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劳动妇女诗

论杜甫的劳动妇女诗

一、杜甫劳动妇女诗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洁[1](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吴钇辰[2](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邹雪洁[3](2019)在《《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女性研究》文中提出关於《唐诗三百首》的研究,历来都有很多,众家在研究时,多习惯於从版本梳理、文本特色和历史地位的角度探讨,而较少注意到《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历经三百年而光景常新、风行海内外的经典唐诗选本,在编选和流传的过程中都流淌着女性的血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唐诗三百首》所选诗歌有着明显的主情倾向。《唐诗三百首》共选诗歌310首,其中有90首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女性相关,所占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唐诗作为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一方面能够向我们展现出唐代女性在社会中的现实境遇,另一方面也是文人们对待女性观点的折射。本文全面整理了《唐诗三百首》中与女性相关的90首诗歌,以诗史互证的方法,力图通过《唐诗三百首》中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还原出诗歌中所蕴藏的一个个真切鲜活的女性生命面貌。《唐诗三百首》中与女性相关的诗歌3)碎而繁多,根据其不同的阶层属性和地位特徵,大致将其分为宫廷女子、官宦女子、平民女子、特殊身份的女子这四大类进行叙述。同时,各类别下又进一步细分若干小类,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探究。《唐诗三百首》中唐代女性的整体风貌有着其特定的缘起,从外缘因素来看,是有唐一代的时代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内缘因素来看,则是唐代女性诗歌的情志取向所决定的。由此,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唐代女性形象的解读,完成对此书的一种新的观照,也为《唐诗三百首》的研究打开一个更为丰富的视角。

张丽[4](2019)在《旷世金石,奇崛诡怪 ——杨维桢乐府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杨维桢是元末明初文坛大家,在文学、史学、经学、音乐、书法等方面均有颇高造诣,在诗坛上更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杨维桢现存诗歌当中,其乐府诗占绝大多数。文章撷取了四库全书文渊阁版本《铁崖古乐府》十卷及补编六卷作为研究蓝本,共计16卷540首乐府诗歌为研究对象,对杨维桢乐府诗进行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文章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绪论、知人论世、杨维桢乐府诗歌思想内容、杨维桢乐府诗歌艺术手法、杨维桢乐府诗歌的影响。绪论主要围绕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创新点和意义三方面论述。知人论世由杨维桢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及仕途经历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时代背景从蒙古入主,人分四等;九儒十丐,书生不幸文坛幸;书院林立,理学蔚然三个方面论述。家庭环境从仕宦之家,严父慈母;秉性耿直,狂傲不羁两个方面论述。仕途经历从维桢初履仕途,卓有政绩;补官曲折,授徒教学;世乱归隐,纵情诗酒歌三个方面论述。杨维桢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分为六类,分别是咏人伦关系诗、咏景观风物诗、咏史诗、宴饮赠送诗、方外游仙诗、题画诗。其中,咏人伦关系诗从舐犊情深,兹乌反哺;伉俪情深,贞妇烈女;美忠义士,刺伪佞臣三个方面论述。咏景观风物诗从自然山水,鸟兽草木;人文感怀,状物有情;风土民情,路叟之忧三个方面论述。咏史诗从品评人物,借古鉴今;借史抒怀,寓情于事;吟咏古迹,感慨兴衰三个方面论述。宴饮赠送诗从宴饮;赠送;宴饮后赠送三个方面论述。方外游仙诗从僧道诗、游仙诗两个方面论述。题画诗从题画中场景,得画中之乐;题画之余,抒人生感悟;由画抒兴亡之感三个方面论述。杨维桢乐府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围绕其乐府诗歌的表现手法、用字之法、特殊意象展开论述。其中,表现手法从赋比兴、用典两个方面论述。用字之法从偏爱生硬字、擅逆美感字、喜色彩明丽字、多引数字入诗四个方面论述。特殊意象从餐皅饮露的神仙意象、赋予象征的动物意象两个方面论述。杨维桢乐府诗歌的影响主要从维桢乐府诗歌对当世文学的影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杨维桢乐府诗歌对当世的影响从铁崖诗派,鼎铛有耳、乐府新论,独树一帜两方面论述。杨维桢乐府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从评价维桢,毁誉参半;维桢乐府,承前启后两个方面论述。结语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引发新的感悟。杨维桢的乐府诗歌对改革季宋以来诗本道学禅唱的风气具有重要意义,他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诗歌,颇具“诗史”意味,其乐府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影响,对明清文学具有先导性意义。

