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提出将大理州建设成为滇西经济中心、滇西国际通道枢纽和世界知名旅游胜地

省政府提出将大理州建设成为滇西经济中心、滇西国际通道枢纽和世界知名旅游胜地

一、省政府提出把大理州建成滇西经济中心、国际大通道滇西枢纽、世界知名旅游胜地(论文文献综述)

何彬灵[1](2021)在《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外部性研究》文中指出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强关联带动作用,受到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已经实现了大发展,呈现出旅游产业集群的态势,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分析工具,从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空间维度对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外部性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正在建设的大滇西旅游环线地区推进旅游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以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核心地区——滇西地区6个州(市)的旅游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第一,归纳和分析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阐述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滇西旅游的发展历程、差异;通过对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整理和分析,对滇西地区6个州(市)旅游发展基本条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第二,为了弥补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定量分析的欠缺或空白,本文从旅游产业集聚度和旅游产业关联度出发,采用了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灰色关联度模型四种定量方法,得出2008-2019年滇西地区已经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量化研究,实证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程度和未来发展空间,也证实了这一产业集群具有的比较优势。第三,外部性是所有云南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行为动机动力,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者结合,本文一是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即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分析,得出本地旅游经济不仅受到当地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还会受到周边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经济的影响,政策制定上要考虑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二是论证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产生的知识外部性和社会外部性,推动了滇西地区智慧旅游和电商平台的发展,提高了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细节的创新,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进行了探索;证实了社会外部性在滇西地区推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国土安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及旅游产业集群拓展就业面,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消除封闭思想,加速了地区对外开放具有积极的正效应。第四,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的大滇西旅游环线产业的要求,在如何提升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品质,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外部性等方面,从七个方面提出了的对策建议。

何莎[2](2021)在《“智慧旅游”战略背景下云南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影视旅游在近两年作为返潮的文化旅游所掀起的“网红打卡”旅游行为,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致使我国的影视旅游从传统单一的影视主题公园模式向新型多元的影视取景地或影视文化发源地的产业融合模式转变发展。而本文是关于云南省影视旅游产业链的构建研究,云南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地貌风光奇特,旅游市场活跃的省份,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前来取景,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这种拍摄阵地转移的现象更甚。与此同时,“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在云南开展得如火如荼,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智慧化”体验成为影视旅游当下最时兴的旅游需求,因此云南省的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开始向“智慧化”的方向探索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影视旅游、智慧旅游、产业链理论的文献研究,概括总结出利于云南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国内外优秀影视旅游产业链的案例对比研究推论出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的新特征——“智慧化”;再基于RMP模式对颠东北、滇西北和滇南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的案例研究分析出云南省适宜构建“智慧化”的影视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基础;最后利用研究期间的实地调研以及前期的总结针对“智慧化”的构建模式提出传统产业链优化和新型产业链的智慧创新的策略及建议。

郜蓉蓉[3](2021)在《道路与村落社会记忆建构 ——基于滇西北知子罗村的传播社会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化和国家权利表征的道路,通常情况下会加速少数民族村落物资、人流、信息的流通,使其摆脱“与世隔绝”的状态。相反,被一条现代公路绕开的村落很可能陷入发展停滞的状态。但无论何种情况,道路的修筑一定程度上会给当地社区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道路,作为影响少数民族村落社会交往方式发生极大变化的因素之一,随着它的修建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会使村民对于村落的认知和记忆在不断发生改变。换言之,道路的变迁在改变村落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从而不断重建村民的社会记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以怒江州知子罗村为研究地点,从道路的角度切入,首先分析道路变化对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村民的交往互动以及围绕本村展开的传播实践活动,探讨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呈现出什么样的记忆图景以及哪些力量参与建构了知子罗的社会记忆。研究发现:第一、在知子罗,道路的变化与记忆的建构、变化是相互契合的。每一次道路的变化,都使得知子罗村民原有的生计和生活方式、村民的思想观念、村民的社会关系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从而导致村民对于村落的认知和记忆发生改变。第二,知子罗的社会记忆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与村落的兴衰有关,当知子罗从边疆的少数民族村落变为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和碧江县城驻地,再衰落为普通村落的过程中,村民对于村落的社会记忆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同时,村民与村落互动所获得的切实经济利益和村民通过社会交往在村落内部获得的情感价值体验也会影响村民对知子罗的记忆。第三、知子罗的记忆建构是多种力量交织的结果,并且是多元化的。其中,有国家权利和政府推动建构的官方记忆,也有普通村民通过交往和互动建构的民间记忆,还有媒介参与建构的媒介记忆,这些记忆相互重叠,却又各不相同。随着新的道路的修建和记忆之城改造项目的推进,知子罗很可能以“记忆之城”的身份而重获中心地位,围绕知子罗建构出的官方记忆、民间记忆和媒介记忆,也因为“记忆之城”这一共同的契合点而得以相互勾连。

