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

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

一、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1](2021)在《海马α7nAchR/NF-κB信号通路介导耳甲电剌激干预抑郁模型大鼠的抗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影响患者思想、行为及躯体的常见精神情感类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快感缺乏、对事物失去兴趣、体重明显变化、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躁动或疲劳、自我认同感下降、自杀意念等。《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指出一个人至少两周出现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影响了全球约3.5亿人,与其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抑郁症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残诱因,抑郁症的总体负担居所有疾病之首。中医古籍中并未提及“抑郁症”的病名,但因与中医学的“郁证”有相似情志不畅的症状,故将其归属于广义“郁证”的范畴;从西医发病机制来看,抑郁症具有异质性,潜在的遗传、代谢、内分泌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均可导致抑郁。长期压力可引起情感、认知及其他生物反应从而导致抑郁症,而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单胺类抗抑郁药,但多达30%的抑郁症患者对此类抗抑郁药无反应,约40%的患者在中断治疗后有残留症状。一项荟萃分析证明,给予抑郁症患者塞来昔布等抗炎药作为补充疗法,可增强抗抑郁药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综上,抗炎治疗是更有前途的辅助抗抑郁策略。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VNS可改善药物抵抗性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状态,并可抑制中枢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脑部炎症,但VNS存在易感染、呼吸困难、喉咙疼痛等手术并发症。神经解剖学表明,耳甲区是体表唯一有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分布的区域,而此区域恰好有心、肝、脾等耳穴分布,因此一种基于VNS技术和中医耳穴理论的经皮耳甲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疗法应运而生。有证据表明,taVNS显着降低了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得分,产生与VNS相似的临床疗效,且taVNS的抗抑郁效应能在治疗结束后维持三个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刺激迷走神经可产生全身抗炎作用,这可能是taVNS对抑郁症起效的重要原因,然而,taVNS通过抗炎以产生抗抑郁作用的中枢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由于迷走神经抗炎信号是由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α7nAchR)介导,海马是调控情绪的重要脑区,中枢的α7nAchR主要分布在海马小胶质细胞上,故本实验采用α7nAchR(-/-)基因敲除模式大鼠,探讨taVNS 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海马α7nAchR、核转录因子(Nucleus Factor-κB,NF-κB)、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相关神经炎症标志物的影响,进一步阐释taVNS通过抗炎以抗抑郁的中枢效应机制。目的(1)观察taVNS对CUM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观察taVNS对CUMS模型大鼠血浆、海马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3)采用α7nAchR(-/-)基因敲除模式大鼠,比较taVNS对CUMS模型大鼠海马α7nAchR、NF-κBp65、p-NF-κB p65、IL-1β等相关神经炎症标志物的表达,观察α7nAchR在抗抑郁中的作用,进一步阐释taVNS中枢抗炎以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质量为200±20g;3只SPF级雄性成年F1代杂合子α7nAchR(-/+)基因敲除大鼠,体质量为200±20g,将其与野生型雌鼠合笼、繁殖两代,经鼠尾DNA提取、PCR鉴定后得到10只雄性纯合子α7nAchR(-/-)基因敲除模式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taVNS组、α7nAchR(-/-)+taVNS组大鼠采用孤养结合CUMS造模方法制备抑郁模型,造模时间为42天,具体7种慢性应激方法包括:冰水游泳(4℃,5min)、昼夜颠倒(12/12h)、潮湿垫料(24h)、禁食(24h)、禁水(24h)、夹尾(3min)、电击足底(30V,1min),每天随机选取一种应激刺激方法,且每种刺激不能连续两天出现。在造模第21天,以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CUMS模型大鼠是否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对taVNS组和α7nAchR(-/-)+taVNS组大鼠连续干预21天:在2%异氟烷吸入麻醉下,采用韩氏电针仪,连接两个正负极自吸附导电磁铁,无创固定于大鼠耳甲两侧,电刺激部位为耳甲区,频率为疏密波2/15 Hz,强度为2mA,每次30min,每天1次;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taVNS干预。分别在造模前(-21d)、成模后(0d)、干预后(21d)各测量一次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百分比、旷场实验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应用Bio-Plex悬液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促炎细胞因子TNF-α IL-1β、IL-6、IL-18及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α7nAchR、NF-κB p65、p-NF-κB p65、IL-1β蛋白在海马中的表达量;应用免疫荧光观察海马α7nAchR、IL-1β、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及形态变化。结果(1)体质量:造模前(-21d)各组大鼠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成模后(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aVNS组、α7nAchR(-/-)+taVNS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01);taVNS干预第21天(21d),与模型组相比,taVNS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01);与taVNS组比较,α7nAchR(-/-)+taVNS组大鼠体质量降低(P<0.001)。(2)糖水偏好实验:造模前(-21d)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成模后(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aVNS组、α7nAchR(-/-)+taVNS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1),三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taVNS干预第21天(21d),与模型组相比,taVNS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明显增加(P<0.001);与taVNS组比较,α7nAchR(-/-)+taVNS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降低(P<0.001)。(3)旷场实验:造模前(-21d)各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成模后(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aVNS组、α7nAchR(-/-)+taVNS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明显降低(P<0.001),此实验表明三组大鼠探索能力降低,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taVNS干预第21天(21d),与模型组相比,taVNS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明显增加(P<0.01或P<0.001);与taVNS组比较,α7nAchR(-/-)+taVN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减少(P<0.05)。(4)强迫游泳实验:造模前(-21d)各组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静止不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成模后(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aVNS组、α7nAchR(-/-)+taVNS组大鼠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01),此实验表明三组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taVNS干预第21天(21d),与模型组相比,taVNS组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减少(P<0.01);与taVNS组比较,α7nAchR(-/-)+taVNS组大鼠静止不动时间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浆 TNF-α、IL-1β、IL-18、IL-6、IL-4、IL-10 含量:实验结束后(21d),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应用Bio-Plex悬液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浆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TNF-α、IL-1β、IL-18含量增加(P<0.05或P<0.01),血浆IL-4、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taVNS组大鼠血浆TNF-α、IL-1β、IL-18含量减少(P<0.05或P<0.01),IL-6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4含量增加(P<0.01),血浆IL-10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aVNS组比较,α7nAchR(-/-)+taVNS组血浆TNF-α含量升高(P<0.05),IL-1β、IL-18、IL-6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4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6)海马α7nAchR、IL-1β、NF-κB p65、p-NF-κB p65 蛋白表达:①Western Blot:实验结束后(21d),断头取脑,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α7nAchR、IL-1β、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α7nAchR 表达降低(P<0.05),IL-1β、NF-κB p65、p-NF-κB p65 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比,taVNS组α7nAchR表达明显增加(P<0.01),IL-1β、NF-κB p65、p-NF-κB p65 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 或P<0.001);与 taVNS组比较,α7nAchR(-/-)+taVNS 组大鼠 IL-1β、NF-κB p65、p-NF-κB p65 蛋白表达增加(P<0.05 或 P<0.01),因α7nAchR(-/-)敲除,故α7nAchR(-/-)+taVNS 组大鼠海马α7nAchR蛋白无表达。