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的双刃剑

家族企业的双刃剑

一、家族企业的双刃剑(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磊,李卫宁,尚航标[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现状和主题识别分析》文中提出以SSCI数据库(1997~2019年)中有关家族企业传承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探索家族企业传承研究领域的文献外部特征以及研究主题情况。研究结果发现:根据文献外部特征,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文献发表质量较高,家族企业传承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已逐渐涌现,但学者间的跨机构合作与交流较少;根据研究选题,归纳出家族企业女性继任者研究、家族企业跨代传承意愿研究、家族企业传承中的顾问角色研究等8个研究主题。按照传承过程将这8个研究主题整合到传承前规划阶段、传承中控制阶段和传承后影响阶段,构建"BDA"研究框架,并针对传承3个阶段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家族企业传承研究领域可拓展方向。

吴国庆[2](2020)在《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如实披露这些信息,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声誉,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启,“新时代”赋予了企业新的使命,社会公众对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呼声也逐渐高涨,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成为了该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由家族直接经营,属于家族企业的范畴,有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民营经济的80%。可见,切实提高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对提升民营经济的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重要角色,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力及干预企业决策的能力使得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作用机制,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解决利益冲突的机制之一也成为了家族大股东主导下的一种公司行为。家族涉入作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重要变量,已经被纳入到学者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以2010-2018年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以家族对企业的所有权持有比例来衡量家族涉入,以和讯网提供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数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在界定亲缘利他行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隧道效应与利益趋同效应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情感财富理论、差序格局理论等理论基础,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其中,涵盖了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通过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产生的间接影响,以及CEO亲缘关系对以上中介传导机制的调节效应。为了克服因遗漏变量、互为因果以及样本自选择偏误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通过使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经过研究发现:(1)家族涉入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呈现“U形”关系;(2)家族涉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U形”关系,并且企业绩效在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3)CEO亲缘关系在“家族涉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这一直接路径中起到调节效应,在“家族涉入→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这一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到调节效应。本文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为提高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审慎决定家族企业股权、管理权以及人事安排,加强对经理人的考核机制等政策建议。鉴于本文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本文也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吴丽君[3](2020)在《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利“多而不优”,企业创新质量亟需提升,创新行为研究日趋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有文献研究高管政治联系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存在研究悖论,没有区分政治联系方式是形成该悖论的重要成因。作为一种直接型政治联系方式,政治激励会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怎样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此外,仅有少数学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合现实背景发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存在显着差异,那么差异显着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二元”所有制结构企业创新行为有何影响?为厘清政治激励、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行为三者之间关系,本文遵循“动机-态度-行为反应-经济后果”的研究逻辑,基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激励效价差异显着的事实,分别以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政治激励对两类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双元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探索两类企业“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创新绩效”之间差异性的传导路径。论文以印象整饰理论、高管激励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政治联系作用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反腐败及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特殊制度背景,分析政治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创新行为作用机理及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传导路径。为分析政治激励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倾向,将社会责任行为区分为正常社会责任表现与异常社会责任表现,其中异常社会责任表现包括超额社会责任表现与社会责任表现不足。研究发现:(1)高管政治激励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差异显着的成因。高管政治激励能够显着提升民营企业超额社会责任表现,但并未显着抑制社会责任表现不足,存在社会责任表现“迎合倾向”。表明社会责任履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一项象征性或策略性行为,因此民营企业会出现一方面重视高级慈善责任,另一方面又忽视初级合法合规责任的“两极合流”现象。国有企业在政治激励驱动下,既能够促进超额社会责任表现,又能够抑制社会责任表现不足,进而整体社会责任表现水平较高。