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言看词典的定义

从方言看词典的定义

一、从方言看词典的释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娜[1](2021)在《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指出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作家。他以自己的家乡——陕西丹凤县为创作源泉,以地道的关中方言土语为建筑材料,创作出了《秦腔》《废都》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贾平凹的三部代表性长篇小说《秦腔》《废都》《高兴》为语料来源,以《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的“关中片”方言分区为依据,结合汉语方言词汇学理论及方言特征词的相关知识,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本文一共七个部分,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贾平凹的生平,然后对方言写作及贾平凹的方言创作进行论述。方言写作由来以久,而贾平凹能够熟练地运用方言进行写作,既与其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创作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第二章是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层级划分与描写。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共有124个,按照不同的重要性将其分为一级特征词、二级特征词以及三级特征词。对这124个方言特征词进行层级划分的同时进行释义,并说明其在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列出小说中的例句,以便理解。第三章是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语言平面的考察,主要包括结构考察、义类考察以及具体词类的考察分析。结构的考察是从音节数量和构词方式两个角度对特征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作品中的特征词进行了义类划分,按照词性的不同,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可分为七类,其中名词和动词占优势。第四章是对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历时分析,主要分为三类:承传词、变异词以及创新词。找出承传词的古文献用例,并对变异词进行分析,同时讨论了创新词的构词方式。第五章是将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主要与中原官话(秦陇片、汾河片)、晋语以及西南官话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共有特征词数量,确定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本文以贾平凹作品为语料来源,从语言平面和历时的角度对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综合考察,力图展现关中方言特征词的真实面貌,同时将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考察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由亲到疏依次为:秦陇片、汾河片、晋语、西南官话。

张琳丽[2](2021)在《大连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连地区的方言研究,语音研究为主,词汇研究较少,缺少系统的方言志,对于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缺失的。本论文通过田野调查、文学作品以及网络视频中方言词的整理,对大连方言特征词进行梳理,希望能将最具大连方言特色的词汇提炼留存,为以后方言志的编纂提供基础。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绪论分五部分,介绍大连概况,梳理了大连方言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对象与范围,材料与方法。第一章对特征词进行分类。从层级、来源和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层级分类将其分为一级、二级特征词。一级特征词是具有排他性的,本区共有而外区少见的,数量较少,但却最能体现大连方言词汇特点。来源上分为古语词、创新词、借用词。古语词的词义多发生转变,创新词多是依据古今通语原有因素创造的新词,借用词多借用山东方言。意义上分为名物类、动作类、性状类和其他类。其中名物类词语最多,形状类和动作类其次,名物类中包含一些与海相关的特色名词,动作类包括一些形象的动词,很能体现大连方言的语言风格以及大连人的性格。第二章到第四章是依据三个平面理论,从结构、词义、语用三方面对大连方言特征词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是对特征词进行结构分析。音节数量的特点:双音节词最多,三音节词其次。词语构成方式的特点:合成词较多,分为复合词、重叠词和附加词。复合式以偏正结构居多,重叠式以形容词为主,也存在一些动词重叠式用法;附加式中有许多常用词缀。常用词缀有后缀“子”以及儿化音缀,还有中缀“了”以及一些形容词特定词缀。第三章词义的分析,从多义词、色彩意义两方面考察。大连方言中,有不少多义词,其扩展意义与普通话不同;许多形容词和动词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第四章是词汇语用功能的分析,一些特征词中包含比喻、借代的修辞意义;存在一些兼类性词语;方言词在交际中受语用条件和语用目的两方面制约,带来词义的扩展与改变,人们的词语选择需求带有主、客观因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了研究思路,强调了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

