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K-1调控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蛋白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MEK-1调控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蛋白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一、MEK-1对MCF-7乳腺癌细胞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素调节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滕永生[1](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ETS1和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胃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目前,世界范围内超过50%的人口感染了该病原菌。自从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发现H.pylori以来,随后的大量研究证明,H.pylori感染与多种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目前,抗生素仍是根除H.pylori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年的研究显示,其耐药率在不断上升。目前阶段,H.pylori感染具有感染率高,范围广,引发多种胃部疾病和耐药率上升的特点。因此,对H.pylori感染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pylori胃炎是H.pylori相关胃病的基础。胃上皮细胞(Gastric epithelial cells,GECs)是H.pylori与宿主最先接触的细胞类型,两者的相互作用已经被证实在H.pylori胃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可显着的影响胃上皮细胞的稳态。ETS1(E26 transformation specific proto-oncogene 1,transcription factor)是ETS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并且参与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研究发现,ETS1在正常GECs中不表达,却在胃癌细胞中存在表达,并且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能够诱导GECs表达ETS1。目前,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作用仍未知。因此,阐明H.pylori感染诱导GECs内ETS1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功能作用有助于理解H.pylori胃炎的发病机制,并可为相关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H.pylori相关胃癌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担。据WHO全球肿瘤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在我国,可归因为H.pylori感染的胃癌病例数大约占全球归因于H.pylori感染的癌症病例数的40%。然而,H.pylori感染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仍然没有被很好的阐释。胃癌转移是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而肿瘤转移需要肌动蛋白骨架的动态重排,这也是H.pylori感染后宿主细胞的重要特征。肌动蛋白骨架的动态重排过程可以被多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s,ABPs)所调节。L-plastin是一种重要的交联和稳定F-actin的ABP。当肌动蛋白聚合发生时,L-plastin插入新合成的F-actin中并稳定这些结构,而基于此,L-plastin在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整合素粘附和细胞的迁移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L-plastin只在造血细胞内表达,然而,在多种非造血来源的癌细胞中亦有L-plastin的异位表达。目前,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以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仍不知。阐明H.pylori感染调控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功能作用,有助于丰富H.pylori感染的致病机理,并为寻找阻断胃癌进展的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目的:1.研究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作用。2.研究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作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以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人胃黏膜组织中ETS1表达情况。(2)构建H.pylori感染动物模型(C57小鼠),并通过qRT-PCR、WB和IHC实验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ETS1表达情况。(3)GEO数据库芯片和RNA-seq实验分析H.pylori感染对ETS转录因子家族分子表达的影响。(4)qRT-PCR和WB实验检测H.pylori感染细胞模型中ETS1的表达情况。2.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调控机制研究(1)qRT-PCR和WB实验检测Traswell感染模型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 A)蛋白敲除菌株(Δcag A)感染细胞模型中ETS1的表达情况。(2)qRT-PCR和WB实验检测信号通路阻断剂BAY 11-7082对H.pylori诱导ETS1表达的影响。(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pylori对ETS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4)基于PROMO网站,分析p65在ETS1启动子区域内的结合位点;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实验验证p65是否对ETS1的表达具有直接调控作用。(5)qRT-PCR和WB实验检测IFN-γ,IL-17A,IL-22,IL-6,IL-12,IL-23,IL-1β和TNFα对H.pylori诱导ETS1表达的影响以及机制。3.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功能作用研究(1)siRNA沉默实验以及转录组测序(RNA-seq)实验,分析在H.pylori感染状态下ETS1调控的靶基因,进而分析ETS1发挥的作用。(2)根据H.pylori感染的胃炎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评价标准,将人体胃黏膜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胃炎,并评价ETS1的表达与炎症程度的关系。第二部分: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通过KEGG数据库,GEPIA网站、表达谱芯片以及IF双染实验筛选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qRT-PCR和WB实验检测H.pylori感染胃癌细胞系和原代胃癌细胞(Ep CAM+)模型中L-plastin的表达情况。(3)采用qRT-PCR、WB、IHC以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双染实验检测胃癌组织内L-plastin的表达情况。2.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的机制研究(1)qRT-PCR和WB实验检测Traswell感染模型和Δcag A感染胃癌细胞系和原代胃癌细胞(Ep CAM+)模型中L-plastin的表达情况。(2)信号通路阻断剂预处理胃癌细胞,之后,使用H.pylori NCTC 11637或者Δcag A感染,采用qRT-PCR实验实验检测L-plastin的表达情况,并使用WB实验检测L-plastin以及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3)将表达cag A蛋白的质粒(cag A-pc DNA3.1)转染胃癌细胞,采用qRT-PCR实验检测L-plastin的表达情况,采用WB实验检测L-plastin以及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pylori对L-plastin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寻找L-plastin启动子关键反应区域。(5)基于PROMO网站,分析SP1在L-plastin启动子关键反应区域内的结合位点;并通过siRNA干扰和Ch IP实验验证SP1是否对L-plastin的表达具有直接调控作用。3.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的功能作用研究(1)使用慢病毒构建稳定过表达L-plastin的细胞株(LV5-L-plastin)以及其对照(LV5-NC),采用qRT-PCR和WB实验检测L-plastin的过表达效果。(2)构建慢病毒介导的稳定沉默L-plastin的细胞株(LV3-sh L-plastin)以及其对照(LV3-NC),并使用H.pylori NCTC 11637进行感染,采用qRT-PCR和WB实验检测L-plastin的表达情况。(3)在体外,使用LV5-L-plastin细胞和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 NCTC 11637感染的LV3-sh L-plastin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4)在体内,使用LV5-L-plastin细胞和LV5-L-plastin细胞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评价L-plastin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qRT-PCR、WB和IHC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未感染胃组织,H.pylori感染患者胃组织中,ETS1表达显着增加。同时,IHC结果显示:在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表达ETS1上调。(2)qRT-PCR结果显示:ETS1在H.pylori感染的小鼠胃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动态变化,并在感染后12周达到高峰;qRT-PCR、WB和IHC实验结果均显示:相较未感染胃组织,H.pylori感染小鼠胃组织中,ETS1的表达显着增加。同时,IHC结果亦显示:在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表达ETS1上调。(3)GEO数据库芯片和RNA-seq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有多个ETS转录因子家族的基因表达发生显着性变化,而ETS1表达升高最为显着。(4)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随着H.pylori感染时间的延长(0h,6 h,12 h和24 h)或MOI(0,50,100和200)的增加,ETS1的表达亦出现增加的趋势。2.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调控机制研究(1)Traswell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未直接接触,H.pylori与细胞的直接接触可以显着的诱导ETS1的表达。cag A蛋白敲除菌株(Δcag A)感染细胞结果显示:ETS1的诱导表达仅在H.pylori NCTC 11637感染后增加,而在Δcag A感染后不增加。(2)qRT-PCR和WB结果显示:BAY 11-7082阻断剂能够抑制H.pylori诱导的ETS1表达。(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H.pylori感染可以激活ETS1的启动子。(4)PROMO网站显示,ETS1的启动子区含有2个p65的结合位点(第一个位点:-1568至-1558,GCTTTTCCCAG;第二个位点:-373至-363,GACTTTCCCGA)。Ch IP实验显示,转录因子p65可以直接与ETS1启动子结合,进而介导ETS1表达。(5)炎性细胞因子协同H.pylori或单独刺激细胞实验显示:仅有IL-1β和TNFα能够协同H.pylori诱导ETS1的表达,同时,IL-1β和TNFα均可以单独诱导ETS1的表达。信号通路阻断剂BAY 11-7082预处理细胞,之后,使用炎性细胞因子进行刺激,结果显示:该阻断剂可以显着的抑制IL-1β和TNFα诱导的ETS1的表达。3.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功能作用研究(1)在H.pylori感染状态下,共有75个转录本可以被ETS1正向调控,其中,可以编码蛋白质的转录本有39个。对排名前30位的基因进行Gene-ontology分析,结果显示:ETS1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正向调控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内成分的运动、炎症应答、淋巴细胞的迁移和淋巴细胞的运动。(2)将H.pylori患者胃炎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发现随着胃炎严重程度增加,ETS1的表达亦增加。第二部分: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模式研究(1)基于KEGG数据库,共找到了193个ABPs;GEPIA网站显示,有48个ABPs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H.pylori NCTC 11637感染AGS细胞后,L-plastin表达上调最显着。IF实验结果显示:在H.pylori感染后,L-plastin表达增加,并且与actin存在共定位。(2)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胃癌细胞系(AGS和HGC-27)和原代胃癌细胞(Ep CAM+),均会显着上调L-plastin表达。此外,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0h,6 h,12 h,24 h和36 h)或MOI(0,10,20,50,100和200)的增加,L-plastin的表达亦出现增加的趋势。(3)qRT-PCR、WB和IHC实验均显示:相较未感染的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L-plastin在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同时,IHC结果亦显示:在H.pylori感染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胃癌细胞表达L-plastin上调。IF双染实验结果显示:在H.pylori感染的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L-plastin同Ep CAM存在共定位。2.