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方法

一种快速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方法

一、一种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快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敏,王涵,张娜,庞宇来,陈黎,欧阳沐鲲,张伟[1](2021)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开发井绝对无阻流量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新钻开发井,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大小是决定新钻井能否实施的关键指标,所以准确、快捷地预测气井绝对无阻流量对于气藏储量动用、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绝对无阻流量是通过气井投产后采用稳定试井获得,对于未钻的井现场多数采用类比法,但精度低,影响钻井决策。针对绝对无阻流量预测的问题,首先开展了绝对无阻流量影响因素的渗流理论分析以及与实际生产动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开展了绝对无阻流量与各地质参数的定量关系研究,建立了新钻开发井绝对无阻流量与不同参数的预测模型,并对不同模型进行了统计学检验以及实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绝对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地层系数(kh)、地层压力(pe)、孔隙度(?)、动态储量等,各因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建立的4种模型中以kh、pe两个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在对新钻开发井的实际预测中精度较高,预测模型中需要的参数kh、pe在现场生产中也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快捷,解决了新钻开发井快速预测问题,为新钻开发井是否实施提供了依据,因此,该方法对气藏打开发井、特别是低渗透气藏后期补打开发井的决策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席可馨[2](2021)在《T区块凝析气藏物性演化规律与试采研究》文中认为

樊毅龙[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气藏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文中指出我国天然气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致密气藏开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天然气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水力压裂技术是致密气工业性开采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设计压裂施工参数可以显着提高压后气井产能。传统的解析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人工裂缝表征和气体的渗流机理引入了诸多的假设和简化,且实现过程复杂、计算效率较低。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压裂增产效果。本文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压裂直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区块712口井的地质、压裂施工、生产等20个因素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处理,并优选了多重填补法对该数据集缺失值进行填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与气井无阻流量相关性较强的因素,并利用Min-max的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和降维处理。随后采用K均值聚类和KNN分类算法,建立了致密气藏压裂直井的产量主控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了高产井与劣质井之间的产能控制因素差异,明确了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施工因素有压裂液总量、前置液比、陶粒用量、施工排量、平均砂比。诊断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测准确度较高,高产井和劣质井的诊断准确度都达到了100%,中等井准确度达到了97.9%,应用表明KNN分类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适用于该区块气井的类别诊断预测。通过对多元逐步回归、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所建立的无阻流量预测模型评估,得出了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产能预测模型在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上的性能最佳,其次是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应用诊断模型和预测模型对该区块5口压裂直井进行了分析,并以一口劣质井为例,通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最优化方法和参考相似井压裂工艺,对前置液比、施工排量、陶粒用量以及平均砂比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施工方案使该气井无阻流量提高了50.5%,可以有效地提高压裂效果和单井产量。

魏迎春,张劲,曹代勇,孟涛,崔茂林,王安民[4](2020)在《煤层气开发中煤粉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文中指出随着煤层气的开发,煤粉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煤层气开发的重要问题。由于近年来煤粉问题才开始被关注和重视,煤粉研究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煤粉的危害、煤粉形成机制、煤粉产出规律及煤粉管控措施方面,总结了煤层气开发中产出煤粉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煤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套由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核心环节构成的煤层气开发中煤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煤层气地质与开发学、煤田地质学、岩石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煤层气勘探开发规范》《煤层气井监测方法》《测试分析技术方法》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以历年煤层气地质资料和煤层气排采数据为基础,按资料收集→现场监测与采样→测试与数据处理→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专题制图与综合分析→技术设备研发→现场工程应用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以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煤粉产出机理、煤粉产出规律和煤粉管制措施等为主要研究内容,选择典型煤层气示范区,开展全面系统的煤粉研究工作,为实现煤层气高效开发提供保障。本研究思路与方法为科学研究煤粉问题提供方法学依据。