(2)高管政治激励与薪酬激励相结合能够提升民营企业双元创新绩效,而国有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依靠高管政治激励这一方式。高管政治激励与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显着正相关,与实质性创新绩效正相关但不显着。薪酬差距显着提升民营企业的实质性创新绩效,政治激励与薪酬差距在提升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之间存在互补效应。高管政治激励与国有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实质性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双重管制”在二者之间存在正向调节效应。(3)反腐败削弱了政治激励与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减弱了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行为的政治动机。反腐败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性影响。相比较于实质性创新绩效,反腐败与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绩效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反腐败并未扭转企业对创新绩效“重量不重质”的现状。反腐败对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政治激励异质性,反腐败对无政治激励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反腐败-制度环境优化-实质性创新绩效提升”作用路径,而对有政治激励民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反腐败-政府补助降低-实质性创新绩效下降”作用路径。(4)不论是民营企业或是国有企业,政治激励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水平来提升企业创新总绩效。但结合创新绩效的二元属性,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存在“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策略性创新绩效”传导路径,而国有企业则存在“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实质性创新绩效”传导路径。基于此,论文提出了建立社会责任履行良性机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完善反腐败制度,提高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创新质量等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12幅,表53个,参考文献292篇。

邹纯龙[4](2020)在《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及作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下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此情境下,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已有的资源存量往往不能满足所有的创新需求,当企业无法采纳全部创新想法就会导致某些想法无法通过正式途径实现,如果员工坚信自己的创意会给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可能迫使员工转而通过非正式途径实现。这种无视上级命令、私自践行创新想法的行为,被称为越轨创新行为(Bootleg Innovation),即个体避免或无视上级否决,坚信自己的创意会给企业创造价值,并通过非正式途径继续深耕的行为。该行为可能为企业创造颠覆性的产品,引领行业未来,推动时代发展。由于越轨创新行为的价值性,学术界对越轨创新行为份外关注,并相继产生一些研究成果:(1)关于越轨创新行为的测量。从管理者知晓前或知晓后分别进行测量;(2)关于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基于西方管理理论,从个体特质、领导方式和组织环境等因素来探究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3)关于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果。持正向观学者认为越轨创新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提升个体创新绩效,同时,持负向观学者认为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均是有害的,并没有形成统一观点。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现有研究较少从动态视角测量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现有关于越轨创新行为的测量多是一种静态的视角,研究多以管理者是否知晓为分界点,只探究知晓前或者知晓后的某一种情境下的越轨创新行为,且以往关于越轨创新行为结构的研究大多基于西方理论与文化,难以嵌入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典型的文化特征,所以只有从儒家文化出发,才能厘清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内涵与结构。因此现有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测量是不完整的,不利于学界对越轨创新行为准确理解,难以为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现有研究较少从中国本土理论与越轨创新行为进行有效整合。虽然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颇多,但却缺乏对华人文化情境差序格局的思考。因为无论是个体因素、领导因素还是组织因素,都无法忽视本土情境的影响,“差序格局”作为中国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基本特征,只有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出发,才能厘清中国社会及企业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尤其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领导方式,如差序式领导,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产生缺乏深入的探索。因此,只有将差序格局置于对管理方式的研究,结合“关系导向”和“权威导向”来探究激发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因素,才能有效解码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3)现有研究较少探讨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果。越轨创新行为是一种持续创新的过程,既是一种工作资源,又是一种工作要求,所以越轨创新行为既能带来积极结果,同时也能带来消极结果。只有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出发,才能厘清员工越轨创新行为过程所引发的双刃剑结果。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理论认为,“激励过程”和“疲劳过程”会同时存在于组织中,这就意味着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不能片面的将其视为积极或消极的现象,而应该结合其暗含的资源和要求内涵探讨其并行存在的双刃剑效应。唯有突破越轨创新行为作用效果正负悖论之争的理论囿限,才能为“扬长避短”提供管理意见;(4)现有研究较少从中国本土案例,诠释并验证越轨创新行为理论。本研究所聚焦的越轨创新行为,是起源于国外组织情境的构念,缺乏在本土化案例中的系统研究,在中国情境下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产生结果与西方国家的员工是存在差异。管理者只有掌握、了解越轨创新行为理论在中国组织情境的具体表现,才能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本研究将引入中国本土案例,能够有效实现越轨创新行为这一概念在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为员工的越轨创新行为提供管理意见。基于此,本研究将开展包括3个实证研究和1个案例研究共4个子研究:研究1从创新过程视角与儒家文化全面阐述了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与维度,并修订了测量量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暗度陈仓”和“君命不受”两个维度,通过半结构访谈、内容分析法及实证分析等方法,形成了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7题项测量量表;研究2基于差序格局等理论,提出了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模型,并探究差序式领导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心理特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与认知冲突的调节作用;研究3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提出了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模型,并探究越轨创新行为产生个体创新绩效和离职倾向两种不同结果的作用机理,以及知识整合和工作负担分别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研究4采用案例验证的方式,对实证部分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量表、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模型进行验证。