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培训中激励教师和教练的艺术

在教学培训中激励教师和教练的艺术

一、教学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激励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吴贝丽[1](2017)在《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教练员执教能力是教练员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中的才能,是其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教练员执教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提高运动训练绩效,促进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我国自1987年以来施行的高等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三十年实践表明,教练员是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丰富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教练员执教能力水平,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科学化进程,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及其执教能力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与解释普通高等学校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以这些要素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教练员自评与运动员评价,考察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水平。主要结论如下:1、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由50个要素构成,其中包括专项训练的基本素养、教学训练能力、比赛指挥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6个二级要素,以及与二级要素对应的44个三级要素。2、通过对专家的调查,在6个二级要素中,按重要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比赛指挥能力、教学训练能力、专项训练基本素养、团队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构成要素中,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其中比赛指挥能力是影响运动员参赛效果的重要因素,比赛成绩是教学训练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专项训练的基本素养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是教练员教学训练和比赛指挥能力的依据,人际沟通能力是保证团队顺利运行的保障。4、当前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学历层次整体较高;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有94%的教练员达到了二级以上的运动等级;教练员年龄分布适中,较符合项目发展的需要;但有25%的教练员没参加过乒乓球岗位培训工作。5、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36名教练员二级要素自评中,专项训练的基本素养得分最高,同时运动员对该能力也比较认同,但在科学研究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所有的三级要素构成中,教练员树立良好的队风和与运动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得分最高,得分较低的是职称、外文资料的收集与阅读能力和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6、运动员对教练员二级要素的构成中,比赛指挥能力得分最高,科学研究能力得分最低。在所有三级要素的构成中,树立良好的队风评分最高,而评分最低的是计算机制图及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要强化教练员与媒体交流互动的能力和协调运动员专业学习与训练比赛的能力。

刘闯[2](2013)在《高中课余训练中引入激励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课余训练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在课余训练中合理引进激励机制,能够大大提高课余训练的实效性,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特长及潜力,从而使课余训练能在体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促进作用。

赵志进,蒋徐万,王晓均[3](2011)在《浅析少儿初学蛙泳的安全措施》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试验法和调查访问法对少儿初学蛙泳的安全措施进行研究,通过对初学蛙泳的少儿进行运用游泳圈、滑水板循序的试验研究,证明游泳圈、滑水板在少儿初学蛙泳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李宁[4](2007)在《我国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 ——基于三大球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作为运动训练的主体之一,教练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执教内容复杂多变,个性生动丰富,行为特征外化表现强烈。本文以中国三大球项目高水平教练员为研究对象,以执教行为为研究主题,主要引入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现场观察法、实物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构建我国三大球教练员执教行为的理论体系,提高教练员组织运动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教练员工作特征表现为体力脑力劳动的复合性、言行一致的示范性、科学与艺术的融通性、育体与育人的并重性、工作时空的艰苦性、工作业绩的长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工作成绩的直观性、执教行为的本体性。教练员复式角色模式表现为指导者、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交流者、激励者、管理者、创新者、科研者、学习者等角色特征。2.教练员职业具备专业的指标特性,但专业程度不高也是现实,表征为教练员职业处于向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3.执教理念是教练员执教的基础,贯穿于执教的各个方面。执教理念与执教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关系。4.教练员专业精神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意志品质的综合体现。从总体上看,教练员自我认识和运动员对教练员专业精神的认可度较高。5.根掘传统和现代广义知识观,教练员个体知识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信息知识、方法知识、经验、技能。6.教练员的能力结构分为三大类:专业能力、行动能力和发展能力,并形成教练员能力结构三维立体体系和层级体系。7.运动员对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沟通持肯定态度,但是教练员关于“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关系”的自我认知比运动员的评价高。8.调查显示,冲突在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占有一定数量。9.教练员经常运用期望激励、目标设置激励、情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训练激励等多种激励行为。10.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本质是影响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强制性领导,包括合法权、奖惩权和强制权;二是凝聚性领导,包括专家影响力和感召力。11.教练员训练行为涉及训练计划的完整制订、训练组织实施中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结合、观察、细致、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参赛指挥行为等行为特征和要求。12.学习是教练员促进执教行为改善的来源,执教行为的反思是教练员专业促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教练员专业发展的自觉追求和主动精神的表现。

