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教育的特殊性与发展

华山教育的特殊性与发展

一、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才[1](2020)在《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初中是我国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会终止于此,甚至初中还没毕业就提前结束了学业生涯。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不想学习,不想升学吗?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很想继续深造,他们很关心学业成绩,但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失望,也很无奈。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笨,学不好,有的学生觉得是教师没有教好,还有的觉得是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这类学生都存在厌学的不良现象和行为。那么,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是什么缘由呢?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厌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解释和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实地研究,旨在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是陈述厌学问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从研究目标、思路、过程、方法等方面来对研究进行设计。其次,对厌学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并呈现了与之相关联的理论。再次,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对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进行介绍说明。接着对来自H中学不同民族的三名个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最后,针对个案所存在的厌学问题,分析了导致厌学的诱因,并提出应对厌学问题的措施。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厌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学生与教师和课堂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伴群体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班级学习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同伴群体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差异之下,常常会产生冲突,甚至诱发校园暴力和欺凌。家庭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有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个案A家长的重女轻男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重要诱因。由此,为了有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特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教学技能,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同伴群体方面,营造多元文化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陈雅玲[2](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研究 ——以寻甸县民族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2008年高中增设《文化生活》以来,学校和老师们都比较重视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本全新的教材,其教学方法、内容等都是需要着力探究的。寻甸县民族中学作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直辖高中,每年都招收一部分少数民族定向生,学校形成了“精细的管理特色”和融入“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特色。在这种环境氛围和学校制度之下,为《文化生活》教材的讲解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本文以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现状为个案,开展问卷调研和座谈交流会,首先总结出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取得的成就:学校高度重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为《文化生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教研教改有声有色;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学情与特色要求,立足学生的学情,学校十分重视分层教学,学校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同时,也看到了在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努力和配合下,《文化生活》教学虽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文化生活》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仍然任重而道远。同时,笔者采用对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教学个案分析。挑选了两名教师的两个教学案例作为个案分析,一个是A老师(中学高级教师)成功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案例,一个是B老师(中学初级教师)未能成功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案例,把交流的心得和感受写成教学个案并进行分析总结,收获启示。在基于教学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民族地区中学《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困难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改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文化生活》课程教学的主要对策:进一步提高对高中《文化生活》课程的重视力度;深入研究教材,理清结构体系,完成知识储备;凝练和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校本教育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文化生活》课程教学“三贴近”;提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和知识转化加工能力,打造更强师资队伍。

石婧[3](2013)在《撤点并校与官巴绕巴阿来 ——云南省滨澜市佤族高中生受教育经验叙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云南省滨澜市为例,以叙事的方式,重点考察了当代佤族高中生的受教育经验,追踪调查了2009至2012年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大规模推进工作,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展现当前边疆农村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真实图景,反映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感受,反思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并希望为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略尽绵力。

吴振华[4](2013)在《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然而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并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的民族的文化衰弱下去,甚至是消失,而有的民族文化则显示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不但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也对周围其它民族产生了深刻影响。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开发战略的启动,尤其是云南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以来,使得原本封闭落后的佤族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着显在或隐性的变迁。对这些文化变迁事项的描述和变迁原因的深层挖掘,以及对变迁所带来的对当地佤族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成为当今佤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问题进行研究,但对于佤族的研究还不多见。目前国内关于佤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从民族学、文学和历史学等角度来分析佤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对佤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及其功能的解释,而鲜见理论探讨与现实关怀;更少见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分析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调查地点,通过理论探讨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来阐述佤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与研究方法,来分析佤族文化各事项及其变迁原因,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佤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文化适应理论为切入点来思考佤族未来的社会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国内外有关社会文化变迁以及相关佤族研究成果的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指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对调研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佤族的历史源流与人口分布。论述佤族的族称、族源与民族形成,并对人口分布、特点及变迁因素进行描述与分析。第三章分析佤族的生产方式与变迁。主要论述了不同时期佤族的生产方式及其变迁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佤族的生活方式与变迁。主要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四个方面来论述佤族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并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生活方式变迁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分析佤族的风俗习惯与变迁。主要从节庆、婚姻、丧葬习俗三个方面来论述佤族的风俗习惯与变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原因。第六章分析佤族的宗教信仰与变迁。主要对佤族的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原因。第七章分析佤族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传承。首先论述佤族传统教育模式(家庭、社区、寺院)及其功能的变迁,继而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回顾,并通过实地调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佤族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佤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文化自觉是佤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第八章为讨论与思考,这是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对佤族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谋求自身发展进行分析讨论。在回顾文化适应理论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佤族的文化适应过程,并对影响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提出:在文化适应中寻求社会发展是佤族走向未来的道路选择。

