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装修工程139件

2003年装修工程139件

一、139项装饰工程压卷2003(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合[1](2021)在《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计算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不锈钢结构的造型美观、耐腐蚀性好、易于维护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低,是一种高性能的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卷边C形截面是不锈钢材料在冷弯薄壁结构应用中的典型截面形式之一。目前,针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构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屈曲模态,缺乏针对相关屈曲模态研究,同时屈曲模态的界限十分模糊,这给不锈钢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因此,本文以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屈曲临界应力、截面分类、有限元分析统一模型、多种屈曲模态破坏特性、多种屈曲模态识别与判别和直接强度法(DSM)。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旨在建立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理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基于广义梁理论对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畸变屈曲临界应力进行了推导。借鉴流动法则定义瞬时弹性模量,把不锈钢两线段材料本构模型引入广义梁理论(GBT),获得了GBT平衡方程及特征值计算公式;结合卷边C形截面畸变屈曲变形模式,推导了不锈钢柱畸变屈曲临界应力计算公式。同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畸变屈曲临界应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针对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课题组已开展了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试件的局部屈曲、畸变屈曲和局部-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研究,并给出了相关试验结果。本文基于奥氏体(S30408)不锈钢材料,在开展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基础上开展了21根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试件畸变-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着重考察不锈钢柱畸变-整体相关屈曲破坏机理;通过畸变-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获得了各试件的承载力、荷载-轴向位移曲线、荷载-侧向位移曲线、荷载-转角曲线和荷载-应力曲线,揭示了不锈钢柱畸变-整体相关屈曲的发展过程;通过本次不锈钢柱畸变-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发现了畸变-整体相关屈曲的三类破坏模式,只要精心设计试验,试件均可发生畸变-整体相关屈曲破坏。为了获取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更精确和更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对有限元模型中关键参数开展研究,获得了多种屈曲模态下有限元分析统一模型,并通过现有的试验结果对有限元分析统一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比分析了现有屈曲模态识别方法,给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为后续提出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公式时提供弹性屈曲临界应力计算依据;为了弥补现有屈曲模态识别方法不足,本文结合有限元分析统一模型和约束有限条法(c FSM),计算了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的屈曲模态参与系数,并根据不锈钢柱的屈曲模态参与系数提出了屈曲模态的识别准则。根据有限条法(FSM)获得的不锈钢柱荷载系数-长度曲线上弹性屈曲临界应力点特征,定性的将卷边C形截面分为两类:典型C形截面和非典型C形截面。并根据卷边C形截面的截面尺寸特性(高宽比(h/b)、翼缘宽度与卷边宽度比值(b/a)和腹板高度与卷边宽度比值(h/a)),定量的提出了典型C形截面和非典型C形截面判断准则。并定义了非典型C形截面不锈钢柱的名义局部屈曲和畸变屈曲临界应力,提出了非典型C形截面局部屈曲和畸变屈曲临界应力计算方法。基于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同级别不锈钢柱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统一计算模型,分别提出了不锈钢柱局部屈曲、畸变屈曲、整体屈曲、局部-整体相关屈曲和畸变-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在形式上统一且适用于不同级别不锈钢,针对不同屈曲模态仅需选择不同系数。建立了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避免了多种屈曲模态的判别问题;最后给出了详细的不锈钢柱设计流程图,并搜集了国内外相关的试验数据与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

韦珊珊[2](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薛婧[3](2020)在《《西厢记》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毫无疑问,《西厢记》是中国戏曲经典中最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自诞生以来它不仅吸引着无数国内外研究者的目光,同样也引起了各国翻译家和汉学研究者的注意;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它被陆续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西厢记》在英语世界取得的成绩尤为瞩目。从19世纪末起,它就先后被十几位译者以全译本、改译本、英文剧本等形式翻译出版;在学术界也有许多学者撰写硕博论文、学术论文,对它进行专题研究,呈现出《西厢记》在海外广泛的接受和强劲的传播态势。本论文主要运用译介学、描述性翻译学、跨学科研究等理论和方法,对《西厢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研究对象涵盖《西厢记》英语译介的全过程及其他相关因素,如《西厢记》英译的社会文化语境、英译者的身份、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不同《西厢记》英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等细节上的处理、《西厢记》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经典化历程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西厢记》的英译这一论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具体来说,首先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元代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以及文人的被动选择这三方面对元杂剧兴盛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对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并对《西厢记》故事的流传和版本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指出《西厢记》的英译本底本选择以《金批西厢》和弘治本《西厢记》两种为主。继而在广泛搜集大量关于《西厢记》译者、译本和评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厢记》在英语世界的历时性传播进行了梳理,阐明《西厢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以时间和译者活动为线索对其进行阶段划分;提出《西厢记》在英语世界已经完成经典化的结论,并且从专业人士和赞助人两方面对其经典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西厢记》在译者、研究者、出版社和高等教育机构这些角色的共同推动下完成了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宏观角度上,论文全面分析了《西厢记》七个主要英译本的文本和副文本。重点结合译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对译者的主要翻译思想或目的进行探讨;并对各个译本在语言和风格上所体现的特色进行了具体分析;某些译本由于副文本内容较多,信息量大,论文也进行了额外的探讨和分析。