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运行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

机车运行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

一、机务运用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1](2021)在《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装用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和谐号、复兴号系列动车组(下文统称“牵引负载”)被高密度投入运用,牵引供电系统与牵引负载形成的电气耦合系统成为一个典型的单相电力电子化系统;电力电子变换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性,其与牵引供电系统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交互关系,给车网电气耦合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挑战。大型枢纽地区发生的牵引负载特征谐波频率与谐振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现有谐振分析结论无法合理解释;低频振荡电压在牵引负载中的传播途径尚不明确;牵引负载电能质量监测手段功能单一,缺乏上述事故的有效辨识能力;本文对车网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针对车网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从现象描述、模态分析、机理分析、抑制方法等方面开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通过搭建牵引供电系统、牵引负载数学模型,推导了车网谐波过电压、间谐波过电压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车网联合仿真模型,实现了车网系统典型谐波、间谐波过电压现象的仿真再现。针对大型枢纽出现的谐波过电压现象,详细推导了大型枢纽地区的牵引供电系统的整体阻抗参数,明确了供电系统的谐振频率分布;并针对牵引负载的不同工况推导了该相关牵引负载的谐波特征;揭示了大型枢纽的车网谐波谐振机理;证实了部分动力工况下牵引负载的特征谐波是造成谐振的关键。针对车网系统间谐波过电压问题,完整推导间谐波在牵引传动系统“整流器→逆变器→电机”的传播机理,通过对电机定子电流、转子电角速度动态相量的求解,实现了间谐波在电磁、机械应力场下的解耦分析;明确了网侧的间谐波过电压将引发牵引电机输出机械转矩的周期性波动。考虑牵引网过电压环境,结合牵引负载故障特征,提出了增加直流电压反馈作为辅助整流器PWM开通的条件的充电控制逻辑优化策略,实现了牵引负载负荷特性的优化;从而保证恶劣供电环境下牵引负载的正常运行能力。对比分析国内外谐波标准及各型动车组技术条件,给出了电动车组谐波限值的选取建议;针对电气化铁路典型过电压现象,提出基于相关电气量轮廓特征的过电压预警方法,结合故障种类的识别给出了故障导向安全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供电、主要技术参数、技术要求、系统组成、详细功能方面研究了车载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技术条件和功能规范。

裘瀚照[2](2021)在《基于任务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文中指出人机交互系统是人与机器进行正常信息交流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系统的显示与控制呈现高度数字化集中的趋势。在复杂系统中,如飞机、列车的驾驶舱、轨道交通及核电的监控中心等,人机交互所涉及的大量显示与控制器件集中于一处。器件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对人能否高效、准确、便捷和安全地完成整个系统的职能具有重大影响,而合理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是形成合理的器件布局的基本条件。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任务的复杂人机交互系统操纵适配性度量与优化”为背景,结合人机交互系统显控界面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和模糊规划,构建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模型,采用整合邻域搜索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形成显控器件布局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拓扑结构和操作便捷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器件布局的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器件布局综合评价模型,为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五个部分:1.深入分析了人机交互系统显控界面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归纳总结了这些人因学基本原则对于器件布局的实质要求。引入人体测量学和模糊规划,基于人机交互任务建立了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模型。通过算例测试探讨了布局设计模型目标的不一致性。2.针对显控器件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之间关系复杂的问题,提出了整合邻域搜索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从算法指标和人因评估两个方面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3.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基于任务和布局物理空间分别构建了人机交互任务复杂网络和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网络,通过引入网络相似性提出了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结构分析方法,并用算例验证了布局拓扑结构分析方法的可行性。4.在建立任务-器件-关节角度便捷性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一种布局操作便捷性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各层级指标特点分别采用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基于群决策的序关系法和模糊粗糙集赋权法实现了对各层级有效赋权。5.