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消防支队加强装备建设

阳泉消防支队加强装备建设

一、阳泉消防支队强化装备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贾卫芳[1](2021)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阳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给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物质保障的同时自身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随着煤炭资源保有量不断下降,有的地区已经出现“矿竭城衰”的情况,靠煤为生的资源型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转型想要成功,理顺管理体制是关键。从能源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能源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即“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这也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作者认为通过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有助于理顺煤炭管理体制,而且有助于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同时对于践行新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具有重要意义。在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背景下,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为例进行研究。本人通过查阅文件资料期刊、实地走访调研、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丰富和充实了论文内容。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煤炭管理体制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了建国后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第二部简述了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列举了改革措施,总结了改革成效;第三部分阐述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了煤炭政策法规不全面、管理部门繁多、沟通协调差、人才短缺等问题,并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机构设置、统筹协调、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四部分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希望在完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方面、加强人才建设等方面做进一步加强,同时希望这些举措在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实和检验,推动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煤炭管理体制。

赵永斌[2](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蒋宏[3](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器工业作为“国之重器”,肩负着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重任,在战争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战争史上,兵工的发展可以转变战争形态甚至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深刻且复杂,其中自身兵工生产的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界对其关注明显不足。华北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因发展环境复杂多样,发展道路曲折坎坷,形成了独特的战时发展形态,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代表性。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研究丰富解放战争中共胜利的原因。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计量统计法以及田野调查法,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珍贵档案史料、文献资料、报刊史料和大量回忆录、人物志、大事记等作为支撑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对象,把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和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背景,在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发展历程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兵工生产的发展措施和重要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兵工生产和战争的关系作扼要分析讨论,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历史面貌。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保证了前线武器供应、奠定了国防工业基础、带动了民用工业发展。此外,本文对战争和兵工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比如武器进化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战争发展对生产导向的影响,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亮点。