微观角度上,笔者指出《西厢记》的外译过程其本质乃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而文化负载词是文化交流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单位。因此,本论文对《西厢记》译介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做了比较细致的微观研究;将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语言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生态文化五类,每一类各选取大量的例证进行微观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往往呈现出较大差异的结论。最后论文对中国戏曲典籍外译和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展望。《西厢记》是英语世界被重译次数最多的中国戏曲作品,研究其英语译介活动对于中国戏曲典籍外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研究和探讨《西厢记》英译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译介传播的本质特征和内因,对于中国戏曲典籍今后的外译工作无疑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朱婷[4](2020)在《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整体与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我国不锈钢等建材行业进入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冷弯薄壁型钢是不锈钢结构中应用较广的构件形式之一,具有自重轻、强度高、延性好等优势,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由于其壁薄、板件宽厚比大且多为开口截面,极易受到多种失稳模态的影响。目前,我国针对此类构件的设计规范和相关研究尚未完善,相应设计规范亟需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因此,本文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的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开展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揭示了其整体-局部相关屈曲受力性能和破坏过程,考察了其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直接强度法计算公式。本文首先对已有的构件局部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整体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和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全面归纳分析与总结,包括有效宽度法和直接强度法。然后,基于国产奥氏体S30408不锈钢材料,本文开展了8个不锈钢平板区材料试件力学性能试验和20根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试件承载力试验。平板区材料分为1.5mm和2.0mm两种不同的厚度,通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可获得试验用不锈钢材料的应变硬化系数、初始弹性模量和名义屈服强度。通过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试件承载力试验,揭示了局部屈曲波的发展过程,获得了各试件的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荷载-轴向位移曲线、荷载-侧向位移曲线、荷载-转角曲线和荷载-各测点应变曲线。在试验过程中,所有试件均发生了整体-局部相关屈曲破坏,且大部分试件先发生局部屈曲,后发生整体屈曲。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试验试件的受力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转角区材料强度提高、初始几何缺陷、构件长细比、构件高宽比和构件相关屈曲长细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材料应变硬化系数和转角区材料强度提高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影响较小;材料名义屈服强度、初始几何缺陷幅值、构件长细比和构件高宽比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影响较为显着;构件相关屈曲长细比与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构件相关屈曲长细比是求解构件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关键参数。最后,本文利用有线条计算软件CUFSM,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的弹性局部屈曲临界应力进行研究,拟合出适合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的局部屈曲临界应力的实用计算公式;且运用已有的整体-局部相关屈曲直接强度法公式对试验试件的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北美冷成型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直接强度法公式和Becque修正后的直接强度法公式计算得到的试件承载力均略为保守,不适用于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计算。因此,本文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138个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进行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计算,拟合出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直接强度法公式;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拟合公式能够较好地预测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最后,本文对拟合公式进行可靠度分析,计算得到其可靠度指标均大于3.2,拟合公式能够满足可靠度要求。

韩康[5](2020)在《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压弯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锈钢耐腐蚀性强、外观光洁、回收利用率高、高温性能和韧性明显优于碳素钢,部分牌号还有无磁性等特殊属性,这些优良性能近年来促进了不锈钢结构的应用。与此同时,高昂的材料造价则成为了不锈钢结构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薄壁构件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冷作硬化程度高、材料利用率高,尤其适用于材料造价偏高的不锈钢结构。然而,日趋复杂多样的薄壁截面形式、非线性的材料本构特征使薄壁不锈钢构件屈曲行为较为复杂,其屈曲性能与设计方法有待深入研究。针对压弯构件设计验算,现行结构设计规范均采用统一的、线性组合形式的压、弯相关强度表达式,这一设计公式常偏于保守,且不能有针对性地体现具有不同屈曲特征的各类截面的承载性能。研究并提出更准确的不锈钢构件压弯作用相关强度设计公式,将有助于实现更为经济的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基于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卷边C型薄壁不锈钢短柱在轴压与压弯联合作用下的截面屈曲行为、承载能力及影响参数。基于直接强度法探究了该类构件准确、高效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公式。(1)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压弯试验本文设计并进行了24根短柱压弯试验,基于合理的截面选择、加载装置及加载参数设计、数据采集系统布置等,获得了一系列反应短柱畸变屈曲、局部屈曲破坏行为的试验结果。结合材性试验、初始几何缺陷测量等实测数据,为后续模型验证及构件屈曲行为机理和规律分析提供了可靠基础。(2)数值模拟与参数化分析基于ABAQUS建立了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实际边界条件等因素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关键参数对构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化分析,涵盖两种屈曲模态、两种材料种类、四种截面厚度、四种截面柔度水平以及五种加载工况。(3)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截面承载能力研究基于试验及数值分析所得的代表性构件性能数据,对现行规范中设计公式进行了对比检验。在此基础上,基于直接强度法的公式形式,探究了一套适用于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轴压与压弯构件的直接强度公式。