从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结构和操作便捷性两个维度提出了一种显控器件布局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这种评价方法与主观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徐萌,王亚锟[3](2021)在《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DA40飞机碳刹车片剩余寿命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飞机刹车片在飞机制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刹车片进行准确的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对于减少制动故障以及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飞机刹车片磨损序列的非平稳和非线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Bi LSTM)网络的飞机刹车片RUL预测模型——VMD-Bi LSTM模型。首先,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将原始磨损序列分解成多个具有不同频率和带宽的子序列,从而降低序列的非平稳性;然后,对分解后的各子序列分别构造Bi 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将每个子序列的预测值叠加来得到刹车片磨损值的最终预测结果,从而实现刹车片的寿命预测。仿真结果表明,VMD-Bi LSTM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46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898%,均优于对比模型,验证了VMD-Bi LSTM模型的优越性。

陈恺[4](2020)在《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评估与维保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跨座式单轨车辆各部件中转向架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件,构架是转向架的主要基础。构架是整个转向架走行部分的重要框架,而且是车辆悬挂系统、牵引驱动系统、基础制动系统、轮对轴箱系统和弹簧减振系统等基础系统设备的安装基础。构架的结构性能对单轨车辆运行的安全、品质与寿命起着直接的影响。为确认重庆二号线首批跨座式单轨车在达到15年设计寿命后是否能够继续安全运行,本论文利用计算分析与实车材料采样实验、线路实车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二号线跨座式单轨车转向架进行了剩余寿命评估。本文以接近15年设计寿命的重庆市轨道二号线较新线84辆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的转向架抽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转向架构架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构建了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构架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依据静强度和疲劳强度特征点的分布及状态,确定了测试重点关注位置;其次进行了现役构架材料理化性能检测、拉伸及冲击试验和焊缝金相组织分析,通过实物实验室检测,对服役转向架材料的理化性能和机械缺陷进行了状态评估;然后根据编制的转向架正线试验方案,对转向架构架进行了正线实车试验,实测了转向架构架关键位置的载荷数据,对动力转向架动态应力幅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编制了应力谱;最后基于转向架构架应力线路实测数据,分别采用P-C-S-N理论分析、等效应力中国铁路车辆规范、IIW标准和BS7910标准等4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计算,并采用等效应力日本JIS转向架规范对转向架疲劳极限进行了校核。分析、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4种方法下的重庆市轨道二号线较新线84辆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的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分别为15.88年、16.42年,22.44年和16.52年均大于15年的设计寿命,具有一定安全余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车辆材料检测、结构状态检测、寿命计算、系统可延续性使用分析以及综合经济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该批次车辆退运前的维保建议。本文研究成果为重庆市轨道二号线较新线84辆跨座式单轨车辆项目的转向架构架的维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节约了二号线跨座式单轨维修成本,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车辆维修制度制定和转向架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操正[5](2020)在《分布式维修系统的自动飞行控制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维修系统是针对民机维护的虚拟训练平台。目前分布式维修系统上的训练任务多是基于地面场景进行的,飞行部分的缺乏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扩展其飞行过程的基本功能。在实现飞行过程的基本功能时,自动飞行控制仿真则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以此为核心展开研究。在仿真指定机型自动飞行控制律时,需要参考该机型原厂提供的数据包资料,而该数据包不易获取,为此本文采用基于快速存取记录器(QAR)数据优化的仿真策略,以在缺乏数据包的情况下,提高对指定机型飞行控制律的仿真度。在实现飞行仿真的基础上,再建立飞行过程中系统故障效应的功能模型,以达到在飞行过程中设置故障并观察故障效应等训练目的。本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分布式维修系统设计飞行模块的六层结构,包括人机交互层、逻辑解算层、飞行指令层、控制法则层、飞机模型层和状态显示层;结合飞机模型层的设计需求,分析Ftop工具用于分布式维修系统飞行仿真的可行性,并将该工具中的一般型动力学模型按照A320机型特点进行实例化。其次,提出基于QAR数据优化的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方法,并利用该方法仿真设计A320飞机爬升、巡航和下降三个飞行阶段的纵向控制律、横向控制律和空速控制律。