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科技园

金桥-科技园

一、金桥——技术园地(论文文献综述)

黄婧[1](2021)在《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测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浪潮中,街道活力凋敝、空间品质破败,成为失落的公共空间。信息技术深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使得个体的情感需求可以被精确捕捉、放大并实现满足,面向个体情感需求的城市空间设计成为新的可能与未来趋势。新数据、新工具与新方法为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带来契机。随着人文主义的思潮复兴,街道作为生活的容器,再次受到建成环境学科的关注,并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背景下,借助定量研究工具与方法以人本尺度的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剖析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西安回坊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空间数据、业态POI数据、百度热力图数据与街景图片数据作为多源街道库,利用大数据的海量与高精度优势,将城市空间的研究范围聚焦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街道,发掘人群真实使用空间的活力现状与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对街道活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并对街道空间、生活性街道与街道活力等研究内容进行概念界定。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包括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与空间载体双维度。其次,运用街道活力评估指标对西安回坊进行街道活力测度的实证研究,对街道活力外在表征的量化分析,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街道活力空间载体的量化分析,包括空间容纳因子与空间吸引因子两部分。并对街道活力指标与空间要素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挖掘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提出空间设计策略,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实践,实现街道活力重塑,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夏春华[2](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龚勋[3](2020)在《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03月,国土资源部发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概念,并对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维护修复、实施保障、监测评估提出了相关要求。当前国家所发布的自然生态空间相关政策还是比较初级,尤其是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政策比较缺乏,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方面。新建区东临赣江,北至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属江南丘陵滨海地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域内水流、森林、湿地、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丰富。而丰富的水流、森林、湿地、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自然生态空间范畴,正是因为如此,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借鉴新建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和其他相关生态空间数据资料,在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生态空间相关数据,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各类空间叠加和剔除调整,最终划定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并依据《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构建了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从而为保护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主要包括7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制度研究3个部分。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即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从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方面对新建区国土空间进行适宜性分析,明确不同空间适宜性等级,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确定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新建区现有国土空间中,适宜农业空间94686.5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84%;适宜城镇空间39913.80公顷,占比18.48%,适宜生态空间81372.66公顷,占比37.68%。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是以2016年新建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底图,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中的自然生态空间图层以及其他相关自然生态空间涉及图层,利用新建区自然地形地貌界线、行政界线、河流,以及交通等现状地物,形成自然生态空间的最大控制范围,初步划定最大自然生态空间总面积为81913.62公顷;结合新建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相关规划成果,以最大控制范围为基础,依次扣除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宜耕后备资源范围内的空间,考虑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等,对新建区初步划定的自然生态空间进行修正,新建区一共调出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初步划定面积5226.23公顷,一共调入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初步划定515.58公顷,最终新建区共划定自然生态空间77202.97公顷。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制度研究是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政策要求下,借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对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构建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其中,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基础制度2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关键制度4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维护制度2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保障制度3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监测制度3个。本研究通过对新建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新建区现有国土空间进行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并以2016年新建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为底图,叠加相关生态用地图层并进行调整,最终得出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范围,并为了更好的对新划定的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保护,本研究在研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和借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础上,最终构建了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体系。显然,本研究所进行的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和管理制度研究都是自然生态空间相关研究的一个初步试点研究,本研究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方法能够为今后相关区域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提供实践基础,而所构建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能够新建区和其他区域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制度构建依据。

