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缀的后缀的后缀的发音

后缀的后缀的后缀的发音

一、带叠音后缀形容词的叠音后缀的读音(论文文献综述)

张银婷[1](2021)在《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阳新处在“吴头楚尾”的地带,语言归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由于阳新地区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且经济相对落后,因而保留大量古语成分,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湖北阳新方言词缀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描写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首次对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力图从多个层面对阳新方言的词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丰富阳新方言的研究成果。本文一共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结语,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一共包括三个小节,主要介绍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况、词缀研究概况和交代本文的研究情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的正文共有五章,前三章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语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全面描写湖北阳新方言的前缀、后缀以及中缀;第四章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第五章是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对比阳新方言词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的词缀、英语的词缀,并且采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的理论来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的特点。结语部分先总结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的特点,然后指出文章今后想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共三点:(一)语料创新,阳新方言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目前关于全面研究此小片词缀的成果尚未见到,文章前三章在全面描写阳新方言词缀时,涉及的语料除一小部分参考相关文献外,其他部分全部由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充分利用笔者母语人的优势,语料十分鲜活,最大程度上还原阳新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在语料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以往的词缀研究中,大多只是描写词缀的分类,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词缀的功能。本文在研究湖北阳新方言词缀时,除了详细描写其词缀系统外,还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来研究阳新方言词缀,对比分析阳新方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英语两个部分的词缀,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特征。(三)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包括词缀的数量非常丰富,且其中有些词缀在构词上具有独特性,以词缀“老”为例,它可以构成昵称孙子的“老孙”、专门称呼家里兄弟姐妹配偶父亲的“老伯”;再比如还有附着在形容词重叠式后的词缀“形”等;阳新方言词缀受“分析性语言”特征的制约。

黄琳琳[2](2020)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仙游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在分区上属于闽语的莆仙方言,学界对仙游方言的词汇研究,多是将其纳入莆仙方言的体系中一起讨论,缺少独立且系统的深究,容易掩盖其词汇特色。本文对仙游方言的词汇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仙游方言的构词方式和造词理据都作了深入分析,并和普通话的词汇进行了词形结构和语义范畴上的共时比较,同时对仙游方言词汇的来源也作了更为系统的探究,希望能在揭示仙游方言词汇面貌的同时,为莆仙方言乃至整个闽语的相关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方言事实和补充。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本章概述了仙游县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方言分区三方面的情况,并对前人关于仙游方言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材料来源做了必要阐述,同时对仙游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也进行了相关介绍。第一章,仙游方言的构词法研究。本章从单纯词与合成词两方面对仙游方言的构词方式展开探讨,在分析仙游方言单音节单纯词的过程中,我们提取了其基本层次范畴词,并与普通话的基本范畴词进行词汇结构和语义范畴上的比较分析;而关于其合成词的分析,则主要从复合式构词和附加式构词两方面展开论述,并也将其和普通话的合成词展开形式与内容上的对比。第二章,仙游方言的造词理据研究。本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词汇的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两方面来探讨仙游方言词汇的“得名之由”。前者以拟音理据和属性理据为主,后者则对其隐喻理据、转喻理据和文化理据展开讨论,力求填补仙游方言在造词理据研究的空白。第三章,仙游方言词汇的词源研究。本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仙游方言词汇的构成,主要包括由历史上中州人民带来的大量古通语词、随已夹带了明显吴语特征的中原士族南迁而来的古吴语词,与当地民族融合交流保存下来的底层词、受海外商业贸易以及闽南地区“下南洋”历史影响之下的外来词。第四章,结语。本章主要阐述对仙游方言词汇进行分析之后的认识和收获,并对本文的创新以及不足之处作了简单叙述。

田萌萌[3](2020)在《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文中认为人类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形成了语义范畴,量范畴是众多语义范畴中的一种重要范畴。“量”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角度之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包含着量的因素,事物有数量的多少、占据一定空间,因此事物包含了数量和空间量的因素;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在时间中推进、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动作,因此事件包含了时间量和动作量;性状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包含了程度量。人们常常借助“量”这一手段来把握世界,如:“三个小时”“一包糖”“非常大”等,无论是否有具体的数值,这都不影响人们对于量的把握和判断。本文借助现有的量范畴系统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主要对沁水方言中的量范畴系统进行探索,考察沁水方言中不同的性质的量的表现形式。全文共有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简要的说明了沁水县的人文地理情况和方言概况及声韵调系统,同时对目前的汉语量范畴的研究现状、各地方言中现有的量范畴研究情况、现有的对沁水方言的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目标,语料来源、体例说明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系统的探讨沁水方言的量范畴系统,考察沁水方言量范畴的六个次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章对沁水方言中的事物量进行研究,当地方言事物量主要通过物量词、词缀“圪”构词和复叠等方式进行表现;第三章对沁水方言中的空间量进行研究,空间量主要通过空间量词语、标指词语,距离、比较来表现;第四章对沁水方言中的时间量进行研究,时间量主要是通过各类时间词、动词重叠和时间副词等方式表现;第五章对沁水方言中的动作量进行研究,动作量主要是通过动量词、“圪V”式动词、动词重叠和副词来表现;第六章对沁水方言中的程度量进行研究,程度量则是把形容词分为两类,分别讨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程度表现方式;第七章对沁水方言中的主观量进行研究,主观量与前面的几个次级范畴稍有不同,主要借助李宇明先生所研究的四类语表手段(数量标、副词标、框架标、句末标)来考察沁水方言中主观量的表现形式。