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L-plastin表达上调的机制研究(1)Traswell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相较未直接接触,H.pylori与细胞的直接接触可以显着的诱导L-plastin的表达。Δcag A菌株感染细胞结果显示:L-plastin的诱导表达仅在H.pylori NCTC 11637感染后增加,而在Δcag A感染后不增加。(2)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使用U0126阻断剂阻断ERK信号通路,可以显着的抑制H.pylori诱导的L-plastin表达。WB结果显示:相较Δcag A感染,H.pylori NCTC11637感染可以显着的诱导ERK1/2发生磷酸化。(3)qRT-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将表达cag A蛋白的质粒(cag A-pc DNA3.1)转染胃癌细胞后,其会显着的激活ERK信号通路,并上调L-plastin的表达。(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H.pylori感染诱导胃癌细胞内L-plastin表达上调的关键启动子反应区域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0bp内。(5)PROMO分析显示:在L-plastin的启动子区(-100到0)包含SP1结合位点(GGGGCGGGGA)。之后,在H.pylori感染状态下,使用siRNA将SP1表达抑制。同预期相符:抑制SP1表达后,H.pylori便不能有效的诱导L-plastin的表达。Ch IP实验结果显示:与未感染和Δcag A感染相比,H.pylori NCTC 11637可以有效的促进SP1结合至L-plastin的启动子区,然而,这种结合会被U0126所抑制。3.H.pylori调控胃癌细胞L-plastin表达上调的功能作用研究(1)WB实验结果显示:相较LV5-NC,LV5-L-plastin细胞能够过表达L-plastin。(2)WB实验结果显示:相较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 NCTC 11637感染的LV3-NC细胞,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 NCTC 11637感染的LV3-sh L-plastin细胞表达L-plastin显着降低。(3)体外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相较LV5-NC,过表达L-plastin后,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多;而相较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感染的LV3-NC细胞,庆大霉素处理的H.pylori感染的LV3-sh L-plastin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减少。(4)体内裸鼠肺转移模型显示:相较对照组(LV5-NC),过表达L-plastin后,小鼠的肺部肿瘤结节显着增多;而抑制L-plastin的表达后,出现肺部肿瘤结节的小鼠数量显着少与对照组。研究结论与意义:第一部分: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 H.pylori感染诱导胃上皮细胞内ETS1表达2.H.pylori cag A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通过p65直接调控ETS1表达;并且IL-1β和TNFα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协同H.pylori诱导ETS1表达。3.H.pylori感染诱导的ETS1具有促进炎症的作用。4.本研究提示ETS1可能参与了H.pylori介导的“炎-癌”转化,从而使ETS1成为具有潜力的抑制胃炎进展的靶点。第二部分:L-plastin在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1.H.pylori感染诱导胃癌细胞表达L-plastin上调。2.H.pylori cag A激活ERK/SP1通路介导L-plastin的表达。3.H.pylori诱导的L-plastin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4.本研究提示L-plastin可作为抑制H.pylori相关胃癌进展的潜在治疗靶点。

程国荣[2](2021)在《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和侵袭转移的发生是临床上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MDR和侵袭转移机制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方面出发,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筛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基于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对活性成分的逆转机制及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乳酸脱氢酶(LDH)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被认为是浸润性癌重要靶点的特性,以LDH为靶分子,从中药中筛选其抑制剂。同时基于MDCK-MDR1细胞模型,进行P-糖蛋白(P-gp)介导的MDR逆转剂的筛选。1、中药中LDH抑制剂筛选建立固定化LDH方法,从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抑制剂。首先,以磁纳米粒子(MNPs)为载体,经氨基化修饰后,将LDH以共价键合的方式固定在MNPs表面,得到固定化LDH。为了获得最大的酶活力,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pH值、固定化时间和LDH浓度。在pH值为5.85、反应时间为3.14h、LDH浓度为0.37 mg/mL时,固定化LDH酶活性最佳,此时,LDH固定在MNPs上的量约为49μg/mg。随后,以galloflavin(阳性对照)、绿原酸和毛蕊花糖苷(阴性对照)为模型混合物,进行配体垂钓实验,对固定化LDH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进行验证。最后,将固定化LDH方法与UPLC-MS/MS相结合,从两种富含蒽醌类化合物的天然产物(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LDH抑制剂。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分别筛选并鉴定出9个和6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化合物为二者所共有,这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2、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利用P-gp过表达的MDCK-MDR1细胞,通过细胞毒性、罗丹明-123(Rh-123)蓄积与外排、Western blot实验和转运实验,对虎杖和白屈菜两种中药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进行P-gp抑制剂筛选研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各个药物的IC20值,蒽醌类和多酚类化合物选择40、20、10 μM进行后续研究。Rh-123蓄积与外排实验显示虎杖提取物比白屈菜提取物对P-gp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三类单体化合物比较,蒽醌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最强,尤其是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其次是多酚类和3个毒性较大的生物碱。另外,通过不同药物处理时间对Rh-123蓄积的影响可以初步推测除虎杖苷、白藜芦醇三甲醚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既能抑制P-gp的功能,又能抑制P-gp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除虎杖苷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均能抑制P-gp表达。选择效果最强的蕙醌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文献报道较多的白藜芦醇进行转运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白藜芦醇能显着抑制P-gp底物地高辛的外排,而大黄酚没有这种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补充了 5个结构相近且毒性较小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发现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对P-gp均有较好抑制作用,有望成为MDR逆转剂。3、芦荟大黄素(AE)逆转MDR机制研究基于乳腺癌MCF-7/ADR细胞耐药模型,研究AE的逆转效果及机制。AE能显着逆转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ADR)的耐药性,其逆转指数为4.86。20μMAE与ADR联用对P-gp的表达没有抑制作用,但能显着促进ADR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E能使ADR更多的进入细胞核中,细胞核是ADR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场所。P-gp对ADR的外排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而AE能降低细胞内ATP水平,因而推测AE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功能来发挥逆转作用。能量代谢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AE与ADR联用可抑制糖酵解、TCA循环、谷氨酰胺代谢及相关氨基酸合成途径。此外,我们还发现AE不仅可以逆转ADR诱导的耐药,还可以诱导自噬作为防御机制,抑制这一过程可增强AE的逆转活性。此外,AE与ADR联合用药还可以导致MCF-7/ADR细胞G2/M期阻滞并通过DNA损伤、ROS生成、caspase-3激活诱导细胞凋亡。4、芦荟大黄素(AE)和大黄素(EMD)抑制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乳腺癌MCF-7细胞与人脐血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模型进行了考察,筛选并鉴定出25个生物标志物,涉及谷胱甘肽代谢、甲硫氨酸循环、嘌呤代谢和TCA循环等代谢通路,这些代谢通路均与肿瘤的恶性表型有关。采用共培养模型研究AE和EMD这两个同分异构体对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E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而EMD主要是抑制黏附。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AE和EMD抑制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AE和EMD组分别筛选出27个和13个生物标志物,涉及多胺代谢、维生素B6代谢、甲硫氨酸循环、TCA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嘌呤代谢和天冬氨酸合成等通路。选择这些通路上的典型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AE能显着降低这些代谢物的含量且效果明显强于EMD。

任宗涛[3](2021)在《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肾透明细胞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愈发年轻。早期肾癌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治愈率较高;而进展期肾癌患者,由于多伴有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低于20%,转移和复发是进展期肾癌患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探索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肾癌的治疗将有重大意义。HOXD10属于HOX基因家族的一员,其表达产物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已知其调控的基因包括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胞外蛋白等。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HOXD10与乳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然而关于HOXD10在肾癌中的功能及机制尚未明确。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EMT过程中,迁移和侵袭所必需的分子表型会发生明显变化:间充质标记物的上调和上皮标记物的缺失等,其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作为上皮表型主要调节因子,在维持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状态并维持其稳态是必须的,E-钙粘蛋白表达缺失在上皮来源的癌症中是相对常见的。本研究通过检测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敲低及过表达HOXD10对肾癌细胞增殖、克隆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HOXD10参与调控肾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及EMT相关分子表型的变化,为肾透明细胞癌治疗新靶点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此外,通过对2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评估依维莫司在转移性肾癌一线治疗进展后作为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检测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肾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XD10在72例肾癌组织及细胞系786-O、ACHN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HOXD10表达水平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2.HOXD10对肾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HOXD10在肾癌细胞系ACHN、786-O中过表达及敲低的转染效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过表达和敲低HOXD10对肾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划痕实验对过表达HOXD10的ACHN细胞和敲低HOXD10的786-O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检测;利用MTS观察HOXD10对ACHN、786-O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行检测;运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HOXD10对ACHN、786-O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3.HOXD10对肾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及EMT分子表型的变化。