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赋权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

关于赋权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

一、试论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赋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刘新元[2](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程淑玲[3](2021)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有效赋权的实践机制 ——基于阿坝州两个案例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治理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但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居民不愿参与或者参与度低的问题,进而影响社区治理的成效。赋权被认为是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从社区的角度提出了赋权的要素、路径、机制等,关注社区如何获得赋权。从元治理理论出发,政府是社区治理中重要的一极,是赋权的供给者,县级基层政府的主动赋权利于社区治理成效提升,但目前缺乏对赋权供给研究。本文关注赋权供给者——县级基层政府,首先从文献分析中总结出基层政府在赋权中最重要的供给要素是资源、权力和技术;其次通过阿坝州J县社区发展基金项目和W县集体林董事会经营项目案例的成效对比,总结出两者在社区居民参与和自组织可持续程度方面的差异;再次通过两个案例实践中资源、权利和技术供给的差异,分析造成社区治理成效不同的原因;最后通过供给要素的差异对比分析,总结基层政府实现有效赋权的必要条件和实践机制。从有效赋权的条件来看,基层政府赋权过程中需要:第一、在“一核多元”的基本原则下,多方主体合作协商赋权;第二、通过完整的资源和权力赋权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刺激村民的参与;第三、通过引入精细化的技术服务,平衡基层政府赋权的效率与成本,协助社区组织化参与资源管理。基层政府赋权社区利于提升治理成效的实践机制是:第一、完整赋权有利于促进社区接纳其应负责任,即权责同时下移机制。第二、精细化地操作服务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自我管理和调整机制;第三,技术服务引入有利于政府和社区形成上下赋权的对接机制。

杨娱[4](2019)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树名木是我国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北京的古树名木是记载首都历史的史籍,从全球范围来看,北京也是保存数量和类别最多的大都会,加强北京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公民社会发展迅速,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热情也逐渐兴起。这既顺应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民主的进步。但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正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矛盾问题。一方面,北京市古树名木多、散、广、杂,面临管护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需要公众参与,且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兴起,想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当前北京市古金的吸纳不足、公众参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初级水平、尚未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尚处于初级阶段,虽参与意识兴起,但绝大多数公众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形式少、参与机制缺失,公众并未全面有效地参与。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满足北京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需要,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公众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研究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拓展的知情行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3)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形式,以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创新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检验。(4)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初步构架;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9分位比率法、调整系数法进行了机制的具体构建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以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5)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体系;以举办古树保护论证会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9分位比率法,对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6)为提高参与水平,从克服公众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形式、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问题中得出,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成效并不显着,公众参与仍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一步完善。(2)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发现:①当前公众参与形式的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并未提供公众参与良好的客观环境,导致当前公众在参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遇到诸多问题。②公众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参与情感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参与行为意向有待于进一步提升。③基本认知、价值及重要性认知、信息认知、管护认知、参与情感对投入行为意向和保护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此外,价值及重要性认知、信息认知、管护认知通过参与情感,对投入行为意向和保护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间接影响。④为提升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应首要考虑增强基本认知和参与情感,其次是进一步促使价值及重要性认知、管护认知向参与行为意向的转化,同时,应不断增强信息认知。(3)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研究中得出:①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存在对社会力量的调动不足、对社会资金的吸纳不足、公众参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初级水平、尚未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专门性的非政府组织少、公众参与形式少的问题。②在从个人、非政府组织、精英、企业、媒体、其他社会团体六个方面界定了参与的主体和从参与领域和参与范围界定了参与的客体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关键公众接触、由公众发起的接触、公众调查、多媒体参与、各种参与活动、公众会议、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非政府组织。每一方面均包括多个具体公众参与形式。各形式间相互融合,一个参与事项,往往涉及两个及以上形式。③通过对新型参与形式进行有效性检验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对于古树名木保护产生作用,且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参与到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中(或愿意表示支持)。相较于公众参与形式创新之前,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有了明显的提升。(4)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研究中得出:①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并不完善,因此构建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公众参与法治机制、公众参与教育机制、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公众参与信息沟通机制、公众参与合作机制。从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构建法治机制;从大众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方面构建教育机制;从经济激励、榜样激励、内容激励方面构建激励机制;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公益性资金投入方面构建资金投入机制;从政府发起型信息沟通和公众发起型信息沟通方面构建信息沟通机制;从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评估、决策反馈阶段构建合作机制。②在对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有效性检验中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产生作用,且愿意参与到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中(或愿意表示支持)。相较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之前,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有了明显的提升。③在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的构建中,首先对北京市40 721株古树名木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概算,得出综合价值为137.66亿元。为使价值得以延续,应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中投入足够的资金。④通过构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以“公开征询古树名木问题反映渠道”这一项目为例,分析其适用的公众参与模式为公共决策。(5)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得出,当前公众参与主体尚未全面参与到项目中,影响了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益借鉴。综上所述,在研究视角上,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来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进行研究,为古树名木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到了公众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参与形式的创新、参与机制的构建、参与的监测与评估,对参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运用上,对知情行理论进行了拓展,将拓展的知情行理论、公众参与阶梯理论、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及霍夫兰说服理论在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公众参与问题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丰富了现有研究。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益借鉴。