刘瑞红[4](2020)在《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自从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铁路甚至成为近代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生死线”,战时对于铁路无论敌我,该利用时就必须利用,该毁弃时也必须尽可能毁弃,否则都意味着失败。是利用,还是毁弃,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如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决策,从战略战术上适时地利用或毁弃铁路,往往成为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死线”是铁路战争中对铁路的精准战略定位,它有时表现为进攻线、有时表现为防御线和封锁线、有时意味着生命线、有时意味着死亡线。它究竟是一条什么意义上的“线”,取决于铁路掌握敌我之手和如何对待铁路。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死线”作用。本文着眼于铁路和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相关探讨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内容展开。明治维新之后,铁路逐渐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战争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利用铁路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日军为了争夺铁路控制权对中国铁路进行了破坏和摧残。为了保持其在华侵略的输血管道铁路的畅通,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对铁路实施殖民化管理,并采取了一些利于铁路维护和运营的措施,如修复旧路并修建新路、推行“爱路运动”、实行铁路联运等措施,以增强铁路的运输力。日本在沦陷区铁路运输以军运为主,同时肩负运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破袭战的开展,给予了日军铁路修复、新筑、营运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保持铁路畅通。铁路为战争的交通利器,因而做好铁路战备十分必要和重要。国民政府铁路战备主要表现为将铁路纳入战时轨道,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完善铁路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等。同时国民政府又改善和充实了一些铁路线路的铁路设备,如抽换重钢轨、枕木及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车辆增强运输能力,增设电信设备,统一车辆调度,增筑和改进防空设备,增加站场设备提高运输效率,购储行车及紧急修理材料。另外国民政府还进行了一些战备铁路的修筑,如贯通粤汉铁路、修筑苏嘉铁路、修筑钱塘江铁路大桥等。最后国民政府还加强了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如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合作、策动铁路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储备铁路人才等。铁路建设与运输决定了战争的机动性。由于日本沿铁路线快速推进战争,致使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铁路大部分沦陷,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转移。为了保障大后方与战争前线及国际间的交通联络,国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新修筑了一些铁路线。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提高铁路的抗战运输力,又采取了一系列铁路建设和管理措施,如完善铁路设备、强化联合运输机制、铁路线段联合办工、人事策励、交通机关与军队协同作战等。战时铁路运输主要以军运为主,同时兼顾非军事客货运输。由于战火的摧残及战时铁路器材、燃料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战时铁路的运输力,并致使铁路运输呈现不平衡性。虽然战时的环境制约了铁路运输效力,但是在铁路员工的奋勇斗争下,铁路还是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路由于其自身的运输优势,被视为本国国防的“国之重器”。战争时,铁路不仅是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交战双方的“生死线”,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战争的直接武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发起的诸多战役,皆围绕破坏铁路的运营或争夺铁路干线的控制权而展开,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由于日军对中国铁路交通线的破坏和摧毁,致使中国的铁路随着国土的沦丧而不断地撤退和沦陷,而中国铁路员工在铁路撤退中奋勇抢拆、抢运,始终保持与军队共进退,以及在铁路沦陷后依然在沦陷区坚持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等行为,皆表现出了抗战期间铁路员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抗战14年,日本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以及中国军队为时局所迫对铁路的自行破坏和拆除,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铁路的巨大损失,如铁路设施、产业设备、财产、营业以及铁路人员的损失等。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即将胜利前后,已经开始进行铁路复员的筹划与准备。但是由于国民政府铁路接收与复员目的是为了打内战的需要,这不仅暴露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和反动的本质,而且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铁路军事斗争,最终致使国民政府接收铁路和恢复交通的企图破产。