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二十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一、廿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单锴[1](2020)在《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氧化产物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是一种必需脂肪酸,其与ω6 PUFA的均衡摄入是健康的保证。然而西方化的饮食导致国民ω3 PUFA的膳食摄入相对于ω6 PUFA显着不足。这种失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高度相关其中包括肿瘤。由于前列腺癌“慢性癌症的特点”,营养支持和膳食干预不论是对于其预防、转归还是预后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流行病学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均提示:ω3 PUFA能显着抑制前列腺炎症,抑制前列腺肿瘤的生长,减缓前列腺癌发展并提高小鼠成活率,而ω6 PUFA却是相反的效果。并且在ω3 PUFA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于人前列腺癌的抑制效应较强。这提示,以DHA为代表的ω3 PUFA在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治疗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报道了DHA抗炎和抗肿瘤的作用,但是相关机制研究的还很不足,本课题通过体内外研究发现,DHA对于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其氧化代谢过程,并至少通过两个机制:1)DHA经脂氧化酶(Lipoxygenase,LOX)氧化产生的D型消退素(Resolvin D,RvD)1和2可以调控组织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极化继而抑制炎症和肿瘤细胞的生长;2)DHA通过脂氧化酶依赖及非依赖途径产生的过氧化产物在胞内积累可直接导致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DHA和RvD通过调控PKA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并抑制炎症和肿瘤:首先在Pten-/-前列腺癌小鼠中发现膳食DHA在抑制小鼠前列腺癌的同时,抑制了前列腺局部M2样巨噬细胞的浸润。之后通过体外实验发现无论是生理浓度的DHA(1-10μM)还是其氧化物RvD(1-100 nM)都不能直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而在癌细胞-巨噬细胞共培养系统中,DHA和RvD却能显着抑制癌细胞增殖。通过培养基转移实验证实,RvD1和RvD2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TAM极化,抑制TAM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肿瘤因子介导的。同时,在人THP-1细胞和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中,RvD1和RvD2还通过抑制脂多糖-干扰素γ引起的M1极化,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等M1型细胞因子表达;促进白细胞介素-4介导的M2a极化,促进IL-10等M2a型细胞因子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最后通过筛选RvD受体下游G蛋白偶联受体Gα信号通路,我们发现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的活化在TAM,M1和M2a巨噬细胞中是显着不同的,而PKA抑制剂能有效阻断RvD对各种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的作用。(2)发现游离DHA能够显着提高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其脂质过氧化产物介导铁死亡:在多种肿瘤细胞中,我们发现生理浓度的PUFA(10μM)本身没有细胞毒性而通过Erastin、RSL3或谷氨酸诱导其过氧化产物积累则可以明显介导细胞死亡,并且这一作用与添加的PUFA的不饱和度呈正相关。DHA作为体内常见的不饱和度最高的PUFA具有最强的促铁死亡效应。在PC3细胞移植瘤小鼠中,ω3 PUFA饮食更可以显着加强基于铁死亡的肿瘤杀伤,延长动物生命。在体外通过脂质组学和基因沉默GPR120、酰基Co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ACSL)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ylcholine Acyltransferase,LPCAT)发现外源性DHA可以以胞内游离脂肪酸形式发生过氧化。使用抑制剂,基因沉默和基因过表达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可以证实DHA的过氧化弄够同时由LOX依赖的(ALOX5和ALOX15)和LOX非依赖的途径介导。(3)发现DHA参与的铁死亡过程中,RIPK1-SQSTM1/p62-GSDMD是一重要致死信号通路:通过抑制剂筛选发现靶向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RIPK1)的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均可以在肿瘤细胞中抑制DHA参与的铁死亡。Western blot显示RIPK1的S166磷酸化水平在DHA参与的铁死亡过程中也是上调的。使用Co-IP方法鉴定到RIPK1与Sequestosome-1(SQSTM1/p62)蛋白在DHA参与的铁死亡中存在显着的物理结合,而在此过程中SQSTM1/p62的269位苏氨酸和272位丝氨酸显着磷酸化。使用多种RIPK1抑制剂,或对RIPK1的激酶活性通过突变方式失活则能显着抑制SQSTM1/p62的磷酸化与细胞死亡。通过蛋白质谱我们发现RIPK1与SQSTM1/p62与Gasdermin D(GSDMD)在DHA参与的铁死亡中存在结合。通过抑制剂和基因沉默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RIPK1与SQSTM1/p62调控了Caspase-4和-5依赖的GSDMD活化,促使GSDMD N片段的产生,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综上所述,本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两个关键成分——肿瘤细胞和TAM角度探讨了DHA及其氧化产物拮抗前列腺癌的机制,为理解ω3 PUFA调控肿瘤及慢性炎症做了一定的理论补充,也对将来其关键代谢产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ω3 PUFA是一种必需脂肪酸,本研究也为炎症和肿瘤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给出了膳食指导。

李秀珍[2](2020)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诱导GSDME介导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一种人体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参与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突触传递、脑葡萄糖摄取、神经发育、记忆和认知等诸多重要生理过程。DHA最初以抗炎功效而闻名,它可以通过减少免疫细胞的粘附和外渗、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降低细胞因子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表达等方式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细胞焦亡是一种调控性细胞死亡,依赖于Gasdermin(GSDM)蛋白家族成员形成的质膜孔道,而GSDM家族成员的活化通常(但并非总是)由炎性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活化而导致。细胞焦亡包括依赖Caspase-1的经典途径和依赖Caspase-4/-5/-11的非经典途径,二者均依赖GSDMD而触发细胞焦亡,在机体免疫防御中有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有研究初步发现由Caspase-3导致GSDME剪切而介导的细胞焦亡,而它抗肿瘤治疗和药物开发中也有重要意义。近期,还有研究发现DHA可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Non-alcoholic liver disease,NALD)等疾病模型中通过调节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上游的炎性小体以减轻炎症反应。此外,也有研究发现DHA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发生细胞焦亡。由此推测,DHA对细胞焦亡的调控作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也可能会出现在其他多种细胞中,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THP-1单核细胞(THP-1 monocytes)、THP-1巨噬细胞(THP-1 macrophages,由THP-1单核细胞经PMA诱导分化而成)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水平探讨DHA是否诱导细胞焦亡及其具体调控机制。第一部分DHA阻断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的经典焦亡通路目的:探究10种已报道的抗炎物质(DHA、姜黄素(Curcumin)、EPA、SF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葛根素(Puerarin)、和厚朴酚(Honokiol)、青蒿素(Artemisinin)、JTE013(鞘氨醇1-磷酸2拮抗剂)和黏液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转运蛋白1抑制剂2(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 lymphoma-translocation gene 1 inhibitor 2,MI-2)是否可调节经典细胞焦亡通路;其次,探究DHA是如何对经典细胞焦亡进行调节的机制;最后,初步探索DHA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是否有区别。方法:1)分别用Curcumin、EPA、DHA、SFN、Atorvastatin、Puerarin、Honokiol、Artemisinin、JTE013、MI-2等10种药物处理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焦亡相关分子NLRP3(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Caspase-1、GSDMD,以及凋亡因子Caspase-3以筛选可调节细胞焦亡的抗炎物质;在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中,分别经不同浓度的DHA(0、10、25、50、100、200μM)处理16小时,以及50μM DHA作用不同时间(0、2、4、8、16、24小时)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NLRP3、Caspase-1、GSDMD的表达;2)经0、10、25、50、100、200μM浓度的DHA分别预处理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1小时,接着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处理3小时,再用尼日利亚菌素处理1小时(用于构建经典细胞焦亡模型),western blot检测NLRP3、Caspase-1、GSDMD、IL-1β的表达;3)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0、10、25、50、100、200μM)DHA作用后的THP-1单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对台盼蓝染色染色阳性细胞计数,统计阳性细胞率;4)采用CCK-8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检测不同浓度DHA(0、10、25、50、100、200μM)对THP-1单核细胞的毒性作用;PI细胞染色,并镜下观察DHA(0、10、200μM)处理后THP-1单核细胞的死亡情况,并用Image J软件进行PI阳性细胞计数,并计算阳性率;5)采用CCK-8试验检测不同浓度DHA分别作用从健康人静脉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细胞活力;采用PI细胞核活染和流式细胞计数法,进一步检测不同浓度的DHA对PBMCs的毒性作用,并比较50μM DHA分别作用PBMCs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THP-1单核细胞后的差异。