李希[5](2020)在《苏西产水井生产规律及排水采气适应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苏里格气田西区储层地层水较为发育,气井生产后期普遍产液,且随着生产时间延长,气井产量逐步递减,导致气井携液能力变差,气井积液状况加剧,低产低效井快速增加,因此急需开展苏西低产低效井生产动态精细描述,明确低产低效井生产动态特征及生产指标,结合地质特征深入分析各类排水采气工艺适应条件及应用效果,通过研究得出:(1)确定苏48区块低产低效井划分标准,直井直丛井末期日产低于3000m3,末期三个月单位压降产气量小于20×104m3/MPa,水平井末期日产小于4000m3,末期三个月单位压降产气量小于40×104m3/MPa;(2)储层物性差,含水饱和度高是造成气井低效的主要原因;(3)储层大部分含水,气层发育较少;无统一气水边界;垂向上看,上部水层比例较高;平面上工区西部及北部产液量较大;(4)利用李闽模型、Turner模型、Coleman模型、Orkiszewski模型计算了井筒携液能力,李闽模型比较适合苏西地区;(5)利用李闽模型对速度管柱、柱塞及泡排采气措施进行了分析,建议泡排井5口,速度管柱井11口,柱塞井42口;(6)开展了查层工作,建议对7口井开展补孔工作。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苏西气井精细管理及气田开发工作。

刘姣姣,刘志军,刘倩,左海龙[6](2020)在《基于数值试井法的神木气田多层压裂气井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准确、快速评价多层压裂气井产能,针对目前常规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利用数值试井法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修正等时试井过程,评价气井产能。研究表明:(1)通过模拟,等时测试阶段的合理生产间隔受储层渗透率影响较大,当气井储层有效渗透率小于0.2 mD时,测试时间间隔定在36~48 h较合理;有效渗透率大于0.2 mD时,测试时间间隔定在24 h较为合理,产量序列依次按照试气无阻流量qAOF的10%、20%、40%、60%确定;在延续测试阶段,合理延续时间以30 d为宜,以qAOF的30%为测试产量,根据该原则确定试井工作制度,以获得准确的产能方程。(2)数值试井法与矿场修正等时测试结果相比,相对误差低于10%,评价结果可靠,为多层压裂气井产能评价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技术方法。

袁玉[7](2020)在《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流动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煤层气井的产能模拟和预测是制定煤层气开发方案的基础。煤储层割理发育造成的复杂形态裂缝及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现象,使煤层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拟复杂化;同时,煤层气生产非稳态特征明显,井筒内的流动对地层产能的影响较大,忽略后将影响计算的精确度。因此,开发一套能够模拟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系统和井筒内非稳态流动的煤层气藏-井筒耦合的一体化模型,对于实现煤层气智能化排采、提高煤层气井产量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针对微可压缩流体,基于源函数理论和Newman乘积定理,结合镜像反映原理和叠加原理,建立了能模拟封闭地层内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体系的渗流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建模灵活性,可以模拟全封闭地层内具有任意弯曲形态的裂缝以及水平井段的流动体系的渗流过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用于开发气藏-井筒一体化模型。基于煤层气藏的吸附解吸特征,建立了煤层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方程;提出了一种用于表征煤层气状态的拟压力函数,推导出煤层气藏综合扩散方程;并通过建立拟压力与密度间的关系,在微可压缩流体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模型的基础上演化出煤层气藏复杂裂缝-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解决煤层气藏复杂渗流条件下的产能计算问题。通过与商业数值模拟软件CMG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分析了裂缝角度、裂缝长度和井底流压等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得出:为提高煤层气井的生产效率,裂缝与水平井段夹角应保持在45°~90°范围内,同时裂缝长度满足平面穿透比0.5;井底流压的波动对煤层气藏的生产影响很大,计算产能时考虑井筒流动对井底流压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计算的精确性。从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出发,将井筒内流动的非稳态特征概括为井筒内气相、液相净流入量不为零,液柱段气液两相流动可以不同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够模拟不同生产阶段井筒流动特征的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模型。该模型将流经环空的液相流量与井口产水量区别开,在已知连续时间点井口产量和动液面的条件下,除了能计算井底流压,还能计算地层产水量和产气量。结合煤层气井产能模型,该模型可以进行煤层气井生产模拟,计算井口产量。将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与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煤层气藏开发使用的煤层气藏-井筒一体化模型。以井筒作为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的内边界,提出一种灵活边界设定算法,以人为可控的地面气嘴尺寸以及其他机采设备的工况参数作为模型的边界,不同的边界条件之间使用多节点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协调,从而实现了煤层气藏-井筒一体化模拟。