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2000年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一、二000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论文文献综述)

RESEARCH DEPARTMENT.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 NATIONAL INTERBANK FUNDING CENTER[1](2011)在《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文中提出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平稳,交易稳步增长。主要特点是:货币市场资金面大幅收紧,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银行间国债指数震荡上扬,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保持较快升值速度,非美货币即期交易显着活跃;利率互换交易量大幅增长,利率互换交易确认服务推出;汇率衍生品市场交易稳定增长,期权产品上线完善外汇衍生产品体系。

王桂贤[2](2010)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1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天津口岸生成后,人民币汇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价格杠杆作用和政策调控杠杆作用日益增强。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状况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围绕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特征史实分析及量化实证分析逐步展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为核心,分七章进行论证。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构成、论文的创新及不足。通过该章的写作,将使读者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形成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与把握。第二章,从界定与本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制度、汇率制度概念入手,给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定义,介绍汇率制度分类方法并对本文采用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做出选择。对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关于效率的不同看法以及汇率制度效率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介,进而界定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第三章,借鉴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关于效率的不同看法以及汇率制度效率的现有研究成果,给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概念和衡量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评价标准,即有效率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具备灵活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以反映价格信息,具备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稳定化作用机制,同时,有效率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尚须体现汇率具备的政策杠杆特性,即有效率的汇率制度还须具备激励兼容、帕累托有效等特征。在给出有效汇率制度的衡量标准之后,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角度抽象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特点继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时期,并对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标准的汇率制度效率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1994年以及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两次重大改革剖析,指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虽然走上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决定之路,但一些严格限制,如汇率波动较窄波幅限制等制约了市场力量的发挥,从而也影响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真正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尚需进一步加大。第四章至第六章,按照第三章提出的有效率汇率制度的标准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效率状况。第四章,分析有效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激励兼容效率要求,即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政策效率。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制度之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必然要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变量产生相互关联,本章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这些政策之间的激励相容状况,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宏观政策目标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均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节中被指派于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其独立性受到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明显增强、货币政策操作陷于困境。第五章,分析有效率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帕累托有效要求,即资源配置效率。人民币汇率制度在调控经济运行时,最直接的作用目标就是通过发挥汇率的资源配置信号功能,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汇率作用于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交易中的实体性资源配置和基础性金融资源的配置上,本章选择商品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等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占主导地位的项目做为实体性资源的代表,将外汇储备做为基础性金融资源的代表展开人民币汇率制度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以商品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为例的分析显示,人民币汇率制度在配置上述资源时,虽然实现了“量”的扩张和积累,但“质量”不高是不容忽视的现实。第六章,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稳定化作用机制,即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稳定化效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汇率制度稳定化作用的发挥受经济冲击及投机冲击的影响,因而本章首先评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货币冲击、实际冲击和投机冲击,然后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实际运行说明其稳定化作用的积极发挥,同时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投机冲击而致货币危机的隐忧。第七章,在第三章至第六章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状况分析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不完全的原因及效率改进建议。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效率既受制于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及自身缺陷,又取决于它与其他相关经济制度(或政策)的适应状况。在分析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不完全的各方面原因之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出建议,重点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如利率自由化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配合等。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采用制度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进行多角度分析。本文以“制度效率”为主题,制度分析方法贯穿全文,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效率分析,注意到:人民币汇率制度处于演变过程中,现存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不是完善的,其运行机制的不少方面具有暂时性;通过设定一系列的制度效率评价标准,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进行定性分析,回答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相应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对策的提出,解决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效率标准的问题;运用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检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经济增长绩效、稳定物价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完成了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实证分析;在剖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资源配置效率时,深入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外向型经济资源配置的结构的影响,即体现为结构分析。同时,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许多数据资料,制作了许多图表,意在直观明了地反映问题,提供信息。从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凭主观臆断。另外,本文在分析问题时,尤其是在第三、四章的论述中,贯穿了成本-收益分析法这一制度经济学效率分析的主要方法,意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实施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进一步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施虽然在相关评价指标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功),但也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人民币汇率制度仍须进一步完善。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研究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其一,选择“效率”视角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汇率形成机制效率、政策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稳定化效率等进行研究,突破了既有研究侧重制度选择、制度缺陷及改革建议等其他视角;其二,建立了一系列评价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标准,既包括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稳定化作用机制等定性标准,又包括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兼容、资源配置状况等可检验的标准;其三,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分析较为全面,突破了既有研究要么注重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微观形成机理研究,要么注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宏观效率研究的局限,整合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宏、微观效率。由于本文写作过程中资料搜集较难,有许多尚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改进的地方,这也正是本文的缺陷所在:其一,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时,虽然成本-收益分析法贯穿文章始终,但未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施成本和收益做出全面的评估和量化分解,难免给人一种缺乏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进行全面评价的感觉。其二,在对人民币事实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政策效率、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计量检验时,由于难以获得统一口径的足够样本,不得不将样本期推广至1980年-2007年,这很可能会影响到结论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何辉[3](2010)在《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市场发挥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连接着储蓄者与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储蓄者与投资者影响而发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金融市场税收作为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以及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我国金融市场税收都肩负着政府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的重任。在实践中,金融市场税收会产生何种经济效应呢?基于此,本文从微观与宏观层面、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视角,全面考察金融市场税收在中国实践中的经济效应,力求为我国政府提供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9章,由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政策启示三大部分构成。第1章导论。第2章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市场税收机制的运行机理。第3至8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3章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对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影响。第4-8章从宏观层面实证分析金融市场税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其中,第4-7章是从经济效率视角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对宏观经济变量、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以及稳态经济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第8章从社会公平视角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9章是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部分。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实际经济效应,获得重要的政策启示。第1章,导论。本章的内容包括:叙述了选题背景、意义;对基本概念作出解释,对研究对象作出说明;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研究方法,简述研究思路;指出本文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金融市场税收的一般分析。本章采用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对金融市场税收机制运行的分析,揭示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内在机理,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阐述了我国金融市场税制的构成,以确定实证检验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践依据。第3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微观分析。本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总结了金融市场税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重点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利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构建包含金融市场税收的债券定价模型以及市场交易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的债券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第4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本章从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率视角,实证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变量的影响。