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坊之剑在老百姓手中

上坊之剑在老百姓手中

一、尚方宝剑百姓掌握好(论文文献综述)

陈杰[1](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团结凝聚了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人民群众,铸成了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汇聚了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要相信群众,相信党,中国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因此,从话语建构视角对群众工作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窥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历史进程,就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包含三层意蕴:一是中国人民有了崭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二是中国诞生了“为民立命,为民谋利”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三是十月革命提供了依靠人民群众赢得革命胜利的范例。但这里的“新”,也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跨界融合、创造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20世纪20年代国际国内特殊的时代语境孕育了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阐发之基,发轫之根。所谓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能融通党“为民立命、为民谋利”的思想主张、政治观点、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贯穿党的各领域各方面群众工作实践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言说与转化的宏大话语有机系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建构性、内容开放性、党群互动性等特性,具备理论的建构与转化、文化的诠释与传承、价值的引导与认同等功能,呈现出政治话语、时代话语、理论话语、大众话语的表现类型,涵盖了话语间性、话语预设、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话语交往等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将思想付诸于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才能实现转化。这种“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掌握和运用理论的人民群众。只要实现了这种彻底的理论对群众的掌握,也就实现了“理论——群众——物质力量”的转化。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践中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的跨界融构呢?无疑,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就是阐释这一转化发展机制的重要注脚之一。话语体系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又建构着新的社会结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绝不是单纯的理论叠加或话语重塑,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外特殊时代语境中孕育而出的知识、话语和信仰体系。它贯穿于“照着说”“接着说”“用着说”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发展理路中,融构于俄式话语向中国话语转换发展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是党同群众沟通的符号系统,是党群和谐共生的动态系统,更是党对群众思想主导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体系。从此种意义上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在于始终恪守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政治话语,阐释着中国革命实践语境的理论话语,动员群众自觉行动的大众话语。同时,从争取革命胜利的政治问题、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密切党群关系的存亡问题、事关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问题等方面对人民群众进行话语主题设置。从完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机制,在保障群众物质利益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制度认同促进群众的政治参与,区分群众工作对象而实现资源整合与社会认同,导引群众工作认知范式与话语系统,将群众“组织起来”走“延安道路”等方面实现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路径认同,并将这种“理论”掌握群众后产生的“物质力量”纳入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道义”范围和话语范式,化作人民群众支持革命与战争的持久力量。简言之,谁拥有了创造话语的权力和选择词汇并赋予其含义的权力,谁就可以向人民大众做出符合自身要求的解释和表达,继而拥有了控制大众思想的权力。这既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过程性与结构性统一的历史视野,也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生成——存在”结构分析法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理论框架。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是一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同思共构的统一过程。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话语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新发展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物质力量”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从马克思主义“三化”宏大叙事视角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实践中积累形成了理论自信是前提、人民利益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关键、党组织建设是保证、党心民心是根本的基本经验,但也遭受了党内滋生的盲动主义、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等错误倾向的干扰,而产生了值得汲取的历史教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继承和发展“为民立命,为民谋利”核心价值,充分汲取和挖掘民主革命时期党在“理论——群众——物质力量”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的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在创新党的领导、坚守人民利益观、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等方面提供以资借鉴的智慧、力量和价值。

吕铮[2](2019)在《无所遁形》文中认为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1.瞎猫冬至之前,海城迎来了几场雨,稠稠密密的夹着冰碴,和经久不散的雾霾裹在一起,像个巨大的罩子一样笼罩在城市上空。天气很冷,街上几乎看不到人,反倒显得医院检查室里格外温暖。黎勇躺在检查床上,大睁着眼睛盯着手电筒,耳畔响起雨打玻璃的声音。"这里模糊吗?这里。"女医生戴着口罩,眉

袁冰洁[3](2018)在《地市级媒体也能报道好本地敏感事件——以《濮阳早报》系列报道“濮阳公交现象透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地记者能否报道好本地敏感事件?笔者认为,只要把握好政治导向,掌握好报道策略,出于公心,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地市级媒体同样能使本地敏感事件报道出彩。本文以刊发在2012年3月《濮阳早报》上的系列报道"濮阳公交现象透视"为例,谈谈自己在报道本地敏感事件时的浅显经验。把握好导向,敏感事件也可以触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所有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但现在部分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遇到敏感性事件时,往往以

赵广杰[4](2017)在《严惩“村霸”保平安》文中认为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宁静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常常忽略宗族势力打架斗殴、欺压百姓、干扰村务等恶劣现象,常常忽略有些宗族势力与官员勾结进行非法活动给百姓生活造成的极大影响。“村霸”与宗族恶势力的存在,不仅是建设乡风民风的绊脚石,也是基层政权建设的“毒瘤?