杨雅崴[5](2017)在《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人类生存、发展与进化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不仅在生态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非公有制林业成为实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手段之一,所以,需要不断提倡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而编制合理、科学、有效的森林经营方案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研究采用文献检索、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等方法,在分析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的基础,对法律政策环境、森林主导功能、经营能力、相关利益者、公众参与等影响非公有制林场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要点。在此指导下,对南亩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进行了具体研究。(1)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受4个主要因子影响在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过程中,会受到法律政策、市场需求、林场经营条件以及相关利益者等因子的影响。不同的因子对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影响也会不同。法律政策环境是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依据基础,是所有经营活动的前提;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公有制林场的经营目标与方向;经营条件影响着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效果;相关利益者多元化是非公有制林场自身的特性,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会影响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内容和实施效果。(2)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把握11大要点通过分析上述影响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因子,提出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十大要点。具体要点有:通过历史沿革回顾林场发展轨迹;明确产权结构,做到责、权、利统一;分析经营环境;森林资源调查与分析;产业产品结构分析;确定方针与目标;森林经营规划设计;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众参与;保障机制。(3)南亩林场经营目标贯穿方案编制的全过程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指导着南亩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在编制的全过程中,编制的要点基本上需要考虑到南亩林场的整体发展目标,以目标为基准,控制着南亩林场森林经营整体发展。

李建钦,苏建兰[6](2015)在《云南山地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山地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受到复杂的内外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文化、政策、法律制度、经营者素质等因素直接决定着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和可能性。在影响云南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诸要素中,由森林资源的状态、森林经营者自身能力以及森林经营者与森林资源的各类关系构成的内部要素是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和核心;来自外部对森林经营进行的各种限制、支持、指导和激励要素是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动力和保障体系。

鲁斌[7](2011)在《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制度研究 ——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文中提出传统的保护区管理秉持就地保护理念,缺乏科学、有效的资源价值观,把林缘社区完全排除在资源管护事务之外,“就保护谈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其管理局限性的生动写照。而社区共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旨在通过合作、对话、补偿及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积极性及资源管护绩效。目前两者共同存在于森林资源管理当中,其制度效率及管理适用性高低仅就一般意义上的评价远不能让决策者信服,因此对其进行较为深入专门的比较制度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从比较制度分析框架的构建出发,结合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以下简称李子坝)共管案例,完成了对于上述两种管理制度的系统性理论评价,以期为提高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提供相关理论借鉴。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从不同制度对资源管理绩效的影响、国内外比较制度研究现状、国内外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研究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综述工作,强调管理制度在森林管护中的重要意义,并为后文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工作;第三部分:介绍我国森林资源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产生的理论及现实背景,指出传统管理的不足及其遭遇的管理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于两种制度的初步比较;第四部分:构建制度效率及制度变迁有效性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李子坝共管案例,完成对于传统管理和社区共管的制度效率评价;第五部分:以博弈均衡演进为主线,对上述制度效率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并对传统管护向共管模式转型的衍生路径及演替规律进行探析;第六部分:结语与研究展望。