沿着金融市场税收变化→金融资产价格变化→消费与储蓄变化→投资变化的思路,在第3章实证分析金融市场税收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储蓄效应以及投资效应,揭示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变量影响的规律。首先,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在跨期消费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经验数据,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其次,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运用前节的理论模型以及计量回归数据,测算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引起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储蓄的变化。最后,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根据投资与消费、储蓄的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对投资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计量回归分析,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变化导致投资变化的程度与方向。第5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4章的基础上,继而沿着经济变量的变化→经济增长变化的思路,考察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揭示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规律。首先,在Pagano(1993)模型①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市场税收对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的模型,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为实证检验提供依据。然后,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对参数进行估计,测算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变化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量,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趋势。第6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4、5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固定参数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与分布滞后模型以及时变参数下的状态空间模型,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全面揭示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规律。首先,结合凯恩斯经济周期波动模型与货币供给模型,利用加速乘数模型,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模型,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把金融市场税收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分布滞后模型以及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经济周期波动效应的计量模型,为计量分析奠定基础。最后,在固定参数与时变参数计量模型下,实证检验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长期趋势关系和时间变化规律。第7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稳态经济与黄金律水平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宏观动态均衡的视角,揭示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经济稳态水平与黄金律水平变化规律。首先,在拓展的拉姆齐模型(引入金融市场税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参数估计与动态模拟,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稳态水平的影响。然后,利用第4章金融市场税收对储蓄与投资影响的实证结果,以及本章第一节参数估计值,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第8章金融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从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平角度,揭示金融市场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首先,从收入结构视角与整体视角,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收入再分配效应模型,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一方面,从结构视角,通过计算金融市场税收在不同收入组间的平均税率累进性,揭示金融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整体视角,通过计算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前后基尼系数变化量,揭示金融市场税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程度。第9章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首先,归纳概括了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实际经济效应,提供了政策建议的客观依据。然后,根据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证结果,从短期与长期的角度,提出短期内适时调整金融市场税收政策与长期内推进金融市场税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在对已有研究拓展和深化的基础上,本文可能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探索:(1)研究视角的宽广性本文从微观与宏观、效率与公平、一般均衡与动态均衡等多视角、多层面探索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效应。第一层面:微观与宏观的全方位分析。在微观方面,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的市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在宏观方面,考察金融市场税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第二层面: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全视角分析。在宏观分析中,从经济效率视角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引起经济的变化;从社会公平视角分析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三层面: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全工具应用。在经济效率分析中,从静态均衡的角度考察金融市场税收对宏观经济变量(消费、储蓄、投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从动态均衡角度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经济的影响。(2)理论模型的拓展性本文对理论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债券价格效应模型。传统的债券定价理论模型仅仅考虑了债券利息税、资本利得税以及市场利率对债券价格影响,但在构建债券定价模型时,未考虑存款利息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等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把存款利息税和证券印花税引入到债券定价理论模型中,分析其税率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第二,拓展了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与储蓄效应模型。首先,拓展了利息税①的消费与储蓄效应模型。关于利息税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并未考虑物价因素,同时在选择家庭效用函数时多采用隐函数形式的效用函数或者采用Cobb-douglas形式的效用函数。而本文在构建利息税对消费与储蓄影响的理论模型时,不仅考虑了物价因素,而且选择了可以囊括Cobb-douglas效用函数、完全替代效用函数、完全互补效用函数的效用函数,从而使得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其次,构建了证券印花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模型。本文把证券印花税、物价以及储蓄等变量同时引入到消费-储蓄模型中,拓展了跨期消费模型,能够同时考察证券印花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第三,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学界较多地探讨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Pagano (1993)所构建的金融资本及其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但对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研究较少。本文在Pagano(1993)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市场税收对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的分析结果,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第四,拓展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模型。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是建立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乘数-加速模型分析税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但受到货币学派的质疑。本文在综合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模型(应用IS-LM模型与乘数-加速模型,并且运用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基础上,应用计量理论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分布滞后模型以及时变参数模型等),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模型。(3)实证研究的拓展性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借助于计量工具,从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第一,实证分析了金融市场税收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已有的文献表明,存款利息所得税与证券印花税对中国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鲜为少见。国内曾有少数学者研究了有关对债券征税(比如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利息所得税以及营业税)所引起债券收益率的变化,但对存款利息所得税的经济效应研究多体现在其宏观经济效应方面。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结合GACH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存款利息所得税与证券印花税的债券价格效应和债券规模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存款利息所得税、证券印花税对债券价格和债券交易量具有显着性影响。第二,实证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居民消费与储蓄影响的程度。利息税的消费效应与储蓄效应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采用规范分析法研究利息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缺乏实证检验,其结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本文在跨期消费理论模型基础上,借助计量工具,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实证考察了利息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的大小,得出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实证结果表明:利息税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即提高利息税税率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而降低利息税税率引起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利息税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影响不同,利息税税率调整导致城镇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绝对额变化较大,而利息税税率调整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相对额变化较大。就证券印花税来看,学界直接研究证券印花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较少,本文推进了这一研究,实证考察了证券印花税税率调整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证券印花税税率导致储蓄减少消费增加,而降低证券印花税税率导致储蓄增加消费减少。第三,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学界对税收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对利息税与证券印花税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较少,尤其实证检验其经济增长效应大小更是少之甚少。本文在有关利息税与证券印花税对经济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利息税税率抑制了经济增长,反之,降低利息税税率促进了经济增长。降低证券印花税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效应;证券印花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具有时期性。第四,动态模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消费与稳态资本的影响。近几年,国内有些学者采用模拟分析法研究政策变化的效应,但对利息税与证券印花税的稳态消费与稳态资本效应研究却鲜为少见。本文从动态最优化视角,利用回归的参数数据,动态模拟分析利息税、证券印花税税率调整对稳态消费与稳态资本的影响程度。第五,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结构视角,将利息税、股利所得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的平均税率作为变量指标,分别计算出了它们各自在不同居民收入组的平均税率累进性,结果表明,利息税、股利所得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的平均税率都具有累进性。又从整体视角,通过计算税收征收前后基尼系数的变化量,实证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税前基尼系数,利息税、股利所得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的税后基尼系数变小,即它们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正效应。(4)政策建议的应用性第一,提出了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短期与长期政策目标。根据实证检验结果,结合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提出短期与长期的政策目标:短期目标。短期内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应着重发挥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的作用。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有待完善,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噪声交易者,短期内应根据市场与经济运行状况适时调整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实现其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的作用。长期目标。长期内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应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双重调节功能。随着金融市场日趋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长期内应推进金融市场税制改革,实现其调节金融市场与调节收入差距的双重作用。第二,从长期视角,提出我国资本利得税制度的设想。尽管国内有些学者提出资本利得税制度,但所设计的税制要么立足于调节金融市场,要么立足于调节收入差距,而本文的资本利得税税制则立足于发挥其双重调节功能。