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刘天琪[4](2020)在《屯留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屯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屯留方言归属晋语区上党片,方言极具地域特色。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记录屯留方言词汇,同时在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描写法、比较分析法、列举法,对搜集到的屯留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进行共时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屯留方言词汇在词形、语义、词法等方面的特点。历时角度,对屯留方言中的承传词、创新词进行说明。试图发掘屯留方言词的特色和规律,为上党片方言研究提供语料,进而丰富山西方言词汇研究,为保护屯留方言尽绵薄之力。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交代了本文选题的缘由依据,梳理了本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概述,并对屯留方言音系进行说明。第一章在与普通话比较的基础上,从构词形式和造词理据两方面对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屯留方言词汇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且与普通话词汇存在音节不对称的现象。造词理据上,以显性理据为主,多根据事物的颜色、性状、特征等命名。隐性理据中运用了夸张、借代、比喻等手法,反映了屯留人民独特的造词能力。第二章从词义特点、义位的义域研究、语义场研究三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特点分析屯留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上的差异。义位研究包括义位的外延、语用域和义位的组合情况分析。语义场从同义义场、反义义场两个方面分析屯留方言的词汇类聚特征。第三章从重叠式、附加式两方面分析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屯留方言词有着丰富的重叠式,本章对形容词重叠、量词重叠、动词重叠等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加式中,特色词缀丰富且词缀有着极强的构词能力,如:“圪、不、忽”等,这些词缀有着区别词性、区分词义、表达感情的作用。儿化和子尾现象在屯留方言中也较为普遍。第四章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圪”头词、“咾”字以及民俗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进行专题研究。“圪”在词中可以做前缀、中缀,有时还可以重叠使用。“咾”在屯留方言中是一个虚词,用法也是灵活多变。本章还对屯留民俗文化中所反映的词汇进行分析,这些词汇作为方言中较稳定的一部分,能够很好地记录屯留地区民俗的发展。这对于研究民俗学、语言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第五章对屯留方言词的历时发展进行考察。对屯留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词、创新词作分析,还列举了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疫情应急词语。从历时角度探究屯留方言词的发展变化。结语部分对本论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蔡益瑜[5](2020)在《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泉州方言中的程度范畴及其主要表达形式。参照学术界有关现代汉语程度范畴表达的内涵、性质、表达方式等研究成果,以及其他方言中程度范畴及其表达形式研究的相关内容,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借鉴闽方言着作、词典和相关论文,对泉州方言程度范畴及其表达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首先,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的语义内涵、性质特点、系统分类及其表达形式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此为参照,全面构建泉州方言程度范畴形式系统。其次,从词汇、句法、语音三个不同层面对泉州方言中的程度范畴表达方式进行客观描写:词汇手段包括状态形容词和固定语。其中,状态形容词以重叠式形容词为主。固定语包括表示程度加深的四字格、熟语和一部分框式短语。句法手段分为叠用表程度、状语表程度、补语表程度三个部分。重叠包括形容词重叠(如AA式、ABB式、AABB式、ABCC式等)、名词重叠(AA式、AABB式等)和动词重叠(如ABB式、AAB式等);程度状语主要是由程度副词来充当;程度补语可分为三类:组合式、粘合式和“V+遘”结构。语音手段主要包括语调和重音两个部分。最后,总结泉州范畴程度范畴及其表达形式的特点。首先,对泉州方言程度范畴进行跨方言考察,泉州方言程度范畴和其他方言程度范畴一样,不仅具有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的普遍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然后,对泉州方言程度范畴进行跨语言考察。跨语言事实调查发现,在程度范畴的量级表达上,人类语言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多数语言在表达程度量级时都普遍使用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发生副词化而产生,以形容词为主。此外,程度补语是程度范畴量级表现的又一重要手段,有动结式的语言中存在由“动作-结果”虚化为表程度的成分的倾向,以“死”虚化为程度极量的情况最为普遍。

满永莉[6](2020)在《南充方言词缀研究》文中指出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市内通行方言为南充方言,南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南充方言的词缀非常丰富,大多数词缀的构词能力很强,能构成很多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田野调查着手,在收集和整理语料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写和分析南充方言的词缀,在与普通话和成都话的对比中突出南充方言词缀的特色。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述南充和南充方言的概况,概述南充方言和现代汉语词缀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作一说明。第二章描写分析南充方言的前缀。南充方言的前缀只有单音节前缀,包括名词前缀和形容词前缀。名词前缀“老”构成的词能指称人或事物,能与名词性词根和数词性词根结合。形容词前缀非常丰富,一般与形容词性词根结合,具有程度加深的附加义。第三章描写分析南充方言的后缀。南充方言的后缀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后缀。单音节后缀包括“子”、“儿”、“头”、“家”、“巴”、“倒”、“皮”和“棒”;双音节后缀包括叠音后缀和非叠音后缀;多音节后缀包括“不拉唧”、“不溜秋”和“不拢耸”。第四章描写分析南充方言的中缀。南充方言的中缀很少,“不”缀和“八”缀最具特色。南充方言的“不”缀主要用于构成副词,修饰限制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八”缀构成四字格状态形容词,具有程度加深的附加义。第五章比较南充方言词缀与普通话和成都方言的异同。南充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相同的词缀很多,用法和功能也相似,但南充方言的词缀更加丰富,构词能力更强,有些用法和功能普通话并不具有。南充方言和成都方言比较,绝大多数词缀都共同拥有,用法相似,但南充方言的“子”缀、“儿”缀构词能力更强,叠音后缀更加丰富。第六章结语。归纳和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论文的不足,对论文今后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思考。