探究了搜狗浏览器研发案例的越轨创新行为结构维度、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在中国组织内的具体表现,通过内容分析法与因果图分析法的方式,验证了研究1、研究2和研究3的模型。通过上述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越轨创新行为是一个具有二维结构的多维度变量。中国情境下员工越轨创新行为量表结构包含两个维度,即暗度陈仓和君命不受;(2)识别出差序式领导作用于越轨创新行为的特殊路径及条件因素。发现了差序式领导通过心理特权作用于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特殊路径,与认知冲突是心理特权产生越轨创新行为的条件因素;(3)识别出越轨创新行为积极效果的特殊路径及条件因素。发现了越轨创新行为通过知识整合作用于个体创新绩效的特殊路径,与独立型自我建构是促进越轨创新行为积极效果的条件因素;(4)识别出越轨创新行为消极效果的特殊路径及条件因素。发现了越轨创新行为通过工作负担作用于离职倾向的特殊路径,与独立型自我建构是缓解越轨创新行为消极效果的条件因素;(5)发现了越轨创新行为理论在中国组织情境的具体表现。在中国情境下,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与产生结果与西方国家员工是存在差异的。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有:(1)厘清了越轨创新行为概念、内涵、维度并修订了越轨创新行为量表,深化对越轨创新行为理论理解,并以此为管理学界更好地认知与管理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2)基于差序格局理论,揭示了越轨创新行为形成机制,丰富了越轨创新行为理论研究,拓展了差序格局理论的应用范围;(3)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明确了越轨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和边界条件,丰富了越轨创新行为理论研究,拓展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应用范围;(4)基于搜狗浏览器研发案例,诠释并验证中国情境下越轨创新行为理论,丰富越轨创新行为理论研究。

龚伯韬[5](2020)在《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鸿沟与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给教育公平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或将使得优弱势学生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趋向缩小。另一方面,互联网软硬件的持续更新换代却也造成了数字鸿沟内容的持续“升级”,而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更可能不断扩大互联网教育影响的优弱势群体差异进而加剧教育不平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已有研究多存重理论弱实证、重宏观轻中微观的研究偏向,重点关注互联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而较为忽视互联网对学生身心发展、家长家庭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对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缺少系统性实证分析,对互联网获得、使用与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之异同与联系仍缺乏充分讨论,就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数字鸿沟与互联网“双刃剑”效应的影响亦缺少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5年面板型数据库为分析对象,采用数字鸿沟的绝对差距统计法、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以及一般多元线性回归、交互效应的多元回归、变化率的多元回归等量化分析方法,围绕“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互联网与学生身心健康”“互联网与学生人际互动”“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成就”“互联网与家长家庭教育”“互联网与教师教育教学”六个方面,对互联网获得、使用与效应的异同与联系,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及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区别明显。总体上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各维度优弱势学生群体间的互联网获得的群体差距(一级数字鸿沟)渐趋弥合。但优弱势学生群体间互联网使用的群体差距(二级数字鸿沟)发生逆差,优势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时长较弱势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时长更短。第二,各类别互联网的教育影响效应样态迥异。学生互联网使用存在“过度”现象,对其身心健康、人际互动与学业成就整体发挥负向影响;学校信息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互动与学业成就发挥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家长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升但对亲子互动发挥负向效应;教师信息化对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异质性较大,且存在显着的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以及学科差异;学生互联网使用效应、学校信息化效应、家长互联网使用效应、教师信息化效应随时间不断增强。第三,各维度互联网使用效应的群体差异性日渐缩小。由于一、二级数字鸿沟的不断变化,优弱势学生群体间时间成本的差异,学校与地区调节作用的转变以及学校信息化对优势群体负向效应的增强等多方面原因,优势学生群体承受各类互联网负向效应更小、弱势学生群体遭遇更大数字“厄运”的情况渐趋扭转,互联网使用对各维度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即第三级数字鸿沟)整体上呈缩小趋势。

郑晖[6](2019)在《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介渠道和调节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火热。这两大“高人气”行业吸引大量产业资本涌入,造成经济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企业被视为宏观经济的微观构成,金融化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不少企业的金融化问题已相当严重,过度金融化的风险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另外考虑我国企业所有制特殊性,家族企业在许多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有较大差别,这意味着金融化对于家族企业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强调创新重要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创新摆在战略突出位置。由于企业的创新活动研发周期比较长,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容易受到企业现金流短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影响。随着金融化程度日益升高,其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究竟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基于企业金融化与创新两大学术热点,本文试图研究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就理论而言,挤出效应和“蓄水池”效应都可能是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并且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净效应”将由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此进行了检验。