吴永梅[5](2018)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有效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信息化的进程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在全世界进行“微”革命的同时,教育界也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微课。微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受到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微课作为优质的新型教学资源,运用于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语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承担着传承的重任,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枯燥、效率低下,这使得学生的文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而微课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种缺陷。本研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微课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重点,探索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途径,直接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章,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研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通过师生调查问卷,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存在以下问题,即:前进的步履缓慢;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有偏差;微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不恰当。经过反思,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教师没有掌握微课开发技术;微课开发的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应用模式;原有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合理。第三章,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针对第二章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本章提出应用策略:一、改变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二、优势互补,开发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资源;三、拓展推动途径,完善微课平台;四、合理设计,优化微课教学步骤;五、勇于探索,寻求高效的微课应用模式;六、考虑全面,设计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第四章,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方案。本章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微课应用于不同的教育教学环节(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实施方案。最后是结语。笔者总结了论文的内容,并对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作了展望,同时指出自己研究的不足。通过以上章节的论述,笔者希望在“微”时代能做到新型教学资源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找到“教”与“学”的最佳契合点,有效地指导高中语文教学。

孙海龙[6](2017)在《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本索引收录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

韩玉凤[7](2017)在《夏言诗歌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家,夏言是嘉靖朝着名的首辅大臣;作为一个文学家,夏言身兼词人与诗人双重身份。夏言作为政治家和词人所取得的成就被学界重视,多有着述,然学界对于夏言的诗人身份少有关注,因此本文旨在对夏言的诗歌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本文所分三章主要以夏言诗歌的特点为中心,第一章论述夏言的家世和生平,并从其诗歌创作出发,将诗歌的内容与之相结合,分解出夏言诗歌创作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出使云贵和获罪入狱,将夏言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纵向的时间维度考察夏言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并重点论述诗人在身处嘉靖党争这一特殊政治背景下的心态转变。通过第一章的分析可知,夏言诗歌不出馆阁体诗歌创作和复古倾向诗歌创作两类。故在接下来的两章里,主要分析这两类诗歌创作的具体特点,并将其与当时的诗坛背景相结合。从茶陵派到“前七子”复古派,是文柄从馆阁下移到郎署的过程,夏言身历此期,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兼受两派影响的特点,这与其和两派诸人交往密切以及具有很多相似的诗歌主张有关。具体来说,第二章主要以夏言馆阁体诗歌创作为中心展开论述,将其馆阁诗歌创作划分为应制和应酬两类,着重论述夏言应制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以及以夏言为中心的馆阁诗歌唱和活动。并论述其与茶陵派的交往和与之相似的诗歌主张。第三章主要论述夏言具有复古倾向的诗歌创作。