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试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方桐清[1](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蔡漫纯[2](2020)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新时代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当代高中生处于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然而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不得不重视。自“互联网+”提出后,互联网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双面性也相应会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搜集、查阅、整理,主要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整合,能为笔者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调查,以J市Y高中、D高中、H高中为调查场所,在高一、高二、高三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的上网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正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年级、住宿、生源地、独生子女、班干部、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积极正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对当代高中生上网的具体态度和教育观念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原因。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原因分析,笔者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丁胜[3](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这一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中坚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优秀文化基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个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心有所信,方得行远。因此,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理论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趣,为全文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全面把握和综合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融入困境及困境的产生的原因和融入启示,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目标和融入原则,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际系统提出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本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厘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全方位阐释。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全面发展理论、主体性需要理论和价值理论作为融入的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分别从“家国情怀”的凝聚价值、“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等方面开展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为后文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融入”这一问题。本文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和思想实际,基于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分析和样本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价值认知维度、融入内容维度、融入方式维度和接受效度维度等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本研究从施者角度和受者角度的实际出发,分别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困境、教育困境和支持困境。在产生困境的归因方面,结合以上实证结果和教育困境,分别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维度,从大学生群体因素、历史与现实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峙等方面逐一分析归纳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在融入启示方面,结合融入的困境及原因得出如下启示: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在目标方面,从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等角度明确融入目标问题,从引导大学生形成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生成实践自觉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在原则方面,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等原则。最后,本文系统性的回答了“如何融入”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路径。科学、有效和适当的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能够使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的重要保障。在融入方法方面,创造性的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提出将“闻道”思想、“诗乐”之教思想、“不言之教”思想、“励志”思想、“循循善诱”思想、“力行”思想分别与理论教育法、艺术感染法、隐性教育法、励志教育法、启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相结合。在融入路径方面,倡导建立多元立体的融入体系,分别从课程体系、自我教育体系、文化活动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体系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的体系构建。

马赫[4](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葛越[5](2020)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青年亚文化作为文化种类的一大分支,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群体。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原因源自于处于社会特殊地位的青年群体,他们用青年亚文化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与利益。由于青年亚文化具有颠覆性、抵抗性、边缘性等特性,青年亚文化往往以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抵抗形式存在。使得许多对文化分辨能力不高的大学生群体产生错觉,以至于将青年亚文化当作主流文化去接受,把青年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价值观念来吸收。青年亚文化首次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地区,并迅速在社会中产生众多的亚文化类型与思潮,凭借其独特的风格迅速迎合了当时欧美青年的内心,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他们的青年亚文化。自此,青年亚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青年群体迅速产生共鸣,催生了中国青年亚文化,开始了与主流文化面对面的碰撞的局面。它的存在,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因此,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青年亚文化形成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策略,消除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王芳[6](2020)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厘清多元文化与理想信念的关系,明确陕西地域文化的构成、特点和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理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理想信念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想信念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总体状况。根据调查,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少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认识错误、价值选择低俗。本文将文化归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陕西红色文化与外来文化,分析了四种文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并从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理想信念的培育体系、理想信念的培育环境出发,深入分析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不足的原因。从全方位、多角度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培育不足的原因。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不足的原因,本文从文化、体系、环境来探索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从多元文化角度探索理想信念培育路径,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陕西红色文化制定理想信念培育对策。从培育体系探索培育路径,分别从完善培育机制、创新培育方式、增加培育内容制定理想信念培育对策。从培育环境探索培育路径,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网络层面提出理想信念培育对策。笔者尽量从各个角度探索陕西高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使之更为全面,为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提供参考。

郭欣[7](2020)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转向现代、从一元转向多元巨大转型的发展时期,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全球化思想文化意识的激荡,网络环境呈现出亚文化盛行的种种征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新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对于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青年亚文化的特点进行深入剖析,调研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因,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路径。本文的研究主要有:绪论主要阐释了当前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况,分析本文研究的学科背景和理论价值。第一部分明晰了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界定,并梳理出青年亚文化典型的表现方式,包括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类型、青年亚文化的特征、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作学理解读;从青年亚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载体、介入方式、正面作用三方面对青年亚文化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做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表现,审视因青年亚文化消极影响造成的部分学生信仰失落、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失衡等问题。第三部分基于上述分析,以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变化、家庭氛围、学生自身素养等角度剖析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具体表现为:一、高校道德教育不足给“青年亚文化”的渗透提供机会。二、“青年亚文化”削弱大学生价值认同。三、青年亚文化加剧代际隔阂。四、青年亚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迷乱。