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微动交锁髓内钉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自控微动交锁髓内钉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一、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金友,肖玉周,吴敏,官建中[1](2021)在《微动本质及骨折愈合生物力学分期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微动本质并提出骨折愈合生物力学分期。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以微动研究的差异性为切入点,探讨微动作用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力学工作模式。结果骨折愈合过程即骨痂产生和连接过程,微动是启动骨痂生长的关键,骨痂总量需和骨折间隙大小相匹配。骨折端的应变是决定骨痂连接的关键,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组织所能耐受的应变会限制微动大小,据此可将骨折愈合过程分为启动期、灌注期、矛盾期、连接期和生理期,即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期。结论骨折愈合生物力学分期纳入了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机械参数,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有助于理解生物力学作用,其意义尚待临床进一步检验。

袁博[2](2020)在《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应用桥接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在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探究应用新型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配合植骨术治疗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9年11月近5年来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5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样本,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案的选择分为两组,使用新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手术方案的为BCFS组,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系统手术方案的为LCP组,术后进行中医药治疗及康复锻炼。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等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通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4个月愈合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参考中医骨伤科疾病诊疗准则于复查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X线检查,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BCFS组在手术时长较LCP组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切口及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愈合情况及康复时间BCFS组明显优于LCP组,并发症明显少于LC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由特有的钉、棒的组合形式,避免了和骨折端的直接接触,可以放置于骨膜之上,是一种微动型的弹性固定,可以在有效固定骨折断端的同时可以轴向的轻微滑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持续轴向加压对骨折端产生主动的纵向压应力,是一种生物力学性加压作用,促进骨折的愈合。这较好的体现了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的“动”、“静”这两个矛盾体辩证的统一。证明了中医“动静结合”理论基础有着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使用桥接系统处理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胡万里[3](2020)在《“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动静平衡”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式与“早期、无痛”原则指导下的锻炼方式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选择较优方案,为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0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48例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按入院次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所有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进行双锁定解剖板系统固定。术后治疗组遵循“动静平衡”理论,进行安全有效分阶段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早期、无痛”原则指导下行主动功能锻炼。进行客观数据搜集,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改良Cassebaum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评价两种锻炼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较对照组低,P<0.05,有一定统计学意义。2.在MEPS评分中,在术后的第2周、1、3、6个月时,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术后第6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远期疗效中更优。3.术后6个月改良Cassebaum标准评分对比分析,治疗组优良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6.67%,可知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术后6个月MEPS总体评分,治疗组优良率为87.5%,大于对照组的54.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功能恢复总体情况较对照组优异。结论:“动静平衡”理论指导下的安全有效分期康复方法对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下可以使肘关节功能获得较好的恢复。

刘克[4](2019)在《交锁髓内钉与钛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交锁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 IMN)与微创钛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medline、science direct、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MB中国生物医学库(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2018年1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文要求的文献,不限语种,文献通过非随机对照研究(NRCT)与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分析比较,对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根据Minors评分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根据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系统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承重时间、踝关节最大背伸度数、AOFAS评分、Johner-Wruhs评价标准和术后并发症为主要分析指标,提取有效数据,绘制表格,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P=0.34)、术中出血量(P=0.76)、骨折愈合时间(P=0.84)、术后承重时间(P=0.09)、踝关节最大背伸度数(P=1.00)、踝关节AOFAS评分(P=0.53)、Johner-Wruhs评价(P=0.79)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仅在术后并发症(P=0.004)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无论用髓内钉技术还是微创钛板内固定技术均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2、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IMN组要小于MIPPO组,但因研究数量有限,我们仍需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证明这一结论。图12幅;表6个;参100篇。