该一体化模型能够模拟煤层气井的整个生产过程,计算井口的产气量和产水量的同时还能得出动液面高度、套压、井底流压、地层产水量、地层产气量等参数。与使用定压边界、定产边界设定方法的传统压裂水平井产能方法进行对比计算可以发现,一体化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煤层气井的生产,进行更贴近实际的仿真。经验证,本文所建立的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流动模型计算简单,计算结果可靠。同时,本模型具有较为先进的仿真功能,适合用于煤层气藏开发方案优选、举升方案的优化设计等方面,对实现煤层气藏的数字气田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叶桢妮[8](2020)在《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储层特征与地质构造复杂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开发效率的基础关键。煤储层孔隙裂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影响着煤层气的吸附和渗流过程,制约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效果。地质构造控制着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决定着煤层气勘探工作的方向。论文以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为研究区,开展了煤储层特征、构造控气特征及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煤储层特征方面,分析了煤层含气性、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出3号煤层为弱吸附性、低含气量、低渗透性煤储层的认识。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在孔隙形态、BET比表面积、BJH孔隙体积和连通性方面的差异性,得出碎裂结构煤中裂隙孔更为发育,使得碎裂结构煤吸附性和连通性优于原生结构煤的认识。借助数字式X射线影像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中宏观裂隙和微观裂隙的展布特征,认为碎裂结构煤中微观裂隙发育的密度、延展长度和开合度均大于原生结构煤;采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的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揭示了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与煤岩有效渗透率的配置关系。在构造控气方面,模拟了研究区沉降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和生烃史,认为侏罗系延安组长期稳定沉降,在早白垩世晚期开始生烃,但生烃时间较短,煤层气含量较低。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结果,结合修正后的钻孔煤层气含量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构造部位的煤层含气性特征,提出了宽缓向斜、背斜及次级背斜和正断层三类构造六个构造部位的控气类型,即向斜两翼浅部、向斜轴部、向斜仰起端、向斜与次级向斜交汇部、背斜轴部和次级背斜兼正断层等六个构造部位。进行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精细分区,研究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含气性的关系,认为构造简单区煤层气含最一般大于3.5m3/t,构造较简单区煤层气含量为2~4m3/t,构造较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为1.5~2.5m3/t,构造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一般小于1.5m3/t。建立了考虑热-流-固耦合效应的地质构造控气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煤层气含量、煤储层温度、压力和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褶皱和断层不同部位的煤层气含量变化规律,认为宽缓向斜转折端具有保温保压低渗透的富气特征,背斜转折端和正断层的断层面附近具有低温低压高渗透的贫气特征,进而建立了构造控气模拟方程。通过研究正断层附近煤层气含量和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模拟得出煤层内小型正断层控气、控渗范围分别为37m和54m,断层面附近煤层气含量降幅达86%以上而渗透率增幅为2.6%。考虑煤层厚度、上覆地层厚度和围岩岩性等地质因素,选取有钻孔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剖面验证了所总结的构造控气特征和控气构造类型。在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精细估算方面,基于构造控气模拟方程,提出了考虑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建立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为煤层富气性预测提供了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估算了 1302工作面煤层气资源量和郭家河井田煤层气资源量。

孙云峰[9](2020)在《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背景下,天然气依然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大气环境最现实的能源。松辽盆地的徐深气田作为中国天然气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试采建设以来,特别在大庆油田“以气补油”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处高寒地区、储层品味较差、天然气中CO2含量较高等特征使得该产区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效益更具挑战性,地面集输过程中易于形成水合物、集输设施易于发生腐蚀、集输系统设计缺乏标准化,破解降投资、控成本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实现气田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作为气田开发的配套工艺技术,地面集输环节是气田安全、平稳、高效开发的保障。因此,实现集输工艺的优化、集输系统的简化,构建集输工艺模式的标准化,是降本增效、保证高寒地区徐深气田有效开发的重要支撑。