周志鹏[3](2021)在《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研究》文中认为竹枝词起源于我国巴渝地区,它拥有鲜明独特的语言色彩,大部分诗歌呈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诗歌。四川、重庆位于我国巴渝大地,两地的竹枝词结合了较多的方言词语,以朴素和俚雅的语言风格,勾勒出川渝两地丰富的民间生活,描绘出川渝浓厚的地域文化,为方言词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篇论文立足于《中华竹枝词全编·四川卷》、《中华竹枝词全编·重庆卷》(以下简称川渝竹枝词),选取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讨。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将简单介绍竹枝词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以及研究现状,同时介绍川渝竹枝词的语料来源及其特点。接着,本章简要分析方言词语的界定、川渝方言词语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是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例释。本章选取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结合《四川方言词典》《成都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以及川渝竹枝词中作者给出的部分方言词语的注释,把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意义分成“天文”“地理”“时间”等17大类,并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进而比较出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在三部词典中的收录情况。第三章是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构造及词义分析。本章分别从音节构造、语法结构、词义的角度对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进行分析和讨论。其中,音节构造的角度涉及到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音节特点;语法结构的角度则是探讨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在语法结构上的特点;词义分析分别从概念义与色彩义出发进行讨论,本章重点讨论川渝竹枝词中部分方言词语的色彩义,包括地方色彩义、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探讨它们的词义特点。第四章是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语源探析。本章选取川渝竹枝词中的部分方言词语,分别从古语词、方言俗语词、其他方言的角度,研究分析它们的来源。第五章则是结束语,是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研究状况的总结。

谢超[4](2020)在《浙江方志所录方言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方志含方言语料的旧志25部,新志125部。论文以此为研究范围整理出旧志方言词6118个,新志方言词122697个。通过对方志方言资料整理、辑录,建立了“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数据库”。论文对浙江省内的吴语、徽语、闽语方志方言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方志方言词对浙江徽语和吴语进行了接触考察。浙江旧志多采用纲目体编纂,方志方言所属没有固定子目。56%的旧志将方言归在“风俗”下,20%的旧志单设“方言”子目,其余零散分布。旧志方言以直音、反切记音,也有注音字母。新志中设有“方言”子目的方志占比增至45%,方言语料归属于“风俗”的仅有6.08%。新志方言语料,语音、词汇、语法均有涉及,95.8%的新志以宽式国际音标记音,4.1%的新志以拼音记音,2%的新志以直音记音(同一志书有多种记音方式)。词汇方面,52.7%的新志按义类编排,21.2%的新志按词性编排,按音节与声韵编排词汇的新志仅3.7%。新志方言语法仅简述当地语法特点。论文使用相关系数统计法,对浙江杭州等9个吴语区方言点的285个方志方言词进行了考察。浙江北部吴语方志方言词相似性高于南部吴语方志方言词,词汇相似系数与方言点距离呈反相关关系。南北吴语方志方言的差异体现在构词语素的不同,北部吴语方志方言词缀的使用更广泛。基于“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数据库”,论文全样本分析了浙江徽语方志方言前缀“阿”、后缀“子”“头”“儿”的分布:前缀“阿”只在浙江寿昌地区有分布,淳安没有发现徽语方志方言“儿”缀词,建德则有较多方志方言“儿”缀词,寿昌方志方言“儿”缀词较少。浙江方志闽语方言词中出现了特殊词头“唔”,结合前人研究,该词头应是词头“阿”的一种音变形式。在浙江徽语与吴语的接触方面,论文基于方志方言词考察了浙江徽语与吴语形成的方言词同言片,结合方言分区,绘制方志方言地图,观察跨方言区相临同言片的相接态势,对“稠”“明天”“茄子”“玉米”“祖父”5个方志方言词在浙江徽语区与吴语区的接触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浙江徽语与吴语的接触是双向的,两者既是借入方言也是借出方言。浙江徽语与吴语借词的方式表现为词语的移植、融合、叠置。

马冲[5](2020)在《安徽方志方言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以1949-2015年安徽省县级以上综合志和方言志中方言词为对象,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建立“安徽方志方言词数据库”,从方言分区、共时描写、词汇比较、词源追溯、地理分布等角度研究了安徽方志方言词。根据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安徽方言概况》(1962)、贺巍《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李荣等《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孟庆惠《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储泽祥《岳西方言志》(2009)、王晓淮《蚌埠方言志》(2010)和79部方志的分区,归纳出安徽方言分五区: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赣语区、吴语区、徽语区,有差异的仅怀远、青阳、石台、宁国四县。这四县处于方言分区过渡地带,境内方言复杂,分区难以定论。结合《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方志确定了各方言区方志方言词数量:中原官话区16242个,江淮官话区26710个,吴语区7665个,赣语区14059个,徽语区10573个,共计75249个。五个方言区共有方言词701个。安徽方志方言词资料编排方式以“按义类”为主(83.67%);用字原则是:尽量使用本字,无本字再做变通,变通方式以“同音字替代”为主(75.23%);标音方法以“国际音标法”为主(64.17%);释义模式以《安徽省志·方言志》为例,《安徽省志·方言志》释义模式以“同义词释词义”为主(58.02%)。