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53蛋白在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胃腺癌中的表达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53蛋白在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胃腺癌中的表达

一、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蛋白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国嵩[1](2021)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1探究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指标、中医症状、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半夏泻心汤对于CAG患者应用的安全性。1.2通过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筛选半夏泻心汤治疗CAG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潜在的靶点与信号通路,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2.方法:2.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将11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AG健康教育。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同时接受半夏泻心汤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8周。以胃功能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PGR、G-17)、中医症状(胃脘痛、胃脘痞满、胃中嘈杂、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焦虑状态(SAS)、抑郁状态(SDS)、睡眠质量(PSQI)、炎症因子(IL-6、IL-17、TNF-α)以及安全性指标为评价指标,评价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采集本研究临床部分半夏泻心汤组15例用药前后空腹血以及8例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使用TRIzo来提取血液的总RNA。利用Illumina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非链特异性RNA测序。测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组装后,进行了差异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DEGse软件分析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针对半夏泻心汤组治疗前后显着变化的基因使用了 Cytoscape软件中进行基因相互作用分析,并进行相关基因距离富集并可视化。使用Metacore软件进行差异基因表达的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聚类分析,绘制差异表达基因功能GO生物过程和通路的聚类图,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3、结果:3.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8周的治疗,剔除3例病例,脱落1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量为113例。对照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4.93±7.85)岁,平均病程(49.00±48.16)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15±8.78)平均病程(46.29±55.04)月。两组年性别、年龄、病程、胃癌家族史、萎缩情况、肠化生情况、中医证型、BMI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基础病情特征均具有可比性。胃功能血清学指标状态治疗后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蛋白酶原I(PGI)、胃泌素-17(G-17)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脘痛、胃脘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半夏泻心汤组总有效率达到84.48%,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29.09%,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状态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SAS评分、SD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辛开苦降法在改善PSQ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剂治疗,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炎症因子(IL-6、IL-17、TNF-α)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月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头痛、腹泻、肝功异常)。其他患者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在研究过程中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CAG模型组(治疗前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228个基因发生高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66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时,CAG模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554个基因发生低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34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根据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的结果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神经调控等方面。根据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辛开苦降法治疗CAG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5条信号通路,分别是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以发挥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4、结论:4.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连续8周治疗后,半夏泻组心汤较安慰剂组显着改善CAG患者血清学胃功能(PGI、G-17)状态,减轻CAG患者胃脘痛、胃中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提高CAG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4.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的研究,利用差异基因的表达比较、GO功能富集、通路富集、PPI网络的技术,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机制涉及多靶点、多过程、多通路,可能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抗肿瘤、神经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

宋聪华[2](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邵晗[3](2021)在《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种,表现为发病率及死亡率双高,而这一特点也意味着胃癌不仅患病人数高,治疗手段也是极其有限,疗效不尽人意,临床上也证实了这一点。造成这一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胃癌患者晚期比例高,仅15%患者确诊时为Ⅰ期,而Ⅳ期患者比例高达38.5%,这部分患者丧失手术机会并发生转移,主要以综合治疗延长生存;二是晚期胃癌缺乏有效治疗手段。Claudin18是表达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处的Claudin家族成员之一,因其组织特异性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靶向治疗生物标记物。现研究发现Claudin18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以Claudin18.2作为靶点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迄今为止,与Claudin18有关的临床试验数据主要取自欧洲,且亚洲数据仍有较大空缺,因此,我们使用克隆34H14L15检测抗体,研究取自山东省立医院的组织样本中Claudin18的表达,推测中国人群中在以Claudin18为靶点的治疗中的获益程度。方法:研究2008年至2010年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存档的胃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Claudin18表达。使用克隆34H14L15检测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评价肿瘤样本中Claudin18的表达,样本按照双组分评分法进行分析:染色强度(包括完全基底外侧和外侧膜染色)和不同染色强度下的肿瘤细胞百分率。染色强度分为0、1+、2+和3+,≥1+的染色强度被定义为Claudinl8阳性。结果:在分析的185个样本中,Claudin18在所有原发性肿瘤中的检出率为82.2%(152/185),在52.4%(97/185)的原发性肿瘤中观察到中至强Claudin18表达(≥40%的肿瘤细胞膜染色强度≥2+)。结论:Claudin18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及组织学分化程度无相关性。Claudin18表达下调与不良的生存预后相关。Claudin18在中国胃癌患者中的高表达率支持Zolbetuximab在该人群中的治疗评估。