结果:1)在10种抗炎物质DHA、Curcumin、EPA、SFN、Atorvastatin、Puerarin、Honokiol、Artemisinin、JTE013、MI-2中,DHA和SFN可调节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中的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下调NLRP3、Caspase-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将GSDMD剪切成p43片段(GSDMD-C),并上调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NLRP3、Caspase-1的表达随着DHA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尤其在200?M时显着降低,GSDMD-C片段含量则随着DH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DHA为50?M时,NLRP3、Caspase-1的表达随着DHA作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GSDMD-C片段含量则随之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这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中,一定浓度(10-100μM)的DHA可抑制由LPS-尼日利亚菌素引起的Caspase-1、GSDMD和IL-1β剪切带的产生;3)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当DHA浓度大于等于50μM时,THP-1单核细胞出现肿大、破裂和死亡,呈典型细胞焦亡特征;当DHA浓度大于等于25μM时,THP-1单核细胞台盼蓝染色阳性细胞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4)CCK-8结果显示DHA浓度大于等于25μM时,THP-1单核细胞的OD450值随DHA浓度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THP-1单核细胞毒性随着DHA浓度增加而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镜下观察发现,当DHA浓度为200μM时,PI细胞染色阳性率大于90%;5)在人PBMCs中,当DHA浓度大于等于50μM时,CCK-8试验结果显示OD450值随着DHA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流式分析发现PI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HP-1单核细胞相比,当DHA浓度为50μM时,人PBMCs的PI阳性细胞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50μM DHA和SFN均可在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中阻断NLRP3/Caspase-1/GSDMD经典细胞焦亡通路:下调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而减少上游炎性小体的形成,同时将GSDMD切割成不具毒性作用的GSDMD-C片段从而阻断细胞焦亡效应分子的活化;2)DHA在不同浓度范围内既可以发挥抗经典细胞焦亡作用又可以促进细胞焦亡:DHA在一定浓度(10-50μM)可抵抗由LPS-尼日利亚菌素所导致的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焦亡,降低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和释放,从而使细胞免于死亡;当DHA单独作用浓度为50、100、200μM时,则表现出可诱导THP-1单核细胞发生细胞焦亡相关现象;3)高浓度DHA对人PBMCs有一定毒性作用;与正常细胞(PBMCs)相比,50μM DHA更容易引起THP-1单核细胞的死亡。第二部分DHA诱导THP-1单核细胞GSDME焦亡通路目的:探究DHA诱导THP-1单核细胞焦亡的具体机制。方法:1)DHA不同浓度(0、10、25、50μM)和作用时间(0、2、4、8、16、24小时)处理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HA对Caspase-3/-7/-8以及GSDME的表达;2)用Z-VAD-FMK(泛Caspase抑制剂)和Z-DEVD-FMK(Caspase-3抑制剂)预处理THP-1单核细胞后,继续用50μM DHA处理16小时,采用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I阳性细胞率;并用western blot检测GSDME以及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7/-8/-9、PARP的表达情况;3)用二十五碳六烯酸(EP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油酸(Oleic acid,OA)、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MA)等6种脂肪酸分别处理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16小时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以上脂肪酸对细胞内NLRP3、GSDMD、GSDME和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4)分别用参与DHA代谢通路的5种氧化酶抑制剂如去甲二氢化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黄芩素(Baicalein)、PD176146、COX 2 V FK3311、MK886(依次对应5-脂氧酶、12-脂氧酶、15-脂氧酶、环氧酶-2、泛脂氧酶)预处理THP-1单核细胞1小时,接着用DHA再作用16小时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GSDMD、GSDME和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情况;5)将DHA的3种胞内最终代谢产物(Maresin 1、Resolvin D1和Protectin D1)分别以3种不同浓度(50、100和200 n M)作用于THP-1单核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HP-1单核细胞内细胞焦亡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GSDMD、GSDME和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结果:1)当DHA作用浓度大于等于10μM时,THP-1单核细胞出现剪切的Caspase-7/-8/-3和GSDME-N片段,且DHA浓度为50μM时剪切的Caspase-7/-8/-3和GSDME-N片段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当DHA浓度为50μM时,Caspase-7/-8在DHA作用2小时后开始活化,Caspase-3和GSDME则在作用4小时后才开始被激活,且活性片段表达量在作用后16和24小时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HP-1巨噬细胞中,DHA浓度为10μM时GSDME就开始活化,50μM作用2小时即可检测到GSDME-N片段,且随DHA作用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Z-VAD-FMK和Z-DEVD-FMK均可降低THP-1单核细胞中PI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并抑制GSDME-N片段的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DHA处理的THP-1单核细胞中,Z-VAD-FMK和Z-DEVD-FMK可抑制PARP、Caspase-9/-8/-7/-3蛋白的下调;3)EPA、AA、OA、GLA、PA和MA等6种脂肪酸均不能降低NLRP3、Caspase-1的表达,也不能引起GSDMD、GSDME和Caspase-3剪切;4)参与DHA代谢通路相关的5种氧化酶抑制剂NDGA、Baicalein、PD176146、COX 2 V FK3311、MK886(依次对应5-脂氧酶、12-脂氧酶、15-脂氧酶、环氧酶-2、泛脂氧酶)对THP-1单核细胞后和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的表达均没有影响,同时也不能抑制GSDMD、GSDME和Caspase-3的剪切;5)在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中,3种不同的DHA胞内最终代谢产物Maresin 1、Resolvin D1和Protectin D1均不能导致经典细胞焦亡途径NLRP3/Caspase-1/GSDMD的阻断,以及由Caspase-3/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的激活。结论:1)本文首次发现DHA诱导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发生细胞焦亡;在THP-1单核细胞中,DHA通过激活Caspase-3/GSDME通路诱导细胞焦亡。2)DHA胞内代谢通路中的氧化酶以及胞内最终代谢产物均不能诱导THP-1单核细胞焦亡。第三部分DHA诱导HUVECs细胞焦亡目的:探究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分子在不同细胞系中(原代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的基础表达水平,以及DHA在HUVECs细胞焦亡的作用。方法:1)在5种人原代内皮细胞(HUVECs、HCAECs、HAECs、HLMECs、HDMECs)、3种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THP-1单核细胞、U937、RAW264.7)以及5种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HEK293T、Hela、A549、3T3、COS-7)中,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种细胞焦亡经典信号通路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GSDMD、IL-1β及5种GSDM家族成员(GSDMA、GSDMB、GSDMC、GSDME、DFNB59)的基础表达水平;2)分别用1μ/mL LPS、10 ng/mL TNF-α、25 m M葡萄糖(Glucose)作用HUVECs 0、1、2、4、6、8、16、24、32小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对胞内GSDMD表达情况;3)采用western blot方法从Curcumin、DHA、SFN、Atorvastatin、Puerarin、Honokiol、Artemisinin、JTE013、MI-2等9种物质中筛选出能调节HUVECs细胞焦亡作用的抗炎物质;4)50μM DHA处理HUVECs 0、4、8、16、24小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随着DHA作用时间的延长胞内GSDMD、Caspase-1的表达情况;5)不同浓度DHA(0、10、25、50、100、200μM)或不同时间(0、4、8、16、24小时)处理HUVECs后,CCK-8试验检测细胞活性;用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死亡细胞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GSDME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在细胞内表现为无特异性表达的凋亡因子Caspsase-3相比,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GSDMD、IL-1β只在特定的细胞系中表达;本文所涉及的4种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中,以上4种细胞焦亡通路相关分子均有表达;GSDMD在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中有表达,而在本文所涉及的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中只有A549细胞表达;GSDME则在正常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和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2)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用LPS、TNF-α、Glucose分别处理HUEVCs后,均未见GSDMD剪切片段的产生;3)在Curcumin、DHA、SFN、Atorvastatin、Puerarin、Honokiol、Artemisinin、JTE013、MI-2等9种药物中,只有DHA可导致HUVECs中GSDMD的表达异常;4)经50μM DHA处理HUVECs后,GSDMD出现剪切形成的GSDMD-C片段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但Caspase-1的表达未见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经DHA处理的HUVECs出现细胞肿胀、破裂现象,且PI细胞核染色阳性;5)当DHA浓度大于等于50μM时,CCK-8结果显示HUVECs的OD450值随DHA作用浓度的增加而显着下降,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SDME-N片段含量显着增加;另外,经50μM DHA对HUVECs作用不同时间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SDME-N片段含量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结论:1)根据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GSDMD在原代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和非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中基础表达情况,单核-巨噬细胞类肿瘤细胞具备所有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这可能与其发挥抗病原体和参与炎症等功能紧密相关;GSDME在这些细胞中都表达;2)本文首次发现DHA可诱导HUVECs发生GSDME介导的细胞焦亡。