开展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可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针对研究对象徐深气田产区具有村屯、沼泽等不可穿跨越障碍的特点,建立了障碍多边形逼近表征方法和管道绕障路由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考虑障碍对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的影响,以集输站场和管道建设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管网结构特征、站场及管道布局可行性、站场处理气量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含障碍的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针对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求解难点,优势融合混合蛙跳算法和烟花算法,分别提出改进的爆炸算子、改进的变异算子和镜像搜索算子,构建了混合蛙跳-烟花新型智能优化算法(SFL-FW)。根据收敛性定理证明其SFL-FW算法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且数值对比实验显示SFL-FW算法相较于同类群智能优化算法优化性能更好、更全面。对于徐深气田某区块的应用实例表明优化后管网建设总投资减少320.81万元,节约投资比例14.17%,验证了所提出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从气田集输管道选型偏大、管道伴热功率过高的矿场实际出发,以管道建设总投资最小和管道伴热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以运行工艺、流动安全、取值范围等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考虑模型多目标、多约束、多决策变量及高度非线性的求解难点,融合Max Min策略、拥挤距离策略和约束可行性准则提出混合多样性排序策略,构建了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智能优化算法(MSFL-FW),应用于徐深气田集输管道的优化实例表明,可以节约投资643.44万元,减资比例20.3%,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针对采气管道的水合物防治及系统运行,本文考虑气质、温度、压力及产液因素,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甲醇加注量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并综合单井投资和运行能耗,对比了电热工艺与注醇工艺在保障高寒地区集气管道平稳、高效运行中的优势及潜力,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17℃后,压力升高时,水合物生成温度变化率逐渐减小,在恒定温度、压力下,水合物的生成时间与生成量成线性增长特征,总体生成时间分布在80~100min,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相关于天然气组分,同一温度下,天然气密度越大,丙烷、异丁烷含量越多,生成水合物的压力越低;注醇防冻工艺是电伴热集气工艺的接替技术,该工艺单井投资较电伴热能降低65.56%,单井运行成本还能降低16.45%,且注醇防冻工艺适用于管线长度较大,水量相对较小的气井。构建了井间轮换计量、多井加热炉换热的集气系统简化工艺技术,确定了一套轮换计量工艺应不超过10口气井,气量比不超过1:10,单井计量时间宜选择在8h~24h。同时,研究揭示了集气管道的腐蚀行为及成因,认为2205双相不锈钢是最好的耐CO2腐蚀和氯离子应力腐蚀的管道材料,虽然316L不锈钢耐CO2腐蚀能力强,但是对含氯离子介质应力腐蚀非常敏感,所形成防腐技术在含二氧化碳徐深气田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腐蚀隐患,杜绝了腐蚀穿孔泄漏事故的发生。在上述对集输工艺及其运行优化的基础上,从优化工艺流程、井站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和管阀配件安装形式相结合出发,并与电力、自控、土建、防腐等辅助专业相互配套,按照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统一建设标准、立足基本工况实现系列化的思路,划分井站的典型工况,依据递进补充完善的思想,形成了适合于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标准化设计方法,突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深层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标准化模式,并应用于徐深3区块的工程设计中,使设计周期同比缩短20%以上,建设工期同比缩短10%以上。综合研究及工程应用实践认为,结合气田井站布局、集输运行参数、管道防冻、计量分离及防腐进一步优化集输系统,并针对高寒地区地面建设周期受限的事实,进行标准化技术研究,对实现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刘岩[10](2020)在《深水气藏水侵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是中国能源发展走向海洋的重要战略。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但70%的储量都蕴藏于深海,勘探难度极大。南海N-1区块中边底水驱动控制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86.49%,边底水水侵风险高,中、高见水风险井所占比例大,部分井距水体距离较近,存在快速锥进可能。由于水侵特征认识不充分,底水发育特征和水侵规律认识不清晰,迫切需要建立南海深水气田开发模式,阐明深水边底水气田水侵规律,开发深水开发井控水工艺技术,降低边底水锥进速度,延长无水采气期。本文研究了深水气藏的水侵机理及水侵规律并对不同控水工艺下的水侵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控水工艺进行了控水效果评价,针对南海N-1气田单井进行了生产制度优化并对开发效果进行了预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深水气藏中气水两相渗流的主要特征是绕流,水侵的主要形式为地层水体沿高渗通道水窜。与此同时,绕流及高渗带水窜也是储层封闭气形成和气藏采收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非均质底水气藏的水侵模式为非连续性纵窜—横侵复合型水侵,而非均质边水气藏的水侵模式则是非连续性横侵—纵窜复合型水侵。(2)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分析气藏水侵规律得知,水侵量及边底水的运移程度随着储层渗透率、采气速度、水体大小增大而增大。而气藏的最终采收率随着储层渗透率、采气速度、水体大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减少。(3)对不同的控水工艺开发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变密度筛管控水相比于中心管控水工艺、旁通管控水工艺及超疏水材料控水工艺来说能更加有效的控制边底水的推进,实现气藏水侵控制。(4)针对南海N-1-L区块进行了开发策略研究,我们发现变密度筛管—覆膜砂复合控水技术,配合间歇采气的开发制度,能提高采收率10.31%,使气藏最终采收率高达70.34%。