马野驰[4](2010)在《东亚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全球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其中东亚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对该地区外汇储备最优规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东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选择一条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发达国家产业的主要承接者,东亚采用以区域产业循环机制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加快经济建设。同时,出于自身金融安全的考虑,东亚主要国家或地区选择隐蔽性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另外,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金融合作进展缓慢。上述原因使东亚地区积累高额外汇储备作为危机预防工具。分析东亚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和国际清偿力等基本经济情况后发现,东亚积累高额外汇储备是必要的,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通过传统指标和建模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判断发现,东亚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存量已超过最优规模。对此,在分析东亚具体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后,从建设东亚外汇储备库和发展主权财富基金两个角度提出有效管理外汇储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手段。最后,针对中国特殊国情,对外汇储备规模和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娜[5](2008)在《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汇储备是一国外汇管理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是一国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外汇储备传统功能在于:保持国际支付能力,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中央银行干预汇市,稳定本国汇率;维持本国举借和偿还外债的信用保证。伴随着90年代以来的外汇储备总额的迅速增加,外汇储备功能出现两个新的变化:一是外汇储备功能重心已从“实际支付”偏向“保持信心”;二是外汇储备财富功能开始受到重视。在外汇储备管理实践中,与外汇储备功能新变化相应的是:第一、在规模上,外汇储备实行最优化规模管理。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由必要规模的外汇储备来实现;而在外汇储备规模过多的现实背景下,考虑到成本——收益原则,还追求富余规模外汇储备的更高的投资收益。第二,在结构上,外汇储备出现结构的多样化趋势,储备管理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模式、策略,以期获得储备资产更有益的收益——风险匹配。体现在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两个方面:在币种结构上,以渐进式的方式调低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在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除传统的国债外,很多国家在外汇储备中逐渐加大了对机构债、企业债配置,一些国家还配置了股权投资。第三、在外汇储备管理模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从单一的“消极管理”到“消极管理”与“积极管理”并重。“消极管理”是指储备资产的管理将流动性要求置于首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实施外汇储备管理确定其合理的币种选择和资产配置,即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结构。同时,确定与投资组合结构最优相关的风险管理框架。消极管理与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相联系,强调的是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的这种“消极管理”的战略模式。“积极管理”是指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以富余外汇储备进行股权、金融资产、房地产等多渠道投资,以提高储备资产的长期收益水平和维护其长期实际购买力。从1981年开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还包括挪威、韩国、科威特等国家(目前印度正在讨论)在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情况下逐步对外汇储备管理采取了这种“积极管理”的战略模式。这些表明各国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外汇储备作为国家公共财富的功能发挥日渐凸现。2000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到2006年以来尤其有加速的趋势。截至到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庞大的外汇储备一方面表明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过多的外汇储备不仅会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带来高昂的机会成本,增加主要储备货币汇率波动风险,还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等负面影响。所以,在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情况下如何借鉴它国经验,探求合理、有效地管理外汇储备模式和途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外汇储备存量规模大、增速快、结构复杂,并且具有长期增长趋势。在新时期,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中如何运用更加优化、积极的管理策略,在满足各项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长期购买力的稳定和增长,这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其主要考查的问题是:1、在中国金融全面对外开放背景下,保障流动性和安全性必要的外汇储备规模的理论估值是多少?2、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应作如何的调整?3、中国如何构建适合其国情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消极管理”、“积极管理”下的的组织体系与制度框架的如何设立?其存在的法理基础是什么?4、如何完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对于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保障中国外汇储备长期购买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乃至外汇储备使用对国有资产管理、国家竞争力建设等战略性规划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外汇储备规模的理论估值、反映中国特定约束条件下的外汇储备管理架构构建、“积极管理”现有经验(包括汇金公司、中国投资公司)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讨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交待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创新。第二章是探讨外汇储备的理论估值规模。本章首先对衡量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方法(经验法则、定性分析、计量模型)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分析了近年来世界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亚洲金融危机后,以传统解释变量构建的模型往往低估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水平。第三,对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状况、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章对当前中国的适度规模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自2002年起,外汇储备的实际余额大大超出测算规模。过多的外汇储备在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成本。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储备的快速增加,储备带来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大,而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数。因此,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具有寻求变化的内因。第三章讨论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最优化管理,就不仅要考虑适度规模的问题,还涉及到结构管理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本章在对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世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对于世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本文研究发现,尽管储备结构分散化在逐步地发生,但其货币结构的变化并不显着。当今世界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特点是以美元为主,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强势货币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国的外汇储备还将以美元资产为主。在对世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分析中,本文主要对两大类——银行存款以及各类型证券资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尽管全球外汇储备依然集中在美元资产,但其具体的资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过去的20年间,储备资产组合中更多地配置了具有更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息差”类产品,如机构债、企业债等。其次,分析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特征。在币种结构方面,在对币种构成的原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国币种结构的四个因素:贸易进口结构、外债结构、FDI结构以及干预汇市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中国外汇储备适宜币种结构应大约为:美元60%、欧元12%、日元23%、其他货币5%。但对实际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进行的测算却发现其比例远高于此。本文认为,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集中可能会带来流动性问题,从而影响到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此外,随着近年来美元贬值,汇率风险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而接下来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研究发现,中国外汇储备存在的特点为:偏重于债权投资、忽视了股权投资;偏重于政府债、忽视了机构债和企业债;投资偏重于安全性和流动性,忽视了收益性。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多元化和分散化已经成为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核心经验。事实上,近几年中国亦在推进外储多元化。因此,本章最后给出未来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的新思路:①渐进地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在新增外汇储备中增加欧元资产或新兴亚洲国家货币资产。②加大对所持有的资产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③采取分层次的结构管理标准,即对于外汇储备的不同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标准。第四章是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和借鉴本章对其他国家管理外汇储备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以及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背后的理论线索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在对美国、英国、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挪威、科威特等国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尽管各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并不完全一致,它由一个国家特定的汇率制度和货币制度安排所决定,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背景也各有差异。然而,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双层次的储备管理架构、实行外汇储备分档管理、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专门机构对富余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开发外汇储备创新性用途、建立完善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框架、通过专项立法保障外汇储备资产的规范化经营等举措都可为中国提供借鉴。第五章研究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首先,分析中国原有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指出新时期下,原有“单层次、消极管理”模式具有转化为“多层次、积极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其次,论文剖析了中国积极探求外汇储备管理与运用的新模式进程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尝试:中央汇金公司以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此外,文章还对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富余储备的其他多元化运用渠道进行了分析。由于外汇储备是一国的公共财富,只有以一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宏观大局观去探求外汇储备积极运用的途径,才不会损害其公众应享有的利益。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始终要考虑外汇储备的国有属性、外汇属性和储备的属性。本文还对运用外汇储备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对如何完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进行了建议:为了避免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中出现“多头管理”的问题,因此,建议中国应成立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务院牵头,协同财政部、央行和发改委等职能部门。作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该委员会将协调参与各方的责任、利益的分配,有效提高外汇储备的管理效率。在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委员会的领导下,构建央行、中投、汇金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此外,一个完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还需要建立关于外汇储备管理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框架;推出适度的信息披露机制;引入外部经理人等。第六章是结束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研究的局限以及进一步研究设想与研究方向。本论文试图在以下方面创新:1、在通过对各种数据来源比较后,本文选用调整后的美国财政部每年发布的关于外国持有的美国证券的年度调查(Survey of Foreign Portfolio Holdings of U.S. Securities)以及对汇金注资以及央行与商业银行总行进行货币互换业务因素进行修正后的中国外汇储备数据估算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资产份额,希望能对真实情况作最贴近的描述。2、外汇储备是一国的公共财富,只有以一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宏观大局观去探求外汇储备积极运用的途径,才不会损害其公众应享有的利益。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始终要考虑外汇储备的国有属性、外汇属性和储备的属性。因此,在如何运用外汇储备时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尽可能地在现有国有管理体系中运行,不打破现有格局以便于理顺关系,但又能做到有效的管理。②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运用应以国际投资为主,避免外汇对人民币的兑换、冲击人民币汇率。③规模不宜太大,不会影响到外汇储备在保障国际支付及在更进一步开放中稳定汇率的作用。④追求稳定的、低风险的收益;对外汇储备运用的权力约束。3、外汇储备实行分档管理——必要规模作为流动性组合,富余规模作为投资型组合;对于不同层次的组合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实行不同的基准。4、在讨论构建新时期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汇管理模式时,为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问题,建议中国应成立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国务院牵头,协同财政部、央行以及发改委等职能部门。作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该委员会将协调参与各方的责任、利益的分配,有效提高外汇储备的管理效率。在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委员会的领导下,构建央行、中投、汇金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框架。由于研究本身需要的递进性,本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1、如何精确评估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而不仅是指得出一个粗略的区间?2、外汇储备不同部分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如何到底应该维持怎样的比重?其标准如何?3、目前对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模式运行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对于其具体的技术细节,如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等如何构建?