李建钦,陈学礼[8](2010)在《云南少数民族山地社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赋权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赋权是实现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社区生计发展的必然途径。赋权过程中需要明确主体与客体问题、赋权的可行性问题以及赋权和争权的双向性问题,并应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给予社区更多的权力,特别是向女性和贫困人群倾斜。而社区在决策中的高度介入、个人在项目实施和规划中的全程介入、提高社区能力、促进赋权的机制化建设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是山地社区森林资源管理项目赋权的必由之路。

陈娟[9](2010)在《林农乡土知识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农乡土知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社区沿袭发展的文化精髓。本研究选取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两个藏族自然村,以当地的林农乡土知识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求林农乡土知识和农户生计及森林保护意识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探寻林农乡土知识的内在影响因子。以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挖掘林农乡土知识的实质,为其传播和传承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林农乡土知识各组成部分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将林农乡土知识分为四个部分:林农乡土技术、信仰宗教、民谣传说和乡规民约,对四部分内容分别做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林农乡土知识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完整体系对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影响作用方程为:(1)林农乡土技术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作用方程为: EARN=0.846EXPD+14248.869V5.4-5855.236V4.1+62930.962V3.5 +11143.962V3.1 +577.984V5.2+133.046以上方程表明:V5.4(别村买薪柴)、V3.5(挖药材)、V3.1(跑运输)、V5.2(上山捡柴)、EXPD(家庭年支出)等行为的发生都能促进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其对应系数的比较表明挖药材对增加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幅度是最大的。(2)当地信仰宗教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作用方程为: EARN=1.022EXPD-18888.506AREA-8680.151V18.5+12755.272V11.1 +663.113EDU +28220.526以上方程表明:V11.1(搬家时向活佛请示)、EDU(教育程度)、EXPD(家庭年支出)等行为的发生能促进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增长;而V18.5(端午节村里组织上山烧香)和AREA(区域)等行为的发生会导致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减少。其对应系数的比较表明两个调查社区的家庭年收入差别较大。(3)当地民谣传说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作用方程为: EARN=1.069EXPD-15388.179AREA-8020.335V26+5423.276V31 +34678.739以上方程表明:V26(是否会歌谣)和AREA(区域)等行为的发生会减少农户家庭年收入;V31(是否知道乡俗歌谣的由来),EDU(教育程度)、EXPD(家庭年支出)等行为的发生能增加农户家庭年收入。系数比较表明熟知民谣内容比熟知其历史更能促进家庭年收入的增长。(4)当地乡规民约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作用方程为: EARN=1.062EXPD-19337.821AREA-6473.754V51.3-9894.124V39.5 -4934.621V37 -3061.572V52+53879.439以上方程表明:V51.3(偷砍树的处罚是补种同等数量树木)、V39.5(从村民大会中知道村规)、V37(村规存在文字形式)、V52(去年是否有人偷砍树)和AREA(区域)等会导致农户家庭年收入减少,仅有变量EXPD(家庭年支出)能增长家庭年收入,回归方程同时印证了村民大会在当地社区的强大影响力。(5)当地林农乡土知识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作用方程为: EARN=0.926EXPD+14487.548V5.4+70491.652V3.5+15684.337V3.1 -8815.657V18.5-7997.326V43.2-7312.060V60.4+7662.847V56.1 -5060.964 V43.1-16117.822 V59.4+14956.828对比前面的分组回归模型,此次模型中出现的四个新变量均属于乡规民约部分。这充分应证了乡规民约对农户家庭年收入增长所起到的制度保障作用。对回归方程中的所有变量按照林农乡土知识的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类后发现:林农乡土技术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乡规民约和宗教信仰部分,民谣传说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非常小以致可以忽略不计。2.林农乡土知识四个组成部分的内含因子对森林保护意识的提升作用为:(1)林农乡土技术:材-肥-药、材-柴、材-柴-药和这三个组合的森林资源利用方式都能促进当地藏民提升森林保护意识,且程度由高到底。则表明一定程度的森林资源应用能促进当地藏民提升森林保护保护意识,促使他们形成应用-保护-应用的可持续森林经营管理模式。(2)宗教信仰:宗教内涵、医佛原宗、原宗原因、特殊节日和宗教祭祀等5个因子能提升森林保护意识,而原总恐惧因子对森林保护意识的提升不具影响作用。则当地藏民理性的宗教信仰能促使他们自发的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3)民谣传说:日常生活因子对当地藏民的森林保护意识提升具有影响作用;而长辈影响、特殊日期和熟知程度等3个因子都对森林保护意识的提升不起作用。(4)乡规民约:种树原因、处罚监督和盗伐了解这3个因子都能促进当地藏民不同程度的提升森林保护意识;而森保看法因子则对森林保护意识的提升不起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针对林农乡土知识的传播和传承提出建议:林农乡土知识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当地社区和国家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具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国家在立法上应体现出林农乡土知识的重要性,对它的传播和传承应起扶持和引导的作用;其次是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将当地现存的林农乡土知识整理成文字,挽救挖掘已有的文化财富,并组织专家学者与当地居民一起就探寻出更适合乡土知识的传播与传承体系;最后国家应在社会范围内加强乡土知识的宣传,增强社会大众对乡土知识的了解,为乡土知识的传播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周峻,刘俊昌,苏建兰,刘娜[10](2009)在《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中国的研究现状,对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的内涵、方案的编制、方案的实施及执行效益评估、方案的相关制度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森林经营实践,急需将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将与之有关的各项因素都纳入,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研究。

