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象征意义探析

汉字象征意义探析

一、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致远[1](2020)在《试论类语言的界定和功能 ——兼论《红楼梦》的类语言》文中提出非言语交际手段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副语言、体态语研究之后,类语言也开始成为非言语交际手段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类语言的定义主要包含语音诸要素和应答语、衔接语以及笑声、哭声、咳嗽声、掌声等。国内的类语言研究分为三种情况:把类语言等同于副语言、把类语言归入副语言、独立的类语言研究。由于国内对狭义副语言的定义不一,这就使得无固定语义的声音与语音的物理特征和应答语、衔接语之间界限模糊。《红楼梦》的非言语交际研究重心主要放在了广义副语言和体态语的研究上,类语言被当做音响从声音叙事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因此《红楼梦》的类语言研究也尚未成形。但实际的言语交际现场充满原本无语义、语用功能的声音,如发声器官发出的哈欠声、鼾声,肢体动作发出的响指声、高跟鞋声,人造机械器物发出的时钟声、琴声等,自然界产生的风雨声,枝叶碰撞声和动物叫声等。人们有时会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声音参与交际。这些被刻意拉入交际的无语义、语用功能的声音就是类语言。我们首先明确了狭义副语言为超常的语音特征和超常发音方式,体态语为无声的身体语言,因此就将学术界对类语言的定义中含有语音要素和应答语、衔接语的部分抽离出去,将体态动作产生的声音归入类语言。狭义类语言是言语交际者有意识地发出或接收,并据此作出反应的非语言发音器官声,包含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所有原本无语义语用的非语言声音。广义类语言则从目前的非语言发音器官声扩大到人类利用肢体动作、工具或自然界发出的所有非语言声音,除狭义类语言外,还包括人体其他器官声、动作声、借用人造物声和利用自然之声。由于类语言必须在交际中使用,因此我们引入了言语交际基本模式。我们在言语交际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类语言交际模式和包含了言语、狭义副语言、体态语和类语言的综合性交际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以《红楼梦》的类语言事件为例探究类语言在言语交际系统中具有传递情感态度、替代具体言语、增强语效意愿、影响交际过程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类语言在数量、种类、比例、叙事功能上的差异对比分析论证得出:前八十回的类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渲染了环境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暗寓了叙事主题;而后四十回的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物形象,使得环境氛围、情节发展和叙事主题过于充满神味;同时也佐证了前八十回对类语言的使用水平高于后四十回,并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类语言的阅读视角和策略。

