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 (NET) 在成年大鼠心脏交感神经节中表达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 (NET) 在成年大鼠心脏交感神经节中表达

一、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NET) is expressed in cardiac sympathetic ganglia of adult rat(论文文献综述)

高佳明[1](2020)在《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的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以心动过速或过缓为表现的心率失常疾病常见多发,诱因复杂,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心动过缓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心肌生物电传导系统的离子通道基因变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药物及其他疾病诱发。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心动过缓等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心律失常病理进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调控ANS系统是安全且有效的对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ANS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迷走神经)神经两部分组成,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心肌细胞上的β肾上腺素能效应是交感神经调节的主要表现,通过偶联G蛋白的激活,进而影响下游通路酶活性、磷酸化过程、钙离子内流等,因此当交感神经发生抑制,极易引起心动过缓[1]。当前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常规用药包括加快心率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西药,也有心宝丸等中成药[2]。西药作用快速可以作为抢救用药,而中药在长期服用并有效提高心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另外,针对一些不适合放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使用临床有效的中药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其治疗负担,规避植入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失为更好的选择[3]。借助现代数据平台对中药复方进行宏观分析和规律总结,既尊重临床使用经验的积累又能挖掘组方用药规律,可以更加有效的帮助确定研究工作方向,同时基于大量数据进行网络分析挖掘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优势。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治疗心律失常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张仲景时期,心动过缓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眩晕”“晕厥”等范畴,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参仙升脉口服液(SXSM)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心肾阳虚证型心动过缓的中成药,由淫羊藿、红参、丹参、补骨脂、麻黄、细辛、水蛭、枸杞子八味中药组成,本研究旨在利用临床大数据和网络分析结合多层次药理学实验手段对参仙升脉口服液通过影响自主神经治疗心动过缓的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治疗心肾阳虚证型心律失常中成药用药规律,收集多中心研究文献评估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药效。采用人源多能干细胞诱导心肌细胞(i PSC-MCs)体外培养,检测SXSM对细胞搏动频率和场电位阻抗的影响;采用离体灌流乙酰胆碱诱导的心动过缓模型和普萘洛尔诱导的在体心动过缓模型,检测参仙升脉口服液去钾全药粉末对大鼠心率(HR)和心率变异度(HRV)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心肌组织交感神经标志性蛋白酪氨酸激酶(TH)蛋白表达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酶NET基因表达变化。根据前期SXSM化学鉴定结果,从Pubchem收集所有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靶标蛋白作用关系预测和作用通路、生物功能预测。基于预测结果,应用Operetta高内涵成像系统评价通路上游蛋白表达和基因水平变化。结果:心肾阳虚型心动过缓用药规律分析发现配伍使用频率最高的十味药物依次为:淫羊藿、熟地黄、黄芪、枸杞子、当归、菟丝子、肉苁蓉、甘草、鹿茸、人参。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临床研究Meta分析显示,常规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7.34%,而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14%,总有效率CI=7.73,I2=0.52,Z=9.47(P<0.00001),故具有更好的疗效。人源多能干细胞诱导心肌细胞体外搏动实验结果显示SXSM给药后可使细胞搏动从30次/min增加至54次/min;离体心脏灌流实验结果发现,正常组和模型组心率分别为173±52bpm和67±35bpm,而SXSM治疗组可以明显增加心率至168±61bpm,LFHF比率明显升高,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为62±15和196±37。参仙升脉口服液预处理大鼠可以引起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水平的增加,该作用可被β受体拮抗剂阻断,SXSM组心肌组织中TH表达水平增加,NET基因表达水平无变化。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可能以通过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以及离子通道的调控为主,其主要有效活性部位可能是麻黄和淫羊藿两味中药的生物碱成分,如麻黄碱、木兰花碱。高内涵检测法免疫荧光染色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DRB1)蛋白结果证明参仙升脉口服液(1mg/ml)可使其表达升高,随后的PCR结果验证该基因表达也表现出相同趋势。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参仙升脉口服液能够影响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进而激活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提示参仙升脉口服液的神经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心动过缓的主要机制之一。本研究参考临床研究及用药规律对实验研究对象进行筛选分析,凸显中医药理论指导对复方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必要性;从心肌细胞体外搏动、离体心脏灌流和在体药物诱导模型多层次揭示参仙升脉口服液的药效作用;以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并验证多靶点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为“源于临床,用于临床”的中药大品种开发提供了一个高效实用的范例。

孔清玉[2](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董亚萍[3](2020)在《有氧运动通过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10周有氧运动对心力衰竭(HF)造模大鼠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表达的影响,探讨长期有氧运动抑制HF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以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Sham组),心衰安静组(HF-sed组)和心衰运动组(HF-ex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心衰大鼠模型,HF-sed组和HF-ex组大鼠均出现射血分数低于45%的迹象,运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来检测大鼠的运动能力,Sham组和HFsed组手术后保持安静状态,HF-ex组进行规律性的10周跑台有氧运动。