农结恋[6](2020)在《面对骷髅的美学沉思》文中认为骷髅,即死人之全身骨骼或头骨。它是亡者身体最后的遗留物,是死亡的直接见证。追溯漫长的人类历史,考古发现世界上多处文明均有猎首习俗遗迹,中国亦不例外。断头葬、岩画和地画等遗迹的发现,证明了远古人类的头骨崇拜。而与西方众多的骷髅教堂、骷髅屋、骷髅纪念塔不同的是,长久以来,骷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被忌讳、忽视的。它给人以不祥、不洁之感。即便如此,在现实世界里不受欢迎的骷髅,却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大放异彩,在人类审美对象中占据一席之地。自庄子路遇髑髅的寓言开始,庄子髑髅梦、庄子叹骷髅等文学模式便成为后世文人不断重写和改编的底本。进入现代社会,骷髅成为幽默、荒诞的象征,深受现代艺术家的青睐。本文就骷髅的文化史内涵、文学意象的嬗变来探讨骷髅的美学内涵。首先,梳理东西方文明中“骷髅”意义的嬗变。从一种恐怖的巫术象征,到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祭奠之物,再到如今个性彰显的“酷”文化代表,骷髅意象经历了文化史上的极大变革。其次,阐述“骷髅”及其相关的文学模式,如“庄子叹骷髅”“庄子遇髑髅”等故事情节在文学史上的流变,探讨骷髅意象的意蕴内涵。最后,概括“骷髅”的核心美学内涵。天然的反叛特性拓宽了骷髅进入文学艺术殿堂的道路,而作为生之隐痛的隐喻性表达,骷髅意象也承载着社会和个人的痛楚。物故的过去通由骷髅这一载体,如同幽灵一般在人们面前展现。在某种意义上,骷髅与落花被人们投射了同样的目光。同样暗示着失落、伤悼,同样是经典的死亡美学意象。骷髅是通返过往的箭镞,在哈姆莱特的手中,它是历史、过往的言说者,是引诱主人公进行回忆与思索,丰富他跌宕敏感的心灵的重要道具。落红则是指向未来的预示,花瓣的飘落直接引出林黛玉“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泣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具象地感受到这个女子的身世之叹,以优美的伤感直击内心。怀旧感正是伤感与优美两者的结合体,是悲怆的诗意。

郁吉玲[7](2019)在《杭州西湖湖上堤岛形成及设计美学意境分析》文中提出杭州西湖湖上堤岛在我国自古就有较高的评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西湖湖上堤岛的形成累积了历代人的心血与智慧。本文以杭州西湖湖上堤岛为研究对象,借助史志、文书、类书等古籍文献与近现代文献的梳理与评述,明晰潜在的研究空间,进而以历史上杭州西湖初成内陆湖泊的时期——东汉至建国前为纵向时间轴,系统梳理挖掘其历史形成脉络,并以湖上堤岛历史上的地域传播表现为横向空间轴,为湖上堤岛的历史形态作出补充。在此基础上,分析湖上堤岛历史上的自然山水、生产空间、人居环境等物象形态与金石绘画、文学创作、名人遗韵、园林意境等意象表现,辨析论证物象与意象交织作用下的艺术形式表现,籍此深入探寻其设计美学意境的内在机制与本体意理,重新审视思考湖上堤岛的传承。本文总结了历史上杭州西湖湖上堤岛的形态表现是从一堤一岛最终发展为三堤四岛,布局表现从外环式发展为向心式,设计营造则从自然式逐渐转化为功利式人为设计,逐渐规范化,人性化表现日渐突出,整体形态逐渐向西移动,在历史上其形态较为突出,对中国北方、朝鲜、日本等地区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强调湖上堤岛设计美学意境是建基于物象的客观表现、意象的意识形态、艺术形式表现的内在机制以及湖上堤岛所特有的体验与参与感,进而通过虚实相生、转形为意、迁想妙得等方式实现的,是一种无意识反应,其中体验与参与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尝试探索湖上堤岛在当下这一新时代的历史承袭表现。论证提出由于湖上堤岛人居环境形态、意象形态表现的历史承袭始终不曾中断,突出的历史层累效应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发展也为湖上堤岛在新时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时代所赋予的新机遇,跨地域文化的交融,意象形态的当代解读与表现,湖上堤岛人居环境形态的有效保护,体验参与感的进一步发展等等也提供了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因此,杭州西湖湖上堤岛仍可以在新时代传承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论证分析,说明湖上堤岛的设计美学意境表现与形成机制,以及其在时代更迭作用下的表现形态。

张康夫[8](2019)在《《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文中认为《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包括绣像、文中插画和系列绘画三部分,用视觉语言诠释了大观园的园林意象、别墅意象以及诗意栖息的人物意象。作品跨越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创作语境多样,绘画内涵丰富,审美风格鲜明,这是三代画家对《红楼梦》审美理想的价值认同和视觉体现,更是中国近现代审美文化观念发展和嬗变的见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该论文聚焦《红楼梦》大观园主题插画的审美表现,综合运用美术学、图像学、美学和文化学等相关理论,深入论证插画的图像审美表现和视觉艺术特征。文章首先系统分析大观园“天仙宝镜”与“文人园林”的整合造景规律,梳理大观园审美意象的建构逻辑、诗画一体特点以及幻美意境;其次深入研究《红楼梦》插画的审美表现,包括卷首绣像、回目插画、系列插画三部分。其中,绣像部分以程本、双清仙馆本和广百宋斋刊本为主,探寻绣像的序列结构、主题设置、艺术语言特征、图像学意义等,探索卷首插画审美表现由家庭主线回归金钗序列的内在规律,分析大观园之美与金钗之美内在的关联。回目插图以王钊、戴敦邦等四本回目插图为研究内容,透过插图视觉表现提炼大观园审美的整体意象,剖析人格化主题景观与女性化、诗化审美形象的融合规律,理出经典主题、经典形象的审美特征及突破。系列绘画研究以“金陵十二钗”审美形象创造为中心,系统研究《红楼梦》绘画人物仕女化、文人化审美形象生成和发展的支撑,凝练“金陵十二钗”整体审美意象涵育化成的规律。第三部分采用比较视角研究《红楼梦》插画与其他书籍插画异同之处,指出《红楼梦》文本审美理想与观众审美接受的相对固化促成了《红楼梦》插画的品格和诗化倾向,这是其区别于其它文学插画的根本原因。《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既是对文本的视觉凝练和升华,又是画家在文本基础上的二次创造,并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诗化审美的风格及独特的审美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插画的新高度。其在形、神、意、境等方面的创构经验和化合规律,对插画创作和工笔画创作都具有显着的借鉴价值。

明娜[9](2019)在《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匠是手工业时代工艺造物的主体,是传统社会日常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消费品的提供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早期工匠具有的工奴性质使其社会地位不高,统治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对工匠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了工匠的世袭徭役身份。此外,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不重技艺,工匠之事被视为“奇技淫巧”。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工匠社会地位向来低下,这种状况在晚明时期得以改变,尤其在江南地区表现明显。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晚明时期官府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根本前提。嘉靖时期官府出台新政,以班匠银制取代匠籍制,工匠通过缴纳班匠银,可以免除徭役。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放松了官府对工匠的束缚,产生了相对自由的工匠。晚明时期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自由工匠的个体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经济环境。自嘉靖以来,江南社会的商品市场逐渐活跃并走向高峰,身在其中的江南工匠成为受益者。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为工匠提供了良好发展条件,但是技艺水平的提升才是工匠获得社会声誉、提高社会地位的根本依靠。在晚明社会变迁中,工匠凭借技艺的提高,实现了以技致富、搏名、入仕,在不同层面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此外,晚明文人的参与是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江南文人在他们的笔记、日记中记录了与工匠相关的诸多信息,为工匠题诗立传,甚至亲自引荐、提携、帮助工匠,为工匠的立名、传名、扬名发挥了积极作用。

