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

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

一、气相色谱法检测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论文文献综述)

余晶晶,丁丽,王予,马明,韩冰,王冰,刘克建,秦亚琼,蔡君兰,谢复炜,刘绍锋[1](2022)在《利用HPLC-ELSD法测定烟用天然香精香料中10种水溶性糖》文中认为针对烟用天然香精香料样品,对YC/T 447—2012中糖的测定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了经水萃取后,直接利用HPLC-ELSD仪测定烟用天然香精香料中10种水溶性糖(包括鼠李糖、甜菊糖苷、果糖、山梨醇、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肌醇、蔗糖、麦芽糖)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与0.02 mol/L NaOH溶液相比,利用水萃取后萃取溶液稳定性更好。(2)向流动相中添加一定量氨水后,各目标物保留时间更稳定。(3)ELSD气体流速为2.20 L/min,漂移管温度选择80℃时,各目标物峰面积稳定性更好。(4)10种水溶性糖的检出限在4.19~12.30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0.20%~106.00%之间,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较好(日内RSD≤4.05%、日间RSD≤6.25%)。(5)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239种烟用天然香精香料中10种水溶性糖进行普查分析,其中检出率最高的5种糖类化合物为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山梨醇。

胡秀智[2](2021)在《食品中总糖与还原糖检测分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食品中总糖与还原糖的主要来源有食品添加剂和天然糖类物质,他们的含量对食品口感、风味、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营养成分和国家食品安全检验重要项目之一。总糖与还原糖的检测方法比较多,各检测方法得到广泛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常用的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述检测方法基本原理,比较各检测方法的优劣和常用的检测领域,为食品中总糖与还原糖的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张佳佳,过伟民,翟振,周汉平,王爱国,王桂瑶,常乃杰,郭亚迪,张盟,贾中林,张艳玲[3](2021)在《不同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组分含量差异及与感官质量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以2018—2019年207份C3F初烤烟叶样品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香型区域烟叶水溶性糖组分含量及其与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烤烟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占总糖的比例均值分别为46.43%、48.15%、2.29%、3.13%。(2)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区烤烟总糖、还原糖含量极显着高于焦甜焦香型、焦甜醇甜香型和清甜蜜甜香型区;(3)各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组分含量与占比特点为: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果糖、葡萄糖含量高,麦芽糖含量适中,葡萄糖占比高;焦甜焦香型果糖、葡萄糖含量低,麦芽糖含量高,麦芽糖占比高;焦甜醇甜香型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含量低;清甜蜜甜香型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含量低,果糖含量高,果糖占比高,蔗糖占比低。(4)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与烟气浓度呈负相关;果糖含量与香气质和杂气呈正相关,与劲头呈负相关;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含量与香型风格凸显程度呈正相关。

王栩璐,林宏,任仕云,王艳,丁涛,刘芸,张普霞,邓晓军,伊雄海,韩芳[4](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王浆中6种糖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王浆中6种糖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适量水溶解后,加入乙酸锌、亚铁氰化钾溶液各2.5 mL,涡旋混匀,用水定容至50 mL, 8000 r/min, 4℃离心3 min。滤液过0.45μm液水相膜,采用ZORBAX Carbohydrate Anlys. Col (4.6 mm×150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70:30 (V:V),等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本方法线性范围分别为葡萄糖1.05~3.0g/100m L、果糖0.84~2.4g/100 mL、蔗糖0.05~0.56 g/100 mL、麦芽糖0.05~0.56 g/100 mL、吡喃葡糖基蔗糖0.005~0.05 g/100 mL、麦芽三糖0.05~0.56 g/100 mL,相关系数分别为果糖1.0000、葡萄糖0.9999、蔗糖0.9997、麦芽糖0.9999、吡喃葡糖基蔗糖0.9990、麦芽三糖0.9998, 6种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2 g/100 g。蜂王浆中糖的回收率为97.0%~101.0%,精密度为2.6%~9.1%。利用该方法测定15个蜂王浆样品,蜂王浆中果糖含量为3.3~7.5g/100g,葡萄糖含量为3.5~8.6 g/100 g,蔗糖含量最高为1.9 g/100 g,麦芽糖含量最高为0.7 g/100 g,吡喃葡糖基蔗糖含量为0.3 g/100 g,麦芽三糖含量小于检出限。结论该法前处理简单、测定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好,可作为标准方法对蜂王浆中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吡喃葡糖基蔗糖和麦芽三糖进行快速分析检测。