刘璐[4](2020)在《基于热环境的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热环境作为城市居住区物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地通过蒸腾作用和遮荫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温室气体CO2的浓度分别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热环境。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基于热环境的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实地监测,结合遥感数据,从局地与区域尺度分析绿地分布对热环境的调节作用,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探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城市绿地对热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绿地格局之间关系,并对绿地气候调节生态服务功能和固碳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局地尺度上,基于在上海市馨逸公寓林地、草地和非渗水地面等下垫面温湿度实测结果,夏季中,林地对热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草地,林地近地表温度几乎全天低于气温,温差在上午11时最高,达1.8℃,同一时刻草地温度高于气温1.5℃,非渗水地面温度高于气温2.6℃。根据人体舒适度指数,林地给人体带来的舒适感最高,在非渗水地面和草地环境达到酷热难忍时,林下环境仍较为舒适。林地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较非渗水地面和草地的最大差值分别为2.4(14时)和2.6(15时)。林地和非渗水地面的近地表微环境差异性最明显:一天中13时至次日8时林地与非渗水地面的近地表温度差异性显着(p<0.05),几乎在全天范围内林地与非渗水地面的近地表湿度差异性显着(p<0.05)。对影响热环境的环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夜间,近地表温湿度主要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植被覆盖率每增加10%,近地表温度降低0.15℃,湿度增加0.93%;在日间,近地表温湿度除受日照影响外,植被覆盖率每增加10%,近地表温度降低0.063℃,湿度增加0.864%。另外,在垂直尺度上,楼宇周边绿地对建筑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仅限于一层和二层,对三层、四层几乎没有影响。在秋季,绿地对热环境温度的影响体现在下午和晚间,绿地起到保温作用,一层温度高于四层,最高达1.9℃(5时)。在夏季,绿地对热环境温度的影响体现在日间,绿地起到降温作用,一层温度低于四层,最高达8.6℃(15时)。绿地对不同高度热环境的影响与其配置同样相关,在夏季灌木林地降温效果要明显好于灌木:绿地配置为灌木时一层和四层温差最高为2.2℃(16时),绿地配置为灌木林地时,一层和四层温差最高为8.6℃(15时)。2)区域尺度上,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007年至2017年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及其地表温度的研究表明:十年间,绿地占全区面积比例从50.2%下降到30.3%,绿地总转出面积的93.6%转移为城市用地。研究区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3.3℃,其中,属于中温区的面积增加了3%,属于弱高温区和高温区的面积增加了1.1%。2007年,城市用地的热贡献度指数为94.6%,表明城市用地对热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绿地的热贡献度为4.1%,面积占比很少的水体和未利用地对热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2017年,城市用地的热环境贡献度达到了99.7%,对热环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绿地的热贡献度仅为0.2%。3)对于绿地的固碳生态服务功能,馨逸公寓中占总面积44.1%的绿地碳储量为378.6 Mg。地上碳储量、地下碳储量、枯落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分别为总碳储量的1.7%、3.8%、2.6%和91.9%,林地碳储量约为草地的3.5倍,碳密度为49.8 Mg/hm2。占浦东新区总面积7%的林地,其碳储量达1409028 Mg,为全区总碳储量的33.2%。浦东新区碳密度为10.2 Mg/hm2。中心城区馨逸公寓住宅区碳密度接近浦东新区中碳密度最高的东海农场,显着高于浦东新区中位于外环线以内中心城区的碳密度。绿地的固碳服务功能与其分布格局、绿地配置等紧密相关。

徐明姣[5](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南宁市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大量耕地面积被占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指标能够直接的反映出土地开发的强度。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分析和掌握区域内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对城市建设规模、容积率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界定清楚开发强度含义的基础上,获取了南宁市的卫星影像数据、百度地图数据(包括建筑轮廓、层数)、百度热力图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变异系数、莫兰指数、泰尔指数等衡量各研究单元开发强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和集聚性;将卫星影像数据、百度地图数据得到的开发强度结果进行赋值、叠加,从而得到南宁市综合的开发强度,再与百度热力图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在解译卫星影像数据结果的基础上,对开发强度进行绝对差异、相对差异、集聚分析,可知南宁市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沿邕江两岸、南湖、相思湖等亲水空间及其周围,多开发为建设用地,另外沿民族大道、G322、G325交通线向外放射性分布建设用地,主要呈现出研究次区域“西高东低”、研究单元“中心高外围低”的特征;集聚特征基本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其中,研究单元开发强度的差异大于研究次区域间的差异,开发强度高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分布特征,开发强度低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也呈集聚分布特性。(2)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空间特征,总体呈现“中部及其东南部高,外围较低”的特征。运用泰尔指数测度各研究单元垂直方向开发强度的次区域间和内部的差异,结果表明区域内部差异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异;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工具对研究区的总建筑面积占比进行冷热点集聚特征进行分析,总体呈现“中心热外围冷”的集中连片分布,即各研究单元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集聚高值、外围集聚低值”的特征。(3)卫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能够最直接的反映水平方向上研究次区域、研究单元内已开发为建设用地的位置和面积,而百度地图建筑轮廓和层数数据反映垂直方向上的开发强度,从垂直方向上对比各研究次区域、研究单元的开发强度差异和集聚情况,综合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个方向的研究结果,发现开发强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从中心向外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4)百度热力图数据能够直观反映出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对百度热力总值与综合开发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热力总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中心向外等级逐级降低”的特征,与综合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相似。无论是工作日的日间、夜间,还是休息日的日间、夜间,人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兴宁、新城、永新、友爱、陈村、五里亭、东沟岭、琅东、亭洪、大沙田等片区,而这些片区的开发强度等级处在较高等级,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5)存在问题及建议:对“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片区以及片区间土地利用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控制“高高”型片区开发强度、缓解老城区压力,控制“高低”型片区水平开发强度、适度开发“低高”型片区,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增强“低低”型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坚持规划引领、分区分重点控制等建议。