夏言诗歌总体上来说宗盛唐,尤尊李杜,兼学汉魏古体,这一鲜明的复古倾向除了与当时文坛的复古思潮有关外,极有可能与“前七子”复古派有关,夏言与“前七子”复古派的密切交往和与之相似的诗歌主张即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何卉[8](2016)在《韦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韦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作为研究对象,从韦庄家世、社会地位、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探讨韦庄文学思想之来源。结合韦庄的文学创作和选本《又玄集》,笔者以为韦庄文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韦庄最重要的文学思想是“玄”。《又玄集》是韦庄文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又玄集》最重要的文学思想是“玄”。韦庄所谓的“玄”有两层含义:一是大,一是精,有博大精深之义。因此只要是精美之作,无论何种题材、体裁、风格、时代皆选入此集。第二,慕“丽”是韦庄重要文学思想之一。韦庄关于“丽”的论述,散见于他的《又玄集序》、《对酒赋友人》、《寄湖州舍弟》、《题许浑诗卷》等诗歌中。再结合韦庄本人的创作以及《又玄集》所选诗歌可知“慕丽”之“丽”不单单指“清词丽句”,而且还包含宕丽、绝丽、骏丽、姱丽、静丽、娟丽、敏丽、峭丽、弘丽、柔丽、显丽、慧丽、俊丽、佳丽、玄丽、盛丽、澄丽、净丽、儇丽、芊丽、艳丽、缛丽、素丽等多种多样的“丽”。甚至是李贺诗歌之奇谲怪奇;孟郊诗歌之“清寒生硬”,贾岛诗歌之“荒凉苦瘦”也包含在内。这种慕“丽”文学思想体现在韦庄创作上,主要表现在语言之丽、音韵之丽、意象之丽、意境之丽四个方面。第三,尚“实”也是韦庄文学思想的重要方面。韦庄在《又玄集》序中说道:“采实去华,俟诸来者。”即选取朴实、简洁之诗,除去那些繁杂、浮华之诗。韦庄诗词创作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游子思家、亲朋离别、悼亡哀挽、咏史咏怀、写景咏物、社会风俗、晚唐战事、伤乱伤世等,皆入诗章。加之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因此他的诗词能够充分地体现其尚“实”的文学思想。第四,重“才德”是韦庄品评人物的重要标准。所谓的“才”主要是指诗才和政才两方面。所谓“德”是指悲天悯人之德、忠君爱国之德、刚直正义之德三个方面。由于尚“才”,韦庄作《览萧必先卷》、《寄薛先辈》等诗称赞有才的人;为有才之人的编辑《又玄集》;为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珪、方干等有才之人争名。由于重“德”,他忧君致君,讽上悯下,创作了大量伤乱忧世的诗作。最后,尚“苦吟”也是韦庄文学思想不可缺少的部分。韦庄诗作中多提提到要“苦吟”,“苦吟”是一种排解苦闷心情的手段,是一种创作诗歌的态度,也是一种欣赏文学作品的手段。韦庄诗词清丽典雅,声律圆转、用字精当、结构新颖,与其“苦心经营”的文学思想密切相关。在探源过程中,本文还对韦庄身世有了新的发现。从相关史料、韦应物全家墓志、韦庄诗词中分析,认为韦庄是韦应物之四世孙,韦庆复之三世孙,韦退之之孙,韦韫之子。

吴文慧[9](2016)在《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自《诗经》萌芽,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而大盛。本文以《全唐诗》中的闺怨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闺怨诗内容的基础上,对唐代前后期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所呈现出的同与异进行重点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绪论部分首先通过对唐代闺怨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认识对唐代前后期闺怨诗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其次,对闺怨诗的含义做一个界定,确定本文研究的对象;最后,介绍了唐代闺怨诗的分期问题。第一章主要叙述闺怨诗的流变过程,即唐代以前闺怨诗的发展脉络及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发展概况,以便对闺怨诗的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章意在对唐代前后期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唐代闺怨诗的内容与情感在前后期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显着的不同。女性形象由前期较为单一的征妇形象发展为后期征妇、商妇、弃妇、贫女等多种形象,且这些形象在前后期也出现了一定差异。而男性形象则由前期的尽忠职守发展为后期的尽忠职守与薄情寡义兼有。第三章主要就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研究。在情感基调上,由前期的轻愁淡怨转向后期的哀怨悲苦。在意向选择上,前后期闺怨诗呈现出一定的共性,都倾向于代表着春秋季节、夜晚的自然意象和代表着幽闭空间的人或事意象。同时,因为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后期的诗歌中自然意象表现出苦寒的特征,而人或事意象则多呈现出关心与牵挂夫君的特征。结语,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唐代闺怨诗虽然是表现各类女子的各种怨情,但由于唐代前后期社会的不同、诗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及诗人创作倾向的转变,唐代前后期闺怨诗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同。但又因为都处在唐代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都是写闺怨这个题材,闺怨诗在多个方面又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乔玉凤[10](2016)在《论白居易的“底层”关怀 ——以诗歌为中心》文中指出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诗坛上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流畅,其中很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他的文学主张及诗歌创作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他的“底层”关怀类诗歌,以下简称“底层诗”。