刘语萌[3](2020)在《不同食物蛋白载DHA自组装胶束的构建及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降脂功能和抗癌效果。然而,DHA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被氧化分解,在光照和高温下极易失活,如何保持DHA活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研究分别选取卵清蛋白胶束、肌球蛋白胶束、大豆球蛋白胶束和β-乳球蛋白酶解制备蛋白胶束用于封装DHA,四种蛋白经过胰凝乳蛋白酶部分酶解形成两亲性肽,将DHA包埋在胶束内部,通过探究胶束结构特性和对DHA生物活性的影响,对四种载DHA蛋白胶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测定四种蛋白酶解后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荧光猝灭情况,证明四种蛋白均能自组装成载DHA蛋白胶束。载DHAβ-乳球蛋白胶束电动电势为-24.3mV,结构体系最为稳定;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α-螺旋减少2.6%,DHA包封率和包埋量最大,分别为91.53%和196;载DHA肌球蛋白粒径最小,为23 nm;卵清蛋白胶束电动电势-18.3,平均粒径38 nm,包埋量185。进一步对递送体系的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性进行测定,载DHAβ-乳球蛋白胶束水溶性最好,稳定性较好,高温下留存率34.83%,紫外照射下留存率36.42%,抗氧化性最佳,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8.85%和48.44%,Vc当量49.53μg/mL;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最好,留存率分别为36.71%和37.53%;载DHA卵清蛋白胶束抗氧化性较好,Vc当量42.92μg/mL。以HepG2细胞建立高脂模型对细胞降脂功能的检测,四种载DHA蛋白胶束表现出良好的膜通过率,载DHA卵清蛋白胶束、载DHA肌球蛋白胶束、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和载DHAβ-乳球蛋白转运速度分别是DHA的6倍、6.5倍、5.4倍和6.2倍。细胞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尿酸(UA)含量均有显着性降低,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着影响。提高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有明显减少,细胞自噬水平恢复正常,自噬标志物LC3-Ⅱ的表达增加,载DHA肌球蛋白胶束降脂能力尤为显着,其次是载DHAβ-乳球蛋白、载DHA卵清蛋白胶束和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以HepG2细胞建立氧化应激模型对缓解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能力进行测定,载DHA卵清蛋白胶束、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和载DHAβ-乳球蛋白胶束相比DHA组,细胞膜电位差和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PTP)开放度减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有增加,丙酮酸(PA)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均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细胞发生皱缩和凋亡的数量减少。DHA组、载DHA卵清蛋白胶束、载DHA肌球蛋白、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和载DHAβ-乳球蛋白胶束分别为14.23±1.54(×106U/mg prot)、13.24±1.46(×106U/mg prot)、12.41±1.43(×106U/mg prot)、12.12±0.39(×106U/mg prot)和11.18±1.21(×106U/mg prot),相比DHA组,载DHA卵清蛋白胶束、载DHA肌球蛋白、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和载DHAβ-乳球蛋白胶束的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降低,有显着性差异,发挥了缓解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并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发现四种载DHA蛋白胶束均使凋亡细胞数减少,有丝分裂的G1期和G2期得到恢复,其中载DHAβ-乳球蛋白的缓解氧化应激损伤的能力最为突出,细胞G1期和G2期占比分别增加8.52%和6.11%,其次是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载DHA卵清蛋白胶束和载DHA大豆球蛋白胶束。通过对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的测定,本研究对于保护DHA,防止氧化失活,促进DHA发挥降脂和缓解氧化应激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长远意义。结果表明载DHA大豆球蛋白结构复杂、包埋量最佳,但进入细胞时转运速率小;载DHA肌球蛋白在降脂过程中发挥效果最佳,转运速率大,易于进入细胞;载DHAβ-乳球蛋白缓解氧化应激损伤的效果最佳,酶解的β-乳球蛋白可产生部分抗氧化肽,与DHA作用可提升整体抗氧化性,结构体系较稳定,转运速率较快;卵清蛋白胶束粒度偏大,抗氧化性一般,与DHA结合可以发挥一定了降脂和缓解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

陈景楠[4](2020)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端粒保护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前全球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为理解衰老成因,各种衰老理论应运而生,包括经典的氧化应激致衰学说和近年因诺贝尔奖成果而开始热门的端粒学说,但这些衰老理论依然在持续发展中,例如氧化应激致衰学说仍需要完善以解释其矛盾现象,而人们对端粒学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探索天然的延缓衰老营养成分。深海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防治衰老相关慢性病及其保护端粒长度的研究成果,提示n-3 PUFA可能成为新型延缓衰老的功能因子。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流行病学层面,缺少细胞与整体动物水平的深入研究,同时也缺乏针对端粒衰老预测因子等新兴方向的探索性机制研究。本论文以氧化应激致衰学说和端粒学说两大衰老学说为切入点,系统研究了n-3 PUFA及其代表物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延缓衰老作用,并探索了其可能的端粒保护机制,同时通过与n-6 PUFA对比研究了两者的功效差别。主要研究结果有:(1)基于腹腔注射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应激衰老模型,通过灌胃富含n-3PUFA的鱼油、n-6 PUFA单体(花生四烯酸(AA))、n-3 PUFA单体(DHA)以及作为对照的玉米油,进行为期2个月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1)鱼油和PUFA单体可分别提高衰老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18%~46%和31%~65%活力,提高大脑SOD 5%~38%活力,并抑制大脑单胺氧化酶(MAO)56%~90%活力,表明PUFA能保护衰老小鼠抗氧化防御体系,调控体内氧化还原平衡;(2)鱼油和PUFA单体能降低衰老小鼠25%~79%的血浆F2-异前列腺素含量,抑制16%~62%的大脑脂质过氧化水平,表明PUFA可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损伤;(3)鱼油和PUFA单体均能通过抑制c-Myc介导的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蛋白表达而抑制40%~71%的端粒酶激活,这表明两者均具有抑癌的潜能。而n-3 PUFA还能分别降低衰老小鼠肝脏和睾丸13%~25%、25%~27%的端粒缩短,并下调衰老标志基因和抑癌基因(p53和p16)表达(p<0.05),表明n-3 PUFA具有延缓衰老、保护衰老-癌症平衡的潜能。(2)利用第四代端粒酶敲除(G4 Terc-/-)小鼠的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MEF)细胞端粒快速缩短的特点构建便捷可靠的复制性衰老细胞模型,同时以同代龄的野生型(WT)MEF细胞作为年轻细胞对照,以不同浓度DHA在体外干预72 h,结果表明:(1)25μM~100μM DHA均不影响年轻和衰老细胞的分裂增殖(p>0.05);(2)中浓度(50μM)DHA可降低衰老细胞5.5%的活细胞比例,诱导衰老细胞而非年轻细胞的凋亡,表明衰老细胞对DHA处理的敏感度高于年轻细胞;(3)高浓度(100μM)DHA可降低衰老细胞16%的端粒磨损,但各浓度DHA不影响年轻细胞的端粒长度(p>0.05),表明DHA能保护端粒较短的衰老细胞的端粒长度;(4)中浓度(50μM)和高浓度(100μM)DHA能抑制衰老细胞的衰老标志物β-半乳糖苷酶活性,还能分别降低衰老细胞28%和38%活性氧类(ROS)水平从而降低氧化应激。综上所述,DHA具有一定的体外延缓衰老能力,而其端粒长度保护作用可能与诱导衰老细胞凋亡、降低氧化应激有关。(3)利用G4 Terc-/-早衰小鼠模型缩小了端粒长度差异的种属局限,并排除了端粒酶激活诱导癌变的风险,从而有助于研究DHA的体内延缓衰老效果。以富含DHA的个性化饲料和空白饲料对G4 Terc-/-小鼠以及作为对照的同龄WT小鼠进行为期10个月的长期干预试验,结果表明:(1)DHA能促进G4 Terc-/-雄鼠体重增长,使其脂肪总质量增加3倍,从而抑制其体脂率下降,并将性腺白色脂肪的细胞形态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逆转了G4 Terc-/-雄鼠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弓背消瘦表型;但DHA干预对于雌鼠无明显作用。(2)G4 Terc-/-小鼠体重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其异常旺盛的分解代谢,DHA可通过增加G4 Terc-/-雄鼠的耗氧量来缓解其无氧呼吸、改善能量代谢;但DHA干预却增加了WT雄鼠耗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了能量消耗。以上结果表明,DHA能根据机体能量代谢状态发挥不同的能量代谢调节作用。(3)DHA的端粒保护作用存在脏器特异性,具体体现在:DHA干预可分别降低G4 Terc-/-雄鼠心脏、肝脏和睾丸22%、26%和14%端粒磨损,但对于骨髓和外周血的端粒缩短没有显着作用(p>0.05)。(4)DHA干预能降低G4 Terc-/-雄鼠的心脏脏器系数9%,提示了DHA对心肌肥大的潜在改善作用,但此作用与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或保护线粒体结构完整无关。(5)DHA干预虽然不影响B、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但具有缓解G4 Terc-/-雄鼠胸腺萎缩的趋势(p=0.08)。(6)DHA在干细胞数量维持、运动耐力和工作记忆提升方面无明显作用(p>0.05),表明骨髓和小肠等高增殖器官、肌肉、大脑可能不是DHA干预衰老过程的靶器官。(4)研究表明,衰老的Terc-/-小鼠存在分解-合成代谢失衡的问题,体现在糖代谢方面为糖酵解速率和三羧酸循环中的葡萄糖氧化增加[1],而在脂质代谢方面尚无系统研究。通过分析G4 Terc-/-雄鼠的脂质代谢特征,发现:(1)G4 Terc-/-雄鼠肝脏脂质合成代谢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和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m RNA表达均比WT雄鼠降低了一半,同时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催化酶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MACD)m RNA表达却增加了80%,表明G4 Terc-/-雄鼠同时下调了脂质合成代谢与增强了β-氧化途径以促进脂质的分解代谢。(2)G4 Terc-/-雄鼠肝脏的m TORC1磷酸化比WT对照减少了一半,并且m TORC1的上游分子Akt和下游分子Lipin磷酸化也分别降低了30%和35%。因此,G4 Terc-/-雄鼠可能通过Akt-m TORC-Lipin1通路调控了其脂质代谢。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通过纠正Terc-/-小鼠糖代谢而改善其衰老表型并延长寿命[1]。我们发现以富含DHA的个性化饲料进行长期干预也能显着改善G4 Terc-/-雄鼠的糖代谢,体现在通过抑制胰腺郎格罕氏岛萎缩,加快胰岛素注射后的血糖恢复速度,进而改善胰岛素过度敏感的低血糖状态。因此,DHA改善G4 Terc-/-雄鼠的糖脂代谢可能是其缓解端粒功能障碍引发的下游物质与能量代谢紊乱的重要途径。初步探究DHA调控G4 Terc-/-雄鼠脂代谢的机制,结果表明:(1)DHA可将GPAT m RNA表达恢复至WT雄鼠水平,却不影响FAS和MACD m RNA表达。因此,DHA主要通过促进G4 Terc-/-雄鼠肝脏甘油三酯合成过程中的甘油三磷酸途径,从而促进脂质合成代谢。(2)同时,DHA干预能分别增加WT和G4 Terc-/-雄鼠m TORC1 60%和3倍磷酸化水平,同时具有提高G4Terc-/-雄鼠肝脏Akt磷酸化水平的趋势,但对于肝脏Lipin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无显着影响。因此,DHA可能通过激活Akt-m TORC1通路调控G4 Terc-/-雄鼠的脂质代谢,但此作用不依赖于m TOR下游分子Lipin。综上所述,虽然n-3和n-6 PUFA均能降低氧化应激衰老模型小鼠的体内氧化应激并抑制端粒酶激活,但只有n-3 PUFA能保护端粒长度、下调衰老标志基因/抑癌基因,从而有助于维持衰老-癌症平衡;而在G4 Terc-/-原代细胞和早衰小鼠模型中,我们均发现了n-3 PUFA的非端粒酶依赖性的端粒保护作用:体外干预试验表明,DHA的端粒保护作用与其降低氧化应激、诱导衰老细胞凋亡有关;而长期体内干预试验表明,DHA对于部分器官的端粒保护作用、改善弓背消瘦的衰老表型可能与其调控能量与糖脂代谢有关。总体而言,n-3 PUFA营养干预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功效。本论文丰富了n-3 PUFA的功能研究领域,为n-3 PUFA作为延缓衰老功能因子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改善和预防老年性疾病的提供实际的饮食指导。