程修强[4](2020)在《DUSP14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例,其中以我国发病率最高,目前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DUSPs)是一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异质性酶,属于I类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基因超家族。DUSP家族被报道广泛参与乳腺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耐药等生物学过程。但目前为止,DUSP14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拟首先了解DUSP14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从而进一步根据其免疫组化的表达水平,了解DUSP1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和预后的关联性。其次,我们从细胞层面探讨DUSP14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胃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再次,我们通过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的检测,了解DUSP14在胃癌侵袭转移中可能涉及到的机制。以期了解DUSP14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DUSP14在TCGA胃癌数据库中胃癌和癌旁组织的m RNA表达水平;使用含有75例术前诊断为胃癌的新鲜肿瘤标本和癌旁标本制作的组织芯片了解DUSP14在胃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和细胞定位情况。2.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库对DUSP14在TCGA胃癌数据库中的预后价值进行评估。通过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评分进一步评估DUSP14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3.通过Western Blot了解DUSP14在人类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MKN45,MGC803,AGS,HGC27中的表达水平。构建敲减DUSP14的胃癌细胞系MKN45和MGC803。而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以了解DUSP14对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4.通过对shDUSP14和shNC检测了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以明确DUSP14对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是否与激活EMT通路有关。结果1.通过GEPIA在线数据库分析了胃癌的TCGA数据,结果表明DUSP14在408例胃癌中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211例癌旁组织。在75例胃癌和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中,有53例高表达,22例低表达。DUSP14在胃癌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的胞核和胞浆,在胃癌癌旁组织中表达较少。2.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了胃癌的TCGA数据,结果表明DUSP14在448例胃癌患者中高表达,预后明显差于428例低表达胃癌患者,P=0.0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USP14高表达组患者的肿瘤分化低、淋巴结N2和N3分期、TNM分期III期和IV期的构成比均显着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T分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DUSP14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Log Rank=10.6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TNM分期III期和IV期以及DUSP14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USP14的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DUSP14在人类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1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KN45,MGC803,AGS,HGC27胃癌细胞系。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DUSP14显着促进了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DUSP14也显着促进了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敲减DUSP14的胃癌细胞系中E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N-钙黏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表明DUSP14对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可能与激活EMT通路有关。结论1.DUSP1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低分化和未分化、淋巴结N2和N3分期、TNM分期Ⅲ期和Ⅳ期显着相关。2.DUSP14促进了胃癌的肿瘤进程,与患者不良总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DUSP14的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DUSP14通过EMT途径促进了胃癌侵袭和转移的表型,促进了肿瘤的生物学进程。

韩文秀[5](2020)在《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调节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文中提出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5,死亡率第3的恶性肿瘤。胃癌的诱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肥胖、吸烟等。此外,胃癌的发生还与患者的基因和生活环境相关。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由于胃癌早期筛查尚不普及,因此我国胃癌患者往往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早期胃癌经内镜下或外科手术切除预后较好,而中晚期胃癌由于肿瘤的浸润、转移,手术效果往往不佳,需要联合化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德国外科医生Siewert在1999年提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这一概念,并把胃癌分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和非贲门区腺癌,两者在病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然全球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发生率却不降反增。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由于我国的胃镜筛查覆盖患者还比较少,大多数患者均在出现明显的胃灼热、上腹痛和进食哽噎等临床症状后才就诊。此时胃癌已经发展至中晚期,手术难度较大且容易复发,通常需要联合化疗或者放疗进行肿瘤的综合治疗。因此,研究影响胃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胃癌的化疗靶点,有利于提高胃癌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的痛苦与负担。Ⅰ型胶原蛋白(COL1A1)是一种细胞外基质中起连接作用的关键结构蛋白,之前的研究发现COL1A1在成骨过程和骨质疏松中发挥作用,最近文章提出COL1A1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联,可能参与调节肿瘤的增殖、迁移等过程。钙库操纵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是最常见的维持细胞内Ca2+稳态的方式之一,其通过细胞膜表面的钙释放激活Ca2+通道家族蛋白(Ca2+-releaseactivated Ca2+channel protein,Orai)形成Ca2+进入细胞的离子通道,内质网/肌浆网上的基质相互作用分子(Stromal-interacting molecule,STIM)感受Ca2+内流并调节Orai蛋白的活性,从而实现调节细胞内Ca2+浓度的功能。