本文分为四章对白居易“底层诗”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首先主要是对相关选题予以说明,其次是对白居易研究中涉及到“底层诗”研究进行分析,再次阐述了白居易“底层诗”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一章着重论述了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对“底层”这一概念的渊源追溯,并确定白居易诗中的“底层”范围,进而论述白居易“底层”意识,然后对白居易“底层诗”予以界定,最后综观白居易“底层诗”的概况,包括数量、体裁、类别。第二章论述了白居易“底层”关怀的主要内容,分别包括一是从白居易悯恤生民疾苦的角度,又分农民劳动的艰辛、自然灾害、赋税、战争与徭役、奸官猾吏给农民造成的痛苦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二是从白居易对女性命运关怀的角度,分别论述了白居易对幽闭深宫的女子、平民女子及歌妓们的同情。三是从白居易重惜人才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被贬外迁官员、官职低微者及无人赏识者的生活遭遇。四是从诗歌中体现的抒发自身感慨的角度,依次阐述了白居易在诗中表达的政治理想,述说自身遭遇表达生活感悟及对与自己同样遭遇人的同情。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白居易“底层诗”的艺术特色,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诗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二是白居易浅切流畅的语言,三是鲜明突出的对比,四是人物形象的刻画。第四章主要阐述白居易“底层诗”的意义和影响。从两方面论述,一是在当时的意义,二是对后世的影响。总之,对白居易“底层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白居易积极关注现实的思想,体察中国传统文人积极入仕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杜甫劳动妇女诗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甫劳动妇女诗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婚恋诗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文研究重点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第一节 婚恋观念
    第二节 婚姻缔结
    第三节 婚姻解除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第一节 恋诗
        一 婚前恋诗
        二 婚后恋诗
    第二节 婚诗
        一 嫁娶诗
        二 闺怨诗
        三 赠内诗
        四 弃妇诗
        五 离婚诗
        六 悼亡诗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一 动物类意象
        二 植物类意象
        三 自然类意象
        四 生活类意象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 巧用典故
        二 穿插回忆
        三 合理想象
        四 生动比喻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致谢

(2)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宫廷女子
    第一节 得宠後妃——以杨贵妃为中心
    第二节 失宠後妃
    第三节 和亲公主
    第四节 一般宫人
第二章 《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官宦女子
    第一节 贵族女子
    第二节 一般宦门女子
第三章 《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平民女子
    第一节 劳动妇女
        (一)水上劳动妇女
        (二)陆上劳动妇女
    第二节 思妇
        (一)征人妇
        (二)商人妇
        (三)一般思妇
第四章 《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特殊身份女子
    第一节 妓伶
    第二节 女冠
第五章 《唐诗三百首》中唐代女性的整体风貌及缘起
    第一节 《唐诗三百首》中唐代女性的整体风貌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中唐代女性整体风貌的缘起
        (一)外缘因素:有唐一代的时代环境
        (二)内缘因素:唐代女性诗歌的情志取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旷世金石,奇崛诡怪 ——杨维桢乐府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选题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知人论世
    1.1 时代背景
        1.1.1 蒙古入主,人分四等
        1.1.2 九儒十丐,书生不幸文坛幸
        1.1.3 书院林立,理学蔚然
    1.2 家庭环境
        1.2.1 仕宦之家,严父慈母
        1.2.2 秉性耿直,狂傲不羁
    1.3 仕途经历
        1.3.1 初入仕途,卓有政绩
        1.3.2 补官曲折,授徒教学
        1.3.3 世乱归隐,纵情诗酒
第二章 杨维桢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2.1 咏人伦关系诗
        2.1.1 舐犊情深,兹乌反哺
        2.1.2 伉俪情深,贞妇烈女