李欢欢[5](2018)在《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并通过荧光定量检测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其影响机理。为不同的日粮组成在育肥猪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根据,实验如下:试验一: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挑选900头,体重在60kg左右、身体情况良好的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育肥猪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分为5个处理,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挑选60头猪。5个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玉米豆粕型);10%苜蓿草粉组;20%苜蓿草粉组;大豆油组(与10%的草粉组亚麻酸水平一致);亚麻油组(与20%的草粉组亚麻酸水平一致),试验期67d,其中正式期60d。结果发现:1)10%的苜蓿草粉组的日增重明显高于20%苜蓿草粉组和亚麻油组,也高于豆油组和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2)2个加苜蓿草粉的试验组其瘦肉率高于两个加油组,也高于对照组,然而其屠宰率降低;4个试验组的眼肌面积显着高于对照组,以10%草粉组最高,大理石纹和肉色相比较,10%草粉组和20%草粉组明显好于豆油组和亚麻油组。3)血清生化指标,4个试验组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草粉组和亚麻油组葡萄糖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0%草粉组和豆油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个草粉组和2个加油组均显着降低了尿素氮的含量,其中10%草粉组显着低于2个加油组,4个试验组也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但差异不显着(P>0.05);4个试验组均提高了高密度脂蛋白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但差异不显着(P>0.05)。4)4个试验组均提高了风味氨基酸和必须氨基酸的含量,2个草粉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也高于2个加油组的,但差异不显着(P>0.05);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育肥猪肌肉中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而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且苜蓿草粉组的亚麻酸在育肥猪猪肉中的沉积效果高于植物油脂。试验二: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育肥猪组织中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影响试验动物的选择、分组、管理等方面与实验一一致,试验结束后,屠宰15头猪,每个重复各屠宰一头,然后取猪的肝脏检测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如肝受体(LXR)、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PPARα)、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分别做荧光定量分析,结果如下:4个试验组均提高了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α表达量,降低了LXR、ACC、FAS的表达量,亚麻油组PPARα表达量高于其它试验组,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均抑制脂肪组织和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综合上述结果得到:在育肥猪饲粮中添加10%的苜蓿草粉有利于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其血清生化指标,添加不同油脂来源的饲粮(苜蓿草粉、豆油、亚麻油)均有助于改善肉的品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中苜蓿草粉组的日粮配方对亚麻酸的沉积效果优于豆油组和亚麻油组。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肌肉脂肪沉积量下降有关。

王荣[6](2017)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米糠油具有高营养价值,经常食用可降血脂、降胆固醇、调节人体血脂代谢、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抗氧化、抗癌等,有着广阔的消费前景,这是由于米糠油中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富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因此,本论文研究了米糠油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并初步分析了其抗癌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MTT法测定了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生长曲线;采用HE染色及Hoechst染色法利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 HepG2及HL-7702细胞处理前后增殖形态的变化;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测定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HepG2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当米糠油浓度达到0.25 mmol/L、油酸0.2 mmol/L、亚油酸0.1 mmol/L以上时,抑制作用明显,而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测结果显示:经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的肝癌细胞明显收缩变圆,胞体变小,细胞间隙增大,胞核模糊不清,部分细胞出现脱落现象,核仁外溢现象,而正常肝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形态;划痕实验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不同程度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其迁移抑制率可达到15%左右;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不同程度抑制HepG2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其侵袭抑制率可达50%左右。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而对肝癌细胞则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以正常肝细胞作对比,严格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特异性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实效性,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探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的原因,本研究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前后肝癌细胞HepG2凋亡情况及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处理前后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标志因子Caspase-3的表达量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处理前后经罗丹明123染色后肝癌细胞HepG2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流式凋亡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HepG2后的凋亡率分别达到:米糠油组31.5%、油酸组48.9%、亚油酸组37.5%,凋亡率显着上升;细胞周期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肝癌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而非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达到生长抑制的效果;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肝癌细胞全蛋白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上调;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肝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缺失明显。说明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肝癌细胞发生凋亡诱导作用从而抑制其生长增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凋亡诱导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 GRP78、CHOP及凋亡Caspase级联蛋白Caspase-12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HepG2前后随时间变化的表达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志蛋白Bax及Bcl-2在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处理肝癌细胞HepG2前后的表达量变化。从内质网应激通路初步表明了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是通过引起内质网应激起始蛋白GRP78在处理后6h表达上调,持续应激进而诱导内质网应激凋亡起始蛋白CHOP在12 h后表达上调,最终诱导Caspase凋亡级联蛋白Caspase-12在24 h后表达上调,引起细胞凋亡。以此研究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促使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效果,以及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综上所述,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有显着的凋亡诱导作用,而对正常肝细胞HL-7702无影响,并能有效降低肝癌细胞HepG2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机制分析结果帮助我们推测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从而诱导HepG2发生凋亡。这将为米糠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并为寻找和开发一种新型的天然抗癌活性物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及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范馨莉[7](2017)在《二十二碳六烯酸纳米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癌症是体内正常细胞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已经成为当今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威胁。目前癌症治疗主要手段仍依赖于化学药物疗法,但是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特异性较差,不易克服体内复杂的生理屏障,并且易诱发癌症多药耐药而导致化疗失败。为了靶向治疗肿瘤,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克服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以达到癌症治疗效果最大化,依托纳米载药传递系统的化疗手段成为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家族成员之一,具有显着的抗炎抗肿瘤功效。本课题旨在通过探究含有DHA的纳米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功效,为将其开发为新型抗癌制剂提供理论参考。本课题制备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通过MTT实验、细胞摄取实验、凋亡检测实验、免疫印迹实验等结果发现:NLC-DOX-DHA能够增强肝癌耐药细胞Be17402/Fu对抗癌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敏感性,并促使耐药细胞凋亡。随后,构建皮下接种人肝癌耐药细胞Be17402/Fu的荷瘤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NLC-DOX-DHA,测量裸鼠体重、肿瘤体积、重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结合活体荧光成像与肿瘤组织形态与病理学分析结果,证实NLC-DOX-DHA延长了阿霉素在体内的循环作用时间,增强了阿霉素对实体肿瘤的促进凋亡、杀伤作用。另一方面,本课题制备DHA柔性脂质体,体外模拟阿霉素皮肤给药与经皮吸收环境并结合小鼠透皮实验,发现DHA柔性脂质体能够有效提高阿霉素的经皮吸收效率。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证实:DHA纳米制剂能够有效提高抗癌药物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并提高细胞、皮肤等生理屏障对抗癌药物的摄取吸收效率,提示我们DHA纳米制剂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肿瘤化疗辅助手段。

