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回忆,美好的疏离——《回忆的味道》简评

悲伤的回忆,美好的疏离——《回忆的味道》简评

一、怅惘的回忆 美丽的超脱——简评《回忆的味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菁钰[1](2021)在《论师陀小说的文体特征》文中指出

王妍[2](2021)在《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文中研究指明我出生在这片构成大地阶梯的群山中间,并在那里生活、成长,直到36岁时,方才离开。……我相信,只有在这个时候,这片大地所赋予我的一切重要的地方,不会因为将来纷纭多变的生活而有所改变。有时候,离开是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切近与归来。——《大地的阶梯》一个人的诞生蕴含着无数的偶然,一旦这个偶然与血亲、族人相关联,就开始有了不能摆脱的宿命。文学与生命一样都有其诞生的地方,出生的血地、

魏紫荆[3](2021)在《高中隐逸文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思萱[4](2021)在《流散者的“三生三世” ——聂华苓研究》文中提出

郭永春[5](2021)在《北宋词闲意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英[6](2021)在《宗璞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彩[7](2021)在《格非的小说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广利[8](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赖师贤[9](2021)在《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本义是人类感官对食物特征的一种描述,后逐渐进入哲学与审美的领域。其意义的转移贯穿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范畴。它合乎中国美学思想中重“道”的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广泛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活动;它与中国古典美学重直观、重抒情的取向一致,兼顾主体体验与客体表现,这一特质使其既可以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又可以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具有强烈的生命特性。作为人们日常饮食活动的一部分,“味”有着丰厚的认知基础,这使其在早期转向中被大量用作喻体,借以解释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治国理政的哲理。由于味觉感受和审美体验所具有的共通性,这种比喻最终延伸到了审美领域当中。“味”也由单纯以本义喻美,发展到赋予了自身审美意义。理解并阐明这一独特范畴对创作者的艺术实践、欣赏者的审美活动乃至唤醒民族的审美意趣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味”的发展为线索,首先梳理了“味”的起源及其进入到政治哲学领域的过程,探讨它从感官体验向审美领域的转变,通过认识这一过程中“味”的内在发展动力和外部客观现实土壤来直观感受“味”何以与“美”产生关联。其次,着眼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基础范畴的“意”“象”二者,探讨它们与“味”呼应融合的过程,将“象”界定为“味”之对象,而“意”则作为“味”的最终目标,建立起“味”和其他美学范畴的横向联系。把“味”放置于整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大框架内,以分析它在中国美学体系中的定位和重要性。再次,从“味”的突出类别与它的审美特征出发,阐释“味”作为审美范畴的内涵和特性。尝试从单个命题出发,发掘“味”范畴的特性。以“滋味”“味外味”和“至味”来分类,通过其中的递进关系来探讨其意义生发扩展的过程;而典型特征则被归纳为了直觉性、多义性与超越性,力图通过对“味”范畴的典型特征的分析,实现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共同特征的把握。最后探讨随着“味”在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审美品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对现代审美意识具有的价值。

曹子达[10](2021)在《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二、怅惘的回忆 美丽的超脱——简评《回忆的味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怅惘的回忆 美丽的超脱——简评《回忆的味道》(论文提纲范文)

(8)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9)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味”的内涵及其流变
    第一节 “味”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味”向思想领域的渗透
    第三节 “味”与审美意识的生成
第二章 “味”与“意”、“象”的统一
    第一节 “立象以尽意”——“意象”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 “澄怀味象”——“味”的审美对象
    第三节 “意深则味有余”——“味”的审美效果
第三章 “味”范畴的类别与特征
    第一节 “味”范畴的突出类别
    第二节 “味”范畴的典型特征
第四章 “味”的美学意义
    第一节 “味”范畴对审美品评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味”范畴的现代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怅惘的回忆 美丽的超脱——简评《回忆的味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师陀小说的文体特征[D]. 王菁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J]. 王妍. 阿来研究, 2021(01)
  • [3]高中隐逸文学教学研究[D]. 魏紫荆.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流散者的“三生三世” ——聂华苓研究[D]. 杨思萱. 黑龙江大学, 2021
  • [5]北宋词闲意书写研究[D]. 郭永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宗璞小说研究[D]. 何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7]格非的小说理论研究[D]. 王彩. 西北大学, 2021
  • [8]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
  • [9]中国古典美学“味”范畴研究[D]. 赖师贤.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D]. 曹子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标签:;  ;  ;  ;  ;  

悲伤的回忆,美好的疏离——《回忆的味道》简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