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各被控的飞行参数选取对应的QAR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再对所选数据进行重新采样,使其与仿真回路的参数输出频率保持一致,以有效获取两者在同时态下的偏差,然后以此偏差构造目标函数,通过改进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DELBBO)对变论域过程中的伸缩因子进行优化,以最终提高对指定机型飞行控制律的仿真度。然后,在飞行指令层中建立飞行方式之间的自动切换逻辑,在逻辑解算层中建立飞行过程中系统故障效应的功能模型。最后,在控制法则层中创建自动飞行控制的脚本文件,并利用TCP和UDP两种传输协议建立飞行模块中的通信机制,最终建成具有实时飞行仿真功能的分布式维修系统,再基于此时的分布式维修系统进行飞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律具有良好的仿真效果,同时所建立的故障效应功能模型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白云清[6](2020)在《面向航空安全事件的跨媒体信息图文关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选择通过民航系统出行。而在民航飞行规模增长的同时,一些可能影响民航飞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航空安全事件是指与航空器运行有关的,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航空器损坏或失踪的意外事件。与此同时,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与网络资讯的飞速传播,对于航空安全事件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也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研究面向跨媒体信息的图文关联方法,并应用在航空安全事件的知识库构建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针对航空安全事件模态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残差网络的改进方法用于图文检索。该方法的主体为包含残差连接与循环连接的双分支嵌入网络,在精简计算量的同时提取更深的特征。对算法的改进主要在于特征提取步骤中采用的高斯-拉普拉斯多重混合模型的使用,目标函数采用基于三元组的双向排序损失。以R@K作为实验指标,表明了该设置对于实验效果有着一定的改进。在公共数据集上,双向检索的R@K值与改进前的循环残差网络相比提高了近1%,将该特征嵌入方法应用于航空安全事件图像和文本的双向检索,实验效果也比不使用嵌入组件的网络更好。为了实现面向航空安全事件更准确的图文匹配,采用一种双路CNN模型,与检索网络同样为双分支,在嵌入分支上使用残差连接与卷积层提取特征,并且加入了端到端的实例损失进行微调,最后基于余弦距离并结合实例损失与排序损失设计了目标函数。将模型应用于航空安全事件数据集上,结果与之前相关方法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有效提升了图文匹配结果上约7个百分点的召回率。并且,为民航领域信息的模态扩充与整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

李景良[7](2020)在《航班运行风险数值化评估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班运行风险评估与预测是提升航班运行安全水平、提高航空公司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如何实现准确、有效、可行的航班运行风险评估和预测是航空公司风险管控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某航空公司2016~2018共1096天的航班运行风险数据,研究了航班运行风险评估模型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首先,阐述了航班运行风险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航班运行风险指标体系。然后,依据机器学习算法中的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航班运行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以上3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风险评估准确率分别为96.94%、94.90%和92.86%,而对于高风险值的样本,查准率和查全率均大于93%,说明模型在航班运行风险评估工作具有实质性作用。接着,在识别航班运行风险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基础上,构建基于极端学习机(ELM)的航班运行风险混沌预测模型,并使用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进行改进,按照改进预测方式的不同,分别进行了阈值降噪处理和信息扩散处理。结果表明,由EEMD阈值降噪处理后,预测未来1天的修正MAPE值降至20.88%,在改进前后不同预测方式中误差最小,预测结果具有实际参考意义;但预测第2天以上的修正MAPE值均大于25%,说明该模型的短期预测能力不足。最后,建立了基于多变量混沌时间序列的风险短期预测模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改进,采用了极限学习机、RBF神经网络、回声状态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4种方法进行风险预测。结果表明,PCA-RBF预测模型效果最佳,修正MAPE值仅为11.32%,至第3天仍低于15%,说明预测未来3天的结果均可满足航空公司实践操作要求。从预测精度和周期两个角度综合评判,多变量时间序列方法对航班运行风险的短期预测可行且有效。本文对航班运行风险评估与预测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的模型可行、有效、且具有实质性作用,完善了民航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江涛[8](2020)在《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轨道车辆设备的集成度和规模得到了飞速提升,对轨道车辆设备各部分的制造、安装和日常维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任何零部件的轻微故障或错位都可能影响整个轨道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滚动轴承通常在重载和高速条件下运行,是轨道车辆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因此滚动轴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性能下降,导致故障发生。轴承故障诊断的关键是提取由周期性冲击激励产生的瞬态分量。然而,从轨道车辆设备采集到的振动信号通常是不平稳的和非线性的,并与强噪声混合,这提高了轴承故障检测的难度。