曹凡[5](2017)在《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之不断向前发展和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又一全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基础上,站在全新而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前,深入思考和探索干部队伍建设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干部队伍建设新观点、新论断,为新形势下进一步纯洁、提高和建设干部队伍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依据。本部分探析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经典作家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同时立足实际,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现实依据。第二部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部分按照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养、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对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部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鲜明特征。本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归纳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表现的鲜明特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务实性、突出群众观点、增强从严力度等特征。第四部分: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干部观,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意义包括提高干部的素质,防止权力滥用,密切干群关系。

李想[6](2017)在《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话语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时代化不仅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语言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在保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理论对话中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习近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实践者,习近平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研究习近平话语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和发展,对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收集了习近平从1992年7月到2016年年底之间的所有着作共56部,以及2017年初部分重要讲话内容。笔者以收集的材料为依托,关注于话语本身,从“针对什么时代问题”、“说了些什么”、“援用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经典论述”、“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四个角度来着手,是基于限定语料进行的话语分析。文章主要分析了习近平的话语里蕴含了哪些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说的话主要针对了哪些时代问题,以及他的话语相比较于以往马克思主义继承者而言,在文风上有哪些创新之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习式话语风格表述出来,让人如沐春风。如“三严三实”、“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忘初心,继续向前”、“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话语体现了世界物质性原理。问题导向、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主客观辩证法。“中国梦”、“两个一百年”、“新常态”、“美丽中国”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提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原理。习近平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着作,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着作。在他的重要讲话和着作中多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并根据当代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命题、概念和表述,并使之流行于老百姓之间。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话语、人民立场话语、管党治党话语、治国理政话语等。习近平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注重人聆听民心底的声音。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总能见到他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格言、俚语等大众话语,形成专属于他个人的独特话语风格。如以“鞋子”论来陈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自信;“钉子”论来突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决意志;用“笼子”论表示依法治国的有效路径;用“扣子”论来突出管党治党,当即在先;以“种子”论来指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以“狮子”论来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的世界形象。他的独特话语风格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宣传、教育人民群众的任务,要想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接受,就必须聚焦百姓心声。这些简单通俗的话语,无形之中有力地传递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结合了当今实际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王童谣[7](2017)在《新时代的“知”与“行” ——以郭沫若、钱钟书、傅雷为中心》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探索他们的精神历程。文章选取了郭沫若、钱钟书、傅雷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他们建国后的"知"与"行"。选取以上三位,首先是因为在知识分子与新时代的关系中,三人分别走了参政、避政、言政之路,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次,三人性格差异大,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为人为文各具特色,以三人为中心可以勾连起不同特质的知识分子群体;最后,通过相互的对比和碰撞,更能看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由此带来的艰难的选择和探索。虽然三个人分别是诗人、学者、艺术家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与自然社会科学类的知识分子多有不同,但具体到建国后三十多年的历史环境中,他们与新时代的关系最终都能归结到参政、避政、言政这三条道路上来。当然,这三条道路只是较为宽泛的分类,且互有交叉,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参政可分主动、被动;避政也有不同的理由、方式;言政又分公开言论与私人言论。但是,不同学科知识分子的差异性被特定历史环境缩小了,他们的精神历程、心态状况和人格特征在当时呈现出很多共性。所以本文虽然着重分析的是文人知识分子,但对自然社会科学类的知识分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位知识分子与其说是样本、典型,不如说是观察当时人们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的一个窗口。在历史的变革中,他们力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观念,但因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最后都陷入了与国家民族、政治权力的纠葛之中。