张焰[2](2018)在《文化视野下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初探》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当下,以知识为中心的识字教学割裂了知识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汉字是植根于深厚文化土壤中的知识,识字不应止于音形义,更重要的是汉字中蕴藏的文化。本文将识字教学放在文化视野下进行探讨,尝试着建立了“以探究析文化,以文化促探究”的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以期对识字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文化视野下汉字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分析发现,文化视野下的汉字具有三种不同的理解:首先,汉字是一种文化。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过程,汉字形体提供着可供分析的信息与意义。其次,汉字是一种符号。符号作为文化的直接载体,符号意义的形成是社会约定而成的;而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汉字意义的生成也是由文化决定的,因而汉字就具备了符号的认知与表达功能和系统性、完整性和象征性特点。最后,汉字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或信仰等的不同,思维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而汉字的发展轨迹打上了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烙印,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也体现在汉字的构形中,所以汉字彰显出汉民族独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包括意象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汉字的上述特征为我们进行识字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部分从汉字因形构义的构意性特点、汉字与文化相互映射关系以及小学生汉字认知特点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文化视野下开展探究教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中,由于汉字形体中携带着可供分析的信息与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的方法有意识地将汉字中的文化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另外,由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探究式教学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语言习得规律,这为开展探究识字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据此,识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通过利用汉字特点和构造规律探究汉字形、音、义间的联系。第三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尝试着对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建构,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其中,探究性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汉字构形学理论、汉字认知心理学和探究教学理论。其次,在教学目标上,探究性识字教学重点关注学生在认知、思维和情感价值层面的协调发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再次,探究性识字教学的操作程序包括初步探究,激发兴趣;合作探究,析形明义;深入探究,触类旁通;评价巩固,拓展应用四个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地按照上述教学程序来进行,而应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来开展。为保障识字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可运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树立汉字文化教学观,拓展识字途径和开发识字教学资源等教学策略。最后,在识字探究教学的评价方面,评价目的上应着重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和自主识字能力,评价内容上应关注识字教学在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的综合发展,评价方式上兼顾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评价主体上以学生自评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第四部分通过呈现识字探究教学案例来说明此教学模式的操作情况,以期对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翟玲玲[3](2018)在《《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研究》文中指出陈独秀不仅是一位着名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字学家,他晚年编写的《小学识字教本》,以汉字图像还原研究华夏文字,指导识字教学。《小学识字教本》将今文字上溯至古文字,古文字还原为图像,还原汉字图像的本初情境,平面图像作立体事物的还原,变形图像作原形情境的还原,部分图像作整体情境的还原,横截面图像作完整故事的还原。《小学识字教本》中,陈独秀以汉字图像还原探究汉字本义,还原本初情境,自然地解释汉字本初的意义。陈独秀在直接感知汉字图像的同时,以众多的典籍材料阐释和辅证观点,他还原汉字创造的文化语境,以字书、着作、注疏等文献佐证观点。同时,陈独秀以汉字图像还原梳理字根孳乳系统,将字根图像作为本源,作为识字教学的基础,系连解释字根孳乳的整个字族。《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是本质直观的还原,陈独秀回归汉字发生的源初情境中,直观先民创造汉字的思维意识,直观先民心灵世界的取像,凝聚想像的立象,努力去除附着于汉字上的种种遮蔽,回到汉字本身,感受汉字本真的状态。《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是体验汉字思维的还原,陈独秀将汉字作为音形义一体的整体,视觉感知汉字图像,同时作声象和意义的还原,感受汉字“直觉理性”的智慧。《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是显示汉字编码智慧的图像还原,在解码汉字中消解表现性与推论性、汉字与汉语、世界与符号的二元对立,还原汉字的符号张力。陈独秀提倡汉字教学方法的改革,他的教学观给当代汉字教育带来很多启发,在今天的课堂上,拼音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仍有缺陷,汉字图像还原的缺失使儿童无法体验到汉字的美学魅力,不利于其灵性智慧的开发,《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方法,从汉字本身出发,是契合儿童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方法。华夏文学的作家重视“炼字”,《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开启文学接受的“品字”,开启文学意象的审美还原,触发接受者的审美直觉。与坚持汉字拼音化的学者不同,陈独秀晚年反思了“汉字废止论”,沉潜下来编写指导教师教授汉字的《小学识字教本》,书中显现的汉字思维,是不同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另一种独特思维,在体验汉字思维的基础上传承汉字文化,挖掘汉字的美学内蕴和哲学意义,是《小学识字教本》的重要价值。