        2.1.3 美忠义士,刺伪佞臣
    2.2 咏景观风物诗
        2.2.1 自然山水,鸟兽草木
        2.2.2 人文感怀,状物有情
        2.2.3 风土民情,路叟之忧
    2.3 咏史诗
        2.3.1 品评人物,借古鉴今
        2.3.2 借史抒怀,寓情于事
        2.3.3 吟咏古迹,感慨兴衰
    2.4 宴饮赠送诗
        2.4.1 宴饮
        2.4.2 赠送
        2.4.3 宴饮后赠送
    2.5 方外游仙诗
        2.5.1 方外之僧道诗
        2.5.2 方外之游仙诗
    2.6 题画诗
        2.6.1 题画场景,得画中之乐
        2.6.2 题画之余,抒人生感悟
        2.6.3 由画抒兴亡之感
第三章 杨维桢乐府诗歌的艺术手法
    3.1 表现手法
        3.1.1 赋比兴
        3.1.2 用典
    3.2 用字之法
        3.2.1 偏爱生硬字
        3.2.2 擅逆美感字
        3.2.3 喜色彩明丽字
        3.2.4 多引数字入诗
    3.3 特殊意象
        3.3.1 餐皅饮露的神仙意象
        3.3.2 赋予象征的动物意象
第四章 杨维桢乐府诗歌的影响
    4.1 维桢乐府诗对当世诗歌的影响
        4.1.1 铁崖诗派,鼎铛有耳
        4.1.2 乐府新论,独树一帜
    4.2 维桢乐府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2.1 评价维桢,毁誉参半
        4.2.2 维桢乐府,承前启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有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2.1 微课的定义
        1.2.2 微课的特点
        1.2.3 微课的制作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现状调查
        2.1.1 调查方法
        2.1.2 调查情况
    2.2 调查结果统计
        2.2.1 教师卷调查结果统计
        2.2.2 学生卷调查结果统计
    2.3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
        2.3.1 微课教学的步履前进缓慢
        2.3.2 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有偏差
        2.3.3 微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不恰当
    2.4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2.4.1 教师没有掌握微课的开发技术
        2.4.2 开发微课的目的不明确
        2.4.3 缺乏有效的微课应用模式
        2.4.4 原有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合理
第3章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改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3.2 优势互补,开发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资源
    3.3 拓展推动途径,完善微课平台
    3.4 合理设计,优化微课教学步骤
    3.5 勇于探索,寻求高效的微课应用模式
    3.6 考虑全面,设计有效的评价标准
第4章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方案
    4.1 教学案例一:《雷雨》
    4.2 教学案例二:《林黛玉进贾府》
    4.3 教学案例三:《登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问卷
附录B 学生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夏言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夏言生平及其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
    第一节 夏言家世及其性格
        一、夏言家世概述
        二、夏言家世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夏言生平概述
    第三节 夏言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风貌
        一、夏言前期的诗歌创作
        二、出使云贵诸省期间的诗歌创作
        三、夏言中期的诗歌创作
        四、夏言晚年入狱后的诗歌创作
第二章 夏言馆阁体诗歌特点及其与茶陵派的关系
    第一节 夏言馆阁体诗歌的特色
        一、台阁应制之诗
        二、馆阁应酬之诗
    第二节 夏言馆阁体诗歌特色与茶陵派的关系
        一、夏言对李东阳诗歌的推崇
        二、夏言与茶陵派其他成员的诗歌往来
        三、夏言诗歌与茶陵派主张
第三章 夏言诗歌的复古倾向及其与“前七子”复古派的关系
    第一节 夏言诗歌的复古倾向
        一、宗盛唐,尤爱李杜
        二、仿汉魏古体诗歌创作
        三、夏言的近体诗歌创作特色
    第二节 夏言诗歌复古倾向与“前七子”复古派的关系
        一、夏言与“前七子”复古派诸人的诗歌往来
        二、夏言与唐宋派的关系
        三、夏言诗歌与“前七子”复古派的主张
余论
附录一: 明清书目着录夏言着作目录
附录二: 夏言世系简表
附录三: 夏言年谱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韦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韦庄文学思想探源
    1.1 家庭背景的影响
        1.1.1 家族的政治地位与韦庄文学思想
        1.1.2 韦氏家族文化与韦庄文学思想
    1.2 社会地位的变化