曹磊[10](2018)在《津阪孝绰及其《夜航诗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日本江户时代中晚期重要的汉学家、经学家、诗学家津阪孝绰及其《夜航诗话》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展开文献学、史学、文学、诗学及文献统计的研究,以揭示津阪孝绰的学术特点、《夜航诗话》内容及其学术影响和价值。津阪孝绰(宝历七年—文政八年,1758-1825)以乡野低级武士的身份最终成为日本江户时期德川幕府津藩官学“有造馆”第一代督学,作为日本江户时期浪华(今大阪及其附近地区)儒者的代表人物,以“折中学派”的儒学思想治经与评诗、授徒。津阪孝绰一生经历了三代德川将军,即九代将军德川家重(1745—1760)、十代将军德川家治(1760—1786)、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1786—1837)。这段时期的德川幕府统治刚刚经历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1648-1751)所推行的享保改革,出现所谓的中兴时期。同时在津阪孝绰的一生当中,德川幕府经历的还有天明大饥荒(1782—1788),京都大火(1788)。学术立场上推行强硬的宽政改革,以《异学禁令》(1790)对朱子学之外所有学派一律禁止。同时,儒学上兴起以皆川淇园、龟田鹏斋、太田南亩等人为代表的“折中学派”。诗学观念上,从对唐诗、明诗的鼓吹转向对宋诗的模仿与推崇,并出现了倡导“性灵说”的汉诗诗人群体。在这样一个历史与思想的背景下,津阪孝绰经历少年放医从儒、青年京都苦读游学、中年伊贺穷苦困顿、晚年津藩修学着书,最终确立以“治世”为目标的“折中学派”中的“考据学派”立场,并完成了其儒学代表作《孝经发挥》。同时,津阪孝绰依据“考据学”立场与方法写作《夜航诗话》,展现了其诗学批评上的卓越才华。《夜航诗话》成书于1816年(文化丙子年),由津藩藩主藤堂高兑拨下专款于1836年(天保七年)刊刻,由日本知名儒者、津藩官学“有造馆”第三代督学斋藤拙堂作序,其子津阪达校对。《夜航诗话》全文由汉文写作,行文与国人无异,以“此为学诗小子请问诸论者,就尝所劄记《稽古余笔》,抄其系诗话者别成一书,用代齿牙之劳。”(《夜航诗话》序)为创作目的,以考据字的音、形、意以及名物、探究诗歌本事以及典故、考察版本与文字校勘、溯源诗歌体式、发掘诗句含义之源流为主要方法,表达他鼓吹唐诗,又兼及宋明诗的立场。本文以津阪孝绰其自着墓志铭《寿圹志铭》、津阪孝绰后人所着《诞辰二百五十年津坂东阳的生涯》、《津市文教史要》等日本文献为基础,描述津阪孝绰的人生经历。同时,以日本当代学者二宫俊博对津阪孝绰于京都、江户交游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先哲百家传》《先哲百家传·续》《近世先哲丛谈正编》《近世先哲丛谈后编》,分析津阪孝绰其儒学立场、诗学思想及形成原因。本文注意到津阪孝绰早年于京都虽然秉承“古学”儒学立场,然广泛地与“折中学派”儒者、“朱子学”儒者及推崇宋诗的“混沌社”诗人交游,展现出其开放的学术态度。晚年江户“出府”时期,津阪孝绰与“朱子学”儒者的疏远与“反对异学之禁”儒者的亲近表明其儒学立场上“折中学派”的倾向。考察其生平与“有造馆”建设的行为,本文确立其“追求事功”的人生追求。津阪孝绰的诗学思想通过本文分析为“格调说”的重视诗法为主,兼及部分“性灵说”。此结论与松下忠于《江户时代的诗风诗论:兼论明清三大诗论及其影响》认定的“神韵说”不同。与以往研究津阪孝绰及域外诗话的诗学思想,往往依据其言论或诗句列举方式不同。本文通过梳理《夜航诗话》中对中国历代诗话征引情况的分析,分别阐释《夜航诗话》对宋、明、清三代诗话征引情况的特点,结合对比中国宋、明、清三代诗话原典、诗学观念,确定并分析津阪孝绰的诗学思想。同时,本文精细地统计、分析《夜航诗话》中对格律、诗礼、文字考辨、典故考证的内容,具体地展示其“考据诗学”的诗学阐释方式。本文较之前人,试图对不受关注的日本汉诗理论家、儒者个体展开研究,首次对日本汉诗理论家、儒者进行“交游考”研究。本文尝试运用诗话征引的视角、内容统计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希以自己的拙笨地努力,为研究域外诗学、诗人及儒家思想的学者提供一些帮助。

二、139项装饰工程压卷200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9项装饰工程压卷2003(论文提纲范文)

(1)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不锈钢工程应用
    1.3 不锈钢构件受力性能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1.3.2 局部屈曲性能的研究
        1.3.3 畸变屈曲性能的研究
        1.3.4 整体屈曲性能的研究
        1.3.5 局部-整体相关屈曲性能的研究
        1.3.6 畸变-整体相关屈曲性能的研究
        1.3.7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不锈钢构件屈曲承载力已有计算方法
        1.4.1 局部屈曲承载力计算
        1.4.2 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
        1.4.3 整体屈曲承载力计算
        1.4.4 相关屈曲承载力计算
        1.4.5 现有规范的不足
    1.5 本文拟解决问题与研究内容
        1.5.1 本文拟解决问题
        1.5.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广义梁理论轴心受压卷边C形截面柱屈曲应力计算方法
    2.1 概述
    2.2 广义梁理论
        2.2.1 基本假设
        2.2.2 分析步骤
        2.2.3 一般广义梁理论微分平衡方程
        2.2.4 修正广义梁理论微分平衡方程
        2.2.5 修正广义梁理论微分平衡方程求解
    2.3 局部屈曲应力
    2.4 畸变屈曲应力
    2.5 整体屈曲应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屈曲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课题组已开展的试验
        3.2.1 局部屈曲承载力试验
        3.2.2 畸变屈曲承载力试验
        3.2.3 局部-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
    3.3 本次试验用不锈钢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
    3.4 畸变-整体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件设计
        3.4.3 试件加工制作
        3.4.4 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3.4.5 试验现象
        3.4.6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数值分析模型
    4.1 概述
    4.2 材料本构模型
    4.3 单元选择
        4.3.1 试件屈曲临界荷载-长度曲线的比较
        4.3.2 试件承载力的比较
        4.3.3 试件荷载-轴向位移曲线的比较
    4.4 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
        4.4.1 试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4.4.2 局部和畸变屈曲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
        4.4.3 整体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
        4.4.4 分析结果
    4.5 冷加工效应
        4.5.1 残余应力
        4.5.2 转角区影响
    4.6 有限元分析统一模型的建立
        4.6.1 几何模型
        4.6.2 材料本构模型
        4.6.3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4.6.4 初始几何缺陷
        4.6.5 冷加工效应
    4.7 有限元分析统一模型的验证
        4.7.1 本文试验结果的验证
        4.7.2 课题组已开展试验的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多种屈曲模态的判别方法与参与系数
    5.1 概述
    5.2 屈曲模态的传统判别方法
    5.3 基于广义梁理论的屈曲模态判别方法
    5.4 基于有限条法的屈曲模态判别方法
        5.4.1 有限条法
        5.4.2 有限条法屈曲分析的局限性
        5.4.3 典型C形截面和非典型C形截面
    5.5 基于约束有限条法的屈曲模态判别方法
        5.5.1 约束有限条法模态识别
        5.5.2 约束有限条法与模态参与系数
        5.5.3 约束有限条法屈曲分析的优势
        5.5.4 约束有限条法屈曲分析的局限性
    5.6 构件实际破坏模态的屈曲模态判别和参与系数计算
        5.6.1 有限元法和约束有限条法的结合
        5.6.2 有限元模型中屈曲模态参与系数
        5.6.3 模态判别准则
        5.6.4 算例
    5.7 参与系数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5.8 典型C形截面和非典型C形截面判断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种屈曲模态下典型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理论
    6.1 概述
    6.2 典型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理论
        6.2.1 直接强度法统一计算模型
        6.2.2 局部屈曲和局部-整体相关屈曲的直接强度法
        6.2.3 畸变屈曲和畸变-整体相关屈曲的直接强度法
        6.2.4 整体屈曲直接强度法
    6.3 材料力学性能对屈曲承载力影响
        6.3.1 应变硬化系数n
        6.3.2 名义屈服应力σ_(0.2)?