众所周知,Ca2+本身作为第二信使参与调节细胞的收缩、胞吐、基因表达以及增殖等过程,并能够激活多种下游信号通路实现各种生理功能。SOCE信号通路已经被发现参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过程。但其在胃癌中是否参与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尚不清楚。STIM蛋白质家族是一种位于内质网的蛋白,可以感知内质网腔中钙浓度的变化。在多种细胞内,STIM1和STIM2都是调节内环境钙离子水平稳定的必需蛋白质。Orai蛋白分布在细胞的细胞质膜中,当内质网内存储的钙离子减少时可以被激活控制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质内。有研究发现Orai1和STIM1蛋白在多种癌症中的过度表达,如:宫颈癌、肝癌以及胶质瘤。且Orai1和STIM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相关。肝细胞核因子4α(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α,HNF 4α)是一种在肝脏中参与调节细胞糖、脂质代谢、上皮细胞分化和上皮细胞间连接的转录因子。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其可以通过影响细胞中STIM1蛋白的表达来调节细胞中的钙库操纵钙内流。此外,肝细胞核因子4α还在腺、肾脏、胃和肠道的上皮中广泛表达。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受到外来信号分子的刺激或者内内源性基因的选择表达后,发生细胞骨架的重构和细胞功能的改变,从而转变成具有间质细胞特点的过程。上皮间质转化已经被发现参与包括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当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后,其表达的上皮细胞特征蛋白会减少,如:E-cadherin。而表达的间质细胞特征蛋白会增多,如:N-cadherin、vinmentin和STAT3/Snai。同时,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细胞迁移运动的能力增强,相邻细胞的连接更加松散,因此容易随血液、淋巴液向远端转移。本研究将从以下方面阐明COL1A1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和胃癌细胞增殖、迁徙和上皮间质转化:(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胃癌患者的基因芯片,然后分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在胃癌中可能发生改变的基因。接着对胃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基因;(2)对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OL1A1蛋白、STIM1蛋白和HNF 4α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3)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si RNA转染抑制COL1A1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免疫印迹实验分析COL1A1蛋白对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影响;(4)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使用BTP2或转染Orai1 si RNA抑制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钙成像、免疫印迹实验分析钙库操纵钙内流对SGC7901细胞COL1A1蛋白的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5)选择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通过si RNA转染抑制HNF4α蛋白的表达,通过钙成像、免疫印迹实验分析HNF 4α蛋白对SGC7901细胞钙库操纵钙内流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分析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并在未来给胃癌的非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本课题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明显上调的基因有COL1A1和SPP1,在胃癌术后患者中,COL1A1高表达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COL1A1低表达组,SPP1高表达与低表达组之间的术后生存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并且胃癌组织中COL1A1蛋白、STIM1蛋白和HNF 4α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接着,在胃癌SGC7901细胞株中发现COL1A1蛋白可以影响细胞的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并且在胃癌SGC7901细胞株中,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路可以被钙库操纵钙内流抑制剂BTP2和Orai1 siRNA抑制,提示该细胞内存在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路。在SGC7901细胞中,钙库操纵钙内流可以调节COL1A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影响SGC790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最后,HNF 4α可以调节SGC7901细胞中钙库操纵钙内流和STIM1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并且PI3K/Akt、钙调蛋白和NFκB可能参与其中。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得出结论:COL1A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上调,COL1A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的预后越差。钙库操纵钙内流可以调节COL1A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SGC7901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并且这一过程受到HNF 4α蛋白的调控。

安岁萌[6](2020)在《双源双能CT多参数定量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门静脉期双源双能CT多个定量参数对胃腺癌的诊断效能;探讨门静脉期双源双能CT多个定量参数初步评估胃腺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探讨增强扫描三期CT值及门静脉期双源双能CT多个定量参数与HER2是否过度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且取得明确病理结果的106例胃腺癌患者,其中102例胃管状腺癌(高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31例、低分化腺癌50例),以30例正常胃作为对照组;102例胃管状腺癌患者中34例经胃镜活检组织获得病理结果,其余68例经术后标本获得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其中HER2阳性12例,HER2阴性56例;通过西门子第二代128排炫速双源CT扫描获得门静脉期双能量图像数据,利用syngo.via后处理软件处理获得能谱曲线、门静脉期碘浓度及同层主动脉碘浓度,经计算后得到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在原始图像上分别测量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的CT值。将以上数据按照正常胃与胃腺癌组,高、中、低分化胃管状腺癌组,HER2阳性组与HER2阴性组三种分组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ROC曲线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871),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01),说明活检结果基本可以代替术后病理结果。正常胃与胃腺癌两组间的能谱曲线斜率(1.35±0.24,2.77±0.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碘浓度(0.31±0.08,0.53±0.2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曲线斜率与标准化碘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883。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三组的能谱曲线斜率(2.18±0.37、2.69±0.56、3.07±0.66)组间及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三组间的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3±0.53、0.50±0.11、0.63±0.