杨梅[4](2021)在《地形起伏度视域下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山区是特殊的人地系统。山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山区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的山地大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9%,受地理环境复杂、历史基础薄弱等条件影响,山区经济相较平原地区欠发达。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省是典型的山区省份,是我国垂直地带性和地表破碎程度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地形地貌特征复杂多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省内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国家新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下,云南亟需进一步探究山区地理环境特征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努力摸索出一条有别于中东部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研究旨在克服现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忽视垂直地带性影响要素的局限,从地形起伏度视域下,尝试筛选构建山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方法体系,探究以云南为代表的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基于山地系统是多层次、多界面交织建构的理念,结合典型地区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以云南12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基于9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和面板数据,一方面运用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法提取分析县域平均地形起伏度;另一方面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着性检验等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地形起伏度视域下的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深入分析地形起伏度对县域经济的空间影响效应,揭示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规律,针对性地提出山区县域经济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对策,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方法,阐明主要内容并提出创新点。第二章:研究区基础环境分析。紧扣地形起伏度和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分析归纳云南山区经济发展基础环境。第三章: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发展总体特征。运用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法等提取县域平均地形起伏度,探究县域地形起伏度分布态势;并从省、县域层面剖析云南山区经济发展变化总体特征。第四章: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空间发展集聚特征分析。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着性检验等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云南县域平均地形起伏度与山区县域经济的空间发展集聚特征。第五章:云南地形起伏度对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评价。筛选影响山区经济发展的指标因子,构建基于地形起伏度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剖析地形起伏度对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增长的空间影响效应。第六章:云南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紧扣以上山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云南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概括归纳研究主要结论,指出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简述后续研究发展方向。

王豪[5](2021)在《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在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竞争从单个旅游景区(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区域协同与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旅游一体化成为多地的发展共识。云南省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先行区,提出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推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助力旅游全面转型升级。正确认识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对于指导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城市等较大的空间尺度,缺少对景区(点)小尺度流向结构的探索。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者传播和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数字足迹,这些数据为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更多的数据来源。本文选择滇西北四州(市)为研究地,基于多个旅游平台的游记和照片信息,运用UCINET、Arc GIS、ROST CM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对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展开分析。并结合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对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根据旅游流网络的“点—线—面”结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特点,提出具体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游客样本特征:游客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和10月之间。游客停留时间较长,平均游览天数为8.4天。自驾旅游的游客所占比重较小,出游结伴方式以“和朋友出游”最为常见。游客多数游览5到10个旅游节点,游客线路最长为18。(2)网络结构特征:丽江、大理、迪庆三地的旅游流联系最为紧密,丽江古城及周边节点是旅游流网络的中心,宏观结构呈现“Y”字型结构。网络结构紧密度低,局部联系紧密,整体联系松散,网络结构不协调。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对于核心节点的依赖度较高,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较差。承担中转功能的旅游节点数量少,阻碍了旅游客流的集聚与扩散,易形成更多的边缘节点。分析不同节点的特征,将旅游节点划分为核心旅游节点、次核心旅游节点、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边缘旅游节点。旅游流网络可以划分为8大板块,各个板块之间旅游流联系不够紧密,个别板块之间无直接联系。(3)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配套服务、交通条件、旅游节点知名度、节点邻近度显着影响着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变化。(4)优化建议:微观节点视角,应巩固核心节点地位,发展次级节点,调整产品体系;中观关系视角,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旅游线路,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宏观区域视角,加强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推动旅游一体化实质性建设与发展。