利用超声心动图仪来测定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体重(BW)、心脏重量(HW)、心率(HR)、缩短分数(FS)、左室射血分数(LVEF)、体重指数(HW/BW)、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来检测心肌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脏NETmRNA的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NET总蛋白、膜蛋白和胞浆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经过10周有氧跑台运动,与Sham组比较,HF-sed组BW、FS和LVEF降低(P<0.01),HW、HW/BW、LVESD、LVEDD和HR升高(P<0.05);与HFsed组比较,HF-ex组LVESD和LVEDD降低(P<0.05),FS和LVEF升高(P<0.05),表明有氧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衰。与Sham组比较,HF-sed组血浆NE升高,心肌NE降低(P<0.05);与HF-sed组比较,HFEx组血浆NE降低,心肌NE升高(P<0.05),HF-Ex组血浆和心肌内NE含量接近HF-sed组,比较运动前后大鼠体内NE的变化,可得知有氧运动可以调控NE在大鼠血浆和心肌内的表达量。与Sham组比较,HF-sed组交感神经节NET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与HF-sed组比较,HF-ex组交感神经节NETmRNA表达量升高(P<0.05),与Sham组比较,心肌总NET和膜NE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胞浆NET表达量增加(P<0.05);与HF-sed组比较,HF-ex组心肌总NET和膜NET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胞浆NET表达量降低(P<0.05),表明长期规律性有氧运动训练,能够上调HF大鼠NET转运体与NETmRNA的表达量。研究结论:本实验通过冠状动脉结扎法成功制作心衰大鼠模型,通过10周有氧运动训练,证实长期规律性有氧运动能明显改善HF大鼠的心功能,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上调转运蛋白NET的表达水平增加对NE的再摄取量,提示运动能够有效抑制心衰后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心室重构,推测运动可以调控NET的表达量来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李占峰[4](2020)在《内源性孤啡肽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影响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可以引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预后有重大的影响,并可导致猝死。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过程是在各种因素参与下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心脏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激活程度的过度增加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发现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时,通过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可以减少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然而其具体的机制仍不明朗。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源性孤啡肽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表达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为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7周龄,质量250270g。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是通过对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的。本实验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15m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大鼠分成三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冠脉结扎组(CAO组)和孤啡肽拮抗剂(UFP-101)预处理组(U+CAO组)。Sham组开胸、冠脉下穿线但不结扎;CAO组开胸并结扎冠脉;U+CAO组在开胸冠脉结扎前10min,将特异性孤啡肽拮抗剂UFP-101(1×10-9mol/L)按1ml/kg经尾静脉注射,另外两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并分析术前10min至心肌缺血后15min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数据。第二部分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15min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心率变异度的影响记录并分析术前10min至心肌缺血后15min内的心率变异度(HRV);心肌缺血15min后,用注射器从左心室缓慢匀速抽取1ml血液,收集在含有K-EDTA的试管中,离心得到血浆,将血浆样本在-80℃下保存待测。血浆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检测。第三部分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15min内)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心肌缺血15min后,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区心肌中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的总蛋白及膜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min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Sham组大鼠冠脉下穿线后,仅发生室性早搏,而室性心动速和心室颤动没有发生。与Sham组相比,CAO组的室性早搏次数、室速+室颤发生频次、室速+室颤持续时间、心律失常评分均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7),与Sham组相比,U+CAO组的室性早搏次数上升,而室速+室颤发生频次、室速+室颤持续时间、心律失常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CAO组相比,CAO组的室性早搏次数、室速+室颤发生频次、室速+室颤持续时间、心律失常评分进一步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7)。2.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min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与Sham组相比,U+CAO组、CAO组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CAO组相比,CAO组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进一步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min心率变异度比较与Sham组相比,U+CAO组、CAO组的SDNN、RMSSD、HF值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CAO组、CAO组两组间SDNN、RMSSD、H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U+CAO组、CAO组的LF/HF值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CAO组相比,CAO组的LF/HF值进一步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15min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的表达Sham组、U+CAO组、CAO组三组间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总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CAO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膜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AO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膜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AO组相比,U+CAO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膜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功能变化可以引发缺血性心律失常,而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是可以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和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膜蛋白表达变化的原因之一,即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可通过减弱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及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膜蛋白表达进而减少大鼠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李晓霞,李梅,邢军,朱中新,张行,赵赛,孔亦乐,宋玉莹,赵龙,曹业童[5](2019)在《有氧运动调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功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脏重塑以及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在其间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心衰安静组(HF-sed组)和心衰运动组(HF-ex组),每组12只。