黎氏全[7](2020)在《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味觉作为基本的感觉之一,是人类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有了味觉,我们才可以认识美食、感受美味。而味觉是在饮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饮食的重要特征之一,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价值。因此,味觉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的语言学对味觉词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还不够丰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味觉词的语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汉外对比研究虽然众多,但着重于与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对比。在越南,关于味觉词的研究寥寥可数,专门、系统地对汉越味觉词进行的对比研究更是一片空白。本研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视角对汉越基本味觉词的语义、构词及语用三个层面的认知进行全面和细致对比,并尝试阐明这两种不同语言在味觉的词汇表征方面的异同和动因。论文选取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咸”和越南语中与之相对应的“chua”、“ng(?)t”、“d(?)ng(kh(?))”、“cay”、“m(?)n”为研究对象,首先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认知域的理论为基础,对味觉词的义域进行划分、定名及分析,然后把其分为“相同、相似、相异”三种情况去考察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的异同,从此阐释造成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还采用了静态语言理论与动态言语实例结合法,探讨了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构词能力和语用特点。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语义方面,汉越味觉词呈现出共性多于差异性的特点,其中“苦”与“d(?)ng(kh(?))”语义基本相同;“酸”与“chua”和“甜”与“ng(?)t”语义共性大于差异性;“辣”与“cay”语义异同参半;“咸”与“m(?)n”语义差异性大于共性。此外,两者在语义引申方面体现出一些整体性的倾向:一是从语义引申的途径上看,在隐喻投射的过程中基本体现出了“味觉现象—生理感觉—心理感觉—抽象概念”的模式;二是从语境依赖程度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受到语境的影响;三是从语义指向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都倾向于内指,但倾向程度有时有所不同;四是从语义指称对象上看,汉越味觉词语义使用范围有时不一致;五是从语义色彩上看,汉越味觉词的褒贬色彩大多相似。人类具有共同的认知方式和生理机制引起了汉越味觉词语义朝“同”的方向发展,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约束导致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朝“异”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以认知、语言、文化三平面为基础,建立了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对比的阐释模式,从而寻求两者语义异同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发现造成汉越味觉词语义表现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都具有共同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对味觉的感受大体一致。从语言角度看,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味觉词的引申意义会受到其所在的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语义表现的差异。而另一方面,语言接触又会使汉越味觉词语义产生很多相似之处。从物质文化看,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了民族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偏好,这对汉越味觉词引申的结果和其隐含的褒贬意义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看,中越两国人民都受到深远的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很多汉越味觉词的引申义明显地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思维方式上,中越文化都重视二元统一,两国人民习惯于直观思维、内向思维。此外,佛教观念渗透到越南人的思想意识中并给越南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都是造成汉越味觉词引申意义有异有同的重要原因。(二)在构词方面,汉越两种语言的味觉形容词的构词法从宏观上看大异小同。从结构上看,汉语味觉词仅有附加式、复合式两种构词方式,而没有重叠式的构词法,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方式分为重叠式、附加式、复合式三种类型。研究结果发现,在重叠式上看越南味觉词具有零基式重叠AA和部分重叠AA式等两种类型。从附加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均有“词根+叠音后缀”(ABB式)和“词根+不叠音后缀”两种类型,其中以ABB附加式为主,A词根是基本味觉词。然而,在越南语ABB式里有一些AB、BB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从复合式上看,汉越味觉词又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本味觉+基本味觉”;第二类是“基本味觉词+其他成分”。汉越味觉词在复合式的第一类构词法中完全对应。第二类构词法中,汉越味觉词存在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由基本味觉词与其他词素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词,这些复合词不仅表示味道,而且大多带着引申意义;但整体上看,在复合式的构词方式上,越南语味觉词的构词能力与汉语味觉词相比,较为薄弱。越南语“基本味觉词+其它成分”组合只有联合式、偏正式复合词,而汉语除了联合式、偏正式之外,还有动宾式及主谓式复合组合。这也是两者复合式在第二类构词法中的不同点。(三)在语用方面,我们从交际对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和固定短语三个角度去研究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汉越基本味觉词都呈现出很多特殊的语用特点。在交际对话中,汉越味觉词既遵循又违反合作原则。在形容词生动形式中,汉越味觉词能够改变词语的语义程度、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固定短语中,汉越味觉词主要出现在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语等固定短语。这些短语信息丰富,形式简洁,语言生动,语体鲜明,语义蕴含着民族深刻的处世之道和哲学思维。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丰富了隐喻理论和味觉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上,不仅加深我们对汉越味觉词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越两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颇有裨益,同时还为汉越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翻译工作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孟璐[8](2020)在《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认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部分参考语法为框架,对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大同市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首先对大同方言中动词和形容词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节研究动词,首先是动词内部特殊小类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动词内部三个特殊的小类:趋向动词、心理动词和虚义动词。