因此,开展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准确提取故障瞬态分量,对轨道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准确并高效识别轨道车辆轴承的故障类型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及其改进策略,并成功应用于轴承故障诊断中。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理论介绍。首先,阐述了变分模态分解(VMD)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关键参数对VMD输出结果的影响,并总结了现阶段VMD的主要改进方法及应用策略,发现VMD方法在去噪能力和计算效率方面的理论局限性。然后,基于VMD在不同参数下故障模态的信息互补特点,引入信息融合的思想,总结了流形学习技术的发展,并详细介绍了局部切空间排列(LTSA)算法,为全文方法的研究思路提供理论基础。(2)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的确立。为准确提取轴承故障瞬态分量,提出利用流形学习非线性融合多个具有不同带宽的故障模态的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新方法。首先,针对VMD计算冗余和模态数量难以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名为回收VMD(RVMD)的高效分解策略,实现了故障信息的快速、完整、准确定位。然后,提出基于基尼系数的故障模态筛选策略,构建包含故障信息的多带宽模态。最后,采用流形学习从高维故障数据矩阵中揭示低维非线性固有结构,实现对轴承故障特征成分的准确提取。通过对仿真和实测轴承故障信号分析,验证所提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3)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方法的改进。针对LTSA在构建局部数据分布时邻域点数量难以确定的问题和流形融合特征波形上下不对称问题,分别提出改进策略。首先,引入自然最近邻居算法构建差异化局部数据分布,通过区域数据密度自适应指定邻域大小,克服了传统k最近邻居算法非自适应的问题。然后,提出基于特征值权重的特征补偿策略,构建波形上下对称的综合流形特征,使其更适合表征轴承故障脉冲分量。通过仿真和实验信号分析,证明了改进后的方法能够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轴承故障瞬态分量的提取。综上,本文从改善故障信号特征识别精度和提高故障诊断效率这一目标出发,系统研究了多带宽故障模态矩阵的构建和流形特征学习策略,提出了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改进方法。所提方法摆脱了传统轴承故障诊断技术对参数选择的依赖,提高了故障瞬态成分提取精度和效率,对轨道车辆轴承故障诊断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工程应用价值。

吕华[9](2019)在《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对铁路货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也刺激了我国出口货车数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客户对货车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很有必要在货车生产前对其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和疲劳寿命计算来校核车体的安全使用寿命。本文针对出口泰国的米轨石砟漏斗车为研究对象,对漏斗车车体结构进行了静强度分析、模态分析及疲劳寿命分析等工作。参考设计图纸,应用建模软件UG对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结构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将装配体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中,对其进行前处理分析,包括前期的模型简化、模型的检查与修补以及网格划分等工作,最终确立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上述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 Workbench中的Static Structure模块对车体模型进行四种工况下的静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个工况下车体结构所受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表明漏斗车车体结构的静态特性满足设计要求。应用ANSYS Workbench中的Modal模态分析模块对漏斗车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和约束模态分析,结果显示,车辆一阶模态频率与计算得到的转向架点头自振频率2.4 Hz、沉浮自振频率2.8 Hz之比大于1.4;车体的固有频率值都大于10 Hz,满足TB/T3115-2005标准要求,因此车身在运行中不会发生共振。参考美国AAR标准,通过将载荷谱加载在漏斗车车体上的相应位置来得到标定的应力分布。再依据应力的变化情况,求解得到对应的循环特性。根据标准中焊点的焊接等级,选择S-N曲线和Goodman图对应参数。求解漏斗车车体结构的疲劳寿命,并对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结构疲劳寿命进行校核;再依据“BS EN 1993-1-9:2005 Eurocode 3:钢结构设计规范”对漏斗车车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疲劳寿命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漏斗车车体的各个薄弱部位(参考AAR标准所选部位)对应的累积损伤值均小于理论值1,进一步表明漏斗车车体结构满足安全疲劳寿命要求,完成了对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疲劳寿命的校核。