二、试论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赋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赋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林业
        2.1.2 生态城市
        2.1.3 园林城市
        2.1.4 森林康养
        2.1.5 生物多样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文化学
        2.2.2 森林生态学
        2.2.3 生态经济学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3.1 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环境质量情况
        3.2.2 自然资源情况
    3.3 森林资源现状
        3.3.1 林地资源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指标情况分析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分期目标
    5.3 规划布局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6.1.1 绿色廊道
        6.1.2 绿色城镇
        6.1.3 美丽乡村
        6.1.4 郊野公园
        6.1.5 绿色屏障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6.2.2 树种配置
        6.2.3 森林保护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6.3.1 生态休闲旅游
        6.3.2 林产基地
        6.3.3 森林认证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6.4.1 文化科普场所
        6.4.2 生态标识
        6.4.3 生态文化宣传
        6.4.4 义务植树
        6.4.5 科普教育活动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6.5.1 支撑体系
        6.5.2 保障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致谢

(3)农村社区治理中有效赋权的实践机制 ——基于阿坝州两个案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1.1 研究背景
    1.2 社区治理与赋权的文献综述
        1.2.1 治理理论
        1.2.2 社区治理中的赋权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
        1.3.2 分析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案例概况及其成效比较
    2.1 项目概况介绍
        2.1.1 J县社区发展基金项目概况
        2.1.2 W县集体林改与生态公益林补偿概况
    2.2 治理成效的比较
        2.2.1 项目的积极成效
        2.2.2 项目成效的差异
第三章 资源与权力的赋权程度比较
    3.1 政府主导的权力和资源赋权
        3.1.1 资源明确到村
        3.1.2 权力明确到村
        3.1.3 监督考评到村
    3.2 赋权的差异化
        3.2.1 资源权属的完整性差异
        3.2.2 管理权力完整性的差异
        3.2.3 权力和资源的完整性差异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 技术赋权的精细化操作比较
    4.1 引入社会组织的技术服务
        4.1.1 协助社区治理结构地构建或者调整
        4.1.2 协助制度化或者调整
    4.2 社会组织技术服务的差异
        4.2.1 精细化程度不同
        4.2.2 介入时机不同
    4.3 技术精细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基层政府有效赋权的实践机制
    5.1 有效赋权的必要条件
    5.2 有效赋权的实现机制
    5.3 本文的创新
    5.4 对策建议
    5.5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逻辑结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逻辑结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古树名木的界定
        2.1.2 公众参与的界定
        2.1.3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知情行理论
        2.2.2 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
        2.2.3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2.2.4 霍夫兰说服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3.2 公众参与研究文献综述
        2.3.3 现有研究述评
3 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问题
    3.1 北京市古树名木概况
        3.1.1 古树名木含义及分类
        3.1.2 北京市古树名木数量、类型、分布概况
        3.1.3 北京市古树名木具有的价值
    3.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概况
    3.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3.4.1 实际参与主体人数少,参与客体有限
        3.4.2 公众参与形式少,参与机制缺失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
    4.1 理论分析框架
    4.2 问卷调查与样本统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的预调查及改进
        4.2.3 问卷正式调查与数据搜集
        4.2.4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相关关系研究
        4.5.1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相关关系研究
        4.5.2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参与情感相关关系研究
    4.6 公众认知和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实证研究
        4.6.1 结构方程模型及原理
        4.6.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构建
        4.6.3 模型运算、检验和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研究
    5.1 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与不足
        5.1.1 国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
        5.1.2 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和不足
    5.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的讨论
        5.2.1 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存在的问题
        5.2.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5.2.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主体
        5.2.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客体
    5.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形式分析
        5.3.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形式的分类
        5.3.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
    5.4 基于公众调查的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参与形式的有效性检验
        5.4.1 公众对于新型参与形式作用程度的评价调查
        5.4.2 公众对于新型参与形式的参与行为意向调查