②免疫荧光:实验结束后(21d),灌流、取脑、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α7nAchR、IL-1β、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本实验采用Iba-1染色以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判断其静息或活化状态。IL-1β/Iba-1/DAPI结果显示,空白组小胶质细胞表达较少且呈静息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胶质细胞表达增多且活化,促炎因子IL-1β数目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小胶质细胞表达减少,静息态小胶质细胞的比例增多,其形态自由且舒展,IL-1β数目减少;与taVNS组相比,α7nAchR(-/-)+taVNS组小胶质细胞表达增加,其形态表现为胞体较大、突起较短粗的阿米巴样激活状,IL-1β数目增加。α7nAchR/Iba-1/DAPI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同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α7nAchR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α7nAchR表达增加;因α7nAchR(-/-)敲除,故α7nAchR(-/-)+taVNS组大鼠海马α7nAchR蛋白无表达。结论(1)21天CUMS造模可使大鼠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表现为糖水偏好百分比、旷场实验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降低,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延长,21天taVNS干预可显着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上述行为;(2)taVNS干预后,CUMS模型大鼠血浆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8的含量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升高,海马IL-1β蛋白表达降低,说明taVNS缓解了 CUMS模型大鼠的外周和中枢炎性反应,具有一定的全身抗炎作用;(3)taVNS上调了 CUMS模型大鼠海马α7nAchR的表达,下调了 NF-κB p65及其磷酸化的表达,继而减少了 IL-1β的产生与释放,而对α7nAchR(-/-)基因敲除模式大鼠的上述神经炎症标志物无明显作用,说明taVNS抗抑郁效应与α7nAchR密切相关,海马α7nAchR/NF-κB信号通路是taVNS发挥中枢抗炎以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之一。

夏至虹[2](2021)在《隔龟板灸治疗心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隔龟板灸治疗心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艾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及新思路。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2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31例。两组病患在原有糖尿病治疗之上,对照组予盐酸氟西汀20mg口服,每日一次;治疗组予隔龟板灸神阙、气海穴、关元、巨阙穴,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治疗2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疗前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量表(BDI)、12条目简短健康调查量表(SF-12)、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抑郁评分: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本组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HAMD-17、BDI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AMD-17积分组间比较,隔龟板灸疗法组下降幅度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BDI评分组间对比,隔龟板灸疗法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0.01);2.生活质量:治疗后两组分别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两组SF-12得分相较疗前均有显着上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后两组组间SF-12评分对比,治疗组SF-12分值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隔龟板灸疗法组患者自我评价更好,健康程度更高;3.疗效:以HAMD-17减分率评估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56%,对照组总有效率83.87%,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P<0.05);4.血糖指标:疗后两组FBG,2h PG,Hb A1c血糖指标与疗前分别进行组内比较,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1),其中治疗组改善血糖优于对照组(P<0.05);5.炎症因子:两组患者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较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1);疗后两组组间比较,隔龟板灸组TNF-α、IL-6水平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隔龟板灸疗法可显着降低患者HAMD、BDI抑郁量表评分,消减患者负面心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对血糖的控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隔龟板灸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可能通过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等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

吕竹青[3](2020)在《电针对大鼠抑郁行为和缰核中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电针“解郁方”(百会,神门(双侧),太冲(双侧))观察电针对抑郁大鼠的体重、水迷宫、旷场实验、糖水消耗等行为学及对外侧缰核中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和IL-6、IL-10、IL-1β、NLRP3、IDO、5-HT血清含量及基因表达的检测,探讨电针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将40只经过旷场实验筛选出来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针组、电针组四组,每组10只。采用束缚(3h),夹尾巴(3min),热烘(45-60℃,5min),禁食、禁水各(24h),昼夜颠倒(24h),4℃下冰水游泳(5min),再配合孤养、潮湿垫料造慢性不可预测应激抑郁症大鼠模型。假针组和电针组每日针刺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四个疗程,模型组和空白组除不针刺外,其他都同针刺组。28天后取材,进行体重测量、糖水消耗试验、水迷宫、旷场实验,采用Western-blot、qPCR检测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及其基因的表达,qPCR检测脑蛋白IL-6、IL-10、IL-1β、NLRP3、IDO、5-HT的基因表达量,ELISA检测血清IL-6、IL-10、IL-1β、NLRP3、IDO、5-H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糖水消耗均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重、水平运动次数、垂直运动次数,糖水消耗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空间探索时间百分比、空间探索距离百分比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假针组和电针组空间探索时间百分比、空间探索距离百分比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针组比,电针组空间探索时间百分比、空间探索距离百分比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LRP3、IL-1β、IL-6、IDO含量和基因表达量均上升(P<0.01),IL-10、5-HT含量和基因表达量下降(P<0.01),βCaMKⅡ的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量上升(P<0.01),GluR1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量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假针、电针组NLRP3、IL-1β、IL-6、IDO血清含量及基因表达量均下降(P<0.01),IL-10、5-HT血清含量及基因表达量均升高(P<0.01),电针组βCaMKⅡ蛋白和基因表达量下降(P<0.01),电针组GluR1蛋白和基因表达量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针组比较,电针组NLRP3、IL-6血清含量和基因表达量下降(P<0.01),IL-1β血清含量和基因表达量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可能是与下调βCaMKⅡ、GluR1的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产生抗抗抑郁作用,从而缓解抑郁症状有关。2.电针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电针可以抑制炎症因子所诱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周云丰[4](2020)在《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睡眠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已有大量的抗抑郁药物上市,然而,目前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较低。