王茂瑶[5](2021)在《甘蔗品质性状高通量表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糖和能源作物之一。提高甘蔗茎秆品质是提高甘蔗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乏系统评价甘蔗种质资源品质的高效方法,极大地限制了甘蔗茎秆品质的改良。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法对甘蔗茎秆品质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为甘蔗品质性状的精准评价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628份不同成熟期的甘蔗样品为材料。首先,基于高效阴离子色谱法,对甘蔗茎秆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蔗茎秆品质性状及干重或鲜重中的关键比值都存在较大变异范围。其次,采用在线和离线的近红外(NIRS)建模策略进行多目的校准,最终在校正、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过程中生成了25个具有较高决定系数(R2)和比值性能偏差(RPD)值的方程。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方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一些方程的RPD值高达6.3,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此外,将200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样品整合到校正集中,进行在线近红外模型优化。结果获得了16个相关系数较高的校正和内部交叉验证方程,其R2和R2cv值分别为0.89~0.99和0.84~0.99,RPD在2.47~9.86之间,显示出极好的预测性能。因此,优化后的方程可为甘蔗茎秆品质鉴定提供一种可行的高通量分析方法。最后,本研究将所得的最佳近红外模型应用于甘蔗种质资源的大规模筛选。结果表明,甘蔗种质群体的蔗糖分存在较大的变异。在不同试验重复中,两年数据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系数。经综合分析筛选出了10份优良甘蔗种质,可供进一步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质资源可分为7类。第7类甘蔗品种数量最多,主要品种ROC22位于其中,表明本研究对甘蔗种质资源的分类是可靠的。因此,这些甘蔗种质可用于甘蔗茎杆品质育种的遗传改良。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甘蔗茎秆品质性状高通量表型分析方法,并将其初步应用于甘蔗种质资源评价当中。进一步表明,所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和筛选出的优质种质资源可用于甘蔗的精细育种等领域。