在泛政治与泛道德化的年代,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角色、功能的定位与实践,给当代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国外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种类繁多,成果丰富;国内研究虽起步晚,但具有中国特色。本文力图提供一个研究知识分子的新思路,即人与文相结合,以性格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他们作出不同人生选择的必然性,以及"文如其人"和"文不如其人"的成因、表现。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突出了性格对知识分子为人为文的影响,并突破个体研究的局限,以勾连为方法,把每个人都放在横向对比、纵向比较的视野中,力求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得与失,以此反观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格特征与心路历程。全文的整体架构如下:第一章选取了 1949年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年份为窗口,观察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的转折点中的感受、表现和选择。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正面战场上胜局已定,与国民党文化领域的争夺达到高潮。对知识分子来说,则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绝望与希望共生,慌乱的局面下他们作出了不同的抉择。左翼知识分子为政治理念奋斗,却没有意识到潜藏的危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认为无愧于民族国家,殊不知形势难料;右翼知识分子反复衡量,斟酌再三,热土难离的魂不知何处,去国的多保平安却成离乡游子。当回过头来看时,他们的选择并非一时兴起,再三考虑恐怕只是表象,1949年的选择与他们之前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其中的必然性多于偶然性。第二章以郭沫若为研究中心,考察他文艺家与革命家兼得的一生中,政治权力给他带来的得与失。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论述郭沫若的人格特征,选取了影响他一生的几个性格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比如他的聪明、大胆异于常人,他不断破坏又不断创造的进取精神使他能脱颖而出。第二节集中在郭沫若的人生追求和创作上。他有明确的政治理念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虽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过一段时间,但他本身的进取精神以及时代的推动使他走上了文艺家与革命家兼为的道路。对于频繁的身份变动所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郭沫若采用自传的形式加以缓解。第三节研究在权力的漩涡中,个人崇拜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语言的衍变足见当时个人主体性的丧失和理性的窒息。第四节论述知识分子与权力的纠缠所导致的坎坷命运,文艺与政治的矛盾贯穿始终。权力能让知识分子得到荣誉与地位,也能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同时也会让他们失去安放身心的精神家园。所得所失孰轻孰重,两者之间能否平衡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追求和选择。知识分子参政在当今社会必不可少,在重构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功能上,郭沫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第三章以专心学问,躲避权力的钱钟书为中心,探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超然境界的可能性。第一节以钱钟书的性格为主,选取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加以论述,从他人印象与自我认知的相互印证中分析钱钟书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第二节讨论"知识"对于钱钟书的意义,具体论述他的学术理想与学术成就。作为一个主动探索知识边界、力图突破已有体系的学者,他的尝试成功与否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钱学"的兴起,是相关学者自说自话的夸大还是有其独特价值,都是值得再讨论的问题。第三节集中在钱钟书的人生经历与社会实践上。钱钟书在着作中对知识分子有过零散的论述,"文不如其人"之类的观点虽显偏颇却也深刻。钱钟书杨绛夫妇一直以专业学者自居,他们清醒理智地对待时势变化,与政治权力竭力保持适当的距离。但在泛政治化弥漫全国的非常时期,他们无法拒绝,也无法抽身离开,只能以沉默的方式抵抗极左思潮。这种沉默是守住底限的高贵反抗,还是明哲保身的"驼鸟策略",今天看来是值得人深思的。第四章以傅雷为研究中心。第一节聚焦在傅雷的性格特点上,以几种动物象征傅雷的人格特征,从家人朋友的描述及傅雷的自我评价中,可以推断出傅雷有明显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第二节研究傅雷在翻译上的特色和成就,对"神似论"追根溯源,表明它并不是傅雷的原创,而是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傅雷只是凭借突出的翻译成果成功地实践了这个理论。本节还以《傅雷家书》为切入口,探讨傅雷与新时代的关系。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中有浓重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虽然因个人性格与才能问题,他的社会实践并不多,但私底下指点江山、关心时事,在三四十年代还有公开的言政经历,这都表明他思想中有传统文人"修齐治平"的精神。傅雷在建国后与新政权有一段积极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形势的变化又把他逼回了"疾风迅雨楼"。像傅雷这种人文精神深厚的追求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他们与新时代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距离把握得好尚可全身可退,反之则玉石俱焚。第三节分析了傅雷朱梅馥夫妇自杀的主客观原因,研究了自杀对于知识分子的多重意义以及知识分子遗书中透露出的隐秘心态,而不同的心态透露出的是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第五章探讨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一代学人的得与失。第一节总结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与政治权力的纠葛中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艰难探索,他们在知识分子参政、避政、言政的道路中,各有得失苦乐。在现代中国泛政治文化和泛道德思维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各种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客观条件制约,因此要客观全面地对知识分子进行批评就不能忽略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要兼具横向对比的眼光与纵向比较的视野。第二节概括了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几种较普遍的心结矛盾,指出反思现代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于今天的借鉴指示意义。当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更复杂,面临的选择和诱惑也更多,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不可避免。当今中国正值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知识分子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功能却不明确,主观原因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思考反省不足,在世俗生活中的摸爬滚打已经远离了他们的本质精神追求。每条道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对人文精神的建构传播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坚守探索是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努力做到的。结语部分,一方面总结全文,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客观地思索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另一方面设想了当代知识分子回归精神追求的可能性。以追求现代性为目标的世俗文明尽管建构了科学、律法、体制等社会结构,但在道德、精神、心灵的建构中却没有多少优势。社会世俗化程度越高,人们对终极意义的追求越迫切,这正是知识分子建构精神王国的坚实土壤。本文虽是研究知识分子,更是在研究人,探讨人的反省和超越精神。形势不由人,但终究也是人造成的。是随波逐流还是开拓进取,是难得糊涂还是先知先行,决定权最终在自己的手里。