另外,较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成为当今的迫切需求。远志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技术为抑郁症发病机理和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诱导的大鼠是较早应用于抑郁症研究的动物模型,然而OBX大鼠体内的代谢物改变并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初步证明远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然而,对远志抗抑郁活性的评价并不全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OBX模型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特征的变化,并揭示OBX大鼠脑内调节能量的信号通路及自噬的改变;同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慢性束缚(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模型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Sprague-Dawley大鼠麻醉后,采用吸除嗅球的方式建立OBX大鼠模型。术后恢复2周,灌胃给予大鼠氟西汀(10 mg/kg),14天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并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空场检测、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强迫游泳检测(forced swimming test,FST)、高情绪行为评价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大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海马组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大鼠PFC中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同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收集的大鼠尿液和海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PFC中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OBX大鼠表现出显着的高活性和高情绪反应,在FST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在水迷宫检测中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但不能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缺失。OBX大鼠PFC中色氨酸、5-羟吲哚乙酸和多巴胺水平升高,而犬尿氨酸和5-羟色胺水平显着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PFC中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变化。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OBX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轮廓与假手术组相比发生明显的分离。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在大鼠尿液和海马中分别鉴定到26个和16个差异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嘌呤代谢和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氟西汀能部分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异常。另外,OBX大鼠海马和PFC中感受能量状态的AMPK-mTOR信号通路异常,自噬受到抑制,氟西汀可恢复AMPK-mTOR通路的正常功能,提高自噬水平。2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CRS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检测评价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14天,可显着减少ICR小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28天能明显缓解OBX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少OBX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路程,降低OBX大鼠的高情绪评分和空场运动活性,缩短OBX大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 g/kg)灌胃给药28天能提高CRS大鼠的糖水偏爱指数,缩短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中的摄食潜伏期和在FST中的不动时间,增加CRS大鼠的空场运动路程,但对CRS大鼠的体重降低和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焦虑样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RT-qPCR技术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可提高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减少p62的水平,从而促进自噬的发生。远志提取物能使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紊乱的AMPK-mTOR信号通路恢复正常,抑制Akt、mTOR和ULK1的过度磷酸化,并提高p-AMPK的水平。OBX和CRS导致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活化NLRP3炎性小体,提高炎症相关因子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远志提取物可抑制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降低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此外,远志提取物还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提高GFAP、NeuN和PSD 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代谢组学研究表明OBX导致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的紊乱,鉴定的生物标志物可有助于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参考;远志提取物能够通过纠正AMPK-mTOR信号的异常、提高自噬水平、抑制过度的神经炎症反应和提高神经可塑性,逆转行为绝望模型、OBX模型和CRS模型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发挥显着的抗抑郁作用。

张恒嘉[5](2020)在《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脑-肠轴”角度研究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方法: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气郁血瘀痰阻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给药方案:治疗组给予疏脑解郁汤早晚冲服,日1剂,对照组予帕罗西汀1片,日1次,治疗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60例患者疗前和疗后血清SP及神经肽Y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其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结果:(1)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11.2±8.59)优于对照组(21.67±10.53)(P<0.05);中医证候疗效性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疗后HAMD评分、NIHSS评分下降(P<0.05),ADL评分升高(P<0.05),以上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肽Y含量均升高(P<0.05),治疗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脑解郁汤可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自理能力;(2)疏脑解郁汤可降低血清SP含量及升高神经肽Y水平,即疏脑解郁汤可通过“脑-肠轴”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HAMD抑郁评分与血清SP含量呈正相关,与神经肽Y含量呈负相关;抑郁评分越低血清SP水平越低、神经肽Y水平越高。

赵俊[6](2020)在《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和意义抑郁症(depression)被归类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自杀率、自残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由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用于治疗抑郁症,但约有50%的患者没有明显疗效。大量研究显示,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电针干预在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和在抑郁模型动物实验研究中均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模型,探讨氟西汀、电针的抗抑郁疗效及可能相同的作用机制,旨在筛选替代疗法以达到优化治疗抑郁症的目的。2研究方法选用基线一致的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C组)、模型组(M组)、氟西汀组(F组)和电针组(E组),每组18只,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一周。参考既往文献,稍作修改制备CUMS抑郁模型,除C组大鼠群养,自由摄食、饮水,不接受任何刺激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独笼孤养,M组、F组和E组大鼠每日随机接受一种应激刺激方式(即28天内分别以7种不同的应激方式刺激大鼠),且同一种刺激不连续采用,刺激顺序抽签产生:包括禁水或禁食24h;昼夜颠倒24h;笼位倾斜24h;潮湿环境24h;束缚3h;夹尾3min;4℃冷水游泳5min,持续4周。M组大鼠每日10 am随机接受不可预见性的慢性应激造模刺激后,不接受治疗。F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用氟西汀药液(生理盐水1mg/mL稀释)按照2mg/kg灌胃给药。