张亚若[6](2021)在《枣果实糖代谢模式及相关基因表达与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糖是果实品质和风味物质形成及其他营养成分合成的基础原料,糖含量高低不仅是决定果实品质的重要因子,还参与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代谢,因此,从分子生物水平研究枣果实糖代谢途径,对枣品种改良及枣产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目前新疆枣主栽品种(骏枣、灰枣和冬枣)果实糖积累关键时期的糖组分含量的变化以及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进行测定;对低糖型品种(大白铃、北碚小枣、黑疙瘩和晋矮2号)和高糖型品种(大灰枣、疙瘩脆、广洋枣和新郑红2号)果实糖含量变化以及枣糖代谢相关基因在其不同发育时期二次枝韧皮部、枣吊韧皮部、枣叶与枣果的表达量进行测定;对低糖低酸品种(京39)和高糖低酸品种(伏脆蜜)不同发育时期的枣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枣果实中检测到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鼠李糖、甘露糖和木糖8种糖组分,其中蔗糖、葡萄糖、果糖为主要糖组分,果实发育前期以果糖和葡萄糖积累为主,蔗糖在后期占据主导地位。果实完熟时,低糖型品种为还原糖积累型,高糖型品种为蔗糖积累型,低糖型与高糖型品种糖积累模式差异在于果实脆熟期至完熟期的发育过程中低糖型品种果实发生了由蔗糖积累向葡萄糖积累的转变。(2)Zj SUC2和Zj SWEET2基因在枣果实中,以及Zj SS1、Zj SS2和Zj SS3基因在枣吊韧皮部中表达的差异导致了低糖型和高糖型果实糖积累模式间的差异。Zj SPS1、Zj SPS2、Zj SS2和Zj SWEET2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促进果实蔗糖积累,Zj SS3、Zj v INV2和Zj SUC3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促进了果实蔗糖的转化;Zj SS1和Zj SS3基因在叶片、枣吊韧皮部及二次枝韧皮部中果糖、葡萄糖、蔗糖转变为其他代谢底物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Zj v INV2基因在枣吊韧皮部的表达具有增加果糖和葡萄糖积累的作用。(3)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 Seq 2500测序平台对‘伏脆蜜’和‘京39’果实发育五个时期进行转录组(RNA-Seq)研究,在Fa vs Ja(伏脆蜜幼果期vs京39幼果期)、Fb vs Jb(伏脆蜜膨大期vs京39膨大期)、Fc vs Jc(伏脆蜜白熟期vs京39白熟期)、Fd vs Jd(伏脆蜜脆熟期vs京39脆熟期)和Fe vs Je(伏脆蜜完熟期vs京39完熟期)中分别统计到了3 436、3 492、3 398、3 509和3694个富集的terms,差异基因分别为132 775、141 505、139 212、140 663和160 619;在Fa vs Ja、Fb vs Jb、Fc vs Jc、Fd vs Jd和Fe vs Je中分别有2 422、2 594、2 647、2 615和3 116个差异基因分别定位到114、117、119、120和119条KEGG的pathways上。以|log2(foldchang)|>1,且qvalue<0.005为筛选条件,在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pathways中,筛选出38条差异表达基因,参与3个糖代谢相关的通路,分别为糖酵解和糖质新生、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4)通过对‘京39’和‘伏脆蜜’果实糖代谢中富集差异基因分析,从3个差异基因富集的糖代谢相关通路中,筛选出PGM、HK1、HK2、HK3、PK、SUC2、INV、SS1、SS5、SS7、FK4、FK5、FK6和FK7共14个致使‘伏脆蜜’与‘京39’糖积累产生差异的关键基因。其中,Zj SS1、Zj SS5、Zj SS7基因的差异表达是导致‘京39’和‘伏脆蜜’果实蔗糖积累的关键基因。Zj FK4-7可能在枣果实由蔗糖积累型转向葡萄糖积累型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研究中Zj SUC2基因在半乳糖代谢通路中,将蔗糖转化为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起到促进蔗糖分解代谢的作用。