论文对比了方志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音、语素、词义差异。语音方面探究了音节数量差异、单双音节对照差异、双三音节对照差异。从各方言区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单、双音节对照情况可知:徽语较多保留了单音节名词(57.71%),吴语较多保留了单音节动词(41.57%),赣语较多保留了单音节形容词(16.14%)。各方言区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双、三音节对照情况不同,表现:三音节方言词带词缀,而普通话词不带。词缀主要是:中原官话“子”缀(38.25%)、江淮官话“子”缀(37.38%)、赣语“子”缀(19.80%)、吴语“子”缀(19.42%)、徽语“头”缀(36.56%)。语素方面对比了语素选择和语素顺序差异。语素选择对比了方言中和普通话中“同实异名”复合式双音节词构词语素差异,分为三类:二者前一语素相同、二者后一语素相同、二者语素都不同,并从语义框架类型和造词理据两方面分析了各组词语素差异表现形式。语素顺序方面,发现21个方言词(来自赣语、吴语和徽语)和普通话词语素顺序相反。词义方面运用词汇语义学义位理论,对比了49个方志方言词和普通话词义值和义域差异。引用文献考证46个方志方言词产生时代。其中,35个方言词源自先秦两汉,5个方言词源自魏晋南北朝,3个方言词源自隋唐,3个方言词源自宋代。另有6个词书证早于《汉语大词典》(1993):“坼”“寿器”“壁虱”“厨下”“悭”“头毛”。另将词义比较部分49个方志方言词和此处46个方志方言词同《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进行比较,共发现《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4个安徽方言词漏收,25个安徽方言词失收义项,13个安徽方言词失收方言区。论文还以动物、植物、称谓、时令、天文等5类15个词条为样本,为每个词条下“同实异名”方言词绘制方言地图,考察了98个方言词在皖北、皖中、皖西南和皖南地区分布情况。发现41个方言词仅分布在某一区域,12个方言词仅分布在皖北和皖中地区。

吕晓雪[6](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王晓婷,乔全生[7](2020)在《山西方言研究70年》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山西方言研究的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山西方言研究的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山西方言研究的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山西方言研究的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文章对各个时期按研究内容从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晋方言的分立、方言与民俗研究、区域方言研究、诗词用韵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的看,初创、探索期研究内容单薄,兴盛、辉煌期研究领域较广。70年来,山西方言研究薪火传承,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及时、全面地总结7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必将有利于山西方言研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蒋丽[8](2019)在《汉语“敢”类情态表达的多角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从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和古代汉语三个方面对“敢”类情态表达的语义进行考察,构建出汉语“敢”类情态表达语义系统,有利于对“敢”类情态表达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现代汉语方面,分别考察了“敢”类情态表达的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语义功能方面,结合词典释义和语料对“敢”、“敢情”、“敢是”、“敢怕”、“敢保”和话语标记“我敢说/打赌/保证……”进行语义分析,并对各自的情态功能进行考察。语用功能方面,分别考察了“敢”类情态表达的语体分布和信息功能,“敢”类情态表达主要分布于口语语体,其信息功能主要体现为凸显焦点功能、传疑功能、增加句子委婉感情色彩功能和人际功能。汉语方言方面,主要考察了“敢”类情态表达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其语义功能。“敢”类情态表达在北方方言区、晋语区和闽方言区均有分布,其基本语义和用法在这些方言区中大致对应,但也存在一定区别。从地理分布方面来说“敢”类情态表达在北方地区占到绝对优势。古代汉语方面,主要考察了“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敢”类情态表达的历史发展过程。“敢”由最初的“有胆量、敢于做某事”义分别发展出了谦敬义、许可义、条件可能义、反诘义和保证义;其中由反诘义发展出询问义,询问义进而发展出推测义;保证义又发展出推论义。从“敢”的发展路径来看,转喻和隐喻是其语义发展机制,转喻是其主要发展机制。最后,对其他“敢”类情态表达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我们认为“敢”类情态表达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敢”的发展密切相关,且“敢”类情态表达在不同时间段其语义与使用频率也不尽相同,这体现了汉语词汇在语言经济原则下的不断自我规范。