王冬生[6](2007)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文中认为本论文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在总结和归纳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重新界定了金融、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概念,定义了金融市场发展,归纳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种种观点,建立了本研究的概念分析框架,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回顾和分析,判断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得出了中国经济增长比较适宜的模式,运用了数量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际验证,分析中发现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状况,对此进行了专门分析,给出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措施和战略,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一、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是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主要内容有:一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三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问题分析;四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五是协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策运用。二、论文的基本结论1、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政府行政的直接管理逐步向市场决定和调控、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转轨经济的特点,总体呈现出以信贷市场发展为主,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发展为辅的格局。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贷款规模逐年扩大,市场机构与人员则经历了不断铺摊子再逐步精减,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过程,利率由管制到不断放开,进行市场化改革,整个市场沿着由计划管理为主到商业化直至迎接市场化缓慢发展的轨迹运动,信贷市场的资源集中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中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市场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总体容量不大,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挥有限,也应看到,上市公司逐年增加,投资者的队伍总体上也在不断壮大,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在逐步推进,中国股票市场股票股权经历了由多年分置到合并的重大改革,股票市场的发行、上市和交易制度在不断改进。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市场,国债的发行经历了由行政摊派到承购包销再到非实物国债的发展过程,国债交易市场建立较晚,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类型不断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经历了由私下内部发行到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发行者由小企业、乡镇企业到国有企业的过程,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一直较低。中国的保险市场经历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到国内其它保险公司的成立到外资保险公司进入,逐步打消国有保险公司全盘垄断的过程;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展,但中国保险公司的总体规模还不够大。2、中国经济增长可供参考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时期里,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以知识密集型为目标。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保持合理的劳动力和资金水平,保证一定量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力提高要素生产率水平,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持第二产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通过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并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带动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加入国际竞争,形成高科技产业链,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和出口水平,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应变能力,适当发展跨国企业集团,在满足国内资金需要的前提下,不限制国内资金的对外投资,继续推行出口和内需相结合的战略,保持合理的外债水平,保持适当的国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比例,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防止金融泡沫。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基本上保持了平稳、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促进了信贷市场发展,两者是双向促进关系,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而中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不显着;对于金融市场整体而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表现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名义的,只有少数情况下可能是实质性的。改革开放以来,除1989年外,中国实际经济总量保持了逐年增加向上平稳发展的趋势,实际经济总量增长率均保持在5%以上的快速水平,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平稳向上增加,除1988年和1989年外,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实际经济总量增长率一样,均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中国经济增长是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直接结果,关键是实行了渐进式的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非常事件国家都能积极应对,避免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发展,两者互为正向促进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需分情况、分时期、分市场来作分析。对于某些序列,中国经济增长表现为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或对股票市场的作用不显着,而对于其它序列,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促进,有时是实质性的,有时则是名义上的。个别情形表明,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但从绝大多数情况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实质上没有相互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只能说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作用可能是名义上的。保险市场除个别情形外,中国保险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没有实质性关系,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关系可能是名义上的。三、论文的重要观点1、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以信贷市场为主,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为辅的结构体系。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基本上涵盖了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特殊性,表现为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不太显着。3、作为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计划体系不断淡化、市场体系不断强化的渐进式改革,经历了由粗放式的金融市场广化到具有一定集约色彩的金融市场深化、直到基本对外开放的过程,现存的中国金融市场还比较稚嫩不够成熟。4、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中国经济增长可以采用保持一定时期的劳动密集型,同时实现由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以发展知识密集型为目标的模式。5、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形成相互促进机制的重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体制运行不畅,相互作用的路径产生“堵塞”,因此,需要对中国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丰富金融市场工具,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四、论文的创新之处1、建立了具有新意的概念分析构架,构建了适合度量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指标体系。由于以往与金融市场发展相关的概念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或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吸取以往概念内涵精髓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金融、金融结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的概念,丰富了金融发展的内涵;针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缺乏完整度量指标体系的状况,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分别对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主要从市场的相关度、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的成长三个角度构建了度量各细分市场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达37个,绝大部分指标为新设,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奠定了基础。2、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指标间的图形分析,发现信贷市场机构效率、股价指数、债券实际发行额和实际保费收入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其中,股价指数与债券实际发行额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情况较为严重,从而验证了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不协调的说法;针对此问题目前尚没有人作完整研究的现实,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探寻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具体的不协调状况,并对这种不协调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的分析。3、提出了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培育保护战略。在考察金融生态环境有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对金融市场生态环境比较忽视的现象,定义了金融市场生态环境,阐述了判断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准,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生态环境的状况,还提出了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培育保护战略。

陆志明[7](2007)在《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还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世界各国均未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各国外汇市场干预的频度和力度均比以往有所提升。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到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外汇市场联合干预开始步入高峰。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研究也随着外汇干预的日趋频繁而逐渐兴盛起来,从早期的外汇干预的基础理论、框架分析,到具体细微的外汇干预传导途径分析:从对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到外汇干预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从外汇干预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到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从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途径进一步扩展到外汇干预的预期传导途径,并进一步演化为信息共享途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国际上对于外汇干预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早已深入展开,但是国内的相关领域却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适合中国环境的外汇干预预期传导机制与宏观经济、就业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通过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欧盟、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尼和中国香港等)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出适合中国的制度路径:从目前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趋于一致的中间类型逐步过渡到趋于分离的中间类型,并最终在市场经济足够发达、民主决策机制足够健全、金融市场足够完善的情况下过渡到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决策执行完全分离的分离性均衡状态。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言。主要包括理论基础、选题背景、本文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和结构安排等三大部分。理论基础主要详述了外汇干预的类型:冲销式与非冲销式干预。外汇干预的两大传导途径:资产组合途径与预期传导途径。然后进一步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了外汇干预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选题背景主要分为国际与国内背景两大部分。国际背景主要结合国际上对外汇干预的认可与规范进行论述;而国内部分主要结合国内外汇干预发展历程进行解说。第二章,文献回顾。主要包括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传导途径、预期传导途径、资产预期两大传导途径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外汇干预的预期博弈分析、外汇干预与稳定宏观经济关系理论与实证五大部分。