接着从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两个角度对动词进行词法分析。第二节研究形容词,这里采用传统划分形容词的方法,将大同方言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关于性质形容词主要从同实异形和同名异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状态形容词由于具有描写性,能够表示生动义,因此本文从生动形式角度分析大同方言状态形容词,生动形式主要包括重叠、附加以及其他一些固定形式。第二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动补短语进行描写与分析。主要研究大同方言里的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包括“起去”“来”“去”“转”;程度补语主要分析“见”“转”和“住”;而结果补语则根据其内部形式特征划分为粘合式与组合式两种类型。第三部分对大同方言中的状中短语进行描写与解释。第一节为介宾短语做状语,主要根据介词的语法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主事介词、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凭事介词、关事和比事介词。第二节为副词作状语,这里首先对大同方言里存在的副词进行分类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包括程度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时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范围副词及其限定功能、否定副词及其限定功能、描摹副词及其描状功能和语气副词及其评注功能。接着分析副词做状语的构形形态,其主要有重叠和儿化两种形式。结语部分对大同方言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方昆鹏[9](2019)在《河南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河南平顶山市湛河区一带的市郊方言(中原官话南鲁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综合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在方言形容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对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进行研究,在形容词语法功能、词缀、重叠类型、形容词短语小称儿化等方面展示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面貌。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平顶山市概况,然后梳理形容词在普通话、河南方言、平顶山方言中的研究情况,最后交代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对平顶山方言的音系、语料及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分类。首先根据意义把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然后分别根据音节和构成形式对这两大类形容词再分类。第三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平顶山方言形容词最常用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而非作定语,这与方言的口语语体有关。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可与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样=”、否定副词“不”、程度指代词等组合,其中最具表达形象性的是形容词后加表示程度的具有俗语性质词语或短语。第四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词缀。本章详细描述了前缀“圪”、中缀“圪、不、里”,重点描述类叠音后缀与不同词根组合改变程度义、增添感情色彩以及增加词根A形象性的情况。第五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和生动形式。重叠式有“AA儿式、ABB(儿)式、AABB式、ABAB式、AXX式、A里AB式”并存在“AA儿<A<ABB儿<AXX<AABB<XAXA”的程度等级序列。生动式有“Axx式、Axy式、Axyy式、Axyz式”,这些生动形式都表示较高的程度,并含有不适当或贬义的色彩。第六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短语儿化的形式和意义。本章考察了平顶山方言中“[程度指示代词+A]儿、[多+A]儿、[数量短语+A]儿、[没+多+A]儿、[不+A]儿”五种形容词短语儿化的形式和意义,通过对比发现了形容词短语儿化形式小称义的磨损。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类叠音后缀数量多,组合灵活,并拥有特色前缀和中缀“圪”;二是平顶山方言形容词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作定语的情况较少,可以前加或后加各种表示程度和感情的词或短语;三是重叠式多伴有儿化,且有声调的改变,既体现程度义又表现出感情色彩的变化;四是除“[程度指示代词+A]儿”“[没+多+A]儿”“[不+A]儿”较严整地保留了小称义外,“[多+A]儿”“[数量短语+A]儿”两种格式都已表现出小称义不同程度的磨损。

吴伟军[10](2017)在《贵州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喇叭苗人是明初调北征南战争时期以“戍兵屯田”的方式陆续进入贵州的湖广兵士的后裔,目前总人口约20万,聚居于北盘江上游两岸的晴隆县、普安县、六枝县、水城县和盘州市交界地带。喇叭苗人话属西南官话包围下的军话方言岛,也属于少数民族所说的汉语。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被当地人称为“土话”,可归入湘语娄邵片,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广义的喇叭苗人话还包括当地人称的“客话”,是喇叭苗人与外界进行交流时使用的一种杂有“土话”成分的西南官话。本文以喇叭苗人的主要聚居地——晴隆县长流乡为调查点,对狭义喇叭苗人话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进而描写和分析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力求挖掘喇叭苗人话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并揭示其演变规律。本文分为7章,第1章为导论,第2-3章为语音部分,第4-5章为词汇部分,第6-7章为语法部分,附录提供了较丰富的语料记音。导论部分,首先在考证族谱和家谱的基础上,考察喇叭苗人话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其方言归属。其次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从语言活力和语言态度两方面考察苗人话的濒危现状,最后梳理了苗人话及同类方言的研究记录,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语音部分,描写了长流乡喇叭苗人话的声韵调系统和音节特点,展示其与中古音的演变关系,分析了两字组连读变调及轻声,变声与变韵、合音、小称音等现象,探讨了喇叭苗人话文白异读的类别及其历史层次、新老异读和语音的性别差异。词汇部分,首先从构词方式、源流差异和词义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喇叭苗人话区别于周边西南官话、湘方言的词语特点,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一些特别词语。其次考察和分析了喇叭苗人话中保留的部分古语词,最后从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和年节习俗等方面,讨论了苗人话的民俗文化词语,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语法部分,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梳理和描写了喇叭苗人话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词法方面主要包括构词法、名词的构词重叠、形容词的重叠形态、体貌范畴等;句法方面主要包括“把”字句和“被”字句、双宾句、疑问句、否定句、可能句和动补句等。语音、词汇、语法各部分均附有相应的方言语料,包括同音字汇、分类词表和标音例句,从而为描写和分析提供事实支撑。附录部分包括俗语谚语、歌谣、故事吟诵、话题讲述和三人对话的记音,通过实例,直观地展示喇叭苗人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本文对晴隆县长流乡喇叭苗人话的系统调查研究,将丰富濒危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日后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使用的汉语、方言接触、方言与文化的结合等问题提供丰富、翔实的材料。