徐筱筱[10](2020)在《基于多模态融合的高铁列控车载设备故障诊断及危害等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高铁列控系统是一个大体量的复杂系统,随着高铁列车的运营速度不断提高,针对车载设备的故障诊断愈加重要。目前在车载设备故障诊断领域,缺乏一种高效、可靠的诊断方法,因此本文在多模态融合技术的理论指导下,结合D-S证据合成规则,构建了两种车载设备故障诊断模型以提供模态支撑,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故障诊断结果决策层融合,提升故障诊断的精度与可靠性。在模态构建方面,根据车载设备故障数据的特点,采用隐马尔科夫模型对文本进行分词,并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网络文本分类模型以实现故障诊断,从模型分类结果不足之处出发提出两点改进措施,有效提升了诊断精度;此外,根据故障模式结构特点,将模糊Petri网应用于故障诊断建模中,针对Petri网自学能力差、难以确定网络参数的缺点,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Petri网模型中参数进行训练,结果证明参数优化后的模糊Petri网诊断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车载设备故障诊断功能。根据以上构建的两个模态及其诊断结果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通过加权改进合成规则将两模态进行决策层融合,融合结果证明利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可以减小误判的概率,在提升诊断精度方面有不错的效果。获取可靠的融合故障诊断结论后,为量化分析故障对系统的冲击程度,通过分析车载设备信息流,建立了结构颜色Petri网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量化指标并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分准则,结合实例实现了故障危害等级的评估,有助于管理者判断故障紧急程度,并做出科学的维护决策以减小损失。

二、机务运用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务运用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2.1 车网电气耦合系统谐振机理分析
    2.2 车网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2.3 牵引供电系统数学建模
    2.4 牵引负载谐波模型
    2.5 车网系统谐波过电压仿真分析
    2.6 车网系统低频间谐波过电压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大型枢纽地区车网系统谐波过电压特性研究
    3.1 大型枢纽地区谐波过电压现象分析
    3.2 大型枢纽地区供电系统固有谐振频率分析
    3.3 HXD3C型电力机车特征谐波分析
    3.4 大型枢纽谐波过电压故障溯源分析
    3.5 基于低通滤波器的大型枢纽地区谐波过电压治理
    3.6 本章小结
4 车网系统低频间谐波过电压传播特性研究
    4.1 车网系统低频振荡现象分析
    4.2 低频间谐波传播特性理论分析
    4.3 低频间谐波传播特性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车网过电压下动车组辅助变流器逻辑优化研究
    5.1 列车辅助电源故障现象分析
    5.2 动车组辅助电源故障数据分析
    5.3 动车组辅助系统过电压分析
    5.4 动车组辅助系统特性优化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车网过电压智能诊断与主动控制方案研究
    6.1 谐波评判方式分析
    6.2 车载典型过电压智能诊断方法
    6.3 车载电能质量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任务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研究
        1.3.2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的评价研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1 研究内容
        1.5.2 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及其建模
    2.1 引言
    2.2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原则与分区
        2.2.1 界面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
        2.2.2 基于工效学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界面分区
    2.3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数学建模
        2.3.1 变量设置
        2.3.2 目标函数的建立
        2.3.3 约束条件的确定
    2.4 模型目标一致性算例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多目标生成算法设计
    3.1 引言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3.2.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3.2.3 多目标算法的性能指标
    3.3 整合邻域搜索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3.3.1 算法描述
        3.3.2 算法模块
    3.4 算例测试
        3.4.1 算例来源
        3.4.2 算法参数及性能指标
        3.4.3 算法指标对比
        3.4.4 布局方案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任务网络的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人机交互任务及显控器件布局复杂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2.1 人机交互任务复杂网络的构建
        4.2.2 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网络模型的构建
        4.2.3 基于网络相似性的显控器件布局网络分析
    4.3 布局网络分析算例测试
    4.4 FAO地铁车辆驾驶显控界面网络分析与对比
        4.4.1 FAO地铁车辆驾驶界面的特点
        4.4.2 基于层次任务分析法的驾驶任务分析方法
        4.4.3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任务库
        4.4.4 人机交互任务网络分析与对比
        4.4.5 FAO驾驶界面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网络分析与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理论的显控界面布局操作便捷性分析
    5.1 引言
    5.2 操作便捷性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布局操作便捷性分析方法的构建
    5.4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5.5 操作便捷性分析方法指标赋权方法
        5.5.1 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
        5.5.2 模糊粗糙集赋权法
        5.5.3 基于群决策的序关系赋权法
    5.6 权重信息的采集
        5.6.1 信息采集平台及设备
        5.6.2 信息采集对象
        5.6.3 采集流程