刘维维[8](2016)在《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冻干制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即DHA,属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n-3 PUFA)。由于含有6个不饱和双键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对人类健康具有特别的作用和影响。目前市场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大多数以微胶囊和油剂的形式为主,生物利用率有待提高。本研究采用高能乳化法中的超声波法制备水包油型微藻DHA油纳米乳,并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最佳微藻DHA油纳米乳配方。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微藻DHA油纳米乳的载药量。考察微藻DHA油纳米乳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筛选出合适的冻干方法,将微藻DHA油纳米乳冻成乳白色纳米干乳颗粒,提高稳定性并保持物理化学稳定性基本不变。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配方的筛选利用高能乳化法中的超声波法以微藻DHA油、表面活性剂和单蒸水为配方制备微藻DHA油纳米乳,通过观察其外观、形态、平均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作为评价指标,探究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表面活性剂与油相体积比(SOR)对微藻DHA油纳米乳制备的影响,并且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纳米乳制备的工艺参数。筛选出SOR为0.8,超声时间为5min,超声功率为375W时,可得到均一稳定,流动性良好的微藻DHA油纳米乳。2建立DHA分析方法DHA甲酯标准品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方法学验证,主要包括标准曲线、加样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和专属性实验。结果表明,DHA在0-2m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加样回收率为103.2%,RSD=3.3%,精密度为1.4%(n=7),稳定性RSD=1.1%,色谱条件对DHA有专属性。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检测微藻DHA油纳米乳的载药量。3微藻DHA油纳米乳的稳定性考察纳米乳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研究其稳定性对于确定纳米乳配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微藻DHA油纳米乳的稳定性研究包括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其中,物理稳定性包括平均粒径、浊度、pH值、Zeta电位,化学稳定性指微藻DHA油的过氧化值,考察的影响因素为光照和温度。以28天为一个周期,考察DHA纳米乳的稳定性。结果显示,28天后,纳米乳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和浊度没有明显变化,温度对pH值和化学稳定性有显着影响,光照影响不大。进一步说明微藻DHA油纳米乳液稳定性良好。4微藻DHA油纳米乳冻干工艺的研究将微藻DHA油纳米乳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可以保证其长期稳定性,扩大其应用范围。以筛选出的制备微藻DHA油纳米乳的最优条件制备纳米乳,按照冻干保护剂和油相的质量比为3:1添加冻干保护剂,冻干保护剂采用α-乳糖和甘露醇的混合物,其中,α-乳糖和甘露醇的质量比例为1:1。冻干曲线:预冻温度为-40℃,维持2h;升华干燥第一阶段为-30℃,维持12h,第二阶段为-20℃,维持2.5h;解析干燥为25℃,维持3h。最终,制剂冻干后呈乳白色颗粒状,复溶速度快,复溶后平均粒径仍然在纳米范围内。

陈浩[9](2014)在《裂殖壶菌培养基优化、菌种选育及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是一种n-3多不饱和脂肪酸。自上世纪Dyerberg发现DHA对心血管病等有重要作用以来,国内外学者发现DHA在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保护视力、抗癌、抗炎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limacinum)作为一种理想的工业化DHA生产菌,其DHA含量可达到细胞干重的40%左右,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论文从培养条件优化、菌种选育、功能基因克隆以及转基因方法等方面对裂殖壶菌开展研究,为提高裂殖壶菌的生物量和DHA含量奠定基础。本文以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limacinum为研究对象,以MnCl24H2O,ZnSO47H2O,CoCl26H2O为三个因子,探讨了微量元素对裂殖壶菌生长及DHA含量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裂殖壶菌的生物量与DH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Co2+对裂殖壶菌的生物量及DHA含量影响最大,其次是Zn2+和Mn2+。正交实验的理论最优组合与实验最优组合一致,为MnCl24H2O:32mg/L;ZnSO47H2O:30mg/L;CoCl26H2O:1.2mg/L。在添加了微量元素的裂殖壶菌配方中,裂殖壶菌生物量提高了61.38%,DHA含量提高了47.85%。然后,本文以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limacinum OUC168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诱变及喹禾灵筛选,筛选出性状优良的突变菌株Aurantiochytriumlimacinum OUCB1。该菌株的生物量达到7.33g·L-1·d-1,比出发菌株提高65.09%;DHA含量达到18.05%,提高49.92%。以菌株、培养基中葡萄糖、谷氨酸钠、酵母提取物含量这四个因素设计正交实验,测定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量、DHA含量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物量、DHA含量和ACCase活性受培养基各成分变化的影响较小,而与菌株因素关系密切,ACCase活性与生物量、DHA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我们得到了突变株OUCB1的最佳培养条件:葡萄糖70g/L、谷氨酸钠20g/L、酵母提取物20g/L。突变株OUCB1的经济性状优于出发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聚酮合酶(PKS)是裂殖壶菌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一个关建酶,在DHA合成途径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本文克隆得到了pks2的基因全长,共6105bp,不含有内含子。这6105个碱基编码一个完整的蛋白,含2034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共包含4个保守结构域,分别是KS,AT和FabD酶域,其中KS酶域在氨基酸序列上重复出现,但是2个KS酶域并不相同,可能与催化不同的反应底物有关。同时我们在裂殖壶菌中发现了FAS合成途径中的FabD酶域,他与PKS合成途径中的AT酶域功能大体一致。本研究首次克隆得到裂殖壶菌pks2基因全长,为从分子水平研究裂殖壶菌的DHA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并为裂殖壶菌的基因改造提供了有用的基因信息。最后,我们将Cre/loxP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应用到了裂殖壶菌中,将含有loxP位点、氯霉素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的p18SCPGC载体转入裂殖壶菌OUC168中,得到能在含有氯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且能够发出绿色荧光的裂殖壶菌OUCEG。通过再次转入pSH65质粒,利用pSH65质粒Cre重组酶的作用将loxP位点中间的氯霉素标记基因切除,得到没有抗生素抗性,但是仍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裂殖壶菌OUCCG。通过PCR检测验证了裂殖壶菌OUCCG中氯霉素标记基因已成功切除;通过荧光检测和Southern杂交鉴定,验证了裂殖壶菌OUCEG与OUCCG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未受到氯霉素标记基因切除的影响,始终能够表达。Cre/loxP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在裂殖壶菌中的成功应用为裂殖壶菌的基因改造,获得无抗生素标记的裂殖壶菌菌种奠定了实验基础。

陈鲲,陈永顺,王雪君,陈韵帆,刘轲莉,陈凤佳,鲁建军[10](2014)在《Et-DHA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T细胞granzyme B诱导HepG2细胞凋亡》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Et-DHA)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HepG2细胞用于检测Et-DHA的抑癌活性,MTT法检测Et-DHA对HepG2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ELISA法检测Et-DHA处理后HepG2细胞的活性氧簇(ROS)释放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spase-9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胞质和线粒体中Bax、Bak、Bid、Bcl-2、Smac和细胞色素C(Cyt C),以及胞质中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T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进一步观察Et-DHA处理后T细胞的增殖对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并检测了颗粒酶(granzyme)B的水平。结果:Et-DHA显着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P<0.05),这种抑制作用具浓度效应和时程效应;Et-DHA处理后HepG2细胞的ROS释放量增加,但总SOD活性无明显变化,caspase-9活性显着上升(P<0.05);线粒体上的促凋亡蛋白Bax、Bak和Bid水平增加,而抑凋亡蛋白Bcl-2以及线粒体中Cyt C和Smac的水平降低,胞质中的Cyt C、Smac、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以及cleaved Bid水平呈剂量性升高。另外T细胞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在Et-DHA的诱导下,HepG2细胞的凋亡程度与Et-DHA单独作用时相比进一步增加。在Et-DHA刺激下,T细胞内granzyme B上调,释放到HepG2细胞内的granzyme B明显增多。结论:Et-DHA可能主要通过线粒体内源性途径以及caspase-8途径,激活caspase-3,诱导HepG2细胞凋亡,以及通过间接活化T细胞,促使granzyme B增多,从而增强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二、廿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廿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氧化产物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1.1.1 PUFA与类二十/二十二烷酸代谢
        1.1.2 PUFA与脂质过氧化
    1.2 类二十/二十二烷酸与巨噬细胞炎症
    1.3 铁死亡
        1.3.1 脂质过氧化与铁死亡
        1.3.2 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
    1.4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膳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前列腺癌的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剂
        2.2.2 细胞系与动物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2.3.2 Western Blot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膳食ω3PUFA对小鼠前列腺癌的作用
        2.4.2 膳食ω3 PUFA前列腺癌组织中的M2 巨噬细胞浸润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型消退素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剂
        3.2.2 细胞系与动物
        3.2.3 细胞培养用液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液质联用分析
        3.3.2 巨噬细胞极化
        3.3.3 MTT细胞计数实验
        3.3.4 流式细胞术
        3.3.5 RNA提取与q PCR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组织中存在Rv D及 Rv D所需的代谢酶类
        3.4.2 DHA和 Rv D借助巨噬细胞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3.4.3 RvD作用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3.4.4 Rv D对 TAM极化的作用
        3.4.5 RvD对M2a极化的作用
        3.4.6 RvD对M1极化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v D对巨噬细胞PKA通路的调节作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RNA提取与q PCR
        4.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vD受体在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的表达
        4.4.2 不同极化状态的巨噬细胞中Rv D对 PKA通路的调控
        4.4.3 PKA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细胞铁死亡的作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试剂
        5.2.2 细胞系与动物
        5.2.3 培养基
        5.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液质联用分析
        5.3.2 气质联用分析
        5.3.3 小干扰RNA的转染
        5.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ROS与 LPO
        5.3.5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指标
        5.3.6 经典生化反应
        5.3.7 裸鼠成瘤实验
        5.3.8 免疫荧光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人体组织与培养的细胞中脂肪酸的含量
        5.4.2 不同的脂肪酸对铁死亡诱导剂介导的细胞死亡的作用
        5.4.3 不同饱和度脂肪酸对FIN相关细胞死亡的调控
        5.4.4 DHA对 FIN介导的细胞死亡对非肿瘤细胞的效应
        5.4.5 DHA与 FIN介导的细胞死亡方式
        5.4.6 DHA对铁死亡特异性的ROS积累的作用