第四部分从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的价值渗透力、家庭氛围、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措施,主要是通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净化社会自媒体网络环境,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发展,创新道德教育教学模式,丰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发挥同辈群体优势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创新发展;尊重差异性融洽代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现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效果传递家庭正能量;学思并重提高文化鉴别力,慎独自律提高媒介素养,省察克制提高自控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牟慧欣[8](2020)在《“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丧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青年亚文化”形式,广泛出现在互联网中,深受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追捧,被广泛运用于网络社交中,并由大学生群体自线上带入线下。“丧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颓废、抵抗的观念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对大学身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正确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合理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引导“丧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运用辩证思维,结合时代特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远离“丧文化”的负面影响的对策。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基本的理论梳理,归纳总结“丧文化”的内涵,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解读其独特表现特征,阐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比,整体认知“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即“丧文化”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抑制了“丧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丧文化”的发展方向;“丧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主流文化与“丧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丧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调研“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环境、内容、方法的影响,调研“丧文化”在大学生中实际传播情况,探究“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程度,深入剖析“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一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发挥;二是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三是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丧文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包括挑战教育者的教育权威、干扰了教学环境、削弱了教学效果。第四部分,寻找解决对策。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针对“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影响、挑战的分析和实证调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削弱“丧文化”不良效应,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加强理论教育,增强批判性思维,重视价值观教育,强化价值观引导;强化网络思政建设,规范“丧文化”表达方式,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增强网络教育意识,多方位把握学生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倡导健康网络行为;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占领“丧文化”存在场域,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进校园归属感,重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主流文化,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主导舆论走向;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警惕“丧文化”思想侵蚀,正确认识自我,制定人生目标,采取合理方式,排解负面情绪,坚持慎微慎独,加强自我教育。

马骁[9](2020)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典型非主流文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的历史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不断推动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当代的特点。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我们需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育人功能的高校文化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时代高校文化中都存在主流与非主流之分,特别是在当下多元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下,非主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也成为高校文化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以“尬文化”、“丧文化”、“佛系青年”为代表的的典型非主流文化盛行对高校主流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校学生思想发展产生影响,我们应当正视其影响并积极应对。文章意图通过高校学生群体中典型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研究,得出其带来的影响、归纳其表现形式并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引导措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以促进高校文化健康发展,传达给高校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当前国内形势及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情况,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查阅并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比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高校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做出相关概念界定并分析其特点,着重阐述了文化的内涵、高校主流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第三部分,列举三类典型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尬文化”、“丧文化”和“佛系青年”,阐释三种典型非主流文化在高校的具体表现并得出其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大学生群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做出典型非主流文化的成因分析。第五部分,在得出典型非主流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分析成因后,提出高校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典型非主流文化挑战的实现路径。本文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发挥高校协同育人功能;依托高校融媒体平台优化主流文化宣传氛围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姚文蓓[10](2020)在《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大学生是在影视作品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影视作品方面消耗的时间远大于其他课外娱乐休闲活动所占时间。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视觉化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情感,长期受之耳濡目染,对他们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观、婚恋观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相当的,优质的作品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之相反,某些偏离社会主流思想的影视作品则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迷茫乃至偏激,甚至有可能完全颠覆大学生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基于影视作品影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的正视和共同努力。论文首先论述了影视作品的含义和功能、价值观的涵义和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并阐述了本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接着在总结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基本情况问卷调查活动的基础上,一方面分析了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不仅可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公众责任意识,同时也指出影视作品的消极影响不仅会冲击我国主流的政治价值观、诱导大学生的婚恋观简单化、随意化,还会滋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另一方面,从影视作品自身、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探究了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论文从影视传媒、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几个角度,提出了影视作品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二、试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人际交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合作博弈论
        三、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四、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第三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二、当代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论
第四章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范围
        二、有利于丰富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效率
    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下降
        二、造成高中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三、造成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四、造成高中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三节 网络文化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本身特点的迎合
        二、高中生身心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四、家庭教育的疏忽
        五、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的改变
第五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提升高中生自律能力,合理上网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引导,有效开展”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第三节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教育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清楚认识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二、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三、关心孩子,理性看待上网行为
    第五节 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功能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一)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具有显着的互补性
