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

一支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

一、阿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朱耿华[1](2013)在《北约介入亚洲和联盟内外追随的限度》文中指出北约的历史表明,其成员国进行与联盟有关的各种行为并非是主流联盟理论所主张的对权力、威胁或利益的反应,而是为了获取安全。各成员国在采取某种行为前存在着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这种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本文称之为收益估算。北约是否采取行动以及其他成员国与美国如何互动取决于双方收益估算的相互作用。推而广之,北约与其他国家是否合作以及它们之间如何互动也取决于收益估算的相互作用。收益估算的相互作用会使各国采取硬制衡、软制衡、地区制衡、追随、协作等行为模式。现有关于北约介入亚洲事务的研究集中于对北约阿富汗战略和北约在各个伙伴关系机制或亚洲各个区域中伙伴关系的研究。本文试图在北约行动范围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整体上探讨北约系统性介入亚洲事务的动因、进程和未来,以此来评估北约在亚洲的存在对北约转型的影响,预测北约全球化的未来。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北约介入亚洲事务事实上是一种联盟理论语境中的双重有限追随行为。一方面,欧洲国家(包括加拿大)与美国面临着共同的来自亚洲的威胁,欧洲国家愿意追随美国以北约的名义介入亚洲事务,但同时美欧对亚洲的威胁和应对手段又存在分歧,对美国的追随存在一定限度;另一方面,北约在亚洲地区的伙伴国需要借助北约来提升自身防务能力或制衡地区大国,但整体而言欧洲国家希望将与亚洲伙伴国的合作控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之内,同时一些伙伴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与北约的合作中也有所保留,这导致了绝大数伙伴国对联盟的追随也存在一定限度。因此,北约在介入亚洲过程中存在着联盟内外的双重有限追随现象。北约介入亚洲是北约冷战后转型的必然结果,“9.11”事件加速了北约介入亚洲事务的进程。在安全全球化的时代,北约必然面临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安全威胁,北约的前摄性介入可有效降低联盟面临的安全挑战与风险。亚洲许多国家存在输入安全和防务能力提升的需求,同时引入区外安全行为体有助于平衡地区大国的安全影响。“9.11”事件使过去西方设想的安全威胁成为现实,联盟加快了迈向亚洲的步伐。“9.11”事件后,北约开始大规模系统性地介入亚洲安全事务。美国希望北约介入亚洲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欧洲国家认为北约的首要使命是欧洲-大西洋地区的集体防御。北约在阿富汗的经验证明,北约在复杂的危机地区执行使命存在诸多能力短板。北约内部对于欧洲以外的大规模域外行动存在巨大分歧。北约亚洲伙伴关系网络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亚洲伙伴国的防务能力和双方的安全合作水平。亚洲伙伴国也为北约参与亚洲事务提供了便利和协助,在阿富汗等行动中帮助北约分摊了风险和成本。但由于北约内部对伙伴关系的分歧与亚洲伙伴国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双方的合作将长期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北约介入亚洲事务既为中国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带来了挑战。中国与北约在阿富汗问题、危机管理、海洋安全中的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着合作的可能性。与北约合作有利于促进中国的防务现代化和相关能力的提升。同时,北约参与亚洲事务也使中国在阿富汗问题、国际安全话语权和防务信息与技术保密等方面面临风险。尽管如此,只要中国能够合理应对,中国和北约间一定能够实现互利双赢的合作。北约介入亚洲事务对于北约全球化战略具有指标性意义。在安全全球化的时代,北约必然会实现其功能全球化。北约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行为体并不意味着北约会对域外的危机不加选择地进行干预,也不意味着北约会在全球招募成员国。所谓的北约全球化更可能的是对危机地区进行有选择有限度的干预,在发展伙伴关系时主要集中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同时兼顾新的伙伴关系的发展。