        5.4.7 铁死亡过程中胞内多层次的氧化作用
        5.4.8 DHA对体内铁死亡依赖的肿瘤治疗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HA在胞内发生脂质过氧化的机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试剂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薄层层析
        6.3.2 ALOX5代谢产物检测与脂质组学
        6.3.3 RT-PCR方法检测ACSL与 LPCAT的表达
        6.3.4 质粒的转染
        6.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DHA的添加对细胞脂质组成的影响
        6.4.2 DHA的作用不依赖于其受体GPR120
        6.4.3 游离DHA对铁死亡的作用
        6.4.4 铁死亡的ROS与 LPO的积累
        6.4.5 COX与 LOX途径在DHA参与的铁死亡中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RIPK1对DHA参与的铁死亡的作用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 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质粒的转染
        7.3.2 免疫共沉淀
        7.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DHA介导的铁死亡特征
        7.4.2 RIPK1抑制剂对铁死亡的作用
        7.4.3 铁死亡中RIPK1的磷酸化
        7.4.4 RIPK1各个位点的功能
        7.4.5 RIPK1的激酶活性对铁死亡的作用
        7.4.6 RIPK1没有形成经典的坏死复合体
        7.4.7 SQSTM1/p62与RIPK1 的结合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RIPK1-SQSTM1/p62-GSDMD对 DHA参与的铁死亡的作用
    8.1 前言
    8.2 实验材料与设备
        8.2.1 试剂
        8.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蛋白质谱鉴定
        8.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8.4 结果与讨论
        8.4.1 DHA参与的铁死亡中SQSTM1/p62 的磷酸化
        8.4.2 DHA参与的铁死亡中SQSTM1/p62 的胞内聚集
        8.4.3 SQSTM1/p62对DHA参与的铁死亡的作用
        8.4.4 RIPK1对SQSTM1/p62 的磷酸化的调控
        8.4.5 自噬在铁死亡中的作用
        8.4.6 GSDMD与 RIPK1和SQSTM1/p62 的相互作用
        8.4.7 GSDMD对铁死亡的作用
        8.4.8 RIPK1与SQSTM1/p62对GSDMD活化的调控
        8.4.9 CASP5在铁死亡中的作用
        8.4.10 RIPK1对CASP5 活化的调控
    8.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Co-IP方法鉴定的与SQSTM1/p62或RIPK1 结合的蛋白质

(2)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诱导GSDME介导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1.2.1 DHA及其作用机制
        1.2.2 DHA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1.3 细胞焦亡
        1.3.1 细胞焦亡
        1.3.2 Gasdermin家族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1.3.3 细胞焦亡与疾病
    1.4 研究基础与假设
第2章 DHA阻断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的经典焦亡通路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2 主要器材及仪器
        2.1.3 实验细胞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冻存
        2.2.2 抗炎物质处理THP-1单核细胞
        2.2.3 抗炎物质处理THP-1巨噬细胞
        2.2.4 DHA不同剂量/时间处理THP-1单核细胞
        2.2.5 DHA不同剂量/时间处理THP-1巨噬细胞
        2.2.6 LPS-尼日利亚菌素处理THP-1单核细胞
        2.2.7 LPS-尼日利亚菌素处理THP-1巨噬细胞
        2.2.8 细胞毒性试验(LDH检测)
        2.2.9 PI染色
        2.2.10 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
        2.2.11 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
        2.2.12 CCK-8 实验
        2.2.13 流式细胞计数
        2.2.14 Western blot检测
        2.2.15 结果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DHA下调THP-1单核细胞NLRP3、Caspase-1 表达并参与GSDMD和Caspase-3 活化剪切
        2.3.2 DHA下调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 表达并参与GSDMD和Caspase-3 活化剪切
        2.3.3 DHA阻断THP-1单核细胞NLRP3/Caspase-1/GSDMD通路
        2.3.4 DHA阻断THP-1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GSDMD通路
        2.3.5 DHA致THP-1单核细胞死亡及形态观察
        2.3.6 DHA对THP-1单核细胞有细胞毒性作用
        2.3.7 DHA诱导THP-1单核细胞死亡
        2.3.8 DHA导致人PBMCs细胞活性下降
        2.3.9 DHA诱导人PBMCs和THP-1单核细胞死亡比较
    2.4 讨论
第3章 DHA诱导THP-1单核细胞CASPASE-3/GSDME焦亡通路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3.1.2 主要器材及仪器
        3.1.3 实验细胞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冻存
        3.2.2 DHA不同剂量/时间处理THP-1单核细胞
        3.2.3 DHA不同剂量/时间处理THP-1巨噬细胞
        3.2.4 Caspase抑制剂作用THP-1单核细胞
        3.2.5 PI染色
        3.2.6 流式细胞计数
        3.2.7 脂肪酸/DHA代谢物作用THP-1单核细胞
        3.2.8 脂肪酸/DHA代谢物作用THP-1巨噬细胞
        3.2.9 氧化酶抑制剂作用THP-1单核细胞
        3.2.10 脂肪酶抑制剂作用THP-1巨噬细胞
        3.2.11 Western blot检测
        3.2.12 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DHA在THP-1单核细胞和THP-1巨噬细胞中激活Caspase-7/-8/-3 以及Caspase-3/GSDME途径
        3.3.2 DHA通过Caspase-3/GSDME途径诱导THP-1单核细胞焦亡
        3.3.3 DHA激活THP-1单核细胞凋亡相关通路
        3.3.4 其他脂肪酸对细胞焦亡无调节作用
        3.3.5 DHA代谢通路氧化酶不参与细胞焦亡
        3.3.6 DHA胞内最终代谢物不参与细胞焦亡
    3.4 讨论
第4章 DHA诱导HUVECS细胞焦亡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2 主要器材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细胞
        4.2.2 细胞培养
        4.2.3 抗炎物质处理HUVECs细胞
        4.2.4 LPS、TNF-α、葡萄糖处理HUVECs细胞
        4.2.5 PI染色
        4.2.6 CCK-8 试验
        4.2.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4.2.8 结果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细胞焦亡经典通路相关分子在不同类型细胞中基础表达情况
        4.3.2 细胞焦亡关键分子GSDM蛋白家族成员在不同类型细胞中基础表达情况
        4.3.3 LPS、TNF-α、葡萄糖均不引起HUVECs中GSDMD剪切
        4.3.4 DHA调节HUVECs中GSDMD表达
        4.3.5 DHA在HUVECs中诱导GSDMD-C剪切
        4.3.6 DHA诱导HUVECs细胞死亡
        4.3.7 DHA在HUVECs中导致GSDME-N剪切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不同食物蛋白载DHA自组装胶束的构建及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简介
    1.2 DHA功能活性
        1.2.1 调节肝内脂质代谢的功能
        1.2.2 缓解氧化应激损伤的功能
        1.2.3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1.2.4 调节炎症的功能
        1.2.5 改善肝窦微循环的功能
        1.2.6 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1.2.7 调节细胞自噬的功能
    1.3 DHA在食品医药中的应用现状
        1.3.1 医药业中的应用
        1.3.2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3 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4 DHA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 防止DHA氧化失活的方法
        1.5.1 乳液呈递体系防止DHA失活
        1.5.2 微胶囊技术包裹DHA
        1.5.3 防止DHA氧化失活的研究进展
    1.6 纳米体系
        1.6.1 纳米颗粒概述
        1.6.2 纳米载体递送技术
        1.6.3 纳米体系特性
        1.6.4 纳米聚合物胶束
    1.7 立题意义
    1.8 研究内容
2 蛋白自组装胶束封装DHA的制备及结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氨基态氮的测定
        2.2.2 水解度(DH)的测定
        2.2.3 蛋白胶束最佳酶解酶/底物的确定
        2.2.4 蛋白封装DHA胶束的制备
        2.2.5 荧光光谱研究蛋白胶束与DHA的相互作用
        2.2.6 蛋白封装DHA胶束的制备形貌表征
        2.2.7 蛋白胶束的电动电势和粒径测定
        2.2.8 蛋白胶束包埋量和包埋量的测定
        2.2.9 圆二色谱测定蛋白胶束及蛋白封装DHA胶束的蛋白质结构构象变化
        2.2.10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酶/底物对水解度的影响结果
        2.3.2 荧光光谱研究蛋白胶束与DHA的相互作用结果
        2.3.3 载DHA蛋白胶束形态
        2.3.4 蛋白胶束的电动电势、粒径、包封率及包埋量
        2.3.5 载DHA蛋白胶束的二级结构
3 自组装蛋白胶束DHA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胶束包埋前后DHA水溶性的评价
        3.2.2 蛋白封装DHA胶束的热稳定性
        3.2.3 蛋白封装DHA胶束紫外稳定性试验
        3.2.4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3.2.5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3.2.6 清除过氧化氢自由基能力法(PSC)
        3.2.7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水溶性结果
        3.3.2 蛋白封装DHA胶束的热稳定性结果
        3.3.3 紫外稳定性结果
        3.3.4 ABTS、DPPH和 PSC清除自由基结果
4 蛋白自组装DHA胶束的降脂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DMEM高糖培养液和PBS缓冲液配置
        4.2.2 细胞传代
        4.2.3 细胞冻存
        4.2.4 细胞复苏
        4.2.5 细胞线粒体的提取
        4.2.6 细胞的存活率测试
        4.2.7 细胞膜表观渗透速率
        4.2.8 细胞高脂模型建立方法
        4.2.9 细胞油红O染色
        4.2.10 细胞蛋白浓度测定
        4.2.11 细胞内TC含量测定
        4.2.12 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的测定
        4.2.13 细胞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测定
        4.2.14 细胞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测定
        4.2.15 细胞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检测
        4.2.16 细胞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检测
        4.2.17 细胞尿酸(UA)含量检测
        4.2.18 细胞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
        4.2.19 细胞LC3-Ⅱ免疫荧光染色