运用PROMO生物信息软件预测E-cadherin可能为HOXD10的靶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肾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与HOXD10的相关性;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 P)、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HOXD10与E-cadherin的3’UTR区结合;进一步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验证过表达及敲低HOXD10对E-cadherin及EMT相关分子vimentin、β-catenin表达的影响。4.依维莫司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我院21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分析其在一线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后,对依维莫司作为二线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及不良事件评估。结果:1.与正常肾组织相比,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此外,HOXD10的表达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P>0.05)等无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为弱阳性表达,而在正常肾组织中强表达,阳性颗粒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为棕黄色颗粒;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HOXD10在肾癌细胞系786-O、ACHN中的表达显着低于人胚肾细胞293T中的表达水平(P<0.01);2.Transwell细胞侵袭及划痕实验表明,过表达HOXD10可以明显抑制肾癌细胞ACHN的侵袭、迁移能力(P<0.01),而敲低HOXD10则会有提高ACHN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P<0.01);MTS结果表明,过表达HOXD10可以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HOXD10可以明显降低肾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1);3.PROMO筛选出HOXD10的下游靶基因E-cadherin,Chi P实验结果证实HOXD10可与E-cadherin的3’UTR相结合;双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此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72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E-cadher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1),而且E-cadherin的表达与肾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HOXD10与E-cadherin之间存在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0.454,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进一步验证过表达HOXD10能够促进E-cadherin的表达,同时会降低vimentin、β-catenin等EMT相关分子的表达,而敲低HOXD10表达则会出现与过表达相反的结果,表明HOXD10抑制肾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4.经依维莫司治疗中位PFS为6.3个月,3例患者达到PR,12例患者达到SD,6例患者为PD,疾病控制率(DCR)为15/21(71.4%),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为90%(19/21)。结论:1.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降低。2.HOXD10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克隆、侵袭迁移能力。3.HOXD10通过靶向调节E-cadherin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抑制肾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4.在晚期转移性肾癌应用一线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后,二线药物依维莫司仍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耿直,袁东智[4](2020)在《以TWIST1为靶点的乳腺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Twist相关蛋白1(Twist-relatedprotein1,TWIST1)是参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um-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乳腺癌进展的重要转录因子。而以TWIST1为靶点的乳腺癌分子靶向药物研究是一个热门领域。近十年的研究中,出现了如微小RNA(microRNA,miRNA)、结合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的纳米微粒、槲皮素、姜黄素等一系列能够直接影响TWIST1或者通过影响TWIST1上游分子或其他未知途径影响TWIST1发挥功能的药物。现综述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以期对以TWIST1为靶点的乳腺癌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

郑宇斐[5](2020)在《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素瘤是一种发展极为迅速的恶性皮肤病,具有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致死率高等特点。早期黑素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92%,但是黑素瘤一旦开始转移,患者的5年存活率迅速下降至15%。目前虽然关于黑素瘤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然而针对黑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显着,并且受到严重的副作用和黑素瘤耐药性的困扰。因此,对黑素瘤相关治疗药物和手段的研究仍是目前癌症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芽孢及伤口胶质物混合自身上颚腺分泌物而成的一种蜂产品,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在抗肿瘤方面,有文献指出中国蜂胶可以有效地诱导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也是近几年蜂胶药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蜂胶的前期抗肿瘤研究,本研究利用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系统性地探究了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松属素和柯因)对黑素瘤增殖、转移、自噬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以期揭示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作用,为蜂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黑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发展影响研究我们首次证明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的促凋亡作用和抑制转移作用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在经中国蜂胶处理后,A375细胞发生内源性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国蜂胶在黑素瘤细胞中也能发挥其出色的抗炎作用,caspase-1和caspase-4表达水平降低,同时伴随着IL-1α、IL-1β和IL-18 mRNA水平的下降,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炎性微环境的保持有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中国蜂胶可以在A375细胞中激活自噬,而抑制自噬会减弱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这也说明了自噬的发生增强了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细胞毒作用。此外,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中国蜂胶能减弱黑素瘤在体外的迁移能力。2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活性成分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我们确定了本实验中使用的中国蜂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包括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肉桂酸、山奈酚、杨梅桐、槲皮素、3,4-二甲氧基肉桂酸、芹菜素、短叶松素、柯因、松属素、高良姜素、咖啡酸苯乙酯和3-O-乙酰基短叶松素等。利用CCK-8实验,我们比较这其中高含量的功能性单体对黑素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松属素、咖啡酸苯乙酯、柯因、短叶松素、芹菜素、咖啡酸二甲醚对黑素瘤的细胞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松属素抗黑素瘤作用研究利用体内外模型进一步检测并探究了松属素对黑素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松属素能诱导黑素瘤细胞(B16F10和A375)发生凋亡,并呈现浓度相关性。对凋亡调控通路的研究显示,松属素通过激活IRE1α/Xbp1通路引发内质网应激,从而活化下游蛋白caspase-12(鼠源细胞)/caspase-4(人源细胞)介导黑素瘤细胞凋亡。此外,我们的结果还显示松属素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中自噬的发生,增强了松属素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在小鼠成瘤模型中,松属素显着抑制了黑素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在肿瘤组织中我们检测到了高水平的凋亡信号。4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柯因抑制黑素瘤转移效果研究我们证明了柯因可以有效抑制黑素瘤转移。通过细胞实验我们发现,在低浓度时,柯因也表现出了对黑素瘤细胞转移、侵袭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柯因抑制了黑素瘤细胞的失巢凋亡抵抗,增加了其在转移过程中的凋亡率。进一步实验表明柯因通过下调FOXM1/β-catenin通路逆转了黑素瘤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而过表达FOXM1则会减弱柯因的抗黑素瘤转移作用。我们同时也在小鼠模型上验证了细胞实验的发现。利用肺转移模型,我们证明柯因处理能明显降低小鼠肺转移肿瘤的出现几率,同时在肺部肿瘤组织中,柯因治疗组FOXM1的表达量也更低。综上所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有助于中国蜂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通过研究中国蜂胶中主要功能活性单体的抗黑素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揭示了中国蜂胶抗黑素瘤的物质成分基础,也为黑素瘤治疗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

张萍[6](2020)在《Kindlin-2在肺纤维化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纤维化是一种进行性和致命性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我们发现在肺纤维化患者的肺组织中,kindlin-2及其结合蛋白PYCR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中PYCR1是一种脯氨酸合成的关键酶。利用TGF-β1处理人肺成纤维细胞,会显着增加细胞中kindlin-2和PYCR1的表达,进而提高kindlin-2-PYCR1复合物的形成和脯氨酸的合成。吡非尼酮是一种经临床批准的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可显着降低kindlin-2-PYCR1复合物的形成和脯氨酸的合成。此外,在人肺成纤维细胞中仅敲除kindlin-2足以抑制TGF-β1诱导的PYCR1表达增加,脯氨酸合成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最后,利用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我们发现在体内敲除kindlin-2可以有效降低PYCR1、脯氨酸和胶原基质的表达水平,减轻肺纤维化的发展。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kindlin-2是一种肺成纤维细胞活化、胶原基质合成和肺纤维化的关键促进因子,强调了针对kindlin-2信号通路治疗这种致命性肺部疾病的潜力。