文思[4](2016)在《“福”文化装饰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桂林为例》文中认为“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文字创始之始,“福”文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历史文明传承和发展,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焕发勃勃生机。“福”是一种集成的精神追求,表示着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健康、长寿、幸福、圆满等涵义,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寄托,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取、不断向前迈进的精神基础。“福”文化装饰元素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源泉。景观小品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元素。城市景观小品是为城市内部系统服务的,它必须从所具备的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一座城市的景观小品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内涵是区别于其他区域城市景观小品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的重要标志。本课题通过对“福”文化装饰元素在城市景观小品的表现与应用,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关系,对营造有特色有文化的城市环境和景观设计有积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的思考:第一,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智慧的结晶。福文化通过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形式展现,是一个城市民众社会和精神生活的象征和展示。第二,“福”文化融入景观小品设计,是城市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第三,本课题以桂林为例,通过对桂林城市景观小品的调研,对“福”文化融入桂林的城市景观小品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对促进桂林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展现桂林城市的文化特质具有推动作用。第四,“福”文化与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研究,对于中国景观设计的民族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分为六个部分,通过以“福”文化装饰为出发点,就图形、色彩两个方面对其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福”文化在景观小品设计运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创作方法,最后通过桂林城市景观小品的实例研究,论证了“福”文化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张叶云[5](2015)在《基于伦理学视角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价值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无疑,中小学语文课程具有词典式价值优先意义。很多学者对语文课程的研究中,都比较重视研究实际问题,着眼于揭示课程是如何进行的,知识是如何掌握的等等,从而把研究课程的一般规律作为课程论研究的主要任务,而相对忽视课程价值性问题尤其是伦理价值问题的研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伦理学视角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价值进行分析。论文主体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入手,提出要研究的内容,也强调到伦理学视角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价值的必要性,然后界定相关概念,并概括指出语文课程现在存在的理论派系。第二部分论及中小学语文课程伦理价值内容及反思,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伦理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功能价值意义视角,来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二是基于语文课程服务的对象意义视角,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部分从自由观和功利观论及中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伦理价值理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执行所倚重的伦理价值观:是自由观抑或是功利观,自由观倡导中小学校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为根本旨趣,本研究重点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维度的影响;功利观一般认为语文课程的伦理价值以工具意义为追寻目的,以及最大程度地发展中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应承于社会的外化要求是这一伦理价值观的基本旨趣。第四部分从两方面论及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伦理诉求:教育的伦理品性——中小学语文课程伦理价值的着眼点;人是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伦理价值的落脚点。

张杨[6](2014)在《从汉字符号中寻找图形设计语言》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载中,汉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是许多设计师共同研究的问题,汉字的图形化就是利用"缺省""添加"和"改造"等对汉字的字形、笔画、结构进行装饰、美化,使之富有特定的形式美感。本文通过对汉字符号的象征性和构型规律的研究进而结合现代汉字设计思路对现代汉字图形化设计提出了设计思路,运用夸张、提炼、变形的手段进行汉字图形化的设计。

刘少芳[7](2014)在《汉字取象研究 ——以“邦”“国”“封”“邑”为例》文中提出取象这一术语不仅仅涉及到文学、艺术,也涉及到语言表达及其运用,更涉及到汉字的创字问题。本文以符号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以“邦”“国”“封”“邑”为基础案例,深入地剖析了这四个案例的基本的“意”与“象”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剖析了汉字在语词层面和文字层面的“立象以尽意”的过程。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中每一个词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符号,是所指能指的有机统一体。所指是“意”、“象”的结合体,其中,“意”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特点的集合,“象”指的是从特点集抽取出的子特点集,“意”与“象”相互匹配结合构成语词的所指,而能指是一种形式,即听觉的音节,它们共同构成语词的有机统一体;同样的,每一个汉字也都是一个符号,其所指是汉字所代表的词、语素和音节特点,能指是汉字视觉上的形体组合。汉语中,不管是字还是词,它的能指和所指都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关系,即都包含着一个基本过程:“立象以尽意”。因此,汉字的“立象以尽意”包括了语言学和文字学两个层面,正是在语言和文字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下,汉字成为一种二级符号。语言学上的“立象以尽意”是指语词的声音形式得以形成的原因,即如何取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确定语词的声音形式,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词理据,这种理据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模拟、同源词。其中,模拟可以细分为:自然发生、刻意模仿、发音形态的模仿三种,这类理据主要应用于语词产生的早期阶段,而后期发展起来的同源孳乳是汉字产生的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方式。文字层面上的“立象以尽意”是为了传达语言学层面的“立象以尽意”的结果——语词,汉字的不同形体所尽意的方式是不同的,其中最能表达语词意义特点的就作为统一字形一直保存下来。汉语有着内在的音义结合的语源学特征,这种可论证性的道理就表现为语词的理据性和汉字的理据性。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考察,汉字在语词层面和文字层面均存在“立象以尽意”的过程,语词层面的“立象以尽意”使之成为一个语言符号,文字层面的“立象以尽意”使之成为一个以语言符号为所指的符号,也就是说,汉字的生成过程是符号的符号化过程。