    6.4 不同级别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理论
        6.4.1 直接强度法计算公式统一模型
        6.4.2 不同级别不锈钢柱局部屈曲和局部-整体相关屈曲的直接强度法
        6.4.3 不同级别不锈钢柱畸变屈曲和畸变-整体相关屈曲直接强度法
        6.4.4 不同级别不锈钢柱整体屈曲直接强度法
    6.5 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
        6.5.1 奥氏体不锈钢柱
        6.5.2 不同级别不锈钢柱计算公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种屈曲模态下非典型C形截面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理论
    7.1 概述
    7.2 名义屈曲临界应力定义
    7.3 名义屈曲临界应力和c FSM结果对比
        7.3.1 屈曲临界应力的对比
        7.3.2 构件承载力的对比
        7.3.3 名义屈曲临界应力验证
    7.4 转角区对名义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4.1 转角区对弹性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4.2 转角区对半波长的影响
    7.5 半波长对名义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5.1 有限条法和约束有限条法获取的半波长比
        7.5.2 半波长对弹性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6 名义弹性屈曲临界应力修正
        7.6.1 转角区对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6.2 转角区对名义弹性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6.3 半波长对名义弹性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
        7.6.4 屈曲临界应力的确定
        7.6.5 屈曲临界荷载确定
    7.7 非典型C形截面不锈钢柱的直接强度法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多种屈曲模态下轴心受压不锈钢柱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
    8.1 概述
    8.2 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步骤
    8.3 截面分类
    8.4 屈曲临界应力计算
    8.5 屈曲长细比计算
    8.6 不锈钢柱屈曲承载力计算
    8.7 不锈钢柱承载力计算
    8.8 计算公式验证
    8.9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西厢记》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厢记》的创作语境和底本概况
    第一节 杂剧在元代兴盛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地理环境及文化土壤
        二、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
        三、文人的被动选择
    第二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创作
        一、元代文化语境对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影响
        二、《西厢记》的故事流传
    第三节 《西厢记》的版本和英译底本问题
        一、戏曲典籍翻译中底本的重要性
        二、金批本和弘治本的概况
        三、《西厢记》主要英译本的底本选择
第二章 《西厢记》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之旅
    第一节 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概况
    第二节 《西厢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被误解的首次翻译
        二、发轫期——中外译者的不经意巧合
        三、探索期——各具特色的译本
        四、稳定期——学者型翻译
        五、瓶颈期——中国译者后继乏人
    第三节 《西厢记》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
        一、经典和经典化
        二、《西厢记》的经典化路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厢记》英译本的翻译面貌
    第一节 熊式一译本:首个英文全译本
        一、《王宝川》与《西厢记》:截然不同的翻译思想
        二、晓畅通顺和雅化的语言
    第二节 亨利·哈特译本:大众读本
        一、《西厢记》的介绍性译本
        二、亨利·哈特译本的底本问题
        三、尊重原文基础上的适度归化
    第三节 亨利·威尔斯译本:舞台剧本
        一、亨利·威尔斯:从英国诗歌到中国戏曲
        二、西方戏剧在亚洲戏剧中寻找灵感
        三、翻译思想及具体表现:总体戏剧
        四、舞台性强的戏剧语言
    第四节 赖恬昌和《西厢记》改译本
        一、赖恬昌:中国文化的华人传播者
        二、戏曲的故事性改编
    第五节 杜为廉:《西厢记》全译本
        一、杜为廉的中国戏曲研究及翻译
        二、忠实于原文和译本的“文学性”
    第六节 奚如谷和伊维德:《西厢记》全译本
        一、伯牙子期:奚如谷和伊维德
        二、阴和阳:《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解读
        三、口语化和诗性并存
    第七节 许渊冲:《西厢记》韵文本
        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二、独树一帜的韵文版译本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厢记》中的文化负载词
    第一节 文化负载词
    第二节 文化负载词在《西厢记》中的具体表现
        一、语言文化信息负载词
        二、社会文化信息负载词
        三、宗教文化负载词
        四、物质文化负载词
        五、生态文化负载词
    本章小结
余论 对中国戏曲典籍外译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整体与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不锈钢的特点与种类
        §1.1.3 不锈钢结构的应用现状
        §1.1.4 不锈钢构件的生产工艺
        §1.1.5 相关设计规范与设计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
        §1.2.2 冷弯薄壁不锈钢构件稳定性能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卷边C形截面构件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
    §2.1 局部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
        §2.1.1《美国冷成型不锈钢结构设计规范》(SEI/ASCE:2002)
        §2.1.2《欧洲不锈钢结构设计规范》(EN1993-1-4:2006)
    §2.2 整体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
        §2.2.1《美国冷成型不锈钢结构设计规范》(SEI/ASCE:2002)
        §2.2.2《欧洲不锈钢结构设计规范》(EN1993-1-4:2006)
        §2.2.3《澳大利亚/新西兰冷成型不锈钢结构设计规范》(AS/NZS4673:2001)
    §2.3 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有效宽度法计算方法
    §2.4 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计算方法
        §2.4.1 直接强度法公式
        §2.4.2 整体屈曲承载力P_(ne)的确定