        1.2.1 韦庄为布衣知识分子时期的经历
        1.2.2 韦庄为将相知识分子的经历
    1.3 地域文化与韦庄文学思想研究
    1.4 宗教文化与韦庄文学思想研究
        1.4.1 佛教传播与韦庄文学思想研究
        1.4.2 道教传播与韦庄文学思想研究
第2章 韦庄文学思想之重要载体——《又玄集》
    2.1《又玄集》成书背景
    2.2《又玄集》编排体例和编选目的
        2.2.1 编排体例
        2.2.2 编选目的
    2.3《又玄集》的文学思想
第3章 慕“丽”的文学思想
    3.1 慕“丽”理论主张
    3.2 慕“丽”思想之创作表现
        3.2.1 语言之“丽”
        3.2.2 音韵之“丽”
第4章 尚“实”的文学思想
    4.1 尚“实”理论主张
    4.2 尚“实”思想之创作倾向
        4.2.1 创作内容尚“实”
        4.2.2 白描的创作方法
第5章 重“才德”的文学思想
    5.1“才”的理论内涵
        5.1.1 慕“明珠不尽”之才
        5.1.2 赞辅君治国之才
    5.2“德”的理论内涵
        5.2.1 悲天悯人之德
        5.2.2 忠君爱国之德
        5.2.3 刚直正义之德
    5.3 尚才与重德并举
第6章 尚“苦吟”的文学思想
    6.1“苦吟”的理论内涵
    6.2“苦吟”思想之创作表现
        6.2.1 用字“苦心经营”
        6.2.2 结构“苦心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9)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前人的研究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闺怨诗的界定
    第三节 关于唐代闺怨诗的分期
第一章 唐代闺怨诗概说
    第一节 闺怨诗的溯源
    第二节 唐代闺怨诗概况
        一、唐代前期闺怨诗的创作概况
        二、唐代后期闺怨诗的创作概况
第二章 唐代前后期闺怨诗中人物形象的比较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比较
        一、征妇怨诗的比较
        (一)数量的比较
        (二)内容的比较
        1、内容的共同性
        2、内容的差异性
        二、商妇怨诗的比较
        (一)内容的比较
        1、内容的共同性
        2、内容的差异性
        (二)数量的比较
        三、弃妇怨诗的比较
        (一)内容的比较
        (二)数量的比较
        四、贫女怨诗的比较
    第二节 唐代前后期闺怨诗中男性形象的比较
        一、男性形象的共同性
        二、男性形象的差异性
第三章 唐代前后期闺怨诗艺术特色的比较
    第一节 情感基调的比较
        一、唐代前期:轻愁淡怨
        二、唐代后期:哀怨悲苦
    第二节 意象的比较
        一、意象的共同性
        (一)自然意象
        1、月
        2、柳
        (二)人事意象
        1、楼
        2、灯烛
        二、意象的差异性
        1、月
        2、鸿雁
        3、征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论白居易的“底层”关怀 ——以诗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题目之选定
    二、白居易“底层”关怀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白居易的“底层”关怀
    第一节 “底层”的界定
    第二节 白居易的“底层”意识
    第三节 白居易“底层诗”的界定及概况
第二章 白居易“底层”关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悯恤生民疾苦
    第二节 女性命运的关怀
    第三节 重惜人才
    第四节 人生感慨的抒发
第三章 白居易“底层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第二节 浅切晓畅的语言
    第三节 鲜明突出的对比
    第四节 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四章 白居易“底层诗”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白居易“底层诗”的意义
    第二节 白居易“底层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杜甫劳动妇女诗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3]《唐诗三百首》中的唐代女性研究[D]. 邹雪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2)
  • [4]旷世金石,奇崛诡怪 ——杨维桢乐府诗歌研究[D]. 张丽. 西藏大学, 2019(09)
  • [5]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有效应用研究[D]. 吴永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6]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孙海龙.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2)
  • [7]夏言诗歌研究[D]. 韩玉凤. 浙江大学, 2017(12)
  • [8]韦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研究[D]. 何卉. 河北大学, 2016(02)
  • [9]唐代前后期闺怨诗的比较研究[D]. 吴文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10]论白居易的“底层”关怀 ——以诗歌为中心[D]. 乔玉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论杜甫的劳动妇女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