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者雷培红

教育创新者雷培红

一、教育革新家雷沛鸿(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石华虎[1](2021)在《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的重心及其当代启示》文中提出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在教育管理史上占重要地位。在"教育救国论"的驱使下,雷沛鸿利用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资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广西为试点,聚焦于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学术研究展开其教育管理活动。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在从教育改革全局出发,与国家、社会需要匹配及注重学术研究三大方面为当下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启示。

肖全民[2](2015)在《雷沛鸿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文中提出雷沛鸿是中国近现代着名教育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在我国教育史上的独到贡献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今天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这一重大命题的时代背景下,反观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办学典范,根据人才学理论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在对教育家办学理论厘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雷沛鸿办学实践的成就、典范性特征、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原因及其启示,探寻教育家办学规律,促进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育家作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人才,有其特定的标准。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实践、教育成就及影响等因素是判定教育家的基本标准。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是一个共生、同构的关系。“教育家办学”命题是针对现实中不按教育规律办学而导致教育被扭曲、被异化的“非教育家办学”倾向而提出的时代要求,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教育家办学的必然性。倡导教育家办学,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教育者同行发展、教育学科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引领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推动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促进整个教育事业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雷沛鸿在广西这么一个偏远落后的省份,开展教育改革实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雷沛鸿成长为教育家的递进性发展历程及其办学实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雷沛鸿办学实践的主要活动及成就划分为三个阶段:1912-1933年是雷沛鸿在教育领域的初探性实践阶段,主要实践有:构设广西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探寻教育“大众化”方针、初整广西教育。1933-1940年是雷沛鸿办学实践中的开拓性实践阶段,主要实践有:设计并推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创建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创建国民中学制度、实施特种部族教育、推行成人教育、创办广西医学院。1940-1952年是雷沛鸿完善其办学实践体系的跃升性实践阶段,主要实践有:执掌国立广西大学、创建南宁农专、创办西江学院、创建广西教育研究所。雷沛鸿的办学实践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家办学特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办学的典范之一,具有鲜明的典范性特征:他有深刻的社会认知和崇高的教育理想,有科学的教育认知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鲜明的实践特色,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事业追求,有高尚的教育品格和开创性的教育建树。雷沛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践家。雷沛鸿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原因,从客观因素看,当时的地域情势特别是民族危机迫使雷沛鸿走上教育兴邦之路,当时广西特定的政治环境促成雷沛鸿的教育梦;我国近现代中国教育革新的时代背景营造了“教育家办学”的共生环境,特别是同时代教育家蔡元培的办学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社”、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俞庆棠等开展的民众教育实验对雷沛鸿产生深刻的影响。从主观因素看,雷沛鸿有教育家办学的思想根基和个人修养,他的办学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作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他的教育为公、教育为民、政教合一、以法治教、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学术服务教育行政等办学思想。雷沛鸿的办学思想与其办学实践相互促进。他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国”、“民”至上的时代使命感和事业责任心,“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情”、“义”至深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中西融合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兼修的管理艺术,也是他能够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内因。从雷沛鸿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及其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和展现的典范性特征和养成要素看,教育家办学需要有内外兼备的条件。社会发展变革促动教育变革是教育家办学的外部动力,政治力量的支持、办学自主权的归位是教育家办学的外部保障。优良的知识智力、特定的教育职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公认的教育贡献力是教育家办学的内部因素。教育管理专业化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取径,教育家办学要以区域教育发展为支点,以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导教育家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培养地方建设人才。

肖朗,王有春[3](2013)在《雷沛鸿与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办——学术史的视角》文中认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雷沛鸿以广西省教育厅长的身份创办了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和广西教育研究所两个教育研究机构,它们分别以国民基础教育和国民中学教育为研究主题,组织开展了教育研究与实验、师资培训与辅导、教材编撰与出版等多项工作,促进了教育事业、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的良性互动,也体现了雷沛鸿教育行政学术化的理想。上述广西教育研究机构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可为当前中国地方教育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刘杰[4](2011)在《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民基础教育实验是雷沛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西所开展的一场教育革新活动。雷沛鸿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实验中,让广西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省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更好的再现雷沛鸿当年所开展的这场教育实验,以期在实践上为我国当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对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实验分四个部分做了研究: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本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研究做一个整体的概述。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整体上梳理了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情况。主要包括了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历史环境和国民基础教育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实施过程。主要从国民基础教育的实验对象、国民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和国民基础教育的经费及法律保障机制。在国民基础教育的实验对象上,全面分析了如何通过受教育者教育程度的提高,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如何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受教育者的规模。本部分主要是从雷沛鸿教育立法的做法为我国当前教育立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第四部分是分析了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国民基础教育从整体上看,对广西教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许多做法,对当前农村地区教育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公平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城市农民工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