E组大鼠每日10am接受应激,刺激方式同当日模型组,刺激1小时后,进行电针干预百会(GV20)、印堂(GV 29)穴,选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深度约为5mm-10mm,小幅度轻提插捻转后,针柄连接韩氏电针仪,电流强度1mA,连续波,频率为2Hz,刺激强度维持在大鼠头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宜,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4周(28)天。3研究结果3.1糖水偏好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率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比较,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能使大鼠出现逆转效应,其糖水偏好率均值较模型大鼠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2旷场试验结果实验前(应激前),各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各组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在接受4W应激刺激后,与C组比较,M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P<0.01)。与M组比较,F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出现逆转,呈上升趋势。而E组大鼠水平穿越方格数和垂直运动次数较M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3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尼氏小体数量从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结果来看,CUMS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可明显导致M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神经元形态破坏,尼氏体浅染,部分尼氏小体模糊不清。提示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导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逆转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各组大鼠海马和血清中miRNA-16的表达水平与C组相比,M组大鼠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升高(P<0.01);M组大鼠血清中miRNA-16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miRNA-16高表达有逆转趋势,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低于M组(P<0.01);E组海马中miRNA-16表达显着低于F组(P<0.01);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5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RT-PCR和WB结果显示,M组海马区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中SERT mmRNA、SERT蛋白高表达有逆转趋势,且E组海马中SERT mRNA、SERT蛋白表达低于M组(P<0.05;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M组大鼠海马CA1区中SERT阳性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对CUMS应激诱导海马CA1区SERT阳性细胞高表达有逆转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提示,M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显着下调(P<0.05);较之M组,氟西汀、电针干预均显着逆转了 CUMS应激导致海马5-HT减少,F组和E组海马中5-HT含量高于M组(P<0.05;P<0.05),接近正常大鼠水平;F组和E组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W应激刺激负荷后,CUMS应激可诱发模型大鼠部分抑郁核心症状。大鼠应激过程接受氟西汀、电针干预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效应,可一定程度上逆转慢性应激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2)长期CUMS刺激可导致模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损害。氟西汀、电针干预均可改善慢性应激刺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逆转神经元细胞溶解、缺失现象,维持细胞形态,对尼氏体结构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表观遗传学的提出,可能综合了环境因素和病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慢性应激可诱导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升高,而对血清miRNA-16表达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确定与抑郁症相关miRNA异常表达的脑区,对抑郁症的防治可能有其特殊意义,但具体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4)电针、氟西汀均可能是通过调控miRNA-16抑制相应SERT蛋白的表达,进一步抑制5-HT的再摄取,从而上调海马5-HT含量使其接近正常大鼠水平。由于不同抑郁模型研究差异,其特异性将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柏久莲[7](2020)在《从肝郁脾虚论治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健脾中药处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价,并进一步探讨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从肝郁脾虚论治的理论依据,为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椎的80例肝郁脾虚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服用疏肝健脾中药汤剂(醋香附10g、党参20g、合欢皮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当归10g、炒白芍1Og、酸枣仁30g、荷叶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中、晚饭后分服。对照组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10.5mg,早晨、中午各一次(老年患者晨起服用10.5mg一次即可)。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的0周、2周、4周、8周,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肝郁脾虚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运用统计学,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病程时长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病例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2)抑郁障碍程度改善情况:试验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两组HAMD减分率结果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对比差异不显(P>0.05),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表明抑郁障碍程度改善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失眠状况改善情况:试验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PSQI减分率结果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显着(P<0.05),表明试验组对失眠状况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改善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结果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表明在肝郁脾虚中医证候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证候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脘肋胀痛、腹胀、便溏不爽、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喜太息五项证候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对此五项证候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而食少、肠鸣矢气、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三项证候结果对比无差异(P>0.05),表明两组对此三项证候治疗效果相当。(5)不良反应事件分析:试验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有个别患者服药期间偶感心慌、头昏、恶心,服药1周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的整体疗效与西药黛力新相当,在睡眠状况及肝郁脾虚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效果更为显着,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贺邵华[8](2019)在《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原因复杂、症状多发、发病率高的情感障碍型疾病。为应对抑郁症发病率日益增高的压力,世界各国对其研究的投入也会日益增多。同时,研发更加快捷、有效、经济的抗抑郁药物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这将以消耗大量的实验动物为代价。而我国在努力推行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标准化,并制定推出了“新国标”,强调了替代、减少、优化(3R)原则。因此,本文在完成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利用在体动物和海马神经细胞开展抑郁症动物实验的代替方法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开展皮质酮致细胞损伤与CUMS抑郁症大鼠模型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的研究,进一步寻找抑郁症动物实验的部分代替方法,以减少实验成本、提高效率,贯彻执行新标准。