刘磊[2](2013)在《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塞浦路斯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最难解决的国际问题之一。塞浦路斯问题出现于二战后,它不同于其他民族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包括塞浦路斯希土两族之间的纷争,还涉及希土两国在塞浦路斯的利益角逐,以及英、美、苏三国在地中海东部的争夺。随着塞浦路斯两族关系的恶化,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形成了希腊-塞浦路斯-土耳其之间难以打破的三角关系。作为二战后最具权威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早在塞浦路斯取得独立之前就密切关注塞浦路斯局势,然而由于自身的缺陷和超级大国的阻拦,联合国在塞浦路斯问题早期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1963年,希土两族爆发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暴力冲突,塞浦路斯形势急剧恶化,在英、希、土三国维和失败的情况下,联合国于1964年正式介入塞浦路斯问题。从进驻塞浦路斯开始到现在,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在此期间,联合国不仅向塞浦路斯派遣维和部队维持和平,还向塞浦路斯派遣调解员,试图从政治上解决塞浦路斯问题。从1964年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主持下,两族就塞浦路斯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秘书长也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两族争端的设想和方案,塞浦路斯问题一度出现缓和局面。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之后,联合国的维和任务扩展,增加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救援的内容。然而,由于两族在政权、领土、移民等重大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塞浦路斯统一进程仍在继续。在联合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维和中,联塞部队和调解员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对维护塞浦路斯的和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直至今日,联合国之所以仍未彻底解决塞浦路斯问题,关键还在于塞浦路斯问题的复杂性。联合国的调解活动时刻受到希土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特别是2004年塞浦路斯加入欧盟之后,土耳其和塞浦路斯政府之间的矛盾加深,土耳其成为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巨大障碍。塞浦路斯问题的解决仍需时日,希腊-塞浦路斯-土耳其三方博弈仍在继续。本文将采用国家利益论、博弈论、相互依存论分析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塞浦路斯问题的复杂性,还有利于我们辩证的分析和评价联合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韦幼苏[3](2012)在《德国左翼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国的左翼党(Die Linkspartei,缩写为Die Linke)正式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由“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1990年成立)和“选举替代党”(2004年成立)这两个左翼政党合并而来。目前,左翼党为德国联邦议院中5个主要党派之一,2011年10月左翼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刚刚通过党纲和党章,是一个自称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左侧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从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成立开始算起,左翼党在20来年的时间里,从最初影响限于东部地区的政党发展成为在东、西部德国都有一定支持率的全国党、从议会外的反对党发展成为议会内的反对党、从在野党发展成为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导的联合政府的州执政党。左翼党接连完成华丽转身,的确是德国统一20多年来令人好奇的故事之一。更重要的是,左翼党作为站在社会民主党左边的极左的(far-left)社会主义政党,它的理论与政策,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丰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无参考价值;同时,作为欧洲极左政党的代表,研究左翼党的历史与现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欧洲左翼力量发展的现状;最后,作为在联邦议院的成员党和个别联邦州的执政党,研究左翼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主张也是我们了解当代德国政治的一个窗口。所以,研究德国左翼党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鉴于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左翼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5年以前,而两党合并后的左翼党的发展状况及其理论与政策主张尚未有梳理,故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左翼党的建立与发展、理论与实践,这既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就论文篇章结构而言,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四章。第二章叙述左翼党成立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从2005年参加联邦议会选举、正式成立直至今天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活动。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从民主社会主义党扩大政治影响区域的渴望、施罗德政府广遭诟病的福利制度改革、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的提前到来这三个方面介绍德国左翼党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分别从2005年联邦选举时期的左翼党、2007年左翼党的正式成立、2009年联邦议会选举前后的左翼党、2011年左翼党通过新党纲这四种情况说明左翼党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梳理左翼党的基本理论。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论述了左翼党关于苏联东欧剧变和民主德国历史的评价;第二节介绍左翼党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本价值、党的性质与地位、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第三节论述了左翼党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包括新自由主义与2008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与妇女问题、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与民主的垮台、帝国主义与战争;第四节论述左翼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所有制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与策略。第四章详细介绍德国左翼党关于德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主张。本章共分为二节,第一节介绍左翼党的对内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德国东部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关于网络化时代的媒民主、自由与平等,等;第二节介绍左翼党的对外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联合国的作用与改革、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扩大、关于发展合作、关于北约和欧盟的军事合作、联邦国防军和兵役、阿富汗问题,等。第五章,综合分析德国左翼党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未来。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分析左翼党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即: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是左翼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的发展滞后是左翼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转为德国左翼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政治机会,德国的选举制度也给左翼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第二节比较分析了左翼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绿党和德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第三节分析德国左翼党崛起的政治影响,即左翼党的兴起改变了德国的政党格局,促进了德国政治左转,推动了欧洲左翼力量的整合;第四节探讨了德国左翼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即:左翼党缺乏执政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内各种派别力量亟待整合,左翼党还面临德国主流政党的排挤;第五节从左翼党去激进化的可能性与左翼党执掌联邦政府的可能性这两方面展望了左翼党的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作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左翼党的基本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的不同。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相比,虽然两党在内政外交上存在一些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的政策主张,但就两者的基本理论观点而言,两者几无二致。所以,左翼党本质上就是一个主张回归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的社会民主党。因此可以说:与其说左翼党比社会民主党更左,不如说社会民主党太右。