何煜超[6](2021)在《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高速铁路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重要生产资料,在提高传统铁路运输能力、维系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等方面占据关键地位。虽然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撑下,国家高速铁路成就突出,但是区域布局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显着,西南地区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和通车城市数量相较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在高速铁路时代背景下,以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的47个地级市(州)及以上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基础上,首先,借助软件Arc GIS10.3分别构建西南地区高速铁路通车前和高速铁路通车后的交通网络基础数据集。其次,通过O—D成本矩阵测算西南地区各城市在有无高速铁路的情况下最短通勤时间。再次,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中心度等评价指标模型,对比分析西南地区现有高速铁路对该区域各城市可达性水平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并探究两者空间格局演变规律。最后,针对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表明:(1)高速铁路通车与运营促进西南地区整体可达性水平提升,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可达性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不同高速铁路线路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廊道效应”特征明显;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呈现以成渝城市群为中心向西南地区西南和西北等边缘城市逐渐弱化;(2)各省会城市日常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呈现沿高速铁路线路呈轴线和面状延伸拓展。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沿线城市小时经济圈变化幅度远大于非沿线城市,区域内部非沿线城市日常可达性优化程度优于区域边缘非沿线城市;(3)西南地区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马太效应”,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变化幅度高于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提升程度高于非交通枢纽城市,总体上呈现以成都市、重庆市为核心点、以昆明市、贵阳市为次级核心点,以高速铁路线路为轴线的“点—轴”空间演变格局。(4)成都市和重庆市在西南地区各城市间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昆明市和贵阳市仅在云南省和贵州省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中心度增加幅度高于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中心城市邻近城市的辐射作用弱化。

张曦[7](2021)在《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及其利用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民健康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旅游者在规划旅游的时候,从最初的追求观光满足好奇心的需求,逐渐转变成为现在的追求优质自然环境,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放松身心的体验。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国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旅游业也在疫情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所以发展康养旅游是现实需求。发展康养旅游首要研究的内容就是了解康养旅游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滇西地区以其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质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其开展康养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滇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阅读等方法,将滇西地区的康养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及功能界定,对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情况进行梳理,同时根据滇西地区的康养旅游资源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利用方向和途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前人对康养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成果,根据发育背景和形成机理将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分为5种主类、23种基础类型,5种主类分别为天养资源、地养资源、水养资源、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和文养资源。(2)通过野外调查对滇西地区的康养旅游资源赋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探究并构建了康养旅游资源识别指标,通过指标对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进行识别,得到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康养旅游资源。(3)根据滇西地区康养资源的分类,分析每种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将康养旅游资源的功能分为生理康养和心理康养两种类型,并对每个康养资源种类的分布状况进行梳理,明确滇西地区5大类、23种基本类型的康养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为滇西地区之后发展康养旅游奠定基础。(4)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数量特征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上呈现集聚型分布、分散型分布和线型分布,分布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存性和错位性。(5)在利用方向上以构建国际、国内知名目的地为发展目标,根据滇西地区康养资源分布情况打造康养功能区,在利用途径上既要立足资源本身展开专项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也要注重与其他行业联动,让康养旅游实现多模式发展。

朱蕾,杨艳玲,杨钰洁,陈应国,陆向荣,施新弟,李群峰,杨桂清,杨会仙[8](2021)在《找准目标 继续奋斗 走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文中指出滇西重镇大理,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担负着重大使命、发挥着重大作用。3月25日至26日,云南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大理现场办公会相继在大理召开,为洱海保护治理和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准了目标和路径。大理州各级领导干部深切感受到省委、省政府

