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一、1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肖春桃[1](2021)在《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分析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肝硬化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常见疾病,即使当前治疗水平明显提升,其患病率、住院率及与之相关死亡率仍不断增加。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肝硬化是世界人群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位居全球所有死亡病因的第十一位,为全球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肝硬化相关死亡主要与其多种并发症相关,如消化道出血、感染、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等。当前,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否是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大样本的肝硬化数据库便于资料存储利用,同时利用数据库资料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分析PVT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搜寻可能对肝硬化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其他危险因素。方法:1.根据目前有关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诊治的最新指南及专家共识,经我院消化内科专家讨论后确定肝硬化数据库拟收集的具体内容;利用EpiData 3.1数据库软件建立肝硬化数据库;初步收集录入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03月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数据并进行分析。2.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03月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合并PVT患者共58例为PVT组,随机选取同期无PVT患者116例为非PVT组;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均衡组间协变量获取PVT及非PVT组各44例;利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法分析PSM前后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出血生存率,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借助电子病历系统、电话随访等,收集录入我院自2018年09月至2020年03月期间1097例非重复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数据信息,1097例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83±11.53(岁);其中男性患者796例(72.56%),女性患者301例(27.44%),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所有患者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仍为我院就诊患者的主要病因,约为62.53%;酒精则为第二位病因,约为12.85%。不同性别患者病因有所不同,男性与女性患者首要病因均为HBV(男性:女性=62.94%:61.46%),男性患者次要病因为酒精,约为16.71%,而女性患者则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约为14.62%。2.PSM前PVT组患者共58例,非PVT组患者共116例,PSM后2组患者各44例。去除4例失访患者,随访期内进行有效随访者共170例,中位随访时间64.45周(95%CI:1.28-79.15)。回顾性分析显示:PSM前非PVT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PVT组(P=0.008),而PSM后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76);PSM前后非PVT组无上消化道出血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VT组(P<0.05)。PSM前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均表明MELD≥15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65岁、Child-Pugh C级、PVT、合并出血等对肝硬化患者预后无显着影响。结论:1.应用EpiData 3.1软件创建肝硬化数据库,可对肝硬化患者数据资料进行有效搜集整理,便于临床研究中数据的提取;肝硬化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首要病因仍为HBV,不同性别患者的次要病因不同,男性患者次要病因为酒精,而女性患者则为自身免疫性肝病。2.肝硬化合并PVT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或再出血风险,但其不增加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风险;MELD≥15则是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悦军,郑华银,陈耀成,黎霞[2](2020)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肝硬化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导致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门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有直接的关系,而肝硬化患者发展到了失代偿期,就会由于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导致门静脉高压情况的发生。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比如会导致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而当出血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一种急危重症,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消化道出血的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内镜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具体应用和效果方面均有所不同。基于此,为了能够向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加强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近年来,随着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不断增多,临床上关于该疾病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各种治疗方式。