对于资产组合途径和预期传导途径主要是基于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同时结合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实践进行分析。此外,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效应,外汇干预的预期传导途径博弈分析也是重点回顾的部分,这些回顾对于更好的构建和理解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三章,基于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效应的模型构建。主要包括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政策分析框架、外汇市场干预模型的假定条件、一致性均衡分析、分离性均衡分析等四大部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分析框架提供了基本的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而引入外汇市场干预模型的假定条件则将外汇干预的微观基础引入到分析框架,尤其是研究工资制定者与外汇市场交易者的行为模式与外汇干预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联系起来,使理论模型与现实的经济现象更为吻合。考虑到外汇干预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与执行是否一致,本文将分析的框架拓展为一致性均衡(政策制定执行一致)和分离性均衡(政策制定执行分离)。在此框架下得出的结论是:分离性均衡相对于一致性均衡来说更为有效。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将外汇干预与货币政策“两权分离”同样会造成政治上的冲突和不稳定性,甚至可能会降低不同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四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证研究、我国外汇市场干预实际运行、我国实证研究三大部分。参考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吸收前人研究方法的精华,取长补短;二是能够获得一些技术上的借鉴。最为典型的外汇干预数据的选取,目前世界上仅有美、日、德三国有官方公布的外汇干预数据,其他国家这一数据均属国家机密。在这种情况下,要将研究进一步深入,而非仅仅局限于文字论述,必须找到相关度高,同时又稳定可靠的数据序列。结合中国自1994年以来的外汇干预实践和以往国内研究者的经验,本章选取了外汇储备的增量数据作为外汇干预的替代数据。两类数据相关度高,同时数据序列稳定可靠。对我内外汇市场干预的实际运行进行研究同样是为了选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序列。对我国的主要实证结论与理论是基本一致的。市场化外汇干预的增强导致人民银行干预收益的增加,实证上就表现为外汇干预与海外净资产的增长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外汇干预虽具有降低经济增长方差,稳定宏观经济的效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在经济处于上行期时,却会减缓经济上行的增幅,因而结合中国目前仍属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外汇干预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相关;正如理论模型的结论,外汇干预稳定宏观经济可能会阻碍就业的提升。实证结论也表明外汇干预与城镇就业人数增长有较弱的负相关。这一方面是与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之间就业竞争激烈,出口型企业可以将汇率升值压力转嫁给廉价劳动力相关。外汇干预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企业出口压力加大并导致部分企业转移到海外,劳动力工资水平降低,工人就业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其他社会经济政策有关。近年来国家开始倡导提高社会就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大众对经济增长的认同度。如提升就业水平、提高社会最低保障水平、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等等,这些政策均对外汇干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因而在计量结果上两者仅表现出较弱的负相关作用。第五章,外汇干预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中国外汇干预的政策目标与指导思想、中国的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基础、中国的外汇干预与汇率管理制度三大部分。外汇干预的政策目标分类主要借鉴货币政策目标的分类,按照政策目标的层次,可以分为外汇干预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按照政策执行的期限,可以分为外汇干预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指导思想主要是指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趋于一致的中间类型外汇干预制度,此种类型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克服较为频繁的外汇冲击和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更有利于在目前我国人民币缓慢升值的环境下,稳定升值预期。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机制发达、民主决策制度完善、金融市场管理制度健全之后,趋于一致的中间类型应逐步过渡到趋于分离的中间类型,并最终转移到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干预政策相分离的分离性均衡制度安排。考虑到目前影响外汇干预政策执行基础和效率的因素。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国情,并结合WTO资本与经常项目管理的要求,完善中国的外汇干预法律体系;改善目前银行结售汇制度的不足,给予企业更多的外汇管理主动权,使其加入到外汇交易市场中去,成为外汇市场交易的主体,为真正实现中国外汇干预由直接的行政管理转型为完全的市场间接管理;积极完善已经引入的做市商制度,提升外汇交易市场的“三度”——深度、广度和紧度,为完善的市场干预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注意的是,做市商制度也有其局限性,应当根据具体的外汇交易灵活安排。

王百超[8](2006)在《中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期货市场所承担的价格发现、风险规避等功能对稳定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价格发现功能处在期货市场功能的核心地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合约自挂盘交易以来稳步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产品期货的明星合约。目前,大商所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大豆市场的权威价格和国际大豆销区的代表价格。但是,我国期货市场尚属于新兴市场,因此对于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情况地考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相关研究文献现状及其不足;在第二部分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机理分析;再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检验:一方面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Johansen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协整分析;另一方面运用ARCH模型分析大豆期货市场自身的价格变化特征。 本文实证的结果表明:当今的中国大豆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基本发挥,但期货市场对来自于现货市场的新息反映较为迟钝;期货市场的新息无论对于期货价格还是现货价格都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大豆的期货价格波动呈现非正态分布的特征,集群现象显着,而且存在着显着的自相关性,表明投资者不理性,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等问题。 本文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从大豆期货价格自身变化的特征来考察期货价格功能发挥的状况,补充了以往研究只注重期货与现货市场间协整关系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反映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特殊性;其次,作者在协整分析中引入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进一步刻画了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波动情况与两者间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反映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的实际状况。最后,本文分析了影响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完善价格发现功能的对策。

宋国宇[9](2005)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至关重要。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不论是传统产业改造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供血系统的金融都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支持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金融支持规模不足、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在财政资金有限且不能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如何化解金融体系的历史包袱和金融风险,如何筹措资金、处理不良资产、弥补资金缺口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改造、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和对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研究。其次从操作层面上研究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支持。具体来说:一是把对金融支持的研究深入到产业层面,把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发展金融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深入地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机理,论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是基于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和格兰杰因果(Granger Causality)检验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发展之间具有显着的单向因果关系,强化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三是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制约状况,构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金融支持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及建议,主要围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等方面展开。这对于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增强东北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使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出经

徐安国[10](2005)在《中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然而我国曾一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市场作用认识不足。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研究当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着重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货币市场运行是货币市场本身的运行过程,它包括货币市场主体、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流动性、交易结算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分别就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与票据市场围绕上述方面展开分析。货币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因此有必要从功能角度考察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货币市场是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为金融系统提供了各种金融资产赖以定价的基础—基准利率。本文对这三个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讨论,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对货币市场一般理论的探讨,针对货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加快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对策。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货币市场的一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货币市场的概念及主要特征、体系结构与要素、功能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货币市场研究的成果与现状。第二部分在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市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探讨。该部分从货币市场的体系和要素、货币市场流动性、交易结算机制等方面入手,重点考查了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的运行情况,并结合我国货币市场功能的实现情况,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给出了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对策。在该部分中,以第一部分对货币市场的理论分析为参照,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我国货币市场体系及要素和货币市场运行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对策。

二、二000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000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论文提纲范文)

(2)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主题背景及选题理由
    1.2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一点评价
    1.3 文章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汇率制度效率理论评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度的概念与内涵
        2.1.2 汇率制度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定义
        2.1.3 汇率制度分类
        2.1.4 本文研究中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选择
    2.2 制度效率及汇率制度效率理论评介
        2.2.1 关于效率的一般理论解释
        2.2.2 制度效率理论评介
        2.2.3 汇率制度效率理论评介
        2.2.4 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界定
第3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及效率评价标准的选择
    3.1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及特征
        3.1.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3.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特征