宋佩烨[7](2019)在《ERβ通过CLDN6介导的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文中认为雌激素在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和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发挥作用。ERα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对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ERα是目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靶标。ERβ是第二个发现的雌激素受体,与ERα具有相同的结构域,但其功能与ERα并不完全相同。ERβ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尽管一些研究表明ERβ促进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表达高水平ERβ的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但大多数研究认为ERβ是一种乳腺癌抑制基因。ERβ在乳腺上皮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随着肿瘤的进展过程其表达水平降低,体外实验表明ERβ的表达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然而,ERβ对乳腺癌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最近有研究报道,ERβ通过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自噬在维持细胞内环境平衡中起关键作用。自噬的失调与肿瘤有关。研究表明,ERβ的激活可以诱导自噬,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或atg7表达缺失导致自噬减少,进而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促进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然而,关于ERβ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与自噬的关系却鲜见报道。此外,ERβ诱导自噬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CLDN6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但是,关于CLDN6在ERβ诱导的自噬中的作用未见报道。Claudin6(CLDN6)是一种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蛋白。作为TJs的重要组成部分,CLDNs不仅发挥经典的屏障和栅栏功能,而且对细胞通讯和信号的调节起重要作用。课题组一直从事CLDN6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CLDN6是一种乳腺癌抑制基因,已报道CLDN6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前期工作中,我们发现,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上调CLDN6的表达,抑制MCF-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E2在ERα表达阳性的MCF-7和ERα表达阴性的MDA-MB-231细胞中均能上调CLDN6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因此,我们认为这种E2诱导效应不依赖于ERα起作用。由于两种乳腺癌细胞中均表达ERβ,因此,我们推测ERβ可能对CLDN6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起重要调控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ERβ通过CLDN6诱导自噬进而影响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本研究旨在探讨ERβ对乳腺癌细胞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及ERβ诱导的自噬与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相关机制,为ERβ和CLDN6作为乳腺癌抑制基因的机制研究及潜在的乳腺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ERβ对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1)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E2处理MCF-7(ERα+/ERβ+/GPR30+)、MDA-MB-231(ERα-/ERβ+/GPR30-)和SK-BR-3(ERα-/ERβ-/GPR30+)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LDN6、ERα和ERβ的表达;ERs拮抗剂ICI 182780(ICI)联合E2处理MCF-7和MDA-MB-231细胞,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LDN6的表达;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E2对MCF-7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作用。(2)ERβ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ERβ的特异性激活剂Diarylpropionitrile(DPN)处理MDA-MB-231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LDN6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LDN6的表达和定位;透射电镜检测细胞间紧密连接;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DPN处理的细胞中的CLDN6,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转染ERβ质粒获得稳定过表达ERβ的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DPN处理的ERβ过表达的细胞中CLDN6的表达;利用ERβ特异性拮抗剂PHTPP和RNA干扰技术使ERβ表达缺失,Western Blot检测DPN处理的ERβ缺失的细胞中CLDN6的表达。(3)ERβ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表达的调控机制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DPN处理的细胞中ERβ的表达和定位;Ch IP实验检测ERβ和Sp1与CLDN6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ERβ对CLDN6启动子区活性的影响。2.ERβ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1)ERβ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透射电镜、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DPN激活的ERβ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沉默ERβ的DPN处理的细胞中LC3B的表达;自噬抑制剂(CQ或3-MA)联合DPN处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LC3B的表达,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2)ERβ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Western Blot检测DPN处理的细胞中,自噬标志蛋白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DPN处理的细胞中的CLDN6,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DPN处理的细胞中的beclin1,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的表达;通过转染CLDN6质粒获得稳定过表达CLDN6的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过表达CLDN6细胞中的beclin1,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的表达;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LDN6/beclin1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建立裸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检测CLDN6/beclin1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DPN处理的和过表达CLDN6的细胞中ZO-1和UVRAG的表达;Co-IP实验检测UVRAG与ZO-1、beclin1和CLDN6的结合情况以及ZO-1与UVRAG、beclin1和CLDN6的结合情况。3.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CLDN6和beclin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CLDN6和beclin1的表达,分析ERβ、CLDN6和beclin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ERβ、CLDN6和beclin1表达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ERβ、CLDN6和beclin1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结果:1.ERβ对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1)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E2上调MCF-7和MDA-MB-231细胞中CLDN6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SK-BR-3细胞中CLDN6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E2的作用下无变化;与E2单独处理组相比,E2联合ICI处理组细胞中CLDN6表达减少;与未处理组相比,E2处理的MCF-7细胞中ERα表达无变化,E2处理的MCF-7和MDA-MB-231细胞中ERβ表达升高;与未处理组相比,E2处理的MCF-7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以上结果表明,E2通过ERβ调控CLDN6的表达。(2)ERβ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表达的调控作用DPN上调MDA-MB-231细胞中CLDN6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未处理组相比,DPN处理的细胞中,CLDN6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增多,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强;与未处理组相比,DPN处理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与DPN处理的空载组相比,DPN处理的沉默CLDN6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加;与DPN处理的空载组相比,DPN处理的ERβ过表达的SK-BR-3和MDA-B-231细胞中CLDN6的表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DPN处理的ERβ缺失的细胞中CLDN6的表达减少。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DPN激活的ERβ正向调控CLDN6的表达。(3)ERβ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表达的调控机制与未处理组相比,DPN处理的细胞中,ERβ在细胞核的表达增多,在细胞浆的表达减少;ERβ和Sp1均可以与CLDN6启动子区结合;与p GL3-CLDN6组细胞相比,DPN处理的p GL3-CLDN6组细胞的荧光活性增强。以上结果表明,ERβ在转录水平调控CLDN6的表达,CLDN6是ERβ的靶基因。2.ERβ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1)ERβ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与未处理组相比,电镜观察发现DPN处理组细胞自噬泡增多,免疫荧光观察发现DPN处理组细胞LC3B标记的斑点数量增多,Western Blot结果发现LC3II与LC3I的比值增加;与DPN处理的空载组相比,DPN处理ERβ缺失的细胞中,LC3II与LC3I的比值减少,LC3B标记的斑点数量减少;CQ与DPN联合处理组细胞的LC3II/LC3I比值高于DPN单独处理组,3-MA与DPN联合处理组细胞的LC3II/LC3I比值低于DPN单独处理组;DPN联合3-MA处理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高于DPN单独处理组。以上结果表明,ERβ参与自噬体形成的早期阶段,ERβ诱导的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2)ERβ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与未处理组相比,DPN处理的细胞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atg5、atg16和LC3II的表达增加;与DPN处理的空载组相比,沉默CLDN6或沉默beclin1的DPN处理的细胞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atg5、atg16和LC3II的表达减少;与空载组相比,过表达CLDN6的细胞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atg5、atg16和LC3II的表达增加;与空载组相比,沉默beclin1的CLDN6过表达的细胞中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atg5、atg16和LC3II的表达减少;与未处理组相比,DPN处理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与DPN处理的空载组相比,沉默beclin1的DPN处理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与空载组相比,CLDN6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与CLDN6过表达组相比,沉默beclin1的CLDN6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与空载组相比,过表达CLDN6组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数目减少,与过表达CLDN6组相比,沉默beclin1的CLDN6过表达组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数目增多;DPN处理的和过表达CLDN6的细胞中ZO-1和UVRAG的表达高于各自对照组;Co-IP结果发现,UVRAG能够分别与ZO-1、beclin1和CLDN6结合,ZO-1能够分别与UVRAG、beclin1和CLDN6结合。以上结果表明,CLDN6/beclin1介导的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CLDN6与ZO-1/UVRAG/beclin1组成复合物招募其他自噬相关蛋白参与自噬体的形成。3.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CLDN6和beclin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CLDN6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质膜,beclin1主要定位在细胞质;ERβ与TNM分期有关,beclin1与肿瘤体积大小有关。ERβ、CLDN6和beclin1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级无关;在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与CLDN6表达呈正相关,CLDN6与beclin1的表达呈正相关;beclin1表达高的乳腺癌患者比beclin1表达低的患者OS长,ERβ、CLDN6和beclin1表达高的乳腺癌患者比各自表达低的患者DFS长。以上结果表明,ERβ、CLDN6和beclin1表达高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结论:1.CLDN6是ERβ的靶基因。2.ERβ通过CLDN6/beclin1介导的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3.ERβ、CLDN6和beclin1表达高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