温跃强[6](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刘峻[7](2018)在《九江市濂溪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研究》文中提出水土保持服务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对水资源涵养与平衡利用、土地质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金桥流域DEM、气候、植被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定量提取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信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程度存在差异,以建筑用地、裸地侵蚀模数最大,达698.59 t/(hm2·h·a)、576.187 t/(hm2·h·a);水土流失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流失强度面积依次占:9.16%、3.12%、27.38%、19.64%、17.43%、23.27%。该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拔0 m~200 m、坡度0°~8°的低山、浅丘地区,这些地区应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通过分析评价,可为当地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徐爽,胡业翠[8](2018)在《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分析——以广西金桥村移民安置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和可持续生计的重大战略措施。选取广西环江县金桥村典型移民安置区,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测算,分析在移民政策下,金桥村移民和原驻民两类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耦合协调等级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原驻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高于移民,具体表现为原驻民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较高,生计与收入多样性、土地利用效率较高,但自然资源依赖度高;移民得益于政府扶贫政策,与原驻民发展差距缩小,但收入依赖性较高。二者可持续生计的耦合协调度均为中级协调,表现为生计稳定性提升的速度低于生计资本增加的速度。最后,研究提出农户生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

金伟[9](2017)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与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乡村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被重新认识。乡村应当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已经形成社会普遍共识。在此过程中,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乡村规划管理,尤其是乡村规划决策将成为改革红利定向释放的关键导引,如何做出科学决策、均衡决策、精准决策,需要重点研究。论文针对现有乡村规划决策中所存在的片面性、主观性与不可持续性问题,探讨如何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当中,借助于综合信息数据与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乡村规划科学决策的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说明该技术方法的全面性、客观性、精准性、通用性与可持续性。数据库建设方面,论文在重庆市市级综合数据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南岸区村现状调研资料,建立了乡村规划决策导向下的区级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地形地貌、自然灾害、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区位条件、人口、产业、文化等社会经济要素,土地利用、民居建筑、市政设施、空间管控要素、各类规划等空间支撑要素以及村民发展意愿等要素的空间化表达,能够为乡村规划决策提供基础的的数据支撑。系统开发方面,论文采用了 C/S架构,以ESRI的ArcGIS Engine 10.1为开发平台,借助其丰富的底层功能接口,建立了一套涵盖规划编制决策、规划管理、规划审批、查询统计等规划业务支撑模块,集成表面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查询分析等基本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输入与动态更新、图层可视化、数据报表统计与输出等空间统计与展示功能,并能支撑自定义分析评估模型构建的多层级、界面化的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应用方面,论文以南岸区32个村为案例对象,从辅助规划编制决策角度,开展了人口 DID、空间影响因素、发展条件与需求等多要素全方位的分析,以村规划编制时序研判为主要目标,识别了优先编制村规划的村(9个)、有条件编制村规划的村(11个)、不编制规划的村(12个)三大类,分析结果能够有效支撑南岸区规划全覆盖、多规合一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然后,以巴南区和渝北区为例,对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进行了适应性验证。最后认为,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部门大数据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补充。随着政府各部门数据壁垒的打通,以及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人口的行为活动以及乡村旅游活动将会提供丰富的大数据。拓展村情综合信息数据及其应用领域,提升决策支撑能力和效率,将是今后乡村规划决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胡业翠,刘桂真,何鑫茹[10](2016)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生态移民区农户生计资本分析——以广西环江县金桥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移民背景下迁入区农户生计资本重构与变化研究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的核心和基础,论文以广西金桥村21个典型移民安置屯为例,开展生态移民迁入区农户生计资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数量有显着差异,各生计资本类型间严重不均衡,农户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水平极低。迁入区当地驻民的生计资本总值高于移民,尤其是自然资本总量明显高于移民,生态移民工程中资源占有与分配的均衡性仍然存在问题。迁入区兼业户的生计资本总值最高,非农生计活动可有效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二、金桥——技术园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桥——技术园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背景
    1.2 研究内容界定
        1.2.1 街道空间
        1.2.2 生活性街道
        1.2.3 街道活力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城市街道空间的演变历程
        1.4.2 街道活力相关理论研究
        1.4.3 街道活力实证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街道活力理论研究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街道空间的发展演变
        2.1.1 街道空间的历史起源
        2.1.2 街道空间的美学追求
        2.1.3 街道空间效率至上
        2.1.4 街道空间回归人本
    2.2 街道活力的理论研究
        2.2.1 街道空间总体研究维度
        2.2.2 街道空间的活力现状
        2.2.3 街道活力的构成要素
    2.3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1 确定评价维度
        2.3.2 评价指标筛选
        2.3.3 数据来源
        2.3.4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回坊生活性街道现状研究
    3.1 回坊生活性街道的空间背景分析
        3.1.1 回坊片区社会空间
        3.1.2 回坊片区物质空间
        3.1.3 回坊生活性街道概况
    3.2 回坊生活性街道分类方法与依据
        3.2.1 回坊生活性街道分类方法
        3.2.2 回坊生活性街道分类依据
    3.3 回坊生活性街道分类研究
        3.3.1 居住—生活性街道
        3.3.2 商业—生活性街道
        3.3.3 宗教—生活性街道
    3.4 本章小结
4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量化研究
    4.1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外在表征量化分析
        4.1.1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外在表征的时间分布规律
        4.1.2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外在表征的空间分布规律
    4.2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空间载体量化分析
        4.2.1 街道空间容纳力量化分析
        4.2.2 街道空间吸引力量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策略
    5.1 回坊生活性街道总体活力影响因素
        5.1.1 街道活力促进性与遏制性影响因子
        5.1.2 街道活力敏感性与迟钝性影响因子
        5.1.3 回坊生活性街道总体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5.2 不同类型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影响因素
        5.2.1 居住—生活性街道活力影响因素
        5.2.2 商业—生活性街道活力影响因素
        5.2.3 宗教—生活性街道活力影响因素
    5.3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提升策略
        5.3.1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提升的原则
        5.3.2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宏观提升策略
        5.3.3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微观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测度
        6.1.2 回坊生活性街道分类研究
        6.1.3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的时空差异
        6.1.4 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的影响因素
        6.1.5 不同类型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提升策略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回坊片区街道热力图
附录二: 回坊生活性街道量化指标一览表
附录三: 相关性分析结果
图录
表录
致谢