目的: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建立SD大鼠抑郁模型和皮质酮(CORT)致细胞损伤模型,以实验结果为基础,以相关性分析为依据,探讨部分代替或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的方法,初步研究β-细辛醚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①将SPF级SD大鼠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利用竭力游泳、电击足底、夹尾、禁水、禁食、昼夜颠倒、拥挤等造模方法制作CUMS抑郁模型,整个过程持续6周。根据大鼠的外观形态等表现进行抑郁评分,同时观察体重变化。造模第4周,氟西汀组开始干预。6周后,根据大鼠抑郁评分和体重变化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实验结束后大鼠取血、取脑及制备含药血清,血清测定皮质酮及神经递质(5-HT、DA、NE)含量,脑组织测定神经递质及IL-10、TNF-α、BDNF、pERK及VGF含量。②按分组获取大鼠的海马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利用含药血清干预后检测神经递质及细胞存活率。同时,对上述实验的数据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该模型下与抑郁密切相关的因素。③利用CORT损伤细胞制备细胞模型,检测乳鼠海马神经细胞与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与CUMS抑郁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做对比研究,探索使用该细胞模型进行实验的可行性。同时,检测β-细辛醚干预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④利用β-细辛醚对细胞模型进行干预,检测细胞模型中IL-10、TNF-α、BDNF、pERK以及VGF的含量,并分别将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代替或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的方法。结果:1.CUMS抑郁大鼠的抑郁评分模型组的大鼠抑郁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氟西汀组。模型组的抑郁评分与正常组、氟西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氟西汀组大鼠的抑郁评分低于模型组,但是高于正常组。2.CUMS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前大鼠的行为学指标无明显差异。第2周开始,模型组、氟西汀组的体重开始下降,旷场实验的水平、垂直运动和自发活动的得分均明显减少,糖水偏爱度下降,强迫游泳时间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第4周,氟西汀组开始药物干预后,与正常组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与模型组的差异性逐渐增加并开始出现显着性差异。3.CUMS抑郁大龊血清皮质酮及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模型组血清中皮质酮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血清皮质酮的含量明显降低。模型组血清中NE、DA、5-HT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血清中NE、DA、5-HT的含量显着提高。但未达到与正常组水平。4.CUMS抑郁大鼠不同部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模型组海马、皮质、中脑、纹状体的NE、DA和5-HT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皮质、中脑、纹状体的NE、DA和5-HT的含量明显提高,除去中脑的DA、5-HT外,其他部位脑组织的NE、DA和5-HT含量均高于模型组。5.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IL-10、TNF-α、BDNF、pERK、VGF的含量变化模型组海马组织的TNF-α、pERK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组织的TNF-α、pERK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模型组海马组织的IL-10、BDNF、VGF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组织的IL-10、BDNF、VGF的含量显着提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6.CUMS抑郁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及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模型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显着提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的NE、DA、5-HT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海马神经细胞的NE、DA、5-HT的含量有所降低,其NE、DA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7.皮质酮损伤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变化①CORT损伤乳鼠海马细胞模型中,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低剂量组、β-细辛醚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的细胞存活率有所提高。β-细辛醚低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低于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②CORT损伤PC12细胞模型中,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低剂量组、β-细辛醚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的细胞存活率有所提高,但不及正常组水平。β-细辛醚低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接近高剂量组,但二者明显低于氟西汀组。8.皮质酮损伤神经细胞的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变化①皮质酮致乳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实验:模型组的TNF-α、pERK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的TNF-α的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TNF-α、pERK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且接近正常组水平;模型组的BDNF、VGF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的IL-10、VGF,氟西汀组的IL-10、BDNF、VGF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②皮质酮致PC12细胞损伤实验:模型组的TNF-α、pERK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的TNF-α、pERK的含量有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TNF-α、pERK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且接近正常组水平;模型组的IL-10、BDNF、VGF的含量降低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β-细辛醚组IL-10、VGF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氟西汀组的IL-10、BDNF的含量升高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9.皮质酮致神经细胞损伤与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相关性分析皮质酮损伤的乳鼠海马神经细胞、PC12细胞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密切相关,三者的细胞存活率的表现基本一致。CUMS抑郁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IL-10、TNF-α、BDNF、pERK及VGF含量也与皮质酮损伤神经细胞的含量表现一致。同时,两者与抑郁的相关性一致且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C12细胞模型与海马细胞模型的实验表现一致且两者相关性密切。结论: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表现稳定,其抑郁形态外观评分与行为学指标的观察评分相一致。过高的CORT不但会对单胺类递质系统功能造成损害,而且还会对海马神经细胞造成伤害并抑制其再生。CORT损伤的细胞模型在细胞存活率、细胞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等指标的含量变化上与CUMS抑郁大鼠的表现基本一致,且具有密切相关性。PC12细胞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对氟西汀和β-细辛醚的反应性表现上与乳鼠海马细胞模型基本一致,且相关性显着。细胞模型可以在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子等与抑郁有关的实验中部分代替或减少抑郁症实验动物,并且可以用来进行抗抑郁药物或有效成分的初筛实验以及某些机制的研究。同时,PC12细胞模型可以代替乳鼠海马细胞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

高雪松[9](2018)在《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干预抑郁大鼠中缝核5-羟色胺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利用利血平致抑郁样模型大鼠,并予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灌胃给药,以盐酸氟西汀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检测大鼠中缝核内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及色氨酸羟化酶2(TPH2)、单胺氧化酶(MAO)、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含量,以初步探讨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对中缝核5-HT的作用机制,为中药干预抑郁症的机制研究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组(精简方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余各组大鼠均以利血平造模,同时氟西汀组、精简方组分别以氟西汀及柴胡疏肝散精简方灌胃给药,连续14天。2.对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进行观察测量。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大鼠中缝核5-HT及5-HIAA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中缝核TPH2、MAO、IDO mRNA的表达量。