二、带叠音后缀形容词的叠音后缀的读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叠音后缀形容词的叠音后缀的读音(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体例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述
        一、阳新县简介
        二、阳新方言及其音系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一、汉语词缀研究现状
        二、阳新方言及其词缀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条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阳新方言的前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名词性前缀
        一、初[?~hɑu~(33)]
        二、老[l?~(31)]
        三、小[s?~(31)]
        四、第[t~hai~(33)]23
        五、大[ta~(33)]
        六、阿[a~(33)]
        七、二[e~(33)]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形容词性前缀
        一、飞[fai~(33)]
        二、梆[pɑ?~(33)]
        三、闷[m?n~(21)]
        四、其他
第二章 阳新方言的后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单音节后缀
        一、单音节后缀“子、头、儿”
        二、单音节后缀“家、鬼、佬、婆、货、精”
        三、单音节后缀“煞、首、相、形、巴、得、类”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多音节后缀
        一、叠音后缀
        二、非叠音后缀
第三章 阳新方言的中缀
    第一节 中缀“里[li~(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二节 中缀“数[sau~(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三节 中缀“卵[luo~(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四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
        一、成词功能
        二、衍音功能
        三、转类功能
        四、表义功能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产生机制
        一、语言系统内部机制
        二、语言自身的类推机制
        三、语言的经济性机制
第五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特征
        一、从词缀的数量特征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二、从形容词前缀的构词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特点
        一、缺乏形态变化的特征制约着阳新方言词缀的发达程度
        二、单音节词根为主与韵律特征影响阳新方言词缀
结语
    一、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
    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福建省莆田市仙游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仙游县概况
    第二节 仙游方言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的、方法与理论以及材料来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三、材料来源
    第四节 本文的调查点和发音合作人简介
    第五节 仙游方言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第六节 凡例
第一章 仙游方言的构词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单音节单纯词
        二、多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合成词
        一、复合式构词
        二、附加式构词
        三、仙游方言与普通话合成词的比较
    小结
第二章 仙游方言的造词理据研究
    第一节 显性理据
        一、拟音理据
        二、属性理据
    第二节 隐性理据
        一、隐喻理据
        二、转喻理据
        三、文化理据
    小结
第三章 仙游方言的词源研究
    第一节 古通语词
        一、直接沿用
        二、引申沿用
    第二节 古吴语词
        一、从方言词典中找到的共有词汇
        二、从古代辞书中找到的共有词汇
    第三节 底层词
    第四节 外来词
        一、源于马来语的外来词
        二、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仙游方言词汇表
致谢

(3)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沁水人文地理概述及方言概况
        1.1.1 地理情况
        1.1.2 历史沿革
        1.1.3 方言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量范畴研究现状
        1.2.2 沁水方言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和发音人
2 沁水方言的事物量
    2.1 物量词
        2.1.1 个体量词
        2.1.2 集体量词
        2.1.3 物量词特点
    2.2 事物量表达的其他方式
        2.2.1 词缀“圪”构成的名词
        2.2.2 复叠
        2.2.3 数词+名词
        2.2.4 指示代词+些
        2.2.5 数词+小/老+量词
3 沁水方言的空间量
    3.1 空间量词语
        3.1.1 空间量词
        3.1.2 空间量标指词语
    3.2 空间量其他表达方式
        3.2.1 距离
        3.2.2 比较
4 沁水方言的时间量
    4.1 时间量词语
        4.1.1 时量词语
        4.1.2 时点词语
    4.2 时间量的类别和其他表达方式
        4.2.1 与事物和性状相关的时间量
        4.2.2 与事件相关的时间量
5 沁水方言的动作量
    5.1 动作量词语
        5.1.1 专用动量词
        5.1.2 借用动量词
    5.2 表达动作量的其他方式
        5.2.1 “圪V”式动词
        5.2.2 动词重叠
        5.2.3 副词
6 沁水方言的程度量
    6.1 性质形容词的程度量
        6.1.1 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
        6.1.2 指示代词+性质形容词
        6.1.3 性质形容词+程度补语
    6.2 状态形容词的程度量
        6.2.1 重叠形式表程度
        6.2.2 添加叠音后缀表程度
        6.2.3 状态形容词表义特点
7 沁水方言的主观量
    7.1 与主观量相关的数量标
        7.1.1 一+量+名
        7.1.2 A+数量词
        7.1.3 一+A(形容词)+量
    7.2 与主观量相关的副词标
        7.2.1 满共m(?)~(44)ku(?)~(5_3)
        7.2.2 中(?)u(?)~(5_3)
        7.2.3 就t(?)i(?)u~(5_3)
        7.2.4 才ts~h(?)i~(13)
        7.2.5 只ts(?)~(44)
        7.2.6 光kua(?)~(31)
        7.2.7 连li(?)~(13)
        7.2.8 都t(?)u~(31)
        7.2.9 可倒k~h(?)~(44)tao~(5_3)
        7.2.10 直直t(?)~(13)t(?)~(13)
    7.3 与主观量相关的框架标
        7.3.1 N还不够V
        7.3.2 一量N都没/不V
        7.3.3 半天p(?)~(5_3)t~hi(?)~(31)+V
        7.3.4 好歹xao~(44)t(?)i~(44)+表量成分
        7.3.5 宁可niη~(5_3)k~h(?)~(44)......也不iA~(44)pu~(13)
    7.4 与主观量相关的句末标“兰”l(?)~(31)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屯留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屯留及屯留方言研究概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及方言词界定