阮班展[8](2019)在《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相关分子的筛选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ell-in-cell结构是指一个或多个活细胞被相邻细胞包裹成细胞套细胞的结构。该结构在多种肿瘤组织广泛存在。研究表明,cell-in-cell结构形成以后可以导致内部细胞发生非自主性死亡(non-autonomous cell death),因此,有学者将这种死亡方式定义为第四类细胞死亡方式,有别于我们熟知的自主性细胞死亡方式(autonomous cell death),如凋亡(apoptosis)、坏死(necrosis)和自噬性死亡(autosis)等。根据效靶细胞类型不同,cell-in-cell结构可分为同质(homotypic)和异质(heterotypic)两种,本研究主要关注同质cell-in-cell结构。过去十年,由细胞形态学现象驱动,同质cell-in-cell结构在形成机制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现有研究显示,脱离细胞外基质、有丝分裂和葡萄糖饥饿是触发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三大诱因。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涉及两个核心环节:即粘附连接的建立和肌动球蛋白收缩。已经鉴定得到多个参与调控这两个因素的关键分子,如细胞间粘附分子E-cadherin和α-catenin等,细胞骨架蛋白Actin、myosin等,以及负责信号转导的Rho A和ROCK等。与此同时,新的调控分子(CDKN2A、MRTF、LPAR、PDZ-RhoGEF、Lgl2、TIP50等)不断被报道出来,提示cell-in-cell结构形成是一个受到复杂分子调控的细胞生物学过程,解析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使用两种策略对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分子进行筛选。策略一:采用表型差异结合表达谱分析的方法系统筛选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相关基因。策略二:采用候选分子验证的方法筛选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功能膜脂。使用策略一进行了两轮系统性筛选。在第一轮筛选中,通过对4个cell-in-cell形成率不同的乳腺癌细胞系进行表达谱分析,获得62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发现其中的一个基因——IL-8能够通过影响P-cadherin/γ-catenin介导的细胞粘附促进同质cell-in-cell形成。进一步,为了提高基因筛选通量和精准度,选择遗传背景相近的12株同源(isogenic)细胞株开展了第二轮筛选,得到一组与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对其中一个候选基因ARHGAP36研究显示: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频率正相关。在低表达细胞中表达ARHGAP36可以有效促进细胞内化、诱导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形成,这种促形成作用不依赖于RhoGAP结构域参与,是通过分子内部Arg-rich结构域增强P-cadherin/α-catenin介导的细胞粘附得以实现。在系统筛选的同时,我们还使用候选筛选的方法对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膜脂进行鉴定。首先从商业化脂质体入手,发现Lipofectamine-2000可以显着抑制同质cell-in-cell形成,这种抑制作用与肌球蛋白轻链的去磷酸化密切相关。继而通过候选成分分析,发现胆固醇、磷脂酰乙醇胺、硬脂酰胺和溶血性磷脂酸等脂质成分可抑制同质cell-in-cell形成,并且单体联合使用可增加抑制效应。与Lipofectamine-2000一样,胆固醇可以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的磷酸化进而抑制cell-in-cell形成。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分子进行了系统的筛选,获得一系列参与调控该过程的候选基因和膜脂分子,并对其中重要的候选分子进行了初步的功能研究,探讨了这些候选分子发挥功能的可能机制。发现细胞因子IL-8和膜蛋白ARHGAP36能够分别通过P-cadherin/γ-catenin和P-cadherin/α-catenin增加细胞间粘附来促进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形成,而膜脂成分胆固醇能够通过促进肌球蛋白的去磷酸化来抑制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为靶向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

许飞雪[9](2019)在《CADM1对卵巢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种植性转移。粘附性改变是肿瘤转移的一个关键环节。粘附分子CADM(Cell adhesion molecule,CADM)是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通过钙非依赖性同源反式相互作用介导细胞间粘附,过表达CADM1可抑制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EMT,而CADM1功能的丧失可导致上皮来源的癌细胞侵袭和/或转移。CADM1是否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对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无影响,CADM1如何发挥抑癌作用,其上下游调控的机制如何,目前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卵巢肿瘤组织标本CADM1的表达分布、分析过表达与沉默表达CADM1的卵巢癌细胞株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分析卵巢癌细胞株CADM1过表达后差异的基因表达谱,从肿瘤临床病理学、细胞行为学和基因表达等角度,探讨CADM1如何影响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初步阐明CADM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分布及及其临床价值;CADM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转移的影响,寻找CADM1的抑癌机制,筛选其抑癌通路,为今后参与癌细胞调控,探索新的抑癌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不同类型卵巢肿瘤组织标本132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ADM1在卵巢癌、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中的的表达,Western bloting检测肿瘤组织CADM1、MPP6、MMP2、MMP9等蛋白的表达,探讨这些因子与卵巢肿瘤的发病、病理、临床指标的关系。(2)构建CADM1过表达和沉默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分别感染ES-2和HO-8910卵巢癌细胞株,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探讨CADM1的功能及对卵巢癌细胞的影响。(3)通过高通量表达芯片技术检测CADM1过表达ES-2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分析与CADM1相关的上调或下调基因及相关通路,探讨CADM1调控细胞的机制。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测CADM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4例,37.25%)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34例,82.34%)和卵巢交界性肿瘤(24例,79.11%),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2)卵巢癌组织CADM1与MPP6蛋白的表达较良性与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明显降低(P<0.01);而MMP2、MMP9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高于卵巢良性与交界性肿瘤组织(P<0.05)。(3)构建CADM1过表达及沉默表达(RNAi)的慢病毒载体。过表达CADM1ES-2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其细胞凋亡增加(P<0.05),细胞活性、细胞克隆数和迁徙能力降低(P<0.05),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说明过表达CADM1可以抑制肿瘤细胞。沉默表达CADM1的HO-8910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其细胞活性增高(P<0.05),细胞克隆数、细胞转移数和24h细胞迁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4)高通量mRNA芯片技术发现,CADM1过表达ES-2细胞有84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46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其中与CADM1相关的C4BPA、IFI44L、TGFBI、RCN3等基因显着上调,APP、EDN1、FXYD2、IGF1和Rap1A等基因明显下调,LXR/RXR Activation通路被显着激活。结论:(1)CADM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交界瘤,说明CADM1能够反映卵巢肿瘤的良恶性程度,与肿瘤的恶性进展有关。(2)CADM1在卵巢癌细胞过表达和沉默表达时,明显影响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说明CADM1是个有功能的抑癌基因,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3)当CADM1在卵巢癌细胞过表达时,能够促进84个基因表达上调,46个基因表达下调。CADM1对卵巢癌影响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C4BPA、IFI44L、TGFBI的表达及激活LXR/RXR通路,从而导致下游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被抑制,从而反馈上调TGFBI的表达和激活ROS/JNK通路,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并抑制卵巢癌的增殖和转移。

徐希德[10](2018)在《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创伤性脑损伤后Fos-like抗原1的表达及其意义背景与目的:神经元凋亡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化学信号级联诱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过程,调控神经元的凋亡是减轻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ies,TBI)后机体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重要途径之一。Fos-like抗原1(Fra-1)是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家族中的一员,转录因子复合物AP-1是在生物过程中调节基因转录的关键因素。作为AP-1家族成员之一,多个途径汇聚在一起调控Fra-1的表达。Fra-1为整合多路径信号转导通路提供了一个动态平台,将内在或外部激活路径连接在一起,通过刺激或参与这些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的运动、侵袭以及调控细胞凋亡和增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旨在明确中枢神经系统中Fra-1表达的定位,研究其在颅脑损伤模型中表达的变化,探讨Fra-1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方法:1.在整体水平构建CNS损伤模型,设定手术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2.分别在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节点,运用Western blot测定Fra-1蛋白表达,分析其在此过程中的变化;3.免疫组化法及免疫荧光法确定Fra-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细胞的定位;4.分别在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节点,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分析活化的Caspase-3在此过程中的变化;5.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法研究Fra-1与活化的Caspase-3神经元关系,探讨Fra-1与神经元凋亡存在的潜在联系。结果:1.蛋白电泳分析发现Fra-1在损伤侧大脑皮层的表达显着增加,随时间推移逐步升高,三天到达顶峰后逐步下降,14天后基本降至正常。假手术组及对照组Fra-1表达变化不明显;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发现损伤三天后,大鼠皮层中的Fra-1阳性细胞显着增加;3.免疫荧光双标提示Fra-1主要是与神经元(Neure)在大脑皮层共同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比较少。TBI 3d后大鼠皮层Fra-1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4.脑损伤后大鼠脑皮层活化的Caspase-3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并与Fra-1表达增加平行相关;5.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显示,Fra-1与活化的Caspase-3共定位。结论:Fra-1主要定位于皮层神经元。TBI后大鼠皮层Fra-1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在损伤第3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28d后基本降至正常。TBI后,大鼠脑皮层活化的Caspase-3及P53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并与Fra-1表达平行相关。Fra-1与活化的Caspase-3在皮层神经元共定位。提示Fra-1与神经元凋亡存在潜在联系。第二部分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背景和目的: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发现Fra-1主要表达于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中。