在此之后,为了探究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本文将家族企业研发投入和家族企业内部现金流作为中介变量,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另外本文以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家族企业政治关联作为调节因素,来研究这二者对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综合研究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相关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08-2017中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总体产生不利影响,即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的“蓄水池”效应不如“挤出”效应;第二,参考温忠麟等(2004)、杜勇等(2019)的做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化通过挤出家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内部现金流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即研发投入与内部现金流是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第三,本文发现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与政治关联对金融化与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挤出关系发挥调节效应。家族代际传承与政治关联都将弱化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挤出效应。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第一,本文考虑到企业所有制问题,对于家族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将丰富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第二,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研发投入与内部现金流在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这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第三,本文在研究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时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家族企业政治关联作为调节因素,检验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家族企业政治关联对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这对于研究金融化对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一个更全面、深层的视角。

赵金龙[7](2019)在《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由家族所有或由家族控制的,家族控制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家族企业原有的低成本、低价格传统核心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已是大势所趋。如果说,创新驱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重要特点,那么国际化就是企业重塑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是,国际化经营也带来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战略性选择。家族企业能否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的束缚,通过国际化经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并实现转型升级,是一个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家族企业是家族系统和企业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型系统,具有双重治理的特点。因此,家族目标与企业目标的融合与矛盾是家族企业的特有属性。作为企业国际化行为的重要前导因素,家族控制的存在使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独有行为特征。文献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已有研究尚存不足:一是片面看待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陷入二元论误区;二是忽视了非经济目标导向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影响作用;三是已有研究结论主要来自发达经济体的企业数据,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影响这一研究主题,构建能够说明二者之间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试图说明家族所有权控制、家族管理权控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治理结构、制度环境对这一影响过程的作用机制,从而揭示家族企业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在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为家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家族所有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二是家族管理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三是企业治理结构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四是转型期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围绕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利用全国工商联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举办的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家族所有权控制程度越高,会导致企业国际化倾向越低。(2)在风险规避机制和长期导向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家族所有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程度呈现为U型相关关系。(3)家族决策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家族经营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家族执行权控制程度对企业国际化倾向不存在显着的影响作用,但家族执行权控制程度与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4)当企业存在外部企业大股东和设立监事会时,可以降低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负效应。(5)家族控制对市场化程度改善引致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挤出效应,对家族控制型企业而言,市场化水平提升对其国际化倾向和国际化程度提升幅度的影响小于非家族控制型企业。企业主政治联系对家族控制型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当企业主具备政治联系时,可以降低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倾向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负效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厘清了家族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倾向之间的观点性分歧,初步揭示了家族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国际化程度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丰富了家族所有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成果;二是立足我国家族管理者的行为特征,探索家族决策权控制、家族经营权控制和家族执行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影响,客观、系统地反映了不同层级管理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差异性影响;三是系统论述了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行为影响过程的情境依赖性特征,探讨了企业治理结构和转型期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理论边界。