王文生[3](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1985年McCormack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常常合并以较轻炎症为表现的胃黏膜病变,其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呈细小白色网状如蛇皮状,甚至呈弥漫性出血红斑,病理活检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不规则的扩张扭曲。后来将这种门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改变统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随着研究的深入,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临床上PHG引起的急性出血少见,但仍有2%-12%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原因为PHG,占首次发作上消化道出血的1%-8%,在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甚至达到30%-60%。目前,胃镜仍是诊断PHG及识别其有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肝硬化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较差。同时,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常常是PHG和静脉曲张均已发生,这类患者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承担较高的出血风险。而目前缺乏对PHG筛查的简单无创行之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索影响PHG的风险因素及其对肝硬化预后生存的影响,同时开发一种PHG的无创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86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记录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溃疡病发生的情况,收集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资料,探讨其相互关系。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大坪医院住院并接受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00例。患者于门诊定期随访或2019年7月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肝癌发生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700例肝硬化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两部分,前者作为建模组(492例)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PHG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PHG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nomogram的鉴别、校准和临床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评估,另外20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研究主要结果: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本组肝硬化患者PHG发生率高达66.2%(574/867),其发生率及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肝癌密切相关。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中位于第二位;PHG发生和程度与溃疡病的发生及其部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肝硬化合并PHG 比无PHG患者预后更差(P=0.01)。虽然重度PHG有比轻度PHG患者预后更差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398)。无PHG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2个月,一旦合并PHG时,缩短至59个月,合并严重PHG时甚至缩短至52.2个月。同样,随着PHG的发生和加重,肝硬化患者的1年及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HG、血红蛋白和MELD评分与患者总生存独立相关。我们同时随访了患者HCC的发生,在无、轻度和重度PHG患者中分别有16例、23例和5例患者发生了 HCC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患者的无HCC生存时间与是否合并PHG或严重程度无关。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基于建模组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采用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等参数构建了 nomogram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中C指数为0.773(95%CI:0.730-0.816),采用bootstrap自举法后C指数为0.761。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745(95%CI:0.673-0.817)。该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和总人群中的AUC值分别为0.767、0.724和0.7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真实发生风险之间的拟合程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阈概率范围从0.15到0.93之间可使患者临床净获益,临床有效性较好。研究主要结论:1.肝硬化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和预防PHG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和并发症。2.PHG是肝硬化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与HCC的发生无关。3.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有效预测PHG发生风险。第二部分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约1/3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会引起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其1年内再出血率超过60%,死亡率接近20%,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自1988年提出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患者之后,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重要措施。随着TI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目前TIPS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候群,如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胸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手段。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肝源的来源极其有限,TIPS已成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可及的最主要终末治疗措施。终末期肝脏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Child-Pugh 评分被广泛用于预测静脉曲张出血后的死亡风险以及预测肝硬化相关的手术结果,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TIPS治疗后相关的预后预测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肝硬化TIPS患者住院手术期间费用、术后再入院情况等预后相关资料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研究主要内容: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回顾性调查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TIPS手术住院期间医疗费用、住院周期和日均费用,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再住院情况,分析术前肝功能状态对其影响。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52例肝硬化行TIPS术患者信息,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治疗为事件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再住院组和未再住院组,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其预测事件发生的准确性。研究主要结果: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肝硬化TIPS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8例、Child B级131例、Child C级13例,其中位住院费用分别为9.10、10.07、10.8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住院周期分别为10.0、11.0、1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日均费用分别为0.94、0.90、0.71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再住院率分别为22.2%、36.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患者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呈现正相关(P<0.05),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与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未见相关性(P>0.05)。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TIPS患者,有79例于术后半年内发生了再住院治疗事件。再住院组患者的年龄、AST、Chi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显着高于未再住院组(P<0.05)。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OR=1.029,95%CI:1.004-1.054)、AST(OR=1.007,95%CI:1.001-1.014)、Child 评分(OR=1.373,95%CI:1.145-1.647)及 iMELD 评分(OR=1.080,95%CI:1.031-1.132)共 4 个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评分是影响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5,95%CI:1.028-1.531,P<0.05),其 AUC 为 0.630。研究主要结论:1.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住院费用、住院周期及半年内再住院率不同,但住院日均费用无差异。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住院费用关系有一定正相关性,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不能反映住院费用。2.肝功能Chi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TIPS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准确性为63%。

方园,沈翔,张慧[4](2020)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未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消化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5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相关标准,将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纳为出血组,其他纳为未出血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患者实验室主要检查指标水平,经初次对比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将其纳为自变量,并赋值,将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作为因变量,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纳入的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31例,占比62.00%;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与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径均可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存在较高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可能受患者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宽度、脾脏长径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重视上述高危患者的早期防控,以减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预后。

王文博[5](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邓政隆[6](2020)在《Viatorr支架和组合支架在TIP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采用Viatorr支架和Fluency覆膜支架联合裸支架在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支架类型使用的安全性及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TIPS应用Viatorr支架或组合支架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1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Viatorr支架组(V组,n=70例)和组合支架组(Z组,裸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n=44例)。术后随访观察血生化指标、分流道通畅性、肝性脑病、腹水、门静脉血栓及生存情况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14例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为6.1%。门静脉压力V组由术前(33.44±7.65)mmHg下降至术后(23.39±6.34)mmHg,Z 组由术前(27.59±5.63)mmHg 下降至术后(18.02±4.9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Z组累积通畅率为92.9%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Z组患者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3年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组和Z组HE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5.7%和2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IPS术后65例患者腹水减少或消失,23例无效,腹水治疗有效率为73.56%。TIPS术后27例患者门静脉血栓再通或明显减少,门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为93.1%。两组TIPS术后腹水和门静脉血栓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Viatorr支架组和组合支架组术后生存率分别为92.9%和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IPS应用Viatorr支架或组合支架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TIPS手术应用Viatorr支架或组合支架均可显着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临床症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3、TIPS应用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相比较,术后1年内临床疗效相似,术后2~3年Viatorr支架较组合支架有更高的分流道通畅率,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