颅脑损伤后神经元细胞中Fra-1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由此表明Fra-1与神经元的凋亡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P53的激活可调控多种信号传导通路,引起包括神经元在内的多种细胞凋亡。P53依赖性凋亡的激活可导致线粒体凋亡性的改变,最显着的是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Caspase级联反应的激活,引起细胞死亡的发生。Fra-1作为一种原癌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与多条信号传导通路有关,颅脑损伤后Fra-1表达的升高通过何种机制激活P53传导通路,从而调控神经元的凋亡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目标。本部分旨在细胞水平上构建颅脑损伤模型,进一步研究Fos-like抗原1与凋亡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其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方法:1.细胞水平上构建过氧化氢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分别在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节点,运用Western blot分别测定Fra-1、Caspase-3及P53的蛋白表达,分析其在此过程中表达的变化;2.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法研究Fra-1与活化的Caspase-3的定位关系,探讨Fra-1与神经元凋亡存在的潜在联系;3.构建靶向Fra-1的si RNA干扰Fra-1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活化的Caspase-3及P53表达的变化;4.流式细胞仪及Tunel法等分析这些干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5.细胞计数试剂盒评估干预前后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1.蛋白电泳分析发现Fra-1在P12细胞损伤模型中的表达显着增加,随时间推移逐步升高,3h到达顶峰后逐步下降,12h后基本降至正常。2.细胞损伤后活化的Caspase-3及P53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并与Fra-1表达的增加呈正相关;3.免疫荧光双标提示Fra-1与活化的Caspase-3表达增加,且二者存在共定位关系;4.构建4个独立的si RNA靶向Fra-1,发现转染Fra-1 si RNA 5′-CTCTGACCTACCCTCAGTA-3′对PC12细胞的Fra-1表达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可使Fra-1表达明显下调。Western blot提示Fra-1表达下调后,活化的Caspase-3和P53的表达同步下降。5.Annexin-V/7-AAD凋亡分析和Tunel法显示Fra-1表达的下调进一步降低细胞凋亡。6.细胞生存能力测量提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H2O2时,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了细胞的存活率。然而,Fra-1表达的下调显着增加细胞的生存能力。结论:当PC12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H2O2,时,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细胞存活率。20%,浓度的H2O2作为刺激最适剂量,且在刺激后3h达到细胞凋亡的最佳效果。si RNA 5′-CTCTGACCTACCCTCAGTA-3′可明显干扰Fra-1表达。Fra-1在颅脑损伤后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步上调,P53及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Caspase-3表达的变化与之一致,在刺激3h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Fra-1与活化的Caspase-3存在共定位关系。si RNA干扰Fra-1表达,显着降低活化的Caspase-3和P53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凋亡,增强细胞的活性。

二、MEK-1对MCF-7乳腺癌细胞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素调节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K-1对MCF-7乳腺癌细胞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素调节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ETS1和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胃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H.pylori感染概述
    1.2 H.pylori胃炎
    1.3 H.pylori相关胃癌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ETS1在H.pylori胃炎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L-plastin在 H.pylori相关胃癌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ETS1 在消化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L-plastin在恶性上皮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及分子机制
        1.1.1 药物转运泵的外排
        1.1.2 酶系统的改变
        1.1.3 细胞周期的改变
        1.1.4 膜脂的改变
        1.1.5 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改变
    1.2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1.3 肿瘤的侵袭转移
        1.3.1 血管生成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1.3.2 黏附分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3 细胞降解机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4 肿瘤微环境
    1.4 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1.4.1 代谢组学概论
        1.4.2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1.4.3 细胞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中药中乳酸脱氢酶抑制剂筛选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LDH功能化磁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表征
        2.2.4 固定化LDH的活性测定及固载量计算
        2.2.5 LDH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2.2.6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
        2.2.7 使用固定化LDH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筛选抑制剂
        2.2.8 UPLC-MS/MS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化LDH的表征
        2.3.2 LDH固定化条件优化结果
        2.3.3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结果
        2.3.4 大黄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3.5 虎杖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
        3.2.3 毒性实验
        3.2.4 细胞内Rh-123蓄积实验
        3.2.5 细胞内Rh-123外排实验
        3.2.6 Western Blot实验
        3.2.7 转运实验
        3.2.8 UPLC-MS/MS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3.3.2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蓄积的影响
        3.3.3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外排的影响
        3.3.4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P-gp表达的影响
        3.3.5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转运研究
    3.4 结论
第4章 芦荟大黄素逆转肿瘤MDR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与毒性实验
        4.2.3 细胞内ADR蓄积实验
        4.2.4 Western Blot实验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4.2.6 ADR在细胞内的分布
        4.2.7 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4.2.8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的定量分析
        4.2.9 细胞周期实验
        4.2.10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4.2.11 Caspase-3活性测定
        4.2.12 凋亡实验
        4.2.13 定量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E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
        4.3.2 AE抑制P-gp的外排功能
        4.3.3 AE对细胞内ADR分布的影响
        4.3.4 AE降低细胞内ATP含量
        4.3.5 AE对能量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6 AE能诱发MCF-7/ADR细胞自噬
        4.3.7 AE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8 A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细胞毒性实验
        5.2.4 MCF-7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实验
        5.2.5 MCF-7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5.2.6 MMP-2、MMP-9和VEGF活性测定
        5.2.7 软琼脂克隆实验
        5.2.8 代谢组学细胞样品制备
        5.2.9 UPLC-MS条件
        5.2.10 数据处理和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CF-7单独培养与共培养方式的比较
        5.3.2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细胞毒性
        5.3.3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降低内皮细胞对MCF-7细胞的黏附
        5.3.4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
        5.3.5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对MCF-7细胞代谢的影响
        5.3.6 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HOXD10在肾癌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OXD10对肾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OXD10调控E-Cadherin抑制肾癌细胞EMT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依维莫司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HOX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以TWIST1为靶点的乳腺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以TWIST1为靶点的靶向药物
2 作用于TWIST1上游信号通路的药物
3 影响TWIST1功能的药物
4 结语

(5)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部分
    第一章 黑素瘤治疗研究进展
        1 黑素瘤发生诱发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2 黑素瘤治疗方法
        2.1 化学药物治疗
        2.2 免疫治疗
        2.3 靶向治疗
        2.4 黑素瘤的耐药机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蜂胶及其单体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 蜂胶的抗肿瘤活性
        2 蜂胶中活性单体成分的抗肿瘤活性
        2.1 黄酮类化合物
        2.2 萜烯类化合物
        2.3 酚酸类化合物
        3 蜂胶及其有效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机制
        3.1 诱导细胞凋亡
        3.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3 抗血管增生
        3.4 抗肿瘤转移
        3.5 对致癌因素的防治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1 中国蜂胶的抗黑素瘤活性研究
        2.2 中国蜂胶中抗黑素瘤活性单体筛选研究
        2.3 松属素对黑素瘤的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4 柯因对黑素瘤的抗转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部分
    第四章 中国蜂胶对黑素瘤的促凋亡影响研究
        1.引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细胞培养
        2.3 蜂胶样品收集和提取
        2.4 细胞活力检测
        2.5 细胞凋亡检测
        2.6 细胞周期检测
        2.7 总蛋白提取
        2.8 蛋白印迹分析
        2.9 基因表达丰度检测
        2.10 细胞划痕实验