通过对铁路与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铁路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加大了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铁路事业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检验与考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战争的胜败决定了铁路的存亡;铁路在战争中不仅担负着重要的军运任务,也兼顾了非军事客货运输,但军事运输为其主要方面,但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致使铁路运输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铁路是大国重器,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铁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但铁路本身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赵柔嘉,范亮[5](2019)在《忆峥嵘岁月 展宏伟蓝图——阔步新时代的中国森林消防》文中认为有这样一支队伍,哪里有森林,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哪里出现森林草原大火,哪里就会出现他们战斗的足迹。他们始终冲在扑火作战的最前沿,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从祖国茫茫兴安岭到长白林海,从彩云之南到雪域高原,他们就是中国森林消防。组建70余年来,中国森林消防已成为和平时期出动最频、征战最多的队伍。1948年,这支队伍在东北护林队的基础上组建,穿越半个多世纪,部队名称经历了武装护林队、护林警

朱安颖[6](2018)在《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寻找并梳理了国内外招投标相关理论;其次,介绍并分析了M公司的现状和潜在问题,且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针对专业性和综合性业务模式,依托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SWOT分析工具,对M公司国际性招投标业务发展战略方案进行了设计、评估及选择,并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思想意识、激励机制和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研究了实现公司战略的具体策略。本研究有助于优化M公司的经营模式,可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能够协助M公司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长久品牌。与此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国际性招投标的特点及其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事项和策略技巧的研究,能够为招投标项目业务中的细分领域国际性招投标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也为参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新进参与者提供经验教训。

周晓瑾[7](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提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祝武明[8](2017)在《网上警务督察的问题及对策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文中指出警务督察制度是我国公安机关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在信息化潮流中虽已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监察制度,正面临传统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的碰撞。网上警务督察在警务督察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以永州市公安机关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永州市公安机关的网上警务督察运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分析警务督察现状、了解网上警务督察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信息化警务督察的发展情况以及理论研究情况进行详细论述,同时对与警务督察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确认信息化手段运用于警务督察的方式主要以网上警务督察系统为主,了解永州市公安机关网上警务督察运用情况并进行成因分析。在借鉴国内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永州市公安机关网上警务督察的对策。具体来讲,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阐述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警务督察的研究现状以及现实情况,结合与警务督察相关的理论,对警务督察的含义、性质,理论学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本文详细介绍了网上警务督察系统的基本情况,从视频督察子系统、语音督察子系统、执法业务督察子系统、警务评议子系统、卫星定位督察子系统、可视化督察调度子系统、综合应用子系统等七个子系统的进行解读。同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系统地调查和研究,主要是对永州市公安机关督察人员结构以及系统方面进行了分析,确认永州市公安机关网上督察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3)基于提升警务督察工作效率的目标,并结合永州市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提出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从完善对网上警务督察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加强督察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来提升永州市警务督察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素质,并以此加强督察系统的建设。

