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共产主义”

认识“共产主义”

一、结缘《共产党员》(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珂[1](2021)在《论中共党员在小说名着中的创生、形塑与流变》文中指出中共党员形象在1920年代"革命+恋爱"小说中首次集体登场,崇高型、成长型、缺陷型、变质型四类党员形象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小说渐趋铺开,以崇高型为主体的各类党员形象在"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中大量涌现,以党性为本位、兼顾人性的党员形象建构在新时期以来的主旋律叙事和向"深水区"开拓的"大党史文学"实践中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展开。党员形象的文学建构史自成一体,本论文将结合各时期经典文本、思潮,对小说名着中党员形象的创生、形塑、流变予以考究,对其形象内涵、价值、意义、得失予以述评,以期助力"大党史文学"创作与研究。

黄彬,贾辰[2](2021)在《结缘气象定初心,丹心热血怀风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只是团队的一分子,只想踏踏实实把事做好。这么多年来,我始终铭记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保障国家安全,做好防灾预警,服务人民生产生活。这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李泽椿70年前,16岁的李泽椿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从此与气象结缘。70年后,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气象学家的他,虽已头发花白但仍精神矍铄,谈起自己奉献一生的气象事业,依然热情澎湃。结缘气象锚定初心想当年,初入伍的李泽椿被安排到空军气象训练班学习气象观测。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年轻的李泽椿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熏陶,初步认识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刘玉斌[3](2021)在《电靓夏都 先锋先行——记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西宁电靓夏都)共产党员服务队》文中认为有这样一支队伍—哪里需要帮助,这支红色的队伍就出现在哪里。龙羊倒塔、湘黔冰灾、玉树地震、扶贫攻坚……在一个个应急救援的危难时刻,在一个个求助现场,他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分秒必争,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他们就是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西宁电靓夏都)共产党员服务队。

朱雪峰[4](2021)在《小扁担传奇——“最美奋斗者”杨怀远小记》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中国70年航运发展的星辰大海中,杨怀远的名字流传至今。他是原上海海运局所属沿海客轮上的一名服务员,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他用一根小扁担书写了"当代雷锋"的传奇人生。结缘"小扁担"1960年,杨怀远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公平路码头,进入上海海运局工作。1962年,被派到"民主5号"轮,做了一名客运服务员。

张雷[5](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赵佳琪[6](2020)在《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文中提出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他以追求真理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信仰科学的态度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做出了卓越贡献,又为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政党做出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严谨、历久弥新,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明确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曲折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复验证,形成了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具体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刘少奇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立场、内涵及特性四个方面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刘少奇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坚持、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做出了重要论述,极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对于毛泽东思想的高度总结和科学解读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少奇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毫无疑问,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因此,深入探究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理解和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徐雪苹[7](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2018.4选篇)》文中指出

李婷[8](2020)在《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认为“红色经典”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诞生的艺术作品,在文艺界无疑是一道独特的“红色风景线”。近年来,“红色经典”的影视化改编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这是在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选择红色经典改编剧作为研究对象,以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理论以及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文化诗学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女性形象视角出发对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通过解读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多元化的建构类型,分析女性形象的建构方式和建构价值。在反思“红色经典”改编现状的基础上对塑造女性形象提出建议,以期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创作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对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红色经典改编剧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并阐述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基础。首先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前提下对“红色经典”进行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概念。其次,将本文中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符号学、波伏娃“第二性”理论以及互文性理论进行阐述。由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阶段的不同使得社会文学研究方向以及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因此对红色经典剧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与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第二章以知名度高的红色经典改编剧为研究对象,解读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多元化女性形象。首先按照女性形象革命意识觉醒、迸发、升华的纵向发展作为女性形象划分的依据,将女性形象分为压迫与解放、反抗与成长、奉献与牺牲三种类型。以期通过将女性形象细化分析的研究方式,能够达到透析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的最终目的。第三章从文化语境入手研究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语境。将语境分为历史文化语境、政治文化语境、视觉文化语境以及消费文化语境四个部分。从而得出历史文化语境是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础,政治文化语境是女性形象建构的本质,视觉文化语境通过视觉手段深层挖掘女性形象建构内涵,消费文化语境则是从改变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对女性形象建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论。第四章从叙事策略及影像语言表达两方面分析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方式的独特性。首先,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使女性形象更加饱满。其一,叙事结构中的线性叙事结构、“小说式”叙事结构、“戏剧式”叙事结构使红色经典改编剧在清晰的叙事脉络中展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其二,叙事情节中的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史诗性、崇高性情节的设置使女性形象塑造更加典型;其三,叙事视角中的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使观者在女性形象的视角中参与叙事,使女性形象具有透视性和真实性。其次,塑造女性形象的影像语言表达包括视觉语言、听觉语言以及蒙太奇手段三个方面。其一,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特有的音乐、音响以及镜头的运用,将女性人物的革命情感和革命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其二,象征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及心理蒙太奇手段则是将女性形象的创作手段进行美化,使镜头的过渡及叙事的衔接更加自然。第五章以女性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阐述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建构女性形象的价值意义。首先从社会价值的层面,女性形象的建构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其次,从审美价值的层面,日常化革命叙事以及崇高化思想内涵是红色经典改编剧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类型的独到之处。第六章从红色经典改编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入手,以期针对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空壳化”“类型化”现象,提出尊重原着及建构具有时代精神的革命女性形象等可行性建议。