    3.2 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评价标准及研究时期的选择
        3.2.1 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评价标准
        3.2.2 研究时期的确定
    3.3 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演进——以汇率形成机制为标准的分析
        3.3.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汇率形成机制特点
        3.3.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评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政策效率评价
    4.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政策效率内涵
    4.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政策目标及其稳定机制
        4.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政策目标
        4.2.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稳定机制
    4.3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兼容状况
        4.3.1 汇率制度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激励兼容的理论
        4.3.2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财政政策的激励兼容
        4.3.3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激励兼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资源配置效率探讨
    5.1 人民币汇率制度资源配置效率内涵
    5.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商品资源配置效率——以进出口为例
        5.2.1 汇率制度与货物进出口总量的关系:文献回顾
        5.2.2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物进出口的总量分析
        5.2.3 我国商品进出口的结构变动状况考察
    5.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例
        5.3.1 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总量分析
        5.3.2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5.3.3 结论
    5.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外汇储备为例
        5.4.1 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外汇储备总量变化的影响
        5.4.2 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收益简析
        5.4.3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稳定化效率分析
    6.1 人民币汇率制度稳定化效率的内涵
    6.2 汇率制度稳定化作用机制理论综述
        6.2.1 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6.2.2 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6.3 人民币汇率制度稳定化效率评价
        6.3.1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非稳定冲击估计
        6.3.2 人民币汇率制度有效化解了经济冲击
        6.3.3 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货币危机隐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不完全的原因剖析及效率提升建议
    7.1 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不完全的原因
        7.1.1 制度客观性的制约
        7.1.2 人民币汇率制度自身缺陷的制约
        7.1.3 人民币汇率制度配套制度及经济运行环境的制约
    7.2 提升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的建议
        7.2.1 研究确定并及时调整货币篮子的币种及权重
        7.2.2 改善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机制
        7.2.3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渐进开放资本项目
        7.2.4 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
        7.2.5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7.2.6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7.2.7 调整国际贸易政策、外资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1.3 文献综述
        1.3.1 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效应
        1.3.2 简短评价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金融市场税收的一般分析
    2.1 金融市场税收机制分析
        2.1.1 金融市场税收的内涵
        2.1.2 金融市场税收机制的机理
    2.2 中国金融市场税制构成
        2.2.1 证券印花税
        2.2.2 所得税
    2.3 本章结论
3. 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微观分析
    3.1 文献综述
        3.1.1 金融市场税收的微观效应
        3.1.2 债市与股市的联动性
        3.1.3 简短评价
    3.2 中国股票市场:税收微观效应分析
        3.2.1 价格水平效应
        3.2.2 价格波动效应
        3.2.3 市场规模效应
        3.2.4 本节基本结论
    3.3 中国债券市场:税收微观效应分析
        3.3.1 理论模型
        3.3.2 中国债券市场:税收微观效应的实证分析
        3.3.3 本节基本结论
4.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
    4.1 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
        4.1.1 文献综述:金融市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4.1.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
        4.1.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
        4.1.4 本节基本结论
    4.2 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
        4.2.1 文献综述:金融市场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4.2.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
        4.2.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
        4.2.4 本节基本结论
    4.3 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
        4.3.1 文献综述:金融市场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4.3.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
        4.3.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
        4.3.4 本节基本结论
5.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文献综述: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5.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5.3.1 实证研究设计
        5.3.2 参数估计的实证分析
        5.3.3 利息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3.4 证券印花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4 本章基本结论
6.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6.1 文献综述:经济周期波动与财政政策的稳定效应
        6.1.1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文献回顾
        6.1.2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研究现状
        6.1.3 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文献回顾
        6.1.4 简要评价
    6.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6.3 计量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6.3.1 经济周期波动的估算
        6.3.2 固定参数: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6.3.3 变动参数:金融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6.4 实证分析: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6.4.1 实证研究设计
        6.4.2 中国金融市场税收与经济周期波动现状
        6.4.3 固定参数:中国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效应
        6.4.4 变动参数: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6.5 本章基本结论
7. 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稳态经济和黄金律水平实证分析
    7.1 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经济的影响
        7.1.1 文献综述:稳态经济研究现状
        7.1.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稳态经济效应
        7.1.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经济的影响
        7.1.4 本节基本结论
    7.2 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
        7.2.1 文献综述:经济黄金律水平的研究现状
        7.2.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
        7.2.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
        7.2.4 本节基本结论
8. 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8.1 文献综述:税收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8.1.1 国外税收政策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现状
        8.1.2 中国税收政策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现状
        8.1.3 简短评价
    8.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8.2.1 结构视角:金融市场税收的税负累进性
        8.2.2 整体视角: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8.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8.3.1 实证研究设计
        8.3.2 结构视角: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税负累进性
        8.3.3 整体视角:中国金融市场税收收入再分配的实际效应
    8.4 本章基本结论
9.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9.1 实证结论
        9.1.1 金融市场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9.1.2 金融市场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9.2 政策启示
        9.2.1 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与税制改革的原则
        9.2.2 短期视角:适时调整金融市场税收政策
        9.2.3 长期视角:推进金融市场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东亚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模型
        1.2.1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规模影响动因的相关研究
        1.2.2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规模影响动因的相关研究
        1.2.3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对新兴经济体国际储备规模影响动因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外汇储备规模测度的几个经典模型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全球外汇储备发展轨迹与东亚高额外汇储备形成动因
    2.1 全球外汇储备发展轨迹与特征
        2.1.1 以黄金和白银为主的贵金属储备时期(19 世纪中叶之前)
        2.1.2 以黄金和外汇为主的双重储备时期(19 世纪中叶~1973 年)
        2.1.3 以黄金和多种币种并存的多元储备时期(1973 年至今)
        2.1.4 1990 年代以来全球外汇储备变动新特征
    2.2 东亚高额外汇储备形成动因
        2.2.1 以东亚区域产业循环机制为基础的生产模式与全球经济失衡
        2.2.2 隐蔽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
        2.2.3 金融危机的预防性需求与危机预防工具缺失之间的矛盾
    2.3 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2.3.1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2.3.2 相关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2.3.3 综合评价演算过程
        2.3.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3章 东亚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研究
    3.1 东亚外汇储备规模的定性分析
        3.1.1 东亚国际储备资产质量
        3.1.2 东亚国际清偿力来源与稳定程度
        3.1.3 东亚国际收支动向
        3.1.4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态度
    3.2 东亚外汇储备规模的定量分析
        3.2.1 外汇储备与进口比例之比
        3.2.2 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之比
        3.2.3 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之比
    3.3 东亚主要新兴经济体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基于危机预防模型的分析
        3.3.1 模型设计
        3.3.2 变量估计
        3.3.3 结果分析
第4章 东亚外汇管理体制及展望
    4.1 现行主要外汇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4.1.1 主要发达国家现行外汇管理体制
        4.1.2 东亚主要经济体现行外汇管理体制