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睑下垂、毛发竖立、弓背紧张、大便偏稀;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上述情况发生比例减少、程度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体重、体重增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体重、体重增量增加(P<0.05);精简方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各组大鼠行为学比较: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精简方组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1);精简方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旷场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总距离及穿格数明显减少(P<0.01),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总距离无明显差异,穿格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总距离明显增加(P<0.01),穿格数无明显差异;精简方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3.各组大鼠中缝核TPH2、5-HT含量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PH2、5-HT含量明显减少(P<0.01),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TPH2、5-HT含量明显增加(P<0.01);精简方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4.各组大鼠中缝核IDO含量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DO含量明显增加(P<0.01),氟西汀组IDO含量增加(P<0.05),精简方组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精简方组IDO含量明显减少(P<0.01);精简方组与氟西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5.各组大鼠中缝核MAO、5-HIAA含量比较:MAO: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精简方组MAO含量增加(P<0.05),余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HIAA: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精简方组5-HIAA含量明显减少(P<0.01),氟西汀组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5-HIAA含量明显增加(P<0.01),精简方组无明显变化;与氟西汀组比较,精简方组5-HIAA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1.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可改善利血平导致的抑郁样行为。2.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可增加利血平致抑郁样大鼠中缝核内5-HT的含量。3.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可能通过增加中缝核内TPH2含量,降低IDO的含量,进而使中缝核内5-HT含量增加。

朱彩霞[10](2017)在《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和攻击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负担,当前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加强对抑郁症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对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从中医药中寻找有效抗抑郁药物,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的重视。石菖蒲为中药常用植物药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药效作用广泛,是治疗脑病的良药,石菖蒲挥发油中主要成分β-细辛醚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本课题组主要开展β-细辛醚对脑病的研究,前期的实验表明,石菖蒲挥发油中通过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是β-细辛醚,其在各个脑区广泛分布;与左旋多巴组比较,β-细辛醚联合左旋多巴组显着增加正常大鼠纹状体DOPAC的含量及血浆中DA、DOPAC、HVA的含量。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β-细辛醚是否通过增加DA的含量来改善抑郁症状?是否对其它单胺类神经递质产生影响?以及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研究。目的: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建立小鼠抑郁模型,观察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2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β-细辛醚低、中、高剂量组(7.5、15、30mg/kg),氟西汀组(8mg/kg),雌雄各半,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通过CUMS制备小鼠抑郁模型,边造模边给药,共6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3周、造模6周时,通过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旷场实验对所有小鼠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结束后取小鼠脑组织及血清,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FD)检测小鼠皮质、海马、中脑、纹状体和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包括5-HT、5-HIAA、DA、DOPAC、HVA、NE)的含量;用ELISA法测量小鼠皮质和中脑中Trp和5-HTP的含量及TPH、TDC、MAOA的活性。结果:1.β-细辛醚对CUMS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造模前小鼠各项行为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3周后,模型组小鼠糖水偏爱度显着降低(P<0.01)、垂直运动得分显着减少(P<0.01)、游泳漂浮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β-细辛醚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的糖水偏爱度显着性提高(P<0.05或P<0.01),β-细辛醚高剂量组小鼠游泳漂浮不动时间明显减少(P<0.05)。而各给药组小鼠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较模型组无明显区别(P>0.05)。造模6周后,模型组小鼠糖水偏爱度显着降低(P<0.01)、垂直活动和水平活动得分显着减少(P<0.01)、游泳漂浮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β-细辛醚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的糖水偏爱度显着性提高(P<0.01)、游泳漂浮不动时间显着减少(P<0.01),β-细辛醚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增加(P<0.05)。2.β-细辛醚对CUMS模型小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质、中脑、纹状体、血清中5-HT、5-HIAA、DA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海马中DA、NE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β-细辛醚中、高组和氟西汀组小鼠皮质、中脑、纹状体、血清中5-HT、5-HIAA、DA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β-细辛醚高剂量组小鼠海马中DA的含量显着提高(P<0.05)。各组小鼠脑中DOPAC和HVA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β-细辛醚对CUMS模型小鼠5-HT合成及代谢的影响各组小鼠皮质、中脑中Trp、TDC和MAOA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皮质、中脑中5-HTP和TPH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β-细辛醚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质、中脑中5-HTP、TPH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 或 P<0.01)。结论:通过6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成功建立了小鼠抑郁模型,β-细辛醚可改善小鼠抑郁行为障碍表现,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这与β-细辛醚能增加抑郁模型小鼠皮质、中脑、纹状体、血清中5-HT、5-HIAA、DA的含量有关。其机制可能是:β-细辛醚通过增强TPH活性,进而增加5-HTP含量,提高脑中5-HT的含量。

二、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海马α7nAchR/NF-κB信号通路介导耳甲电剌激干预抑郁模型大鼠的抗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1. 概述
        2. 抑郁症发病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2.1 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2.2 抑郁症与神经可塑性的关系
        2.3 抑郁症与免疫炎症的关系
        2.4 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环路
        3. 抑郁症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疗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耳穴疗法治疗抑郁症现状及展望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
        2. 中医对耳穴及耳部经脉循行的记载
        3. 抑郁症的耳穴治疗方法
        4. 经皮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大鼠体质量的比较
    2.2 不同时间点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的比较
    2.3 不同时间点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的比较
    2.4 不同时间点大鼠强迫游泳实验静止不动时间的比较