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与低分化胃腺癌两组间标准化碘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分别与中、低分化组标准化碘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两组间门脉期CT值(99.33±4.367、75.75±10.198)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动脉期CT值(53.50±6.775、52.30±10.968)及平衡期CT值(103.67±10.367、78.54±13.894)均无明显差异,P>0.05;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两组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双能量参数对胃癌的诊断效能较好,为无创性诊断胃癌提供了可能;(2)双能量参数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为临床上判别胃癌的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作为评估胃癌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3)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间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有差异,但胃癌的HER2蛋白与相应的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史颖晨[7](2020)在《陕北某综合医院2014-2016年可手术胃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胃癌相关死亡在全球癌症相关死亡中位列第二,全球每年约有98.4万新病例和84.1万例胃癌相关死亡病例,数据显示,自2013年后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3.0%,然而我国的胃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胃癌死亡人数的50%。陕西省恶性肿瘤中胃癌死亡率为18.85/10万,处于死亡原因第三位。这一系列数据提示,不管是全球还是局部地区,胃癌发病及死亡率均处于前三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必须予以重视。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陕北某医院的可手术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胃癌预后不良因素,为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为本地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进而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卫生政策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以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全年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4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展期的胃癌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术后病理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化疗周期数、CEA、CA72-4、CA19-9、幽门螺杆菌(Hp)感染、化疗方案及术后三年的生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 test检验筛选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探究临床病理特征对术后3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胃癌可手术患者3年生存率的因素包括:Borrmann分型、CEA、CA72-4、CA19-9、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化疗方案、化疗周期、淋巴结侵犯及术后病理分期。2.与胃癌可手术患者3年生存率无关的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HP感染、以及肿瘤部位。3.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胃癌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有化疗周期,肿瘤部位、术后病理分期及CA72-4值。结论:1.本地区可手术胃癌患者依然是以男性为主,且以胃下部,Borrmann分型Ⅲ+Ⅳ型,腺癌居多。2.本地区可手术胃癌患者术后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53.6%,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43.55(40.86-46.24)个月,标准误1.37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胃癌可手术患者生存率有关的因素包括:Borrmann分型、CEA、CA72-4、CA19-9、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化疗方案、化疗周期、淋巴结侵犯及术后病理分期,其中Borrmann分型Ⅳ型、高水平CEA、高水平CA72-4、高水平CA19-9及淋巴结阳性患者均预后较差,且肿瘤浸润深度越深预后越差。4.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影响胃癌可手术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有化疗周期,肿瘤部位、术后病理分期及CA72-4值。其中,化疗周期数>4次的患者预后要好于化疗周期数≤4次的患者。胃上部癌的预后要差于胃中部患者。且术后病理分期越靠后,预后越差。

姜超[8](2020)在《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死亡率居第三位。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最高。胃癌发病通常无特异性的早期症状,尽管有多种检查手段,但由于早期非侵入性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如CT、MRI、PET和血清学监测(CEA,CA19-9,CA125和CA72-4)敏感性低,而内窥镜检查普及率低,通常在转移发生后或处于晚期时才诊断为胃癌。即使在早期诊断并根治性的进行了手术切除,其局部出现复发和远处出现转移的机率仍然很高。尽管术后监测工具在不断的增多和进步,包括内窥镜监测(胃镜等),血清学监测(CEA,CA19-9,CA125和CA72-4),影像学检测(CT,MRI,PET等),但敏感性尚未达到预期。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虽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胃癌的异质性强,25%-40%的胃癌患者在治疗后会发生复发转移。治疗后出现复发和转移是胃癌治疗过程中的一大挑战。胃癌细胞的广泛侵袭和转移,特别是难以控制的远隔脏器的转移成为导致胃癌出现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临床上为有效的消除肿瘤转移灶而采用了多种辅助治疗方法,但最终难以大幅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缓解率和总体生存率。出现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时间大约一年。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是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过程。因此,深入研究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获得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和/或治疗靶点,对于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并及早治疗胃癌的转移灶,进而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酪蛋白激酶II(Casein kinase II,CSNK2)是一种多效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可磷酸化数百种底物并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周期调节,DNA复制和修复,发育和分化,转录,细胞信号传导,致癌作用和凋亡等。CSNK2具有形成稳定异四聚体的两个催化亚基(a)和两个调节亚基(β),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的靶标超过300个。CSNK2具有两种催化亚基,即CK2 α和CK2 α’,分别由CSNK2A1和CSNK2A2编码。CSNK2A1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激酶活性高于正 常对应细胞,并且已有证据表明CSNK2A1在乳腺癌,肺癌,肾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中起着致癌作用。CSNK2A1的阳性表达在上述多种肿瘤中预示了较短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CD51(整联蛋白αv,integrin V)不仅是负责细胞与基质结合的跨膜糖蛋白,还是恶性肿瘤许多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角色。研究证实,CD51在喉癌、下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肾癌等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与恶性生物学行为存在相关性。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CD51过表达与晚期TNM分期存在相关性。