李鹏飞[8](2019)在《基于嵌入悖论的创业网络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活动是推动国民就业水平、增强微观经济活力、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全民创业活动呈现井喷态势。面对新创劣势和弱小劣势,创业网络是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获得创业资源、快速适应经济转型、扩展生存空间以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网络嵌入过度会产生路径依赖、网络同质和冗余、网络冲突和机会主义行为等负面影响。基于网络嵌入性的双刃剑属性,形成了“嵌入悖论”的理论命题,不仅表现在关系嵌入层面的关系强度悖论,也表现在结构嵌入层面的网络多样性和网络开放性悖论。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中的一个着名理论命题,在个体的工作网、讨论网、企业网络、集群网络、创新网络等领域多有涉及,但对网络嵌入悖论的现有讨论,在分析思路和方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创业网络领域仍集中于研究网络嵌入的正向作用,对负向作用关注不足,对网络嵌入悖论则鲜有研究,因此在创业网络领域讨论网络嵌入悖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创业者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面对网络嵌入悖论创业者如何配置网络结构,也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小微企业早期创业活动中的网络嵌入悖论现象更加突出,所以选择该阶段的网络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解决三个研究问题:(1)创业者如何判断网络结构是否存在嵌入过度?(2)不同网络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网络嵌入悖论的影响是否重要?(3)创业者如何配置同时具有悖论性质的网络结构?为此,以网络嵌入理论和创业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择关系强度、网络多样性、网络开放性三个具有悖论性质的网络维度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面,根据创业网络要素的理论框架,建立“网络结构-创业者能力-创业绩效”的理论模型作为总体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根据非线性的竞争性中介模型、非线性调节模型、响应面分析模型和块变量模型,构建了“三级叠加、四级交互”的路径分析框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采用Mplus7.4进行检验。对于研究问题一,借鉴ABC(Antecedent-benefit-cost)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三个非线性的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l)。分别以关系强度、网络开放性、网络多样性作为自变量,以创业能力和认知偏差作为竞争性中介变量、创业绩效作用因变量,分析单维度网络嵌入悖论。结果发现关系强度、网络开放性、网络多样性对于创业绩效的总效应都存在网络嵌入悖论,但各自的直接效应、间接作用和总效应存在差异。对于研究问题二,在Model1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三个非线性有调节的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2)。结果表明,网络多样性对关系强度始终都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网络开放性对关系强度先具有削弱型调节作用后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网络开放性对网络多样性则先具有增强型调节作用后具有削弱型调节作用。对于研究问题三,分别以创业能力、认知偏差和创业绩效作为因变量建立响应面分析模型(Model3-1)。结果发现,在总体上,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的一致性、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的一致性,有利于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降低认知偏差;反之,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的一致性,则会降低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提高认知偏差。在Model3-1和Model1的基础上,建立三个块变量的线性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3-2)。结果发现,创业能力和认知偏差分别在三个块变量与创业绩效之间具有竞争性中介作用。在Model 3-2和Model 2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块变量的线性有调节的竞争性中介模型(Model3-3)。结果发现,网络开放性对关系强度和网络多样性的一致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陈凌,王健茜,谢倞晶[9](2017)在《新经济时代家族企业转型与发展——第十二届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侧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家族企业理论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扩展,中国家族企业研究表现出前提一致化、视角独特化、理论情境化、方法多样化和国际化等特点。本文对第十二届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上交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展现了中国家族企业研究在以下研究议题上取得的新进展:(1)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2)家族企业异质性战略行为背后的家族动因;(3)引发家族企业行为差异的制度要素;(4)实现家族企业传承与代际创业的有效路径。研讨会为打造中国家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智慧百花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润宇,余明阳[10](2016)在《女性高管是否抑制了政治关联企业的过度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政治关联和女性高管是民营企业研究中广泛讨论的经济现象。关于两者对民营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已有研究过多关注了政治关联的作用,忽视了女性高管因素的影响。文章首次将两种典型现象相联系,探究了女性高管是否会抑制政治关联企业的过度投资这一问题。选取上市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代表性样本,基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20032013年沪深A股上市家族企业数据,研究发现:(1)政治关联强度提升会增强上市家族企业过度投资;(2)女性高管比重提高会降低上市家族企业过度投资;(3)综合考虑两者的共同影响,女性高管可以缓解政治关联导致的上市家族企业过度投资。研究结论拓展了对家族企业中同时存在政治关联和女性高管双因素共同影响下经济后果的理论认识,并为家族企业寻求政治关联和平衡高管性别构成提供有益启示。

二、家族企业的双刃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企业的双刃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现状和主题识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收集
    2.2 研究方法
        (1)共词分析法
        (2)社会网络分析法
3 结果分析
    3.1 文献的外部特征
        3.1.1 发文趋势及期刊类型
        3.1.2 核心作者及合作情况
        3.1.3 高产科研机构及机构间合作情况分析
    3.2 家族企业传承关键主题研究分析
        3.2.1 家族企业女性继任者研究
        3.2.2 家族企业跨代传承意愿研究
        3.2.3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传承顾问角色研究
        3.2.4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知识转移研究
