6]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7]黑龙江垦区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任慧瑶.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8]基于责任响应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战略基地建设研究[D]. 单立岩.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1)
  • [9]基于农户响应行为的黑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 朱丽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1)
  • [10]基于生态安全的新疆兵团农地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 郭永奇. 石河子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6个农牧场建设抗旱工程带动垦区节水灌溉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