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

论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

一、浅谈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潘月[1](2019)在《重皮市部分办公室观赏植物应用现状调查》文中提出为了全面了解观赏植物在重庆市部分办公室中的应用现状,本文对重庆市各大花卉市场的观赏植物供给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办公室中观赏植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主要结论如下:1.员工参与观赏植物配置的积极性不高,植物配置的主力为中青年人群,其中68.58%为女性;2.各单位所配置的观赏植物种类数量少且重复率高。本研究中,四个单位在办公环境中配置观赏植物时,仅使用了 40余个种/品种;3.植物配置缺乏观赏性和艺术性,且配置模式单一,缺乏对多种植物的组合配置;4.缺乏专业的植物管理,植物整体或局部枯死率高,导致观赏性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员工对植物配置观念淡漠、单位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等是影响重庆市部分办公室观赏植物配置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问题,为优化办公室中的观赏植物配置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办公室观赏植物的配置;其次,在配置过程中需将植物的生态功能与美学功能相结合;此外,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养护、普及观赏植物的配置及养护知识。

邓鹏[2](2016)在《钛合金Ti-6Al-4V电火花线切割参数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钛及钛合金因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钛合金具备比强度高,抗腐蚀能力强,抗热性能高,稳定性好、可塑性强、化学活性高等一系列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开采、海洋开发、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对钛合金进行机械加工时,由于导热系数低,加工时所产生的大量热难以经过工件释放;钛合金比热系数较小,机械加工时局部温度集聚过快,导致刀具的刀尖温度过高,使其急剧磨损,刀具的寿命大大降低,所以钛合金属于一种难切削的加工材料。目前,对于加工难切削材料越来越多用到了特种加工的方法,电火花线切割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国作为率先研制出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的国家,无论是在机械结构,数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近年来,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凭借着自身优异的性能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医疗器械,精密加工等行业。由于钛合金Ti-6Al-4V化学活性高,导热系数低,因此采用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其加工也不是很容易,所以研究钛合金电火花加工性能,对提高钛合金的加工速度和加工质量具有实用意义。本文以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电参数为控变因子,研究了各个电参数对钛合金加工后的加工速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法,根据钛合金性质,确定各参数的适当范围,进行了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得出各参数对不同指标的影响的主次顺序,给出了加工效果最佳时的电参数组合。采用BBD曲面响应试验设计方法,基于Design-Expert试验设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材料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与电参数关系的拟合方程,同时描绘出两个试验指标的三维响应曲面图,直观的表达出最佳区域,对最优电参数的组合进行预测。利用神经网络系统中的BP神经网络进行了仿真。首先输入大量数据,建立神经网络系统,系统内部对数据进行反复的训练,使得系统逐渐趋于理想值,然后对需要预测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出近似值。本文通过大量试验,研究了电火花线切割各电参数对其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的对不同指标的影响大小;通过曲面响应试验,直观的得出优化区域;通过BP神经网络,对试验数据的结果进行了较为理想的预测。

孙迟,李琳[3](2015)在《探析直线语言在展示空间中的灵动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直线语言不论是在二维空间的体现上,还是在三维空间的表达上都是最基础的设计元素,是线的一种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分别表现在直线语言的灵动分割、情感传递以及质变重组等个性上。直线语言的灵动应用能够带来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且在不同的环境中随之发生灵活改变,广泛应用于展示空间的视觉传递中,对最终的展示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在设计领域中影响很深,是灵感创意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经戈[4](2014)在《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模式及其信息分享结构的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日趋明显,其结果之一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的频繁发生。新时期的公共危机具有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危害严重性等特征。