贾艳芳[9](2019)在《献县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献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方向70公里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献县方言划分入北方官话仓惠片黄乐小片。其地方言历史悠久,形成情况复杂,并且带有地方特色。献县方言词汇研究以献县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以《方言调查条目表》为主要调查参考材料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对所得语料进行分析描写。其论文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献县的地理、历史、人口概况,其次对前人关于献县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最后对文中研究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做了简要说明,介绍了语料收集情况,合作的发音人情况。第二部分为文章正文部分:第一章对献县方言语音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声调系统进行描写。另外对献县方言的声韵拼合规律做了简要说明。以及对调查过程中的文白异读字进行了整理。第二章从词义研究的角度出发,利用比较的方法,将献县方言词与语普通话进行对比展示献县方言词汇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从造词理据角度对献县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进行归纳和分析。其方言词汇造词理据可分为直接理据和间接理据两个方面。直接理据主要包括事物各方面的属性特征。间接理据主要包括修辞理据、文化理据两大方面。这些理据所造的词反映了方言区的使用者对于语言信息传递以及说话者情感贴切表达的更高追求。第四章对献县方言中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构成类型进行分析。其三音节方言词构成类型较为简单,以复合式、重叠式以及附加式为主,其中复合式三音节方言词数量较多。献县方言四音节词的构成类型主要有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几类,其中复合式情况最为复杂。第五章对献县人生礼仪风俗词进行汇释。通过对献县的生育礼、婚嫁礼、丧葬礼风俗的方言词汇释进而探究当地风俗文化。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献县方言词汇呈现出的现象、特点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文不足,并对今后献县方言的研究进行展望。

李思琪[10](2019)在《湖北方志方言词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方言语料可分为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两类,文献方言资料大量保存在地方志中。论文以湖北方志方言词为研究对象,其中湖北新志方言词51633个,旧志方言词299个,利用全新语料展开描写与分析。论文从新旧方言词与旧志方言词两方面展开,其中新志方言词研究角度为构词分析、比较分析,旧志方言词研究包括义类分析、音节结构分析与历史考察。论文第三章从句法构词、形态构词、修辞构词与语义构词四个方面总结湖北方志方言词的构词法,归纳出“AA神”、“A里AB”式重叠构词,前缀“幺”、中缀“里”、后缀“神”式附加构词等。论文第四章主要对湖北省新志方言词与《汉语方言大词典》的释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汉语方言大词典》失收的通行区域,对方言类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有所裨益。第五章为湖北省旧志方言词研究,分析了旧志方言词的义类、音节结构,并对单音节动词做了历时考察,从古代辞书的释义及古文献用例中总结出湖北旧志方言词的意义及意义变化。

二、从方言看词典的释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方言看词典的释义(论文提纲范文)

(1)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中概况
    (二) 研究现状
    (三)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 研究对象与范围
    (六)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贾平凹与方言写作
    (一) 贾平凹生平
    (二) 贾平凹的方言写作
    (三) 小结
二、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层级描写与分析
    (一) 方言特征词理论
    (二) 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描写
    (三) 小结
三、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语言平面考察
    (一) 结构考察
    (二) 义类考察
    (三) 词类考察
    (四) 小结
四、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历时分析
    (一) 承传词
    (二) 变异词
    (三) 创新词
    (四) 小结
五、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一) 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共有词汇对比
    (二) 从特征词看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大连方言特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连概况
    (二)大连方言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五)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大连方言特征词分类
    (一)大连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类
    (二)大连方言特征词的来源分类
    (三)大连方言特征词的语义分类
二、大连方言特征词结构分析
    (一)音节数量分析
    (二)构词方式考察
三、大连方言特征词的词义分析
    (一)多义词分析
    (二)色彩意义
四、大连方言特征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一)主要辞格分析
    (二)兼词类词语分析
    (三)语用条件和语用目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连方言特征词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竹枝词的起源和发展
    1.2 竹枝词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1.2.1 竹枝词的研究意义
        1.2.2 竹枝词的研究现状
    1.3 川渝竹枝词的语料来源及其特点
        1.3.1 语料来源
        1.3.2 川渝竹枝词的特点
    1.4 方言词语的界定和川渝方言词语的研究成果
        1.4.1 方言词语的界定
        1.4.2 川渝方言词语的研究成果
2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例释