胡静宜[7](2020)在《不同配打模块各尺寸片烟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17、2018年河南、湖南、贵州、黑龙江、重庆、四川、云南、福建8个省份,三个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共42个烤烟模块多等级打叶后的具有代表性的上部叶、中部叶片烟为原料,于2018-2019年系统的研究了不同香型烤烟模块多等级打叶后的各尺寸片烟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配打模块各尺寸片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各香型模块的总糖含量均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含量范围在20.78-46.71%,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含量范围在9.26-27.99%;还原糖含量均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含量范围在20.52-35.03%,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含量范围在8.24-20.03%。浓香型模块各尺寸片烟糖碱比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范围在4.58-10.48%,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范围在2.89-7.75%。中间香型模块各尺寸片烟的氮碱比以尺寸<2.36 mm的片烟最高,范围在0.77-1.5%,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范围在0.51-0.85%。清香型模块各尺寸片烟的钾氯比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范围在6.83-8.91%,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范围在5.91-6.82%;钾含量以尺寸<2.36mm的片烟最高,范围为2.12-4.07%,尺寸>25.40 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范围为1.68-3.12%。2.不同配打模块各尺寸片烟糖类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各香型模块葡萄糖含量均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含量范围在5.67-10.88%,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含量范围在2.09-8.40%;果糖含量均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含量范围在5.57-18.12%,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含量范围在1.98-6.76%;糖类物质总量均表现为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含量范围在12.27-35.19%,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含量范围在5.29-17.47%。3.不同配打模块各尺寸片烟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各香型模块中苹果酸含量均表现为尺寸<2.36mm的片烟最高,含量范围在43.20-119.38mg/g,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含量范围在33.89-109.18m g/g;柠檬酸含量均表现为尺寸<2.36mm的片烟最高,含量范围在5.58-20.45mg/g,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含量范围在3.80-14.57mg/g;2,4-庚二烯酸含量均以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较高,含量范围在1.86-11.63mg/g,尺寸<2.36mm的片烟最低,含量范围在1.05-9.35mg/g;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均表现为尺寸<2.36mm的片烟最高,含量范围在76.06-172.97mg/g,尺寸>25.40m 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含量范围在67.03-159.83mg/g。中间香型模块各尺寸片烟的丁二酸含量表现为尺寸<2.36mm的片烟最高,含量范围在0.85-1.09mg/g,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含量范围在0.63-0.78mg/g。清香型模块的草酸含量表现为尺寸<2.36mm的片烟最高,含量范围在7.97-15.13m g/g,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相对较低,含量范围在7.87-11.82mg/g。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香型模块中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内在化学成分综合得分均较高,且高于混合片烟的得分,尺寸<2.36mm的片烟得分最低。在本试验14个不同模块各尺寸片烟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中,有9个模块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内在化学成分综合得分高于尺寸>25.40mm的片烟。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香型模块同一省份的各尺寸片烟多聚为一类;浓香型和清香型模块尺寸>25.40mm的片烟、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和混合片烟可聚为一类,中间香型模块,尺寸>25.40mm的片烟和尺寸为12.70~25.40mm的片烟可聚为一类,其质量均较尺寸为2.36~6.35mm的片烟和尺寸<2.36mm的片烟好。

吴惠贞[8](2020)在《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及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罗伊氏乳杆菌被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菌种,批准用于保健食品、食品和婴幼儿食品,是能生产多种抑菌物质的乳酸菌。本论文以罗伊氏乳杆菌LYS-1为研究对象,研究了LYS-1发酵液的抑菌谱及其对p H值、热处理和酶处理的耐受情况,根据碳源和氮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优化了罗伊氏乳杆菌培养基配方,并探索了LYS-1发酵液中的主要抑菌成分,分离提取了其中的肽类物质,为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测定发现,其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LYS-1具有广谱抑菌性的潜力,且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效果比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强。(2)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受p H值影响很大,p H=2.00~5.00时,降低p H值可以显着提高其抑菌效果,当p H≥5.50时就会丧失抑菌活性。(3)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p H=3.80)的热稳定性和耐受蛋白酶能力较强,50℃、60℃、70℃、80℃、90℃、100℃和121℃处理30 min均能保持99%以上的抑菌活性,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处理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较弱。(4)碳源对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有很大影响,以乳糖为碳源时,发酵液的活菌数和酸度较低,以蔗糖为主要碳源时,产酸较多且当LYS-1活菌数达到109CFU/m L时发酵液开始具有抑菌效果,发酵36 h达到活菌数和抑菌效果的最大值。葡萄糖和蔗糖或葡萄糖和果糖复配会显着影响LYS-1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葡萄糖和果糖复配替代蔗糖有利于促进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当碳源配方为6.26%葡萄糖+5.26%果糖(对应于1.00%葡萄糖+10.00%蔗糖)时,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强。(5)氮源也是影响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关键因素,LYS-1以酵母提取物和大豆蛋白胨为氮源时发酵液才具有抑菌活性,但两者复配没有提高抑菌作用的效果,2.00%酵母提取物作为氮源即可拥有较优的抑菌效果,另外适当添加盐酸氨基脲可以提高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添加量为0.04%时效果最佳。(6)罗伊氏乳杆菌培养基中的碳氮比对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碳氮比在5:1时LYS-1发酵液具有最优的活菌数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5.60?109CFU/m L和12.95 mm,此时的培养基配方是6.26%葡萄糖+5.26%果糖为碳源,2.30%酵母提取物为氮源。(7)经过氧化物酶处理、气相色谱法、强酸水解处理和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化合物后发现,罗伊氏乳杆菌LYS-1发酵液中不含有3-羟基丙醛,主要的抑菌成分为过氧化物、挥发性醛类物质、挥发性羧酸类物质和小分子肽。挥发性醛类物质主要为反-2-壬醛、2-十一烯醛、反-2-辛烯醛、苯甲醛和癸醛,挥发性羧酸类物质主要为乙酸、辛酸、月桂酸和己酸。通过硫酸铵沉淀、透析、超滤和离子交换层析对LYS-1发酵液中的肽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了提取物的分子量,发现其主要由二肽(242 Da、250Da)和三肽(353 Da、368 Da)组成,是一种小分子抑菌肽。