        3.2.5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创新活动研究
        3.2.6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跨代创业研究
        3.2.7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3.2.8 家族企业传承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3.3 基于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研究主题差异性研究
4 结论和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未来展望
        (1)基于传承全过程动态视角来拓展“传承前规划”阶段的研究
        (2)基于“高层管理团队”角度开展“传承中控制”阶段的研究
        (3)基于多理论视角构建“传承后影响”阶段的传承效果评价框架
5 结语

(2)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3.2 变量定义
    3.3 方法介绍与模型设定
4 实证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4.3 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4.4 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
    4.5 CEO亲缘关系的调节效应
    4.6 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特色
2 文献综述
    2.1 高管政治激励测度
    2.2 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创新行为
    2.3 反腐败、政治联系与企业创新行为
    2.4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研究主题趋势分析
    2.5 研究述评
3 理论基础、制度背景与分析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制度背景
    3.3 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企业创新绩效分析框架
4 高管政治激励与企业异常社会责任表现
    4.1 民营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异常社会责任表现
    4.2 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异常社会责任表现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高管政治激励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
    5.1 民营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双元创新行为
    5.2 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激励与双元创新行为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及作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越轨创新行为的概念
        2.1.1 越轨创新行为的内涵与界定
        2.1.2 越轨创新行为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3 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与测量
    2.2 越轨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2.2.1 个体因素
        2.2.2 领导因素
        2.2.3 组织因素
    2.3 越轨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
        2.3.1 越轨创新行为作用效果的负向观
        2.3.2 越轨创新行为作用效果的正向观
    2.4 文献评述
        2.4.1 越轨创新行为文献总结
        2.4.2 研究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测量
    3.1 问题提出
    3.2 量表理论建构
        3.2.1 基于创新过程理论的越轨创新行为概念界定
        3.2.2 基于儒家文化情境取向的越轨创新行为维度命名
    3.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3.1 量表修订思路
        3.3.2 访谈目的与对象
        3.3.3 访谈设计与程序
        3.3.4 内容分析
    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4.1 研究样本
        3.4.2 项目分析
        3.4.3 社会赞许性分析
        3.4.4 量表净化
        3.4.5 量表信度检验
        3.4.6 验证性因子分析
        3.4.7 效度检验
        3.4.8 研究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基础
        4.2.1 差序格局理论
        4.2.2 社会比较理论
        4.2.3 冲突理论
        4.2.4 差序格局、社会比较及冲突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作用分析
        4.2.5 研究模型的构建及其理论逻辑
    4.3 研究假设
        4.3.1 差序式领导与越轨创新行为
        4.3.2 心理特权在差序式领导与越轨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4.3.3 认知冲突在心理特权与越轨创新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4.3.4 认知冲突对心理特权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4.4 问卷调查与设计
        4.4.1 测量工具
        4.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4.4.3 正式调查
    4.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5.1 信效度分析
        4.5.2 同源偏差检验
        4.5.3 数据聚合检验
        4.5.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4.5.5 假设检验
        4.5.6 研究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越轨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基础
        5.2.1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理论
        5.2.2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支撑作用分析
        5.2.3 研究模型的构建及其理论逻辑
    5.3 研究假设
        5.3.1 越轨创新行为与个体创新绩效
        5.3.2 知识整合在越轨创新行为与个体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5.3.3 独立型自我建构对越轨创新行为与知识整合关系的调节作用
        5.3.4 独立型自我建构对知识整合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5.3.5 越轨创新行为与离职倾向
        5.3.6 工作负担在越轨创新行为与离职倾向的中介作用
        5.3.7 独立型自我建构对越轨创新行为与工作负担关系的调节作用
        5.3.8 独立型自我建构对工作负担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5.4 问卷调查与设计
        5.4.1 测量工具
        5.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5.4.3 正式调查
    5.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5.1 信效度分析
        5.5.2 同源偏差检验
        5.5.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5.4 假设检验
        5.5.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验证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与方法
        6.2.1 研究方法选择
        6.2.2 样本选择