张文恒[9](2017)在《山西省直森林消防专业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森林消防专业队作为林火的克星,在挽救森林、减少损失、维护生态、改善环境中越来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设管理好这支队伍需要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许婧[10](2017)在《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它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运输任务,高速公路平稳快速的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随着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大力建设,山西省的高速公路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但是频发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却对山西省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怎样才能建立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怎样制定和编写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并保证预案的科学使用,怎样在事件发生后实行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已经成为阻碍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管理者和领导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解释了与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相关的概念,说明了它的特点和分类,然后对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从事前预防和应急预案编制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山西省高速公路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找出现阶段在山西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部门间沟通不畅、体制仍然不健全、应急救援配备不到位的问题。接下来对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经验做了相关分析,总结出可以作为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的共同点,结合现有问题,提出了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建议。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首先必须建立与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相协调的指挥和协调系统,才能保证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可以在现阶段事前预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重点在事发后对事发路段前后行驶车辆的预警;第三要建立专业救援队伍,保障救援装备的配备,第四要在法律层面上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从司法和立法方面保障应急管理的顺利实施。

二、阳泉消防支队强化装备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泉消防支队强化装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阳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1.1 理论基础
        1.1.1 基本概念
        1.1.2 煤炭管理体制构成要素
        1.1.3 基本理论
    1.2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1.2.1 第一阶段(1949 年-1978 年):初步形成阶段
        1.2.2 第二阶段(1979 年-1992 年):转轨发展阶段
        1.2.3 第三阶段(1993 年-2002 年):市场化培育阶段
        1.2.4 第四阶段(2003 年至今):转型发展阶段
第二章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2.1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
        2.1.1 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
        2.1.2 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是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1.3 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是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的有益延伸
    2.2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步骤
        2.2.1 制定机构改革方案
        2.2.2 确定管理主体及职能
        2.2.3 明确改革具体做法
    2.3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成效
        2.3.1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3.2 监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2.3.3 综合规划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内容不全面
        3.1.2 煤炭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
        3.1.3 协调沟通差工作推进难
        3.1.4 人才短缺且专业性不强
    3.2 阳泉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2.1 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3.2.2 机构设置不科学
        3.2.3 缺乏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3.2.4 人才管理不完善
第四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完善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法律法规
        4.1.1 确定能源法律体系的原则
        4.1.2 构建能源法律体系
    4.2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4.2.1 进一步优化能源管理部门职能配置
        4.2.2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协调机制
        4.2.3 完善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4.3 提高智慧能源管理创新水平
        4.3.1 加快工程项目审批系统建设
        4.3.2 推动能源监测技术创新
    4.4 加强能源领域人才保障力度
        4.4.1 打造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平台
        4.4.2 提高煤炭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文献资料
        2.着作
        3.论文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
        1.华北解放区
        2.兵工
一、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背景
    (一)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
        1.兵工生产是红军的大事
        2.独立自主地发展适合根据地的兵工
        3.兵工生产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抗战时期华北地区各根据地的兵工生产
        1.晋察冀根据地兵工生产
        2.晋冀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3.冀鲁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接管调整阶段(1945 年 8 月-1946 年 6 月)
    (二)恢复生产阶段(1946 年 6 月-1947 年 12 月)
    (三)扩大生产阶段(1947 年 12 月-1948 年 12 月)
    (四)整顿提升阶段(1948 年 12 月-1949 年 12 月)
三、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重要措施
    (一)坚持党对兵工生产的领导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始终明确党的领导地位
        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
        1.不断优化整合
        2.合理利用民间资源
        3.以弹药制造为主
    (三)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
        1.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2.引进优待技术人才
        3.攻坚克难改进技术
    (四)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1.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2.推行承包责任制
        3.推广全面工资制度
        4.加强职能管理机构
        5.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四、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作用
    (一)保证前线武器供应
    (二)奠定国防工业基础
    (三)带动民用工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铁路与日本侵华
    第一节 日本对华的铁路交通战
        一、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二、日本利用铁路线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
        三、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管理和修建
        一、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殖民化管理
        二、沦陷区旧线修复和新线修建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运输
        一、日本铁路军运理论的形成及运用
        二、沦陷区铁路运输体制与措施
        三、沦陷区铁路的运营
    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铁路战备
    第一节 铁路纳入战时轨道的准备
        一、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
        二、完善铁路法规、规章
        三、确立和改进战时铁路管理制度
    第二节 铁路设备的改进和战备铁路的修建
        一、改进铁路设备
        二、修建战备铁路
    第三节 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
        一、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
        二、增强铁路员工的效能
        三、储备铁路人才
    小结
第三章 国统区战时铁路建设和运输
    第一节 战时铁路建设
        一、赶筑联络国内国际的西南西北铁路网
        二、战时铁路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战时铁路运输
        一、增强铁路运输力的措施
        二、铁路军运及非军事客货运输
        三、铁路运输的限制因素
        四、铁路运输的不平衡
        五、铁路员工维持运输的艰苦斗争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军民的铁路交通战
    第一节 铁路交通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
        一、交通为直接战争武器
        二、现代战争必须依靠交通
        三、现代战争的战略目标
        四、现代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
    第二节 铁路破击战和争夺战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
        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
    第三节 战时铁路的沦陷与撤退
        一、铁路撤退
        二、铁路沦陷
    小结
第五章 铁路损失与战后铁路复员
    第一节 铁路损失的估计
        一、日本投降时各主要铁路受损状况
        二、铁路设施及人员的损失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铁路复员
        一、铁路复员的筹划
        二、铁路复员的的实施
        三、接收铁路与恢复交通的破产
    小结
余论 关于“铁路战争”“铁路与战争”的思考
    一、铁路之于战争的价值
    二、铁路与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
    三、战争是对铁路事业的检验和考验
    四、关于战争与铁路的悖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5)忆峥嵘岁月 展宏伟蓝图——阔步新时代的中国森林消防(论文提纲范文)

忠诚的守护光辉的历程
神圣的使命崭新的征途
    紧紧围绕“对党忠诚”大力加强政治建设
    紧紧围绕“纪律严明”大力打造铁的队伍
    紧紧围绕“赴汤蹈火”大力加强战斗力建设
    紧紧围绕“竭诚为民”大力培育优良作风
崇高的荣誉前进的力量