        §2.4.3 直接强度法与有效宽度法的对比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3.1.1 试验设备与加载方法
        §3.1.2 平板区标准拉伸试件制作
        §3.1.3 试验结果
        §3.1.4 材料σ-ε曲线
    §3.2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试验
        §3.2.1 试件截面设计
        §3.2.2 试件加工制作
        §3.2.3 初始几何缺陷的测量
        §3.2.4 试验方案与试验装置
        §3.2.5 试验现象
    §3.3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几何模型
        §4.1.2 材料本构模型
        §4.1.3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4.1.4 相互作用
        §4.1.5 荷载和边界条件
        §4.1.6 初始几何缺陷
    §4.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2.1 试件破坏模式
        §4.2.2 荷载-轴向位移曲线
        §4.2.3 荷载-支座转角曲线
        §4.2.4 极限承载力
    §4.3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简化模型的验证
        §4.4.1 屈曲模态
        §4.4.2 试件破坏模态
        §4.4.3 极限承载力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参数化分析
    §5.1 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
    §5.2 不锈钢转角区材料强度提高
    §5.3 初始几何缺陷幅值
    §5.4 试件长细比λ
    §5.5 截面高宽比h/b
    §5.6 构件相关屈曲长细比λ_l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轴心受压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
    §6.1 不锈钢轴心受压构件弹性局部屈曲临界应力计算
        §6.1.1 概述
        §6.1.2 局部屈曲系数k的影响因素
        §6.1.3 弹性局部屈曲临界应力f_(crl)计算公式
    §6.2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的直接强度法公式
        §6.2.1 已有直接强度法公式
        §6.2.2 整体-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直接强度法的拟合公式
        §6.2.3 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6.2.4 拟合公式的可靠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压弯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不锈钢简介
        1.1.2 不锈钢应用于建筑结构的优势
        1.1.3 薄壁不锈钢材料的本构特征
        1.1.4 薄壁不锈钢构件的屈曲模态
        1.1.5 薄壁构件设计方法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薄壁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压弯试验
    2.1 引言
    2.2 材性试验
        2.2.1 平板区域标准拉伸试验
        2.2.2 平板区域压缩材性试验
        2.2.3 转角区域拉伸试验
        2.2.4 材性试验结果
    2.3 截面尺寸与加载参数设计
    2.4 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2.5 加载装置及加载测量方案设计
    2.6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2.6.1 屈曲模态与现象概述
        2.6.2 极限承载力
        2.6.3 力-位移曲线
        2.6.4 力-转角曲线
        2.6.5 应变数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数值模拟与参数化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校核模型
        3.2.1 单元类型
        3.2.2 材料性质
        3.2.3 构件尺寸
        3.2.4 初始局部几何缺陷
        3.2.5 整体缺陷计算
        3.2.6 网格划分
        3.2.7 边界条件
        3.2.8 模型验证
    3.3 构件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1 局部缺陷与嵌固厚度的影响
        3.3.2 整体缺陷的影响
    3.4 参数分析
        3.4.1 参数分析模型设置
        3.4.2 参数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截面承载能力
    4.1 引言
    4.2 直接强度法
        4.2.1 轴压构件
        4.2.2 压弯构件
        4.2.3 构件承载力设计公式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面对骷髅的美学沉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骷髅之思
    一、从“骷髅”谈起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构架
第一章 被遮蔽的骷髅
    第一节 远古猎首习俗
        一、猎首习俗的考古学例证
        二、猎首习俗的活例
    第二节 头骨崇拜与中国古代祭礼嬗变
        一、头骨崇拜现象
        二、从头骨崇拜到面具崇拜
        三、代表灵魂的神像与牌位
第二章 髑髅梦与骷髅叹
    第一节 生死对话:文人的髑髅梦
        一、庄子与髑髅梦
        二、文人与《髑髅赋》
        三、无名枯骨祭文的书写
    第二节 骷髅意象的警世意味与世俗化过程
        一、由问而叹:晚明戏曲中的“叹骷髅”
        二、“骷髅”意象在其他世俗文学中的体现
    第三节 髑髅梦的现代重写与延伸
        一、骷髅“起死”: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
        二、骷髅的重写:庄周梦蝶的舞台展现
        三、骷髅桃花源:“死无葬身之地”
第三章 骷髅之美与惑
    第一节 骷髅美学的核心内涵
        一、“反”的特性
        二、生之隐痛
        三、怀旧的遗骸
    第二节 亚文化的兴起与骷髅形象的繁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杭州西湖湖上堤岛形成及设计美学意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选题背景与来源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堤岛的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古代文献研究
        1.3.1.1 史志
        1.3.1.2 文书
        1.3.1.3 类书
        1.3.1.4 图录
        1.3.1.5 总集与别集
        1.3.1.6 笔记
        1.3.2 近现代文献研究
        1.3.2.1 关于历史变迁研究现状
        1.3.2.2 关于造景理法研究现状
        1.3.2.3 关于文化特色研究现状
        1.3.2.4 关于设计美学研究现状
        1.3.2.5 关于堤岛影响研究现状
        1.3.3 前人研究成果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田野考察
        1.5.3 类比、对比研究
        1.5.4 定性分析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技术路线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研究内容
        1.7.1 系统梳理历史变迁脉络
        1.7.2 分析概述物象与意象表现
        1.7.3 挖掘论证艺术形式与内在机制