        6.2.3 案例内容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6.2.4 研究信度和效度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介
        6.3.2 案例背景介绍
        6.3.3 越轨创新行为构建解码分析
        6.3.4 越轨创新行为形成机制解码分析
        6.3.5 越轨创新行为作用效果解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越轨创新行为是一个具有二维结构的多维度变量
        7.1.2 识别出差序式领导作用于越轨创新行为的特殊路径及条件因素
        7.1.3 识别出越轨创新行为积极效果的特殊路径及条件因素
        7.1.4 识别出越轨创新行为消极效果的特殊路径及条件因素
        7.1.5 发现了越轨创新行为理论在中国组织情境的具体表现
    7.3 理论贡献
    7.4 管理启示
    7.5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第3章越轨创新行为量表修订调查问卷
附录3 第4章预调查问卷(主管填写)
附录4 第4章预调查问卷(员工填写)
附录5 第4章正式调查问卷(主管填写)
附录6 第4章正式调查问卷(员工填写)
附录7 第5章预调查问卷(主管填写)
附录8 第5章预调查问卷(员工填写)
附录9 第5章正式调查问卷(主管填写)
附录10 第5 章正式调查问卷(员工填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述评
        (一)“数字鸿沟与教育”文献的计量分析
        (二)数字鸿沟的定义、成因与影响
        (三)数字鸿沟与互联网的教育影响
    二、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技术框架
第一章 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学生群体间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差异
        (二)家长群体间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差异
        (三)教师信息化的群体差异
    三、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与学生身心健康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互联网与学生身体健康
        (二)互联网与学生心理健康
    三、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与学生人际交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互联网与亲子互动
        (二)互联网与朋友互动
        (三)互联网与师生互动
        (四)互联网与生活体验
    三、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成就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互联网获得、使用与学业成就
        (二)学校信息化与学业成就
    三、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与家长家庭教育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家长互联网使用与学生互联网获得、使用
        (二)家长互联网使用与亲子互动
        (三)家长互联网使用与学生学业
    三、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与教师教育教学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核心变量
        (三)分析方法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教师信息化与职业发展
        (二)教师信息化与课堂教学
        (三)班主任信息化与家校合作
    三、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一、现实困境:当下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鸿沟的“升级”:特殊时期的线上教育诉求
        (二)教育不平等的凸显:常规教学对直播班的呼唤
        (三)各级数字鸿沟并存:互联网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二、研究结论: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与变化
        (一)起点、过程、结果:一二三级数字鸿沟的联系
        (二)“过度”的数字资本:互联网的教育效应与效度
        (三)“意外”的公平结果:数字效应群体差异的变化
    三、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方法、数据与视角的分析局限与突破
        (二)展望:家庭、学校与国家的数字风险与应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介渠道和调节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章节安排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化的含义
    第二节 企业金融化度量指标
    第三节 企业金融化动机
    第四节 企业金融化后果
    第五节 简要评价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主要变量定义说明
    第三节 计量模型设定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结果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三节 回归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的概念
        2.1.1 家族控制
        2.1.2 企业国际化
    2.2 家族治理理论述评
        2.2.1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2.2.2 代理理论
        2.2.3 管家理论
        2.2.4 资源基础观
    2.3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
        2.3.1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
        2.3.2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存在的分歧和争议
        2.3.3 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研究的局限性
3 家族所有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3.2.1 数据来源
        3.2.2 变量定义
        3.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3.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3.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家族管理权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4.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4.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4.3.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企业治理结构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
        5.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5.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5.3.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制度环境对家族控制与企业国际化关系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和变量定义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定义
        6.2.3 分析方法和模型
    6.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变量相关系数
        6.3.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6.3.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性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嵌入悖论的创业网络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切入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与述评