HF-sed组和HF-ex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塞后心衰模型,Sham组开胸后分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但不结扎。随后HF-ex组进行10周跑台运动,Sham组和HF-sed组于鼠笼内安静饲养。实验后利用超声心动术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Masson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NGF、TrkA、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和酪氨酸羟化酶(TH)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Sham组比较,HF-sed组大鼠发生左室肥大、心肌纤维化(CVF升高)、心功能下降;血浆NE含量升高,心肌NE含量降低;心肌NGF、TrkA和TH mRNA与蛋白以及NE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2)与HF-sed组比较,HF-ex组左室肥大以及心肌纤维化减轻,心功能提高;血浆NE含量降低(P<0.05),心肌NE含量升高(P<0.05);心肌NGF、TrkA和TH mRNA与蛋白以及NET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长期有氧运动通过改善心衰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功能逆转心脏重塑并提高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NGF与TrkA表达上调进而部分恢复NET功能有关。

陈默[6](2019)在《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参与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在围术期会出现低血压以及血管反应性的降低,但其机制仍然不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位于神经细胞膜上,将大部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再摄取回细胞内,研究发现NET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但是,NET是否参与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性的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将对NET是否参与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性及机制进行探索。[方法]本研究通过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建立大鼠阻塞性黄疸的模型,检测分析BDL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白蛋白含量的改变,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ET和α1肾上腺素受体随时间的表达变化,用不同浓度梯度的NE(10-9-10-5 mol/L)检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血管收缩性。经大鼠尾静脉连续7天注射NET抑制剂尼索西汀后,用Western blot、PCR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NET和血管α1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变化。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中NE的含量,用不同浓度梯度的NE(10-9-10-5mol/L)检测尼索西汀对BDL大鼠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模拟预测胆红素与NET的空间结构、结合方式以及结合位点。[结果]BDL术后大鼠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的含量增加,但白蛋白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BDL术后NET表达明显增加而血管α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减少。BDL术后大鼠胸主动脉的血管收缩反应减弱。Western blot和PCR的结果表明尼索西汀抑制NET后,血管α1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上调,不同浓度梯度的NE检测后发现NET抑制剂尼索西汀能增强BDL术后大鼠血管的收缩反应。胆红素能够进入NET的疏水间隙,并形成氢键,两者在空间结构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NET抑制剂尼索西汀能通过增加血管α1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改善阻塞性黄疸大鼠胆管结扎后出现的血管低反应性。本研究为预防和调节阻塞性黄疸后的循环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阻塞性黄疸患者围术期的安全。

林王欧[7](2019)在《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首要死亡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降低的重要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分布异常与心律失常发生、疾病预后都有密切的关联。同时,交感神经重构与交感神经活性相关,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系统使用的主要神经递质,MI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增加,NE表达发生改变。益气活血药依据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组方而来,经过课题组大量前期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证实其在心梗后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保护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同时经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其有效作用靶标,并进行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成分分析,更加明确其作用机制。目的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益气活血药对实验大鼠心脏形态结构、功能、交感神经重构情况的评价以及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相关转运蛋白及受体的表达情况,阐述益气活血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健康大鼠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均分为模型组、益气活血药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组以及假手术组。术后给药分为第3天、第7天、第28天。术后第2天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或是蒸馏水灌胃。使用动物超声仪收集心脏结构与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结构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心肌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用RT-PCR检测星状神经节NET mRNA和心梗边缘区β1-AR mRNA的含量;采用We st ern Blot法分别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NET、TH和NGF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脏神经标志物TH的表达。