吴畏[5](2009)在《在雷沛鸿105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今年是我国着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105周年诞辰。广西自治区政协决定举行雷沛鸿诞辰纪念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教育学会、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也决定在纪念会的同时联合举办雷沛鸿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由于雷先生伟大思想和业绩的感召,

曹又文,谭群玉[6](2009)在《略论雷沛鸿教育、社会“双改造”的现代化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拟以现代化视角考察雷沛鸿的整个思想,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是研究的需要。雷沛鸿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屈指可数的从宏观上、整体上进行教育改革的大师。几经研究者的努力,雷沛鸿教育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

张婷婷,戴桂君[7](2009)在《雷沛鸿的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文中认为雷沛鸿先生被誉为"中国的格维龙"。在近代教育史上,雷先生建立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并办理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丰富了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他的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可贵的实事求是与创新精神,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刘东霞[8](2007)在《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策划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是雷沛鸿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实践活动所运用的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方法又是普及过程的重中之重,研究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实践活动的策划及其运行,在理论上有利于全面了解雷沛鸿这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在实践上又可以为我国现行的普及基础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对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策划活动的研究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背景及产生原因,国际国内严峻的历史环境和原有社会结构维系的要求为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可能性;雷沛鸿的学术生涯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社会赋予他教育厅厅长的社会地位是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现实性条件。分析产生的背景及成因主要是为国民基础教育策划提供了背景性的梳理。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具体运作,具体运作根据运作的过程主要分为: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理论基础;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指导方法;社会策划为教育策划准备的先决条件;教育策划的实施过程及内容;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实施结果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之间的有序性和内在统一性,使国民基础教育策划和同时期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的教育策划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本文在分析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国民基础教育的不足之处,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这项实践活动。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主要运用生态学理论中的动态平衡原理、整体关联性原理对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运作进行了理论阐释。第三部分:在论述国民基础教育策划实施的过程及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意义。从整体上来说,国民基础教育策划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加快了广西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教育大众化理想的实现,这三个方面是国民基础教育策划产生的优势;同时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官本位”倾向限制了教育的本体发展,这是优势中的一个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在分析历史的基础上,指出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启示。认为国民基础教育策划为我国普及基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为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提供了实际范例,同时,国民基础教育策划应尽量避免受到“官本位”社会结构的制约。这些启示可以为我国普及基础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方法指导。

李海云[9](2006)在《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参与的教育团体和人员众多,提出的改革方案异彩纷呈。虽然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止,但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史研究领域尚未对这场运动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反映新教育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突出其关注的重点。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对新教育中国化运动进行了总体概括,教育家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方案、措施,而且针对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选择典型试验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从中国社会需要出发,他们都把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和国民教育两个方面。由于“中体西用”是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产生之前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它是非严格意义的新教育中国化思想,本文将之称为“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并在本章作了专门论述。 第三章系统论述了在这场运动中教育家们在理论上对新教育中国化所作的贡献,并以庄泽宣和古楳两位典型人物作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外国化的新教育能够适应中国国情;二是在前者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的教育。在充分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教育家们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是乡村教育、成人教育、国民教育。另外,对学校教育和民族性的再造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见。综观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坚持“社会的立场”;第二,面向实际,落到实处;第三,全方位性。庄泽宣的《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新教育中国化”,并首先以理论形式进行系统探讨,成为新教育中国化运动中理论探索的典型代表。新教育是因为脱离了中国的社会实际,不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需要进行中国化改革。因此,首先必须对中国的社会状况有详细的了解。古楳也正是在界定“教育背景”——可能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中国的新教育背景,为其他教育家开展新教育中国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章系统考察了教育家进行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活动,并重点研究了他们

孙德玉[10](2000)在《试论雷沛鸿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文中认为雷沛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革新家 ,他指出旧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偏枯”“空虚”“点缀门面”;并结合国情、省情逐步探索出“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国民大学”这一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为我国教育的中国化、民主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革新家雷沛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革新家雷沛鸿(论文提纲范文)