    5.7 操作便捷性分析模型中权重的计算
        5.7.1 关节角度权重的确定
        5.7.2 器件权重的确定
        5.7.3 任务权重的计算
    5.8 FAO驾驶界面位置操作便捷性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显控界面布局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6.1 引言
    6.2 布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3 布局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6.3.1 实验布局方案的设置
        6.3.2 参试者
        6.3.3 实验设计
        6.3.4 实验流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某型地铁驾驶显控界面评价与改进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器件特性组显示器件的隶属度函数
附录 B 器件特性组控制器件的隶属度函数
附录 C 器件关系组两器件各相关性等级隶属度函数
附录 D HXD3D型机车驾驶台部分器件相关性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DA40飞机碳刹车片剩余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方法
    1.1 变分模态分解技术
    1.2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1.2.1 LSTM介绍
        1.2.2 Bi LSTM介绍
2 基于双向LSTM的寿命预测模型
    2.1 数据来源
    2.2 VMD
    2.3 基于Bi LSTM的RUL预测模型
        2.3.1 预测流程
        2.3.2 模型评价指标
        2.3.3 RUL预测
3 实验及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3.1.1 归一化处理
        3.1.2 数据集划分
    3.2 仿真条件及参数设置
    3.3 仿真验证
    3.4 与其他模型对比
4 结语

(4)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评估与维保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转向架疲劳寿命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重庆轨道交通2 号线单轨转向架结构强度分析
    2.1 转向架几何模型与基本构成
    2.2 转向架荷载分析
    2.3 转向架有限元模型
    2.4 转向架结构静强度分析
        2.4.1 转向架的自振特性分析
        2.4.2 各种工况下的转向架响应分析
    2.5 单轨转向架构架疲劳强度计算
        2.5.1 计算工况
        2.5.2 转向架疲劳强度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号线单轨转向架材料检测与转向架正线试验
    3.1 转向架构架材料检测与分析
        3.1.1 理化性能检测
        3.1.2 拉伸及冲击试验
        3.1.3 转向架裂纹扩散速率试验
        3.1.4 焊缝低倍分析
        3.1.5 转向架对接焊缝低倍分析
        3.1.6 金相分析
        3.1.7 结构尺寸检查
        3.1.8 结构无损检测
    3.2 转向架线路试验方案
        3.2.1 试验大纲
        3.2.2 测点选取
        3.2.3 试验过程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轨道交通2 号线单轨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
    4.1 疲劳寿命研究方法
        4.1.1 疲劳分析方法介绍
        4.1.2 疲劳寿命计算的参数
    4.2 转向架荷载识别及应力谱编制
        4.2.1 转向架载荷识别方法
        4.2.2 疲劳应力谱的编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正线试验的剩余寿命预测
    5.1 计算样本
    5.2 基于材料P-C-S-N曲线的疲劳寿命预测
    5.3 基于等效应力的中国规范的疲劳寿命预测
    5.4 基于等效应力的日本规范校核
    5.5 基于IIW标准的疲劳寿命
    5.6 基于BS7910 标准的服役寿命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维保方案研究
    6.1 车辆可延续性分析
        6.1.1 车辆运营概况
        6.1.2 可靠性分析
    6.2 维保周期与成本
    6.3 维保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分布式维修系统的自动飞行控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
        1.2.2 自动飞行控制仿真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飞行仿真基础
    2.1 分布式维修系统的飞行仿真基础
        2.1.1 飞行模块结构设计
        2.1.2 分布式维修系统功能基础
    2.2 Ftop工具基本结构及其可行性分析
        2.2.1 机型配置
        2.2.2 动力学方程模块
        2.2.3 飞行控制模块
    2.3 A320飞机动力学模型
        2.3.1 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
        2.3.2 运动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飞行控制律仿真设计
    3.1 QAR数据分析与基本处理
        3.1.1 QAR数据预处理
        3.1.2 QAR数据重新采样
    3.2 仿真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3.2.1 变论域模糊控制策略
        3.2.2 伸缩因子优化
    3.3 自动飞行控制仿真原理
        3.3.1 纵向控制器仿真原理
        3.3.2 横向控制器仿真原理
        3.3.3 空速控制器仿真原理
    3.4 爬升段自动飞行控制律仿真设计
        3.4.1 爬升段纵向控制律
        3.4.2 爬升段横向控制律
        3.4.3 爬升段空速控制律
    3.5 巡航段自动飞行控制律仿真设计
        3.5.1 巡航段纵向控制律
        3.5.2 巡航段横向控制律
        3.5.3 巡航段空速控制律
    3.6 下降段自动飞行控制律仿真设计
        3.6.1 下降段纵向控制律
        3.6.2 下降段横向控制律