    注释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一)强化“家国情怀”的动力价值
        (二)发挥“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
        (三)彰显“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
        (四)形成“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需要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信念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阐释
    注释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三)调查样本差异性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困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支持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接受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大学生群体文化观念日趋复杂
        (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的对峙
    注释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原则及着力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三)激励大学生以“中国梦”为引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提高大学生生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自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四)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五)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三)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
    注释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和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理论教育法
        (二)艺术感染法
        (三)隐性教育法
        (四)激励教育法
        (五)启发教育法
        (六)实践教育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提高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四)构建高校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五)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共同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青年亚文化概述
    1.1 概念界定
        1.1.1 文化
        1.1.2 主文化与亚文化
        1.1.3 青年亚文化
    1.2 大学生群体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1.2.1 颠覆性与抵抗性
        1.2.2 时代性与创造性
        1.2.3 群体性与边缘性
    1.3 大学生群体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
        1.3.1 语言标新立异
        1.3.2 疯狂偶像崇拜
        1.3.3 盲目追求时尚
        1.3.4 勇于追求自我
    1.4 大学生群体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原因
        1.4.1 多元文化来袭
        1.4.2 新媒体的普及
        1.4.3 积极寻求认同
第二章 青年亚文化的实证调查及影响
    2.1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2.1.1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2.1.2 有效释放大学生压力
        2.1.3 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1.4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2.2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 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2.2.2 抢占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
        2.2.3 弱化大学生道德观念与责任意识
        2.2.4 干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章 应对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策略
    3.1 以社会为主体的应对策略
        3.1.1 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3.1.2 注重文化引导,促使走向融合
        3.1.3 丰富社会实践,传递核心价值观
    3.2 以学校为主体的应对策略
        3.2.1 优化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3.2.2 贯彻教育理念,注重引导教育
        3.2.3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思想熏陶
    3.3 以家庭为主体的应对策略
        3.3.1 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健康家风
        3.3.2 加强沟通交流,消除代际隔阂
        3.3.3 注重榜样示范,实现言传身教
    3.4 以个人为主体的应对策略
        3.4.1 提升甄别能力,抵制不良文化
        3.4.2 增强自律意识,学会自我教育
        3.4.3 发扬自身优点,完善人格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关于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6)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研究现状
        1.2.1 多元文化对理想信念的正面影响
        1.2.2 多元文化对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
        1.2.3 依托多元文化培育理想信念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多元文化
        2.1.2 大学生理想信念
    2.2 多元文化相关理论
        2.2.1 文化熔炉论
        2.2.2 多元文化主义
    2.3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相关理论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列宁“灌输理论”
        2.3.3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理想信念理论
    2.4 陕西地域文化特征
        2.4.1 陕西地域文化的构成与特点
        2.4.2 陕西地域文化的优势
第三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现状实证分析
    3.1 调查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设计原则
    3.2 调查对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陕西高校
    3.3 调查主要内容
        3.3.1 世界观维度
        3.3.2 人生观维度
        3.3.3 价值观维度
    3.4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3.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统计
        3.4.2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3.4.3 问卷信度检验
第四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4.1 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4.1.1 大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坚定,较少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4.1.2 大部分学生信仰坚定,部分学生政治信仰动摇、趋向多元
        4.1.3 大部分学生价值认识正确,极少部分学生价值认识错误
        4.1.4 大部分学生价值选择高尚,极少部分学生价值选择低俗
    4.2 多元文化对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的总体分析
        4.2.1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影响
        4.2.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影响
    4.3 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不足原因分析
        4.3.1 多元文化方面
        4.3.2 培育体系方面
        4.3.3 培育环境方面
第五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径
    5.1 借助多元文化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
        5.1.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1.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1.3 辩证对待外来文化
        5.1.4 宣传陕西红色文化
    5.2 构建理想信念培育体系,丰富理想信念培育内容
        5.2.1 健全理想信念培育体系
        5.2.2 创新理想信念培育方式
        5.2.3 增加理想信念培育内容
    5.3 优化理想信念培育环境,增强理想信念培育氛围
        5.3.1 净化社会理想信念培育环境
        5.3.2 增强学校理想信念培育环境
        5.3.3 重视家庭理想信念培育环境
        5.3.4 规范网络理想信念培育环境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简要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1.文化
        2.亚文化
        3.青年亚文化
    (二)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态
        1.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2.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3.自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
    (三)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四)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
        1.青年亚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共同载体是大学生
        2.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介入
        3.强化道德教育,引导青年亚文化良性发展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高校为例
    (一)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调查实施
    (二)青年亚文化引发的当代大学生问题审视
        1.多元文化碰撞,部分学生信仰失落
        2.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
        3.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失衡
三、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道德教育不足给“青年亚文化”的渗透提供机会
        1.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不足
        2.道德教育模式相对陈旧
        3.教学内容吸引力不足
    (二)“青年亚文化”削弱大学生价值认同
        1.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自我表达
        2.青年亚文化引发消极抵抗心理
    (三)青年亚文化加剧代际隔阂
        1.误导了家长教育观念
        2.扭曲了家长教养方式
        3.破坏了良好家庭氛围
    (四)青年亚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迷乱
        1.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薄弱
        2.大学生对道德实践的重视不足
四、探究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正面辐射: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使之与社会主流文化走向统一
        3.净化社会自媒体网络环境
        4.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积极引领:促进高校道德教育创新发展
        1.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发展
        2.创新道德教育教学模式