    5.5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6.1 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和不足
        6.1.1 国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
        6.1.2 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和不足
    6.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6.2.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专家访谈
        6.2.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原则
        6.2.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成
    6.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法治机制
        6.3.1 知情权
        6.3.2 参与权
        6.3.3 监督权
    6.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教育机制
        6.4.1 大众教育
        6.4.2 专业教育
        6.4.3 职业教育
    6.5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6.5.1 经济激励
        6.5.2 榜样激励
        6.5.3 内容激励
    6.6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
        6.6.1 北京市古树名木价值评估
        6.6.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构建
    6.7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信息沟通机制
        6.7.1 政府发起型信息沟通
        6.7.2 公众发起型信息沟通
    6.8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合作机制
        6.8.1 决策制定阶段
        6.8.2 决策执行阶段
        6.8.3 决策评估阶段
        6.8.4 决策反馈阶段
    6.9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评价和项目决策
        6.9.1 基于公众调查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检验
        6.9.2 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研究——以征询古树名木问题反映渠道为例
    6.10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研究
    7.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7.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7.2.1 基于专家访谈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7.2.2 基于问卷调查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7.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案例研究
        7.3.1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7.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相关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相关建议
        8.2.1 针对性克服公众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
        8.2.2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
        8.2.3 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形式
        8.2.4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基础概念
        2.1.1 非公有制经济
        2.1.2 非公有制林业
        2.1.3 非公有制林场
    2.2 理论基础
        2.2.1 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理论
        2.2.2 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检索法
        2.3.2 访谈法
        2.3.3 问卷调查法
        2.3.4 规范分析法
        2.3.5 实证分析法
    2.4 技术路线
3 影响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因素
    3.1 法律政策环境
    3.2 市场环境
    3.3 经营条件
    3.4 相关利益者
4 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
    4.1 经营沿革概况
    4.2 产权结构
    4.3 经营环境
    4.4 森林资源分析
    4.5 产业结构
    4.6 经营方针与目标
        4.6.1 经营方针
        4.6.2 经营目标
    4.7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4.8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4.9 基础设施建设
    4.10 公众参与
    4.11 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保障机制
5 实证研究:南亩林场
    5.1 南亩林场经营沿革
        5.1.1 经营历史
        5.1.2 经营能力
    5.2 南亩林场产权结构
    5.3 经营环境分析
        5.3.1 政策环境分析
        5.3.2 市场环境分析
    5.4 南亩林场森林资源分析
        5.4.1 地类结构
        5.4.2 林种结构
        5.4.3 树种结构
        5.4.4 龄组结构
    5.5 产业结构分析
        5.5.1 产业结构现状
        5.5.2 产业与产品发展潜力
    5.6 方针与目标的确定
        5.6.1 经营方针
        5.6.2 经营目标
    5.7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5.7.1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
        5.7.2 森林经营技术体系设计
        5.7.3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5.8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5.9 基础设施建设
    5.10 公众参与与实施
    5.11 森林经营方案执行保障机制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云南山地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内涵及作用机制
二、山地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内部要素体系
    1.森林资源现状
    2.社区森林经营者的能力
    3.山地社区与森林的关系
三、云南山地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外部要素体系
    1.国家和地方政策及法律法规对森林经营行为的规定
    2.外部各种森林资源经营技术的支持
    3.社区森林经营金融支持体系
    4.社区森林经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加强社区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思路
    1.重视并开发利用社区内部已经具备的可持续能力要素
    2.建立和加强以村民为主体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发有效的社区森林经营制度
    3.在社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经营的认识水平。
    4.通过制度建设来维护社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外部环境