    四、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五、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形特点
    第一节 构词形式分析
        一、语音特点
        二、构词语素
    第二节 造词理据分析
        一、根据事物的显性特征造词
        二、根据事物的隐性特征造词
    小结
第二章 屯留方言词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词义特点
        一、词汇意义
        二、语法意义
        三、色彩意义
    第二节 屯留方言义位的义域研究
        一、屯留方言义位的外延研究
        二、屯留方言义位的语用域研究
        三、屯留方言义位的组合差异研究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的词义类聚特点
        一、同义义场
        二、反义义场
    小结
第三章 屯留方言词的词法特点
    第一节 重叠式
        一、形容词重叠
        二、动词重叠
        三、其他重叠
    第二节 附加式
        一、儿化
        二、子尾
        三、其他附加式
    小结
第四章 屯留方言词专题研究
    第一节 “圪”缀词
        一、构成名词
        二、构成形容词
        三、构成动词
        四、其他用法
    第二节 “咾”的用法
        一、作时态助词
        二、作语气助词
        三、构成时间状语
    第三节 屯留方言词汇与民俗
        一、饮食文化
        二、屯留祭祀信仰文化
        三、屯留红白大事文化
    小结
第五章 屯留方言词历时考察
    第一节 承传词
    第二节 创新词
        一、无本字可考的创新词
        二、方言特殊语素新造词
        三、使感、分音新造词
        四、疫情应急词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屯留方言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程度范畴研究现状
        一、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的研究
        二、汉语方言程度范畴的研究
        三、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研究
    第三节 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基本概况
        一、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内涵与性质
        二、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系统的分类
        三、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层级表现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泉州方言表达程度范畴的词汇手段
    第一节 状态形容词
        一、重叠式形容词
        二、形容词重叠式
    第二节 固定语
        一、固定短语
        二、框式短语
第三章 泉州方言表达程度范畴的句法手段
    第一节 重叠
        一、形容词重叠表程度
        二、名词重叠表程度
        三、动词叠用重叠表程度
    第二节 状语表程度
        一、副词与状语
        二、程度副词作状语的句法分析
        三、几组有特色的程度副词
    第三节 补语表程度
        一、V+遘+C
        二、V+C
        三、V+遘
第四章 泉州方言表达程度范畴的语音手段
    第一节 语调
    第二节 重音
第五章 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特点
    第一节 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跨方言共性与个性
        一、泉州方言程度范畴具有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的共性特征
        二、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个性特征
    第二节 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的跨语言共性与个性
        一、程度状语类型学考察
        二、程度补语类型学考察
结论
    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文主要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南充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南充及南充方言概况
        1.1.1 南充地理位置及人文概况
        1.1.2 南充方言概况
    1.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南充方言研究现状
        1.2.2 现代汉语词缀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4.1 方言调查
        1.4.2 南充市志、四川方言词典及相关着作
2 南充方言的前缀
    2.1 名词前缀
        2.1.1 前缀“老”构成的名词指称人
        2.1.2 前缀“老”构成的名词指称事物
    2.2 形容词前缀
        2.2.1 形容词前缀的分类
        2.2.2 形容词前缀的功能
    2.3 小结
3 南充方言的后缀
    3.1 单音节后缀
        3.1.1 “子”缀
        3.1.2 “儿”缀
        3.1.3 “头”缀
        3.1.4 “家”缀
        3.1.5 “巴”缀
        3.1.6 “倒”缀
        3.1.7 “皮”缀
        3.1.8 “棒”缀
    3.2 双音节后缀
        3.2.1 叠音后缀词的构成
        3.2.2 叠音后缀的功能
    3.3 多音节后缀
        3.3.1 多音节后缀的功能
        3.3.2 多音节后缀词的句法功能
    3.4 小结
4 南充方言的中缀
    4.1 “不”缀
    4.2 “八”缀
    4.3 小结
5 南充方言词缀与普通话和成都方言词缀的比较
    5.1 南充方言词缀与普通话词缀的比较
        5.1.1 南充方言的“子”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1.2 南充方言的“儿”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1.3 南充方言的“头”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1.4 南充方言的叠音后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5.2 南充方言词缀与成都方言词缀的比较
        5.2.1 南充方言的“子”缀与成都方言的比较
        5.2.2 南充方言的“儿”缀与成都方言的比较
        5.2.3 南充方言的叠音后缀与成都方言的比较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2 越南味觉词的研究现状
        1.2.3 汉越味觉词的对比研究
        1.2.4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
        1.3.1 味与味觉
        1.3.2 味觉词的定义及分类
        1.3.3 基本味觉词及研究对象
    1.4 理论依据
        1.4.1 语义对比的理论框架
        1.4.2 差异解释的阐释模式
    1.5 研究方法和语料
        1.5.1 研究方法
        1.5.2 语料说明
第二章 汉越“酸/chua”语义对比
    2.1 汉越“酸/chua”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2.2 汉越“酸/chua”语义统计及分析
        2.2.1 “酸/chua”的语义分布统计
        2.2.2 “酸/chua”语义内涵分析
    2.3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总结
        2.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2.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2.4 汉越“酸/chua”语义异同的原因
        2.4.1 认知因素
        2.4.2 语言因素
        2.4.3 文化因素
第三章 汉越“甜/ng(?)t”语义对比