探讨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后大鼠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结果实验一:观察心梗后益气活血药对左室心功能以及交感神经重构相关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示:1.与假手术组相比,在3个时间点中,模型组LVID,s和LVID,d均显着增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3个时间点中,益气活血药组和酒石酸美托洛尔组LVID,s显着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个给药组LVID,d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在3个时间点中,模型组大鼠LVEF和LVFS均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3个时间点中,益气活血药组LVEF和LVFS明显升高,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HE染色: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时,两给药组炎性浸润面积较小,渗出少,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给药第28天时,两给药组心肌纤维化面积较小,瘢痕较少。3.在3个时间点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H和NGF蛋白显着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给药组交感神经标志物TH和NGF蛋白下降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实验二: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益气活血药对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及β1-AR的影响结果示:1.与假手术组相比,在术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时,模型组血浆NE和心肌NE含量均显着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给药第28天时,模型组NE表达显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时,两给药组血浆NE和心肌NE含量均显着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术后给药第28天时,两给药组血浆NE和心肌NE含量则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在3个时间点中,模型组星状神经节NET mRNA和梗死边缘区NE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3个时间点中,两给药组星状神经节NET mRNA和梗死边缘区NET蛋白表达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在术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时,模型组β1-AR表达显着增加,在术后给药第28天时,模型组β1-AR表达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给药第3天和第7天时,益气活血药组β1-AR基因表达持续下降,术后给药第28天β1-AR基因表达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1.益气活血药改善左心室形态及功能,并有效调控交感神经重构重要评价指标TH和NGF的表达。2.益气活血药有效调节心梗后心肌和血浆NE的含量,有效调节心梗后交感神经的活性。3.益气活血药增加心梗后星状神经节和心肌NET以及心肌β1-AR的表达,进一步说明心梗后去甲肾上腺素的调控及反馈机制。

马瑞松[8](2019)在《选择性消融Marshall韧带减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和损伤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有效的方法为再灌注治疗,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再灌注心肌损伤(reperfusion injury,RI),包括心肌细胞凋亡坏死等,是限制再灌注治疗疗效甚或致死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心律失常和损伤就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致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心去交感神经支配,例如左侧星状神经节(left stellate ganglion,LSG)消融和肾交感神经消融可以显着降低心梗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emias,VAs)的发生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另外,交感神经可以调控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水平和钙超载,抑制交感过度激活可以显着减轻心梗和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钙超载是心肌IR损伤的经典机制,三者激活可进一步诱导心肌细胞过度自噬、心肌凋亡等损伤机制的级联放大,因此本实验拟通过抑制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探讨其对心肌IR中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的影响,并探讨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否可以调节IR中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和钙超载。阐明心肌IR损伤的机制,为减轻IR损伤提供新思路。Marshall韧带(the ligament of Marshall,LOM)起自冠状动脉窦,终止于左上肺静脉根部,可以分为近端、中段和远段(即LOM延申至左上肺静脉段,LOM that extends beyond the 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OMLSPV)。研究证实,Marshall韧带中自主神经分布不均匀,近端以副交感纤维为主,而LOMLSPV以交感纤维为主。近期我们课题组在氯化铯诱导的长Q-T模型中证实了消融LOMLSPV可以显着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并提出LOM是LSG支配心脏的重要神经通路之一。本研究将验证消融LOMLSPV对心脏交感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消融LOMLSPV对IR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犬IR室性心律失常:分组:34只成年雄性比格犬(8-13kg)随机分为IR组(n=11),LOM远段消融组(LOMLSPV denervation,LOMLSPVD,n=9)和LSG消融组(LSG denervation,LSGD,n=13)。方法:LOMLSPV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染色和乙酰胆碱转移酶(Acetylcholine transferase,CHAT)染色。用Lab Chart(ADinstruments,上海,中国)记录各组基础状态和消融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包括低频(low frequency,LF)(0.04-0.15)、高频(high frequency,HF)(0.15-0.5)和LF/LF。Lead 7000(四川,锦江)记录VAs,包括单发室性早搏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成对室早(salvo of VPB,s-VPB),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uration,VTD)和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水平。2.犬IR损伤:分题一:分组:将34只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e,SO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n=15)和LOMLSPVD+I/R组(n=13)。方法:记录LOMLSPVD+I/R组消融前后HRV,检测心肌间质去甲肾上腺素(interstitial NE,i NE)水平,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Tn I)、肌酸激酶-MB(creatine kinase,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炎症因子表达[(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白介素17A(interleukin-7A,IL-17A)和白介素1β(IL-1β)],心肌自噬水平(beclin-1、自噬标志蛋白LC3II/I),心肌凋亡水平[原位缺口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 assay)]。分题二:分组:将23只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e,SO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n=9)和LOMLSPVD+I/R组(n=8)。