王媞[9](2020)在《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英国着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享誉国际的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是新社会史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新社会史学派是二战后三大史学流派之一,至今在史学界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史学界,其史学思想与史学着作不同凡响。研究其新社会史学思想,可以加深对新社会史学派的认识,了解“整体史学”、“自下而上”史学方法。中国学者对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其史学理论指导下的史学实践关注较少。全文共分为绪论、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来源、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主要内容、关于匪徒的历史叙述和阐释、爵士乐的社会史书写、激进的鞋匠、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的影响与评价七个部分。绪论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说明选题意义,能够创新之处,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考察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来源于其自身成长经历,由于受到青少年时期的政治环境影响,奠定了他的政治态度和对历史的兴趣,霍布斯鲍姆较早的接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提出的从整体的角度解读历史,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观以及关注“人”的作用等理念,是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第二章介绍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解释“整体史学”思想,“自下而上”的史学研究方法,并且举例说明“整体史学”思想与“自下而上”史学方法在其多部着作中的体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主要论述霍布斯鲍姆运用其史学思想理论所进行的史学史践。霍布斯鲍姆通过对社会匪徒进行概述、分类,讨论匪徒自身的经济与政治,以及匪徒与革命的关系。霍布斯鲍姆与爵士乐结缘,对爵士乐的历史演变进行描述,讨论爵士音乐人,爵士乐与政治的关系。霍布斯鲍姆关注到激进的鞋匠,说明鞋匠激进的表现,探讨鞋匠思想激进的原因,研究社会变迁对鞋匠的影响,以及鞋匠激进主义的影响。霍布斯鲍姆从整体的角度对匪徒、爵士乐、和鞋匠进行观察与思考,体现其整体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他运用“自下而上”史学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第六章阐述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欧美、亚洲史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阶级理解做出的贡献。

邵阳监狱工会[10](2020)在《二十七载财务情——记湖南省邵阳监狱财务科科长袁靖》文中研究说明她叫袁靖,是一名共产党员,现任湖南省邵阳监狱财务科科长,邵阳监狱工会经审委员会主任、会计师。1992年,袁靖从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湖南省邵东监狱(现湖南省邵阳监狱)财务科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整整27年。27年从警路,27载财务情。在与财务工作结缘的岁月里,袁靖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时刻牢记人民警察的使命,牢牢坚守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27年来,她在与枯燥乏味的数字、报表、票据为伴中,默默奉献出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

二、结缘《共产党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缘《共产党员》(论文提纲范文)

(2)结缘气象定初心,丹心热血怀风云(论文提纲范文)

结缘气象锚定初心
艰苦奋斗实现突破
求索创新坚守初心

(3)电靓夏都 先锋先行——记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西宁电靓夏都)共产党员服务队(论文提纲范文)

不畏艰险急难险重显担当
善小常为用心服务赢赞誉
队长寄语

(4)小扁担传奇——“最美奋斗者”杨怀远小记(论文提纲范文)

结缘“小扁担”
把“为人民服务”挑在肩上
“全能型”服务员
“戆大”老杨
“小扁担精神”永不过时
编者心语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问题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历史条件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二、个人主观条件
        (一)丰富的求学经历
        (二)艰苦的革命历程
        (三)崇高的个人理想
    三、思想理论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哺育
        (二)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第二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1921年前)
    二、发展阶段(1922年-1927年)
    三、成熟阶段(1928年-1945年)
第三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二)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三)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四)论马克思主义的特性
    二、精辟论述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
        (四)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一、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形成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二、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启示
        (一)指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确立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2018.4选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节选介绍
    (二)维译汉
        1.《人生的浪潮》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节选译文
    (二)维译汉
        1.《人生的浪潮》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节选原文
    (二)维译汉
        1.《人生的浪潮》原文
结语
致谢词