研究显示CSNK2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CD51在CRC中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作用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我们前期研究证实同一批胃癌标本上CSNK2A1和CD51的表达存在一致性。但是,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如何?两者之间关系、表达情况与生物学行为及生存是否存在相关性,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检测了 CSNK2A1和CD51在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进而分析了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的关系;研究了其表达与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选取40例胃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蜡块连续切取石蜡切片;选取250例的胃肿瘤石蜡组织(其中240例为胃腺癌,10例为胃胃肠间质瘤)制成组织芯片。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 40例胃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CSNK2A1和CD51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CSNK2A1和CD51的表达在胃腺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两者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组织芯片中CSNK2A1的表达情况。4.统计学分析CSNK2A1表达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吸烟、饮酒等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5.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CSNK2A1表达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总生存期,分析CSNK2A1表达是否是独立预后因素。第二部分:1.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 4 种胃癌细胞系(SGC790,SNU216,BGC823和HGC27)和1种正常胃上皮细胞系(GES-1)中CSNK2A1的表达情况。2.构建了过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和敲低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同时构建相对应的阴性对照细胞系。4种细胞系平行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增殖实验:CCK8法研究胃癌细胞在CSNK2A1过表达和敲低表达后的第1,3,5,7天细胞生长曲线变化,以进一步研究CSNK2A1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4.克隆形成能力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胃癌细胞CSNK2A1过表达和敲低表达后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5.迁移和侵袭实验:(1)划痕实验研究CSNK2A1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2)细胞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研究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降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第三部分:1.验证胃癌细胞中CSNK2A1表达与EMT的关系。(1)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 EMT 中相关转录因子 E-cadherin、N-cadherin、Vinmentin在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EMT中相关转录因子E-cadherin、N-cadherin在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探索性研究CSNK2A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的影响。(1)Western blot 检测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中 p-Akt S473、p-Akt t308、p-mTOR在CSNK2A1的过表达及敲低表达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2)Western blot检测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了的过表达CSNK2A1的 SNU216-Flag-CSNK2A1 细胞中 CSNK2A1、p-Akt S473/T308、p-mTOR 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其对增殖能力的影响程度。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其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CSNK2A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25%(10/40),在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为7.5%(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果表明CSNK2A1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CD51无论是染色强度还是阳性细胞占比在胃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均强表达,无法进行差异性比较。此结果最终显示CD51与CSNK2A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2.我们在大样本(组织芯片)中继续研究CSKN2A1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CD51不再进行研究。在240例胃腺癌标本中,59例(24.58%)高表达CSNK2A1,181例(75.42%)低表达CSNK2A1。CSNK2A1在胃胃肠间质瘤中不表达(0/6)(其中4例在免疫组化过程中发生脱片)。3.CSNK2A1高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TNM分期显着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240例胃腺癌患者的术后1,3,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50%,56.67%,39.17%。CSNK2A1低表达的胃腺癌术后患者比高表达的患者具有明显延长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2)。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免疫反应评分(Immunoreactive score,IRS)、发病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N分期)、远处转移(M分期)、TNM分期是胃腺癌术后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RS(P=0.001)、浸润深度(T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N分期)(P<0.001)、TNM分期(P<0.001)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第二部分:1.Western blot和qRT-PCR实验结果:4个胃癌细胞系的CSNK2A1表达均高于胃上皮细胞细胞系(P<0.01)。CSNK2A1的表达在SGC790细胞中最高,在SNU216细胞中最低。2.选择低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NU216,构建了过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NU216-Flag-CSNK2A1;选择高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GC790,构建了敲低表达CSNK2A1的细胞系SGC790-KD-CSNK2A1,同时分别构建了阴性对照细胞系(SNU216-control 和 SGC790-control)。3.CCK8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在第1,3,5,7天时吸光度值(OD值)均明显高于 SNU216-control(P 值均<0.001)。SGC790-KD-CSNK2A1 在第 1,3,5,7天时OD值均明显低于SGC790-control(P值均<0.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促进人胃癌细胞株的增殖。4.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形成细胞克隆数较SNU216-control 明显增多(P<0.001)。SGC790-KD-CSNK2A1 形成细胞克隆数较SGC790-control明显减少(P<0.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提高人胃癌细胞株的克隆形成能力。5.划痕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的迁移能力较SNU216-control升高(P<0.05)。