        3.丰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4.发挥同辈群体优势
    (三)保驾护航:传递家庭正能量
        1.尊重差异性,融洽代际关系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实现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效果
    (四)内在驱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学思并重提高文化鉴别力
        2.慎独自律提高媒介素养
        3.省察克制提高自控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简要评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1.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状况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丧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1.“丧文化”内涵解读
        2.“丧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3.“丧文化”的表现特征解读
二、“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主流文化的关系
    (一)“丧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受“丧文化”的制约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抑制“丧文化”的发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丧文化”的走向
    (二)“丧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1.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根基
        2.“丧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消极抵抗”
        3.“丧文化”短期内与主流文化并存
三、“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基本情况
        3.调研内容
    (二)“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丧文化”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2.“丧文化”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3.“丧文化”表达方式争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三)“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1.“丧文化”解构与戏谑的形式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
        2.“丧文化”颠覆性的表现风格干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
        3.“丧文化”渗透式的效果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化解“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削弱“丧文化”不良效应
        1.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2.加强理论教育,增强批判性思维
        3.重视价值观教育,强化价值观引导
    (二)强化网络思政建设,规范“丧文化”表达方式
        1.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增强网络教育意识
        2.多方位把握学生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倡导健康网络行为
    (三)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占领“丧文化”存在场域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进校园归属感
        2.重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3.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主导舆论走向
    (四)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警惕“丧文化”思想侵蚀
        1.正确认识自我,制定人生目标
        2.采取合理方式,排解负面情绪
        3.坚持慎独慎微,加强自我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高校学生群体中典型非主流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高校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化的内涵
    2.2 高校主流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2.1 高校主流文化的内涵
        2.2.2 高校主流文化的特点
    2.3 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3.1 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内涵
        2.3.2 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特点
3 高校典型非主流文化现象及影响
    3.1 高校典型非主流文化现象
        3.1.1 尬文化
        3.1.2 丧文化
        3.1.3 佛系青年
    3.2 高校典型非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3.2.1 降低高校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3.2.2 淡化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
        3.2.3 加深了文化消极面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程度
        3.2.4 导致高校学生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蚀
4 当前高校典型非主流文化产生的机理分析
    4.1 高校学生群体因素
        4.1.1 高校学生心理多样化
        4.1.2 高校学生需求多元化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社会环境多元化对价值观的冲击
        4.2.2 互联网时代加速非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
5 新形势下高校应对非主流文化挑战的实现路径
    5.1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
        5.1.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5.1.2 理性对待高校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
        5.1.3 弘扬主流文化与挖掘高校特色文化相结合
    5.2 打造高校“三全育人”格局
        5.2.1 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
        5.2.2 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5.2.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5.3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功能
        5.3.1 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发挥课堂教育功能
        5.3.2 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化教育内涵
        5.3.3 统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落实教育效果
        5.3.4 统筹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丰富教学资源
    5.4 依托融媒体平台优化主流文化宣传氛围
        5.4.1 加强高校媒体监管
        5.4.2 采用融媒体的宣传方式
        5.4.3 提升高校学生媒介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影视作品的含义和功能
        2.1.1 影视作品的含义
        2.1.2 影视作品的功能
    2.2 价值观的涵义和构成
        2.2.1 价值观的内涵
        2.2.2 价值观的分类
    2.3 影视作品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性
        2.3.1 影视作品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
        2.3.2 价值观教育为影视作品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
    2.4 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关于文艺的论述
        2.4.2 毛泽东关于文艺的论述
        2.4.3 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论述
3 影视作品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3.1 问卷的总体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研究问卷的设计思路
    3.2 问卷统计与分析
        3.2.1 参与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3.2.2 大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基本情况
        3.2.3 影视作品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4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4.1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4.1.1 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4.1.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1.3 增强公众责任意识
    4.2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4.2.1 西方文化渗透导致政治价值观偏离
        4.2.2 诱导大学生婚恋观简单随意化
        4.2.3 滋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4.3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4.3.1 影视作品创作方向偏离
        4.3.2 政府对影视文化监管不力
        4.3.3 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足
        4.3.4 大学生影视鉴赏辨别能力不高
5 影视作品影响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对策
    5.1 坚持影视创作的正确方向
        5.1.1 注重提升作品的社会效益
        5.1.2 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5.1.3 加强影视行业自律
    5.2 加强对影视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引导
        5.2.1 着力净化影视文化市场
        5.2.2 建立健全影视传播法律法规
        5.2.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 完善校园影视文化引导体系
        5.3.1 借助影视作品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水平
        5.3.2 开展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
        5.3.3 完善校园影视文化环境建设
    5.4 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
        5.4.1 自觉提高理论修养
        5.4.2 增强影视鉴赏能力
6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D]. 蔡漫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丁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4]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5]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葛越.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多元文化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径研究[D]. 王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郭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牟慧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高校学生群体中典型非主流文化现象研究[D]. 马骁. 中北大学, 2020(09)
  • [10]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姚文蓓. 中北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论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