        4.2.2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细胞的存活率测定结果
        4.3.2 细胞表观渗透率测定结果
        4.3.3 细胞油红O染色结果
        4.3.4 细胞TG含量测定结果
        4.3.5 细胞TC含量测定结果
        4.3.6 细胞HDL-C含量测定结果
        4.3.7 细胞LDL-C含量测定结果
        4.3.8 细胞ALT活性测定结果
        4.3.9 细胞AST活性测定结果
        4.3.10 细胞UA含量测定结果
        4.3.11 细胞自噬体形成结果
        4.3.12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epG2细胞内LC3-Ⅱ表达水平
5 蛋白自组装DHA胶束缓解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设备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细胞的抗氧化活性(CAA)
        5.2.2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建立方法
        5.2.3 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
        5.2.4 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PTP)开放度检测
        5.2.5 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
        5.2.6 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
        5.2.7 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5.2.8 细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5.2.9 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
        5.2.10 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5.2.11 细胞丙酮酸(PA)含量测定
        5.2.12 H_2O_2处理后细胞形态观察
        5.2.13 H_2O_2处理后细胞凋亡状态观察
        5.2.14 细胞内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活性检测
        5.2.15 细胞周期的测定
        5.2.1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AA测定结果
        5.3.2 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结果
        5.3.3 细胞PTP开放度的测定结果
        5.3.4 细胞ROS含量变化
        5.3.5 细胞LDH活性测定结果
        5.3.6 细胞SOD活性测定结果
        5.3.7 细胞CAT活性测定结果
        5.3.8 细胞GSH-Px活性测定结果
        5.3.9 细胞MDA含量测定结果
        5.3.10 细胞PA含量测定结果
        5.3.1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5.3.12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
        5.3.13 细胞内Caspase-3活性测定结果
        5.3.14 细胞周期测定结果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4)n-3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端粒保护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衰老概述
        1.1.1 引言
        1.1.2 衰老学说:人为何而衰老
        1.1.3 延缓衰老策略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概述
        1.2.1 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类与代谢
        1.2.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学功能
        1.2.3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衰老的联系
    1.3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n-3 PUFA对 D-半乳糖致衰模型小鼠氧化应激状态与端粒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3.2 PUFA对衰老小鼠肝脏氧化还原酶系活力的影响
        2.3.3 PUFA对衰老小鼠大脑氧化还原酶系的影响
        2.3.4 PUFA对衰老小鼠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2.3.5 PUFA对衰老小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2.3.6 PUFA对衰老小鼠睾丸端粒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7 PUFA对衰老小鼠衰老-癌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HA对端粒酶缺陷引起的复制性细胞衰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HA对年轻/衰老MEF细胞活力与增殖的影响
        3.3.2 DHA对年轻/衰老MEF细胞凋亡的影响
        3.3.3 DHA干预对年轻/衰老细胞衰老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3.3.4 DHA干预对年轻/衰老细胞端粒长度的影响
        3.3.5 DHA干预对复制性衰老细胞活性氧类水平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早衰小鼠衰老表型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rc~(-/-)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
        4.3.2 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对定量与过氧化值的测定
        4.3.3 DHA改善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的能量代谢
        4.3.4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线粒体合成的影响
        4.3.5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端粒长度的影响
        4.3.6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4.3.7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干细胞的影响
        4.3.8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HA调控端粒酶缺陷型早衰小鼠糖脂代谢及其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5.3.2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糖类合成代谢的影响
        5.3.3 DHA对端粒酶缺陷型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5.3.4 DHA调控端粒酶缺陷型小鼠m TOR信号介导的脂质代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
        1.1.1 遗传因素
        1.1.2 年龄因素
        1.1.3 性别和环境因素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1.2.1 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
        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1.3 亚麻酸的生理作用
        1.3.1 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
        1.3.2 促进视觉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1.3.3 抗癌、抗炎的作用
    1.4 紫花苜蓿及其应用
        1.4.1 紫花苜蓿简介
        1.4.2 紫花苜蓿在动物上的应用
    1.5 大豆油及其应用
        1.5.1 大豆油简介
        1.5.2 大豆油的应用
    1.6 亚麻油及其应用
        1.6.1 亚麻油简介
        1.6.2 亚麻油的应用
2 引言
3 实验一 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处理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猪肉品质的影响
        3.2.5 不同处理对育肥猪肌肉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处理对猪肉脂肪酸、氨基酸的影响
        3.2.7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处理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育肥猪肌肉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
    3.4 小结
4 实验二 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组织中脂肪酸合成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方法
        4.1.3 荧光定量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6)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米糠油概述
        1.1 米糠油的营养价值与生理功能
        1.2 米糠油的应用
    2 米糠油中活性成分与人体健康
        2.1 米糠油中的活性成分
        2.2 米糠油中活性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3 米糠油中的脂肪酸
        3.1 米糠油中脂肪酸的组成
        3.2 米糠油中脂肪酸的开发利用
        3.3 不饱和脂肪酸与肿瘤
    4 肿瘤细胞的内质网应激
        4.1 细胞内质网应激与凋亡
        4.2 内质网应激与肿瘤
        4.3 内质网应激与肝癌研究
        4.4 不饱和脂肪酸抗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HepG2、HL-7702细胞的培养及细胞处理母液配制
        3.2 HepG2、HL-7702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试验)
        3.3 光学显微镜检测HepG2、HL-7702细胞形态
        3.4 荧光显微镜检测HepG2、HL-7702细胞形态
        3.5 划痕试验检测HepG2细胞迁移能力
        3.6 Transwell试验检测HepG2细胞侵袭能力
        3.7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组对HepG2、HL-7702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4.2 处理前后HepG2、HL-7702细胞HE染色形态变化
        4.3 处理前后HepG2、HL-7702细胞Hoechst染色形态变化
        4.4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周期分布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率
        3.3 处理前后细胞全蛋白的提取及蛋白含量测定
        3.4 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
        3.5 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灰度分析
        3.6 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3.7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凋亡状态的影响
        4.3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组对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影响内质网应激实现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Western Blot测定HepG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
        3.2 Western Blot测定HepG2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量比率
        3.3 蛋白表达量的灰度分析
        3.4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组对GRP78、CHOP、Caspase-12蛋白动态表达变化的影响
        4.2 不同处理组对Bcl-2/Bax蛋白表达量比率变化的影响
    5 讨论与小结
        5.1 不同处理时间对HepG2细胞中GRP78、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的影响
        5.2 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HepG2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机制推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附录B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二十二碳六烯酸纳米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化学药物与肿瘤治疗