SGC790-KD-CSNK2A1 的迁移能力较 SGC790-control 明显降低(P<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提高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6.细胞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的迁移、侵袭能力较SNU216-control明显升高(P<0.001)。SGC790-KD-CSNK2A1 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较SGC790-control组明显减弱(P<0.001)。以上的实验结果提示CSNK2A1的表达能够提高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第三部分:1.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 的 N-cadherin 和 Vinmentin表达较 SNU216-control 增高;E-cadherin 表达较 SNU216-control 减弱(P 值均<0.05)。SGC790-KD-CSNK2A1 的 N-cadherin 和 Vinmentin 表达较SGC790-control 减弱;E-cadherin 表达较 SGC790-control 增高(P 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SNU216-Flag-CSNK2A1的N-cadherin表达较SNU216-control增高;E-cadherin 表达较 SNU216-control 减弱。SGC790-KD-CSNK2A1 的 N-cadherin 表达较 SGC790-control减弱;E-cadherin表达较SGC790-control增高。以上的实验结果显示:在CSNK2A1过表达的调节下,EMT转化过程中的上皮细胞标志因子E-cadherin的减少,间质细胞标志因子N-cadherin和Vimentin的增多,标志着EMT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胃癌转移的开始。该部分研究验证了 EMT是CSNK2A1影响人胃癌细胞株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信号途径之一。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CSNK2A1过表达时,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升高,而当CSNK2A1敲低时,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降低。提示CSNK2A1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影响后续作用。ly294002降低了信号通路下游分子(p-Akt S473/T308,p-mTOR)的表达水平。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CSNK2AI增强了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但ly294002逆转了 CSNK2AI的这个效应。为了排除增殖对迁移和侵袭的可能影响,进行了 CCK-8实验,分析结果表明ly294002抑制了细胞增殖约1.5倍。这种减少不能解释ly294002抑制迁移和侵袭的巨大差异(大约低3到4倍)。这些发现表明CSNK2A1通过PI3K-Akt-mTOR途径促进胃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研究结论:1.CSNK2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CSNK2AI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存在相关性。CSNK2AI是胃癌术后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D51在胃癌中是无效指标。2.CSNK2A1的表达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增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3.CSNK2A1通过EMT、PI3K-Akt-mTOR信号途径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张富花[9](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崔豪豪[10](2020)在《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前研究表明,高表达的Reg IV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CDX2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CDX2与Reg IV的表达在多种肿瘤中具有相关性,而CDX2与Reg IV在胃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CDX2对胃癌细胞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DX2与Reg IV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来研究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进一步在AGS和MKN-45细胞中研究CDX2与Reg IV的调控关系及功能。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分别检测102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和对应30例癌旁石蜡包埋标本及93例新鲜胃癌组织标本中CDX2和Reg IV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在AGS和MKN-45胃癌细胞中沉默和过表达CDX2及Reg IV,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沉默和过表达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调控关系。利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CDX2沉默和过表达后AGS和MKN-4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eg IV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29),而CDX2在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则无显着差异(P=0.435),CDX2和Reg IV在蛋白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34,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DX2和Reg IV在mRNA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87,P=0.000)。(2)在AGS细胞中,将CDX2基因过表达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沉默CDX2基因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过表达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CDX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相较于对照组无显着变化;沉默Reg IV基因后,Reg IV和CD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着降低。(3)在MKN-45细胞中,将CDX2基因过表达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沉默CDX2基因后,CDX2和Reg IV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过表达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CDX2的mRNA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却显着降低,蛋白水平无显着变化;沉默Reg IV基因后,Reg IV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DX2的mRNA和蛋白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无显着变化。(4)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DX2基因后,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沉默CDX2的表达后,AGS和MKN-4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减弱。结论:CDX2和Reg IV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CDX2能够通过上调Reg IV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系AGS和MKN-45的迁移和侵袭。

二、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蛋白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蛋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AG与胃癌前疾病的定义
        2. CAG的临床研究进展
        3. CAG的基础研究进展
        4. 小结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辨证治疗
        2. 成方治疗
        3. 自拟方治疗
        4. 中西医药联合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综述三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1. 转录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2. 转录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展望