    3.1 汉越“甜/ng(?)t”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3.2 汉越“甜/ng(?)t”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3.2.1 “甜/ng(?)t”的语义分布统计
        3.2.2 “甜/ng(?)t”的语义内涵分析
    3.3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总结
        3.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3.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3.4 汉越“甜/ng(?)t”语义异同的原因
        3.4.1 认知因素
        3.4.2 语言因素
        3.4.3 文化因素
第四章 汉越“苦/d(?)ng(kh(?))”语义对比
    4.1 汉越“苦/d(?)ng(kh(?))”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4.2 汉越“苦/d(?)ng(kh(?))”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4.2.1 “苦/d(?)ng(kh(?))”的语义分布统计
        4.2.2 “苦/d(?)ng(kh(?))”的语义内涵分析
    4.3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总结
        4.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4.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4.4 汉越“苦/d(?)ng(kh(?))”语义异同的原因
        4.4.1 认知因素
        4.4.2 语言因素
        4.4.3 文化因素
第五章 汉越“辣/cay”语义对比
    5.1 汉越“辣/cay”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5.2 汉越“辣/cay”的语义统计及分析
        5.2.1 “辣/cay”的语义分布统计
        5.2.2 “辣/cay”的语义内涵分析
    5.3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总结
        5.3.1 语义共性的总结
        5.3.2 语义个性的总结
    5.4 汉越“辣/cay”语义异同的原因
        5.4.1 认知因素
        5.4.2 语言因素
        5.4.3 文化因素
第六章 汉越“咸/m(?)n”语义对比
    6.1 汉越“咸/m(?)n”词义域划分的思路
    6.2 汉越“咸/m(?)n”语义统计及分析
        6.2.1 “咸/m(?)n”的语义分布统计
        6.2.2 “咸/m(?)n”的语义内涵分析
    6.3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总结
    6.4 汉越“咸/m(?)n”语义异同的原因
第七章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
    7.1 汉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1.1 重叠式
        7.1.2 附加式
        7.1.3 复合式
    7.2 越南语味觉词构词方式
        7.2.1 重叠式
        7.2.2 附加式
        7.2.3 复合式
    7.3 汉越味觉词构词方式对比分析
        7.3.1 重叠式对比
        7.3.2 附加式对比
        7.3.3 复合式对比
第八章 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8.1 汉越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1 交际对话的合作原则
        8.1.2 汉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1.3 越南语味觉词在交际对话中“合作原则”下的语用特点
    8.2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1 汉越味觉词生动形式的类型
        8.2.2 汉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2.3 越南语味觉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点
    8.3 汉越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1 汉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3.2 越南语味觉词在熟语构成中的语用特点
    8.4 总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
        9.1.1 关于汉越味觉词语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
        9.1.2 关于汉越味觉词引申差异原因的阐释
        9.1.3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构词方式
        9.1.4 关于汉越味觉词的语用特点
    9.2 研究反思
        9.2.1 创新之处
        9.2.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8)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同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晋语语法研究现状
        (二)晋语大包片语法研究现状
        (三)晋语大同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四)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法化理论
    五、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分类
        二、动词的特殊小类
        三、动词的词法分析
    第二节 形容词
        一、性质形容词
        二、状态形容词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见”
        二、结果补语“转”
        三、结果补语“住”
    第二节 程度补语
        一、粘合式程度补语
        二、组合式程度补语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趋向补语“起去”
        二、趋向补语“来”“去”
        三、趋向补语“转”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介词的分类
        二、介词的个例分析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及功能
        二、副词的构形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9)河南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平顶山市概况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4 语料及符号说明
    1.5 平顶山方言的音系
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分类
    2.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界定
    2.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分类
        2.2.1 平顶山方言的性质形容词
        2.2.2 平顶山方言的状态形容词
    2.3 小结
3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3.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3.1.1 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3.1.2 作定语
        3.1.3 作状语
        3.1.4 作补语
        3.1.5 作主语
        3.1.6 作宾语
    3.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组合功能
        3.2.1 与程度副词的组合
        3.2.2 与语气副词“样=”的组合
        3.2.3 与否定副词“不”的组合
        3.2.4 与程度指示代词的组合
    3.3 小结
4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词缀
    4.1 词缀的判断标准及分类
        4.1.1 词缀的判断标准
        4.1.2 词缀的分类
    4.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词缀