姜帆[8](2017)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二者合则两利,离则两伤。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难以割断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需要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和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则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不断向现代化转型,二者是融合共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二者融合结出的丰硕成果,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取得成功,并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停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的研究就不会停止。因此,不断推进并继续深化二者融合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文化开放性、包容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内核,使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而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诉求,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进程中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有警示后人的重要教训,后人既能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智慧,也能从前人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历史经验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并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必须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必须坚持文化“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历史教训证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虚无主义、形式主义危害较大,必须警惕并克服。考察现实,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面临意识形态问题、思想教育问题、文化传播问题、学术问题的诸多困难。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被消解,意识形态多元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教育问题上,教育主体与客体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相关的教育生态环境仍需改善,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在文化传播问题上,国内舆论媒体正能量传播引导力不足,国际话语权影响力不强,传播模式创新不够;在学术问题上,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学术考评机制不完善。这些困难得不到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然会受到阻碍。直面困难,必须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正确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秉持开放包容、积极借鉴的理念;始终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始终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始终体现时代性、创新性;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要路径必须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风险,加强有关国民教育,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破解相关学术难题;同时,必须抓住融合的关键环节,培养优秀的理论工作者队伍促进融合,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融合,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优化融合,利用网络新技术助推融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融合。唯有此,才能在当代中国,继续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刘洪磊[9](2016)在《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们国家既是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情况比较突出,从而于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不太平衡,因此带来了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加大,脱贫任务相当艰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知识水平低、思维方式及安全观念落后、民族宗教信仰差异等,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隐性的问题也显现出来,突发事件频发等社会矛盾也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此同时,各种敌对势力通过宗教渗透或者是散布谣言的方式诋毁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民族形象,并试图在偶然性突发事件上大做文章,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影响非常的恶劣,后果极其严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应对、妥善处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传声者和解读者,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用好、管好、善待媒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在突发事件处置时,发出正面的声音、真实的声音,及时的报道事件的进展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接受公众的监督,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的方式方法。同时,善用媒体传播政府正面声音,不仅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有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正面的引导来还原事件发展的经过,以公开来消除“杂音”,以公开来展示和维护政府的形象,以公开来增强群众的信心,以公开来倒逼问题的解决。本文在充分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区位特点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特征等,以昆明这样一个多民族汇集的边疆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安宁石油项目舆论引导、南博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舆论引导、晋宁县征地冲突事件舆论引导等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兼具影响力的舆论引导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寻求边疆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一般性规律,从而提炼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体制机制和方法。

王婷婷[10](2016)在《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领导集体,把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更为突出,重要的地位。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与青年息息相关,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当代青年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因为重要,所以重视。加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对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一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一个是国际、国内的时代基础,另一个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理论积淀和时代呼唤促成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产生。第二部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原则与主体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本文着重探讨与研究的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坚持“两个巩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推进工作创新几个原则,第二部分主要总结和概括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即“中国梦”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三个自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第三部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意义。本部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较为系统的总结了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实践价值。