    2.5 taVNS对大鼠血浆促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2.6 taVNS对大鼠血浆抗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2.7 taVNS对大鼠海马α7nAchR蛋白表达的影响
    2.8 taVNS对大鼠海马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2.9 taVNS对大鼠海马NF-κB p65、p-NF-κB p65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隔龟板灸治疗心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案
        2.1 基础治疗
        2.2 对照组基础治疗+盐酸氟西汀胶囊
        2.3 治疗组基础治疗+隔龟板灸
    3.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血液指标
    4.统计学方法
    5.研究结果
        5.1 病例入选及完成实际情况
        5.2 一般资料比较
        5.3 观察指标分析
    6.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危险因素认识
        1.2 西医对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西医对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2.中医学对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对消渴病的中医认识
        2.2 郁证的中医认识
        2.3 中医学对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4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研究立题背景
    2.隔龟板灸研究背景
    3.隔龟板灸抗炎抗郁机理
    4.本病心肾阴虚证发病病机及艾灸依据
    5.本研究隔龟板灸选穴依据
        5.1 神阙
        5.2 气海
        5.3 关元
        5.4 巨阙
    6.对照组盐酸氟西汀的选择依据
    7.治疗结果分析
        7.1 HAMD抑郁量表
        7.2 贝克抑郁量表
        7.3 SF-12 生活质量评价简明量表
        7.4 总体有效率
        7.5 血糖水平
        7.6 血液炎症因子IL-6、TNF-α
第四部分 结论
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3)电针对大鼠抑郁行为和缰核中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对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影响的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实验二 电针“解郁方”治疗抑郁症大鼠模型机理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在基于动物模型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 代谢组学在临床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
        3 代谢组学在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节 自噬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1 自噬与抑郁症
        2 自噬与抗抑郁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 远志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2 远志的抗抑郁作用
        3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其他药理作用
        4 远志活性部位和单体的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
    第一节 嗅球切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嗅球切除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空场活性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3 OBX对大鼠在FST和HET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4 OBX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嗅球切除对大鼠前额叶皮层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取材
        2.2 样品分析与LC-MS检测
        2.3 蛋白提取和定量
        2.4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PFC TRP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血清TRP和PFC中TRP代谢酶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嗅球切除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尿液收集和海马取材
        2.2 尿液的肌酐测定
        2.3 尿液和海马样品的制备
        2.4 UPLC-Q-TOF-MS分析方法
        2.5 方法学考察
        2.6 数据预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尿液的肌酐校正与相关性分析
        3.2 UPLC-Q-TOF-MS方法学考察结果
        3.3 大鼠尿液和海马的代谢轮廓分析结果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3.5 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氨基酸代谢
        4.2 能量代谢
        4.3 肠道菌群代谢
        4.4 嘌呤代谢
        4.5 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
        5 小结
    第四节 嗅球切除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AMPK-mTOR通路和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海马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远志提取物的制备
        2.2 远志提取物中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
        2.3 分组及给药
        2.4 小鼠强迫游泳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的HPLC分析
        3.2 远志提取物对小鼠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嗅球切除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OBX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高情绪行为、空场活性及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远志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糖水偏爱检测
        2.3 新奇抑制摄食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体重和糖水偏爱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EPM中行为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OFT和FST中行为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透射电镜检测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自噬体生成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炎症和可塑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2.5 RT-qPCR实验流程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炎症相关因子mRNA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炎症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7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8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中NeuN和PSD 95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卒中后抑郁
        1.1 中医认识
        1.2 西医认识
    2.“脑-肠轴”理论
        2.1 中医认识
        2.2 西医认识
        2.3 血清P物质、神经肽Y与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落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生物学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疗效评价标准
        3.5 统计学处理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4.3 血清指标结果
        4.4 用药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疏脑解郁汤的立法依据
        5.2 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的选择依据
        5.3 血清SP及 NPY含量测定分析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四 课题所需量表
致谢

(6)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现状
        1.1 抑郁症的诊断
        1.2 抑郁症的患病率
        1.3 抑郁症的经济负担
        1.4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单胺类递质失衡假说
        2.2 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2.3 神经元和神经可塑性假说
        2.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假说
        2.5 免疫及细胞因子假说
        2.6 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假说
        2.7 肠脑轴失调假说
        2.8 社会环境及遗传学因素
        3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心理治疗
        3.3 物理治疗