刘钰[4](2005)在《北约新战略的形成与其未来走向》文中指出北约,作为当今全球最强大的军事政治组织,即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同样是最为成功的战略联盟之一。冷战结束,作为其重要生存土壤的两极格局解体,但北约以变革求生存,适时制订了联盟新战略政策。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前两章的篇幅力求给出战略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冷战期间北约在地缘、职能、与防区三方面的拓展尝试显然属于前者。从1991年的罗马峰会到1999年的华盛顿峰会,北约适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加上此期在巴尔干的几次实验,这些都促成了新战略概念的最终出台。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政策只能确立联盟的发展模式,并不能消除影响北约走向的现实因素。而往往它们所起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文章将分别以美、欧、俄为对象加以阐述,包括小布什新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和其新国家安全战略,欧洲对北约安全依赖的减少和欧美战略分歧,俄罗斯与北约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其未来的北约政策。据此文章得出了北约可能的前景,实用化(全球化),松散化(政治化),主导化(进攻化)。它们的依据分别是:美国力求将北约打造成其现实的外交工具,这必然导致联盟活动区域的全球化;内部分歧的深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北约政治性增强可以看作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俄罗斯的现实国力决定了北约对欧洲安全的主导权,其进攻性进一步增强,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脚步不会停止。

何志龙[5](2003)在《塞浦路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塞浦路斯问题是二战后出现的最难解决的国际问题之—。它有两个因素、三个层面。两个因素即塞岛希、土两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构成的内因,和由此而导致外国势力卷入和干涉构成的外因。内外因相依互动,彼此激化。三个层面即内层希、土两族纷争,中层英、希、土三国争夺,外层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角逐,构成了塞问题的三维图景。本论文的宗旨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透视该三维图景各要素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互动关系和造成的后果,客观展现塞问题的全貌,构筑中国学者对塞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塞问题的内因是民族冲突,民族冲突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文化宗教成因,塞问题也不例外。本文在第一章中,从塞岛文明交往史出发,探寻塞希、土两族的出现、演进、各自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的形成和两族早期关系和仇恨的根源,揭示希族人“意诺西斯”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反推力,是从历史文化背景上理解塞问题的基础。 民族冲突的特点之二,就是民族关系或民族政策失调。本文第二章运用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希族人“意诺西斯”民族主义思想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英国当局对“意诺西斯”的立场和英国的独裁统治对“意诺西斯”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民族冲突的特点之三,就是外部势力的卷入和干涉,这也是造成塞问题的外因。本文在第三章中运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概述了英国殖民当局如何巧施“分而治之”伎俩,激化塞岛希、土两族矛盾,把希族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和希、土两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化为希、土两族分别认同的“祖国”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国际争端,展示了英、希、土三国在塞岛争权夺利并最终催生塞浦路斯共和国的过程。 本文第四章分析了塞浦路斯共和国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希、土两族对新生共和国的看法和塞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希、土两国干涉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塞岛争夺的原因和后果。 1974年后,塞和平进程是塞问题的中心,本文第五、六章分析了在塞和平进程中,各方的影响和不同时期的特点,并归纳为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土族在和谈中推进分治、90年代土族争取国际承认和塞申请加入欧盟以及欧盟在塞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在以上各章对塞问题作全面分析与概述的基础上,第七章分析总结了希族人“意诺西斯”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塞浦路斯共和国的特征,从岛内外形势变化分析了影响塞问题的因素及其未来走向,并提出了解决塞问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论文认为,塞问题既是民族冲突,也是国际争端,既有文明交往的烙印,也是大国干涉的恶果。岛内民族冲突导致外部势力介入,大国干涉造成塞岛分治的局面。冷战结束后,岛内外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和欧盟的压力下,塞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统一的塞浦路斯两族、双区联邦国家可望形成。