    综述四 魏玮教授治疗CAG相关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 辛开苦降,善用经方
        2. 益气活血,消症化瘕
        3. 调畅情志,和解少阳
        4. 调枢通胃,总揽全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与数据管理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半夏泻心汤可以减轻CAG患者中医症状
        4.2 半夏泻心汤可以调节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水平
        4.3 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善CAG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4.4 半夏泻心汤可以提高CAG患者睡眠质量
        4.5 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CAG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来源
        1.2 受试者与血样采集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软件及数据库
        1.5 样本准备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结果
        2.1 测序基本情况
        2.2 差异表达筛选结果
        2.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2.5 PPI网络分析
    3、讨论
        3.1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抑制炎症
        3.2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免疫调节
        3.3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抗肿瘤
        3.4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神经调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致谢
附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筛选标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实施
        2.2.3 研究变量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2.2.5 研究偏倚
        2.2.6 样本量估计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胃镜活检概况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来源
    3.2 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差异分析
        3.2.3 预后分析
        3.2.4 基因功能
        3.2.5 免疫浸润分析
    3.3 结果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3.4 讨论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4.1 材料
        4.1.1 模式菌株
        4.1.2 实验细胞
        4.1.3 蜡块组织
        4.1.4 新鲜组织
        4.1.5 主要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1.7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3)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的概述
        1.1.1 胃癌的流行病学
        1.1.2 胃癌的致病因素
        1.1.3 胃癌的治疗
    1.2 Claudin18概述
        1.2.1 Claudin18与紧密连接
        1.2.2 Claudin18的分型及表达特点
        1.2.3 Claudin18与肿瘤
        1.2.4 Claudin18与治疗
        1.2.5 Claudin18在胃癌人群中的表达情况
    1.3 选题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2.3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4 信息库数据挖掘
        2.4.1 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Claudin18在胃癌中的表达
        2.4.2 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Claudin18在胃癌中的表达
        2.4.3 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相关性
    2.5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
    2.6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
    3.1 数据库分析Claudin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2 Claudin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定位
    3.3 Claudin18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
    3.4 Claudin18表达与生存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DUSP14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调节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细胞
    2.2 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3.实验方法
    3.1 细胞制备与培养
    3.2 实验溶液配制
    3.3 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5 细胞活性检测(CCK8)
    3.6 细胞钙成像
    3.7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3.8 生存分析
    3.9 数据处理
4.结果
    4.1 人胃癌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DEGs)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
    4.2 COL1A1和SPP1 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关系
    4.3 COL1A1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4.4 STIM1 蛋白和Orai1 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4.5 HNF4α蛋白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
    4.6 COL1A1 蛋白在SGC7901 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4.7 钙库操纵钙内流对SGC7901 细胞中COL1A1 蛋白表达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4.8 HNF4α对 SGC7901 细胞中钙库操纵钙内流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钙信号与癌症的增殖和转移
    参考文献

(6)双源双能CT多参数定量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
        1.2 胃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胃癌的病理分型
        1.4 胃癌的常规检查手段
    2 双源双能量CT原理及应用
        2.1 双源双能量CT原理
        2.2 DECT在腹部脏器中的临床应用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文献回顾
    1 DECT在胃癌TNM分期方面的优势
    2 DECT在胃癌病理分化程度方面的研究进展
    3 DECT在新辅助化疗方面的优势
    4 DECT与免疫组化指标HER2 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的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病例筛选流程图
2 方法
    2.1 CT扫描设备及参数
    2.2 CT的扫描步骤
    2.3 HER2 检测方法
    2.4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2.4.1 图像分析
        2.4.2 数据测量
        2.4.3 HER2 判断方法及评分标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正常胃与胃腺癌两组间双能量参数的研究
        3.1.1 斜率K
        3.1.2 标准化碘浓度NIC
    3.2 高、中、低三组胃癌间双能量参数的研究
        3.2.1 活检标本与手术标本一致性分析