二、一种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快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快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开发井绝对无阻流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1.1 主要地质特征
    1.2 主要生产动态特征
        1)低渗透气藏生产特征:
        2)中高渗气藏生产特征:
2 影响绝对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
3 新钻开发井绝对无阻流量预测方程的建立
    3.1 基本思想
    3.2 预测方程
        1)样本井的选取。
        2)绝对无阻流量预测的线性回归方程。
4 应用实例
5 结论与建议

(3)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气藏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
        1.2.2 机器学习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1.2.3 水力压裂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气井产能预测方法
    2.1 机器学习简介
    2.2 典型的机器学习算法
        2.2.1 多元逐步回归
        2.2.2 支持向量机
        2.2.3 BP神经网络
        2.2.4 随机森林
        2.2.5 K均值聚类
        2.2.6 KNN分类
    2.3 机器学习的产量预测模型
        2.3.1 建模过程
        2.3.2 预测过程
    2.4 模型评估指标
        2.4.1 拟合优度评估
        2.4.2 预测模型评估
    2.5 R语言及RStudio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量主控因素诊断模型
    3.1 研究区块概况
    3.2 产量影响因素
    3.3 数据预处理
        3.3.1 缺失值处理
        3.3.2 线性相关分析
        3.3.3 数据标准化
        3.3.4 数据降维
    3.4 构建诊断模型
        3.4.1 气井聚类分析
        3.4.2 KNN分类诊断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量预测模型
    4.1 基于多元逐步回归的产量预测模型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产量预测模型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量预测模型
    4.4 基于随机森林的产量预测模型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5.1 气井诊断模型应用
    5.2 气井产量预测模型应用
    5.3 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5.3.1 最优化方法
        5.3.2 施工参数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4)煤层气开发中煤粉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煤粉的危害研究
    1.2 煤粉形成机制研究
    1.3 煤粉产出规律研究
    1.4 煤粉管控措施研究
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3 结论

(5)苏西产水井生产规律及排水采气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气田基本概况
    2.1 区块地质概况
        2.1.1 研究区块地理位置
        2.1.2 苏里格西区地层特征
        2.1.3 区块岩性及孔喉特征
        2.1.4 区块储层物性特征
        2.1.5 地层水分布特点及产水类型
        2.1.6 地层水控制因素
    2.2 研究区块勘探开发简况
        2.2.1 研究区块勘探开发简况
        2.2.2 产出水类型
第三章 低产低效井分类及生产指标评价
    3.1 低产低效井分类
    3.2 低产低效井动态生产参数特征
        3.2.1 区块气井动态参数特征
        3.2.2 低产低效井动态参数特征
        3.2.3 低产低效井动态分类
    3.3 低产低效井静态参数特征
    3.4 低产低效井成因分析
    3.5 低产低效井生产指标评价
        3.5.1 动储量计算
        3.5.2 套压压降速率
        3.5.3 单位压降产气量
第四章 气井产液规律及井筒携液规律
    4.1 产液排查
        4.1.1 气井积液、产水排查方法
        4.1.2 气井产水特征
    4.2 产水井生产特征
        4.2.1 产水井生产特征
        4.2.2 套压变化规律
        4.2.3 水气比变化规律
    4.3 井筒携液规律研究
        4.3.1 常用计算模型
        4.3.2 携液流速对比
第五章 排水采气效果评价及建议
    5.1 排水采气原理
        5.1.1 泡沫排水采气原理
        5.1.2 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原理
        5.1.3 气举阀排水采气原理
    5.2 泡沫排水采气、速度管柱、气举阀气举排水采气特点
        5.2.1 泡沫排水采气特点
        5.2.2 速度管柱排水采气特点
        5.2.3 柱塞排水采气特点
    5.3 研究区排水采气措施现状
        5.3.1 泡沫排水采气
        5.3.2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
        5.3.3 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实验
    5.4 研究区排水采气效果分析
        5.4.1 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效果分析
        5.4.2 柱塞排水采气效果分析
        5.4.3 泡沫排水采气效果分析
        5.4.4 不同排水采气措施适用条件
    5.5 措施建议
        5.5.1 排水采气措施建议
        5.5.2 查层补孔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6)基于数值试井法的神木气田多层压裂气井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2 模型参数的确定
    2.1 单井数值模型的建立
    2.2 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3 数值试井法产能评价
    3.1 模拟产能测试制度的设计与制定
        3.1.1 产量序列的确定
        3.1.2 等时生产时间与延续生产时间的确定
    3.2 二项式产能方程的确定
4 应用效果分析
5 结论