骆秉全[5](2007)在《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文中提出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服务。在改革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丰富,方法得到了改进,思想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思想有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竞技教育思想,成功教育思想,快乐教育思想等。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反映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充满生机,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地冲击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以竞技体育或体质教育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学生所理解所热爱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在认真考察研究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经验,在考虑如何运用体育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具有丰富独特个性的人基础上提出来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它的着眼点在于体育教学要以生为本,要从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的视角出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它强调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美的能力,以艺术化的富有情感的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达到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如下:(一)科学审视和分析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系统分析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程,以及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改革的内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革的看法。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等多维视角出发,提出了美与和谐体育教学思想,论述其必要性和时代价值及其理论基础。(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体育教学中的矛盾,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统一,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与普及体育运动知识的统一,是成功与失败体验的统一,是快乐与痛苦体验的统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统一,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是情感与意志的统一……,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体育教学的和谐,不能将这些矛盾因素人为地分割开来,如果那样就会造成对体育教学的误导,出现人才培养中的偏差。(三)研究美与和谐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美与和谐的内涵、价值以及它对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体育教学之美和体育教学“和谐”之魅力,分析运用体育手段进行美育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人的全面发展,从以生为本建立和谐课堂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等多维角度分析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社会与个体双重意义。(四)论述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艺术化的教学,教学艺术是实现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载体和途径。科学分析教学艺术及其本质,分析了体育教学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和功能。进而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谐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五)论述艺术化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情感教学。教学艺术源于情。“情”是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对情感在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体育教学情感施教的方式方法以及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建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体育活动给学生情感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情感中的美感对学生学习体育动机和兴趣的影响,进而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将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开出教学艺术之花;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美与和谐。

唐丽芳[6](2005)在《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研究课程变革下的学校文化,涉及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学校文化的现状如何?实然学校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实然的学校文化对学校课程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改造来推进课程改革?围绕这几个相关的问题,从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入手,以“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愿景与目标”、“学校的制度规则”、“学校的人际关系规范”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几个维度为主,采用观察、访谈、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地分析了一所普通中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实然状况、形成的原因、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及学校文化的变化历程。 研究的数据表明: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条件下,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隐秘性和长期性。个案学校的文化中有积极的、适应与推进课程改革的因素,也有消极的、阻碍课程改革的因素。从力-场分析的角度看,消极的力量占据了主流,积极的学校文化特征彰显的程度较小。因此,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学校的课程实施程度不高。 个案学校消极的文化特征是:升学主义主宰的考试文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文化、注重权力等级的权威文化、高压力与高期望的危机文化、层次分明的差别文化、遵守传统秩序的保守文化。这些文化对课程改革实施产生了强烈的制约作用,成为学校变革的障碍:学校的历史导致教师难以放弃升学率,导致教师对新课程的怀疑;学校浓厚的升学率情结导致课程改革目标的悖离;以竞争为主的教师文化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保守与孤独;权威文化导致教师对课程参与和决策的疏离;危机文化导致教师对改革的风险趋避;差别文化违背了课程改革的道德目标;保守文化使得传统规范约束下的课程革新步履维艰。积极的文化特征是:良好的社区环境;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文化;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管理文化;鼓励教师合作的制度文化。这些文化特征推进了课程变革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文化开始转化:教师传统观念的动摇和行为选择的多元;教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转变;教师合作的机会开始增多;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实践;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增强。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学校主观选择和客观文化生态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教师和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家长和社会的期望、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等等,这些都构成学校文化的影响因子。因此,对于课程改革来说,要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来推进课程实施,实现课程改革的最深层次变革——学校文化的变革,关键是要促进实然学校文化向着理想学校文化的转化。对个案学校的所为进行分析发现,学校做了很多,但是失败之处在于没有营造一种支持改革的文化环境。因此,个案学校的启示就在于,课程改革如果要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从改革干预的角度讲,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识读、评估与理解当前的文化;寻找学校文化重建的策略和路径:抓住当前文化冲突时期的机遇;着眼于合作的教师发展;注重权力关系的改变;培育学校课程实践的英雄;给教师以全面的支持。

惠悲荷,陆雯[7](2000)在《教学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激励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尚达,孙安娜[8](1997)在《关于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探讨》文中指出本文根据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体育教师只有成为“智能型”的火材,并具有创造精神,才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