(2)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1.3.2 生态空间划定和管制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数据来源
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分析
    2.1 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和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生态国土空间规划理论
        2.1.2 人地关系理论
        2.1.3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
        2.2.1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评价理论
        2.2.2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修正评价理论
        2.2.3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理论
    2.3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理论
        2.3.1 新建区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理论
        2.3.2 新建区国土空间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
        2.3.3 新建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理论
        2.3.4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理论
    2.4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理论
        2.4.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方法
        2.4.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图层叠加原则
        2.4.3 新建区初步自然生态空间修正原则
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分析
    3.1 新建区简介
        3.1.1 新建区自然资源现状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2 新建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土地总体利用现状
        3.2.2 土地详细利用现状
        3.2.3 新建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分析
        3.3.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
        3.3.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现状特点
4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4.1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4.1.1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评价
        4.1.2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修正评价
        4.1.3 新建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4.2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4.2.1 新建区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4.2.2 新建区国土空间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4.2.3 新建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
        4.2.4 新建区国土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
5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
    5.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地调查成果
        5.1.1 2016年新建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5.1.2 新建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5.1.3 新建区2016年林地更新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5.1.4 新建区湿地“二次”调查数据
        5.1.5 新建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初步成果
        5.1.6 新建区各类保护区数据
    5.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相关数据衔接
        5.2.1 新建区自然生态相关空间用地数据衔接原则
        5.2.2 新建区自然生态相关空间用地数据衔接处理
    5.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
        5.3.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方法
        5.3.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初步划定
        5.3.3 新建区初步生态自然划定空间修正
        5.3.4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最终划定
6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管理对策建议
    6.1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基础制度
    6.2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关键制度
    6.3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维护制度
    6.4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保障制度
    6.5 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监测制度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热环境的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热环境监测
        1.2.2 城市绿地与城市热环境关系
        1.2.3 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2.1 城市绿地气候调节服务功能
        2.2.2 城市绿地固碳服务功能
第三章 局地尺度绿地温湿度特征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