        2.11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蜂胶诱导线粒体主导的人黑素瘤细胞A375内源性死亡
        3.2 中国蜂胶诱导人黑素瘤细胞A375 S-G2/M期细胞周期阻滞
        3.3 中国蜂胶通过抑制NLRP-1相关炎性通路诱导A375细胞凋亡发生
        3.4 中国蜂胶引发自噬从而增强其对人黑素瘤的细胞活性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活性成分筛选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LC-MS)分析
        2.2 实验试剂与成分
        2.3 细胞活力检测
        3 结果
        3.1 中国蜂胶成分分析
        3.2 中国蜂胶抗黑素瘤单体成分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蜂胶活性成分松属素抗黑素瘤作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活性试验
        2.4 细胞凋亡率检测
        2.5 TUNEL试验
        2.6 蛋白免疫印迹
        2.7 细胞自噬检测
        2.8 动物实验
        2.9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松属素诱导黑素瘤细胞凋亡
        3.2 松属素诱导凋亡caspase级联反应与线粒体无关
        3.3 松属素通过IRE1/Xbp1/CHOP通路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
        3.4 松属素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中自噬发生
        3.5 松属素在动物模型中抑制黑素瘤的生长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柯因抑制黑素瘤转移效果研究
        1 引言
        2 试剂与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蛋白质印迹实验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免疫荧光染色
        2.5 C57BL/6小鼠肺转移模型
        2.6 FOXM1过表达实验
        2.7 细胞划痕实验
        2.8 Transwell迁移实验
        2.9 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2.10 体外细胞失巢死亡实验
        2.11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柯因在体内外抑制黑素瘤细胞转移
        3.2 柯因调控黑素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和细胞基质降解
        3.3 柯因减弱黑素瘤失巢凋亡抵抗和血管生成能力
        3.4 柯因通过针对FOXM1调节黑素瘤细胞中β-catenin通路
        3.5 过表达FOXM1减弱柯因对A375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
        3.6 柯因通过干扰Pin1-FOXM1信号转导促进FOXM1降解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Kindlin-2在肺纤维化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现状
        1.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肺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1.2 整合素在人类疾病中的研究
        1.2.1 整合素的结构和分类
        1.2.2 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1.2.3 整合素与纤维化疾病
    1.3 Kindlin-2 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1.3.1 Kindlin家族概述
        1.3.2 Kindlin-2 的生物学功能
        1.3.3 Kindlin-2 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
    1.4 脯氨酸的生成及代谢通路
        1.4.1 脯氨酸代谢
        1.4.2 PYCR1的生物功能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1.5 TGF-β信号通路及在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
        1.5.1 TGF-β通路概述
        1.5.2 TGF-β1与纤维化
        1.5.3 TGF-β1与kindlin-2 的相互作用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和细胞系等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基因分型
        2.2.2 博来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
        2.2.3 细胞培养
        2.2.4 肺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2.2.5 苏木精-伊红染色
        2.2.6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2.7 脯氨酸测定
        2.2.8 shRNA感染细胞
        2.2.9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2.2.10 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2.2.11 邻位连接技术(proximity ligation assay,PLA)
        2.2.12 多光子显微镜检测胶原含量
        2.2.1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Kindlin-2和PYCR1在人的肺纤维化组织中表达升高
    3.1 引言
    3.2 肺纤维化病人肺组织切片样本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Kindlin-2和PYCR1在TGF-β1 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和相互作用增加
    4.1 引言
    4.2 TGF-β1对kindlin-2和PYCR1 表达的影响
    4.3 TGF-β1 促进kindlin-2与PYCR1 的相互作用和脯氨酸合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敲除Kindlin-2 抑制TGF-β1对成纤维细胞的活化
    5.1 引言
    5.2 敲除kindlin-2 抑制TGF-β1 的诱导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敲除kindlin-2 对纤维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敲除kindlin-2 可降低体内PYCR1 和脯氨酸的合成水平
    6.3 敲除kindlin-2 可抑制小鼠的肺纤维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ERβ通过CLDN6介导的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雌激素受体
        1.1.1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
        1.1.2 雌激素受体的调控模式
    1.2 ERβ与乳腺癌
        1.2.1 ERβ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
        1.2.2 ERβ在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1.2.3 ERβ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1.3 紧密连接
        1.3.1 Claudins(CLDNs)
        1.3.2 TJPs/ZOs-1(ZO-1)
        1.3.3 CLDNs与乳腺癌
        1.3.4 CLDNs的表达调控
        1.3.5 CLDNs的靶向治疗
    1.4 自噬
        1.4.1 自噬的分子调节
        1.4.2 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
        1.4.3 自噬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1.5 ERβ和 CLDNs与自噬的关系
        1.5.1 ERβ与自噬
        1.5.2 CLDNs与自噬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细胞系
        2.1.5 实验动物
        2.1.6 人乳腺癌组织芯片
        2.1.7 质粒和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载体
        2.2.2 质粒提取
        2.2.3 细胞转染和筛选
        2.2.4 PCR
        2.2.5 Western Blot
        2.2.6 细胞划痕实验
        2.2.7 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
        2.2.8 透射电镜
        2.2.9 细胞免疫荧光
        2.2.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
        2.2.11 免疫沉淀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3 裸鼠肺转移模型建立
        2.2.14 组织石蜡切片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 表达的调控作用
        3.1.1 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中CLDN6 表达的作用
        3.1.2 ERs在雌激素调控CLDN6 表达中的作用
        3.1.3 ERβ在雌激素调控CLDN6 表达中的作用
        3.1.4 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3.2 ERβ对 CLDN6 表达的调控作用
        3.2.1 DPN对 CLDN6 表达的作用
        3.2.2 ERβ在 DPN调控CLDN6 表达中的作用
        3.2.3 DPN对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3.2.4 CLDN6在ERβ调节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
    3.3 ERβ对 CLDN6 表达的调控机制
        3.3.1 DPN对乳腺癌细胞中ERβ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3.3.2 ERβ对 CLDN6 启动子区的调控作用
    3.4 ERβ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
        3.4.1 ERβ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
        3.4.2 ERβ对乳腺癌细胞自噬阶段的影响
        3.4.3 ERβ介导的自噬对乳腺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3.5 ERβ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
        3.5.1 CLDN6/beclin1对ERβ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3.5.2 Beclin1对CLDN6 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3.5.3 CLDN6/beclin1 介导的自噬对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3.5.4 CLDN6与beclin1 的结合作用
    3.6 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CLDN6和beclin1 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6.1 ERβ、CLDN6和beclin1 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3.6.2 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CLDN6和beclin1 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3.6.3 人乳腺癌组织中ERβ、CLDN6 和beclin1 表达之间的关系
        3.6.4 ERβ、CLDN6和beclin1 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ERβ对 CLDN6 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4.2 ERβ诱导乳腺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相关分子的筛选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Cell-in-cell结构
        1.1.1 Cell-in-cell结构的研究历史
        1.1.2 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形成机制
        1.1.3 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生理功能
    1.2 细胞质膜与同质cell-in-cell结构
        1.2.1 细胞质膜的结构、组成和脂质体研究模型
        1.2.2 膜蛋白与同质cell-in-cell结构
        1.2.3 膜脂与同质cell-in-cell结构
    1.3 细胞死亡相关分子的研究策略
        1.3.1 细胞死亡分类与命名
        1.3.2 基于表型相关的候选功能基因验证
        1.3.3 基于芯片与组学技术的高通量筛查
    1.4 ARHGAP36的研究进展
        1.4.1 ARHGAP36是无GAP功能的RHOGAP家族蛋白
        1.4.2 ARHGAP36的表达分布
        1.4.3 ARHGAP36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IL-8促进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免疫荧光染色
        2.2.3RNA干扰介导基因敲低
        2.2.4 同质cell-in-cell形成实验
        2.2.5 细胞粘附实验
        2.2.6 实时定量PCR
        2.2.7 免疫印迹
        2.2.8 cDNA芯片检测和表达谱分析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腺癌细胞系中的cell-in-cell结构
        2.3.2 基于表达谱分析的同质cell-in-cell相关基因的初次筛选