韦升坚[9](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无糖饮料中7种糖类物质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无糖饮料中7种糖类物质的含量。方法样品以水为提取剂超声提取15 min,过聚四氟乙烯滤膜后,滤液直接上机进行检测。采用prevail carbohydrate ES 5U色谱柱(74.6 mm×250 mm, 5μm),以0.04%氨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5 L/min,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三氯蔗糖等7种糖类物质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平均回收率为71.8%~114.4%,相对标准偏差为0.6%~4.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可用于饮料中7种常见糖类物质的检测。

蒋佳芮,杨文武,张建铎,向海英,曾婉俐,李雪梅[10](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卷烟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文中认为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卷烟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4种水溶性糖的含量。样品用水超声提取,稀释过滤后直接进样,以Acquity BEH Amide色谱柱为分析柱,乙腈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分析。果糖和葡萄糖的线性范围为2.5~30μg/mL,蔗糖和麦芽糖的线性范围为0.25~3μg/mL,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方法检出限均为0.03 mg/g。加标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3.6%~101.0%,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2.9%(n=6)。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卷烟样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测定。

二、气相色谱法检测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相色谱法检测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HPLC-ELSD法测定烟用天然香精香料中10种水溶性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提取和分析
        1.2.2 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2.1.1 流动相中有机相所占比例
        2.1.2 流动相中添加剂比例
    2.2 优化ELSD相关参数
        2.2.1 气体流速
        2.2.2 漂移管温度
    2.3 优化前处理条件
        2.3.1 萃取溶剂
        2.3.2 涡旋萃取时间
    2.4 分析方法表征
        2.4.1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2.4.2 加标回收率、日内及日间精密度
    2.5 实际样品分析
3 结论

(2)食品中总糖与还原糖检测分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类物质检测方法
    1.1 滴定法
    1.2 分光光度法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红外光谱法
    1.5 其他方法
2 结论与展望

(3)不同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组分含量差异及与感官质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烤烟可溶性糖组分的测定
        1.2.1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1.2.2 工作标准溶液的配制
        1.2.3 样品溶液的配制
        1.2.4 HPLC-ELSD检测方法
    1.3 感官品质评价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烤烟水溶性糖组分概况
    2.2 不同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组分及含量差异
        2.2.1 不同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组分及含量差异
        2.2.2 不同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各组分占总糖百分比差异
    2.3 水溶性糖分含量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王浆中6种糖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的制备
        1.3.2 标准溶液及内标溶液的配制
        1.3.3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处理条件优化
    2.2 色谱柱的选择
    2.3 流动相的选择
    2.4 检测器的选择
    2.5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2.6 回收率
    2.7 实际样品检测
3 结论