刘生武,陈宇[6](2002)在《法国陆军的职业化之路》文中研究说明 裁军和结构改革 2001年11月30日,法国正式取消了男子义务兵役制,从那时起,法国便号称拥有目前欧洲最大的职业化陆军,其兵力为13.6万人,其中约10万人可派往海外执行任务。陆军总参谋长克里恩说:“陆军中每10人就有7人属于作战部队,这个比例非常的高!”。 法国陆军的职业化之路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希拉克总统决定取消义务兵役制,法国军队改革就此拉开帷

王春生,童伯文[7](2002)在《维和:英国成了欧洲的“排头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1月18日,在阿富汗执行维和任务的英国士兵乘吉普车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大街上巡逻。目前,在阿富汗的国际维和部队已有1500人。

刘洪[8](2002)在《国际维和部队进驻阿富汗 艰难的使命》文中研究表明 根据波恩协议,进驻阿富汗的国际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他们将先部署在首都喀布尔。目前,英国、法国的先遣部队已抵达该市并开始执行巡逻任务。 客观地讲,维和部队进驻阿富汗是得到相当多阿富汗人欢迎的。由于最初维和部队只部署在阿首都喀布尔,其他一些地方民众在失望之余,甚至呼吁政府扩大维和部队进驻的范围。

刘洪[9](2002)在《让维和部队顺利进驻》文中研究指明新华社喀布尔1月9日电(记者刘洪)阿富汗内政部官员9日表示,阿临时政府已经要求驻扎在首都喀布尔城内的北方联盟军队在3天内撤到城外的军营,以便国际维和部队顺利进驻该市。

韩显阳[10](2001)在《石油:巴尔干危机背后的新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由4500多人组成的北约部队在马其顿执行收缴阿族武器的“收获”行动已告结束,正在马其顿进行短暂访问的北约秘书长罗伯逊9月25日宣称,北约“收获”行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罗伯逊也表示,西