(8)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相关理论研究
        (二)关于女性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文化诗学研究方法
    四、研究拟突破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概述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概念界定
        一、“红色经典”概念界定
        二、红色经典改编剧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二、女性主义哲学
        三、符号学
        四、互文性理论
第二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类型
    第一节 压迫与解放:革命意识苏醒的女性形象
        一、自救:逃离旧社会获得新生
        二、他救:因革命成功获得解放
    第二节 反抗与成长:革命意识迸发的女性形象
        一、被压迫女性:推翻封建追求独立
        二、知识女性:弃笔从戎保家卫国
    第三节 奉献与牺牲:革命意识升华的女性形象
        一、革命母亲:革命女性中的“特殊”群体
        二、革命女战士:“一夫当关”的成熟革命女性
        三、革命引路人:诞生革命女性的“催化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基石:历史文化是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创作基础
        二、继承:女性形象革命精神的传递
    第二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语境
        一、渗透:政治文化与改编者
        二、主导:政治话语与女性形象
    第三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视觉文化语境
        一、互文性: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的交融
        二、通约性:视觉图像对女性形象的抒写
    第四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消费文化语境
        一、推动:消费文化加快红色经典改编剧传播
        二、影响:女性形象在商业话语下的“合理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方式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叙事策略
        一、保证女性形象塑造完整性的叙事结构
        二、增添女性形象塑造戏剧性的叙事情节
        三、提供女性形象塑造引导性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影像语言表达
        一、完善女性形象建构话语表达的视听语言
        二、美化女性形象建构创作手段的蒙太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意义
    第一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社会价值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
        二、女性话语权的回归与提升
    第二节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审美价值
        一、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日常化革命叙事
        二、革命史实与虚构的艺术化处理
        三、女性形象的崇高性革命思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色经典改编剧女性形象建构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反思改编现状,端正改编态度
        一、“红色经典”改编者充分了解“经典”本身
        二、打造与现实女性之间的相似性,摒除“类型化”“空壳化”
    第二节 冲破局限圈,建构新时期革命女性
        一、形成“主流”文化大众接受的欣赏模式
        二、真正传达女性内心,为女性发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红色经典改编剧文本情况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术界相关研究
        (二)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来源
    一、霍布斯鲍姆人生经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三、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
第二章 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主要内容
    一、整体史学思想
    二、“自下而上”史学方法
第三章 关于匪徒的历史叙述与阐释
    一、社会匪徒概述
    二、匪徒的分类
    三、匪徒的经济与政治状况
    四、匪徒与革命
第四章 爵士乐的社会史书写
    一、结缘爵士乐与开展研究
    二、爵士乐历史演变的描述
    三、爵士音乐人
    四、爵士乐与政治的关系
第五章 激进的鞋匠
    一、鞋匠激进的表现
    二、鞋匠思想激进的原因分析
    三、社会变迁对鞋匠的影响
    四、鞋匠激进主义的影响
第六章 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一、霍布斯鲍姆对阶级理解的贡献
    二、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影响
    三、对欧美、亚州史学界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二十七载财务情——记湖南省邵阳监狱财务科科长袁靖(论文提纲范文)

政治当头,干在实处勇担当
身先士卒,勤廉有为作表率
严管厚爱,增强工会凝聚力

四、结缘《共产党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共党员在小说名着中的创生、形塑与流变[J]. 张元珂. 百家评论, 2021(06)
  • [2]结缘气象定初心,丹心热血怀风云[J]. 黄彬,贾辰. 飞碟探索, 2021(04)
  • [3]电靓夏都 先锋先行——记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西宁电靓夏都)共产党员服务队[J]. 刘玉斌. 国家电网, 2021(08)
  • [4]小扁担传奇——“最美奋斗者”杨怀远小记[J]. 朱雪峰. 企业文明, 2021(04)
  • [5]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6]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 赵佳琪. 北华大学, 2020(10)
  •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2018.4选篇)[D]. 徐雪苹. 新疆大学, 2020(07)
  • [8]红色经典改编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李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实践研究[D]. 王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二十七载财务情——记湖南省邵阳监狱财务科科长袁靖[J]. 邵阳监狱工会. 中国工会财会, 2020(01)

标签:;  ;  ;  ;  

认识“共产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