(1)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的重心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的总体概貌
    (一)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的背景与动因
    (二)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开展概貌
二、以行政立法谋划教育管理基本格局
    (一)教育事业的改革谋划具有整体性
    (二)教育法规政策文本呈现出体系性
    (三)教育法规实施过程具有完整性
三、以学术研究推进具体教育管理事务
    (一)因地制宜筹措办学经费
    (二)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案进行师资管理
    (三)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的课程管理
    (四)利用“三位一体制”优化组织管理
四、对当下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教育改革要从全局出发进行综合性改革
    (二)人才教育要与国家和时代需求相匹配
    (三)运用学术研究推进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

(2)雷沛鸿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本研究的意义
    1.2 学术综述与评析
        1.2.1 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研究述评
        1.2.2 关于雷沛鸿教育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视角
        1.3.2 主要理论基础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结构
2 关于教育家办学的理论思考
    2.1 教育家办学命题的提出
        2.1.1 “非教育家办学”的倾向
        2.1.2 “教育家办学”成为时代命题
    2.2 教育家的标准和类型
        2.2.1 教育家的标准
        2.2.2 教育家的类型
    2.3 教育家办学的逻辑和价值
        2.3.1 教育家办学的逻辑
        2.3.2 教育家办学的价值
3 雷沛鸿办学实践概述
    3.1 初探性实践阶段(1912-1933年)
        3.1.1 雷沛鸿办学生涯的开端
        3.1.2 构设地方教育行政组织
        3.1.3 探寻教育大众化方针
        3.1.4 初整广西教育
        3.1.5 苏沪“充电”,韬光养晦
    3.2 开拓性实践阶段(1933-1940年)
        3.2.1 设计并推行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
        3.2.2 创建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
        3.2.3 创建国民中学制度
        3.2.4 实施特种部族教育
        3.2.5 推行成人教育
        3.2.6 创办广西医学院
    3.3 跃升性实践阶段(1940-1952年)
        3.3.1 执掌国立广西大学
        3.3.2 创建南宁农专
        3.3.3 创办西江学院
        3.3.4 创建广西教育研究所
    3.4 对雷沛鸿办学实践的评价
        3.4.1 雷沛鸿对广西教育发展的贡献
        3.4.2 时人对雷沛鸿办学实践的评价
        3.4.3 历史对雷沛鸿的“误会”
        3.4.4 “教育家”地位的复归
4 雷沛鸿办学实践的典范性特征
    4.1 深刻的社会认知和崇高的教育理想
        4.1.1 雷沛鸿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4.1.2 雷沛鸿对教育的社会基础的认识
        4.1.3 雷沛鸿的教育理想
    4.2 科学的教育认知和坚定的教育信念
        4.2.1 雷沛鸿对旧教育时弊的批判
        4.2.2 雷沛鸿对教育的基本认识
        4.2.3 雷沛鸿的教育信念
    4.3 清晰的办学思路和鲜明的实践特色
        4.3.1 雷沛鸿的办学实践体系
        4.3.2 雷沛鸿办学实践的特色
    4.4 深厚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事业追求
        4.4.1 雷沛鸿的爱国之情
        4.4.2 雷沛鸿的爱民之情
        4.4.3 雷沛鸿的爱教之情
    4.5 高尚的人格品质和开创性的教育建树
        4.5.1 雷沛鸿高尚的人格品质
        4.5.2 雷沛鸿开创性的教育建树
5 雷沛鸿成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原因
    5.1 雷沛鸿办学的地域情势
        5.1.1 民族危机迫使雷沛鸿走上教育兴邦之路
        5.1.2 当时广西特定的政治环境促成雷沛鸿的教育梦
    5.2 雷沛鸿办学的共生环境
        5.2.1 近现代中国教育革新的影响
        5.2.2 同时代教育家对雷沛鸿的影响
    5.3 雷沛鸿办学的思想根基
        5.3.1 雷沛鸿办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5.3.2 雷沛鸿的办学思想
        5.3.3 雷沛鸿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的互动
    5.4 雷沛鸿办学的个人修养
        5.4.1 丰富的人生历练与高尚的人格风范
        5.4.2 中西融合的知识结构与“学”“术”兼修的管理艺术
6 雷沛鸿作为教育家办学典范的启示
    6.1 教育家办学需要内外兼备的条件
        6.1.1 教育家办学的外部条件
        6.1.2 教育家办学的内部条件
    6.2 教育管理专业化是教育家办学的重要取径
        6.2.1 教育管理专业化与教育家办学的关系
        6.2.2 以校长专业化为突破口推进教育家办学
        6.2.3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趋势显现
    6.3 教育家办学要以区域教育发展为支点
        6.3.1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6.3.2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6.3.3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3.4 以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引导教育家办学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的结论
    7.2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
致谢