罗志鹏[9](2020)在《民族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研究 ——以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人们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集体意识产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关乎国家、社会与人民共同繁荣的大事。近年来,云南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大理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大理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热门问题,也是民族理论与政策可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与政策,以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开展的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为例,着重调查与研究关于大理历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视角,将大理历史文化放在当前主流文化传播的新时代背景下,对大理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并以各种形式的媒介传播形式来展现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的实际开展状况,凸显其对大理历史文化对外传播的社会价值与现实作用。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和改革开放的精神,具体分析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在进行大理历史文化传播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思路,以期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本文共有三大亮点。一是将民族文化特别是大理历史文化的传播问题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联系起来,结合当前国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背景,重点关注民族文化力量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影响与作用。二是通过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以及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和探讨大理历史文化的传播问题,了解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对传播大理历史文化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并针对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思路。三是新时期国内以公益讲座形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播,也存在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如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开展的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几乎每周风雨无阻的坚持,持续三年多坚忍不拔的精神,深得民众喜爱的大众传播,在云南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其经验可为各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具体的、先进典型的、有推广价值的案例。

赵枝琳[10](2017)在《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日趋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一方面对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并推动区域主体功能建设。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国内外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更多聚焦于就教育论教育的问题诊断和对策探讨,系统考量职业教育所处区域功能定位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总体上为数甚少且缺乏区域针对性。我们认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既为云南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云南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云南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构成如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急需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理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空间结构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规划理论等,首先,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云南定位、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征、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四个方面,分析梳理了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客观基础;其次,运用区域规划相关理论,遵循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提出了云南职业教育区划的特殊原则;再次,运用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分类评价指标,对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多样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多样分类结果转化为空间分区,并提出云南省职业教育分区的具体方案,划分为核心区、腹地区、扩展区、潜力区四种类型的区域;最后,针对云南省职业教育各分区,提出了不同分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系统的研究表明:(1)云南职业教育发展应主动对接,并全面适应区域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和区域功能定位。要推动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就要使得云南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办学形式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相适应。这为云南职业教育的区划确立了新坐标。(2)云南职业教育分区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云南自然/经济地理状况、云南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交互的结果。各州市既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差异为云南职业教育分区提供了可能,不同区域的自然与经济地理状况是云南职业教育区域划分的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决定着云南职业教育区划及发展的方向。(3)云南职业教育总体可以分为四类区域,一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区(昆明市);二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腹地区(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楚雄州、普洱市);三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扩展区(昭通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四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力区(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4)不同分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应侧重不同的发展方向。Ⅰ类区域(核心区):促进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加快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加强专业建设,实行多元化办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Ⅱ类区域(腹地区):加大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作用,提高办学层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专业结构。Ⅲ类区域(扩展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特色专业,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Ⅳ类区域(潜力区):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一个集地理学、教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职业教育区划研究,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下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互动的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传统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视角,同时还具有为相关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现实意义。