    2.1 创业网络理论
        2.1.1 创业网络要素
        2.1.2 创业网络结构
        2.1.3 创业网络治理机制
        2.1.4 创业网络节点能力
        2.1.5 创业网络内容
    2.2 网络嵌入理论
        2.2.1 网络嵌入理论的源起
        2.2.2 网络嵌入的维度
        2.2.3 网络嵌入的效用机制
    2.3 网络嵌入悖论
        2.3.1 网络嵌入的二重性
        2.3.2 关系强度悖论
        2.3.3 网络多样性悖论
        2.3.4 网络开放性悖论
    2.4 现有研究述评
        2.4.1 现有悖论研究思路
        2.4.2 三个网络结构维度之间的联系
        2.4.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3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 研究框架
        3.1.1 基于创业网络要素的理论框架
        3.1.2 基于悖论形成机理的模型框架
    3.2 研究假设
        3.2.1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研究假设
        3.2.2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交互匹配的研究假设
        3.2.3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差异匹配的研究假设
4 问卷开发和数据收集
    4.1 构念测量
    4.2 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样本来源
        4.2.3 样本描述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信效度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检验
    5.1 Model-1模型构建
    5.2 关系强度悖论检验
    5.3 网络多样性悖论检验
    5.4 网络开放性悖论检验
6 双维度创业网络交互匹配的检验
    6.1 Model-2模型构建
    6.2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的交互匹配检验
    6.3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的交互匹配检验
    6.4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的交互匹配检验
7 双维度创业网络差异匹配的检验
    7.1 Model-3模型构建
        7.1.1 Model-3-1响应面分析模型
        7.1.2 Model-3-2块变量中介模型
        7.1.3 Model-3-3块变量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7.1.4 数据变换
    7.2 关系强度与网络对多样性差异匹配的检验
        7.2.1 响应面分析
        7.2.2 块变量中介模型
        7.2.3 块变量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7.3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差异匹配的检验
        7.3.1 响应面分析
        7.3.2 块变量中介模型
    7.4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差异匹配的检验
        7.4.1 响应面分析
        7.4.2 块变量中介模型
8 研究结论和讨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结论
        8.1.2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交互匹配的结论
        8.1.3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差异匹配的结论
    8.2 讨论
        8.2.1 单维度创业网络嵌入悖论的讨论
        8.2.2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交互匹配的讨论
        8.2.3 双维度创业网络维度差异匹配的讨论
    8.3 创新点
    8.4 实践启示
    8.5 研究不足
    8.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创业者网络结构正式问卷
附录B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对创业能力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C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对认知偏差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D 关系强度与网络多样性对创业绩效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E 网络开放性对块变量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附录F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能力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G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对认知偏差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H 关系强度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绩效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I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能力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J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对认知偏差的响应面分析
附录K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开放性对创业绩效的响应面分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经济时代家族企业转型与发展——第十二届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 探索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二) 解释异质性战略行为背后的家族动因
(三) 分析影响家族企业行为的不同制度因素
(四) 寻找家族企业传承与代际创业的实现路径
(五) 会议小结

四、家族企业的双刃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现状和主题识别分析[J]. 杨学磊,李卫宁,尚航标. 管理学报, 2021(02)
  • [2]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D]. 吴国庆.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高管政治激励、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双元创新行为研究[D]. 吴丽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及作用效果[D]. 邹纯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D]. 龚伯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6]金融化影响家族企业创新能力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介渠道和调节因素的实证分析[D]. 郑晖.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7]家族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D]. 赵金龙.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基于嵌入悖论的创业网络结构研究[D]. 李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新经济时代家族企业转型与发展——第十二届创业与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侧记[J]. 陈凌,王健茜,谢倞晶. 管理世界, 2017(09)
  • [10]女性高管是否抑制了政治关联企业的过度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分析[J]. 张润宇,余明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17)

标签:;  ;  ;  ;  ;  

家族企业的双刃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