        2.3.3 IL-8调控同质cell-in-cell形成
        2.3.4 IL-8调节细胞间粘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HGAP36促进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及其生物学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3 免疫荧光染色
        3.2.4RNA干扰介导基因敲低
        3.2.5 同质cell-in-cell形成实验
        3.2.6 细胞粘附实验
        3.2.7 实时定量PCR
        3.2.8 免疫印迹
        3.2.9 ARHGAP36敲低稳定细胞系构建
        3.2.10 ARHGAP36过表达稳定细胞系构建
        3.2.11 ARHGAP36截短体突变体稳定细胞系构建
        3.2.12 细胞爬片与离心涂片的制备
        3.2.13 贴壁与悬浮状态活细胞观察
        3.2.14 细胞增殖实验
        3.2.15 细胞面积检测
        3.2.16 ARHGAP36在肿瘤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3.2.17 cDNA芯片检测和表达谱分析
        3.2.18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表达谱分析的cell-in-cell相关基因的再筛选
        3.3.2 实时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表达水平
        3.3.3 候选基因参与的生物学事件
        3.3.4 候选基因参与的分子互作网络
        3.3.5 ARHGAP36是一个肿瘤相关基因
        3.3.6 ARHGAP36的染色体定位及基因结构
        3.3.7 ARHGAP36的结构域分析
        3.3.8 siRNA介导ARHGAP36敲低抑制同质cell-in-cell形成
        3.3.9 pLenti-KD-ARHGAP36载体构建
        3.3.10 shRNA介导ARHGAP36敲低抑制了cell-in-cell形成
        3.3.11 pQCXIP-h ARHGAP36 (isoforms)-EGFP载体构建
        3.3.12 ARHGAP36不同同工体的亚细胞定位
        3.3.13 ARHGAP36过表达增加了MDA-MB4362细胞的cell-in-cell形成
        3.3.14 ARHGAP36促进cell-in-cell形成具有细胞选择性
        3.3.15 ARHGAP36调节细胞间粘附
        3.3.16 ARHGAP36调控细胞粘附的机制研究
        3.3.17 ARHGAP36在MCF10A细胞内呈极性分布
        3.3.18 ARHGAP36在cell-in-cell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分布
        3.3.19 ARHGAP36决定cell-in-cell结构的“赢家”和“输家”身份
        3.3.20 ARHGAP36截短体突变体载体构建
        3.3.21 ARHGAP36各截短体和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
        3.3.22 ARHGAP36截短体突变体对cell-in-cell形成的影响
        3.3.23 ARHGAP36的RhoGAP结构域对细胞间粘附连接的影响
        3.3.24 ARHGAP36的精氨酸富集区对细胞间粘附连接的影响
        3.3.25 ARHGAP36的C端BLAST结构域对细胞间粘附连接的影响
        3.3.26 ARHGAP36各结构域对粘附分子表达水平的调控
        3.3.27 ARHGAP36调控细胞生长
        3.3.28 ARHGAP36调节贴壁状态下细胞面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脂和胆固醇抑制同质cell-in-cell结构的形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脂质体、磷脂及胆固醇处理细胞
        4.2.3 免疫荧光染色
        4.2.4 免疫印迹
        4.2.5 同质cell-in-cell形成实验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ipofectamin-2000抑制MCF7细胞同质cell-in-cell形成
        4.3.2 Lipofectamin-2000抑制同质cell-in-cell形成具有细胞选择性
        4.3.3 不同转染试剂对MCF7细胞同质cell-in-cell形成抑制作用不同
        4.3.4 Lipofectamin-2000下调MCF7细胞肌动球蛋白水平
        4.3.5 磷脂和胆固醇对同质cell-in-cell的影响
        4.3.6 磷脂和胆固醇抑制同质cell-in-cell形成的机制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性研究成果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CADM1对卵巢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肿瘤
        1.1.1 良性肿瘤
        1.1.2 原位肿瘤
        1.1.3 恶性肿瘤
    1.2 卵巢肿瘤
    1.3 卵巢癌
        1.3.1 卵巢上皮性癌
        1.3.2 非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
        1.3.2.1 性索间质肿瘤
        1.3.2.2 生殖细胞肿瘤
    1.4 细胞粘附分子
        1.4.1 细胞黏附分子的结构
        1.4.2 细胞黏附分子的种类
    1.5 细胞黏附分子与肿瘤
        1.5.1 钙粘素与肿瘤
        1.5.2 选择素与肿瘤
        1.5.3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粘附分子与肿瘤
        1.5.4 整合素与肿瘤
    1.6 细胞粘附分子与卵巢癌
    1.7 细胞粘附分子1(CADM1)
        1.7.1 CADM1 与肺癌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CADM1 与卵巢癌的发展和临床预后关系
    2.1 实验材料
        2.1.1 患者和病例组织样本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卵巢肿瘤组织取材
        2.2.2 免疫组化检测的CADM1 的表达
        2.2.2.1 石蜡标本处理
        2.2.2.2 免疫组化程序
        2.2.3 Western bloting检测肿瘤组织CADM1、MPP6、MPP2、MMP9 等蛋白的表达
        2.2.3.1 卵巢肿瘤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2.2.3.2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2.2.4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基本情况
        2.3.2 卵巢癌TNM分类
        2.3.3 卵巢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类与CADM1 的表达
        2.3.4 卵巢肿瘤CADM1 表达的比较
        2.3.5 卵巢肿瘤组织CADM1、MPP6、MMP2、MMP9 蛋白的表达
        2.3.6 卵巢肿瘤组织CADM1 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2.4 讨论
        2.4.1 卵巢癌的发生和转移
        2.4.2 CADM1 对卵巢癌的影响
第三章 过表达及沉默表达CADM1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qRT-PCR检测CADM1 mRNA表达
        3.2.3 慢病毒CADM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慢病毒CADM1 基因沉默表达载体的构建
        3.2.5 慢病毒载体感染细胞
        3.2.6 细胞增殖检测
        3.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3.2.8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3.2.9 细胞Transwell实验
        3.2.10 细胞划痕实验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胞筛选
        3.3.2 CADM1 过表达载体对卵巢癌ES-2 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3.3.2.1 CADM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PCR测定的结果
        3.3.2.2 CADM1 过表达载体感染ES-2 细胞病毒滴度荧光的观察
        3.3.2.3 CADM1 过表达载体感染ES-2 细胞后CADM1mRNA的表达
        3.3.2.4 CADM1 过表达对ES-2 细胞活性的影响
        3.3.2.5 CADM1 过表达载体感染ES-2 细胞后的凋亡情况
        3.3.2.6 CADM1 过表达对ES-2 细胞后克隆形成的影响
        3.3.2.7 CADM1 过表达对ES-2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2.8 CADM1 过表达对ES-2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3 CADM1 沉默表达载体对卵巢癌HO-8910 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3.3.3.1 CADM1 沉默表达载体的构建
        3.3.3.2 CADM1 沉默表达载体感染HO-8910 细胞病毒滴度荧光的观察
        3.3.3.3 CADM1 沉默表达载体感染HO-8910 细胞后CADM1 mRNA的表达
        3.3.3.4 CADM1 沉默表达对HO-8910 细胞活性的影响
        3.3.3.5 CADM1 沉默表达载体感染HO-8910 细胞后的凋亡情况
        3.3.3.6 CADM1 沉默表达对HO-8910 细胞后克隆形成的影响
        3.3.3.7 CADM1 沉默表达对HO-8910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3.8 CADM1 沉默表达对HO-8910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 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卵巢癌细胞后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 过表达CADM1 对卵巢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细胞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1.4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qRT-PCR检测mRNA表达
        4.2.3 慢病毒CADM1 过表达载体制备
        4.2.4 高通量基因表达芯片检测
        4.2.5 RT-q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
        4.2.6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芯片数据的质量评估
        4.3.1.1 信号强度分布统计
        4.3.1.2 相对对数信号强度统计
        4.3.1.3 样本相关性分析
        4.3.1.4 主成分分析
        4.3.2 数据过滤
        4.3.3 显着性差异分析
        4.3.3.1 差异分析方案
        4.3.3.2 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4.3.4 显着性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
        4.3.4.1 基于IPA的经典通路分析
    4.4 讨论
        4.4.1 基因表达谱上调基因
        4.4.2 基因表达谱下调基因
        4.4.3 基因表达谱激活通路
        4.4.4 CADM1 抑制卵巢癌的可能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创伤性脑损伤后Fos-like抗原1的表达及其意义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经元凋亡影响及调控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章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MEK-1对MCF-7乳腺癌细胞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素调节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ETS1和L-plastin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胃相关疾病中的功能研究[D]. 滕永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D]. 程国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HOXD10在肾透明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任宗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以TWIST1为靶点的乳腺癌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耿直,袁东智.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04)
  • [5]中国蜂胶及其黄酮类单体抗黑素瘤作用及其机制[D]. 郑宇斐. 浙江大学, 2020
  • [6]Kindlin-2在肺纤维化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张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ERβ通过CLDN6介导的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D]. 宋佩烨. 吉林大学, 2019(02)
  • [8]调控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相关分子的筛选及初步机制研究[D]. 阮班展.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9]CADM1对卵巢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许飞雪. 兰州大学, 2019(08)
  • [10]Fos-like抗原1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 徐希德. 苏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MEK-1调控αV整合素和上皮钙粘蛋白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