在我国,近年来地震、雾霾、冰灾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公共危机治理势在必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实践和理论普遍认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保证公共危机治理的关键因素。因此,以组织间关系连接而成的网络结构是危机治理中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治理理论正是对这种途径的理论提升和总结。首先,本文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及我国治理现状进行分析。从公共危机治理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动态入手,关注治理中不同组织的参与以及组织间的相互关系。从垂直和水平两个角度研究公共危机治理中信息共享的网络结构,识别网络中的关键代理人以及信息共享的信任机制。并对于我国现行的公共危机治理的做法与不足进行分析。其次,对于我国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模式选择与构建进行了分析。对比网络治理中共享治理(SG)、网络领导组织(NLO)和网络行政组织(NAO)三种模式,依据信任、网络规模、目标一致程度、网络能力四个选择原则,以及基于信息共享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分析,指出危机治理需要具有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通过权力共享、分工协调的结构机制来完成。由此可知NAO是最适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种网络结构。因为网络代理人的存在和网络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能够保证行动一致以实现网络目标。本文结合NAO的基本特征及现有的公共危机治理经验,从边界界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三个方面构建了我国NAO的基本框架,以国内现实情况为基础对其中的细节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一框架的特征是考虑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依赖,融入了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现有特征,并将其向网络治理的NAO模式过渡,因而更适用于我国。再次,对公共危机治理的NAO模式中信息共享的垂直结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NAO垂直的信息共享关系,结合汶川地震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得到了在公共危机治理的垂直信息共享中,对代理人的信任程度是政府公共风险控制能力决定因素的实证结论。实证结果表明,地震灾后受灾主体对政府信息的信任程度,对政府公共风险控制能力的评价有重要影响。灾区民众所处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受灾主体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恐惧感知,直接与个体对该事件的熟悉程度有关。可见,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个体对地震灾害的恐惧担忧程度,进而影响抗震救灾的效果。同时,实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灾后救灾过程中,政府在治理中承担了真正意义的代理人作用。受灾主体对于政府公共风险控制能力的评价得到很大提高,其关键因素是信息共享机制的提升。最后,从NAO模式信息共享的水平结构入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公共危机治理的NAO模式中,信息共享的水平结构关系。本文构建了相应的分析指标,并探讨了指标与网络的水平结构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汶川地震为案例,本文研究了信息共享、技术支撑、资源共享和情感支撑四种网络关系的表现。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密度刻画了地震中利益相关之间信息共享的紧密程度。但是,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点入度高于点出度,表明较多成员是信息和资源的获取者,而较少成员是信息和资源的提供者。相反,较多成员是技术提供者和情感帮助者,较少成员是技术需求者和获取者。从网络关系结构特征来看,信息共享网络的密度最大,高密度提高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知识和态度的同质化程度,因此应该注意控制信息共享过程中的类型锁定和知识单一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共享的高密度表明地震中不同组织之间大量的联系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信任,有利于合作。

刘林[5](2013)在《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 ——以“是”、“只”、“就”、“才”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焦点标记词研究是焦点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焦点理论的框架下,结合相关理论,如焦点选项语义学理论、量级理论、主观量理论、语义指向理论等,运用“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进行了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了“是”、“只”、“就”、“才”四个焦点标记词。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了符合汉语特点的焦点三分结构观,重新对“焦点标记词”概念进行了定义,深化了对汉语焦点标记词性质特征及相关方面的认识,提出了汉语中没有纯粹的焦点标记词而只有典型与否的焦点标记词的观点,为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模式,丰富和完善了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与焦点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为汉语副词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中文信息处理提供参考,也可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本文共分九章,约二十八万字,具体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原因、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本文的组织框架、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等。