        3.2.2 双能量参数与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研究
    3.3 CT参数与HER2 的研究
        3.3.1 三期增强CT值的比较
        3.3.2 双能量参数值的比较
4 讨论
    4.1 DECT定量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4.2 DETC定量参数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4.3 DECT定量参数与胃癌HER2 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陕北某综合医院2014-2016年可手术胃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的收集方法与主要内容
    2.3 分析变量及其赋值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构成情况
    3.2 研究对象术后化疗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生存率
    3.4 研究对象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年龄及性别因素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2 肿瘤部位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3 Borrmann分型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4 组织学类型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5 浸润深度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6 术后病理分期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7 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8 CEA值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9 CA72-4值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10 CA19-9值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11 Hp感染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12 分化程度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4.13 化疗方案、化疗周期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CSNK2A1、CD5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SNK2A1表达对胃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SNK2A1表达在胃癌侵袭转移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9)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1.3.1 Hp的流行病学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1.3.5 Hp的致病性
        1.4 Hp的诊断
        1.5 Hp感染的防治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查人群选择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1.3 人群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14)C-UBT检测方法
        2.2.3 胃镜检查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变量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1.1.3 尿素酶
        1.1.4 热休克蛋白60
        1.1.5 硝基还原酶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2.4.3 ~(14)C-UBT检测
        2.4.4 胃镜检查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2.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的优势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胃癌综述
        1.1.1 胃癌分布
        1.1.2 致病因素
    1.2 CDX2综述
        1.2.1 CDX2的结构与功能
        1.2.2 CDX2与消化道肿瘤
    1.3 RegⅣ综述
        1.3.1 RegⅣ结构与功能
        1.3.2 RegⅣ与消化系统癌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组织样本的收集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来源及溶液的配制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5 RNA提取、反转录及qRT-PCR
    2.6 CDX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6.1 引物设计
        2.6.2 目的基因的扩增
        2.6.3 切胶回收
        2.6.4 pcDNA4/TO载体与CDX2 基因片段的双酶切和连接
        2.6.5 连接产物转化
        2.6.6 菌落PCR鉴定
        2.6.7 保菌及测序
    2.7 细胞培养及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2.7.1 细胞培养
        2.7.2 去内毒素提pcDNA4/TO-CDX2 重组质粒
        2.7.3 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
    2.8 RNA干扰
    2.9 免疫印迹
        2.9.1 总蛋白的提取
        2.9.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9.3 SDS-PAGE蛋白质电泳
    2.10 细胞侵袭和迁移试验
    2.11 细胞划痕试验
    2.12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CDX2和RegⅣ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3.1.1 CDX2与RegⅣ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3.1.2 CDX2与RegⅣ在胃癌中的相关性
    3.2 CDX2 沉默对RegⅣ表达的影响
        3.2.1 CDX2 沉默效率最高siRNA的筛选
        3.2.2 CDX2 沉默下调RegⅣ的表达
    3.3 CDX2 过表达对RegⅣ表达的影响
    3.4 RegⅣ对 CDX2 表达的影响
        3.4.1 RegⅣ过表达不影响CDX2 的表达
        3.4.2 RegⅣ沉默对CDX2 表达的影响
    3.5 CDX2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5.1 CDX2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
        3.5.2 CDX2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蛋白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D]. 国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3]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D]. 邵晗. 山东大学, 2021(09)
  • [4]DUSP14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通过EMT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程修强.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钙库操纵钙内流通过调节COL1A1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D]. 韩文秀.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双源双能CT多参数定量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安岁萌.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陕北某综合医院2014-2016年可手术胃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分析[D]. 史颖晨. 延安大学, 2020(12)
  • [8]CSNK2A1,CD5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姜超. 山东大学, 2020(08)
  • [9]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10]CDX2和Reg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崔豪豪.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53蛋白在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胃腺癌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