二、省政府提出把大理州建成滇西经济中心、国际大通道滇西枢纽、世界知名旅游胜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政府提出把大理州建成滇西经济中心、国际大通道滇西枢纽、世界知名旅游胜地(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外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意义、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方法
        一、论文研究的区域范围
        二、研究内容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理论研究和研究综述
        一、理论研究
        二、研究综述
第二章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78-1993 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2 年)
        三、跨越式发展阶段(2003-2013 年)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 年及以后)
    第二节 影响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要素现状
        一、影响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内部要素现状
        二、影响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外部要素现状:市场要素
    第三节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常态化下旅游严重受挫
        二、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三、投资资金不能满足需要
第三章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识别
    第一节 集群集聚度识别
        一、产业角度:区位熵指数
        二、空间角度:空间基尼系数
    第二节 旅游产业集群关联度识别
        一、旅游产业空间联系度:空间自相关
        二、旅游产业内部关联度:灰色关联度模型
第四章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析
    第一节 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性表现的类型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经济外部性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知识外部性
        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外部性
    第二节 经济外部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二、空间模型的选取
        三、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知识外部性和社会外部性分析
        一、知识外部性分析
        二、社会外部性的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疫情常态化下,政企双向发力,刺激旅游复苏
        二、培育区域品牌,开展旅游营销,提高知名度
        三、完善融资体制,促进旅游企业集群发展
        四、优化要素配置,助力集群可持续发展
        五、培育增长极,加强区域协作
        六、重视带动效应,塑造良好集群环境
        七、加强旅游合作,开发“农家乐”,升级电商平台,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智慧旅游”战略背景下云南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影视旅游产业链的基础理论与发展概述
    (一)影视旅游产业链的相关理论
        1、影视产业链的概念与构建模式
        2、旅游产业链的概念与构建模式
    (二)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互耦合性分析
        1、宣传营销策略
        2、政企合作规划
        3、文化传播
    (三)云南省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现状
        1、传统影视城的产业链构建境况
        2、影视取景地旅游的产业链构建境况
        3、影视文化发源地旅游的产业链构建境况
二、国内外优秀影视旅游产业链的对比探究
    (一)影旅品牌的智慧建设
        1、迪士尼主题乐园的智慧运营
        2、日本影视文化资源的智慧整合
    (二)影旅产品的智慧开发
        1、美国好莱坞影视旅游的智能技术体验
        2、浙江横店影视城旅游的多元主题体验
三、基于RMP模式的云南影视旅游产品开发分析——以滇东北、滇西北、滇南为例
    (一)滇东北地区
        1、R性分析
        2、M性分析
        3、P性分析
    (二)滇西北地区
        1、R性分析
        2、M性分析
        3、P性分析
    (三)滇南地区
        1、R性分析
        2、M性分析
        3、P性分析
四、云南省影视旅游“智慧化”产业链构建路径
    (一)传统影视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模式优化
        1、加强旅游产品供给链
        2、细化旅游产业价值链
        3、塑造旅游品牌企业链
        4、活化旅游行动空间链
    (二)新型影视旅游产业链的“广义智慧”内容创新
        1、影视旅游产品的智能呈现
        2、影视旅游文化的增智体验
    (三)新型影视旅游产业链的“狭义智慧”形式创新
        1、智慧旅游平台的规划及管理
        2、后疫情时代“云”旅游影视的产业增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道路与村落社会记忆建构 ——基于滇西北知子罗村的传播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记忆的研究概况
        二、“路学”研究概况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滇西北知子罗村概况
    第一节 知子罗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资源
    第二节 知子罗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知子罗的人文资源
        一、历史遗迹
        二、独特的怒族文化
第三章 人马驿道与“州府县城”时期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
    第一节 人马驿道的整修:巩固国防与边疆建设
    第二节 因路而兴:作为区域社会中心的知子罗
    第三节 “州府县城”时期知子罗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
        一、以知子罗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向内的村庄生活面向
        三、以社交场所标识的记忆
第四章 瓦贡公路与“废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
    第一节 瓦贡公路的修建:打破交通壁垒,发展边疆经济
        一、瓦碧公路
        二、碧福贡公路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地方区位中心到普通村落的衰落
        一、州府搬迁
        二、碧江撤县
    第三节 “废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过程
        一、村落内部社会交往的族际区隔
        二、较低的村落社会关联
        三、大众媒介报道建构的“废城”
        四、两村之间的污名化
第五章 美丽公路、兰福公路与“记忆之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
    第一节 美丽公路、兰福公路的修建:发展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
        一、美丽公路
        二、兰福公路
    第二节 从边缘到中心:可能进入区域旅游格局的中心
        一、美丽公路与知子罗
        二、兰福公路与知子罗
        三、被纳入区域旅游格局的知子罗
    第三节 “记忆之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过程
        一、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
        二、利益驱动下村民的主动建构
        三、多元主体的媒介记忆建构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地形起伏度视域下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四)相关理论基础
    三、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界定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特征
    一、特征显着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特殊的地形地貌
        (二)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环境
        (一)区位条件特殊
        (二)人口民族多样
        (三)人文历史多彩
        (四)政策保障有利
第三章 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一、地形起伏度总体特征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地形起伏度特征
    二、经济发展时空特征
