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规划

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规划

一、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全,吴德进,陈燕和[1](2021)在《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动因、影响及趋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动因、影响及趋势,并提出应对对策。研究认为,东盟国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税收与关税政策优势,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使得中国部分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动因和趋势明显,劳动成本占比较高的产业尤其如此。部分产业向东盟转移对中国产业发展有负面影响,同时也有积极意义。为此,中国应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互补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产业链配套合作,积极拓展"非美市场"潜力,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徐鑫,王步芳[2](2021)在《逆全球化趋势下纺织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我国纺织出口面临着众多的反倾销措施、技术障碍以及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纺织出口应对贸易壁垒时要积极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长处,采取措施弥补结构和研发的短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新冠疫情供给受阻的机遇,化解挑战,把逆全球化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稳步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阮建青,赵吕航,赵祚翔,李劼巍[3](2021)在《成本上升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基于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给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应对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采取管理改进与技术升级、品牌化与多元化战略、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等策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区的地方政府应鼓励企业向外转移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承接地的地方政府应改善政务环境和商业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吴波亮,谷湘琼[4](2021)在《纺织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文中认为我国纺织行业作为工业领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其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将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我国纺织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现状,从主观意识、环保投入、技术创新、循环利用等方面剖析造成行业现状的深层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纺织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对策。

王秀梅,谷杨怡文[5](2021)在《时尚可持续发展论纲》文中研究说明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识的背景下,背负巨大环境赤字、面临可持续发展困境的时尚业也开始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可持续时尚应当是道德时尚、生态时尚、循环时尚、慢时尚、可追溯时尚和科技时尚。改变发展方式、技术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是时尚业实现可持续转型的必由路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时尚生产基地之一和最大市场之一,中国时尚业应当抓住机遇,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向时尚可持续发展转型。

韩美琳[6](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史晓玲[7](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张文倩[8](2020)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纺织业向东盟新成员国的转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压力。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期,如何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为我国纺织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向东盟新成员国进行产业转移或许成为我国纺织企业摆脱困境的方式。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纺织企业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下对东盟以及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现状、投资特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且运用熵权法对越老柬缅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四国投资环境从优到劣依次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我国纺织企业对四国的投资应以越南为主,充分利用其较为成熟的纺织业工业基础,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其他三国在政策、生产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下,中国纺织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历史机遇期,破除纺织业发展瓶颈,加快国际产业布局步伐,继续利用政府政策支持、推动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内部协作等。

LuongThi Giang[9](2020)在《RCEP对越南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越南纺织业在越南经济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2018年的出口总额中,纺织业出口额仅次于电子业,占越南出口总额的35%。自加入WTO、开放市场、促进进出口活动以来,越南的纺织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越南的纺织业已正式超越孟加拉国,成为仅次于中国与印度的全球第三大纺织品出口国,从而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越南的工人就业,而越南充足的劳动力也不断推动着纺织业发展使其成为越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从1975年越战结束,到1986年之后一连串的经济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越南不断地在进步,经济表现也越来越亮眼。越南积极加入区域经济整合,也提高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如1995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为东盟第七个会员国;之后于1998年加入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并于2007年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50个会员国,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参与谈判的RCEP,势将为越南带来更多的成长契机。在2020年,RCEP16个成员国(包括东盟10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望签署自贸协定。RECP经济体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它的诞生将极大地影响包括越南在内的16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从其所占人口数量与区域范围来看,亚洲主要经济体皆已加入,这表明未来RCEP在亚洲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本文从介绍越南纺织业的历史发展入手,通过分析越南纺织业发展状况,剖析越南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阐述RCEP的背景、近期谈判的内容、特点,对越南纺织品贸易的特点。随后运用SMART模型,预测分析RCEP协定生效后对越南纺织品进出口的潜在影响,并就RCEP对越南纺织品可能造成的予以评估,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推动越南纺织业的发展。

胡惠婉[10](2020)在《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业是中国传统支柱产业和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的科技、绿色、时尚产业。全球化不断深入,纺织出口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探究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竞争力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纺织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纺织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结构和对外贸易情况进行阐述;接着选取九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采用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分别测算了纺织业整体和分行业的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综合加权后得出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可见在国际市场上总的出口竞争力依旧很强,主要纺织行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非主要纺织产品类别(如棉花)具有稳定的比较劣势;然后根据钻石模型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最后从三个层面给出纺织业发展的建议,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创新体系,纺织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纺织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二、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动因、影响及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现状
    (一)中国对东盟投资急剧攀升反映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二)中国向东盟转移的制造业主要有鞋业、服装纺织业以及电子制造业
三、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东盟国家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明显
    (二)东盟国家工业用地、水电成本相对低
    (三)东盟国家税收与关税政策优势明显
    (四)部分产业向外转移符合中国产业政策导向
    (五)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中国低端产业向东盟转移
四、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二)不利影响
五、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趋势判断
    (一)劳动力成本占比高的行业将持续转移
    (二)产业转移路径多元化特征更明显
    (三)短期内产业供应链整体向东盟转移不具备条件
    (四)疫情加速中国产业对外转移
六、中国应对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互补优势
    (二)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产业链配套出口领域的合作
    (三)稳住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链
    (四)积极拓展“非美市场”潜力
    (五)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