        1.1.1 抗癌药物阿霉素及其应用
        1.1.2 肿瘤多药耐药
        1.1.3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其应用
    1.2 纳米载药系统与肿瘤治疗
        1.2.1 纳米载药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1.2.2 纳米载药系统的特点
        1.2.3 纳米载药系统与生理屏障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缓冲液和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的制备
        2.2.2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的表征
        2.2.3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的体外细胞实验
        2.2.4 裸鼠肝癌多药耐药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5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
        2.2.6 肿瘤组织形态与病理学检测
        2.2.7 DHA柔性脂质体的制备
        2.2.8 DHA柔性脂质体的表征
        2.2.9 DHA柔性脂质体对阿霉素经皮吸收的作用影响
        2.2.10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
        3.1.1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的性质表征
        3.1.2 人肝癌细胞Be17402和其5-氟尿嘧啶耐药细胞株的鉴定
        3.1.3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抑制细胞活性
        3.1.4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增强耐药细胞的摄取能力
        3.1.5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促进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的凋亡
        3.1.6 DOX-DHA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DOX-DHA)增强阿霉素对裸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
    3.2 DHA柔性脂质体经皮吸收的研究
        3.2.1 DHA柔性脂质体的性质表征
        3.2.2 DHA柔性脂质体增强阿霉素的透皮吸收效率
        3.2.3 阿霉素醇质体增强阿霉素透皮吸收效率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冻干制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DHA的研究现状
        1.1.1 DHA的基本性质
        1.1.2 DHA的来源
        1.1.3 DHA对人体健康的有利影响
        1.1.4 DHA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1.1.5 DHA的应用
    1.2 纳米乳的概述
        1.2.1 纳米乳的配方成分
        1.2.2 纳米乳的制备工艺
    1.3 真空冷冻干燥工艺
        1.3.1 冻干保护剂的简介
第二章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制备
    2.1 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DHA纳米乳的制备方法
        2.2.2 纳米乳的表征一粒径、聚合物分散性(PDI)、Zeta电位
        2.2.3 微藻DHA油纳米乳配方及工艺的优化
        2.2.3.1 SOR的确定
        2.2.3.2 超声时间的确定
        2.2.3.3 超声功率的确定
        2.2.3.4 正交实验
        2.2.4 制备工艺的比较
        2.2.5 微藻DHA油纳米乳透射电镜表征
        2.2.6 微藻DHA油纳米乳粒径、Zeta电位考察
        2.2.7 DHA纳米乳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OR的确定
        2.3.2 超声时间的确定
        2.3.3 超声功率的确定
        2.3.4 正交实验
        2.3.5 制备工艺的比较
        2.3.6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外观和透射电镜表征
        2.3.7 微藻DHA油纳米乳粒径、Zeta电位考察
        2.3.8 DHA油纳米乳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藻DHA油纳米乳中DHA的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DHA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DHA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3.2.1.1 色谱条件
        3.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1.3 精密度实验
        3.2.1.4 加样回收率实验
        3.2.1.5 稳定性实验
        3.2.1.6 专属性实验
        3.2.2 微藻DHA油中DHA含量的分析
        3.2.2.1 H_2SO4-甲醇法
        3.2.2.2 NaOH-甲醇法
        3.2.2.3 BF_3-甲醇法
        3.2.3 微藻DHA油纳米乳中DHA含量的检测(载药量)
    3.3 DHA分析方法的讨论
        3.3.1 色谱条件
        3.3.2 标准回归曲线的绘制
        3.3.3 精密度实验结果
        3.3.4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
        3.3.5 稳定性实验的结果
        3.3.6 专属性实验结果
        3.3.7 藻油中DHA的含量分析
        3.3.8 微藻DHA油纳米乳中DHA的含量(载药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稳定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稳定性
        4.2.1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物理稳定性
        4.2.1.1 平均粒径
        4.2.1.2 Zeta电位
        4.2.1.3 浊度
        4.2.1.4 pH值
        4.2.2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化学稳定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平均粒径
        4.3.2 Zeta电位
        4.3.3 浊度
        4.3.4 pH值
        4.3.5 过氧化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冻干工艺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微藻DHA油纳米乳冻干工艺的考察
        5.2.1 工艺流程
        5.2.2 微藻DHA油纳米乳冻干制品的制备
        5.2.3 冻干曲线的优化
        5.2.4 冻干保护剂配方的筛选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冻干曲线的优化
        5.3.2 冻干保护剂配方筛选结果
        5.3.3 微藻DHA油纳米乳冻干粉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本文实验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裂殖壶菌培养基优化、菌种选育及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
        1.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1.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3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1.4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2 裂殖壶菌研究进展
        2.1 裂殖壶菌的分类及命名
        2.2 裂殖壶菌的工业生产与诱变
        2.3 裂殖壶菌的培养与微量元素
        2.4 裂殖壶菌的遗传转化方法
    3 Cre/loxP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裂殖壶菌培养条件优化及诱变选育
    第一节 微量元素对裂殖壶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裂殖壶菌的诱变选育及其性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裂殖壶菌聚合酮酶 pks2 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ks 2 中间部分 PCR 扩增及电泳结果
        2.2 3’Walking 和 5’Walking 获得 pks 2 侧翼序列
        2.3 测序结果
        2.4 裂殖壶菌 PKS2 蛋白序列分子进化分析
        2.5 PKS2 二级结构预测
        2.6 PKS2 各结构域三级结构预测
    3 讨论
第四章 Cre/lox P 系统在裂殖壶菌基因转化中的应用
    1 材料
        1.1 菌种及质粒
        1.2 主要生化试剂及试剂盒
    2 方法
        2.1 目的片段的 PCR 克隆及载体构建
        2.2 质粒构建
        2.3 裂殖壶菌电转化
        2.4 第一步转化阳性克隆的 PCR 筛选
        2.5 第二步转化阳性克隆的 PCR 筛选
        2.6 重组菌落的荧光检测
        2.7 重组菌落的 Southern 杂交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质粒构建
        3.2 第一步转化阳性克隆的 PCR 筛选
        3.3 第二步转化阳性克隆的筛选
        3.4 重组菌落的荧光检测
        3.5 重组菌落的 Southern 杂交检测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10)Et-DHA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T细胞granzyme B诱导HepG2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细胞培养和处理
    3 主要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Et-DHA对Hep G2 细胞数量的影响
    2 Et-DHA对Hep G2 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
    3 Et-DHA对Hep G2 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4 Et-DHA诱导Hep G2 细胞凋亡的机制
讨论

四、廿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氧化产物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D]. 单锴. 江南大学, 2020(01)
  • [2]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诱导GSDME介导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D]. 李秀珍. 南昌大学, 2020(08)
  • [3]不同食物蛋白载DHA自组装胶束的构建及生物活性的比较分析[D]. 刘语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n-3多不饱和脂肪酸延缓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端粒保护作用机制[D]. 陈景楠. 浙江大学, 2020(01)
  • [5]不同苜蓿草粉和亚麻酸水平饲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 李欢欢.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6]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6)
  • [7]二十二碳六烯酸纳米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范馨莉. 厦门大学, 2017(07)
  • [8]微藻DHA油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冻干制品的研究[D]. 刘维维.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9]裂殖壶菌培养基优化、菌种选育及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 陈浩.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Et-DHA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T细胞granzyme B诱导HepG2细胞凋亡[J]. 陈鲲,陈永顺,王雪君,陈韵帆,刘轲莉,陈凤佳,鲁建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4(03)

标签:;  ;  ;  ;  ;  

二十二碳六烯酸脂质过氧化对阿霉素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