张杨[8](2013)在《从汉字符号中寻找图形设计语言的尝试》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载中,汉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有着十分清晰的脉络及科学严谨的体系,不同历史演变下的字形演变,都显示了中华民族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汉字的图形化设计是许多设计师共同研究的问题,汉字的图形化就是利用“缺省”、“添加”和“改造”等对汉字的字形、笔画、结构进行装饰、美化使之富有特定的形式美感。在汉字图形化设计中应当以汉字的基本形态特征和文化特征为出发点,利用独特的东方审美文化给设计带来诸多的设计灵感和思想启发,运用汉字符号的象征性和图形文化的研究进而结合现代汉字设计对现代汉字图形化设计提出了设计思路。本文通过对汉字符号的分析以及对汉字图形设计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和对相关设计作品的整理,提出在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国际化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运用对笔画、结构、和汉字外形的分析进行图形化的设计,使得设计更具民族性、文化性和国际性。

周梅[9](2012)在《从汉字符号探析川剧脸谱的艺术审美特征》文中提出汉字本质上是一套象征性符号系统,具有了其他文字没有的认识功能与审美价值,其思维表意方式及其视觉构成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汉字"以形表意"、"象征性"等特点对川剧脸谱的造型具有重要影响。

章辉[10](2012)在《论儿童汉字习得的美育功能》文中提出传统儿童美育忽略了母语习得中的美育功能。汉字构造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相吻合,具有高度的审美特质。汉字系统具有简约、中和、神妙、气韵等审美形态,能给儿童以美的启迪。汉字传达的伦理观念,有助于启思儿童的道德情怀。汉字书写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汉字意象则能激发其想象能力。

二、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类语言的界定和功能 ——兼论《红楼梦》的类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类语言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把类语言等同于副语言
        1.1.2 把类语言归入副语言
        1.1.3 独立的类语言定义
    1.2 《红楼梦》的非言语交际研究现状
        1.2.1 《红楼梦》的副语言研究现状
        1.2.2 《红楼梦》的体态语研究现状
        1.2.3 《红楼梦》的类语言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语料来源
    1.4 小结
第2章 类语言的界定
    2.1 类语言的界定
        2.1.1 类语言研究的非言语交际理论前提
        2.1.2 狭义类语言
        2.1.3 广义类语言
        2.1.4 类语言的外延图示
    2.2 类语言和狭义副语言、体态语的关系
        2.2.1 狭义类语言和狭义副语言的区别
        2.2.2 狭义类语言和狭义副语言的联系
        2.2.3 广义类语言和体态语的区别
        2.2.4 广义类语言和体态语的联系
    2.3 如何用书面符号记录类语言
        2.3.1 拟声词的方法
        2.3.2 近音语素的方法
        2.3.3 拼音字母组合的方法
        2.3.4 图像的方法
        2.3.5 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类语言的交际功能
    3.1 交际模式
        3.1.1 言语交际基本模式
        3.1.2 相对独立的类语言交际模式
        3.1.3 添加了类语言、体态语的综合性交际模式
    3.2 类语言的交际功能
        3.2.1 传递情感态度
        3.2.2 增强语效意愿
        3.2.3 替代具体言语
        3.2.4 影响交际过程
    3.3 小结
第4章 《红楼梦》的类语言
    4.1 《红楼梦》的类语言统计
        4.1.1 前八十回《红楼梦》的类语言统计
        4.1.2 后四十回《红楼梦》的类语言统计
    4.2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类语言之比较
        4.2.1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广义类语言对比
        4.2.2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人体器官声对比
        4.2.3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动作声对比
        4.2.4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借用人造物声对比
        4.2.5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利用自然之声对比
    4.3 《红楼梦》类语言的叙事功能
        4.3.1 塑造人物形象
        4.3.2 渲染环境氛围
        4.3.3 推动情节发展
        4.3.4 暗寓叙事主题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1:《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人体器官声表
附录 A2:《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动作声表
附录 A3:《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借用人造物声表
附录 A4:《红楼梦》前八十回类语言之利用自然之声表
附录 A5:《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人体器官声表
附录 A6:《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动作声表
附录 A7:《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借用人造物声表
附录 A8:《红楼梦》后四十回类语言之利用自然之声表
致谢