第二章回顾了与焦点、焦点标记词相关的理论问题以及针对各理论问题本文的观点,提出了本文的汉语焦点三分结构观和对焦点标记词的认识,说明本文所基于的理论基础,为下文的讨论作理论上的准备。文章在回顾了焦点与预设的提出与研究情况基础上,指出了任何句子都有预设;赞同“焦点是新信息”中的“新信息”实质上是关系性新信息和焦点具有主观性的观点;在焦点性质和数量上本文赞同焦点在性质上只有一类,在数量上一个句子只有一个的观点。在焦点结构方面,本文认为汉语的焦点三分结构实际上有两种——显性三分结构和隐性三分结构,其中显性三分结构又有焦点敏感和焦点浮动的三分结构之分,隐形三分结构指的是整个句子作焦点的情况。文章还指出了汉语的焦点结构还要结合宽窄焦点结构才符合汉语的特点,以文章研究的包含焦点标记词的三分结构为例,焦点三分结构又分为宽焦点结构的三分结构和窄焦点结构的三分结构。本文把“焦点标记词”定义为“在句法上对焦点具有制约管辖性,指示句中的新信息,能够突显焦点,对焦点有标记作用的词”,认为焦点标记词可以分为标记事件内部论元的焦点标记词和标记整个事件的焦点标记词两类。文章还回顾了本文研究具体焦点标记词时涉及到的焦点选项语义学理论、量级理论和主观量理论。第三章探讨了一系列与焦点标记词相关的焦点语义问题,本章内容是对第二章理论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文章首先讨论了语义指向和焦点的关系,指出了焦点标记词的语义指向只是所有语义指向现象中的一类,焦点标记词的辖域即是焦点标记词的语义指向的范围,语义具体所指的对象便是句子的焦点。由于焦点标记词的语义指向,产生了焦点敏感现象、焦点浮动现象以及隐性焦点三分结构的情况。文章提出了焦点标记词的“联”、“指”、“项”三个概念。因此受语义指向思想的启发,本文从使用领域和语义结构参项两个维度对四个焦点标记词进行综合考察。在与焦点有关的语用机制方面,文章探讨了焦点与预期的关系和焦点选择机制。前者指出了解预期过程结果的实现是通过焦点信息的表达而达到的,讨论了预设与预期的不同、预期的分类、预期与主观量的关系。对于后者文章从有无焦点标记词到有两个以上焦点标记词三个层次进行了探讨。另外文章还提出了基于焦点预设理论与焦点三分结构理论的双命题模型,并介绍了时相变元概念。第四章研究了焦点标记词“是”。文章认为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是”有强调义和确认义之分,把含焦点标记词“是”的句子分为“是”字焦点标记句或“是……的”结构焦点标记句,突破了分裂句的局限,其中着重对“是……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在语义结构方面,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是”,表现为Ⅰ型非量级式,语义后指。强调义“是”具有强标记性。确认义“是”具有弱标记性。但是它们都具有肯定的基本性质和否定的语用涵义,所以它们又都具有排他性。本文认为确认义和强调义的焦点标记词“是”都不是纯粹的焦点标记。第五章研究了焦点标记词“只”。在语义结构上,“只”为Ⅰ型后指,既具有非量级性,又具有量级性。非量级式“只”限定范围,具有双向排他性;而量级式“只”表达主观小量,具有单向排他性。“只”在基本性质上具有否定性,句法上具有浮动性。最后本文对焦点标记词“是”和“只”进行了比较,得出强调义的“是”也具有范围的限定性。第六章研究了焦点标记词“就”。从使用领域上看,“就”可以应用在时间、数量、限定、逻辑推理、语篇作用、语气等领域。从关联类型上看,“就”有Ⅰ型和Ⅱ型之别。Ⅰ型又有非量级式和量级式之分,且语义后指;Ⅱ型“就”只有量级式,前为主观大量,后为主观小量,语义倾向后指。然后根据共时“就”的使用领域和语义结构,结合历时“就”的演变路线,文章把“就”分为“就1”与“就2”,“就1”为Ⅱ型量级式的“就”,由表示“空间位移”义的动词“就”演化而来;“就2”为Ⅰ型“就”,由介词“就”演化而来。接下来文章分别对“就1”和“就2”的语义内容和语法化途径进行了考察,认为双联“就1”的前后部分本质上是时间关系,“就:”从介词发展而来,已脱离时间关系,Ⅱ型“就1”具有肯定性,Ⅰ型“就2”具有否定性。第七章研究了焦点标记词“才”。从使用领域上看,“才”可以应用在时间、数量、逻辑推理、语篇作用、语气等领域。从关联类型上看,“才”有Ⅰ型和Ⅱ型之别,但都是量级式。Ⅰ型“才”表主观小量,语义是后指;Ⅱ型“才”前为主观大量,“才”后为主观小量,语义倾向前指。然后同样根据共时“才”的使用领域和语义结构,结合历时“才”的演变路线,本文把“才”分为Ⅰ型的“才l”与Ⅱ型的“才2”。“才”从“初始”义逐渐引申为“刚刚”义,由此产生了Ⅰ型表初始时间义的“才1”,“才2”从Ⅰ型“才1”演变而来。接下来文章分别对“才1”和“才2”的语义内容和语法化途径进行了考察,认为“才”在本质上表达的是时间关系,Ⅰ型和Ⅱ型“才”都具有否定性。文章还对焦点标记词“就”和“才”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就”和“才”时而对立分布,时而语义相同,时而既不对立又不相同的原因。第八章在对四个焦点标记词的关联类型和语义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汉语焦点标记词的性质特征与表现问题。汉语焦点标记词性质特点的研究包括汉语焦点标记词的特征、判断典型焦点标记词的标准及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三个焦点标记词的形成轨迹等三个方面的探讨。在汉语焦点标记词的表现部分,讨论两个与四个焦点标记词有关的共现问题:与“了2”共现的问题和“只”、“就”、“才”相互共现的问题。第九章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黄余海[6](2003)在《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从经济和法相结合的角度,首次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作了系统性研究,构筑了一个新颖而全面的研究框架和体系。一、首先对内幕交易的概念作了明确,以内幕信息为中心,对内幕交易构成要件进行了分析。第一,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有关规定出发,结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出重大性和非公开性是构成内幕信息有两个基本要素,内幕信息的存在是利用内幕信息行为的前提,利用内幕信息是联结内幕人员与内幕信息两个静态要素的动态要素或联结点。第二,将内幕人员分为公司内幕人员、政府管理内幕人员和市场内幕人员、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等四类,明确了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等内幕交易行为的三种行为样态及一些国家利用内幕信息的适用例外。