(7)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制度研究 ——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2.1 不同制度对资源管理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比较制度研究现状及理论综述
        2.2.1 博弈论主导下的比较制度研究述评
        2.2.2 交易费用和制度效率主导下的比较制度研究述评
    2.3 国内外森林资源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两种制度在我国的形成背景及初步比较
    3.1 我国森林资源传统管理制度形成的背景介绍
        3.1.1 理论背景
        3.1.2 现实背景
    3.2 保护区森林传统管理制度述评及困境分析
    3.3 我国森林资源社区共管制度形成的背景介绍
        3.3.1 核心理念及其提出背景
        3.3.2 现实背景
    3.4 森林资源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制度的初步比较
第四章 制度效率视角下的比较制度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其森林管护历史述评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研究区域森林管护历史述评
    4.2 制度效率分析框架的构建
        4.2.1 研究思路说明
        4.2.2 管理制度效率的构成
        4.2.3 管理制度效率比较及制度变迁有效性判断
    4.3 传统管理的制度效率分析
        4.3.1 传统管理的制度成本分析
        4.3.2 传统管理的制度收益分析
        4.3.3 传统管理的制度效率分析
    4.4 社区共管的制度效率分析
        4.4.1 社区共管的制度成本分析
        4.4.2 社区共管的制度收益分析
        4.4.3 社区共管的制度效率分析
第五章 博弈论视角下的比较制度研究
    5.1 传统管理下的博弈均衡及理论评价—基于李子坝案例分析
        5.1.1 传统管护时期居民不合作问题探析
        5.1.2 传统管护下社区居民与管理当局的博弈均衡及理论评价
    5.2 社区共管的博弈均衡及理论评价——基于李子坝案例分析
        5.2.1 共管初期社区居民合作问题探析
        5.2.2 从智猪博弈视角看居民自治制度(共管雏形)的发起
        5.2.3 居民自治制度稳定性受到的潜在挑战
        5.2.4 社区共管下管理当局与社区居民的博弈均衡探析
    5.3 博弈均衡视角下的制度有效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云南少数民族山地社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赋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社区赋权需要明确的问题
    1. 赋权的主体与客体问题即谁给谁赋权的问题
    2. 赋权的可行性问题
    3. 赋权和争权的双向性问题
二、少数民族社区赋权的主要内容
    1. 政治层面的赋权
    2. 经济层面的赋权
    3. 社会层面的赋权
三、实现少数民族社区赋权的途径
    1. 社区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决策和选择过程的高度介入
    2. 村民在社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的全程介入
    3. 积极开展能力建设
    4. 促进社区赋权的机制化建设
    5. 尊重保护当地社区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