        3.4 补充替代疗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miRNA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1 miRNA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
        2 miRNA在抑郁症中的发生发展
        3 miRNA潜在靶标与抗抑郁药物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糖水偏好试验结果
        2.2 旷场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3.2 干预方法及穴位的选择依据
        3.3 糖水偏好试验的选择依据
        3.4 旷场试验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影响
        2.2 电针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尼氏染色的影响
        3 讨论
        3.1 海马区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及血清miRNA-16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miRNA-16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血清miRNA-16表达水平
        3 讨论
        3.1 miRNA-16的选择依据
        3.2 氟西汀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海马miRNA-16异常表达探讨电针对5-HT及再摄取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SERT mRNA表达水平
        2.2 各组大鼠海马SERT蛋白表达情况
        2.3 各组大鼠海马5-HT含量水平
        3 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SERT的选择依据
        4.2 5-HT的选择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7)从肝郁脾虚论治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内涵
        2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害
        3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表现
        5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诊断方法
        6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诊断
        7 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治疗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研究概况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中医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2 从肝郁脾虚论治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理论依据
    3 方药分析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抑郁症的研究背景
        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2. 中医学治疗抑郁症的进展
        3. 中医学对抑郁症研究的启示
    二、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抑郁症概况
        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3.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
        4. β-细辛醚的研究进展
    三、抑郁症动物模型的概况
        1. 应激抑郁模型
        2.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
        3. 药物诱发抑郁模型
        4. 孤养动物模型
        5. 转基因动物模型
    四、细胞损伤模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实验设计
        1. 动物抑郁模型的选择
        2. CUMS模型刺激类型的选择
        3. 动物行为学观察指标的选择
        4. 细胞损伤模型的选择
        5. 药物的选择
        6. 检测指标的选择
    三、实验内容
        (一) 大鼠抑郁实验研究
        1. 大鼠的抑郁模型制备及评分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2. 抑郁模型大鼠脑重、血清皮质酮、血清和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3. 海马组织IL-10、TNF-α、BDNF、pERK以及VGF含量的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
        4. 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相关性分析
        4.1 分析对象
        4.2 方法
        4.3 结果
        4.4 小结
        5. 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存活率、神经递质含量及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小结
        (二) 皮质酮致不同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
        1. 皮质酮损伤细胞模型的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三) β-细辛醚对神经细胞损伤影响的初步研究
        1. CORT损伤细胞模型的细胞因子与神经营养因子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
    四、讨论
        1. CUMS抑郁模型的观察和评价
        2. 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神经递质和CORT的变化
        3. 大鼠海马细胞的神经递质变化
        4. 海马组织与细胞模型中细胞因子、BDNF、pERK及VGF含量变化的分析
        5. 大鼠抑郁实验的相关性分析
        6. 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模型的相关性
结语
创新性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干预抑郁大鼠中缝核5-羟色胺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抑郁症概况
        1.1.2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1.3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
    1.2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1.2.2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思路
        1.2.3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进展
        1.2.4 石菖蒲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抑郁症的动物模型进展
        1.3.1 应激抑郁模型
        1.3.2 药物诱发抑郁模型
        1.3.3 孤养动物模型
        1.3.4 转基因动物模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设计依据
        2.2.1 抑郁模型的选择
        2.2.2 CUMS模型应激类型的选择
        2.2.3 行为学的选择
        2.2.4 药物的选择
        2.2.5 实验室指标的选择
    2.3 β-细辛醚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3.1 材料与仪器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结论
    2.4 β-细辛醚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4.1 材料与仪器
        2.4.2 方法
        2.4.3 结果
        2.4.4 结论
    2.5 讨论
        2.5.1 抑郁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5.2 β-细辛醚对CUMS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2.5.3 β-细辛醚对CUMS模型小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5.4 β-细辛醚对CUMS模型小鼠5-HT合成及代谢的影响
结语
创新性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海马α7nAchR/NF-κB信号通路介导耳甲电剌激干预抑郁模型大鼠的抗炎机制[D]. 张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隔龟板灸治疗心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夏至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电针对大鼠抑郁行为和缰核中βCaMKⅡ、GluR1蛋白含量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吕竹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云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5]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D]. 张恒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电针对CUMS诱导的抑郁模型大鼠海马miRNA-16及5-HT再摄取的实验研究[D]. 赵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从肝郁脾虚论治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柏久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细胞模型与CUMS抑郁大鼠的相关性及β细辛醚保护作用研究[D]. 贺邵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柴胡疏肝散精简方干预抑郁大鼠中缝核5-羟色胺的机制研究[D]. 高雪松. 首都医科大学, 2018(04)
  • [10]β-细辛醚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 朱彩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血浆5-HT含量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