(2)逆全球化趋势下纺织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几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明显
    (一)逆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二)逆全球化趋势的原因
二、逆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纺织出口的贸易壁垒分析
    (一)我国纺织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类型
        1. 技术性贸易壁垒。
        2. 反倾销。
    (二)我国纺织出口的贸易壁垒具体表现
        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
        2. 反倾销的表现。
三、纺织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出口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二)不利影响
四、我国纺织出口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一)“取长”:充分发挥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出口的长处
    (二)“补短”:采取措施弥补我国纺织出口的短板
    (三)我国纺织出口要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新冠疫情供给受阻的机遇
    (四)我国纺织应积极行动化解阻碍出口的挑战
五、结论

(3)成本上升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基于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三、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1)
    (一)企业劳动力短缺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
    (三)国内外竞争压力变大
四、企业应对成本压力的策略:基于两个企业的案例分析
    (一)F集团的品牌化、多元化策略
        1. 管理体系的改进
        2. 品牌化和多元化发展
        3. 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
        4. 平台化和数字化转型
    (二)S公司向海外转移的策略
        1. 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产业
        2. 设备改造与技术引进
五、企业向中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条件对比
    (一)劳动力成本比较
    (二)关税与贸易条件比较
    (三)配套设施比较
    (四)营商环境比较
六、结论与启示

(4)纺织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纺织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基本现状
    1.1 行业能源消耗逐年稳步地攀升
    1.2 行业碳排放强度持续明显地增强
    1.3 行业污水处理能耗加剧碳排放
    1.4 环保限产逼使行业降能外迁
2 纺织行业碳排放成效不显着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绿色发展主观意识薄弱
    2.2 行业环保技改投入明显不足
    2.3 行业生产技术设备相对落后
    2.4 废旧纺织品回收循环利用率低
3 纺织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对策
    3.1 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提升社会低碳发展意识
    3.2 加强先进技术攻关,促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3.3 推行绿色节能标识,倒逼供给端绿色生产
    3.4 建立纺织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园集中管理
4 结束语

(5)时尚可持续发展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尚业面临巨大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时尚业背负着巨大的可持续发展赤字
    (二)时尚业面临巨大的道德压力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三)高成本影响时尚业可持续发展
    (四)消费主义盛行是可持续时尚的巨大障碍
二、可持续时尚的内涵及其趋势
    (一)可持续时尚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时尚是生态时尚
        2.可持续时尚是道德时尚
        3.可持续时尚是循环时尚
        4.可持续时尚是慢时尚
        5.可持续时尚是可追溯时尚
        6.可持续时尚是科技时尚
    (二)可持续时尚的发展趋势
        1.时尚企业纷纷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2.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尚业活动的核心主题
        3.时尚业关注的重点在于时尚可持续发展
三、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时尚业可持续发展转型
    (一)时尚企业层面
        1.制定和实施可持续时尚战略和目标
        2.加强供应链管理
        (1)时尚原材料可持续
        (2)时尚产品开发可持续
        (3)时尚制造技术和工艺可持续
        (4)时尚产品包装可持续
        3.引领可持续时尚消费理念
    (二)时尚行业跨国倡议与合作层面
        1.签署《时尚业气候行动宪章》和《时尚公约》等行业倡议文件
        2.举办时装周倡导可持续时尚
        3.发挥时尚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三)国家和区域层面
    (四)联合国层面
四、中国时尚业应抓住契机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一)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时尚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并实施可持续时尚战略
    (四)加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五)加强消费者教育,引领可持续时尚理念
    (六)加强中国可持续时尚研究
五、结 语