        3.6.3 下降段空速控制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维修系统飞行模块实现
    4.1 飞行方式切换逻辑
    4.2 系统故障效应功能模型
    4.3 联合仿真实现
        4.3.1 通信机制
        4.3.2 控制律嵌入方式
    4.4 飞行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面向航空安全事件的跨媒体信息图文关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工作与理论研究
    2.1 航空安全事件跨媒体信息管理的相关研究
        2.1.1 航空安全事件相关研究
        2.1.2 跨媒体信息管理相关技术研究
    2.2 图像与文本交叉模态的研究
        2.2.1 图像指向文本
        2.2.2 文本指向图像
        2.2.3 双向跨模态关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残差网络的航空安全事件图文关联
    3.1 HG-RRF模型构建
    3.2 HG-RRF模型的实现过程
        3.2.1 特征提取
        3.2.2 特征嵌入
        3.2.3 损失函数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选取
        3.3.2 参数设置与实验评价指标
        3.3.3 实验结果与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路CNN的航空安全事件跨模态匹配
    4.1 双路CNN模型构建
    4.2 模型结构分析
        4.2.1 文本CNN分支
        4.2.2 图像CNN分支
        4.2.3 目标函数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数据选取
        4.3.2 参数设置与实验评价指标
        4.3.3 实验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航班运行风险数值化评估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航班运行风险的理论基础
    2.1 风险概念
    2.2 风险管理
        2.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2.2.2 危险源识别
        2.2.3 风险评估
        2.2.4 风险缓解
    2.3 风险预测
    2.4 航班运行风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航班运行风险评估模型
    3.1 机器学习方法概述
        3.1.1 随机森林
        3.1.2 支持向量机
        3.1.3 神经网络
    3.2 航班运行风险评估模型
        3.2.1 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流程
        3.2.2 模型的精度检验标准
    3.3 结果分析
        3.3.1 样本数据划分及参数设置
        3.3.2 风险评估结果及精度分析
        3.3.3 模型适用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EEMD-ELM的航班运行风险混沌短期预测
    4.1 航班运行风险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分析
        4.1.1 运行风险序列与混沌的相似性分析
        4.1.2 相空间重构
        4.1.3 最大Lyapunov指数计算
    4.2 混沌短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4.2.1 混沌短期预测方法
        4.2.2 极限学习机理论基础
    4.3 基于EEMD改进的风险预测模型
        4.3.1 经验模态分解及EEMD
        4.3.2 阈值降噪
        4.3.3 信息扩散
        4.3.4 综合改进模型的预测流程
    4.4 结果分析
        4.4.0 运行风险序列的混沌识别
        4.4.1 运行风险序列的经验模态分解
        4.4.2 运行风险序列的噪声分析
        4.4.3 模型预测结果
        4.4.4 预测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变量混沌时间序列的航班运行风险短期预测
    5.1 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极限学习机
        5.1.2 RBF神经网络
        5.1.3 回声状态网络
        5.1.4 Elman神经网络
    5.2 基于多变量混沌序列的预测模型
        5.2.1 多变量混沌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5.2.2 基于PCA的相空间降维
        5.2.3 PCA改进的模型预测流程
    5.3 结果分析
        5.3.1 多变量相空间重构
        5.3.2 PCA降维
        5.3.3 参数优化
        5.3.4 模型预测结果
        5.3.5 预测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变分模态分解和流形学习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
        2.2.1 理论阐述
        2.2.2 现阶段改进研究
    2.3 流形学习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
    3.1 引言
    3.2 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算法
        3.2.1 回收变分模态分解
        3.2.2 多带宽模态的选择
        3.2.3 流形融合特征学习
        3.2.4 基于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的轴承故障诊断流程
    3.3 仿真实验与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3.3.1 仿真实验
        3.3.2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的改进策略
    4.1 引言
    4.2 改进的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算法
        4.2.1 特征学习效率的提升
        4.2.2 特征波形对称性的改善
        4.2.3 基于改进的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的轴承故障诊断流程