    3.1 水平尺度绿地温湿度变化特征
        3.1.1 不同下垫面近地表温湿度日变化特征
        3.1.2 不同下垫面近地表微环境差异性分析
        3.1.3 不同下垫面对热环境作用
        3.1.4 水平尺度绿地对人体舒适度影响
        3.1.5 绿地近地表温湿度与空气温湿度线性关系
    3.2 水平尺度环境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
        3.2.1 绿地分布对局地温湿度影响
        3.2.2 日照因子对局地温湿度影响
        3.2.3 近地表温湿度与环境因子线性关系
    3.3 垂直尺度绿地配置对不同高度居住环境影响
        3.3.1 不同高度温湿度季节性变化
        3.3.2 绿地配置对不同高度楼层温湿度影响
        3.3.3 绿地配置对不同高度楼层人体舒适度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尺度绿地对城市热岛的调节作用
    4.1 遥感影像提取城市绿地信息
    4.2 城市绿地时空分布及转移特征
    4.3 城市热岛分布特征
        4.3.1 不同年份地表温度分布特征
        4.3.2 地表温区时空分布
    4.4 城市绿地动态变化对热环境影响
        4.4.1 城市绿地地表温度特征及其温区分布
        4.4.2 城市绿地变化对热环境影响
        4.4.3 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温度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绿地碳储量空间分布
    5.1 局地尺度绿地碳储量
    5.2 区域尺度绿地碳储量
        5.2.1 各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分布
        5.2.2 街镇碳储量空间分布
        5.2.3 城市林地碳储量空间分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基于多源数据的南宁市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简评
    1.3 相关理论
        1.3.1 人地协调理论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说明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及单元划分
    2.2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单元人口概况
    2.4 城市土地开发现状
        2.4.1 建设用地面积现状
        2.4.2 容积率现状
3 基于卫星影像数据的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分析
    3.1 研究技术流程
    3.2 基于卫星影像的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分析
        3.2.1 高强度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及其周围
        3.2.2 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
    3.3 基于卫星影像的土地开发方向性分析
    3.4 基于卫星影像的开发强度差异特征分析
        3.4.1 研究区开发强度差异特征
        3.4.2 研究次区域开发强度差异特征
        3.4.3 小结
    3.5 基于卫星影像的开发强度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5.1 研究区域开发强度集聚特征分析
        3.5.2 研究次区域开发强度集聚特征分析
        3.5.3 小结
4 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分析
    4.1 研究技术流程
    4.2 数据处理与开发强度计算
    4.3 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总体空间分布分析
        4.3.1 高强度开发区域沿交通线分布
        4.3.2 研究区开发强度呈现中部及其东南部高于外围较低特征
        4.3.3 研究次区域开发强度呈现中部高两角低特征
    4.4 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4.5 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4.5.1 研究区开发强度空间集聚分析
        4.5.2 研究次区域开发强度空间集聚分析
5 基于卫星影像数据与百度地图数据的开发强度综合判定分析
    5.1 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及分级取值对比分析
        5.1.1 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5.1.2 开发强度分级取值对比分析
    5.2 综合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分析
        5.2.1 研究单元综合开发强度空间分布分析
        5.2.2 研究次区域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综合分析
6 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的人口与开发强度分布相关性分析
    6.1 研究技术流程
    6.2 研究指标及方法
    6.3 热力值总量分析
        6.3.1 工作日热力总值分析
        6.3.2 休息日热力总值分析
        6.3.3 工作日与休息日热力总值综合分析
    6.4 综合开发强度与热力总值相关性分析
        6.4.1 工作日综合开发强度与人口分布相关性分析
        6.4.2 休息日综合开发强度与人口分布相关性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建议
    7.1 存在问题
        7.1.1 片区间开发强度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7.1.2 高开发强度区域较为集聚,承载巨大人口压力
        7.1.3 片区水平与垂直开发强度协同性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7.1.4 片区综合开发强度较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
    7.2 对策建议
        7.2.1 坚持规划引领,分区分重点控制
        7.2.2 合理控制片区开发强度,缓解老城区压力
        7.2.3 控制“高低”型片区开发强度,适度开发“低高”型片区
        7.2.4 盘活低效存量用地,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7)九江市濂溪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源
    1.1 土壤保持量计算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金桥流域环境因子基本特征
    2.3 金桥流域水土流失空间统计特征
    2.3 金桥流域侵蚀模数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分析
    2.4 金桥流域水土流失与地形因子关系分析
3 结论