(7)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流动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模拟
        1.2.2 煤层气井产能模型研究现状
        1.2.3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模型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封闭地层内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模拟系统的建立
    2.1 煤层气藏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模拟方法的选择
    2.2 基本源函数
        2.2.1 基本瞬时源函数的引入
        2.2.2 持续源函数的推导
    2.3 封闭空间内任意角度下的瞬时源函数的推导
        2.3.1 无限大平面的线段源的推导
        2.3.2 矩形平面内的线段源函数的推导
        2.3.3 封闭平面内任意角度线段源的推导
        2.3.4 封闭地层内任意角度矩形面源函数的推导
    2.4 封闭地层内复杂裂缝-水平井流动模拟体系
        2.4.1 裂缝单元内的流动
        2.4.2 水平井段内的流动
        2.4.3 复杂裂缝-水平井系统内流动
        2.4.4 求解矩阵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的建立
    3.1 煤层气-水综合渗流方程的推导
        3.1.1 煤层气吸附解吸规律
        3.1.2 煤层气产出过程
        3.1.3 煤层气藏综合渗流方程
        3.1.4 拟压力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3.2 封闭地层内的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的建立
        3.2.1 裂缝单元内流动的模拟
        3.2.2 水平井段内流动的模拟
        3.2.3 复杂裂缝-水平井系统内流动模拟体系的建立
        3.2.4 求解矩阵的建立
        3.2.5 参数的线性化
    3.3 煤层气井产能模型程序实现及应用
        3.3.1 产能模型程序介绍
        3.3.2 产能模型验证
        3.3.3 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模型
    4.1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
        4.1.1 排采阶段划分
        4.1.2 井筒油套环空内流体的相态分布特征
    4.2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物理模型研究
        4.2.1 假设条件
        4.2.2 井筒初始状态
        4.2.3 井底未产气阶段
        4.2.4 井底产气井口未产气阶段
        4.2.5 井口产气产水阶段
        4.2.6 井口产气不产水阶段
    4.3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数学模型
        4.3.1 环空液柱段流动数学模型
        4.3.2 环空气柱段流动数学模型
        4.3.3 气嘴产出流动模型
    4.4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计算程序
        4.4.1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模型程序介绍
        4.4.2 煤层气井井筒流动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流动模型
    5.1 煤层气藏-井筒一体化数学模型的耦合方法
    5.2 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流动模型与传统产能计算模型的对比
    5.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3.1 地层产水量与井口产水量
        5.3.2 动液面与井底流压
        5.3.3 地层产气量与井口产气量
        5.3.4 套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储层孔隙结构特性研究
        1.2.2 煤储层裂隙结构特性研究
        1.2.3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控制作用研究
        1.2.4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研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特征与矿井概况
    2.1 地层
    2.2 含煤地层
    2.3 构造
    2.4 水文地质
    2.5 矿井概况
    2.6 本章小结
3 煤储层特征研究
    3.1 煤储层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
    3.2 煤储层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2.1 煤样采集
        3.2.2 煤储层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3.2.3 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3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1 煤储层孔隙结构测定
        3.3.2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3 煤储层孔隙分形特征
        3.3.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
    3.4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1 煤储层裂隙识别
        3.4.2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3 煤储层微观裂隙分形特征
        3.4.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裂隙特征的影响
    3.5 煤储层孔隙裂隙分形特征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控气研究
    4.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与复杂程度评价
        4.1.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4.1.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方法
        4.1.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2 构造演化
        4.2.1 构造层划分