    2.1 天文
    2.2 地理
    2.3 方位
    2.4 时间
    2.5 动物
    2.6 植物
    2.7 食物
    2.8 农事
    2.9 习俗
    2.10 房屋
    2.11 工具
    2.12 服饰
    2.13 发式
    2.14 身体部位
    2.15 称谓
    2.16 动作行为
    2.17 其他
3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构造及词义分析
    3.1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在音节上的构造
    3.2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在语法上的构造
    3.3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词义分析
        3.3.1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概念义
        3.3.2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的色彩义
4 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语源探析
    4.1 来源于古语词
    4.2 来源于方言俗语词
    4.3 来源于其他方言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浙江方志所录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浙江方志概况
        二、浙江方志方言词收录概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助力汉语史、汉语方言史的发展
        二、挖掘汉语方言研究的新材料
        三、有益民俗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浙江吴语研究现状
        二、浙江闽语研究现状
        三、浙江徽语研究现状
        四、浙江方志方言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统计法
        三、比较分析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一、选题创新
        二、材料创新
        三、成果创新
第二章 浙江省方志方言概述
    第一节 浙江方言分区
        一、方言分区概况
        二、方志方言分区
        三、方言志中的方言分区
    第二节 方志方言资料概况
        一、旧志方言资料概况
        二、新志方言资料概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吴语区方志方言词研究
    第一节 吴语区方志方言词计量研究
        一、计量方法
        二、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南北吴语方志方言词相似度
        一、相似度分析
        二、南北吴语方志方言共有词
    第三节 南北吴语方志方言的构词
        一、语素差异
        二、词缀比较
        三、重叠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徽语区与闽语区方志方言词研究
    第一节 浙江徽语词汇比较
        一、浙江徽语与普通话比较
        二、浙江徽语词缀比较
        三、浙江徽语重叠形式
    第二节 浙江闽语词汇比较
        一、浙江闽语与普通话比较
        二、浙江闽语词头“唔”
        三、浙江闽语中的“囝”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浙江徽语与吴语接触考察
    第一节 研究概述与方法
        一、研究概述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浙江徽语与吴语的接触性共有词
        一、浙江徽语与吴语的共有词
        二、浙江徽语与吴语接触性共有词
    第三节 浙江徽语与吴语词汇接触举隅
        一、稠(稀饭稠)
        二、玉米
        三、祖父
        四、明天
        五、茄子
    第四节 词汇接触的方式和表现
        一、词语的移植
        二、词语的融合
        三、词语的叠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安徽方志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一)助力汉语史研究
        (二)拓宽方言词汇研究视野
        (三)传承安徽历史文化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安徽方言研究
        (二)安徽方志方言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三)比较法
        (四)考证法
    五、研究重点
    六、创新点
第1章 安徽方志方言资料概况
    第一节 安徽方言分区
        一、方言调查报告和语言地图集分区
        二、方志和方言志分区
        (一)方志分区
        (二)方言志分区
    第二节 安徽方志方言词数据库述略
        一、方志方言词地域分布
        二、方志方言词一致性
    第三节 安徽方志方言词编纂概况
        一、方志方言词编排方式
        二、方志方言词用字情况
        三、方志方言词标音方法
        四、方志方言词释义模式
第2章 安徽方志方言词共时比较
    第一节 共时比较理论基础
    第二节 音节比较
        一、中原官话区
        二、江淮官话区
        三、赣语区
        四、吴语区
        五、徽语区
        六、小结
        (一)音节数量
        (二)音节对照
    第三节 语素比较
        一、语素选择差异
        (一)中原官话区
        (二)江淮官话区
        (三)赣语区
        (四)吴语区
        (五)徽语区
        二、语素顺序差异
    第四节 词义比较
        一、义位义值比较
        (一)表意义值比较
        (二)指物义值比较
        (三)多义义场义位义值比较
        二、义位义域比较
        (一)含元量比较
        (二)组合能力比较