二、阿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北约介入亚洲和联盟内外追随的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想与研究方法
    四、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联盟理论与北约联盟行为分析
    第一节 单极世界联盟理论与北约联盟行为分析
        一、单极世界联盟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单极世界联盟理论的理论特征
        三、单极世界联盟理论对北约联盟行为分析的适用性缺陷
    第二节 联盟内部关系理论的流派及其启示
        一、公共产品论
        二、联盟困境论
        三、讨价还价论
        四、联盟团结论
        五、相互制约论
    第三节 北约联盟行为的动力与机制
        一、主要概念的提出与主变量的引入
        二、北约联盟行为的核心机制
        三、行为模式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北约介入亚洲的背景:一致的收益估算
    第一节 冷战后初期北约的转型:收益估算与联盟维系
        一、重塑欧洲安全结构
        二、应对新安全威胁
        三、执行域外行动
        四、建立北约与欧盟防务伙伴关系
    第二节 北约介入亚洲的动能:联盟内外的一致收益估算
        一、美国的动能
        二、欧洲的动能
        三、亚洲的伙伴
    第三节 北约的转型与北约介入亚洲:总体追随与具体软制衡
        一、北约战略思想转型与北约介入亚洲:总体战略思想追随
        二、北约的战略行动转型与北约介入亚洲:总体战略行动追随
        三、北约转型中的挫折:伊拉克战争引发的软制衡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北约的阿富汗战略:总体性追随
    第一节 北约阿富汗战略的进程:追随的逐渐弱化
        一、阿富汗战略的起源
        二、阿富汗战略的演进
        三、阿富汗战略的延续
    第二节 北约阿富汗战略的问题与挑战:域外干预成本的上升
        一、北约阿富汗战略的问题
        二、北约阿富汗战略的主要挑战
    第三节 联盟内部对阿富汗战略的分歧:控制成本
        一、任务的分歧
        二、增兵的分歧
        三、其他的分歧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北约的亚洲伙伴关系:追随与地区制衡
    第一节 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机制下的亚洲伙伴
        一、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
        二、北约与外高加索三国的关系
        三、北约与中亚五国的关系
    第二节 地中海对话机制下的亚洲伙伴
        一、地中海对话机制的第一阶段
        二、地中海对话机制的第二阶段
        三、北约与以色列、约旦的关系
    第三节 伊斯坦布尔合作倡议机制下的亚洲伙伴
        一、合作的动因
        二、合作的内容
        三、合作的障碍
    第四节 全球伙伴机制下的亚洲伙伴
        一、北约与伊拉克的关系
        二、北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三、北约与东亚三国的关系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北约介入亚洲的评估与展望:有限追随及其延续
    第一节 北约介入亚洲的评估:有限追随
        一、北约阿富汗战略的评估:联盟内的有限追随
        二、北约亚洲伙伴关系的评估:联盟外部伙伴的有限追随
    第二节 北约介入亚洲与中国:面对一个谨慎的中立者?
        一、双方的互动
        二、对中国的机遇
        三、对中国的挑战
    第三节 北约介入亚洲的展望:有限追随的延续
        一、北约阿富汗战略的未来:联盟内有限追随的延续
        二、北约亚洲伙伴关系展望:联盟外伙伴有限追随的延续
    小结
    注释
结论
    一、内容综述和研究结论
    二、北约全球化的未来
    三、进一步的研究
    四、思考中国的对策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2)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论文结构
前言
    一、 塞浦路斯问题的由来
    二、 塞浦路斯问题与联合国
第一章 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
    第一节 塞浦路斯修宪危机与联合国的介入
        一、 塞浦路斯修宪危机
        二、 英国主导下的维和
        三、 英美试图建立北约维和部队
        四、 联合国介入塞浦路斯问题
    第二节 联塞部队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
        一、 联塞部队的组建
        二、 联塞部队在塞浦路斯的维和
        三、 联塞部队维和的成效
    第三节 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调解活动
        一、 吴丹时期的调解活动(1964-1971)
        二、 瓦尔德海姆时期的斡旋(1972-1981)
        三、 德奎利亚尔的调解(1982-1991)
        四、 加利的努力(1992-1996)
        五、 安南促进统一的措施(1997-2006)
第二章 联合国促进塞浦路斯发展及人道主义援助
    第一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塞浦路斯的活动
        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塞浦路斯的活动概况
        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项目个案分析
    第二节 失踪人员调查委员会在塞浦路斯的行动
        一、 塞浦路斯失踪人员问题
        二、 失踪人员调查委员会在塞浦路斯的行动
    第三节 联合国难民署对塞浦路斯难民的帮助
        一、 塞浦路斯难民问题
        二、 联合国难民署对塞浦路斯难民的帮助
第三章 联合国在塞维和的特点及成效
    第一节 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维和的特点
        一、 维和任务的综合性
        二、 维和借助力量的多样性
    第二节 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维和的影响
        一、 联合国维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二、 联合国维和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德国左翼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关于德国左翼党的由来与称谓
    第二节 研究德国左翼党的意义
        1.2.1 研究欧洲国家左翼政党的需要
        1.2.2 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1.2.3 进一步了解德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的需要
    第三节 关于德国左翼党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五节 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德国左翼党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德国左翼党建立的历史背景
        2.1.1 民主社会主义党扩大政治影响区域的渴望
        2.1.2 施罗德政府广遭诟病的福利制度改革
        2.1.3 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的提前到来
    第二节 左翼党的建立与发展
        2.2.1 2005 年联邦选举时期的左翼党
        2.2.2 2007 年左翼党的正式成立
        2.2.3 2009 年联邦议会选举前后的左翼党
        2.2.4 2011 年左翼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爱尔福特党纲
第三章 左翼党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左翼党关于民主德国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分析
        3.1.1 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民主德国的评价
        3.1.2 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及其剧变的分析
    第二节 左翼党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观点
        3.2.1 关于左翼党的指导思想
        3.2.2 关于左翼党的性质
        3.2.3 关于左翼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
        3.2.4 关于左翼党的组织原则
        3.2.5 关于左翼党的政治地位
    第三节 左翼党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
        3.3.1 关于新自由主义与 2008 年金融危机
        3.3.2 关于资本主义与妇女问题
        3.3.3 关于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
        3.3.4 关于资本主义与民主的削弱
        3.3.5 关于帝国主义与战争
    第四节 左翼党关于 21 世纪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