第三,分析了内幕交易构成要件理论不成熟和不完善之处,同时指出,中国有关内幕交易法律法规不完善之处将对中国反内幕交易的实践——内幕信息的认定以及内幕交易的规制产生不利影响。二、综述内幕交易的主要研究成果,从股市运行风险、信息效率、股市流动性、股票价格等四个方面分析内幕交易对股市整体运行的影响,分析了内幕交易对内部交易人、外部交易人、上市公司等利益的影响,并对内幕交易的三类理论——非管制论、管制论、折衷论作了评析。三、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序列相关系数对白噪声过程作实证分析,对中国证券市场是否符合弱式有效性进行检验。为了消除序列相关分析易受一些异常值的影响的缺陷,受到是否存在有限方差这一问题的困扰,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游程检验作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证券市场不符合弱式有效性的结论。说明不符合弱式有效性的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获取超常收益(战胜市场)的基础。对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和结论有助于人们对该市场中的内幕交易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的体现在进行相关立法的时候,能有更中肯和实事求是的判断。四、选取沪市上市公司1998-2002年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本及控制权转移行为两类重大事件来论证内幕交易的普遍性。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事件发生前相关股票的超常收益及换手率变化的分析,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相当严重的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价的现象,部分上市公司送股和转增股本的行为是有选择性的,上市公司和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更多表现为主观<WP=3>行为,为了获取超额收益而去“创造”内幕信息。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对内幕交易的监管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行为之猖獗。另外,还对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信息的扩散过程与特点作了分析。五、对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之政府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T日成交金额与T-1成交金额、T-1日成交金额与T-5至T-2日的平均成交金额、T日股指与T-1日股指变化等分析,揭示了对股指有重大影响的政策事件被提前泄漏的程度,指出内幕消息不仅源于上市公司,而且出自政府部门,重大政策事件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内幕信息源,重大政策事件内幕交易行为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固有功能,法律制度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的消弱,凸现内幕交易的政府行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重大危害。六、对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内幕交易事件作分类分析,指出内幕交易行为的查处情况与其现状存在的差距。同时,对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内幕交易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对信息披露有非常明显的提前反应,表明重大事件的信息在披露前已泄漏,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提前介入,并获得了超常收益。另外,通过与沪市上市公司1998-2002年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本及控制权转移行为的实证研究结果作对比,得出中国证监会处罚的内幕交易事件中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所获得的超常收益远远高于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本及控制权转移所获得的超常收益的结论,指出这更符合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所获得的超常收益的实际情况,更能反映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真实程度。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人员并非简单地利用内幕信息提前买入股票,而是通过操纵股价获取更大的暴利。反映现阶段中国证券监管部门还没有找到有效治理内幕交易行为的方法,或者说,监管者为制止和防范内幕交易所做的工作,至少从目前来说,还不是非常有效。同时,也指出了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对内幕交易起了一定的纵容作用。在对内幕交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力图克服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并得到更加权威的研究结果。虽然市场普遍反映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已达到了相当泛滥的程度,但这方面权威的实证研究仍极为罕见。论文更加全面地对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作了实证研究。除了对沪市上市公司1998-2002年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本及控制权转移行为两类重大事件进行实证研究外,还首次对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之政府行为、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内幕交易事件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占有的分析数据和材料非常丰富。包括沪市上市公司1998-2002年高比例送股和转增股本及控制权?