二、尚方宝剑百姓掌握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尚方宝剑百姓掌握好(论文提纲范文)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 话语体系的要义把握
    2.1 话语及话语体系的基本概述
        2.1.1 话语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2.1.2 话语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2.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的原初语境及中国逻辑
        2.2.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的原初语境
        2.2.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的中国逻辑
    2.3 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概念厘定
        2.3.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概念
        2.3.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类型要素
        2.3.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主要内涵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理论溯源
    3.1 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工作话语梳理
        3.1.1 马克思主义群众工作话语论述
        3.1.2 列宁主义群众工作话语论述
    3.2 历史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滋养启示
        3.2.1 传统民本思想对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滋养
        3.2.2 辛亥革命对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启示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历史发轫
    4.1 催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并与群众实践结合的国内语境
        4.1.1 “五四”时期群众性运动的实践洗礼
        4.1.2 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传播与论战
    4.2 唤起中国人民觉醒并推动革命运动高涨的国外语境
        4.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及人民群众的影响
        4.2.2 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对中国及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
    5.1 “照着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移植与实践(1921.7-1927.7)
        5.1.1 “工人运动的怒涛”中俄式话语的全面植入
        5.1.2 “打倒列强除军阀”对俄式话语的适应性嬗变
        5.1.3 “农民运动‘好得很’”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初步萌发
    5.2 “接着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探索与转换(1927.8-1938.11)
        5.2.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苏维埃革命话语建构
        5.2.2 “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革命实际的背离
        5.2.3 “发展群众创立新苏区”长征时期的话语调适
        5.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主导权的成功转化
    5.3 “用着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再造与认同(1938.12—1949.9)
        5.3.1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话语实践
        5.3.2 “群众路线”话语的创造性表述
        5.3.3 “人民斗争的新高涨”迎接解放区群众工作话语新发展
        5.3.4 “第二条战线”开辟蒋管区群众工作话语新阵地
        5.3.5 “学会管理城市”面临城市群众工作话语新挑战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 话语体系:价值、主题和路径
    6.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
        6.1.1 恪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政治话语
        6.1.2 阐释中国革命实践语境的理论话语
        6.1.3 动员群众自觉行动实践的大众话语
    6.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主题设置
        6.2.1 争取革命胜利的政治主题
        6.2.2 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主题
        6.2.3 密切政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存亡主题
        6.2.4 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主题
    6.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认同路径
        6.3.1 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嵌入及主导作用
        6.3.2 满足群众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6.3.3 注重制度建设以实现群众有效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
        6.3.4 区分不同阶级阶层群众的资源整合与社会认同
        6.3.5 以群众路线导引群众工作认知范式与话语系统
        6.3.6 将群众“组织起来”走“延安道路”
第7章 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中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经验、反思和启示
    7.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经验
        7.1.1 坚定和笃信理论自信是前提
        7.1.2 实现和扞卫群众利益是基础
        7.1.3 创新和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关键
        7.1.4 建设和净化党政组织是保证
        7.1.5 凝聚和赢取党心民心是根本
    7.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反思
        7.2.1 话语体系模式化与群众工作中的盲动主义
        7.2.2 话语体系僵化与群众工作中的教条主义
        7.2.3 话语体系神圣化与群众工作中的个人崇拜
    7.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启示
        7.3.1 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工作中的创造性领导
        7.3.2 树立正确人民利益观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
        7.3.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本质在于永远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7.3.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的话语优势
        7.3.5 提升话语传播能力适时抢占群众工作意识形态制高点
        7.3.6 立足国情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以涵养群众工作话语体系
结语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2)无所遁形(论文提纲范文)

1. 瞎猫
2. 疯魔
3. 城市博览会
4. 银行抢劫案
5. 老炮儿
6. 组队
7. 地下停车库
8. 谈判
9. 时间空间逻辑
1 0. 识别眼镜
1 1. 外援
1 2. 设局
1 3. 鹰眼
1 4. 动作识别
1 5. 名捕
16.九转十八弯
17.合作
18.师徒
19.别墅盗窃案
20.人皮面具
21.线索
22.暗影人
23.捕影者
24.小A
25.移交
26.专家
27.事故
28.猫与老鼠
29.飞鸟
30.收网
31.完败
32.旧案
33.重装上阵
34.指纹
35.点线面
36.后门
37.视频忽略
38.诱饵
39.天网
40.陷阱
41.直播
42.无所遁形