        3.4.1 关于社会主义的内涵
        3.4.2 关于所有制问题
        3.4.3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与策略
第四章 德国左翼党的基本政策主张
    第一节 左翼党的对内政策主张
        4.1.1 关于经济与劳动市场政策
        4.1.2 关于金融与税收政策
        4.1.3 关于社会政策
        4.1.4 关于德国东部发展政策
        4.1.5 关于环境保护政策
        4.1.6 关于教育政策
        4.1.7 关于妇女政策
        4.1.8 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民主化
        4.1.9 关于网络化时代的媒体、民主和自由与平等
        4.1.10 关于文化事业
    第二节 左翼党的对外政策主张
        4.2.1 关于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4.2.2 关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及国际组织的作用
        4.2.3 关于联合国的作用与改革
        4.2.4 关于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扩大
        4.2.5 关于北约和欧盟的军事合作
        4.2.6 关于发展合作
        4.2.7 关于联邦国防军和兵役
        4.2.8 关于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4.2.9 关于阿富汗问题
        4.2.10 关于中东和平问题
第五章 关于德国左翼党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德国左翼党取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1.1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是左翼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5.1.2 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的发展滞后是左翼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5.1.3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转为左翼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政治机会
        5.1.4 德国的选举制度也给左翼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
    第二节 关于德国左翼党与其它几个左翼政党的比较
        5.2.1 德国左翼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比较
        5.2.2 德国左翼党与德国绿党的比较
        5.2.3 德国左翼党与德国共产党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 德国左翼党崛起的政治影响
        5.3.1 改变了德国的政党格局
        5.3.2 促进了德国政治的左转
        5.3.3 推进了欧洲左翼力量的整合
    第四节 德国左翼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5.4.1 左翼党缺乏执政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4.2 左翼党内不同派别力量亟待整合
        5.4.3 左翼党仍遭受德国主流政党的政治排挤
    第五节 德国左翼党的发展趋势
        5.5.1 左翼党去激进化的可能性
        5.5.2 左翼党执掌联邦政府的可能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北约新战略的形成与其未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北约的诞生及其在冷战期间的发展
    第一节 北约的诞生
    第二节 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演进
    第三节 冷战期间北约战略的局部调整
第二章 冷战后北约新战略的形成
    第一节 冷战后北约面临的新安全威胁
    第二节 北约战略政策的相应调整
    第三节 巴尔干实验确立的三种倾向
    第四节 北约新战略概念的确定
第三章 影响北约未来走向的美欧俄因素
    第一节 美国因素
    第二节 欧洲因素
    第三节 俄罗斯因素
第四章 关于北约走向的几点预测
    第一节 全球化是趋势,但步履维艰
    第二节 政治职能日益突出,但松散化不可避免
    第三节 基本确立欧安格局中的主导角色,但将受到来自联盟内外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塞浦路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塞浦路斯文明交往的烙印
    第一节 希族人“意诺西斯”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 希腊人移民塞浦路斯与塞岛希腊文化的初步形成
        二、 希腊化罗马时期和拜占廷的统治:塞岛希腊文化传统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 、 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影响
        一、 土族人的出现和希、土两族和睦相处
        二、 1821奥斯曼帝国对希族人的大屠杀--希、土两族仇恨的根源
第二章 英国统治时期“意诺西斯”运动的发展及其引起的希、土两族冲突
    第一节 “意诺西斯”的产生和早期活动
        一、 “意诺西斯”运动的产生
        二、 英国、希族、土族三者关系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塞浦路斯
        四、 《洛桑条约》奥斯曼帝国放弃对塞岛的主权
        五、 1931年希族人的反英革命
        六、 革命失败后的独裁统治和岛外的“意诺西斯”运动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塞浦路斯的影响
        一、 希腊首次要求与塞岛合并
        二、 土耳其首度关注塞岛问题
        三、 塞岛希、土两族政党的出现
        四、 英国的宪法改革
    第三节 “意诺西斯”的发展
        一、 希族“意诺西斯”全民公决
        二、 马卡里奥斯的崛起
        三、 希族要求联合国在塞岛实行民族自决
        四、 联大两度拒绝讨论塞浦路斯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希族要求实现“意诺西斯“的反英武装斗争和希、土两族矛盾激化
    第一节 “埃欧卡”的反英武装斗争和英国邀请土耳其介入
        一、 “埃欧卡”的反英武装斗争
        二、 英、希、土三方伦敦会议和土耳其的介入
        三、 英国当局放逐马卡里奥斯
    第二节 希、土两族开始冲突和寻求解决方案
        一、 拉德克利夫建议
        二、 希、土两族开始冲突
        三、 麦克米伦方案
    第三节 《苏黎世-伦敦协定》
        一、 《苏黎世-伦敦协定》的背景
        二、 马卡里奥斯独立思想产生的原因
        三、 《苏黎世-伦敦协定》
    第四节 艰难的独立历程
        一、 马卡里奥斯面临希族内部的严峻挑战
        二、 紧张的希、土两族关系
        三、 塞浦路斯共和国的诞生
第四章 内忧外患中的共和国
    第一节 共和国宪法危机
        一、 建立单独市政之争
        二、 英国支持废除协定
        三、 马卡里奥斯的“十三点修正案”
        四、 希、土两族冲突再起
    第二节 各方调解与维和
        一、 英、希、土三国维和
        二、 伦敦会议
        三、 美国的介入和美英“桑迪斯-鲍尔方案”
        四、 联合国的维和与调解
        五、 美国的艾奇逊方案
    第三节 大国对塞浦路斯共和国的干涉
        一、 1967年“圣锡奥多罗斯-科菲努村事件”及其影响
        二、 1968-1974年的两族和谈
        三、 1974年7月希腊军人对塞政变
        四、 土耳其的入侵及其影响
        五、 大国与1974年塞岛危机
        六、 马卡里奥斯回岛复职
        七、 土族邦的建立
第五章 联合国主持下的塞岛和平进程
    第一节 70年代后期的和平进程
        一、 维也纳会谈(1975.4-1977.4)
        二、 马卡里奥斯-登克塔什协议(1977年)
        三、 美-英-加方案和基普里亚努-登克塔什协议(1979年)
    第二节 80年代的和平进程
        一、 联合国的“过渡性协议”
        二、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各方反应
        三、 联合国主持下的两族“间接会谈”
    第三节 90年代塞问题的新变化与和平进程
        一、 土族人争取国际承认
        二、 塞政府申请加入欧共体导致两族矛盾激化
        三、 联合国的“整套设想”
        四、 美国号召实施“建立互信措施”
第六章 欧盟与塞浦路斯问题
    第一节 塞浦路斯与欧盟
        一、 塞政府加入欧盟历程
        二、 希腊通过欧盟对土耳其施压
        三、 禁止北塞向欧盟出口和克-登会谈
    第二节 两族关系趋紧 英、美与联合国促和
        一、 “冲击绿线事件”和“导弹风波”
        二、 美英和联合国的促和努力
第七章 塞浦路斯问题的理论探析及其未来走向
    第一节 塞浦路斯问题的理论探析
        一、 民族主义与民族整合:“意诺西斯”民族主义在塞浦路斯问题中的历史作用
        二、 民族尚未形成的共和国
    第二节 塞浦路斯问题的未来走向
        一、 希、土两族关系的未来走向
        二、 希、土两国的立场及其关系的未来走向
        三、 美国对塞问题的影响
        四、 解决塞问题中必须关注的几个因素
附录
    一、 主要参考书目
    二、 2000-3003年发表论文篇目