方法: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c Tn I和CK-MB)、i NE、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钙转运蛋白[兰尼碱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Ry R2)、磷酸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Phosphorylated 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P-Ca MKII)和钠钙交换体(sodium/calcium exchanger,NCX)]、心肌凋亡水平[活化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 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TUNEL]。结果:1.犬心律失常:HE、CHAT和TH染色显示LOMLSPV富含交感纤维而非副交感纤维;IR可以显着增加交感神经活性(血清NE和E水平升高)、诱导VPB、s-VPB、VT、VF的发生;LOMLSPV和LSGD均可以降低基础状态交感活性(LF和LF/HF降低);再灌注后,与IR组比较,LOMLSPVD和LSGD均可以显着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NE(LOMLSPVD+IR组为1.39±0.068 ng/ml,LSGD+IR组为1.29±0.081 ng/ml vs IR组为2.32±0.17 ng/ml,P<0.05)and E(LOMLSPVD+IR组为114.64±9.22 pg/ml,LSGD+IR组为112.60±9.69 pg/ml vs IR组为166.18 pg/ml±15.78 pg/ml,P<0.05)]和室性心律失常[室速(LOMLSPVD+IR组为0±3.00,LSGD+IR组为0±1.75,IR组为8.00±11.00,P<0.05)和室速持续时间(LOMLSPVD+IR组0±4 s,LSGD+IR组为0±0.88s in LSGD+IR group vs IR组为10.0±22.00s,P<0.05)]。2.心肌IR损伤:分题一:与SO组相比,IR组中交感活性显着增加,心肌炎症因子表达显着升高,心肌自噬水平和凋亡增加,心肌损伤加重。与IR组比较,LOMLSPV可以显着抑制造模前(LF:0.98±0.83 ms2 vs 3.20±1.43 ms2,P<0.05和LF/HF:0.32±0.10 vs 1.71±1.13,P<0.05)和造模后(i NE:2.56±0.95 ng/ml vs 4.46±1.21 ng/ml,P<0.05)交感神经活性,抑制炎症因子表达(HMGB1:16.17±2.13 ng/ml vs 20.75±3.37 ng/ml,IL-17A:445.10±67.63 ng/ml vs 700.27±132.95 ng/ml;IL-1β:157.26±20.53 ng/ml vs 269.74±53.32 ng/ml,all P<0.05),降低心肌自噬水平(Beclin-1:0.16±0.015 vs 0.235±0.014;LC3II/I:1.04±0.20 vs 2.26±0.25,P<0.05)和心肌凋亡(心肌凋亡指数:15.73±3.62 vs 22.20±4.58,P<0.05);分题二:与SO组比较,IR组中交感活性、氧化应激水平、钙转运蛋白表达和心肌心肌凋亡水平显着增加,抗氧化能力减弱。与IR组比较,LOMLSPV可以显着抑制交感神经活性(i NE:2.54±0.45 vs 4.48±0.69,P<0.05),减轻心肌损伤[c Tn I(228.88±20.79 ng/L vs 337.25±20.76 ng/L,P<0.05)和CK-MB(4.03±0.34 ng/ml vs 5.49±0.44 ng/ml,P<0.05)],降低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MDA表达:5.32±1.50 nmol/mgprot vs 10.82±1.52 nmol/mgprot,P<0.05),提高抗氧化能力(SOD:26.73±4.96 U/mgprot vs16.04±1.68 U/mgprot;T-Aoc(42.88±5.80 U/mgprot vs 16.54±3.75 U/mgprot,P<0.05)),减低钙转运蛋白表达和活化(Ry R2:0.38±0.044 vs 0.60±0.54;p-Ca MKII:0.65±0.14 vs 0.95±0.20;NCX:0.16±0.021 vs 0.25±0.033;P均<0.05),减轻心肌凋亡(cleaved-caspase-3:0.34±0.027 vs 0.42±0.027,Bcl-2/Bax:1.81±0.41vs 0.56±0.24;心肌凋亡指数:24%±5%vs 33%±6%,P<0.05)结论:1.我们的研究发现,LOMLSPVD可以通过抑制心脏交感活性和NE和E的表达减轻IR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LOMLSPVD对心脏交感活性的影响与LSGD相似。2.LOMLSPVD是一种有效的抑制心脏交感活性的方法,可以显着减轻心肌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超载、过度自噬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昝云龙[9](2016)在《动态SPECT心脏分子影像中高维成像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放射性示踪剂动力学建模技术,动态SPECT成像能够量化组织的功能参数,如摄取速率,清除速率等,有望为医生提供绝对定量诊断指标。但是现阶段动态SPECT成像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临床推广。本论文主要围绕动态SPECT心脏成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由于目前临床SPECT系统探头旋转缓慢,时间分辨率差,而放射性示踪剂在被成像活体内的循环速度很快,因此慢速旋转SPECT系统采集到的投影数据会出现严重的不一致,无法利用常规三维重建算法来获取放射性示踪剂在每个时间点的分布情况。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时空域降维的四维动态重建算法,估计放射性示踪剂在不同组织中活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算法将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分布达到稳态后的投影数据叠加,进行三维重建得到静态SPECT图像;并将此静态SPECT图像作为先验知识引入四维动态重建中进行空间域降维;同时在时间域利用B样条基函数进行降维。经过仿真和大鼠实验的验证,该重建算法能快速准确地估计出组织中放射性示踪剂活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ime Activity Curve,TAC)。利用时空域降维的动态重建算法,本文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及其正常对照组(Wistar-Kyoto,WKY)进行22个月的跟踪实验,期间进行了四次动态SPECT心脏123I-meta-iodobenzylguanidine(MIBG)和201Thallium(Tl)成像(鼠龄6个月,11-12个月,18个月,21-22个月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从高血压到左心室心肌肥大最终到心力衰竭这个过程中左心室心肌神经支配功能及灌注情况发生的变化。评价指标包括:静态成像的半定量诊断指标-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动态成像指标-流入速率(Influx Rate),清除速率(Washout Rate),分布容积(Distribution Volume,DV)。结果表明利用动态SPECT 123I-MIBG成像所计算的指标-分布容积(DV)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鼠龄6个月时即可发现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而利用静态SPECT 123I-MIBG成像指标-SUV最早在鼠龄18个月时发现异常。201Tl成像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动态201Tl成像指标-DV在鼠龄18个月时发现异常,而静态201Tl成像指标-SUV则在四个时间点的成像实验中均未发现异常。对比同一种示踪剂的动态SPECT成像结果和静态SPECT成像结果发现,动态SPECT成像技术能够更早地检测到功能异常,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比动态SPECT 123I-MIBG与201Tl成像,利用123I-MIBG成像在鼠龄6个月的时候即可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异常,而利用201Tl成像则在鼠龄18个月的时候才能检测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异常。此结果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从高血压到左心室心肌肥大,最终到心力衰竭的过程中,神经功能会先出现异常,可以作为左心室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指标。其次,动态SPECT成像推广到临床应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采集时间过长。本文以123I-MIBG成像为例设计了一种优化数据采集方案缩短采集时间的流程。该流程利用之前提出的时空域降维的动态重建算法,通过不断调整B样条基函数的控制点,获取不同的TAC,使得调整后的TAC与参考值的相对熵最小,同时估计的代谢参数的协方差最小。最终根据调整后的控制点来确定SPECT探头在每个角度的采集时间。该优化方案通过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来保证调整后所获得TAC的准确性,通过D-optimal优化算法来保证所获得的无偏估计代谢参数的协方差最小。