(2)文化视野下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实现语文教学由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转向
        3.探究性识字教学是集众家优势的复合型识字教学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汉字文化
        2.探究性识字教学
        3.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
    (三)文献综述
        1.国内识字教学相关研究
        2.国外识字教学相关研究
        3.国内外识字教学研究述评
        4.探究性识字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六)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七)研究的重难点
一、文化视野中汉字的内涵与特征
    (一)文化的内涵
    (二)汉字是一种文化
    (三)汉字是一种符号
    (四)汉字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文化视野下开展探究识字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汉字形体提供了可供探究的信息
    (二)符合小学生汉字认知心理
三、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探究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1.汉字构形学理论
        2.认知心理学理论
        3.探究教学理论
    (二)探究性识字教学目标分析
        1.探究性识字教学的总目标
        2.探究性识字教学的具体目标
    (三)探究性识字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
        1.初步探究,激发兴趣
        2.合作探究,析形明义
        3.深入探究,触类旁通
        4.评价巩固,拓展应用
    (四)探究性识字教学的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探究识字兴趣
        2.教师树立汉字文化教学观
        3.拓展学生探究识字途径
        4.开发识字教学资源
    (五)探究性识字教学的评价
        1.关注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
        2.注重识字教学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综合发展
        3.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4.以学生自评为主,他人评价为辅
四、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陈独秀与《小学识字教本》
    二、汉字图像还原
    三、汉字图像还原的研究状况
第一章 《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构成
    第一节 由字到像:抽象符号到图像的还原
        一、上溯到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二、将古文字还原为图像
    第二节 由像到本体:本初图像到本初情境的还原
        一、由平面到立体的还原
        二、由变形到原形的还原
        三、由部分到整体的还原
        四、由横截面到故事的还原
第二章 《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特征
    第一节 “察而可识”:以图像还原探求汉字本义
        一、汉字图像还原显示本义
        二、汉字图像还原生发本义
    第二节 “思接千载”:汉字图像还原与广泛的材料求证相结合
        一、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化语境还原
        二、汉字图像还原与典籍材料相互印证
    第三节 “字根孳乳”:以汉字图像还原为中心的字族集合
        一、字根及半字根图像为源
        二、孳乳字图像为流
第三章 《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美学意蕴
    第一节 回到汉字本身:“本质直观”的图像还原
        一、取像:世界的显现
        二、立象:想像的凝聚与升华
        三、观象:回到汉字本身
    第二节 视觉思维:“神与象游”的图像还原
        一、图像的还原:汉字图像的视觉感知
        二、声象的还原:知觉的完形性
        三、意义的还原:汉字图像的表达
    第三节 解码汉字符号:显示汉字编码智慧的图像还原
        一、像与字:表现与推论统一的汉字图像还原
        二、声与图:替补与独立统一的汉字图像还原
        三、实与形:世界与符号统一的汉字图像还原
第四章 《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价值
    第一节 “感兴趣助记忆”:《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汉字教育价值
        一、“未见古文,不知形义”:陈独秀的汉字教育观
        二、“识字仍如习符咒”:当代儿童汉字图像还原的缺失
        三、“习者如睹画图”:当代儿童汉字图像还原的可行性
    第二节 “诗中有画”:《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文学价值
        一、“一字为工”: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中的品字
        二、“澄怀味象”: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意象还原
        三、“即目直寻”:汉字图像的本质直观与文学的审美直觉
    第三节 “文化脊梁”:《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的文化传承价值
        一、陈独秀晚年的文化反思
        二、以汉字图像还原为中心的汉字思维
        三、以汉字思维为基础的文化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福”文化装饰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桂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对“福”文化的阐释
    1.3 对景观小品的解释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现状
        1.6.1 对“福”文化装饰的研究
        1.6.2 对城市景观小品的研究
第二章 “福”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关系
    2.1 “福”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2.2 城市景观小品的功能和审美意识
        2.2.1 观赏性
        2.2.2 实用性
        2.2.3 复合性
        2.2.4 城市景观小品的审美意识
    2.3 传统图案解构变异在现代景观小品中的应用
        2.3.1 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2.3.2 传统图案解构变异在现代景观小品中的应用
    2.4 “福”文化是现代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源泉
    2.5 现代设计中地域特色离不开传统“福”文化
第三章 “福”文化装饰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价值与表现形式
    3.1 “福”文化装饰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价值
        3.1.1 文学价值
        3.1.2 美学价值
        3.1.3 社会价值
    3.2 “福”文化装饰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3.2.1 造型表现
        3.2.2 色彩运用
        3.2.3 材料运用选择
第四章 “福”文化装饰在桂林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现状分析
    4.1 桂林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特色
    4.2 桂林市城市景观小品概况
        4.2.1 桂林城市景观小品现状调查
        4.2.2 桂林城市景观小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4.3 设计案例分析
        4.3.1 两江四湖
        4.3.2 灵渠水街
        4.3.3 小结
第五章 “福”文化装饰在桂林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设计应用
    5.1 设计原则
        5.1.1 文化性原则
        5.1.2 艺术性原则
        5.1.3 地域性原则
    5.2 设计方法
        5.2.1 移花接木法
        5.2.2 借题发挥法
        5.2.3 夸张手法
    5.3 “福”文化装饰在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中的运用
        5.3.1 东西巷概况
        5.3.2 东西巷内部小品休息座椅-“摇福”设计方案
        5.3.3 东西巷内部小品休息座椅-“福轴山水”
        5.3.4 东西巷内部小品路标-“山水引福”
        5.3.5 东西巷内部小品阅览栏-“福落山水”
        5.3.6 东西巷内部小品垃圾桶-“空悬福至”
        5.3.7 东西巷内部小品路灯-“转还福到”
    5.4 “福”文化对桂林城市景观小品设计的应用建议
        5.4.1 展现地域文化
        5.4.2 多元文化融合
        5.4.3 功能与美学的结合
        5.4.4 与旅游的结合
    5.5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发表论文