(8)国际维和部队进驻阿富汗 艰难的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各方企盼“压制”战乱
明暗之间难躲风险
“叼羊”事件感受刁难

四、阿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约介入亚洲和联盟内外追随的限度[D]. 朱耿华. 复旦大学, 2013(03)
  • [2]联合国在塞浦路斯的维和行动研究[D]. 刘磊.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3]德国左翼党研究[D]. 韦幼苏. 南开大学, 2012(06)
  • [4]北约新战略的形成与其未来走向[D]. 刘钰. 武汉大学, 2005(05)
  • [5]塞浦路斯问题研究[D]. 何志龙. 西北大学, 2003(03)
  • [6]法国陆军的职业化之路[J]. 刘生武,陈宇. 国际展望, 2002(21)
  • [7]维和:英国成了欧洲的“排头兵”[J]. 王春生,童伯文. 环球军事, 2002(04)
  • [8]国际维和部队进驻阿富汗 艰难的使命[J]. 刘洪. 了望新闻周刊, 2002(04)
  • [9]让维和部队顺利进驻[N]. 刘洪. 新华每日电讯, 2002
  • [10]石油:巴尔干危机背后的新因素[N]. 韩显阳. 光明日报, 2001

标签:;  ;  ;  ;  ;  

一支维和部队由4500人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