将这项技术用于大鼠动态SPECT 123I-MIBG成像采集方案的优化,根据优化后的采集方案仿真生成了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其正常对照WKY大鼠三种代谢参数的动态SPECT数据,采用基于时空域降维的动态重建算法和分室模型拟合获得了SHR与WKY大鼠的代谢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的采集方案将传统方案的采集时长从90分钟降至30分钟,并且在低剂量成像(剂量为原剂量的1/4)中依然能够稳定地估计出准确TAC和精确的代谢参数,同时优化的采集方案将存储空间减少为原来的1/120,计算时间降低为1/20,为动态SPECT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心脏跳动是SPECT心脏成像质量的一大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门控SPECT心脏成像重建算法,该算法将心脏相位图像表示为一个低秩矩阵和一个稀疏矩阵的叠加。其中低秩矩阵对应于心跳周期中灰度不随着心脏跳动发生变化的部分,而稀疏矩阵对应于心跳周期中灰度随着心脏跳动发生变化的部分,用降采样的B样条基函数及其系数的乘积来表示。将提出心脏相位图像重建算法与临床上基于分窗的重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算法在重建图像的质量、左心室心肌灰度均匀性以及心脏缺血诊断上均优于基于分窗的重建算法。而且利用本文提出的心脏相位重建算法可以在不增加剂量的情况下重建出一个心跳周期中更多相位的心脏图像,为利用SPECT自身信号进行门控SPECT成像提供了可能。

齐跃[10](2016)在《束缚应激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与β肾上腺素受体内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是由于机体对环境或精神刺激的强烈应激性反应所诱发的急性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近年来受到关注。该病以心脏形态呈心尖部球性变(ballooning)为特征,可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等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急性心肌损伤,其次是冠脉痉挛、微血管功能异常等。交感神经对心功能的调控作用是通过激活心肌细胞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实现的,β-AR受体激活程度对心功能有重要影响[1,2],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位于神经突触末梢,对调控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浓度和终止神经冲动信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观察到,应激后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肌β-AR不同亚型表达发生不同的变化[2,3],心脏交感神经再摄取功能也出现异常[4],但再摄取功能与β-AR受体表达变化的具体机制和相关关系,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本实验建立大鼠束缚(Immobilization,IMO)应激性心肌病模型,通过观察IMO前后NET与心肌β-AR亚型表达的变化,探讨心脏交感神经系统变化在S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选取SD大鼠26只,采用急性束缚应激建立应激性心肌病模型(束缚组13只),设未处理者为对照组(13只)。2采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监测大鼠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形态变化。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两组颈交感神经节中NET,心脏中β1-AR和β2-AR的m RNA表达。4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两组大鼠心脏NET,β1-AR和β2-AR蛋白表达的差异。5取左心室心肌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a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后镜下观察两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束缚30min和2h大鼠血浆NE和肌钙蛋白I(troponin I,cTnI)浓度。结果:1一般情况及超声心动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体重、左室重量和心脏重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超声1只可见较明显球形形变,其余形态变化不明显。2心电图监测与对照组相比,束缚固定后即可看到两组大鼠心电图的差异。实验组RR间期缩短(P<0.01),心率增快(P<0.01),Q波幅度加深(P<0.01),R波幅度升高(P<0.01),QTc间期延长(P<0.01),ST段高度升高(P<0.05)。3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压力峰值压(Max Pressure)明显升高(P<0.01),平均压(Mean Pressure)升高(P<0.05),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 P/dt)均增快(P<0.01,P<0.05)。4 RT-PCR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束缚组大鼠颈交感神经节中NET m RNA表达增加(6.81倍),心脏中β1-AR m RNA表达减少(0.39倍),β2-AR m RNA表达增加(8.54倍)。5 Western blot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束缚实验组大鼠心脏交感神经表达NET总蛋白(P>0.05)和胞浆蛋白(P>0.05)无明显差异,在细胞膜蛋白中含量下降(P<0.05);束缚实验组大鼠心脏β1-AR总蛋白(P<0.05)和细胞膜中(P<0.05)含量下降,而在胞浆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束缚实验组大鼠心脏β2-AR总蛋白(P<0.05)和在细胞膜中(P<0.05)含量增加,而在胞浆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6 HE染色实验结果发现,束缚组大鼠心脏出现炎性细胞聚集,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等心肌毒性表现。7 ELISA实验与对照组相比,束缚30min实验组血浆NE和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h血浆NE和cTnI水平仍明显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血浆cTnI在2h时的水平明显高于30min时(P<0.05)。结论:1成功束缚应激大鼠建立应激性心肌病模型。2束缚应激可导致大鼠血浆NE和cTnI浓度升高,cTnI浓度束缚2h浓度明显高于束缚30min水平,并且心肌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等表现。3应激性心肌病大鼠心脏NET蛋白含量在细胞膜中下降,而总含量和在细胞浆中无明显变化,提示NET出现定位变化即内化,此种变化可导致NE再摄取功能异常。同时,实验组大鼠神经节NET m RNA升高,可认为是对其定位变化的代偿性反应。4应激性心肌病大鼠心脏通过下调β1-AR蛋白在细胞膜中的表达减少心脏毒性,通过上调β2-AR蛋白在细胞膜中的表达增强保护作用。

二、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NET) is expressed in cardiac sympathetic ganglia of adult r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NET) is expressed in cardiac sympathetic ganglia of adult rat(论文提纲范文)

(1)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的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心肾阳虚证用药规律分析及参仙升脉口服液临床治疗荟萃分析
    实验一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心肾阳虚,寒凝血脉的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荟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于整体动物、离体器官、细胞水平对参仙升脉口服液药效评价及对交感神经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参仙升脉口服液对人源体细胞诱导的心肌细胞自发性搏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参仙升脉口服液对大鼠离体和在体心动过缓模型心率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参仙升脉口服液对神经递质释放水平和交感神经标志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仙升脉口服液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及预测结果验证