第3章 安徽方志方言词词源年代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先秦两汉词源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词源
    第四节 隋唐五代词源
    第五节 宋代词源
    第六节 《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情况
        (一)漏收词条情况
        (二)漏收义项情况
        (三)漏收所属方言区情况
第4章 安徽方志方言词地理语言学考察
    第一节 地理语言学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步骤
    第三节 动物类方言词
        一、蝙蝠
        二、蜻蜓
        三、青蛙
        四、蟋蟀
        五、蚯蚓
        六、萤火虫
    第四节 植物类方言词
        一、玉米
        二、高粱
    第五节 称谓类方言词
        一、父亲
        二、祖父
        三、舅母
        四、外祖母
    第六节 时令类方言词
        一、昨天
        二、傍晚
    第七节 天文类方言词
    第八节 小结
    第九节 余论
        一、怀远县归属
        二、方言特征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安徽方志文献版本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山西方言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
二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
三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
    (一)方言语音研究
        1.入声研究
        2.文白异读研究
        3.变调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分音词、合音词和逆序词研究
        3.古语词研究
        4.四字格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晋方言的分立
    (五)方言与民俗研究
四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
    (一)方言语音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古语词、核心词研究
        3.方言语汇研究
        4.本字考释研究
        5.词汇史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区域方言研究
    (五)诗词用韵研究
    (六)交叉学科研究
        1.地理语言学研究
        2.实验语音学研究
        3.刑侦语言学研究
    (七)方言与文化研究
五结语

(8)汉语“敢”类情态表达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敢”类情态表达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情态系统的研究
        1.2.2 汉语“敢”类情态表达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2章 现代汉语中的“敢”类情态表达
    2.1 “敢”类情态表达的语义分析
        2.1.1 “敢”的语义功能
        2.1.2 “敢情”的语义功能
        2.1.3 “敢是”的语义功能
        2.1.4 “敢怕”的语义功能
        2.1.5 “敢保”的语义功能
        2.1.6 “我敢说/打赌/保证……”的语义功能
    2.2 “敢”类情态表达的语用功能
        2.2.1 “敢”类情态表达的语体分布
        2.2.2 “敢”类情态表达的语用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汉语方言中的“敢”类情态表达
    3.1 “敢”类情态表达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语义功能
        3.1.1 “敢”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语义功能
        3.1.2 “敢情”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语义功能
        3.1.3 “敢是”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语义功能
        3.1.4 “敢说”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语义功能
        3.1.5 其他“敢”类情态表达在方言区中的分布及语义功能
    3.2 汉语方言中“敢”类情态表达的共时考察
    3.3 小结
第4章 “敢”类情态表达的历时考察
    4.1 “敢”的历史演变考察
        4.1.1 汉语史上的“敢”
        4.1.2 “敢”的语义发展机制
    4.2 “敢情”的词汇化
    4.3 “敢是”的词汇化
    4.4 “敢怕”的词汇化
    4.5 “敢保”的词汇化
    4.6 “敢说”的词汇化
    4.7 话语标记“我敢说”的词汇化
    4.8 小结
第5章 “敢”类情态表达普—方—古语义关系
    5.1 “敢”的普—方—古语义比较
        5.1.1 “敢”的发展脉络
        5.1.2 “敢”的普方古语义
    5.2 “敢情”的普—方—古语义比较
        5.2.1 “敢情”的发展脉络
        5.2.2 “敢情”的普方古语义
    5.3 “敢是”的普—方—古语义比较
        5.3.1 “敢是”的发展脉络
        5.3.2 “敢是”的普方古语义
    5.4 “敢怕”的普—古语义比较
        5.4.1 “敢怕”的发展脉络
        5.4.2 “敢怕”的普古语义
    5.5 “敢保”的普—古语义比较
        5.5.1 “敢保”的发展脉络
        5.5.2 “敢保”的普古语义
    5.6 “敢说”的方—古语义比较
        5.6.1 “敢说”的发展脉络
        5.6.2 “敢说”的方古语义
    5.7 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献县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献县方言语音概述
    第一节 献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一、献县方言的声母系统