王峡[7](2002)在《浅谈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文中指出在评判设计作品的标准中 ,图形的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图形想象的三种形式——重象、变象、残象的阐析 ,着重论述了图形想象在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浅谈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重皮市部分办公室观赏植物应用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室内环境的生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观赏植物在国外的应用
        1.2.2 室内观赏植物在国内的应用
    1.3 相关概念
        1.3.1 室内观赏植物
        1.3.2 植物配置
        1.3.3 办公环境
    1.4 办公室环境的空间特点
    1.5 观赏植物办公环境中的功能
    1.6 办公环境中观赏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要素
    1.7 室内办公室观赏植物的应用形式
2 重庆市部分办公室观赏植物调查分析
    2.1 重庆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2 调查范围
    2.3 研究方法
    2.4 重庆市园艺市场观赏植物供给现状
    2.5 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5.1 样本特征分析
        2.5.2 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2.5.3 各单位室内办公室观赏植物的配置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员工参与植物配置的积极性不高
        3.1.2 种类数量少且重复率高
        3.1.3 植物配置缺乏观赏性和艺术性
        3.1.4 缺乏专业的植物管理
    3.2 制约因素
        3.2.1 观赏植物配置观念淡漠
        3.2.2 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
        3.2.3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3.3 建议
        3.3.1 重视室内办公室观赏植物的配置
        3.3.2 将植物功能与美学相结合
        3.3.3 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养护
        3.3.4 普及观赏植物的配置与养护的相关知识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钛合金Ti-6Al-4V电火花线切割参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钛及钛合金
        1.2.1 钛的类别
        1.2.2 钛的发展
        1.2.3 钛合金TC4的性能
        1.2.4 钛合金的切削特性
    1.3 电火花加工技术
        1.3.1 特种加工
        1.3.2 电火花线切割
        1.3.3 电火花线切割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火花线切割的特性及试验平台
    2.1 电火花线切割的特性
        2.1.1 电火花线切割的工艺指标
        2.1.2 四个电参数对加工速度以及表面质量的影响
    2.2 试验平台的简介
    2.3 试验方案的建立
        2.3.1 试验材料尺寸的选择
        2.3.2 材料去除率的计算
        2.3.3 表面质量的测量
    2.4 试验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
    3.1 正交试验的介绍
        3.1.1 试验设计的发展
        3.1.2 试验设计的优异性
        3.1.3 正交表的简介
        3.1.4 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
    3.2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3.2.1 极差分析
        3.2.2 电火花线切割钛合金TC4的极差分析
    3.3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3.3.1 方差分析
        3.3.2 电火花线切割钛合金TC4的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面响应设计
    4.1 响应面概述
        4.1.1 最速上升法
        4.1.2 二阶曲面响应分析
        4.1.3 响应面的特性
        4.1.4 拟合模型介绍
    4.2 Design-Expert简介
    4.3 BBD试验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P神经网络的仿真
    5.1 神经网络的介绍
        5.1.1 神经网络的概念
        5.1.2 神经网络的发展
        5.1.3 人工神经元的模型
        5.1.4 神经网络的特性
        5.1.5 BP神经网络的发展
    5.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3)探析直线语言在展示空间中的灵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 直线语言的特定属性