        4.2.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前缀“圪”
        4.2.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后缀
        4.2.3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中缀“圪、不、里”
    4.3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词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4.4 小结
5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和生动形式
    5.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
        5.1.1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5.1.2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5.1.3 XA状态形容词的重叠
    5.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程度义的比较
    5.3 其他生动形式
        5.3.1 Axx式
        5.3.2 Axy式
        5.3.3 Axyy式
        5.3.4 Axyz式
    5.4 特殊的生动形式
    5.5 小结
6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短语儿化的形式和意义
    6.1 [程度指示代词+A]儿
    6.2 [多+A]儿
    6.3 [数量短语+A]儿
    6.4 [没+多+A]儿
    6.5 [不+A]儿
    6.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平顶山方言中的“A+xx”形容词
致谢

(10)贵州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晴隆县语言分布图
晴隆县喇叭苗人聚居地地形地貌图
第1章 导论
    1.1 晴隆县喇叭苗人及其聚居地简介
        1.1.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1.1.2 历史沿革、人文掌故
        1.1.3 喇叭苗人的族属识别及其名称来源
        1.1.4 居民人口概况
    1.2 晴隆县喇叭苗人话概况
        1.2.1 喇叭苗人话及其归属
        1.2.2 喇叭苗人话的形成及分化
        1.2.3 喇叭苗人话与湘方言的关系和异同
    1.3 晴隆县喇叭苗人话使用现状
        1.3.1 晴隆县长流方言介绍
        1.3.2 长流喇叭苗人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1.3.3 长流喇叭苗人话濒危现状
    1.4 喇叭苗人话及同类方言研究现状及趋势
        1.4.1 全国汉语方言岛研究现状及趋势
        1.4.2 “军话”方言岛研究现状及趋势
        1.4.3 喇叭苗人话的研究记录
    1.5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调查过程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
        1.6.1 调查的大致过程
        1.6.2 发音人情况简介
第2章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语音系统
    2.1 长流喇叭苗人话声韵调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2.1.4 单字音表
    2.2 长流喇叭苗人话音韵特点
        2.2.1 声母特点
        2.2.2 韵母特点
        2.2.3 声调特点
        2.2.4 音节特点
    2.3 长流喇叭苗人话连读变调及轻声
        2.3.1 两字组连读变调
        2.3.2 轻声
    2.4 长流喇叭苗人话音变与变音
        2.4.1 变声与变韵
        2.4.2 合音
        2.4.3 小称音及其形式
    2.5 长流喇叭苗人话异读
        2.5.1 文白异读
        2.5.2 其他异读
第3章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同音字汇
    说明
    同音字汇表
第4章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词语特点
    4.1 长流喇叭苗人话特别词语
        4.1.1 区别于周边方言的词语特点
        4.1.2 区别于湘方言的词语特点
        4.1.3 特别词语列举
    4.2 长流喇叭苗人话古语词
    4.3 长流喇叭苗人话民俗文化词语
        4.3.1 服饰文化词
        4.3.2 饮食文化词
        4.3.3 婚丧文化词
        4.3.4 岁时习俗及禁忌文化词
第5章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词语分类表
    说明
    一 天文
    二 地理
    三 时令、时间
    四 农业
    五 植物
    六 动物
    七 房舍
    八 器具、用品
    九 称谓
    十 亲属
    十一 身体
    十二 疾病、医疗
    十三 衣服、穿戴
    十四 饮食
    十五 红白大事
    十六 日常生活
    十七 讼事
    十八 交际
    十九 商业、交通
    二十 文化教育
    二十一 文体活动
    二十二 动作
    二十三 位置
    二十四 代词等
    二十五 形容词
    二十六 副词、介词等
    二十七 量词
    二十八 附加成分等
    二十九 数字等
第6章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语法
    6.1 长流喇叭苗人话词法
        6.1.1 构词法
        6.1.2 重叠
        6.1.3 数量和指代
        6.1.4 介词
    6.2 长流喇叭苗人话体貌意义的表达手段
        6.2.1 完整体
        6.2.2 非完整体
        6.2.3 貌
    6.3 长流喇叭苗人话句法
        6.3.1 特殊句式
        6.3.2 特殊句类
第7章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语法例句
    7.1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语法例句
    7.2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例句》语法例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话语材料
    说明
    附录1 俗语谚语
    附录2 歌谣
    附录3 故事吟诵
    附录4 话语讲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带叠音后缀形容词的叠音后缀的读音(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D]. 张银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福建省莆田市仙游方言词汇研究[D]. 黄琳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山西省沁水方言量范畴研究[D]. 田萌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屯留方言词汇研究[D]. 刘天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泉州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 蔡益瑜. 华侨大学, 2020(02)
  • [6]南充方言词缀研究[D]. 满永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汉越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 黎氏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大同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孟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河南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研究[D]. 方昆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10]贵州晴隆县长流喇叭苗人话研究[D]. 吴伟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后缀的后缀的后缀的发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