        (一)经济发展时间演进特征
        (二)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
第四章 云南地形起伏度和山区经济空间发展集聚特征分析
    一、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一)研究方法
        (二)全域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一)研究方法
        (二)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云南地形起伏度对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评价
    一、研究模型方法筛选构建
        (一)影响因子筛选
        (二)方法模型构建
    二、山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三、山区县域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一)第一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
        (二)第二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
        (三)第三产业增长的空间效应
    四、小结
第六章 云南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紧抓“新基建”机遇,打通区域空间屏障
    二、凭借“滇中”增长极,加快培育副增长点
    三、立足山区梯度特色,大力推进产业兴旺
    四、发挥边境区位优势,积极促进对外开放
    五、完善区域就业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发展共识——区域旅游一体化
        1.1.2 问题机遇并存——滇西北旅游发展
        1.1.3 应用价值凸显——旅游数字足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旅游流
        1.2.2 数字足迹
        1.2.3 滇西北旅游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网络理论
    2.2 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
    2.3 核心—边缘理论
    2.4 点轴理论
    2.5 旅游者行为理论
第3章 滇西北旅游发展概况分析
    3.1 区域概况
    3.2 滇西北旅游资源
        3.2.1 旅游资源概况
        3.2.2 各州(市)旅游资源比较
    3.3 滇西北旅游发展历程
        3.3.1 区域旅游发展历程
        3.3.2 各州(市)旅游发展路径
第4章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采集处理
    4.2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体系
        4.2.1 节点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2.2 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4.3 数据样本特征分析
        4.3.1 游客出游时间
        4.3.2 游客游览天数
        4.3.3 游客出游类型
        4.3.4 出游结伴方式
        4.3.5 游玩景点情况
    4.4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可视化分析
    4.5 滇西北旅游流节点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5.1 点度中心度
        4.5.2 接近中心度
        4.5.3 中介中心度
        4.5.4 结构洞
        4.5.5 节点类型划分
    4.6 滇西北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6.1 网络密度与中心势
        4.6.2 核心—边缘分析
        4.6.3 凝聚子群分析
        4.6.4 块模型分析
    4.7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
第5章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建议
    5.1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旅游资源禀赋
        5.1.2 旅游配套服务
        5.1.3 旅游交通条件
        5.1.4 旅游节点知名度
        5.1.5 旅游节点邻近度
    5.2 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5.2.1 微观节点视角优化建议
        5.2.2 中观关系视角优化建议
        5.2.3 宏观区域视角优化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可能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高速铁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研究
        1.2.2 高铁对城市经济产业影响的研究
        1.2.3 研究综述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速铁路
        2.1.2 可达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系统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经济与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2 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3.2.3 四川省经济发展现状
        3.2.4 重庆市经济发展现状
        3.2.5 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3.3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现状
        3.3.1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现状
        3.3.2 云南省交通发展现状
        3.3.3 四川省交通发展现状
        3.3.4 重庆市交通发展现状
        3.3.5 贵州省交通发展现状
    3.4 西南地区高铁发展现状及特征
        3.4.1 西南地区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3.4.2 西南地区高速铁路发展特征
第4章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4.1.2 日常可达性指数
        4.1.3 数据来源
    4.2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影响
        4.2.1 整体可达性水平提升,各省市差异逐渐缩小
        4.2.2 各城市可达性水平优化程度差异显着
        4.2.3 各城市可达性水平空间特征变化显着
    4.3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日常可达性的影响
        4.3.1 省会城市日常可达性辐射范围迅速扩大
        4.3.2 沿线城市与非沿线城市小时经济圈差异突出
第5章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影响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经济联系强度
        5.1.2 经济联系中心度
    5.2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影响
    5.3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各城市经济中心度的影响
    5.4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
        6.2.2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加强省内外经济联系强度
        6.2.3 依托高速铁路,推进高速铁路经济带建设步伐
        6.2.4 积极展开对话磋商,融入对外开发开放
        6.2.5 发挥城市区位优势,缩小经济差距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及其利用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探讨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康养旅游
        2.1.2 康养旅游资源
    2.2 康养旅游资源的分类
        2.2.1 常见康养旅游资源的类型
        2.2.2 康养旅游资源分类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区位
    3.2 滇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3.2.1 地质地貌环境
        3.2.2 气候与水文
        3.2.3 土壤与生物
    3.3 滇西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3.3.1 人口与民族
        3.3.2 经济发展状况
        3.3.3 交通条件
    3.4 滇西地区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4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识别
    4.1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的调查
        4.1.1 野外调查
        4.1.2 文献数据来源