        二、献县方言的韵母系统
        三、献县方言的声调系统
    第二节 献县方言的声韵拼合规律
    第三节 献县方言的文白异读
        一、文白异读的音节变化
        二、文白异读对应规律
    小结
第二章 献县方言词汇词义特征分析
    第一节 献县方言词词汇意义特征分析
        一、词形相同词义有异
        二、词形相同词义无关
        三、词义相同词形无关
    第二节 献县方言词汇的语法意义特征分析
        一、词的兼类
        二、词语搭配能力
    第三节 献县方言词汇的色彩意义特征分析
        一、献县方言词汇感情色彩影响因素
        二、献县方言词汇的风格色彩特征
    小结
第三章 献县方言词汇造词理据分析
    第一节 直接理据造词
        一、依事物外部特征造词
        二、依事物动作、声音特征造词
        三、依事物时间、处所造词
        四、依事物性质、用途造词
    第二节 间接理据造词
        一、修辞理据造词
        二、文化理据造词
    小结
第四章 献县方言三音节、四音节词构成类型分析
    第一节 三音节词构成类型分析
        一、复合式
        二、重叠式
        三、附加式
    第二节 四音节词构成类型分析
        一、复合式
        二、重叠式
        三、附加式
    小结
第五章 献县人生礼仪风俗词汇释
    第一节 生育风俗词
    第二节 婚嫁风俗词
    第三节 丧葬风俗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湖北方志方言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湖北省建制沿革
        1.1.2 湖北省地方志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湖北省地方志研究
        1.2.2 湖北方言研究
        1.2.3 小结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3.1 为汉语方言史研究提供佐证
        1.3.2 拓展了汉语方言研究的新领域
        1.3.3 对湖北省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4.1 穷尽式调查和系统描写相结合
        1.4.2 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结合法
        1.4.3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湖北方志方言词资料概况
    第一节 湖北新志方言资料概况
        2.1.1 新志方言资料总说
        2.1.2 新志方言资料特点
    第二节 湖北方言分区
        2.2.1 方言分区概况及差异
        2.2.2 方言志中的方言分区
第三章 湖北新志方言词的构词法
    第一节 方言构词法及研究
        3.1.1 汉语方言构词法研究的成果
        3.1.2 汉语方言构词法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第二节 方言词句法结构构词分析
        3.2.1 并列式
        3.2.2 偏正式
        3.2.3 动宾式
        3.2.4 主谓式
    第三节 湖北新志方言词形态构词分析
        3.3.1 重叠
        3.3.2 附加式
        3.3.3 重叠附加式
    第四节 湖北新志方言词修辞手段构词分析
        3.4.1 比喻构词法
        3.4.2 借代构词法
        3.4.3 婉曲构词法
    第五节 湖北新志方言词语义构词分析
        3.5.1 “事物—性状”语义框架
        3.5.2 “事件—关系/动作—处所”语义框架
        3.5.3 “事件—关系—事物”语义框架
        3.5.4 “事件 1—关系—事件 2”语义框架
第四章 湖北方志方言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湖北方志方言词与普通话的比较
        4.1.1 词形比较
        4.1.2 语义比较
    第二节 湖北方志方言词与《汉语方言大词典》词语的比较
        (一)增收《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词已有方言区的通行地区
        (二)增收《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词的缺失的方言区和通行地区
第五章 湖北旧志方言词研究
    第一节 旧志方言资料概况
        5.1.1 旧志方言资料总说
        5.1.2 旧志方言资料的特点
    第二节 旧志方言词的义类
    第三节 旧志方言词的音节结构
    第四节 旧志方言词的历时考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湖北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附录2 湖北旧志方言词统计
    附录3 《湖北省志·方言》方言词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从方言看词典的释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D]. 赵娜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0)
  • [2]大连方言特征词研究[D]. 张琳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研究[D]. 周志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浙江方志所录方言词研究[D]. 谢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安徽方志方言词研究[D]. 马冲.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山西方言研究70年[J]. 王晓婷,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汉语“敢”类情态表达的多角度研究[D]. 蒋丽. 华侨大学, 2019(01)
  • [9]献县方言词汇研究[D]. 贾艳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湖北方志方言词研究[D]. 李思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从方言看词典的定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