    1 直线语言的定义概述
    2 直线语言的共性原则
    3 直线语言的视觉传递性
二 直线语言在二维空间的应用表现
    1 直线语言灵动个性的传达
    2 二维设计与三维空间的关系
二 直线语言在三维空间的个性呈现
    1 直线语言在三维空间中的灵活分割
    2 直线语言在三维空间中的情感传递
三 直线语言在多维空间中的质变重组
    1 元素重组构成空间
    2 文字线与图片线相结的构成方式
四 直线语言在展示空间中灵动个性的视觉传递
五 结束语

(4)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模式及其信息分享结构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公共危机管理
        1.2.2 网络治理理论
        1.2.3 网络治理的三种概念模式
        1.2.4 相关文献的评述与启示
    1.3 研究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目标
        1.3.2 研究问题界定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内容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研究不足
第2章 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及我国治理现状分析
    2.1 公共危机的基本界定
        2.1.1 危机与公共危机
        2.1.2 公共危机特点
        2.1.3 公共危机的类型
    2.2 公共危机治理
        2.2.1 危机治理的界定
        2.2.2 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
        2.2.3 公共危机治理决策
    2.3 我国政府主导型公共危机治理
        2.3.1 公共危机治理系统
        2.3.2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现状
    2.4 公共危机治理的突破
        2.4.1 理论依据
        2.4.2 网络治理的提出与应用
        2.4.3 从传统官僚制到网络治理的转型
    木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模式与构建
    3.1 我国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模式
        3.1.1 网络治理中三种模式对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适用性分析
        3.1.2 依据选择判断原则四个因素的具体分析
        3.1.3 NAO治理中的垂直结构分析
        3.1.4 NAO治理中的水平结构分析
    3.2 我国NAO模式的基本框架构建
        3.2.1 NAO的参与者角色
        3.2.2 NAO治理程序
        3.2.3 NAO模式的问责体系
        3.2.4 问责体系的多案例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NAO治理中信息共享的垂直结构分析
    4.1 NAO中信息共享的垂直关系
        4.1.1 NAO的信息共享渠道
        4.1.2 代理人的信息供给
        4.1.3 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4.1.4 来自SARS事件的教训
        4.1.5 网络中的信息共享的垂直结构
    4.2 本章研究假说的提出
    4.3 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信任度实证研究的资料获取
        4.3.1 调查研究
        4.3.2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4.3.4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4.4 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信任度实证分析:汶川地震为例
        4.4.1 Logit模型的提出
        4.4.2 信息共享决定的风险控制度的实证考察
        4.4.3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NAO治理中信息共享的水平结构分析
    5.1 NAO治理中水平结构的分析
        5.1.1 水平社会关系的特征
        5.1.2 NAO治理中水平结构的分析工具
    5.2 NAO治理中水平结构分析的指标选取与特征考察
        5.2.1 度量指标选取
        5.2.2 结构特征
    5.3 本章研究假说的提出
    5.4 信息共享网络的水平结构实证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
        5.4.1 利益相关者识别
        5.4.2 社会网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二、论文的创新点
    三、论文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 ——以“是”、“只”、“就”、“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和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组织框架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二 与焦点、焦点标记词相关的理论问题回顾
    2.1 关于焦点与预设的研究