刘敬轩[5](2009)在《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力图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以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为素材,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文献法,辅之以比较法,对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进行挖掘整理,进而探讨佤族家庭教育理念、婴幼儿教养习俗等问题,揭示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对本民族儿童发展的影响。论文共分五部分:绪论交代了选题的缘起、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佤族的概况。第一章“婚姻、家庭与子女教养”,探讨了佤族的传统婚姻形态和家庭结构与子女教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通过分析指出:“佤族的传统婚姻形态为婴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生物基础,佤族的传统家庭结构为婴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后天的社会基础。”第二章“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的传统理念”,探讨了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的传统理念,对家庭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的期望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第三章“婴幼儿家庭保育”,对佤族的胎儿保育和婴幼儿保育进行了梳理,发现这些保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社会禁忌来保证的,其中贯穿着许多宗教因素,因此建议对其好的保育传统要加以继承,对那些不利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保育传统要加以摒弃。第四章“婴幼儿家庭教育”,从劳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智育三个方面对佤族传统的婴幼儿家庭教育进行了梳理。从内容上来看,劳动教育包括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知识的传授,伦理道德教育包括尊老敬老观念的培养、人际礼俗的教育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智育活动包括母语的传授、游戏等几个方面。从方法上来看,佤族婴幼儿的家庭教育注重榜样的意义,强调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这种教育方法在传承其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语部分是笔者对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到的三点启示。第一,教与爱相结合的原则值得学习;第二,榜样教育的原则值得提倡;第三,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可为现代学校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内容素材。

高苏[6](2007)在《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中的佤族新创文字与教育 ——基于佤族地区两县一乡的田野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撰写主要是缘于参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的研究,笔者主要负责佤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应用调查与研究。本论文以佤族新创文字作为研究重点,笔者借助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民族志描述等多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新创文字的使用现状作了详细调查并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本论文对佤族新创文字的创制背景、内容及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中的推行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总结。基于对佤族地区两县一乡的田野调查研究,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领域中使用现况的调查与研究,在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野下,阐释了佤族新创文字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的功能,讨论了新创文字创制的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分析了新时期新创文字的某些不可替换的功能。在探讨佤族新创文字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时,笔者提出目前在学校中使用佤族新创文字是保护佤族新创文字的最有效途径。进而分析了佤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现实意义以及影响与制约其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因素,并分层次地对佤族新创文字在佤族教育中的使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李国明,杨宝康[7](2006)在《佤族研究综述(1990—2005年)》文中研究说明从综合性研究和社会形态研究、文学艺术研究、语言文字研究等10个方面对1990—2005年有关佤族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综述,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佤族研究的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汉林[8](2003)在《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以佤族为主的民族教育 ,因历史、地理等原因而滞后。佤山教育的特殊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全面发展 ,思考、解决这些问题 ,是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国家兴盛的一件大事

二、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实习引发的思考
        1.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的聚焦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
        1.3.2 凸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进入现场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资料的收集
    3.4 资料的处理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比较
    4.1 H中学及所在地概况
        4.1.1 地域概况及特征
        4.1.2 学校概况及特征
        4.1.3 学生概况及特征
    4.2 个案A
        4.2.1 基本情况
        4.2.2 成长经历
        4.2.3 校园学习生活
        4.2.4 体会与小结
    4.3 个案B
        4.3.1 基本情况
        4.3.2 成长经历
        4.3.3 校园学习生活
        4.3.5 体会与小结
    4.4 个案C
        4.4.1 基本情况
        4.4.2 成长经历
        4.4.3 校园学习生活
        4.4.4 体会与小结
    4.5 个案的共性与不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意识
        5.1.2 学生面临多种文化冲突
        5.1.3 特殊的家庭教育观念
        5.1.4 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5.2 对策
        5.2.1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5.2.2 营造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氛围
        5.2.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庭教育
        5.2.4 理性对待网络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家庭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5 :记录表
附录6 :田野笔记(部分)