        4.2.2 地质构造演化
        4.2.3 沉降史恢复与生烃史分析
    4.3 构造控气特征
        4.3.1 3号煤层含气量特征
        4.3.2 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
        4.3.3 构造演化控气特征
    4.4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含气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数值模拟
    5.1 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5.1.1 热-流-固耦合机理
        5.1.2 原始构造模型和数值模型
        5.1.3 模型基本参数
    5.2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1 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2 构造控气控渗范围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方法
    6.1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方法
        6.1.1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构建
        6.1.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
        6.1.3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精度评价
    6.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1 基于体积法的煤层气资源量估算
        6.2.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3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主要工作量
附录2 地质构造等级分区评价统计表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9)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2.2 天然气集输技术及管网建设
        1.2.3 高含CO_2气井集气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1.2.4 天然气集输站场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障碍条件下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
    2.1 障碍表征及绕障路由优化
        2.1.1 障碍表征
        2.1.2 点与多边形的关系判定
        2.1.3 绕障最短路优化
    2.2 障碍条件下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2.2.1 集气流程和拓扑结构基本概况
        2.2.2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2.2.3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2.2.4 完整数学模型
    2.3 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的全局优化求解
        2.3.1 基本烟花算法和混合蛙跳算法
        2.3.2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原理及主要算子
        2.3.3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2.3.4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求解性能分析
        2.3.5 基于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2.4 拓扑布局优化技术应用
        2.4.1 布局区域基础信息
        2.4.2 含障碍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3.1 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3.1.1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3.1.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3.1.3 完整优化模型
    3.2 基于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3.2.1 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构建
        3.2.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求解
    3.3 规划方案优化辅助平台开发
        3.3.1 软件总体框架
        3.3.2 软件运行环境
        3.3.3 数据库构建
        3.3.4 软件功能模块
    3.4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技术应用
        3.4.1 气田集输管网基础信息
        3.4.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研究
    4.1 井间轮换分离计量技术原理
    4.2 多井加热炉换热技术原理
    4.3 升一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运行试验
        4.3.1 计量分离工艺优化简化研究
        4.3.2 多井加热炉换热工艺研究
        4.3.3 井间轮换计量试验
        4.3.4 优化简化运行试验效果
    4.4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
    5.1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介质
        5.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电热集气工艺试验
        5.2.1 技术原理
        5.2.2 试验内容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注醇集气工艺试验
        5.3.1 试验内容
        5.3.2 试验效果
        5.3.3 运行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集气管道腐蚀行为及防腐效果评价研究
    6.1 腐蚀行为及成因
        6.1.1 气井腐蚀影响因素与腐蚀速率关系
        6.1.2 地面工艺腐蚀影响因素
        6.1.3 腐蚀影响因素界限范围确定
    6.2 防腐对策研究与评价