        2.1.1 焦点与预设的提出
        2.1.2 焦点与预设的判断
        2.1.3 任何句子都有预设
        2.1.4 关于焦点的其他理解
    2.2 焦点结构、焦点关联、焦点标记词
        2.2.1 焦点结构与焦点关联
        2.2.2 焦点标记词
        2.2.3 本文关于汉语的焦点结构和焦点标记词的认识
    2.3 关于焦点性质的分类研究
        2.3.1 各家焦点性质的分类介绍
        2.3.2 本文关于焦点种类的看法
    2.4 关于焦点的数量
    2.5 焦点选项语义理论
        2.5.1 对焦点选项语义学理论的介绍
        2.5.2 对焦点选项语义学理论的解释
    2.6 量级理论
    2.7 主观量
        2.7.1 主观量与焦点标记词的关系
        2.7.2 主观量及其研究情况
        2.7.3 主观量的表达手段
        2.7.4 主观量与量级的关系
    2.8 本章总结
三 与焦点标记词相关的焦点语义问题探讨
    3.1 语义指向问题与焦点理论的关系
        3.1.1 关于语义指向问题的回顾
        3.1.2 语义指向与焦点的关系
        3.1.3 焦点理论中的语义指向
        3.1.4 焦点标记词的语义考察维度
    3.2 与焦点有关的语用机制
        3.2.1 焦点与预期
        3.2.2 焦点选择机制
    3.3 与焦点语义相关的语义解释机制的规则和相关概念
        3.3.1 基于焦点预设理论与焦点三分结构理论的双命题模型
        3.3.2 时相变元
    3.4 本章总结
四 焦点标记词“是”的研究
    4.1 以往对“是”的研究
        4.1.1 “是”的语义分类
        4.1.2 焦点标记词“是”的研究
        4.1.3 小结
    4.2 作为焦点标记词的强调义“是”与判断义、确认义“是”的分合
        4.2.1 作为焦点标记词“是”与判断义“是”的区分
        4.2.2 确认义“是”的归属
    4.3 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是”字句包含的句法表现
        4.3.1 包含焦点标记词“是”的句子类型
        4.3.2 “是……的”结构焦点标记句的辨析及相关问题
        4.3.3 “是”字焦点标记句的辨析
    4.4 以语义结构参项为标考察焦点标记词“是”可标记的语义内容
        4.4.1 强调义“是”可标记的语义内容
        4.4.2 确认义“是”可标记的语义内容
    4.5 焦点标记词“是”的语义特点及语义解释
        4.5.1 强调义焦点标记词“是”的语义特点及语义解释
        4.5.2 确认义焦点标记词“是”的语义特点及语义解释
        4.5.3 强调义和确认义焦点标记词“是”的语义特点和性质总结
    4.6 焦点标记词“是”是否是纯粹的焦点标记及“是”的词性
        4.6.1 判断焦点标记词的标准
        4.6.2 其他语言中的焦点标记词
        4.6.3 焦点标记词“是”不是纯粹焦点标记的证明
        4.6.4 小结
    4.7 本章总结
五 焦点标记词“只”的研究
    5.1 以往对“只”的研究
        5.1.1 “只”的句法分布和语义指向的研究
        5.1.2 “只”的焦点敏感性研究
        5.1.3 关于“只”的其他研究
        5.1.4 小结
    5.2 以语义结构参项为标考察“只”可限定的语义内容
        5.2.1 限定事物的范围
        5.2.2 限定数量,表示数量小(少)
        5.2.3 限定动作行为
        5.2.4 限定内容
        5.2.5 限定性质或状态
        5.2.6 限定时间点
        5.2.7 限定地点或处所
        5.2.8 限定凭借手段
        5.2.9 限定条件
        5.2.10 限定原因、目的
        5.2.11 小结
    5.3 焦点标记词“只”的语义特点及语义解释
        5.3.1 非量级式“只”的语义特点及语义解释
        5.3.2 量级式“只”的语义特点及语义解释
        5.3.3 总结“只”的基本语义和性质
    5.4 焦点标记词“只”具有浮动性的原因
        5.4.1 以往对“只”的浮动性的考察
        5.4.2 “只”具有浮动性的原因
    5.5 焦点标记词“是”与“只”的异同
        5.5.1 “是”与“只”的相同之处
        5.5.2 “是”与“只”的相异之处
        5.5.3 小结
    5.6 本章总结
六 焦点标记词“就”的研究
    6.1 以往对“就”的研究
        6.1.1 以往对“就”的语义分项研究
        6.1.2 以往对“就”的基本语义研究
        6.1.3 以往对“就”和“才”的对比研究
        6.1.4 小结
    6.2 以语义结构参项为标考察“就”的语义内容
        6.2.1 表时间
        6.2.2 表示数量
        6.2.3 表限定
        6.2.4 表示逻辑推理
        6.2.5 表达语篇作用
        6.2.6 表示语气
        6.2.7 副词“就”的语义结构类型总结
    6.3 焦点标记词“就”各使用领域间的联系
        6.3.1 “就”共时方面各使用领域间的联系研究
        6.3.2 “就”历时方面各使用领域间的联系研究
    6.4 焦点标记词“就”的语义内容与语法化途径解释
        6.4.1 “就_1”的语义内容与语法化途径解释
        6.4.2 “就_2”的语义内容与语法化途径解
    6.5 本章总结
七 焦点标记词“才”的研究
    7.1 以往对“才”的研究
        7.1.1 对“才”的语义分项研究
        7.1.2 “才”的基本语义研究
        7.1.3 “才”的部分语义或部分格式研究
        7.1.4 “才”的焦点角度研究