(2)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研究 ——以寻甸县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一)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成效的需要
        (二)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政治课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的目的、创新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拟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化生活》课程的地位及意义
    一、《文化生活》在高中政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文化生活》是青少年了解文化常识的重要渠道
        (二)《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传授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
        (二)探索与实践文化生活,有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把握文化生活方向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现状——基于寻甸民族中学的总体性分析
    一、寻甸县民族中学教学基本情况
        (一)寻甸县民族中学
        (二)寻甸民族中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成效
        (一)学校高度重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学校的教研教改有声有色
    三、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对于《文化生活》教学的准备不足
        (二)学生和教师对于《文化生活》的设置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三)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不强
        (四)教学未能落实新课程理念
        (五)学生对教学的总体评价不理想
第四章 民族地区中学《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中学《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一)教师对于《文化生活》教学的理解上的困难
        (二)《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文化生活》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教师对“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注重更多的是生活逻辑
        (四)《文化生活》教学重难点的呈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缺少良好的文化生活体验
        (六)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进修、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七)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于学习文化知识有用的前瞻性不强
第五章 改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文化生活》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的重视力度
        (一)掌握规律
        (二)抓住内涵
        (三)学会变通
        (四)观察思考
    二、深入研究教材,理清结构体系,完成知识储备
        (一)教师要对教材的整体框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教师要对教材的各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在对教材的内容配置融会贯通
        (四)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三、凝练和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校本教育方式
        (一)让校园文化资源进入《文化生活》课堂
        (二)让乡土文化资源进入《文化生活》课堂
        (四)让多媒体进入《文化生活》课堂
        (五)让时事热点进入《文化生活》课堂
    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三贴近”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二)创设民主氛围,推进新课
        (三)感悟知识,体验生活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五)加强教学培训和校级交流
        (六)提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打造更强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个案分析
    一、A教师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三)效果评估
        (四)小结
    二、B教师在《文化对人的影响》框题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三)效果评估
        (四)小结
    三、关于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课程教学个案的分析和启示
        (一)关于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个案的分析
        (二)关于寻甸民族中学《文化生活》教学个案的启示
致谢