    4.3 仿真实验与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4.3.1 仿真实验
        4.3.2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外石砟漏斗车发展现状
    1.2 国内石砟漏斗车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石砟漏斗车车体有限元建模
    2.1 车体相关技术参数及结构特点
        2.1.1 车辆相关技术参数
        2.1.2 车辆基本尺寸
    2.2 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结构介绍
        2.2.1 底架结构的设计方案
        2.2.2 侧墙结构的设计方案
        2.2.3 端墙结构的设计方案
        2.2.4 漏斗结构的设计方案
    2.3 车体有限元建模
        2.3.1 模型导入
        2.3.2 实体模型简化
        2.3.3 模型检查与修补
        2.3.4 材料属性设置
        2.3.5 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检查
        2.3.6 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2.4 本章小结
3 石砟漏斗车车体静力学分析
    3.1 静力学理论基础
    3.2 边界条件设置
        3.2.1 漏斗车车体所受载荷情况
        3.2.2 约束设置
        3.2.3 计算工况说明
    3.3 漏斗车车体强度与刚度分析
        3.3.1 静强度和刚度计算标准
        3.3.2 强度结果分析
        3.3.3 刚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漏斗车车体模态特性分析
    4.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4.2 模态分析基本步骤
    4.3 漏斗车车体模态分析
        4.3.1 自由模态求解
        4.3.2 约束模态求解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漏斗车车体结构疲劳寿命计算与分析
    5.1 AAR标准及应用
        5.1.1 AAR标准
        5.1.2 疲劳载荷
        5.1.3 AAR标准疲劳计算过程
        5.1.4 计算结果分析
    5.2 基于BSEN标准的疲劳分析
        5.2.1 BS标准简介
        5.2.2 BSEN标准适用范围
        5.2.3 设计载荷
        5.2.4 BS标准疲劳计算过程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多模态融合的高铁列控车载设备故障诊断及危害等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铁列控系统故障诊断
        1.2.2 故障数据挖掘
        1.2.3 Petri网研究及其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故障诊断研究
    2.1 多模态融合策略
    2.2 多模态融合方法
        2.2.1 证据理论定义
        2.2.2 证据理论合成规则
    2.3 车载设备多模态融合研究
        2.3.1 列控系统车载设备组成
        2.3.2 车载设备故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文本挖掘的车载设备故障诊断
    3.1 故障文本预处理
    3.2 基于LSTM的故障文本分类模型构建
        3.2.1 LSTM简介
        3.2.2 LSTM分类模型构建
        3.2.3 LSTM分类模型结果分析
    3.3 LSTM分类模型改进
        3.3.1 基于IF-IDF的词向量加权
        3.3.2 改进后LSTM分类模型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模糊Petri网的车载设备故障诊断
    4.1 模糊Petri网定义
    4.2 FPN模型构建
    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FPN模型参数优化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2 FPN模型参数优化方法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诊断决策融合及故障危害等级评估
    5.1 基于证据理论的故障诊断决策层融合
    5.2 车载设备故障危害等级评估
        5.2.1 车载设备系统CPN模型
        5.2.2 故障危害等级量化分析
        5.2.3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四、机务运用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研究[D]. 黄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
  • [2]基于任务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D]. 裘瀚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DA40飞机碳刹车片剩余寿命预测[J]. 徐萌,王亚锟. 计算机应用, 2021(05)
  • [4]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转向架构架剩余寿命评估与维保方案研究[D]. 陈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分布式维修系统的自动飞行控制仿真研究[D]. 操正.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面向航空安全事件的跨媒体信息图文关联方法研究[D]. 白云清.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航班运行风险数值化评估与预测研究[D]. 李景良.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8]多带宽模态流形融合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江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9]米轨石砟漏斗车车体强度及疲劳寿命分析[D]. 吕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多模态融合的高铁列控车载设备故障诊断及危害等级评估[D]. 徐筱筱.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机车运行安全评价指标模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