(8)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分析——以广西金桥村移民安置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生计资本的测算
        2.2.2生计稳定性的测算
        2.2.2.1多样性指数计算。
        2.2.2.2依赖性指数计算。
        2.2.2.3土地利用效率计算。
        2.2.3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移民与原驻民生计资本及其对比
    3.2 移民与原驻民生计稳定性及其对比
        3.2.1生计与收入多样性分析
        3.2.2收入与自然资源依赖性分析
        3.2.3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3.3 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分析
4 结论和讨论

(9)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与乡村人居环境变迁
        1.1.2 乡村规划决策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1.1.3 乡村规划决策的不可持续性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为乡村规划的精准决策提供一种通用路径
        1.3.2 为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3.3 为乡村安全要素防护、生态底线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把关
        1.3.4 为各部门统一决策与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
    1.4 研究的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6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与重庆探索
        1.6.1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
        1.6.2 重庆市关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探索
    1.7 技术路径与研究框架
2 重庆市级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2.1.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2.1.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整合
        2.1.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层次架构
    2.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运行的关键技术概述
        2.2.1 云计算技术
        2.2.2 SOA技术
        2.2.3 MVC技术
    2.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2.3.1 组织结构的细化与数据源采集
        2.3.2 数据入库管理办法
        2.3.3 软件系统与模块设计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导向的信息化建设
    3.1 乡村规划决策的重要因素
        3.1.1 自然环境要素:地形地貌、灾害、资源
        3.1.2 社会经济要素:区位、人口、产业、文化
        3.1.3 空间支撑要素:用地、建筑、市政、规划
        3.1.4 特殊要素:村民发展意愿、地理标志产品
    3.2 数据的转换
        3.2.1 数据采集与梳理
        3.2.2 数据整合与建库
        3.2.3 数据更新与查询
    3.3 南岸区村情综合数据库数据呈现
        3.3.1 资源环境条件
        3.3.2 经济社会发展
        3.3.3 空间支撑要素
        3.3.4 村民发展意愿
        3.3.5 地理标志产品
4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开发与信息化建设
    4.1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概述
    4.2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总体设计
        4.2.1 设计依据
        4.2.2 总体架构
        4.2.3 技术路线
        4.2.4 功能结构
        4.2.5 数据库设计
        4.2.6 建设原则
        4.2.7 关键技术
    4.3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基本功能
        4.3.1 系统基本框架
        4.3.2 空间分析功能
        4.3.3 辅助规划功能
        4.3.4 其他辅助功能
    4.4 乡村规划决策支持模型
        4.4.1 区位分析模型集
        4.4.2 社会经济分析模型集
        4.4.3 自然环境分析模型集
        4.4.4 空间分析模型集
        4.4.5 特色资源模型集
        4.4.6 其他模型集
    4.5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运行环境
        4.5.1 硬件环境
        4.5.2 基础软件
        4.5.3 网络环境
        4.5.4 安全保障
5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实际运行
    5.1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运行评述
    5.2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指标体系
        5.2.1 DID分析
        5.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5.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5.3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5.4 南岸区未来乡村规划思考
        5.4.1 产业发展先行
        5.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4.3 保障居者有其屋
        5.4.4 守住安全底线
        5.4.5 小结
6 重庆市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适用性验证
    6.1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
        6.1.1 DID分析
        6.1.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6.1.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6.1.4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6.2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
        6.2.1 DID分析
        6.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6.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6.2.4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6.3 结果分析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第三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
    附录B: 第五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
    附录C: 第六章中巴南区和渝北区各街镇村庄数据统计表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生态移民区农户生计资本分析——以广西环江县金桥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区概况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二)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与量化方法
三、结果分析
    (一)移民农户生计资本变化
    (二)当地驻民生计资本变化
    (三)移民与当地驻民生计资本对比分析
    (四)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四、金桥——技术园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回坊生活性街道活力测度研究[D]. 黄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新建区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与管理制度研究[D]. 龚勋.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基于热环境的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研究[D]. 刘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基于多源数据的南宁市开发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徐明姣.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九江市濂溪区金桥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研究[J]. 刘峻. 陕西水利, 2018(06)
  • [8]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分析——以广西金桥村移民安置区为例[J]. 徐爽,胡业翠. 经济地理, 2018(03)
  • [9]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D]. 金伟. 重庆大学, 2017(12)
  • [10]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生态移民区农户生计资本分析——以广西环江县金桥村为例[J]. 胡业翠,刘桂真,何鑫茹. 农业经济, 2016(12)

标签:;  ;  ;  ;  ;  

金桥-科技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