        1.7.4 探讨思考本体意理与传承发展
2 湖上堤岛形成
    2.1 湖城初开:一堤一岛
        2.1.1 江海围绕,堤岛始萌
        2.1.2 相关文献记载
    2.2 依湖而居:两堤两岛
        2.2.1 白公筑堤,两堤纵横
        2.2.2 绍岩建寺,楼阁参差
        2.2.3 相关文献记载
    2.3 城湖共生:三堤两岛
        2.3.1 苏赵筑堤,造景比苏
        2.3.2 敬古怀贤,两岛雅化
        2.3.3 相关文献记载
    2.4 湖依城兴:三堤三岛
        2.4.1 杨公筑堤,仿苏造景
        2.4.2 白苏补植,稍复堤景
        2.4.3 聂杨营岛,湖中有湖
        2.4.4 两孙营岛,风月无边
        2.4.5 相关文献记载
    2.5 湖融入城:三堤四岛
        2.5.1 李卫筑堤,杨堤接岸
        2.5.2 苏白增扩,两堤通车
        2.5.3 阮元堆岛,孤山盛会
        2.5.4 两岛增建,御书勒石
        2.5.5 相关文献记载
    2.6 湖上堤岛形成的影响因素
        2.6.1 宏观:城湖关系,动力源泉
        2.6.2 中观:堤岛变迁,现实需求
        2.6.3 微观:工程技术,基础条件
    2.7 小结
3 湖上堤岛美的传播
    3.1 中国北方地区的传播表现
        3.1.1 圆明园
        3.1.2 颐和园
        3.1.3 承德避暑山庄
    3.2 朝鲜半岛的传播表现
        3.2.1 堤岛诗画创作
        3.2.2 题名形制营造
    3.3 日本地区的传播表现
        3.3.1 堤岛诗画创作
        3.3.2 日本园林意造
    3.4 小结
4 湖上堤岛设计美学意境之物象
    4.1 自然山水的空蒙存在
        4.1.1 仰籍自然,堤岛始出
        4.1.2 山环水抱,增丽堤岛
    4.2 生产空间的造化丘壑
        4.2.1 城市生活,水源存蓄
        4.2.2 水利灌溉,旱涝保收
        4.2.3 酿酒养殖,衍生产业
        4.2.4 交通船运,旅游渐兴
    4.3 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
        4.3.1 景深:桃柳相间,花木杂植
        4.3.2 情宜:亭台趣生,祠庙崇拜
        4.3.3 境远:堤岛纵横,园林兴造
        4.3.4 人至:佳境独成,理想归处
    4.4 小结
5 湖上堤岛设计美学意境之意象
    5.1 金石绘画:处世情怀与社会意象
        5.1.1 金石
        5.1.1.1 印章
        5.1.1.2 碑刻
        5.1.2 绘画
    5.2 文学创作:山水情怀与人生意象
        5.2.1 诗词
        5.2.1.1 诗
        5.2.1.2 词
        5.2.2 记文
        5.2.3 戏剧
        5.2.3.1 西湖三塔记
        5.2.3.2 疗妒羹
        5.2.3.3 雷峰塔
        5.2.4 楹联匾额
        5.2.4.1 楹联
        5.2.4.2 匾额
    5.3 名人遗韵:人文情怀与理想意象
        5.3.1 林逋
        5.3.2 苏小小
        5.3.3 秋瑾
    5.4 园林意境:旷达情怀与空灵意象
        5.4.1 南宋西湖十景
        5.4.2 元钱塘十景
        5.4.3 清西湖十八景
        5.4.4 清西湖二十四景
    5.5 小结
6 湖上堤岛设计美学意境之神理
    6.1 外化表现:艺术形式
    6.2 内在机制:堤岛三境
        6.2.1 虚实相生,堤岛移境
        6.2.2 转形为意,堤岛入境
        6.2.3 迁想妙得,堤岛化境
    6.3 本体意理:溯源传承
        6.3.1 设计美学意境的本体认知
        6.3.2 湖上堤岛美的传承思考
    6.4 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结论
    7.2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1 画
    附2 诗
    附3 记文
    附4 楹联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 关键概念分析
    1.7 创新价值
第2章 《红楼梦》大观园的审美意象
    2.1 大观园的“花园意象”
        2.1.1 整体“花园意象”
        2.1.2 时空链接逻辑
        2.1.3 “悲”与“幻灭”
    2.2 诗意小筑的审美特征
        2.2.1 人景合一的庭院设计
        2.2.2 形神鲜活的意象塑造
    2.3 青春乐园审美意象
        2.3.1 青春乐园的逻辑支撑
        2.3.2 纯真柔美的青春意象
    2.4 双峰对峙审美典型
        2.4.1 纤弱灵秀的诗化之美
        2.4.2 稳重含蓄的比德之美
        2.4.3 “兼美”与“完美”
    小结
第3章 《红楼梦》卷首插图的审美特征
    3.1 概述
    3.2 程本系统《红楼梦》绣像
        3.2.1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结构
        3.2.2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图像学特征
        3.2.3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文化价值
        3.2.4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审美价值
        3.2.5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审美局限
        3.2.6 程本《红楼梦》绣像系统及影响
    3.3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
        3.3.1 概述
        3.3.2 以“情”为主题的小像序列
        3.3.3 “双清仙馆系”绣像的审美特征
        3.3.4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的审美评价
        3.3.5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的影响
    3.4 石印《红楼梦》卷首插画
        3.4.1 《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插画
        3.4.2《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卷首插画
    小结
第4章 《红楼梦》插图的审美特征
    4.1 概述
    4.2 回目插图中的审美意象
        4.2.1 王钊插图中的大观园园林意象
        4.2.2 《增评补图石头记》插画中的林黛玉意象
        4.2.3 戴敦邦插图中的情感渲染
        4.2.4 戴敦邦插图的审美价值
    4.3 《红楼梦》系列插图的审美特征
        4.3.1 综述
        4.3.2 程十发《红楼梦》插画
        4.3.3 戴敦邦《红楼梦》系列插画
        4.3.4 刘旦宅《红楼梦》插图
    小结
第5章 《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系列工笔画的审美特征
    5.1 概论
    5.2 改、费《红楼梦》系列工笔画
        5.2.1 改琦《红楼梦》系列插画
        5.2.2 费丹旭《红楼梦》系列插画
        5.2.3 “改费模式”
    5.3 王墀《红楼梦》插画
        5.3.1 白描仕女画
        5.3.2 工笔淡彩绘画
    5.4 清朝宫廷画家《红楼梦》系列绘画
        5.4.1 焦秉贞
        5.4.2 冷枚
    5.5 清朝《红楼梦》仕女画的审美评价
    5.6 现当代《红楼梦》系列工笔仕女画
        5.6.1 京派
        5.6.2 海派
    小结
第6章 比较视野下《红楼梦》绘画
    6.1 概述
    6.2《红楼梦》绘画创作主题比较
        6.2.1 叙事主题比较
        6.2.2 闺阁主题比较
        6.2.3 才情主题比较
    6.3 《红楼梦》插画与其它插画的比较
        6.3.1 与《西厢记》插画比较
        6.3.2 与《金瓶梅》插图比较
    6.4《红楼梦》绘画与雍正书房“十二美人”的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制度变迁: 工匠管理制度调整下自由工匠的产生