庄伟康[5](2019)在《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中医传统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探讨微创髓内钉内固定联合中医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优势,为临床选用小夹板外固定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2016年9月-2018年10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确诊为股骨粉碎性骨折并于我院行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碎骨片游离距离大于2cm且无软组织嵌顿的病例。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于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第3天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固定3周;对照组只做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治疗。比较在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前后,两组病例游离碎骨片到股骨中轴距离的变化;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后,比较两组病例在疼痛程度(NRS评分)、焦虑程度(S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无差异;以及对小夹板外固定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整理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合并疾病等基线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前后,两组病例游离碎骨片到股骨中轴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夹板外固定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具有复位作用。3.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前,两组病例在NRS评分、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后,两组病例在NRS评分、S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创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小夹板能够缓解患肢疼痛,减轻焦虑情绪,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的愈合。4.安全性评定: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肢的末梢循环、感觉、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变,且无严重张力性水泡、压迫性溃疡、神经血管的受压损伤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小夹板外固定具有安全性;结论1.微创髓内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加用小夹板对游离碎骨片具有一定的复位作用,并能够缓解疼痛,减轻焦虑,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促进骨折愈合;2.微创髓内钉内固定后加用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游离碎骨片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具备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爽[6](2019)在《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借助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固定胫骨干骨折的环形支架不同穿针方式五种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以直径3cm的直型聚乙烯塑料棒(PE棒)制作胫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模型,选取相同厂家同批次的聚乙烯塑料棒15根,将其随机均分为5组。截取长度51cm,两端各做6.5cm深度牙托粉塑模包埋,以适合机械安装,自中央部分横型截除2cm,形成每段18cm游离段。应用内径155mm的泰勒全环和螺纹杆安装四环结构环形支架,两端组环外径各8cm,中间两环间内径16cm,其中中间骨段上下各7cm,缺损骨段长度2cm。外固定架两端环外缘距相邻牙托粉塑模边缘各3cm。5组构型的穿针分别应用2.0mm克氏针及5.0mm半针或混合应用,每个环两枚固定针交叉90°固定。具体构型分为:每个环的穿骨元件均为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组即全克氏针组(A组)、每个环均由2枚5.0mm螺纹半针相交叉成90°固定即全半针组(B组)、两端的两个环均由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固定同时中间两环各以1枚拉张克氏针及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枚半针平行(C组)、每个环均以一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端环组间克氏针及半针分别垂直(D组)、每个环均以1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每个环的半针及克氏针分别平行组(E组)。应用拉张器给以克氏针1200N的恒定张力,螺栓扭矩限定在14Nm。将上述5组模型分别安装至实验机器,进行扭转及轴向压缩实验。通过对轴向负荷的断端位移和不同扭矩下的扭转角度的测定并计算相对应的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5种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支架的生物力学差异。并以经典的“理想状态”下的全克氏针Ilizarov支架(A组)做参照标准,分别比较各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在500N轴向压缩力及5Nm旋转扭矩时生物力学稳定性大小。结果:显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旋转幅度均相应增大。比较500N轴向负荷下5组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的轴向负荷实验提示:B组和其他各组相比轴向压缩位移最小(P<0.05),轴向刚度最大(P<0.05);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位移和轴向刚度分别和标准参照组A组比较,提示两项指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实验5NM扭矩下上述5组构型两两比较时:B组在扭转角度上数值最小(P<0.05)和扭转刚度最大(P<0.05)。C组和E组在上述两项指标中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0.05),而在扭转刚度上弱于全克氏针组Ilizarov支架(A组)(P<0.05)。D组和A组在扭转角度和扭转刚度上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P=0.981)。结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扭转角度均相应增大。1、轴向压缩负荷实验:在轴向压力为500N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具有最好的轴向抗压缩能力,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抗压缩能力和A组相当。2、扭转负荷实验:在扭矩为5Nm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显示了更好的抗扭转能力,此时D组的抗扭能力和A组相当,C组和E组抗扭转能力相当,但二者均相较A组在抗扭转能力上为弱。