(3)雷沛鸿与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办——学术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办背景及过程
二、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工作及事业
    (一) 教育研究与实验
    (二) 师资培训与辅导
    (三) 编撰与出版教材及书刊
三、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特色与不足

(4)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二章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背景
    第一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历史环境
    第三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理论渊源
第三章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实施
    第一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施对象的范围
    第二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教师培养措施
    第三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经费和法律保障措施
第四章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历史评价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民基础教育实验对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雷沛鸿的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
2 社会教育的实施方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流办理
3 雷沛鸿社会教育的实施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8)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策划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 研究方法
二、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背景及其原因
    (一) 国际国内严峻的历史环境
    (二) 原有社会结构维系的要求
    (三) 雷沛鸿自身原因
三、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运作
    (一)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理论基础
    (二)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指导方法:历史借鉴法
    (三) 社会策划为教育策划准备的先决条件
    (四) 教育策划的实施过程及内容
    (五) 国民基础教育策划的实施结果
四、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意义
    (一)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实施满足了受教育者学习的需要
    (二)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实施加快了广西的建设和发展
    (三)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促进了教育大众化理想的实现
    (四)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官本位”倾向限制了教育本体的发展
五、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启示
    (一)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方案的制定为我国普及基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二) 社会策划、教育策划的实施为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提供了实际范例
    (三) 基础教育策划要尽量摆脱“官本位”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制约,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 新教育
        (二) 新教育中国化及新教育中国化运动
    二、选题缘由
        (一) 学科建设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什么是新教育中国化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 教育学中国化的实质
        (四) 中国化伴随着现代教育发展
        (五) 职业教育的中国化
        (六) 中国化教育改造之路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五、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比较法
        (三) 个案分析法
第二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探索的历史过程
    一、新教育的产生
    二、“中体西用”—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
    三、新教育中国化运动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背景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概况
    四、小结
第三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理论探索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概述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缘起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概述
        (三)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特点
    二、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
        (一) 中国教育“走错了路”
        (二)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前提
        (三)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原则
        (四)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措施
        (五) 中国教育改造之路
    三、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
        (一) 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概述
        (二) 古楳眼中的新教育
        (三) 古楳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的贡献
第四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实践探索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概述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历程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特点
    二、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探索
        (一) 晏阳初新教育中国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二) 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三、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一) 雷沛鸿眼中的新教育
        (二) 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结语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特点
        (一) 多为教育团体或个人自发参与、组织
        (二) 人才教育观到国民教育观的转变
        (三) 重视乡村教育
        (四) 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相互照应
        (五) 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
    二、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 坚持“社会的立场”,正确处理中外教育经验
        (二) 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改革方案
        (三) 接受教育人人平等,加强社会教育刻不容缓
        (四) 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10)试论雷沛鸿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民基础教育
        1.主旨与目的。
        2.教育对象及要求:
        3、教育内容与方法:
        4、组织管理和实施步骤:
    (二) 国民中学教育
        1、任务与目标:
        2、对象与范围:
        3、内容和方法:
    (三) 国民大学教育
        1、大学的功能与任务:
        2、大学的培养目标。
        3、大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四、教育革新家雷沛鸿(论文参考文献)

  • [1]雷沛鸿教育管理活动的重心及其当代启示[J]. 李斌,石华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雷沛鸿办学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D]. 肖全民. 武汉大学, 2015(07)
  • [3]雷沛鸿与广西教育研究机构的创办——学术史的视角[J]. 肖朗,王有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4]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实验研究[D]. 刘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5]在雷沛鸿105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A]. 吴畏.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2009
  • [6]略论雷沛鸿教育、社会“双改造”的现代化模式[A]. 曹又文,谭群玉.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2009
  • [7]雷沛鸿的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张婷婷,戴桂君.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01)
  • [8]雷沛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策划活动研究[D]. 刘东霞. 西南大学, 2007(06)
  • [9]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 李海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10]试论雷沛鸿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J]. 孙德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0(02)

标签:;  ;  ;  ;  ;  

教育创新者雷培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