        4.1.3 发达国家与东亚主要经济体外汇管理体制的比较
    4.2 东亚区域金融稳定器——外汇储备库
        4.2.1 东亚金融合作历程回顾:从清迈协议到东亚外汇储备库
        4.2.2 东亚外汇储备库收益成本分析
        4.2.3 金融危机下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意义
    4.3 东亚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必要途径——主权财富基金
        4.3.1 主权财富基金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4.3.2 亚洲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与发展概况
        4.3.3 东亚各国发展主权财富基金的必要性
第5章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现状与战略选择
    5.1 中国外汇储备的历史沿革与规模分析
        5.1.1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
        5.1.2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测量——基于Frenkel 模型的协整验证
    5.2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2.1 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5.2.2 外汇储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5.2.3 外汇储备变动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关系
    5.3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选择
        5.3.1 加强区域外汇储备库建设
        5.3.2 大力发展主权财富基金
        5.3.3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5)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观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
2. 外汇储备的理论估值规模
    2.1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综述
        2.1.1 适度规模的定义
        2.1.2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方法
        2.1.3 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方法小结
    2.2 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变动
        2.2.1 近年来全球外汇储备变动情况
        2.2.2 近年来世界外汇储备变动原因
        2.2.3 过多外汇储备的风险与成本
    2.3 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动
        2.3.1 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概况
        2.3.2 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及增长原因分析
    2.4 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
        2.4.1 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的探讨
        2.4.2 中国外汇储备需求动机分析
        2.4.3 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测算
3. 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3.1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理论
        3.1.1 储备货币的功能及其决定因素
        3.1.2 外汇储备结构理论
    3.2 当前世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3.2.1 数据来源
        3.2.2 部分国家外汇储备的结构
    3.3 世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3.3.1 外汇储备中的银行存款类资产
        3.3.2 外汇储备中的证券类资产
    3.4 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3.4.1 外汇储备结构构成的原则
        3.4.2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
        3.4.3 中国外汇储备中实际美元资产的估算
    3.5 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
    3.6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策略
        3.6.1 渐进地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3.6.2 加大对所持有的资产结构的调整
        3.6.3 采取分层次的结构管理标准
4. 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4.1 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比较
        4.1.1 美国的外汇储备管理
        4.1.2 欧元区的外汇储备管理
        4.1.3 英国的外汇储备管理
        4.1.4 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
        4.1.5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
        4.1.6 韩国的外汇储备管理
        4.1.7 中国香港的外汇储备管理
        4.1.8 挪威的外汇储备管理
        4.1.9 科威特的外汇储备管理
    4.2 经验总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5. 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5.1 中国原有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5.1.1 过去模式的实质——消极管理、单层次管理
        5.1.2 构建新模式的必要性
    5.2 中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模式探索
        5.2.1 需提前解决对问题
        5.2.2 对富余外汇储备实行积极管理的探索之一——汇金公司评析
        5.2.3 对富余外汇储备实行积极管理的探索之二——中投公司评析
        5.2.4 考虑富余储备的其他多元化运用渠道
        5.2.5 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原则
    5.3 完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5.3.1 成立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委员会,构建央行、中投、汇金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5.3.2 建立关于外汇储备管理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的管理体系
        5.3.3 建立完善的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框架
        5.3.4 推出适度的信息披露机制
        5.3.5 引入外部经理人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标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指标体系的构建
    1.6 研究的数据来源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金融发展理论
        2.1.1 金融结构论
        2.1.2 金融压制论
        2.1.3 金融深化论
    2.2 金融市场理论
        2.2.1 经典资本市场理论
        2.2.2 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的矛盾
        2.2.3 金融市场的政策理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哈—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3.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3.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4 经济增长的数量、结构和因素理论
        2.3.5 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
第3章 概念体系及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概念体系
        3.1.1 金融发展的概念内涵
        3.1.2 金融市场发展的概念内涵
        3.1.3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1.4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反作用
        3.1.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作用
    3.2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设计
        3.2.1 研究的理论假定与假设
        3.2.2 研究的程序安排
第4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
    4.1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1 中国信贷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3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1.4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2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
        4.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
        4.2.2 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第5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方法简介
        5.1.1 单位根检验
        5.1.2 协整性检验
        5.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 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2.1 假设与变量
        5.2.2 单位根检验和平稳序列分析
        5.2.3 协整性检验
        5.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5 结论性评述
    5.3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3.1 假设与变量
        5.3.2 股票市场相关性与经济增长
        5.3.3 股票市场成长与经济增长
        5.3.4 结论性评述
    5.4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4.1 假设与变量
        5.4.2 单位根检验
        5.4.3 协整性检验
        5.4.4 结论性评述
    5.5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5.5.1 假设与变量
        5.5.2 单位根检验
        5.5.3 协整性检验
        5.5.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5.5 结论性评述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问题分析
    6.1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状况
        6.1.1 金融市场的低迷与经济的高速增长
        6.1.2 金融市场制度改革落后于经济增长
        6.1.3 金融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抑制
        6.1.4 金融市场结构单调造成经济增长结构失衡
    6.2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原因
        6.2.1 经济增长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金融市场
        6.2.2 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6.2.3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不协调
    6.3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影响
第7章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
    7.1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
        7.1.1 巩固股权分置改革成果避免新的非流通股的产生
        7.1.2 加强筹集资金的管理,防止上市公司"套现"
        7.1.3 打击非法扰乱股票市场价格行为,防止过度投机
        7.1.4 减少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步退出股市运动员角色
        7.1.5 加大股票市场信息透明度,防止内幕交易产生
        7.1.6 丰富股市交易品种,增加投资者风险规避工具
        7.1.7 合并A、B股市场,促进股票市场一体化发展
        7.1.8 按国际通行规则运行,使中国股市走向世界
    7.2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的调节
        7.2.1 加强发债企业评估,努力保证债券到期足额偿付本息
        7.2.2 实行企业负责人资格审查制度,避免侵害债券投资者
        7.2.3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企业信息保持透明度
        7.2.4 发展公司债券,逐步淡出企业债券
    7.3 中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战略
        7.3.1 金融自由化发展战略
        7.3.2 金融市场生态环境培育保护战略
        7.3.3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8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运用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运用
        8.2.1 尽快建立金融市场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
        8.2.2 丰富金融市场交易种类,拓宽投资选择类型和投资者范围
        8.2.3 不断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形成全面的金融市场体系
        8.2.4 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间的不协调状况
        8.2.5 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8.2.6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同时改革金融市场监管格局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二、外汇干预的必要性
        三、外汇干预的有效性
    第二节、写作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三节、本文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和不足
        三、结构安排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资产组合型外汇干预方式与传导途径
        一、资产组合传导途径的基本理论
        二、有关外汇干预资产组合途径有效性的争论
    第二节、预期型外汇干预方式与传导途径
        一、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的基本理论
        二、外汇干预传导途径突破理性预期的框架
        三、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成功实施的两大前提假定