(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纺织业向东盟新成员国的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不足
第二章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理论概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四、产业价值链优化理论
第三章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纺织业向东盟新成员国转移提供了巨大机遇
    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进程加快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立
    三、东盟新成员国发展战略提出
    四、东盟新成员国成本优势凸显
    五、东盟新成员国实施引进外资政策
第四章 当前中国纺织业向东盟新成员国转移面临的挑战
    一、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投资方式单一
    三、民营企业承受风险能力低
    四、东道国投资环境恶化
    五、国际订单流失
第五章 中国纺织业在东盟新成员国投资环境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一)东盟新成员国政治环境指标
        (二)东盟新成员国法律环境指标
        (三)东盟新成员国经济环境指标
        (四)东盟新成员国纺织产业环境指标
        (五)东盟新成员国人文环境指标
    二、评价方法介绍
    三、实证分析过程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二)推动纺织业结构调整
        (三)加强纺织业内部协作
        (四)重视企业在东盟新成员国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9)RCEP对越南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RCEP对越南经济影响得研究
        1.2.2 关于FTA对越南纺织品贸易的影响研究
        1.2.3 运用SMART模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4.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论文研究不足
2.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概念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2.3 自由贸易区贸易的效应
        2.3.1 静态效应
        2.3.2 动态效应
3.越南纺织品的现状
    3.1 越南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3.2 越南纺织品出口现状
        3.2.1 越南纺织品出口总额及增长率
        3.2.2 纺织品主要出口产品
        3.2.3 越南纺织品主要出口市场
    3.3 越南纺织品进口现状
        3.3.1 越南纺织品进口总额
        3.3.2 越南纺织品进口来源
    3.4 越南纺织品竞争力
    3.5 越南纺织业存在的问题
        3.5.1 越南纺织面料的生产高度依赖进口
        3.5.2 越南纺织企业大部分是小规模
        3.5.3 纺织业的设备技术落后
        3.5.4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有限
4.RCEP协定对越南纺织品贸易的潜在影响
    4.1 RCEP的概述
        4.1.1 RCEP的背景
        4.1.2 RCEP的进展
        4.1.3 RCEP协定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2 RCEP对越南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4.2.1 SMART模型介绍
        4.2.2 SMART计算方法
        4.2.3 模拟设定
        4.2.4 模型结果分析
        小结
    4.3 RCEP对越南纺织品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3.1 RCEP对越南纺织品的积极影响
        4.3.2 RCEP对越南纺织品的消极影响
5.越南政府及纺织企业可采取措施应对策略
    5.1 越南政府可采取的措施
        5.1.1 提升纺织品原材料的国内供应能力
        5.1.2 加深企业对RCEP协定的认识
        5.1.3 协助中小企业应对RCEP带来的挑战
        5.1.4 提升竞争力吸引国外人才
        5.1.5 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越南纺织品的投资环境
    5.2 越南纺织企业的措施
        5.2.1 跟上全球e化脚步
        5.2.2 加强对企业专业技术劳动者的培养与引进
        5.2.3 改变旧的经管模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5.2.4 研发高品质与环保性纺织品
        5.2.5 建立越南纺织的品牌
        5.2.6 重视国内市场
参考文献

(10)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纺织业的内涵
        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及对外贸易情况
    第一节 中国纺织业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历程
        二、纺织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纺织业行业结构分析
        一、纺织原料产业
        二、中间品生产产业
        三、纺织品服装产业
    第三节 中国纺织业对外贸易情况
        一、纺织产品贸易规模
        二、纺织业贸易结构
        三、纺织产品主要出口地区
        四、纺织业对外投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评价国家选取
    第二节 单一指标评价与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
        四、出口贡献率
        五、贸易竞争力指数
        六、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第三节 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生产要素分析
        一、初级生产要素
        二、高级生产要素
    第二节 需求状况分析
        一、国内市场需求
        二、国外市场需求
    第三节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一、纺织机械产业
        二、其他支持性产业
    第四节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分析
        一、企业战略结构
        二、竞争因素
    第五节 政府和机遇分析
        一、政府
        二、机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创新体系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
        三、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建立预警机制
        四、培养纺织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二节 行业层面
        一、加强行业自律
        二、完善数据统计
        三、发挥纺织协会桥梁作用
    第三节 企业层面
        一、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品牌战略
        二、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产业向东盟转移的动因、影响及趋势研究[J]. 王海全,吴德进,陈燕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2)
  • [2]逆全球化趋势下纺织贸易壁垒及其影响分析[J]. 徐鑫,王步芳. 对外经贸实务, 2021(11)
  • [3]成本上升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基于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研究[J]. 阮建青,赵吕航,赵祚翔,李劼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纺织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J]. 吴波亮,谷湘琼.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1(05)
  • [5]时尚可持续发展论纲[J]. 王秀梅,谷杨怡文.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7]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8]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纺织业向东盟新成员国的转移研究[D]. 张文倩. 外交学院, 2020(08)
  • [9]RCEP对越南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研究[D]. LuongThi Giang.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4)
  • [10]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胡惠婉.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越南纺织业制定发展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