董衍生,王永清,董黎敏,贾鹏,卢锋成[7](2018)在《可吸收锁钉鞘预防股骨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为减小带锁髓内钉静力性固定对骨折断端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本研究设计出了带可吸收鞘锁钉(AS锁钉),并通过建立股骨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对该锁钉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骨折愈合早期,AS锁钉强度高,能够为骨折断端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在中后期,AS锁钉可吸收鞘的降解使骨折断端产生了微动和加压,减小了带锁髓内钉对骨折断端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有限元分析结果为该锁钉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卢锋成[8](2018)在《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万能电子力学试验机和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分别测量自行研制的可吸收锁钉鞘(Absorbable Sheath,AS)带锁髓内钉(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MN)和普通金属锁钉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山羊股骨干骨折模型不同愈合时期骨折愈合的力学强度或骨痂受到的应力情况,探究各组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应力遮挡差异,为可吸收锁钉鞘带锁髓内钉固定山羊股骨骨折试验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此种治疗方法将来应用于临床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1.山羊股骨干横型骨折实物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试验:选取1周龄左右的健康成年波尔山羊,将山羊右侧股骨干作为横型骨折模型侧,从大转子顶点扩髓至大小合适,置入自行设计的相配套的髓内钉,在股骨近远端分别锁入各2枚锁钉,于模型中段处摆锯横行锯断,左侧不做任何处理。最终纳入16只山羊,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套有AS的锁钉和普通锁钉来锁定髓内钉,在术后4周、12周、24周、36周等不同时间点分批处死相应4只山羊,并取出山羊右侧股骨,小心去除髓内钉、锁钉等装置;安装并调试自控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取4根健康的完整山羊股骨安放于合适位置,以2mm/min的加载速度行预压试验,待消除因力学试验机系统蠕变而导致的误差;将处理好的标本分别行垂直压缩、三点弯曲试验,大体观察并记录股骨断裂方式及位置等,比较两组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强度,进而分析总结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效性及机制;2.山羊股骨干横型骨折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首先,将建立的山羊股骨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到SolidWorks中,在股骨模型中段横向拉伸切除1.5mm的骨折间隙,并在间隙处放样出相同大小的骨痂,完成山羊股骨中段骨折带骨痂三维模型的建立。然后,按照山羊股骨内固定设计要求,完成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主钉、AS锁钉、普通金属锁钉等模型的建立。其中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主钉长120mm,直径9mm,两侧锁钉孔对称分布且直径为5.5mm;普通金属锁钉直径为5mm;AS锁钉直径为5mm,可吸收鞘初始壁厚0.5mm。最后,按照带锁髓内钉植入要求对上述山羊股骨模型进行扩髓、装配。扩髓装配后,分别建立AS锁钉组模型5个;普通金属锁钉组模型1个;再将各组模型分别用XT的形式整合到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分析使用不同锁钉对山羊股骨骨折骨痂受到的应力情况及带来的应力遮挡差异。由于标本数量受限,结果无法用均数±标准差及T检验等方式统计;我们采用先计算两组山羊健术侧股骨结果差值(健侧-术侧结果),再比较两组差值,差值越小,代表术侧股骨愈合强度越接近于健侧。结果1.轴向垂直压缩试验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标本压应力差值为1381.2 N,对照组差值为4174.3N;术后12周实验组标本压应力差值为806.5N,对照组差值为3258.7 N;术后24周实验组标本压应力差值为302.8N,对照组差值为3258.7N;术后36周实验组标本压应力差值为-689.55N,对照组差值为606.8 N。三点弯曲试验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标本抗弯曲应力差值为708.4 N,对照组差值为1596.6 N;术后12周实验组标本抗弯曲应力差值为373.35 N,对照组差值为934.3N;术后24周实验组标本抗弯曲应力差值为160.55 N,对照组差值为416.7 N;术后36周实验组标本抗弯曲应力差值为-329.3 N,对照组差值为186.45 N。2.根据ANSYS软件的计算结果,得到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骨痂的平均应力,根据应力遮挡率公式η=(1-σ有固定/σ无固定)×100%(η:应力遮挡率;σ:平均应力)分别计算AS锁钉和普通金属锁钉带锁髓内钉固定山羊股骨干骨折对骨痂产生的应力遮挡率,结果显示AS锁钉带锁髓内钉固定组较普通金属锁钉带锁髓内钉固定组初期下降约4%,中期下降约8%,后期下降约23%。结论1.取出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患肢股骨行轴向垂直压缩、三点弯曲力学试验,表明了同一个时间点的AS锁钉带锁髓内钉治疗组山羊股骨干骨折愈合强度均高于普通锁钉组,尤其在术后愈合中后期,两组差异更明显;而且对照组骨折愈合强度始终低于健侧,然而实验组术后36周愈合强度出现大于健侧的情况,这更加说明了实验组AS锁钉的优势;2.从愈合不同时期患肢股骨极限载荷后的大体相来看,其中轴向垂直压缩试验,两组的左侧股骨断裂部位于股骨颈基底或附近;但是对照组右侧股骨断裂部位股骨骨折处或附近锁孔处;而实验组的术后36周的山羊股骨标本断裂部位在股骨颈基底或附近;三点弯曲试验,所有山羊股骨标本均断裂于骨折处或锁孔周围。故试验同样证明AS锁钉带来的优势;3.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我们同样了解到AS锁钉带锁髓内钉固定组的骨折骨痂生长情况、应力情况、应力遮挡情况均优于普通锁钉组;4.本试验测试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AS锁钉带锁髓内钉治疗骨折能够通过"静-动"自动转变,产生微动,较好的满足骨折愈合的力学要求,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加骨折愈合强度,减少传统带锁髓内钉带来的应力遮挡;5.但是,本实验所进行的标本例数偏少,在统计学方面还应继续更大样本去证明该结论。