(5)基于伦理学视角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伦理价值内容及反思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功能意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
        一、“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决定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价值
        二、“人”作为主体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目的价值
    第二节 语文课程服务的对象意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语文课程价值的双元结构
        二、“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契合的三维向度
第三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伦理价值理论
    第一节 自由观
        一、语文课程设计与个体精神自由的矛盾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两种自由
        三、个体精神自由的限度
    第二节 功利观
        一、语文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语文课程设计中功利性价值凸显的原因与反思
第四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伦理诉求
    第一节 教育的伦理品性:中小学语文课程伦理价值的着眼点
        一、“教育”的本义
        二、语文课程要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
        三、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伦理范畴
    第二节 人是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伦理价值的落脚点
        一、“是人”——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点
        二、“成人”——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归宿
结语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不能顾此失彼
    二、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一) 中文着作类
    (二) 中译本类
    (三) 期刊论文类
    (四) 报纸类
    (五) 外文文献
致谢

(6)从汉字符号中寻找图形设计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读汉字符号的本质特征
    (一) 汉字符号的象征本质
    (二) 汉字图形构型规律
二、汉字图形化设计的分析
    (一) 现代汉字图形设计的现状分析
    (二) 从汉字形态构造分析图形化再设计
        1. 图形化设计中的外形统一
        2. 图形化设计中笔画的统一
        3. 图形化设计中结构的统一
三、结语