二、教学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激励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激励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2.1 不断推进教练员与教练员团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1.2.2 培养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提高教练员执教综合素养
        1.2.3 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发展与教练员执教能力提高之间的矛盾
        1.2.4 教练员资质认定与教练员专业化发展需要
    1.3 文献综述
        1.3.1 能力和教练员能力的研究
        1.3.2 教练员执教能力的研究
        1.3.3 教练员执教能力评价研究
        1.3.4 文献小结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基本问题
    4.2 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构成要素及其体系
        4.2.1 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构成要素初选
        4.2.2 乒乓球教练员构成要素的筛选方法及过程
        4.2.3 乒乓球教练员构成要素的确立
    4.3 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3.1.教练员教练员性别及年龄结构分析
        4.3.2 教练员学历结构分析
        4.3.3 教练员职称结构分析
        4.3.4 教练员执教年限分析
        4.3.5 教练员执教成绩分析
        4.3.6 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分析
        4.3.7 教练员的专业背景分析
        4.3.8 教练员的打法类型分析
    4.4 教练员执教能力水平的自我评定
        4.4.1 专项训练的基本素养分析
        4.4.2 比赛指挥能力分析
        4.4.3 教学训练能力分析
        4.4.4 人际沟通能力分析
        4.4.5 团队管理能力分析
        4.4.6 科学研究能力分析
    4.5 运动员对教练员执教能力的水平评定
        4.5.1 运动员对教练员执教能力二级要素的评定
        4.5.2 运动员对教练员执教能力三级要素的评定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8 附件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 致谢

(2)高中课余训练中引入激励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进激励机制背景的简单分析
    (一) 学校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二) 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
二、激励的条件
    (一) 明确课余训练的目标及意义。
    (二) 丰富课余训练的内容及方法。
三、激励的方法
    (一) 语言鼓励, 增强自信。
    (二) 方法手段, 创新立异。
    (三) 技术优势, 教师魅力。
    (四) 调整目标, 成功激励。
    (五) 沟通交流, 情感激励。
四、激励的时机
    (一) 学生初学新的技术动作时。
    (二) 学生动机未能实现时。
    (三) 学生初次接触新项目时。
    (四) 学生触动旧情时。

(3)浅析少儿初学蛙泳的安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讨论与分析
    2.1 游泳教学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2.2 游泳教学过程中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3 消除少儿初学蛙泳的怕水心理
    2.4 游泳教学器材在教学中的运用
3 结论