(9)林农乡土知识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
        1.2.1 可持续发展
        1.2.2 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2.3 资源管理和利用
    1.3 研究重要性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乡土知识”的称谓变迁及其定义
        2.1.1 “乡土知识”称谓的变迁
        2.1.2 “乡土知识”的定义
        2.1.3 “乡土知识”的内容
        2.1.4 “乡土知识”的特征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法律方面
        2.2.2 生物多样性的乡土知识研究实践方面
        2.2.3 生计生存方面
        2.2.4 学科融合方面
第三章 研究框架
    3.1 乡土知识研究的学科依据
        3.1.1 参与式发展理论
        3.1.1.1 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方法框架
        3.1.1.2 参与式工具在乡土知识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3.1.2 生态伦理学
        3.1.3 文化人类学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方法论
        3.4.2 具体研究方法
    3.5 研究地概述
        3.5.1 研究地地理位置
        3.5.2 研究地民众生活方式
        3.5.3 研究点概况
第四章 林农乡土知识的回归分析
    4.1 研究地区农户的家庭收入来源
    4.2 林农乡土技术与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回归分析
        4.2.1 当地林农乡土技术应用现状
        4.2.2 林农乡土技术回归模型的建立
        4.2.3 林农乡土技术的回归模型分析
        4.2.4 林农乡土技术回归模型的综合分析
        4.2.5 其它发现
    4.3 宗教信仰与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回归分析
        4.3.1 宗教的形成及其经济学意义
        4.3.2 当地宗教信仰现状
        4.3.3 宗教信仰与家庭年收入的回归模型建立
        4.3.4 宗教信仰与家庭年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
        4.3.5 宗教信仰回归模型的综合分析
    4.4 民谣传说与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回归分析
        4.4.1 当地的民谣传说使用及传承现状
        4.4.2 民谣传说与农户家庭年收入回归模型的建立
        4.4.3 民谣传说回归模型的分析
        4.4.4 民谣传说回归模型的综合分析
    4.5 乡规民约与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回归分析
        4.5.1 当地乡规民约现状
        4.5.2 乡规民约与农户家庭年收入回归模型的确定
        4.5.3 乡规民约回归模型分析
        4.5.4 乡规民约回归模型的综合分析
    4.6 林农乡土知识与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回归分析(总结与对比)
        4.6.1 林农乡土知识回归模型的确定
        4.6.2 林农乡土知识的回归模型分析
        4.6.3 林农乡土知识回归模型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林农乡土知识的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5.1 森林保护意识的因子分析
        5.1.1 森林保护意识的因子模型确定
        5.1.2 森林保护意识的因子确定
    5.2 林农乡土技术的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5.2.1 林农乡土技术的因子模型确定
        5.2.2 林农乡土技术的对应分析
        5.2.3 小结
    5.3 宗教信仰的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5.3.1 宗教信仰因子模型的确定
        5.3.2 宗教信仰的对应分析
        5.3.3 小结
    5.4 民谣传说的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5.4.1 民谣传说因子模型的确定
        5.4.2 民谣传说的对应分析
        5.4.3 小结
    5.5 乡规民约的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5.5.1 乡规民约因子模型的确定
        5.5.2 村规民约的对应分析
        5.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林农乡土知识传承与内涵的理论探究
        6.1.1 林农乡土技术的传承现状和未来解决措施
        6.1.2 宗教意识的传承
        6.1.3 民谣传说的传承
        6.1.4 乡规民约的传承
    6.2 结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经营方案的内涵
2 南方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2.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2.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深度
    2.3 规划设计的内容
    2.4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单位
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及执行效益评估
4 森林经营方案的相关制度

四、试论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赋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农村社区治理中有效赋权的实践机制 ——基于阿坝州两个案例的对比研究[D]. 程淑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1
  • [4]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 杨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点研究[D]. 杨雅崴.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云南山地社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能力研究[J]. 李建钦,苏建兰. 云南社会科学, 2015(05)
  • [7]森林传统管理与社区共管的比较制度研究 ——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D]. 鲁斌. 兰州大学, 2011(11)
  • [8]云南少数民族山地社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赋权问题[J]. 李建钦,陈学礼.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5)
  • [9]林农乡土知识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个案研究[D]. 陈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5)
  • [10]南方集体林经营方案研究综述[J]. 周峻,刘俊昌,苏建兰,刘娜. 林业经济问题, 2009(04)

标签:;  ;  ;  ;  ;  

关于赋权社区参与森林资源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