王乐[7](2020)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一科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ALD组),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探讨LSAL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与LSD相比的优势。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动脉结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血率方面明显少于脾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脾动脉结扎组短于脾切除组(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脾切除组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脾切除组10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切除组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可行、有效的。2.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作为一种保留脾脏的术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但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李燕[8](2019)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以及临床护理内容。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计48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回顾分析研究组患者的发病诱因,并对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发病诱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病诱因包括饮食不当、刺激性药物、情绪紧张、上呼吸道感染等,而通过一系列优质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患者出血率明显降低,均顺利出院。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由于药物因素、患者病情以及生活和情绪等多种因素诱发,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需要在临床护理中针对相关诱因进行准确分析,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并注意预防再次出血。

徐声威[9](2019)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RF),为临床医师提供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的早期评估。材料和方法:(1)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9年2月1日到2019年3月1日期间收治的78名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选取30例首次并发胃曲张静脉(GV)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分为出血组,同一时期SPH并GV未破裂出血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2)收集并统计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因,病程),实验室检查(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腹部CT(脾脏厚度,胃短静脉内径,胃网膜静脉内径),内镜检查(静脉曲张部位,胃静脉曲张最大直径,RC征)共13个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对这些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发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F),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结果:对纳入研究的出血组与对照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证实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6项指标分别为PLT(血小板计数)、PT(凝血酶原时间)、SGV(胃短静脉内径)、GEV(胃网膜静脉内径)、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及RC征,再将这些指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小板计数(P=0.016,OR:0.982,95%CI:0.968-0.997)、胃短静脉内径(P=0.006,OR:7.151,95%CI:1.761-29.044)、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P=0.025,OR:4.909,95%CI:1.216-19.816)及RC征(P=0.04,OR:3.889,95%CI:1.063-14.237)为SPH并发GVB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86.5%。结论:PLT、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RC征是SPH并GVB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SGV,胃曲张静脉最大直径和RC征与GVB呈正相关性,而PLT与GVB呈负相关性。该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SPH发生GVB的风险,但仍需后续大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周保换[10](2019)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前瞻性地对我院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azygoportal disconnection LSD)的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2年随访的临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LSD对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LSD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在院期间由同一的手术团队完成LSD,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及术后24月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的变化情况,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所有患者LSD术后无因腹腔出血而二次急诊手术、无肝性脑病、无顽固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2.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行LSD手术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血红蛋白在术后随访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血小板于术后1周时达峰值,之后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水平。3.LSD术后外周血中总胆红素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且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外周血中白蛋白在术后1周时短暂降低,但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01),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外周血中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在术后1周时轻度升高,但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并且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Child-Pugh评分在术后1周时有所升高,但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4.LSD术后外周血中血浆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是从术后3月起三个指标均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且较术前均升高。其中血浆抗凝血酶Ⅲ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血浆蛋白C在术后18月和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血浆蛋白S在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5.LSD术后外周血中Ⅲ型前胶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外周血中IV型胶原在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术后18月、术后24月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1),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外周血中层粘连蛋白在术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术后24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透明质酸酶于术后1周时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是之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术后24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1.LSD治疗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并脾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2.LSD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水平。3.LSD能够降低外周血中总胆红素、提高白蛋白的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Child-Pugh评分,有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4.LSD能够提高肝硬化患者外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含量,有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5.LSD能够降低外周血中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透明质酸酶的含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的发展。

二、1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分析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2.建立肝硬化数据库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基于PSM研究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2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分析
3 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分析
    3.1 常规治疗
    3.2 止血治疗
    3.3 门静脉高压药物治疗
    3.4 介入治疗
    3.5 内镜治疗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构建PHG预测模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二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凝治疗: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入选标准
    三、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
    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讨论

(5)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参考标准
        2.1.4 患者基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相关准备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2.3 随访观察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3.7 生存率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Viatorr支架和组合支架在TIP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外科保脾手术治疗的进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出血组与对照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1.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1.2 实验室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3 腹部CT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1.4 胃镜检查资料统计结果
    3.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ROC曲线及列线图绘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10)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1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分析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D]. 肖春桃.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研究进展[J]. 杨悦军,郑华银,陈耀成,黎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0(S2)
  •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J]. 方园,沈翔,张慧. 肝脏, 2020(06)
  • [5]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6]Viatorr支架和组合支架在TIP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邓政隆.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腹腔镜脾动脉结扎与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对比[D]. 王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观察[J]. 李燕. 智慧健康, 2019(15)
  • [9]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并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徐声威.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硬化的影响[D]. 周保换.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