        四、解释资产组合与预期传导途径相互关系的模型
        五、外汇干预的信息共享传导途径
    第三节、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理论文献回顾
        一、理论基础文献回顾
        二、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博弈分析
    第四节、外汇干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实证文献回顾
        一、国外有关外汇干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二、国内有关外汇干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模型建构
    第一节、完全信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政策分析框架
        一、基本假定
        二、在不完全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控制行为人的信仰
    第二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引入外汇市场干预模型的假定条件
        一、外汇市场干预的一般操作模式
        二、外汇市场干预的微观结构框架
    第三节、一致性均衡分析
        一、预期传导途径的一致均衡分析
        二、外汇干预收益与组织结构
    第四节、分离性均衡分析
        一、分离条件下的信号均衡
        二、外汇干预收益、组织结构与稳定性收益
        三、两种政策制度安排的理论比较研究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发达国家外汇市场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
        一、分离性均衡国家的外汇干预
        二、一致性均衡国家的外汇干预
        三、中间类型国家的外汇干预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
        一、发展中国家外汇干预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的历史回顾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各国(地区)的外汇干预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三、1997年以后亚洲新兴国家的外汇干预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第三节、我国外汇市场干预实际运行回顾与分析
        一、1994-2000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回顾
        二、2001-2004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回顾
        三、2005-2006年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
    第四节、我国外汇市场干预预期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方法简述
        二、数据的选取
        三、计量结果与检验
        四、模型经济意义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中国外汇干预制度的政策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中国外汇干预制度的政策目标
        二、中国外汇干预政策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中国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
        一、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的关系
        二、外汇干预与汇率制度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节、中国外汇干预政策与外汇管理体制
        一、外汇干预与外汇管理法律制度
        二、外汇干预与企业层面的外汇管理体制
        三、外汇干预与外汇交易市场建设
        四、外汇干预与外汇交易市场做市商制度
    第四节、本章小结
附录
    模型的证明
        一、命题一的证明
        二、命题二的证明
        三、命题三的证明
        四、命题四证明
        五、命题五证明
        六、命题六证明
        七、命题七的证明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后记

(8)中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1.3.2 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
        1.4.1 技术路线
        1.4.2 本文的创新点
2.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1 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界定
    2.2 价格发现功能的机理分析
        2.2.1 集中竟价交易与信息公开
        2.2.2 期货交易具有卖空的特点及保证金制度
        2.2.3 期货交易具有对冲机制及专业化
    2.3 影响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因素分析
        2.3.1 交易成本及规模
        2.3.2 商品本身属性的差异
        2.3.3 期货交易的主体结构及现货定价原则
    2.4 期货价格发现效率
        2.4.1 基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协整效应
        2.4.2 基于期货价格自身波动特征的 ARCH效应
3. 中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协整检验
    3.1 协整理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的应用
        3.1.1 协整理论的简介
        3.1.2 协整系统的Johansen检验方法
    3.2 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Johansen协整检验
        3.2.1 数据的搜集与选取
        3.2.2 大豆期货与现货价格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3.2.3 大豆期货与现货价格的VAR模型建立
        3.2.4 Johansen协整检验
        3.2.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3.2.6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3.3 实证小结
4. 中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ARCH效应分析
    4.1 ARCH模型在价格发现功能中的应用
        4.1.1 ARCH族类型的提出
        4.1.2 本文应用的ARCH族模型介绍
    4.2 大豆期货价格的ARCH效应分析
        4.2.1 数据的搜集与期货市场收益率变量的选取
        4.2.2 期货价格序列基本统计特征
        4.2.3 建立期货市场收益率的ARCH族模型
        4.2.4 期货市场收益率的ARCH效应分析
    4.3 ARCH效应实证小结
5. 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障碍因素及其破解对策
    5.1 影响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障碍因素分析
        5.1.1 大豆期货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
        5.1.2 投资者的主体结构不合理
        5.1.3 现货定价受制于人
    5.2 障碍因素的破解对策
        5.2.1 逐步提高大豆期货市场开放度
        5.2.2 引进机构投资者
        5.2.3 规范期货交易法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协整检验中的期货价格
附录B 协整检验中的现货价格
附录C ARCH检验中的期货价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写作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写作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总体思路
        1.3.2 总体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1.1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2.1.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 发展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结构论
        2.2.2 金融深化论
        2.2.3 金融约束论
    2.3 资源配置理论
        2.3.1 资源配置的机制
        2.3.2 资源配置的方式
    2.4 资本形成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结构优化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机理与支持模式
    3.1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3.1.1 产业结构优化中金融的作用
        3.1.2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3.2 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模式的借鉴与选择
        3.2.1 日本、德国的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
        3.2.2 美国的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
        3.2.3 金融模式的选择和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择
        4.1.2 数据获取
    4.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的单位根检验
        4.2.1 非平稳过程
        4.2.2 单位根过程
        4.2.3 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
        4.2.4 各统计指标单位根过程的统计检验
    4.3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变量之间的协整分析
        4.3.1 协整(Co-integration)及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
        4.3.2 各指标之间的协整检验
        4.3.3 误差修正模型ECM(E-G两步法)
    4.4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支持的Granger因果分析
        4.4.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4.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和金融支持的Granger因果关系实证检验
        4.4.3 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ve,VAR)模型
    4.5 实证检验结果的分析评价及结论
        4.5.1 实证结果的分析评价
        4.5.2 实证分析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制约状况分析
    5.1 金融资产总量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5.1.1 金融体系资金吸纳能力低下
        5.1.2 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不合理
    5.2 金融组织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金融工具多元化不足
        5.2.1 金融组织体系结构不合理
        5.2.2 金融工具多元化不足
        5.2.3 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严重
        5.2.4 金融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5.3 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运行市场化程度低
        5.3.1 货币市场发展缓慢
        5.3.2 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5.4 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制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框架构建
    6.1 金融支持框架构建的思路和指导原则
    6.2 金融支持的政策措施
        6.2.1 化解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6.2.2 完善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6.2.3 培育和完善直接融资市场
        6.2.4 实施并完善差别性金融政策
        6.2.5 发展风险投资,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
    6.3 金融支持的产业选择和定位
        6.3.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特征与产业结构优化
        6.3.2 金融支持的产业选择和定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货币市场基本理论
    1.1 货币市场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2 货币市场体系结构及要素
    1.3 货币市场的功能
    1.4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
第二章 我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2 我国回购协议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3 我国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第三章 加快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思考
    3.1 加快我国货币市场体系及要素建设
    3.2 加快货币市场的运行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二000年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论文参考文献)

  • [1]2011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J]. RESEARCH DEPARTMENT.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 NATIONAL INTERBANK FUNDING CENTER. 中国货币市场, 2011(07)
  • [2]人民币汇率制度效率研究[D]. 王桂贤. 辽宁大学, 2010(10)
  • [3]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D]. 何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4]东亚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D]. 马野驰. 吉林大学, 2010(08)
  • [5]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D]. 王娜.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D]. 王冬生. 西南大学, 2007(06)
  • [7]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与宏观经济稳定研究[D]. 陆志明. 复旦大学, 2007(06)
  • [8]中国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D]. 王百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9)
  • [9]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研究[D]. 宋国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2)
  • [10]中国货币市场运行情况研究[D]. 徐安国. 安徽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2000年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