董衍生[9](2018)在《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研究学者认为传统的带锁髓内钉固定属于坚强的静力性固定,其缺点是可产生应力遮挡效应。目前,主流的解决思路是实现带锁髓内钉的“静-动”转变。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在骨折愈合中期解除带锁髓内钉一端的锁钉,促使骨折断端产生微动与加压,刺激骨痂生长,但这需要患者再次接受手术。为避免以上缺陷,本研究将可吸收鞘(Absorbable Sheath)与普通金属锁钉(Common Metal Nail,CM锁钉)相结合,设计出了新型带可吸收鞘锁钉(Absorbable Sheath Nail,AS锁钉)。该锁钉的原理是将可吸收鞘套在带锁髓内钉的金属锁钉上,利用可吸收鞘的降解达到减小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目的。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力学实验等方法对AS锁钉的作用进行了验证,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正常人体和山羊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该部分建立了人体和山羊股骨有限元模型,完成了山羊股骨电测实验分析。通过将有限元仿真结果与现有权威数据及电测实验数据对比,分别验证了人体和山羊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2)人体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该部分建立了AS锁钉组和CM锁钉组人体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骨折愈合0、1、3、6、9、12个月时,骨折断端骨痂的应力、纵向位移及两种锁钉内固定对骨折断端产生的应力遮挡率;分析验证了AS锁钉、CM锁钉及带锁髓内钉主钉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强度可靠性。结果表明,在骨折愈合早期,AS锁钉和CM锁钉强度均较高,都能为骨折断端提供一个稳定的力学环境;在中后期,由于AS锁钉组可吸收鞘的降解使骨折断端产生了微动和加压,相比于传统的静力性CM锁钉组内固定,更加有效的减小了带锁髓内钉对骨折断端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3)山羊股骨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及力学实验验证。该部分建立了AS锁钉组和CM锁钉组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两种锁钉在各愈合时期对骨折断端产生的应力遮挡率;完成了骨折愈合不同时期山羊患肢股骨(取钉后)的垂直压缩试验;对比分析了有限元仿真实验中,山羊股骨断端的骨痂应力、纵向位移与患肢股骨进行垂直压缩时最大承力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S锁钉组内固定对骨折断端产生的应力遮挡率均小于CM锁钉组;AS锁钉组骨痂应力和纵向位移与患肢股骨的承力能力成正相关且均大于CM锁钉组。(4)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动物实验简介。该部分介绍了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物植入所需的实验器材及整个手术过程。通过对AS锁钉组与CM锁钉组患肢股骨在术后各时期的X线片观察,进一步验证了使用AS锁钉减小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效应的可行性。

于满秋[10](2017)在《骨折端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在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早期负重锻炼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应用骨折端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进行早期负重负重锻炼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骨折端“动”与“静”的关系,为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探索一种高效、有效的方法。方法:所选病例由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室所收治的266例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男196例,女70例;年龄2265岁,中位数47岁;病程1 h至13 d,中位数3 d;开放性骨折110例,闭合性骨折156例;所有患者均为胫骨不稳定性骨折。所有病例中胫骨骨折均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术后7 d内患肢制动,仅进行踝关节活动,术后第8天开始应用骨折端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进行负重锻炼,设定骨折端微动范围为0.12 mm。术后6周开始对患肢进行X线检查,2周1次,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除49例因设备故障或未按时复诊等原因未获得完整数据外,其余21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数据。212例患者的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其中6周23例、8周81例、10周85例、12周10例、14周5例、16周4例、18周2例、22周2例,5例骨折不愈合或愈合不良,经再次手术内固定后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周患者术后第2周、第34周、第56周的每日活动量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周患者相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周的微动范围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周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4周、第56周的微动范围均小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周患者。结论: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应用骨折端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精确控制骨折端微动范围进行早期负重锻炼,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为骨折端生理性自主微动作用影响骨折愈合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应用桥接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不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采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治疗方法
        (三)术后康复及治疗
        (四)术后回访
        (五)研究指标
        (六)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比较
        (三)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
        (四)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差异比较
        (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比较
        (六)两组患者术后4 个月愈合情况差异比较
        (七)两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差异比较
        (八)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比较
讨论
    一、动静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发展
        (二)基本内涵
        (三)现代研究与桥接内固定的体现
    二、中医药在治疗骨不连中的效果分析
        (一)肝肾亏虚、脾胃气虚(本虚)
        (二)气滞血瘀(标实)
    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CFS)对股骨骨不连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CFS)的应用前景及优势
        (一)生物力学方面
        (二)手术操作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最新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资料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手术操作
        (三)术后处理
        (四)疗效评价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患者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析
        (二)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分析
        (三)两组患者不同时间MEPS总分情况比较