(6)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公司及主营业务概述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理论
    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理论
    2.3 战略管理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3.3 SWOT分析法
    2.4 投标招标概述和理论基础
        2.4.1 招标投标概述
        2.4.2 业务发展模式理论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方向分析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4 替代品的威胁
        3.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4 新拓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赢利模式分析
    4.2 营销资源分析
    4.3 财务能力分析
    4.4 技术能力分析
    4.5 公司管理者分析
    4.6 工程管理能力分析
    4.7 激励机制分析
    4.8 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第五章 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5.1 SWOT分析
    5.2 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目标
    5.3 方案的评价及选择
第六章 公司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6.1 开拓创新、加大营销力度
    6.2 加强财务管理、减少财务成本
    6.3 加大技术储备、拓展专业知识、有机利用投标策略
    6.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管理
    6.5 深化工程管理,短板加长
    6.6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网上警务督察的问题及对策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网上警务督察现状
        1.1.3 网上警务督察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网上警务督察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警务督察相关理论及网上警务督察系统
    2.1 警务督察的相关概念
        2.1.1 警务、督察、警务督察、网上警务督察的含义
        2.1.2 警务督察的性质
        2.1.3 警务督察与公安机关内部其他督察的关系
    2.2 警务督察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网上警务督察系统
        2.3.1 视频督察子系统
        2.3.2 语音督察子系统
        2.3.3 执法业务督察子系统
        2.3.4 警务评议子系统
        2.3.5 卫星定位督察子系统
        2.3.6 可视化督察调度子系统
        2.3.7 综合应用子系统
第三章 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现状
        3.1.1 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的建设情况
        3.1.2 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实施成效
        3.1.3 网上警务督察工作运行机制
    3.2 对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情况的问卷调查
        3.2.1 对问卷调查的说明
        3.2.2 问卷调查的内容及分析方法
    3.3 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存在的问题
        3.3.1 网上警务督察系统不健全
        3.3.2 督察人员经验和水平差距较大
    3.4 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硬件系统方面的客观因素
        3.4.2 督察人员主观方面的因素
        3.4.3 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力度待加强
第四章 国内其他地区网上警务督察经验借鉴
    4.1 山东省网上警务督察机制
    4.2 湖南省网上警务督察机制
    4.3 广东省网上警务督察机制
    4.4 对永州市公安机关网上警务督察的启示
        4.4.1 以警务评议保态度
        4.4.2 以信息保公正
        4.4.3 以制度保规范
        4.4.4 以智能化保便利
第五章 完善永州市网上警务督察对策
    5.1 完善对网上警务督察系统的升级改造
        5.1.1 确立网上督察系统建设原则
        5.1.2 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责
    5.2 加强督察队伍建设
        5.2.1 提升督察人员素质
        5.2.2 注重督察人才培养
        5.2.3 完善激励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永州市公安机关网上警务督察调查问卷

(9)山西省直森林消防专业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消防专业队基本情况
    1.1 财政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
    1.2 标准化基础设施和扑火装备
    1.3 准军事化教育训练和管理模式
    1.4 综合战力情况
2 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队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2.2 队员思想不够稳定
    2.3 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2.4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 加快森林消防专业队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队员进入、退出机制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4 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3.5 加强队伍建设
    3.6 强化系统管理

(10)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写作框架
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2.1 突发事件的概念解析
    2.2 应急管理的概念解析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概述
        2.3.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
        2.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种类
3 山西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案例分析
    3.1 山西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3.2 山西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3.2.1 事前预防
        3.2.2 应急预案
    3.3 山西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案例及分析
        3.3.1 晋济高速岩后隧道“3·1”特大危化品燃爆事故
        3.3.2 大运高速运城到侯马段高速特大交通事故
    3.4 山西省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信息滞后、沟通不畅
        3.4.2 体制仍然不健全
        3.4.3 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不到位
4 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借鉴
    4.1 德国和欧盟的应急管理
    4.2 美国的应急管理
    4.3 日本的应急管理
    4.4 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共同点
        4.4.1 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
        4.4.2 完备的法律体系
        4.4.3 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5 提升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
    5.1 提高指挥和协调系统的效率
    5.2 逐步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5.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性
    5.4 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阳泉消防支队强化装备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阳泉市为例[D]. 贾卫芳. 山西大学, 2021
  •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
  • [3]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D]. 蒋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4]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D]. 刘瑞红. 苏州大学, 2020(09)
  • [5]忆峥嵘岁月 展宏伟蓝图——阔步新时代的中国森林消防[J]. 赵柔嘉,范亮. 中国安全生产, 2019(10)
  • [6]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朱安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7]《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网上警务督察的问题及对策 ——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例[D]. 祝武明.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山西省直森林消防专业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 张文恒. 山西林业, 2017(05)
  • [10]山西省高速公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 许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阳泉消防支队加强装备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