(5)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中国共产党经典作家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二)现实依据
        1.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新要求
        2.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干部的选拔任用
        1.树立“好干部”选用标准
        2.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
        3.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4.着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
    (二)干部的教育培养
        1.坚定理想信念
        2.提高党性修养
        3.加强道德建设
        4.培养干部能力
    (三)干部的考核评价
        1.干部考核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2.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
        3.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4.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
    (四)干部的激励保障
        1.保障基层干部合理待遇
        2.做好老干部工作
        3.解决干部实际困难
    (五)干部的监督管理
        1.法律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
        2.不要让制度成为稻草人、纸老虎
        3.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
        4.“老虎”、“苍蝇”一起打
三、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以“中国梦”为时代引擎,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担当
    (二)从严力度明显增强
    (三)以问题为导向具有务实风格
    (四)全面性突出,富有创新精神
    (五)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观
四、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干部观
        2.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3.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二)现实意义
        1.提高干部素质
        2.密切干群关系
        3.防止权力滥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话语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1. 问题的缘起
        2.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2. 关于习近平话语实践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话语分析法
    (四) 基本思路
    (五)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1.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援用
    (一) 三严三实:世界物质性原理
        1. 治大国如烹小鲜
        2.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3. 撸起袖子加油干
    (二) N种思维方式: 主客观辩证法
        1. 问题导向
        2. 创新思维
        3. 辩证思维
        4. 底线思维
    (三) 中国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1. 两个一百年
        2. 新常态
        3. 美丽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时代运用
    (一) 习近平引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经典论述统计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话语
        1. 看家本领
        2.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4. 四个自信
    (三) 人民立场话语
        1. 以人民为中心
        2. 精准扶贫
        3. 为民、务实、清廉
    (四) 管党治党话语
        1. 党内政治生活
        2. 打铁补钙
        3. 政治规矩
        4. 零容忍
        5. 关键少数
    (五) 治国理政话语
        1. 四个全面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两山理论
        4. 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话语风格的时代转换
    (一) 以“鞋子”论来陈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自信
    (二) 以“钉子”论来突显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决意志
    (三) 用“笼子”论表示依法治国的有效路径
    (四) 用“扣子”论来突出管党治党,党纪在先
    (五) 以“种子”论来指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模范
    (六) 以“狮子”论来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的世界形象
四、研究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话语实践的启示
    (一) 建立科学的时代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坚实基础
    (二) 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支撑
    (三) 建立科学的话语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环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时代的“知”与“行” ——以郭沫若、钱钟书、傅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路径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章 选择:知识分子的去与留
    第一节 深度介入与人才争夺
        一、"知识分子的背叛"
        二、国共两党的人才争夺战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选择
        一、"十字街头"
        二、以郭沫若、钱钟书、傅雷为探索中心
第二章 郭沫若:政事的因与果
    第一节 从"戎马书生"到"人民的打字机"
        一、"他太聪明,又太大胆"
        二、"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
        三、从"戎马书生"到"人民的打字机"
    第二节 "女神"的影子
        一、歌颂海洋,赞美大地
        二、双重意味的"失事求似"
        三、忏悔与人格自塑
    第三节 "顶峰"的旗手
        一、一辈子的好学生
        二、巨大的"魔镜"
        三、"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第四节 命运的纠葛
        一、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二、"旧朋云散尽"
        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第三章 钱钟书:超然的能与否
    第一节 "天地一书生"
        一、"狂"与"痴"
        二、"一束矛盾"
        三、"天地一书生"
    第二节 "知识"的限度
        一、"文不如其人"
        二、"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
        三、"知识王国"还是"知识迷宫"?
    第三节 "莫随世而轮转"
        一、愿披"隐身衣"
        二、"沉默"的方式
        三、"钱学"与"国学"
第四章 傅雷:人文的苦与乐
    第一节 追梦赤子心
        一、"仙鹤"
        二、"狮子"或是"小老鼠"
        三、追梦赤子心
    第二节 "自己的园地"
        一、"神似论"的地位
        二、一流的"媒婆"
        三、私人书写与政治隐喻
    第三节 人文的苦与乐
        一、"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救赎或解脱
        三、生死何欢苦
第五章 探索:一代学人的得与失
    第一节 生活的罗网
        一、上下而求索
        二、故交新识
        三、泛政治与泛道德
    第二节 交叉小径的路口
        一、心有千结
        二、五叉路口
        三、殊途同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1.1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1.3 融合的界定
    2.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透析
        2.2.1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正确导向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给与了丰富滋养
        2.2.3 融合共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必然趋向
    2.3 本章小结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3.1.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
        3.1.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开放性、包容性
        3.1.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的文化内核
    3.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3.2.1 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
        3.2.2 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3.2.3 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