(5)甘蔗品质性状高通量表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甘蔗品质的概述
    1.2 甘蔗品质性状检测方法
        1.2.1 传统检测方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1.2.3 离子色谱检测法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1.3.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1.3.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3.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模型构建与优化
        2.1.2 甘蔗种质资源评价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与耗材
    2.4 实验方法
        2.4.1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2.4.2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的精确测定
        2.4.3 NIRS定标建模
        2.4.4 模型适用性检验
        2.4.5 种质资源评价方法
        2.4.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高通量方法建立
        3.1.1 HPAEC-PAD法精准测定甘蔗茎秆糖分含量
        3.1.2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3.1.3 甘蔗茎秆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
        3.1.4 校准集和验证集的确定
        3.1.5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近红外模型的创建
        3.1.6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的综合校准
    3.2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高通量方法优化
        3.2.1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含量测定结果
        3.2.2 近红光谱数据分析
        3.2.3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最佳定标模型的建立
        3.2.4 模型验证
    3.3 NIRS模型在甘蔗种质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3.3.1 甘蔗种质材料茎秆品质性状表型多样性分析
        3.3.2 甘蔗种质材料的筛选
        3.3.3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3.3.4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
        3.3.5 甘蔗茎秆品质性状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NIRS模型优势及在甘蔗上的应用
    4.2 最佳模型的建立
    4.3 建模优势
    4.4 种质资源评价
5 全文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枣果实糖代谢模式及相关基因表达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枣的研究现状
        1.1.1 枣的栽培历史与生产现状
        1.1.2 枣的品种特性
    1.2 果实糖代谢研究进展
        1.2.1 果实中糖的生理功能
        1.2.2 枣果实中糖的种类
        1.2.3 枣果实糖代谢相关酶与基因的研究
    1.3 转录组测序在果实功能基因挖掘上的应用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枣主栽品种果实糖含量变化与糖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果实糖组分含量的测定
        2.1.3 qRT-PCR分析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含量变化
        2.2.2 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2.2.3 糖组分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低糖型与高糖型品种果实糖含量变化与基因表达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果实糖组分含量的测定
        3.1.3 qRT-PCR分析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糖型与高糖型品种枣果实糖含量
        3.2.2 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2.3 糖含量变化与糖代谢相关基因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3.3.1 低糖型与高糖型品种果实糖含量变化
        3.3.2 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第4章 枣果实发育过程中转录组测序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品种
        4.1.3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果实糖组分含量的测定
        4.2.2 建库测序
        4.2.3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
        4.2.4 qRT-PCR数据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糖组分及含量分析
        4.3.2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控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4.3.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3.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3.6 糖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筛选
        4.3.7 糖代谢基因表达模式验证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配打模块各尺寸片烟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配 方模块打叶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配方模块打叶概念
        1.1.2 配方模块打叶优势
        1.1.3 配方模块打叶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1.1.4 配方打叶均质化控制技术探讨
    1.2 内在化学成分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1.2.1 烟叶中的常规化学成分
        1.2.2 烟叶中的糖类物质
        1.2.3 烟叶中的非挥发性有机酸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样品处理
    3.2 试验方法
        3.2.1 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3.2.2 糖类物质的测定
        3.2.3 非挥发性有机酸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浓香型模块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1 浓香型模块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1.1 河南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1.2 湖南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1.3 浓香型模块中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4.1.2 浓香型模块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2.1 河南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2.2 湖南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1.2.3 浓香型模块上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4.2 中间香型模块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1 中间香型模块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1.1 贵州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1.2 重庆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1.3 黑龙江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1.4 中间香型模块中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4.2.2 中间香型模块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2.1 贵州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2.2 重庆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2.2.3 中间香型模块上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4.3 清香型模块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 清香型模块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1 四川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2 福建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3 云南中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4 清香型模块中部叶内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4.3.2 清香型模块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2.1 四川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2.2 福建上部烟叶各尺寸片烟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研究
        4.3.2.3 清香型模块上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8)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菌及其主要抑菌产物
        1.1.1 乳酸菌
        1.1.2 乳酸菌的主要抑菌产物
        1.1.3 罗伊氏乳杆菌
        1.1.4 罗伊氏乳杆菌的主要抑菌产物
    1.2 乳酸菌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因素
        1.2.1 发酵条件
        1.2.2 环境因素
    1.3 蛋白质类抑菌物质的分离方法
        1.3.1 盐析
        1.3.2 有机溶剂萃取
        1.3.3 膜分离
        1.3.4 离子交换层析
        1.3.5 凝胶过滤层析
        1.3.6 高效液相色谱
    1.4 分子量测定方法
        1.4.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4.2 生物质谱技术
    1.5 罗伊氏乳杆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1.5.1 在食品中的防腐保鲜应用
        1.5.2 在食品中的其他应用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菌种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2.3.2 罗伊氏乳杆菌的活化培养与发酵上清液制备
        2.3.3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参数测定
        2.3.4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抑菌特性研究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指示菌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2 pH值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3 热处理温度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4.4 酶解处理对LYS-1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氮源对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菌种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3.3.2 罗伊氏乳杆菌的活化培养与发酵上清液制备
        3.3.3 碳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4 氮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3.5 碳氮比对LYS-1发酵液活菌数和抑菌效果的影响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碳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4.2 氮源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4.3 碳氮比对LYS-1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抑菌成分的分析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菌种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4.3.2 罗伊氏乳杆菌的活化培养与发酵上清液制备
        4.3.3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效果测定
        4.3.4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中3-羟基丙醛(3-HPA)的分析
        4.3.5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真空蒸馏处理
        4.3.6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液的强酸水解处理
        4.3.7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
        4.3.8 罗伊氏乳杆菌发酵上清液肽类物质的分离与分析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LYS-1发酵液中3-羟基丙醛的分析
        4.4.2 LYS-1发酵液的真空蒸馏处理
        4.4.3 LYS-1发酵液的强酸水解处理
        4.4.4 HS-SPME-GC-MS测定挥发性成分
        4.4.5 LYS-1发酵上清液肽类物质的分离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卷烟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样品处理
    1.4 仪器工作条件
        1.4.1 色谱条件
        1.4.2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4 线性方程与检出限
    2.5 精密度试验
    2.6 加标回收试验
    2.7 实际样品测定
3结语