(4)我国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 ——基于三大球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2.2 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现状评述
        1.2.3 组织行为学研究
        1.2.4 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现场观察法
        2.2.4 实物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统计法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的理论阐释
        2.4.1 多学科渗透
        2.4.2 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
        2.4.3 研究的逻辑关系
3 教练员职业概述
    3.1 教练员职业特征
        3.1.1 "教练员"概念解析
        3.1.2 教练员工作特征
    3.2 教练员角色特征
        3.2.1 教练员角色疏解
        3.2.2 教练员角色分类
        3.2.3 教练员角色评述
    3.3 教练员职业专业化特征
        3.3.1 教练员职业专业化内涵
        3.3.2 教练员职业专业化发展
4 教练员执教行为的基础
    4.1 执教理念
        4.1.1 执教理念解析
        4.1.2 执教理念发展
        4.1.3 执教理念举偶
    4.2 专业精神
        4.2.1 专业精神概述
        4.2.2 职业道德阐释
        4.2.3 敬业精神疏解
        4.2.4 意志品质解析
    4.3 知识结构
        4.3.1 教练员知识概念解构
        4.3.2 教练员知识结构分析
    4.4 能力结构
        4.4.1 教练员能力概念解构
        4.4.2 教练员能力结构分析
5 三大球高水平教练员执教行为的内容
    5.1 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教练员执教行为概述
    5.2 沟通行为
        5.2.1 沟通简述
        5.2.2 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沟通
        5.2.3 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冲突
    5.3 激励行为
        5.3.1 激励概述
        5.3.2 教练员激励行为
    5.4 领导行为
        5.4.1 领导行为简述
        5.4.2 教练员领导行为影响力
        5.4.3 教练员领导行为方式
    5.5 训练和参赛指导行为
        5.5.1 训练计划制订
        5.5.2 训练组织实施
        5.5.3 参赛指挥行为
    5.6 执教行为的促进与发展
        5.6.1 教练员的学习
        5.6.2 执教行为的反思与促进
        5.6.3 执教行为的创新与发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5)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四、逻辑框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体育教学的现实与理想
    一、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思想的提出及其时代价值
第二章 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之美
    二、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三、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章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艺术探寻
    一、教学艺术及其本质
    二、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表现
    五、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第四章 美与和谐体育的教学艺术设计
    一、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主体设计
    二、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目标设计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内容设计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过程设计
    五、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章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建构性探索
    一、美与和谐体育情感教学的功能与过程
    二、美与和谐体育情感施教的方式与方法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实例分析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建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体育教学美与和谐问题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美的感受和意识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教学艺术的访问提纲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及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6)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研究的背景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内蕴的文化冲突与新的文化诉求
    二、研究问题的产生
        (一) 实践的要求——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的启示
        (二) 理论支点:文献研究的佐证
        (三) 历史的明鉴
    三、本研究的价值定位
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的阐述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 研究问题的阐述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化的个案研究法
        (一) 质化的研究方法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的取向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一) 进入现场
        (二) 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
        (三)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五、研究的效度和伦理道德
        (一) 研究的效度
        (二) 研究的伦理道德
第二章 理论支点:学校文化本体论追问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一) 学校文化何以存在?
        (二) 学校文化的界定
    二、学校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一) 理论的梳理
        (二) 本研究的着眼点
    三、学校文化的变革:多重因素的制约
        (一) 国外的研究成果
        (二) 我国的实践探索
第三章 为了什么而奋斗?——学校的愿景与目标
    一、背景故事:这所学校
        (一) 学校的社区环境——XX 区教育情况
        (二) 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
        (三) 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难忘的历史
        (一) 历史的足迹:学校发展的兴衰历程
        (二) 怀念——教师对学校历史的态度
    三、为了什么而奋斗?——学校愿景与目标
        (一) 文本的显在愿景与目标
        (二) 校长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三) 教师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四) 家长理解的愿景与目标
        (五) 学生的目标与追求
        (六) 愿景与目标何以为此?
第四章 我们的行动指南——学校的制度规则
    一、谁来拿奖金?——应试与发展
        (一) 校首席教师评聘:教师的诺贝尔奖
        (二) 教师的立功授奖
    二、教师竞聘制度——压力与竞争
        (一) 场景:教师竞聘大会
        (二) 竞聘制的行为影响
    三、走向“科研兴校”——走形式与真研究
        (一) 新机构的建立与新制度的诞生
        (二) 制度规范下的科研
第五章 我们如何相处?——学校人际关系规范
    一、教师和教师之间——合作与竞争
        (一) 竞争是最根本的
        (二) 竞争之下的合作形式
        (三) 寻找“病”因
        (四) 教师人际关系状态对教师的影响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与权威
        (一) “孩子”——对学生的特定称谓
        (二) 教师对学生的假定
        (三) 如此差别:对待“好学生”与“差生”
    三、教师和管理者之间——民主与专制
        (一) 领导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二) 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四、教师和家长之间——重视与虚无
        (一) 校长重视家长
        (二) 教师重视家长
        (三) 家长的参与程度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第六章 我们如何做?——实践新课程
    一、教师理解的新课程
        (一) 初识新课程
        (二) 对新课程的态度
        (三) 教师的课程改革取向
        (四) 教师对学校课程实施程度的定位
    二、我的观察:教师实践新课程
        (一) 课前的备课生活
        (二) 课堂教学生活
        (三) 课后的反思
    三、影响教师实践课程的因素
        (一) 改革观:把传统教学进一步完善
        (二)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背离
        (三)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惯性
        (四) 统一的教学进度
        (五) 考试与评价的束缚
        (六) 教师对学生的假定
        (七) 学生不适应
第七章 研究结论
    一、这所学校
        (一) 教师眼中的学校文化
        (二) 我眼中的学校文化
    二、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消极影响
        (二)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
    三、学校文化影响课程改革过程的特征
        (一)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
        (三) 学校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具有长期性
    四、课程改革挑战之下学校文化转化的萌芽
        (一) 教师传统观念的动摇和行为选择的多元
        (二) 教学文化有了一定的转变
        (三) 教师合作机会开始增多
        (四)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实践
        (五) 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增强
    五、学校文化成因溯源
        (一) 学校内部的因素
        (二) 学校外部的文化生态环境
结语 如何借助学校文化的力量推进课程改革?
    一、反思:我们做了什么?
        (一) 学校层面
        (二) 学区层面
    二、变革过程的参与者如何解读这些干预?
        (一) 教师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干预的反应
        (二) 教师和校长对学区干预的反应
    三、“借力”何以可能?
        (一) 识读、评估与理解当前的学校文化
        (二) 寻找学校文化重建的策略与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1:我的田野日记
附录2:访谈录音整理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教学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激励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乒乓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研究[D]. 吴贝丽. 苏州大学, 2017(05)
  • [2]高中课余训练中引入激励机制的研究[J]. 刘闯. 吉林教育, 2013(07)
  • [3]浅析少儿初学蛙泳的安全措施[J]. 赵志进,蒋徐万,王晓均.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6)
  • [4]我国教练员执教行为研究 ——基于三大球的实证分析[D]. 李宁.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1)
  • [5]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D]. 骆秉全.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6]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 ——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 唐丽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7]教学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激励艺术[J]. 惠悲荷,陆雯.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0(04)
  • [8]关于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探讨[J]. 刘尚达,孙安娜. 湖北体育科技, 1997(01)

标签:;  ;  ;  ;  

在教学培训中激励教师和教练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