    实验一 基于通路富集方法对参仙升脉口服液中化合物作用靶点的通路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验证参仙升脉口服液对β1肾上腺素能通路蛋白ADRB1表达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分子对接方法对参仙升脉口服液中化合物结构进行分类靶点预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治疗心肾阳虚证型心动过缓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前言
    1.0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3.0 讨论
    4.0 结论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1.5 判断标准
        1.6 治疗及随访
        1.7 疗效判断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VS组资料分析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前言
    1.0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前言
    1.0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选标准
        1.1.3 研究分组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直立试验、BHUTT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1.2.5 统计学分析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附正文图表
    第一部分 图表
    第二部分 图表
    第三部分 图表
    第四部分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引言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POTS的评估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部分

(3)有氧运动通过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问题与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心衰的表现及分级
    2.2 心衰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2.3 心衰的治疗方式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及器械辅助治疗
        2.3.3 中药及饮食习惯
    2.4 NET的结构及生理学特征
    2.5 药物对NET的影响
    2.6 运动对NET的影响
    2.7 心血管疾病与NET
    2.8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实验对象与器材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器材
    3.3 实验试剂
    3.4 实验过程
        3.4.1 技术路线
        3.4.2 动物心衰模型的构建及分组
        3.4.3 大鼠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
        3.4.4 有氧运动训练模型的方案
        3.4.5 实验动物取材与标本处理
        3.4.6 心肌和血浆NE含量测定
        3.4.7 心脏NETm RNA含量测定
        3.4.8 心脏蛋白表达水平测定(wester bolt)
        3.4.9 结果判定及图像分析
        3.4.10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
        4.1.1 样本量分析
        4.1.2 运动能力分析
        4.1.3 心脏结构与功能检测
        4.1.4 血浆与心肌NE
        4.1.5 交感神经节NETm RNA表达量
        4.1.6 心肌总NET、膜NET和胞浆NET蛋白表达量
    4.2 分析讨论
        4.2.1 运动对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4.2.2 运动对心衰大鼠心肌和血浆NE含量的影响
        4.2.3 运动对心衰大鼠交感神经节NETm RNA的影响
        4.2.4 运动对心衰大鼠NET蛋白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源性孤啡肽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影响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15min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以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ham组、CAO组、U+CAO组三组大鼠心电图的改变
        2.2 三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15min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心率变异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大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较
        2.2 三组大鼠心率变异度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拮抗内源性孤啡肽受体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15min内)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以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有氧运动调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心肌梗塞后心衰模型制备
    1.3 运动方案
    1.4 心脏结构与功能测定
    1.5 动物取材
    1.6 心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1.7 血浆与心肌NE测定
    1.8 心肌NGF、TrkA、NET和和酪酪氨氨酸酸羟羟化化酶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mRNA表达测定
    1.9 心肌NGF、TrkA、NET和TH蛋白表达测定
    1.1 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样本量分析
    2.2 体体重重、心指数、心脏结构与功能
    2.3 心肌Masson染色与CVF
    2.4 血浆与心肌NE含量变化
    2.5 心肌NGF、TrkA、TH和NET基基因因表表达达(mRNA和蛋蛋白白)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6)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参与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参与调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其他研究工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梗后交感神经重构与气血理论的研究进展
        1 心肌梗死与心脏交感神经重构
        1.1 心脏神经支配
        1.2 心脏交感神经重构
        2 心肌梗死与心脏自主神经重构相关评价因子
        2.1 酪氨酸羟化酶
        2.2 神经生长因子
        3 气血理论与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肌梗死与去甲肾上腺素研究的进展
        1 心脏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1.1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途径
        1.2 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与摄取
        2 去甲肾上腺素与β受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大鼠左心功能结构以及交感神经重构相关评价指标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气活血药对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选择性消融Marshall韧带减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和损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选择性消融Marshall韧带抑制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一部分图片
第二部分 选择性消融Marshall韧带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机制