    4.2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识别指标
第5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
    5.1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类型与功能
    5.2 各类型康养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5.2.1 天养资源
        5.2.2 地养资源
        5.2.3 水养资源
        5.2.4 气-生体系康养旅游资源
        5.2.5 文养资源
第6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特征
    6.1 康养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6.2 资源分布广泛,特征显着
        6.2.1 空间分布类型
        6.2.2 空间分布特征
第7章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利用方向与途径研究
    7.1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利用方向
        7.1.1 构建国内外知名康养旅游目的地
        7.1.2 打造不同主题的康养功能区
    7.2 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利用途径
        7.2.1 立足资源本身,开发专项康养旅游产品
        7.2.2 丰富康养内涵,助推康养模式多元发展
        7.2.3 培养专业人才,加快康养旅游发展进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民族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研究 ——以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与政策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
    二、习近平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三、云南关于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第二章 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的发展概况
    一、创办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的文化载体
        (一)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平台设立
        (二)学术交流与对外交往
        (三)各级党委与政府的支持
    二、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公益讲座内容,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二)形成雄厚的讲师力量与讲座资源库
        (三)深入挖掘社会资源,融入资源共享洪流
    三、创办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的初心
        (一)创办者的个人初心
        (二)大理市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共同初心
第三章 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英雄及历史人物
    二、滇西抗战史实
    三、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
    四、地方民俗风情
第四章 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传播的各种形式
    一、利用传统媒介,拓展文化广度
        (一)报纸
        (二)书刊
        (三)广播
        (四)电视
    二、善用新兴媒介,挖掘文化深度
        (一)网站
        (二)微信
        (三)微博
        (四)影视
    三、巧用特殊媒介,彰显文化厚度
        (一)民族文化研讨会
        (二)交流推介会
第五章 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的经验提升
    一、提高大理历史文化的传播效率
        (一)利用传播媒介,发挥渠道优势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顺应文化传播的新要求
    二、打造民族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
        (一)突出传播非遗项目
        (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三)积极了解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塑造大理地区的文化形象
        (一)助推旅游产业,打造品牌传播
        (二)增加对外互动,提升传播人的影响力
    四、提升民族文化的服务保障
        (一)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
        (三)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的述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客观基础
    3.1 客观基础Ⅰ: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云南定位
    3.2 客观基础Ⅱ: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征
    3.3 客观基础Ⅲ: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3.4 客观基础Ⅳ: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第4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与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4.1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基本原则
    4.2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主要方法
    4.3 区划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第5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要素与方案
    5.1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要素分析
    5.2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方案
第6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思路
    6.1 Ⅰ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核心区
    6.2 Ⅱ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腹地区
    6.3 Ⅲ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扩展区
    6.4 Ⅳ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潜力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访谈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省政府提出把大理州建成滇西经济中心、国际大通道滇西枢纽、世界知名旅游胜地(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外部性研究[D]. 何彬灵.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2]“智慧旅游”战略背景下云南影视旅游产业链构建研究[D]. 何莎.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3]道路与村落社会记忆建构 ——基于滇西北知子罗村的传播社会学研究[D]. 郜蓉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地形起伏度视域下云南山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D]. 杨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数字足迹的滇西北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D]. 王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研究[D]. 何煜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滇西地区康养旅游资源赋存及其利用途径研究[D]. 张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找准目标 继续奋斗 走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N]. 朱蕾,杨艳玲,杨钰洁,陈应国,陆向荣,施新弟,李群峰,杨桂清,杨会仙. 大理日报(汉), 2021
  • [9]民族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研究 ——以大理历史文化百场公益讲座为例[D]. 罗志鹏. 大理大学, 2020(06)
  • [10]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D]. 赵枝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省政府提出将大理州建设成为滇西经济中心、滇西国际通道枢纽和世界知名旅游胜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