        (四)术后6 个月改良Cassebaum标准评分分析
        (五)两组患者末次MEPS总体疗效优良率情况
讨论
    一、骨科康复的形成与发展
    二、 “动静平衡”理念的内涵
        (一)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动”与“静”
        (二)功能锻炼中的“动”与“静”
    三、安全有效康复量的的认识
        (一)康复量的基本概念
        (二)康复量化的作用
        (三)“安全有效康复量”概念的产生
    四、分期康复模式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致谢
发表论文

(4)交锁髓内钉与钛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和方法
        1.1.1 数据资料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文献排除标准
        1.1.4 数据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1.1.5 观察指标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检索结果
        1.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1.2.3 纳入文献的数据特征
        1.2.4 纳入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关于纳入测量指标的分析
        1.3.2 关于统计学方法的分析
        1.3.3 髓内钉和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1.3.4 本文存在的不足
        1.3.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交锁髓内钉与钛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钛板内固定治疗
        2.2.2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2.2.3 外固定架固定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股骨干骨折分型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中止标准
        1.8 病例脱落标准
        1.9 质量控制
        1.10 伦理审查
    2 样本量的计算
    3 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脱落病例的处理
        3.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病例临床基线数据对比
    2 观察指标差异性比较
    3 安全性评估
    4 典型病例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股骨干骨折的认识
    2 游离碎骨片对股骨干骨折预后的探讨
    3 钢板内固定及微创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优劣性的分析
    4 股骨干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探讨与分析
    5 AO原则及BO原则指导下的游离碎骨片处理方法的探讨
    6 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7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探讨与分析
    8 研究结果的分析
    9 中止病例分析
    10 研究局限性
    11 关于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的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股骨干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NRS疼痛评分问卷
    附录4 SAS焦虑评分问卷
    附录5 病例观察记录表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7

(6)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1.1 主要实验材料和外固定架组件
        1.1.2 主要实验工具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场所
        1.1.5 应用统计软件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分组
        1.2.2 制备胫骨骨折模型
        1.2.3 安装外固定支架
        1.2.4 骨折的生物力学模拟实验
        1.2.5 数据的整理及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 轴向压缩实验
        2.1.1 轴向位移
        2.1.2 轴向刚度
    2.2 模型扭转实验
        2.2.1 扭转角度
        2.2.2 外架扭转刚度
3.讨论
    3.1 骨折的修复愈合机制
    3.2 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
    3.3 骨折的治疗
        3.3.1 骨折的早期非手术治疗(夹板、石膏)
        3.3.2 骨折治疗内固定理念
        3.3.3 骨折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以及Ilizarov外固定架的应用
    3.4 Ilizarov支架各组件对整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3.5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及其生物力学比较
        3.5.1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
        3.5.2 胫骨骨折常见固定方式的一些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3.6 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骨不连情况的处置
    3.7 实验设计思路及相关评价
    3.8 数据分析
    3.9 本次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3.9.1 本次实验的优点
        3.9.2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发展和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可吸收锁钉鞘预防股骨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备及软件
    1.2 数据采集
    1.3 股骨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3.1 股骨中段骨折带骨痂三维模型的建立
        1.3.2 内固定器械模型的建立及装配
        1.3.3 内固定模型参数设置及网格划分
    1.4 接触、加载及边界条件
2 有限元分析结果
    2.1 不同骨折愈合时期骨痂的平均应力
    2.2 内固定对骨痂产生的应力遮挡率
3 结论

(8)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山羊股骨干横型骨折实物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试验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挑选山羊
        1.1.2 材料与设备
        1.1.3 手术建立山羊股骨干骨折模型
        1.1.4 动物力学标本制作及分组
        1.1.5 试验前准备
        1.1.6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方式
        1.1.7 三点弯曲试验方式
        1.1.8 统计学方式
    1.2 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1.2.1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极限载荷结果
        1.2.1.1 术后4周
        1.2.1.2 术后12周
        1.2.1.3 术后24周
        1.2.1.4 术后36周
        1.2.2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后大体相代表