    前言
    分题一、选择性消融 Marshall韧带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心肌细胞自噬减轻心肌IR损伤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分题二、选择性消融 Marshall韧带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钙超载和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犬心肌IR损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图片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交感神经与炎症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动态SPECT心脏分子影像中高维成像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医学成像
    1.2 SPECT成像的发展
        1.2.1 SPECT成像的物理原理
        1.2.2 准直器
        1.2.3 闪烁晶体
        1.2.4 光导
        1.2.5 光电倍增管
        1.2.6 半导体探测器
        1.2.7 SPECT成像建模
        1.2.8 SPECT重建算法
    1.3 SPECT心脏成像
    1.4 动态SPECT成像
        1.4.1 动态SPECT成像-采集方式
        1.4.2 动态SPECT成像-图像重建
    1.5 动态SPECT心脏成像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时空域降维的动态SPECT重建算法
    2.1 研究背景
    2.2 重建算法
        2.2.1 静态三维SPECT图像重建
        2.2.2 构造空间稀疏矩阵进行空间域降维
        2.2.3 四维动态重建
        2.2.4 B样条基函数的选取
    2.3 计算机仿真验证实验
        2.3.1 体模仿真实验
        2.3.2 时空域降维算法的评估指标
        2.3.3 时空域降维算法中空间域降维的评估
        2.3.4 时间域降维算法中B样条基函数选择算法的评估
        2.3.5 迭代次数和计算复杂度的评估
        2.3.6 时空域降维算法在噪声情况下表现的评估
    2.4 大鼠数据实验
    2.5 总结
第三章 基于动态SPECT成像的心力衰竭疾病的早期诊断
    3.1 研究背景
        3.1.1 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3.1.2 放射性示踪剂~(123)I-MIBG和~(201)Tl
    3.2 实验材料
        3.2.1 放射性示踪剂的合成
        3.2.2 实验设计
    3.3 动态SPECT数据采集
    3.4 数据分析
        3.4.1 动态重建(估计TACs)
        3.4.2 动态建模
        3.4.3 分布容积Distribution Volume(DV)
        3.4.4 标准摄取值(SUV)
    3.5 动态SPECT123I-MIBG成像的数据分析
    3.6 动态SPECT201TL成像的数据分析
    3.7 统计分析
    3.8 实验结果
        3.8.1 心脏重量-体重比
        3.8.2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流入速率K_1
        3.8.3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清除速率K_2
        3.8.4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分布容积DV
        3.8.5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SUV
        3.8.6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流入速率K_1
        3.8.7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清除速率K_2
        3.8.8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分布容积DV
        3.8.9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SUV
    3.9 结果讨论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SPECT采集方案优化
    4.1 研究背景
    4.2 动态SPECT~(123)-MIBG成像的常规采集方案及动态重建
    4.3 优化算法
        4.3.1 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的优化
        4.3.2 缩短总的采集时长
    4.4基于大鼠数据的仿真实验
        4.4.1 比较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与常规均匀采集时间间隔-代谢参数准确性
        4.4.2 比较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与常规均匀采集时间间隔-存储空间和计算时间
        4.4.3 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采集方案在低剂量成像下的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心脏门控SPECT重建
    5.1 研究背景
    5.2 重建算法
    5.3 基于人体心脏灌注成像的仿真实验
        5.3.1 正常数字体模
        5.3.2 左心室心肌缺损数字体模
        5.3.3 数据采集
    5.4 评价指标
        5.4.1 重建出的心脏图像的准确性
        5.4.2 左心室心肌图像的灰度均匀性
        5.4.3 左心室心肌图像的误差-方差分析
        5.4.4 心脏缺损检测
    5.5 实验结果
        5.5.1 心脏图像的精确性
        5.5.2 左心室心肌图像的准确性和灰度均匀性
        5.5.3 心脏缺损检测
    5.6 结果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展望
第七章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10)束缚应激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与β肾上腺素受体内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NET) is expressed in cardiac sympathetic ganglia of adult rat(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心动过缓的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D]. 高佳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3]有氧运动通过调控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D]. 董亚萍.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4]内源性孤啡肽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活性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影响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D]. 李占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有氧运动调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功能[J]. 李晓霞,李梅,邢军,朱中新,张行,赵赛,孔亦乐,宋玉莹,赵龙,曹业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09)
  • [6]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参与阻塞性黄疸的血管低反应性的机制研究[D]. 陈默. 苏州大学, 2019(04)
  • [7]益气活血药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影响的研究[D]. 林王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选择性消融Marshall韧带减轻犬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和损伤及机制研究[D]. 马瑞松. 武汉大学, 2019(06)
  • [9]动态SPECT心脏分子影像中高维成像算法的研究[D]. 昝云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束缚应激大鼠心脏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与β肾上腺素受体内化[D]. 齐跃.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 (NET) 在成年大鼠心脏交感神经节中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