        7.1.5 “才”的儿童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7.1.6 小结
    7.2 以语义结构参项为标考察“才”的语义内容
        7.2.1 表时间
        7.2.2 表数量
        7.2.3 表逻辑推理
        7.2.4 表语篇作用
        7.2.5 表语气
        7.2.6 “才”的语义结构类型总结及“才”的特点
    7.3 焦点标记词“才”各使用领域间的关系
        7.3.1 副词“才”共时方面各使用领域间的关系
        7.3.2 副词“才”历时方面各使用领域间的关系
    7.4 焦点标记词“才”的语义内容与语法化途径解释
        7.4.1 “才”的时间性
        7.4.2 现实时间性“才”的焦点语义内容
        7.4.3 “才_1”的语义内容与语法化途径解释
        7.4.4 “才_2”的语义内容与语法化途径解释
        7.4.5 小结
    7.5 焦点标记词“就”与“才”的异同
    7.6 本章总结
八 汉语焦点标记词的性质特点与表现
    8.1 四个焦点标记词的关联类型及语义对比
    8.2 汉语焦点标记词的特征
        8.2.1 焦点标记词的管辖性
        8.2.2 焦点标记词的浮动性
        8.2.3 焦点标记词可重读指示自己成为焦点
    8.3 判断典型焦点标记词的标准
        8.3.1 判断标准的提出
        8.3.2 判断标准在四个焦点标记词上的验证
    8.4 三个典型焦点标记词的形成轨迹
    8.5 四个焦点标记词与“了_2”的共现问题
        8.5.1 “是”与“了_2”的共现
        8.5.2 “只”、“就”、“才”与“了_2”的共现
        8.5.3 “是”、“只”、“就”、“才”与“了_2”共现时的焦点表现
    8.6 “只”、“就”、“才”的共现问题
        8.6.1 “只”与“就”、“才”的共现问题
        8.6.2 “就”与“才”的共现问题
    8.7 本章总结
九 结语
    9.1 本文主要内容
    9.2 本文的创新点
    9.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内幕交易的概念及其界定
    第一节 内幕信息的概念及其界定
    第二节 内幕人员的概念及其界定
    第三节 利用内幕交易的行为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理论综述及评析
    第一节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理论综述
    第二节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理论评析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与内幕交易
    第一节 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与市场效率
    第二节 市场有效性的三种形式及其检验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检验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实证研究:公司行为
    第一节 “事件研究法”与内幕交易
    第二节 沪市上市公司股本大幅扩张及控制权转移行为实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实证研究:政府行为
    第一节 重大政策事件的界定
    第二节 重大政策事件实证研究:被提前泄漏的分析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处罚案例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处认定的内幕交易事件概况
    第二节 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内幕交易事件实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第二节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浅谈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皮市部分办公室观赏植物应用现状调查[D]. 潘月.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1)
  • [2]钛合金Ti-6Al-4V电火花线切割参数试验研究[D]. 邓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3]探析直线语言在展示空间中的灵动应用[J]. 孙迟,李琳. 设计, 2015(04)
  • [4]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模式及其信息分享结构的验证[D]. 经戈.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3)
  • [5]现代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 ——以“是”、“只”、“就”、“才”为例[D]. 刘林. 复旦大学, 2013(03)
  • [6]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实证研究[D]. 黄余海. 复旦大学, 2003(03)
  • [7]浅谈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J]. 王峡.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S2)

标签:;  ;  ;  ;  

论图形想象及其三种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