(3)撤点并校与官巴绕巴阿来 ——云南省滨澜市佤族高中生受教育经验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理论界定
        (一) 基本理论假设
        (二) 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 问题的现状
        (二) 已有研究成果及观点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族地区的学校
    一、城里的高中
        (一) 市里的第三中学
        (二) 县城的民族中学
    二、镇上的初中
        (一) 永平中学
        (二) 砂河中学
    三、村里的小学
        (一) 海芽村小
        (二) 小勐峨教学点
    小结
第三章 佤族学生们
    一、考进市里的佼佼者
        (一) 我妈妈……没工作
        (二) 我家是城上的呢
        (三) 我不是中等生
        (四) 阿妈说家里以后就靠我了
    二、县城念书的好学者
        (一) 希望政府给解决困难
        (二) 我家爹也出去打工了
        (三) 最后的王孙
        (四) 我是留学生
    三、埋头努力的居中者
        (一) 我思维能力不行
        (二) 阿爸说读理科才有用
        (三) 村里只有我在读书了
    四、痛苦挣扎的落后者
        (一) 我总是抑郁
        (二) 老师,我累伤喽
        (三) 姐姐,你加我QQ嘛
    五、离开学校的辍学者
        (一) 三轮车上的小姑娘
        (二) 十八岁的新娘
        (三) 小卖铺里的小伙子
    小结
第四章 受教育——难以言说的经验
    一、高中学习——不可承受的重压
        (一) 课上听不懂
        (二) 课后没时间
        (三) 学业成绩差
    二、高中生活——不可动摇的制度
        (一) 被控制的时间和空间
        (二) 被规训的身体和心灵
    三、读高中——不同文化的遭遇
        (一) 从乡村到城镇
        (二) 从“聚居”到“杂居”
        (三) 从火塘边到教室里
    小结
第五章 崖画背后的故事
    一、走进董棕林深处
        (一) 一路叶子花
        (二) 濒危的活化石
    二、口含一枚滇橄榄
        (一) 苦涩的反思
        (二) 甘甜的回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回顾与分析
        一、国内外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佤族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调查区域的选择
        一、选择缘由
        二、调查地点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章 佤族历史源流与人口分布
    第一节 佤族族源与民族形成
        一、族称
        二、族源及民族形成
    第二节 佤族人口数量及分布
        一、全国佤族人口分布状况
        二、沧源佤族人口分布状况
        三、佤族人口分布特点及变迁因素分析
第三章 佤族生产方式与变迁
    第一节 渔猎与采集: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一、捕鱼
        一、狩猎
        二、采集
    第二节 传统农业:以农固本
        一、农历坐标下的农事安排
        二、生产工具与耕作制度
    第三节 经济作物:生钱之道
        一、甘蔗:传统产业
        二、茶叶:基础产业
        三、天然橡胶:风险产业
        四、烤烟:新兴产业
        五、小结
    第四节 角色转换:谋求新出路
        一、从农民到打工仔:他们都叫我小黑
        二、从打工仔到小老板: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了
第四章 佤族生活方式与变迁
    第一节 佤族服饰
        一、佤族传统服饰与特征
        二、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三、佤族服饰的变迁
        四、佤族服饰形成及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佤族饮食
        一、佤族传统饮食
        二、佤族饮食的变迁
    第三节 佤族住房
        一、佤族传统住房
        二、解放以来的佤族住房
    第四节 佤族交通
        一、解放前的佤族交通
        二、解放后佤族交通发展状况
    第五节 总结
第五章 佤族风俗习惯与变迁
    第一节 节庆习俗
        一、火把节
        二、新米节
        二、春节
    第二节 婚姻习俗与变迁
        一、婚姻缔结
        二、婚配伦理
        三、婚姻习俗的变迁
    第三节 丧葬习俗与变迁
        一、丧葬习俗
        二、丧葬习俗社会功能及变迁
第六章 佤族宗教信仰与变迁
    第一节 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鬼神崇拜
        三、原始宗教活动
    第二节 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
        二、基督教
    第三节 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变迁
        一、社会功能
        二、宗教信仰的变迁
第七章 佤族教育模式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佤族的传统教育
        一、家庭教育
        二、社会教育
        三、寺院教育
    第二节 佤族学校教育变迁与成效
        一、解放前学校教育概况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佤族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佤族学校教育变迁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探讨
        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二、佤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三、佤族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文化自觉
第八章 思考与讨论:文化适应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佤族的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理论
        二、佤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第二节 佤族的未来——在适应中发展
        一、影响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
        二、在文化适应中寻求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佤族“司岗里”传说
附录二:图片资丰斗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核心概念界定
    四、 研究方法
    五、 云南佤族概况
第一章 婚姻、家庭与子女教养
    第一节 同姓不婚、姑舅表婚与子女教养
    第二节 两种家庭结构与子女教养
第二章 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的传统理念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目的与方式
        一、 教育目的——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二、 "相爱以礼"的教育方式
    第二节 养育期望
        一、 重生男而不嫌育女
        二、 多子多福
        三、 女性初育年龄
第三章 婴幼儿家庭保育
    第一节 胎儿保育
        一、 妊娠禁忌
        二、 自然分娩——跪式
    第二节 婴幼儿保育
        一、 母乳喂养
        二、 辅食添加——"鸟式"喂养
第四章 婴幼儿家庭教育
    一、 劳动教育
    二、 伦理道德教育
    三、 智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中的佤族新创文字与教育 ——基于佤族地区两县一乡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背景
        三、选题价值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内容、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一、研究内容
        二、理论范式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步骤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核心文献综述
第二章 佤族和佤族教育概况
    第一节 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第二节 佤族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佤族历史上的教育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佤族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佤族新创文字的创制及其在教育中的使用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佤族新创文字的创制
        一、教会文字的使用情况
        二、佤族新创文字的创制
    第二节 佤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使用
        一、20世纪50年代佤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使用
        二、20世纪80年代佤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使用
        三、20世纪90年代佤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中的使用
    第三节 佤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情况
        一、佤族新创文字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
        二、佤族新创文字在高等教育中的使用
第四章 佤族新创文字在佤族教育中使用情况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沧源县学校教育中佤族新创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
        一、沧源县民族小学佤族新创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
        二、岩帅镇中心完小佤族新创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
        三、贺南完小的实验小学佤族新创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
    第二节 澜沧县佤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
    第三节 西盟县佤族新创文字在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
第五章 问题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结构功能理论视野中的佤族新创文字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
        二、佤族新创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
        三、充分发挥佤族新创文字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二节 佤族新创文字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探讨
        一、佤族新创文字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与制约佤文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因素
第六章 佤族新创文字在佤族教育中使用的对策及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地方政府层面
    三、学校教育方面
    基本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问卷调查(家长)
        2006年×月
    二、问卷调查(小学教师)
        2006年x月
    三、问卷调查(小学六年级学生)
        2006年x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现各民族的政治平等, 但没有消除 民族间经济、文化、教育的差距
二、落后的意识障碍着《义务 教育法》的全面落实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双改”问题
四、宗教和境外腐朽意识形态对佤山教育的冲击

四、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D]. 王志才. 江南大学, 2020(01)
  • [2]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研究 ——以寻甸县民族中学为例[D]. 陈雅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撤点并校与官巴绕巴阿来 ——云南省滨澜市佤族高中生受教育经验叙事[D]. 石婧.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4]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D]. 吴振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5]佤族婴幼儿家庭教育传统研究[D]. 刘敬轩.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6]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中的佤族新创文字与教育 ——基于佤族地区两县一乡的田野研究[D]. 高苏.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7]佤族研究综述(1990—2005年)[J]. 李国明,杨宝康.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 [8]佤山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J]. 苏汉林.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标签:;  ;  ;  ;  ;  

华山教育的特殊性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