四、气相色谱法检测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HPLC-ELSD法测定烟用天然香精香料中10种水溶性糖[J]. 余晶晶,丁丽,王予,马明,韩冰,王冰,刘克建,秦亚琼,蔡君兰,谢复炜,刘绍锋. 烟草科技, 2022(03)
  • [2]食品中总糖与还原糖检测分析研究进展[J]. 胡秀智. 山东化工, 2021(19)
  • [3]不同香型区烤烟水溶性糖组分含量差异及与感官质量的关系[J]. 张佳佳,过伟民,翟振,周汉平,王爱国,王桂瑶,常乃杰,郭亚迪,张盟,贾中林,张艳玲. 中国烟草科学, 2021(04)
  • [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王浆中6种糖的含量[J]. 王栩璐,林宏,任仕云,王艳,丁涛,刘芸,张普霞,邓晓军,伊雄海,韩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1)
  • [5]甘蔗品质性状高通量表型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王茂瑶. 广西大学, 2021(12)
  • [6]枣果实糖代谢模式及相关基因表达与转录组分析[D]. 张亚若.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7]不同配打模块各尺寸片烟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 胡静宜.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8]罗伊氏乳杆菌发酵制备抑菌物质及其特性研究[D]. 吴惠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无糖饮料中7种糖类物质的含量[J]. 韦升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9)
  • [10]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卷烟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J]. 蒋佳芮,杨文武,张建铎,向海英,曾婉俐,李雪梅. 化学分析计量, 2019(02)

标签:;  ;  ;  ;  ;  

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和蔗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