        6.2.1 缓蚀剂加注
        6.2.2 防腐材质
    6.3 防腐涂层评价和优选
    6.4 防腐技术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徐深气田集输工艺标准化设计模式研究
    7.1 标准化设计的必要性
        7.1.1 减轻劳动强度,保证设计质量
        7.1.2 加快材料和设备采办进度
        7.1.3 可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7.1.4 奠定预制化制造、组装化施工的基础
    7.2 标准化设计的现状
        7.2.1 国外标准化设计现状
        7.2.2 国内标准化设计现状
    7.3 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
        7.3.1 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需要标准化设计
        7.3.2 标准化设计需要采用的先进工艺技术
        7.3.3 标准化设计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
        7.3.4 标准化设计需要立足工况实现系列化
    7.4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研究
        7.4.1 深层气田井场标准化设计
        7.4.2 深层气田站场标准化设计
    7.5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用与评价
        7.5.1 徐深3井区产能建设工程概况
        7.5.2 标准化设计的应用及评价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10)深水气藏水侵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气水两相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1.2.2 水侵规律及水侵量计算研究现状
        1.2.3 水侵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4 控水工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水气藏南海N-1气田基本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特征
    2.5 流体性质
    2.6 温压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水水驱气藏分类及水侵机理研究
    3.1 深水水驱气藏分类及驱动方式
        3.1.1 水驱气藏的分类
        3.1.2 水驱气藏的驱动方式
        3.1.3 水侵对气藏开发的影响
    3.2 深水水驱气藏水侵机理
        3.2.1 水驱气藏水侵机理
        3.2.2 水驱气藏水封机理
        3.2.3 影响水侵的因素分析
    3.3 深水水驱气藏气藏水侵模式
        3.3.1 气藏产水来源及规律
        3.3.2 常见的水侵模式
        3.3.3 边底水气藏水侵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水气藏水侵规律研究
    4.1 深水气藏水侵识别方法
        4.1.1 基于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识别水侵方法
        4.1.2 利用生产动态资料识别水侵方法
        4.1.3 不稳定试井识别水侵方法
    4.2 深水气藏水侵量计算
        4.2.1 物质平衡法
        4.2.2 稳态流法
        4.2.3 拟稳态法
        4.2.4 非稳态流法
    4.3 水驱气藏水侵规律研究
        4.3.1 模型建立
        4.3.2 基本参数设定
        4.3.3 水侵规律分析
        4.3.4 水驱气藏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控水工艺下气藏水侵数值模拟研究
    5.1 深水气藏控水工艺基本概况
    5.2 气藏数值机理模型的建立
        5.2.1 基本参数设定
        5.2.2 建立底水气藏数值模型
    5.3 控水工艺数值模拟的构建
    5.4 控水工艺效果研究
        5.4.1 深水气藏无控水措施下水侵模拟
        5.4.2 不同控水工艺效果
        5.4.3 不同控水工艺效果分析
    5.5 深水气藏现场应用实例
        5.5.1 实例模型建立
        5.5.2 南海N-1-L区块开发方式参数优化及开发效果预测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一种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快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开发井绝对无阻流量预测[J]. 周敏,王涵,张娜,庞宇来,陈黎,欧阳沐鲲,张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T区块凝析气藏物性演化规律与试采研究[D]. 席可馨.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气藏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设计[D]. 樊毅龙.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煤层气开发中煤粉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J]. 魏迎春,张劲,曹代勇,孟涛,崔茂林,王安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06)
  • [5]苏西产水井生产规律及排水采气适应性评价[D]. 李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6]基于数值试井法的神木气田多层压裂气井产能评价[J]. 刘姣姣,刘志军,刘倩,左海龙. 非常规油气, 2020(05)
  • [7]煤层气井生产系统流动模型研究与应用[D]. 袁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8]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D]. 叶桢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9]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D]. 孙云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10]深水气藏水侵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D]. 刘岩. 东北石油大学, 2020

标签:;  ;  ;  ;  

一种快速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