        3.2.4 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5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3.2.6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3 本章小结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
    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回顾
        4.1.1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
        4.1.2 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4.1.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
        4.1.4 改革开放以来
    4.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要经验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根本保证
        4.2.2 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是必由之路
        4.2.3 坚持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是动力之源
        4.2.4 坚持“形”与“神”有机结合是成功关键
    4.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教训
        4.3.1 教条主义的教训
        4.3.2 经验主义的教训
        4.3.3 虚无主义的教训
        4.3.4 形式主义的教训
    4.4 本章小结
5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面临困难
    5.1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
        5.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冲击
        5.1.2 部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被消解
        5.1.3 意识形态多元化问题日益突出
    5.2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面临的思想教育问题
        5.2.1 教育主体与客体整体素质亟需提高
        5.2.2 教育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5.2.3 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5.3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面临的文化传播问题
        5.3.1 正能量传播引导力不足
        5.3.2 国际话语权影响力不强
        5.3.3 传播模式创新不够
    5.4 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面临的学术问题
        5.4.1 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水平不高
        5.4.2 学术原创能力不强
        5.4.3 学术考评机制不完善
    5.5 本章小结
6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思路
    6.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指导思想
        6.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6.1.2 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6.1.3 秉持开放包容、积极借鉴的理念
    6.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基本原则
        6.2.1 始终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6.2.2 始终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6.2.3 始终体现时代性、创新性
    6.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主要路径
        6.3.1 化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形态风险
        6.3.2 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民教育
        6.3.3 提高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6.3.4 破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学术难题
    6.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
        6.4.1 培养优秀理论工作者队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6.4.2 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6.4.3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优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6.4.4 利用网络新技术助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6.4.5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主要研究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突发事件
        1、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2、突发事件的特征、危害及一般处置程序
    (二) 舆论引导理论
        1、舆论的概念
        2、舆论的特征
        3、舆论引导的内容
    (三) 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
    (一) 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概况
    (二) 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剖析
        1. 安宁石油项目舆论引导
        2. 南博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舆论引导
        3. 晋宁县征地冲突事件舆论引导
    (三) 昆明市热点舆情事件的传播特点分析
        1. 民族性与复杂性
        2. 隐蔽性与难以控制性
        3. 地域性与多样性
三、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不准确
    (二) 沟通机制不健全、不通畅、不完善
    (三) 应对措施不得力、不灵活、不透明
四、完善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
    (二) 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媒体的能力
    (三) 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研判引导机制
    (四) 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
    (五) 充分理解文化差异,避免不良国际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简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国内背景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二) 毛泽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三) 邓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四) 江泽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五) 胡锦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原则与主体内容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原则
        (一) 坚持“两个巩固”
        (二)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 正面宣传为主
        (四) 不断总结经验,推进工作创新
    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
        (一) 以“中国梦”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三个自信”教育
        (四) 法治教育
        (五) 生态文明教育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二)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践意义
        (一)确立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原则
        (二)确立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内容
        (三) 指引青年成长成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尚方宝剑百姓掌握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D]. 陈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2]无所遁形[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4)
  • [3]地市级媒体也能报道好本地敏感事件——以《濮阳早报》系列报道“濮阳公交现象透视”为例[J]. 袁冰洁. 青年记者, 2018(35)
  • [4]严惩“村霸”保平安[N]. 赵广杰. 沧州日报, 2017
  • [5]习近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曹凡. 渤海大学, 2017(08)
  • [6]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话语实践研究[D]. 李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10)
  • [7]新时代的“知”与“行” ——以郭沫若、钱钟书、傅雷为中心[D]. 王童谣. 山东大学, 2017(08)
  • [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 姜帆.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昆明市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 刘洪磊. 云南大学, 2016(02)
  • [10]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王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上坊之剑在老百姓手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