        1.2.2.1 实验组大体相代表
        1.2.2.2 对照组大体相代表
        1.2.3 三点弯曲试验极限载荷结果
        1.2.3.1 术后4周
        1.2.3.2 术后12周
        1.2.3.3 术后24周
        1.2.3.4 术后36周
        1.2.4 三点弯曲试验后大体相代表
        1.2.2.1 实验组大体相代表
        1.2.2.2 对照组大体相代表
    1.3 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1.3.1 轴向垂直压缩试验极限载荷结果分析
        1.3.2 轴向垂直压缩标本断裂部位分析
        1.3.3 三点弯曲试验极限载荷结果分析
        1.3.4 三点弯曲标本断裂部位分析
    1.4 讨论
        1.4.1 骨折愈合对应力刺激的要求
        1.4.2 骨折愈合对微动的要求
    1.5 小结
二、山羊股骨干横型骨折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设备及软件
        2.1.2 山羊股骨影像数据采集
        2.1.3 山羊股骨Mimics成型
        2.1.3.1 数据导入
        2.1.3.2 阈值分割
        2.1.3.3 增长区域
        2.1.3.4 填充空腔
        2.1.3.5 进行三维计算
        2.1.4 利用Geomagic优化
        2.1.5 利用SolidWorks模型实体化
        2.1.6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6.1 单元类型选择
        2.1.6.2 材料属性的赋予
        2.1.6.3 网格划分
        2.1.6.4 载荷和边界条件设置
    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2.2.1 骨痂的平均应力
        2.2.2 骨痂的纵向位移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 左旋聚乳酸可吸收材料固定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正常人体和山羊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2.1 引言
    2.2 人体和山羊股骨三维模型的建立
        2.2.1 股骨结构
        2.2.2 实验设备及软件
        2.2.3 影像数据采集
        2.2.4 Mimics成型
        2.2.5 Geomagic优化
        2.2.6 SolidWorks模型实体化
    2.3 人体和山羊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有限元分析结果及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4 山羊股骨电测实验研究
        2.4.1 电测原理及实验仪器
        2.4.2 电测前准备及操作步骤
        2.4.3 实验结果及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人体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三维模型的建立
        3.2.1 人体股骨中段骨折带骨痂模型的建立及扩髓
        3.2.2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器械模型的建立及装配
    3.3 人体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1 材料参数设定
        3.3.2 网格划分和接触条件设定
        3.3.3 加载和边界条件设定
    3.4 有限元分析结果及结论
        3.4.1 骨痂的平均应力及应力遮挡率分析
        3.4.2 骨痂的纵向位移变化分析
        3.4.3 锁钉和髓内钉的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羊股骨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及力学实验验证
    4.1 引言
    4.2 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模型的建立
        4.2.1 山羊股骨内固定三维模型的建立
        4.2.2 山羊股骨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4.3.1 骨痂的平均应力及应力遮挡率分析
        4.3.2 骨痂的纵向位移变化分析
    4.4 山羊患肢股骨愈合不同时期力学实验分析
        4.4.1 实验目的及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羊股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动物实验简介
    5.1 引言
    5.2 山羊动物实验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5.3 山羊动物实验材料及过程
    5.4 山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及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骨折端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在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早期负重锻炼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病例选择
    3 观察及研究过程
        3.1 前期观察
        3.2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理论分析
        1.1 骨折端微动影响骨折愈合的国内外进展
    2 祖国医学对骨折治疗及骨折愈合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骨折治疗及骨折愈合的认识理论
        2.2 术后中医中药的应用及传统练功疗法
    3 临床应用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自控微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动本质及骨折愈合生物力学分期的研究[J]. 史金友,肖玉周,吴敏,官建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9)
  • [2]动静结合理论指导下应用桥接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骨不连的临床研究[D]. 袁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动静平衡”理论指导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万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交锁髓内钉与钛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D]. 刘克.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小夹板对股骨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后碎骨片的复位作用[D]. 庄伟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可吸收锁钉鞘预防股骨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限元分析[J]. 董衍生,王永清,董黎敏,贾鹏,卢锋成.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8(03)
  • [8]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生物力学研究[D]. 卢锋成.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9]可吸收锁钉鞘预防带锁髓内钉应力遮挡的有限元分析[D]. 董衍生.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0)
  • [10]骨折端微动数字化测控系统在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早期负重锻炼中的应用[D]. 于满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自控微动交锁髓内钉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