    第一节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 元之前工匠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 元明时期匠籍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第二节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的分类及应役生活
        一 明代官手工业体系中的工匠类别
        二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的生产劳作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下工匠人身与生产自由的获得
        一 晚明工匠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 江南地方官手工业生产管理方式的松动
        三 制度变迁与管理松动下自由工匠的产生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晚明江南工匠个体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一节 晚明江南民间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一 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二 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发展原因
    第二节 活跃商品经济中民间工匠个体的发展
        一 机户施夏以纺织立业的故事
        二 机户施夏的生产方式
        三 个体工匠生产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 技艺进步: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内在动因
    第一节 晚明时期工匠技艺水平的普遍提高
        一 江南丝织业的技术进步与品类创新
        二 “嘉定三朱”创立竹雕流派
        三 仿古与制赝技术的兴盛
    第二节 晚明工匠凭借技艺提升社会地位
        一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可能途径
        二 因技入仕: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官方路径
        三 工匠因技入仕的局限性
    第三节 工匠技艺的家庭传承与技艺家族的出现
        一 子承父业的家传方式
        二 家传方式下技艺家族的出现
第四章 名家辈出: 文人推波助力下工匠社会声誉的提升
    第一节 晚明江南文人社交圈对工匠的接纳
        一 进入文人社交圈的工匠们
        二 活跃于项元汴身边的工匠
    第二节 长洲刻工章简甫、章仲玉父子与江南文人的交游
        一 章简甫与以文徵明为中心的文人的交往
        二 章仲玉与以王世贞为中心的文人的交往
    第三节 晚明文人对名家工匠的推波助力
        一 文人笔下的名家名器
        二 题诗撰文
        三 立传书志
        四 文人的引荐
    第四节 晚明文人与工匠交往密切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 晚明文人工匠观的转变
        二 工匠自身的变化
        三 晚明文人的现实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津阪孝绰及其《夜航诗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目的与意义
    二、中日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的成果概览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夜航诗话》的新研究角度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津阪孝绰的生平与思想
    第一节 津阪孝绰的人生家世
        一、家族起源与世系
        二、人生的主要经历
    第二节 津阪孝绰的学术思想
        一、古学衰退:宽政学风与折中学派
        二、最终归于折中学派的儒学思想
第三章 津阪孝绰的学行与交游
    第一节 少年学习经历与交游
        一、少年师友:南宫大湫(1728—1778)、太田玩鸥(1745—1804)
        二、早年挚友:平井澹所(1762..1820)
    第二节 青年问学京都与交游
        一、京都游学交往的儒者
        二、京都游学与关西诗坛
        三、京都游学交往的好友
    第三节 晚年江户出府与交游
        一、出仕津藩与旧友再会
        二、折中学派与异学之禁
        三、江湖诗社之江户四家
第四章 《夜航诗话》版本考述
    第一节 日本的和刻单行本
        一、和刻单行本日本保存概况
        二、早稻田大学1836年稽古精舍本
        三、道坂邵广《夜航诗话译注稿》本
    第二节 中日韩辑编丛书本
        一、池田四郎次郎《日本诗话丛书》
        二、赵钟业《日本诗话丛书》
        三、蔡镇楚《域外珍本诗话丛书》
        四、马东歌《日本诗话二十种》
    第三节 丛书、和刻单行本辨异
        一、《夜航诗话序》
        二、《夜航诗话》命名、成书、创作目的
第五章 《夜航诗话》征引中国诗话考述
    第一节 《夜航诗话》征引中国诗话概述
        一、征引中国诗话的主要目的
        二、征引中国诗话的三种情况
        三、征引中国诗话数量及篇目
    第二节 《夜航诗话》征引宋代诗话考述
        一、征引宋人诗话汇编情况
        二、《遁斋诗话》《渔隐诗话》
    第三节 《夜航诗话》征引明代诗话考述
        一、明代诗话征引的基本情况
        二、杨慎着作征引及考据诗学
        三、《四溟诗话》《艺苑卮言》
        四、其他明代诗话征引情况
    第四节 《夜航诗话》征引清代诗话考述
        一、《随园诗话》征引基本情况
        二、《随园诗话》多被征引原因
        三、《随园诗话》诗学观选择接受
第六章 《夜航诗话》诗法论辨析
    第一节 汉诗的文字典故
        一、文字的辨析
        二、典故的考释
    第二节 汉诗的格律批评
        一、汉诗的用韵
        二、对偶的问题
        三、平仄的问题
        四、炼字的问题
        五、句法的结构
    第三节 诗家的规范问题
        一、用品的规范
        二、行为的规范
        三、用语的规范
        四、称呼的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139项装饰工程压卷2003(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种屈曲模态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计算理论研究[D]. 陈美合. 东南大学, 2021
  • [2]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3]《西厢记》英译研究[D]. 薛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柱整体与局部相关屈曲承载力研究[D]. 朱婷. 东南大学, 2020(01)
  • [5]不锈钢卷边C型短柱压弯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 韩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面对骷髅的美学沉思[D]. 农结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杭州西湖湖上堤岛形成及设计美学意境分析[D]. 郁吉玲.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D]. 张康夫. 天津大学, 2019(06)
  • [9]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D]. 明娜.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10]津阪孝绰及其《夜航诗话》研究[D]. 曹磊. 吉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2003年装修工程139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