(7)汉字取象研究 ——以“邦”“国”“封”“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汉字取象问题的研究现状
        1.1.1 以整个汉字系统为研究对象
        1.1.2 以象形字或象意字为研究对象
        1.1.3 以具体汉语中某个、某组或某类词为研究对象
    1.2 汉字取象研究的意义、任务与方法
        1.2.1 汉字取象研究的意义
        1.2.2 汉字取象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第二章 汉字“立象以尽意”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字”与“词”
        2.1.1 什么是“字”
        2.1.2 什么是“词”
        2.1.3 “字”与“词”的关系
        2.1.4 符号学角度下的“字”“词”与“字词关系”小结
    2.2 “象”与“意象”
        2.2.1 什么是“意”
        2.2.2 什么是“象”
        2.2.3 什么是“意象”
        2.2.4 什么是“意义”
        2.2.5 汉字中的“意象”
第三章 “邦”“国”“封”“邑”在语词层面上的“立象以尽意”
    3.1 “邦”“国”“封”“邑”的“意”
    3.2 “邦”“国”“封”“邑”在语词层面上的“立象”
    3.3 “邦”“国”“封”“邑”在语词层面上的“尽意”
    3.4 “邦”“国”“封”“邑”在语词层面上的取象理据
第四章 “邦”“国”“封”“邑”在文字层面上的“立象以尽意”
    4.1 “邦”“国”“封”“邑”在文字层面上的“立象”
    4.2 “邦”“国”“封”“邑”在文字层面上的“尽意”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8)从汉字符号中寻找图形设计语言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1.2.1 国内动态分析
        1.2.2 国外动态分析
    1.3 毕业设计方案及成果
第二部分 与毕业设计相关的专题理论思考与阐释
    2.1 第一章解读汉字符号的本质特征及古代汉字独特的造型与审美
        2.1.1 汉字符号的象征本质
        2.1.2 寓意于形是汉字的造字准则
        2.1.3 古代汉字独特的造型与审美
    2.2 第二章现代汉字图形化再设计的尝试实践与体会
        2.2.1 现代汉字图形化再设计
        2.2.2 毕业设计《百家姓》文化推广的创作实践与体会
    2.3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参赛、获奖等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论儿童汉字习得的美育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审美形态, 启迪审美意识
    (一) 汉字的“简约”之美
    (二) 汉字的“中和”之美
    (三) 汉字的“神妙”之美
    (四) 汉字的“气韵”之美
二、培养道德情怀, 启思伦理自律
    (一) 汉字的道德培育功能
    (二) 汉字的伦理启思功能
三、促进创造性思维, 激发想象能力
    (一) 汉字建构与创造能力
    (二) 汉字意象与想象能力
四、结 论

四、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类语言的界定和功能 ——兼论《红楼梦》的类语言[D]. 王致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文化视野下探究性识字教学模式初探[D]. 张焰. 西南大学, 2018(01)
  • [3]《小学识字教本》汉字图像还原研究[D]. 翟玲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福”文化装饰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桂林为例[D]. 文思. 桂林理工大学, 2016(06)
  • [5]基于伦理学视角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价值研究[D]. 张叶云. 赣南师范学院, 2015(01)
  • [6]从汉字符号中寻找图形设计语言[J]. 张杨. 美术界, 2014(12)
  • [7]汉字取象研究 ——以“邦”“国”“封”“邑”为例[D]. 刘少芳.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4)
  • [8]从汉字符号中寻找图形设计语言的尝试[D]. 张杨. 山西大学, 2013(01)
  • [9]从汉字符号探析川剧脸谱的艺术审美特征[J]. 周梅. 四川戏剧, 2012(04)
  • [10]论儿童汉字习得的美育功能[J]. 章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标签:;  ;  

汉字象征意义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